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四光的小故事

李四光的小故事

李四光的小故事

李四光的小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鳌 钓鳌客 李白

唐记小说《封氏闻见记》记载了王严光自号为钓鳌客的故事。后来的笔记小说记载了张祜和李白自称为钓鳌客。古代文人常在诗词中借用此典故。鳌在神话传说中、钓鳌客在笔记小说中究竟有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钓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本文将就这几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钓鳌之起源

鳌,即传说中的海中大龟,也称为大鳖。我国古代神话中流传着有关鳌的许多传说。鳌在神话传说中扮演着功过兼有角色,先民们将其功劳铭记在心,神仙们则将其重大过失记恨于心。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详尽而又曲折地给我们叙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有关鳌的功劳――补天,《列子・汤问》中有记录,“……然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1]《淮南子・览冥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补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2]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为了使天更加牢固,让其子民不再受到天坍塌的威胁,于是断鳌足以固天。可见鳌为了人类的安宁作出的巨大贡献。

那么鳌的重大过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列子・汤问》中有详细的记载: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谷之底,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说居之人皆神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记。帝冯怒,侵减龙伯之国使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3]

由于海神禺强的管教不严和巨鳌的失职,致使两座仙山沉于沧海,仙圣们失去家园,鳌理所当然成为仙圣们众矢之的。亦有神话说巨鳌之所以失职,是因神仙们失职在先,他们长久不给巨鳌们喂食,导致巨鳌相当饥饿,而龙伯国大人用牛饵引诱巨鳌,巨鳌当然经受不住诱惑,从而失职。《庄子・外物》也有钓鳌之事的记载,“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弦晕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D没而下,骛扬而奋G,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4]

由此,我们可推测海上钓鳌的故事应来源于此。由于《庄子》、《列子》、《淮南子》三书流传广泛,故海上钓鳌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于是,与鳌的相关词语,如“鳌戴”、“鳌头”、“鳌山”、“钓鳌”就盛行开来。钓鳌的故事随之盛行。

二、谁是“钓鳌客”第一人

最早记录钓鳌客故事的是中唐时期封演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其卷十“犷谲”条载,“王严光颇有文才而性卓诡,既无所达,自称‘钓鳌客’。”[5]此外,唐代自称为钓鳌客的还有二人,一为张祜,一为李白。五代后蜀何远光的《鉴诫录》卷七“钓巨鳌”条云,“会昌四年,李相公绅镇淮南日,……祜遂修刺谒之,诗题衔‘钓鳌客’……”[6]宋记小说《谈苑》卷四载,“王严光有才不达,自号‘钓鳌客’……张祜谒李绅,亦称‘钓鳌客’……”[7]《唐语林》卷五载,“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U为线,明月为钩。’又曰:‘以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宰相悚然。”[8]《侯录》卷六有着和《唐语林》类似的关于李白自称为海上钓鳌客的记录。现将唐宋间记载钓鳌客的笔记小说的相关内容列表如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位钓鳌客――王严光、张祜、李白表现出的性格以及笔记小说家对其性格的总结是一致的,均为豪放、狂诞不羁。因此他们三人都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钓鳌客。

《唐诗大辞典》“王严光”条,陈尚君先生谓其“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自称钓鳌客,颇有才而性狂傲。安史之乱后任棣州司户。”[9]我们不知《唐诗大辞典》此条说明依据哪种文献。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更多材料。《鉴诫录》、《谈苑》中皆用张v。两《唐书》中亦无张祜、张v传。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了张祜诗一卷。[10]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收有张祜条。关于张祜、张v的辨析,吴在庆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注》有详细论述,最终考证的结果是《鉴诫录》等笔记小说中记录的是张祜而不是张v。由《唐才子传笺注》可以看出张是个真正的“处士”,自放行乐、任侠尚义。如张祜有诗“醉卧扪云扃,狂歌上钓船。”(《戊午年感事书怀三百》),“忆作江东客,猖狂事颇曾。”“粗得狂歌趣,深疑笑病症。”(《忆江东旧游四十寄宣武李尚书》)。这些作品都反映出他“颇有猖狂肆傲之举”[11]的形态。又《唐才子传笺注》载张祜与崔涯、白居易、杜牧交游,而崔、白、杜三人亦是狂傲之人,所谓物以类聚,由此可见张祜亦为狂生一个。关于李白,周勋初在《李白评传》中概括了其特点:天性狂放、谪仙身姿、天仙之词、享乐人生。[12]李白是一个飘逸放达的谪仙人,不论从他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的肆傲之举,还是其诗歌中表露的旷达超脱的情怀,我们都会觉得李白是个当之无愧的钓鳌客。

