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岩矿鉴别问题及建议

岩矿鉴别问题及建议

本文作者:罗华翠1付小方2作者单位:1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岩矿鉴定的发展阶段

我国区调工作中岩矿薄片鉴定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50年代以前,老一代地质学家在区域性路线地质调查研究中,基本亲自调查、亲自采集样品、亲自及时鉴定。这一阶段薄片鉴定工作为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提供了大量微观信息,做到了宏微观的有机结合。

(2)20世纪50—80年代,主要伴随1∶20万区调及部分1∶5万区调,在各区调队组建了专门的岩矿鉴定组(室),开展了系统岩矿薄片鉴定。这一阶段岩矿样品采集鉴定几乎没有数量和经费限制,根据规范和野外工作需要采集大量薄片样品,且鉴定组与野外分队相互配合,鉴定人员参与野外剖面测制和样品采集,野外地质人员也普遍参加部分镜下观察、鉴定,宏微观结合较好,岩矿鉴定为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阶段,可以被认为是我国岩矿鉴定工作各阶段中发展最迅速,成果最卓越的阶段[1,5,6]。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老一辈岩矿鉴定工作者逐渐退休、地质工作体制和机制改革,区调岩矿鉴定也陷入低潮,专业区调队岩矿鉴定组多数解体或急剧萎缩,部分年轻鉴定人员流失,一般仅保留少数较年轻鉴定人员,配合区调分队开展薄片鉴定,而区调分队也有少数地质人员能参与部分重要样品的镜下观察、鉴定;非专业区调队则基本没有专门岩矿鉴定人员,样品一般外送鉴定。这一阶段岩矿薄片样品虽然有一定数量和经费限制,但一般尚能根据规范和野外工作需要采集较多薄片样品;样品鉴定质量虽有滑坡,但总体良好。

(4)近十余年以来,主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地质工作逐步复苏,区调提速,工作周期缩短,年轻地质人员大量加入,但专门从事岩矿薄片鉴定人员几乎流失殆尽,对岩矿鉴定工作重视程度总体下降,该阶段几乎未见有关岩矿薄片鉴定的讨论和成果发表。区调项目薄片样品多外送有关院所或请退休鉴定人员鉴定,野外工作和镜下观察、鉴定不能有机结合,鉴定质量良莠不齐,并普遍存在滑坡。在新一轮地质工作中,广大地质工作者如果不能抓住机遇、不能重视和提高岩矿鉴定水平,这些问题势必将对目前区调工作,特别是对今后地质工作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岩矿鉴定在区调工作中的意义日益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区调中岩矿鉴定工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区调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有:

(1)岩矿薄片样品采集控制性、代表性不够。区调图幅薄片样品采集和鉴定数量普遍较少,有的1个1∶5万图幅仅一两百件或两三百件,较之21世纪以前1个图幅一般四五百件乃至上千件成倍减少,造成对区调图幅中地质体及岩石类型的控制不够。此外,部分样品采集存在随意性,代表性较差,不能全面代表整个地质体信息。

(2)专门鉴定人员稀缺。岩矿鉴定是一门非常细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专业性、特殊性,需要静下心来才能出色的完成工作,因而在当前区调工作周期很短的情况下,专门鉴定人员的配备是必要的。但由于市场经济下体制、机制改革、样品单价涨幅较大等种种原因,从院校到地质队,从研究所到地调院,岩矿鉴定专业急剧萎缩,人员奇缺,总体上难以满足当前和未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

(3)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岩石鉴定脱节,宏观微观结合较差,观察与研究相脱离[1]。地质人员普遍未参与鉴定,现在的区调项目地质人员较少,工作周期又短,技术人员忙于高强度的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详细的岩矿薄片观察和鉴定,加之年轻技术人员比例较多且对薄片鉴定的培训不足,难以胜任岩矿鉴定工作。