但他们三位是否真的曾自号为钓鳌客,是谁第一个使用钓鳌客的自号,都还值得探讨。从上表所列举的五部笔记小说的文献时间来看,封演为中唐人,时代最早;其次是五代后蜀的何光远;宋代的孔平仲、王谠因其生卒年不详,只知道孔平仲是1065年进士,而王谠卒于1088年,还没有其他详细的资料来辨明孔、王二人笔记小说创作时间的先后,只能说他们二人的时代略近;赵令时代则明显靠后。从三位钓鳌客来看,其名气大小恰与其文献记载的时间先后顺序相反。据此可推测,自称钓鳌客的最早应为王严光,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变化,既可能出于无意的讹传亦有可能是有意窜改,而附会于张祜、李白。附会于这两二人的原因很简单,二人的性格及其名声。附会于李白,除了因其天性狂放,具有谪仙之姿,还因李白有“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赠薛校书))、“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的作品。王谠遂把钓鳌客之名安在了李白的头上。另据《唐语林》1978年版编者在《唐语林原序目》中说《唐语林》是采五十家小说而成,而其中就有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且《唐语林》有不少条目出自于《封氏闻见记》,但在“钓鳌客”这一条目上王谠却没有照搬封氏,而是将名不见经传的王严光换成了四海皆闻的李白。而其后的赵令则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抄了王谠书中的李白自号钓鳌客这一条目。《谈苑》里记载的自称钓鳌客的王严光和张祜,显然是依据封氏与何氏。所以张祜、李白二人的自号为钓鳌客的故事很有可能是附会之作。只因李白的名气最大,所以后代在提及钓鳌客时,人们首先联想起的是李白,而不是张祜或王严光。

三、钓鳌的文化意义

从王严光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才而不达、性卓诡的狂诞;从张祜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猖狂肆傲、藐视世俗的态度;从李白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放达、飘逸、清高。从钓鳌客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共同点:豪放的胸襟,放荡不羁的行为,行高志洁的品行,藐视世侩卑俗的态度。且因历史上关于钓鳌的神话传说,尤其是鳌和五座仙山的密切关系,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寻仙、咏仙、归隐。另外,女娲曾断鳌足以补苍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鳌的更多意义――非凡的事业、远大的抱负以及征服自然、主宰世界的雄心大志。

唐宋时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的正中,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后亦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人们现在常称高考考取优异成绩或者成就一番大事业者为独占鳌头。此类说法显然是因袭古代的意义。

文人也常用“钓鳌”这个词抒情达意。《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含“钓鳌”两字的有13首,含“鳌”的有135首;《全宋词》中内容含有“钓鳌”的有7首,含“鳌”的有161首。可见古代文人对“鳌”的钟爱程度之深。李白的《赠薛校书》、《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两首诗都表达诗人欲辞魏阙,归隐山林的情怀。如“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诗人空怀一颗钓鳌之心,却无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只能归隐故林。这里的钓鳌之心指的就是诗人的远大抱负。陈陶的“静寇思投笔,伤时欲钓鳌。壮心殊未展,登涉漫劳劳。”(《渡浙江》),“钓鳌三十年,未见天子巡。”(《续古诗二十九首》),这两首诗歌均是抒写壮志未酬的伤逝之作。僧人皎然《寓言》中有诗句云,“人生百年我过半,天生才定不可换。东海钓鳌鳌不食,南山坐石石欲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颇为无奈之感。“东海钓鳌鳌不食”意思是说钓鳌不成,徒手而归,其中隐含着事业无成之意。南宋张元干《水调歌头・追和》云“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上阕自写心境,勾勒出一个浪迹江湖的奇士形象,写他豪放不羁的生活,以宣泄心中的不平。“举手钓鳌客”,用典不单单是为了表隐逸之意,又把“以天下不义丈夫为饵”之意暗蕴其中。这一点和词人的人生经历有关。词人主张抗金,而秦桧出任宰相后到处打击主战派,于是作者在绍兴年间送别友人胡铨及寄李纲除名。李曾伯《朝中措》“少年随分赋鹦洲。得意桂花秋。今日送君行色,梦和月到南楼。材名仲父,辞华季子,香满南州。勉力中流击楫,直须连钓鳌头。”这首词是送别之作,劝勉对方勇敢搏击摘夺鳌头,这里显然是指获取功名,完成自己的伟大抱负。