(4)鉴定质量普遍滑坡。现在参与区调岩矿鉴定的多是院校研究生或年龄较大的退休人员,由于前者经验不足,后者精力不够,对新的规范要求学习、理解不够,质量管理和监控不到位,以及市场经济下经济利益驱动等原因,导致薄片鉴定质量出现较多问题,主要表现有:岩石定名不准确或不规范;矿物镜下微观特征、结构构造特征、蚀变特征等描述简单,尤其涉及矿物形成环境及岩石成因、形成条件等方面的信息偏少;重要造岩矿物光性参数、斜长石牌号等定量测定数据少;典型现象的素描很少甚至没有;剖面岩石鉴定基本无鉴定工作小结;部分术语运用不当或错误;无互检或复核等。

(5)岩矿鉴定成果在地质研究中的综合应用不够,许多信息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是地质人员对岩矿鉴定资料的准确性判断能力较弱,综合研究分析不足,多是不加甄别地简单引用他人岩矿鉴定结果;另一方面是对鉴定报告所提供的许多有用信息应用不够或没有应用甚至不会应用,造成野外宏观地质和镜下微观地质脱节,影响地质研究深度和水平。事实上,有些微观信息还可以为找矿工作提供微观佐证甚至直接证据[3]。

(6)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应用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岩矿薄片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如高精密度、数字化的偏光显微镜,岩石图像分析软件与显微图像分析技术等[6-11],促进了鉴定的效率提高、矿物与岩石微观特征的定量化测定与统计研究、矿物岩石鉴定与元素测试分析的有机结合,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大部分区调项目尤其是野外地勘单位的区调项目中尚未得到应用或应用明显不足。

对策及建议

针对当前区调工作中岩矿鉴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经验积累和思考总结,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以期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共鸣,对区调中岩矿鉴定工作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加强岩矿鉴定专门人员的培养与培训。一方面地质院校应加强面向野外一线的岩矿鉴定专业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业务主管部门和地勘单位应加强对区调项目在职地质技术人员岩矿鉴定技能的培训,组建地勘单位的专门岩矿鉴定组(室),或为区调项目组配备专门岩矿鉴定人员,同时专业测试鉴定机构也应充实岩矿鉴定力量。

(2)加强鉴定人员与野外地质人员的有机配合,强化野外地质人员参与室内岩矿鉴定的要求和规定。室内岩矿鉴定人员要参与野外调查尤其是地质剖面的测制,野外地质技术人员也要参与岩矿薄片的观察与鉴定,最起码要对主要剖面、重要地质体与现象的薄片进行镜下观察分析,与岩矿鉴定人员共同对疑难地质问题进行反复沟通、研究,以增强对宏观地质现象的认识。

(3)加强岩矿鉴定成果质量的监管。业务管理部门、地勘单位、区调项目组均要加强对岩矿鉴定单位资质、能力的审核与优选,加强对岩矿鉴定成果资料的监管与质量检查、验收;同时岩矿鉴定承担单位也要加强内部质量控制,确保鉴定质量和水平。

(4)加强鉴定成果的综合信息提取与应用。区调项目组要充分重视岩矿鉴定成果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应用,一方面不盲从室内岩矿鉴定结果,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否定鉴定结果,而应结合宏观地质认识合理应用鉴定结果,室内与野外调查有机结合,充分提取有用信息,服务于区域地质研究工作。

(5)加强岩矿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近年来,区调项目已有专门预算用于新设备、新软件的购置,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阴极发光显微镜[5]、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及相关技术方法[6-11]等在室内岩矿鉴定和分析工作中的应用。虽然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区调工作中,笔者相信,随着对岩矿鉴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新方法、新技术将对传统岩矿鉴定工作提供不可低估的作用。

综上所述,面对目前区调岩矿鉴定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在新一轮的地质工作中,抓住机遇,重视和提高自身岩矿鉴定水平,加强岩矿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学习和应用。只要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地勘单位等充分重视,强化组织实施和管理,区调岩矿鉴定工作定会开辟新的局面,为我国区调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