概言之,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借用钓鳌的典故,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展示自己的豪迈胸襟、清高的品行以及愤世嫉俗的态度,对神话传说中的龙伯国大人的得到六鳌表现出无限的羡慕。

另外,鳌在传统文化中还代表着长寿。所以不论是婴儿满月或是老人祝寿,宴桌上总少不了老鳖(鳌,一说指老鳖),主要就是取其长寿之意。人们在垂钓中,也把钓得大鳖看作是一件吉利的事。

鳌自从伴随古代神话传说流传以来,便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人们把它看作是一种吉利的象征,不论是在陛阶上镌刻巨鳌还是宴桌上摆老鳖。鳌寄予着远大的抱负、非凡的事业;“钓鳌”则蕴含着更多的人生态度、品行行为。历代文人往往借鳌、钓鳌抒发自己的抱负及情怀。直至今日,它所包蕴的文化意义还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创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3]景中译注.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刘德康撰.淮南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方勇.永品撰.庄子诠评[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5][唐]封演撰.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1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M].第二编之五.郑州:大象出版,2006.

[8][宋]王谠.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李四光的小故事范文第2篇

这篇“红地毯佳作”的题目取作“小手”,别出心裁,存有悬念,读者会想要往下探究。“有两个小偷”,这样的句式开门见山,简明有趣,符合小读者的阅读习惯。小偷竟然也出国并作考察,读者吃一惊之后,随故事进入“小偷”圈里,与小偷张、李一同来到W国,几乎可以套用这样一句调侃的话:“同吃同住同劳动”,随故事发展而欲罢不能。“厕所——桃李特”“热水——豪特沃特”,这些是日常生活或者说是一个人生理需要方面的常用词汇,与后面的“尊严——普莱特”相呼应,作品的主题就呼之欲出:一个人不能仅有生理的需要,而更要紧的还有“尊严”,通俗地讲就是“面子”,活着,就要活得像一个人,有人样。

“国际航班”“免费的酒”“时差”“过海关”等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和场景的描述,完全是生活中来,才使荒诞的故事生动风趣。张三与洋葱过招,张三起先的一“拂”(偷到小手徽章)与洋葱之后的一“笑”(悄悄取回小手徽章),你来我往,“偷”来“偷”去,好不热闹,但是道德水准的高低已然一清二楚。张、李的“考察”开始时,作者在作品中煞有介事地为他们制定了“考察内容”,一二三分门别类,还定了条“纪律”,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故事的高潮是外国“美女”盯梢外国“老奶奶”,“偷”的“艺术”尽收读者眼底,故事的悬念接连出现。张三盯美女,洋葱盯张三,李四盯洋葱,这一系列的细节突出了作品所要描写的情节。W国公民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被偷之后,钱财反而多出来,当事者“老奶奶”也无法搞清这事,就只能自言自语“谢谢神的恩典,好运来了”,一时让人觉得好玩好笑,也好感动——当社会的道德水准提高到这一地步,大家都由衷地给予会心的微笑,生活展现迷人的阳光普照般的光彩,人们幸福地体味着世界的美好。

故事发展到后半部分,唯利是图、感情冷酷的小偷张、李也有感情流露的一刻,他们也会羡慕、崇尚高尚的道德,张三看着外国“小手”们的背影,突然感觉很羡慕他们。故事发展到这里,读者渐渐地也被感动了。

最后一段很有意思。“晚上,躺在宾馆的床上,张三说:‘我现在学会三个外语单词了,第一个是厕所,第二个是热水,第三个是面子’。”而助手李四则更是变得认真,很有书卷气地纠正:“不是面子,是尊严,普莱特!”但愿这次出国旅游的收获能让张、李受用一辈子,能金盆洗手,回头上岸,重新做善良诚实的好人。“小手这个名字比小偷好,以后咱们也叫小手……”这收尾之句意味深长,似乎这两个道德沦落者已然有所悔悟,心灵开始透入阳光。这不仅是一次出国游历,更是一段心灵的成长史。

李四光的小故事范文第3篇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成语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而且每个成语还带有一个个小故事,不愧为精华。今天我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分别是“铁杵磨针”和“凿壁偷光”。

  “铁杵磨针”主要写了李白小的时候不爱学习,有一天,他看见河边有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棍,便过去问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说:“我准备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又问:“这跟铁棒这么大,而针又这么小,能摸成吗?”老太太告诉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大为感动,牢记在心,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几个呢?只要人人都有决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凿壁偷光”主要写了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就这样,经过匡衡的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凿壁偷光”意思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觉我们的学习条件比匡衡好得多。家里整天开着电灯,还有许多书和电脑,可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像匡衡的成就呢?我想:还是和我们没有像匡衡那样刻苦学习的情况分不开的。今后我下定决心,以匡衡为目标,努力刻苦的学习,争取早日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教会我为人处世,教会我哲学道理,教会我太多太多。我不会忘记这位良师益友,我会继续学下去?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书,书中的每一个成语都讲了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成语故事是: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叫乐羊子的人去寻师求学。一年后,因为想家,他就回来了。妻子见状,就把织机上的绢帛剪断了,然后对丈夫说:“读书如果半途而废,跟剪断织丝一样。”乐羊子听了深受感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一去就是七年,终于学有所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没有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来看这本《成语故事》书,你们一定能从书中学到很多成语喻意和人生的哲理。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成语故事》集合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这里每一个故事篇幅不长,却蕴涵了一个个大道理,大的智慧。今天我扑在书上,吸取着书中的营养。

  在这么多个故事,我尤其喜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他讲叙了战国时班,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大功,得到赵慧文王的器重,拜他为上卿,官位排到老将廉颇大将之上。脾气暴躁的廉颇,因此非常不满,觉得自己战功卓著,不因该排在一个文弱书生之后。蔺相如出于对赵国着想,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随人甚为不解。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我和赵将军,一旦我们俩内斗,秦国就会趁虚而入,侵略赵国。”手下听了,非常感动。这件事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便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生死之交。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蔺相如的博大胸襟与廉颇的知错就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我从《亡羊补牢》的故事中明白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书中有取不尽的知识,有取之不尽的做人的大道理。在书的熏陶下,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尽情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精神上的财富。所以我特别爱看书。我看的书有很多,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最吸引我的是《中华成语故事》。

  这本书的成语故事太多了,我最喜欢《囊萤映雪》这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家里很穷,买不起油,没法看书,他就用一个小袋子装萤火虫来看书;还有一个小孩家里也是这样的情况,冬天他就到雪地上用雪光看书。他们学习多么辛苦啊!

李四光的小故事范文第4篇

致人损害,只因不会变光

【案例】 2014年3月13日晚,胡晓倩驾驶小轿车在公路上飞速行驶中,遇李某等5名工人下班回家横过马路,胡晓倩从最初距离判断,认为只要小车到达,他们便可以过完,至少也能进入左边线路,因而没有减速。岂料过完马路的只有4人,而李某竟然在原地站着不动。胡晓倩虽然采取了紧急避让措施,但李某却仍被右侧车身撞飞,并导致四级伤残。经交警部门调查,原来由于是新买的车,胡晓倩一时还不知道怎样将远光灯改成近光灯,于是,强烈的光线在黑夜显得特别刺眼,既让李某感到眩晕,也看不清路面,惊慌之中便停滞不前。

【点评】 汽车远光灯又叫大灯,与近光灯相比,远光灯的光线平行射出,光线集中且亮度较大,可以照到更高更远的物体,对于夜间驾驶员的视线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在错误的时间使用,不仅不会提高行车安全,反而会增加危险事故的发生几率。胡晓倩在行车前,本应熟悉车辆包括灯光变换在内的相关操作,却未加熟悉便照常上路,当属只考虑有利于自己行车,而对他人的安全隐患听之任之或疏忽大意,且其在行驶中只凭主观臆断确定通行可能,而没有减速确保行人安全,对所造成的损害,明显具有过错。而《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即胡晓倩对这次事故难辞其咎。

酿成事故,只因拒不变光

【案例】 2014年4月14日晚20时许,肖春凤驾车在乡道上行驶时,见迎面驶来一辆货车,立即将远光灯变成近光灯,可对方却没有“以礼相待”,而是继续使用远光灯。伴随一道强烈的远光灯,肖春凤被照得瞬间“失明”,一时无法看清路面,虽然已经减速,但仍将同向行驶的李某及其所带孙女撞到,并当场死亡。交警部门经现场勘查认为:对方驾驶员黄某在会车时拒不变光,是导致事故的原因之一,对事故的发生具有同等过错。令黄某始料不及的是,虽然事故并不是他直接碾压所造成,可法院最终仍以交通肇事罪,对他处以刑罚。

【点评】夜晚会车,远光灯可使对方驾驶员视觉产生瞬间致盲,致盲时间根据对方自身视力、周围环境不同持续时间也会不同,但最快也得2秒左右。在这2秒钟里,对方驾驶人如同闭眼开车,对行人以及前后来车的观察能力大大下降。为此,《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机动车遇相对方向来车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五)夜间会车应当在距相对方向来车150米以外改用近光灯,在窄路、窄桥与非机动车会车时应当使用近光灯。”即正因为黄某没有变光,导致其虽没有直接碾压李某及其孙女,但对事故的发生同样具有过错,自然也就必须照样承担刑事责任。

惹来责任,只因非法改装

李四光的小故事范文第5篇

江西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八一军旗在这里升起,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红土地上留下了无数革命先辈、先烈的光辉足迹,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红色故事汇》采用了小故事、大背景的方式,对这些革命历史题材中以往涉及不多的一些细节进行开拓,而且在这个开拓的过程中,对主题进行升华,使《红色故事汇》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和历史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为了给观众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红色故事汇》不仅要收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还要尽一切可能联系到当时的亲历者,或是事件相关的重要人物,通过对他们的深度采访,聆听他们的回忆,探寻历史的真相,从他们的诉说中,唤醒历史的记忆。

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一尊特殊的雕像。雕像人物既不是重要的共产党高级干部,也不是抗战名将,她只是一名普通的新四军机要员。一个普通女战士为什么让人如此景仰?《活着的雕像》通过原新四军女机要员毛维青老人的深情讲述,为观众再现了老人的战友施奇于1941年“皖南事变”被俘后,在上饶集中营与反动派英勇抗争、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

过去的党员教育片,往往因自上而下的宏大视角和全景式的纪录方式,让人仰视,但是通常缺少动人的细节,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电视节目是由情节构架起来的,而情节又是由细节所组成的。有时候大段的情节可能被淡忘了,但感人的细节却让人久久不忘。《红色故事汇》在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开掘中,强调越是重大题材,越要寻找和普通观众的心灵接近性;小中见大,放大故事化叙述中的情感点,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事例。《红色故事汇》从当代视角来看我们党在历史上的革命创造、流血牺牲,从而使其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在观众的心灵震撼中。

“男儿有志事欲成,当学鸿雁远飞行,似水柔情何足恋,宁舍娇妻去革命。”这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苏区少共中央分局书记的李才莲写给新婚妻子池煜华的一首诗。1929年的大年初二,15岁的李才莲告别了比自己大三岁、新婚才三天的妻子池煜华,去参加兴国暴动。分别前他倾其所有买了一面镜子送给池煜华,对她说:“你等我,十年不行,二十年。二十年不行,三十年,四十年。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来接你。”这面镜子成了这对夫妻唯一的信物。

一句嘱托,一面镜子。这次一别丈夫便没了音讯,池煜华开始了她人生中一次漫长的等待。1986年当一张迟到的烈士证明书送到池煜华手中时,已是满头白发的她眼含泪花,深情自语:“我早晚会知道你没牺牲。”池煜华执着地相信丈夫没有离去,因为李才莲对她说过:“革命成功后,我一定会回来接你”。带着和丈夫的这个约定,池煜华在村子里等了一年又一年,陪同池煜华一起等待的还有李才莲送给她的那面镜子。直到2005年4月,杜鹃花开的时候,95岁的池煜华带着“才莲一定会回来”的思念,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村里人特意将那面见证了她和李才莲爱情的镜子和她埋在一起。

李才莲可能没有想到,他的妻子会用整整七十六年的光阴来等他。李才莲的鲜血洒向了革命胜利的道路,但池煜华的痴情,却让他的生命一直延续了下来,他活在了池煜华的歌声里,活在了池煜华的爱情里。《一生守望 一世情缘》中老区人民对红军的真情挚爱,深深感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相关期刊更多

私人理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家庭期刊集团

四川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四川电力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