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于提高劳动力职业素质、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借助于社会网络分析工具,通过对江苏省某市劳动力培训网络进行调查,对该市的培训社会网络进行结构性分析,旨在发现当前培训网络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弱点,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事业的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网络;结构分析;社会网络

一、引言

实施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基础,也是当前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举措。围绕这一工作,近年来江苏省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内容丰富化并且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培训体系。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攻坚阶段,这对于当前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从形式上看,江苏省已经在省、市、县、乡镇各级形成了由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组成的涵盖多类型培训主体的培训网络,形成了一定的培训规模。但是从运行效果上看,各类培训主体间的交流和协同还有待增强,纵向和横向的资源整合还有待优化,部分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与企业和市场需求脱轨,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培训效果。对于上述瓶颈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更好地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基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某市(县级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作为研究样本,借助于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当前劳动转移培训社会网络进行结构性分析,旨在发现当前培训网络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弱点,为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事业的推进提供参考。

二、某市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构建

江苏省Y市系县级市,属于传统农业大市。随着近年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市务农人数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该市推进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厘清该市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结构,为优化该市培训网络提供政策建议,本研究基于该市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展开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社会网络研究的首要步骤就是要选择网络的节点,界定网络的边界。针对该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的研究将围绕该市的政府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和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培训主体网络而展开。其中政府主管部门是相关培训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各类培训资源的协调者;培训机构直接承担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包括市职教中心、市电大、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等;而企业既承担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任务,也承担一部分劳动力的岗前培训。针对某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的上述主体,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选取政府劳动力培训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吸纳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共计23个网络节点。在进行网络结构分析时,分别以A1指代政府劳动力培训主管部门、C1—C11指代培训主体(其中C1表示市职教中心、C2表示市电大、C3—C8表示该市重点乡镇的成人教育中心校,C9—C11表示社会培训机构)、E1—E10指代劳动力吸纳企业,这些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通过订单班和委托培训的形式参与到培训过程中。

本研究对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培训合作关系进行了逐一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0—1关系矩阵,其中1表示行动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0表示行动者之间没有合作关系。而后对关系矩阵进行了对称化处理,并借助于UCINET计算该网络中各成员单位的节点数、中心度和结构洞等网络指标,进行当前该市劳动力培训结构性指标的分析。某市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政府部门A1位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中央,负责与企业、培训机构等各类型网络主体的协调与沟通,居于绝对核心的位置;市职教中心C1一方面承担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培训,另一方面与其他培训机构联系广泛,因而处于劳动转移培训的中心位置;该市电大也积极参与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所以也接近中心位置;C9在政府的支持下自主进行社会培训,与其他培训主体和企业无直接联系,所以在网络图中除政府主体外,该主体并未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结;另外,图中显示其他社会培训机构、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些培训机构通过订单班的形式和企业共同推动劳动力培训。通过计算所得该市农村劳动力培训density为0.100。由这一数据结果可知该网络中培训主体之间密度较小,当前该市培训各主体结构中虽具有一定程度的互动合作交流,但是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培训主体间联系还不够紧密,各主体间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网络结构性参数及其测量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是劳动力培训各主体以培训为纽带建立的各类关系的总和,对其进行结构分析有助于厘清当前培训网络中各主体的关系,并籍此判断网络性质、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社会网络进行结构分析的过程中,往往借助于节点度、中心度和结构洞等结构性指标进行测量。

1节点度节点度(nodedegree)是与某个节点直接连接的其他节点的个数,是这个节点相邻的全部节点的数量。这一指标描述了节点进行网络联系的总体规模,如果一个节点与许多其他节点直接连接,则该节点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表明该节点在网络中比较重要,说明该节点具有较大的“权力”。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关于节点度的测量有绝对度数中心度和相对度数中心度,其中绝对度数中心度反映直接与该点相连的点数,相对度数中心度反映绝对度数中心度的标准化形式,后者多用于不同规模网络图的比较。鉴于本研究的性质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绝对度数中心度来测量与网络个体直接相连的点数,反映网络节点在整个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拥有关系权力的大小。机构的联系较少。

2中心度中心度(centrality)是用来测量网络主体在社会网络中权力大小、位置优劣的指标。中心度的描述指标包括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等指标。其中,接近中心度是测量网络节点之间的“距离”指标,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越接近,越可能处于网络的中心,也越容易传递信息。中介中心度用来反映节点从多大程度上控制其他网络主体的交往,体现了一个节点位于网络中其他节点对(pointpair)的中间程度的测度。换言之,中介中心度就是某一节点处于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捷径上的能力。Freeman认为,“处于这种位置的个人可以通过控制或者曲解信息的传递而影响群体”。与网络中其他主体相比,占据网络优势位置的主体无疑将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由社会网络理论可知,节点度和网络关系存在正相关。在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中拥有较高的节点度,就意味着组织在网络中具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其他网络主体,这为组织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和沟通并获取网络资源和信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表1可见,在由政府主体、培训机构、企业等多类型主体构成的劳动力培训网络中,A1居于中心位置,具有21个节点规模,政府主体与各类培训主体均建立密切联系。而在非政府主体中,C1节点数量规模最高。C1为市职教中心,承担了该市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同时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另外,职教中心还参与一些培训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当地其他培训机构也保持较好的联系,因而在培训网络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当然从数据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培训主体处于相对封闭的孤立状态,节点度不高,除了与政府机构的联系外,与企业和其他培训由社会网络理论可知,接近中心度数值越大,表明越接近其他网络主体。由上表可见,在本研究的接近中心度测量中,A1的接近中心度最大,说明政府节点与其他点的距离最近,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从培训机构看,C1的接近中心度为70.000,在所有的培训机构中数值最高,表明市职教中心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培训机构节点位置较近,与上述主体具有高强度的沟通和交流。C2的接近中心度次之,值为60.000,说明该市电大与其他培训主体同样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而其余C类机构数值较小,说明它们与其他网络主体的距离较远。而从企业角度看,接近中心度普遍数值不高,这是由于在当地,企业并不是培训的主导方,处于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最末端,在培训中通常扮演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因此企业节点与其他网络节点普遍距离较远。中介中心度是测量网络行动者对于资源的控制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这一测度值处于网络中心度取值在0—1之间,值越大,特定行动者控制其他主体交往的权力越强;值越小,就越趋向于边缘化,权力越弱。从本研究的数据来看,除政府主体外,C1、C2、C8的测度值较高,说明他们位于较多其他培训主体交往的路径上,具有较强的控制其他网络主体的能力,在劳动力培训方面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企业E2、E6、E8、E10以及培训机构C5、C9、C10的中介中心度为0,说明以上主体不能控制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对网络中的信息、能量、资源的影响力相对薄弱,在劳动力培训网络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

3结构洞Burt率先提出了结构洞(structureholes)理论,指出结构洞是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连接,是一种由三个以上行动者关系形成的特殊结构,这一结构可以为中间人带来利益。假设i,j,k三个节点构成了一个关系网络,如果i,j与k有联系,但是i,j之间却没有关联,此时k就是一个结构洞,因为i,j之间如果要有联系,必须要借助于节点k,i与k的“桥”关系。结构洞在网络中扮演中间人的角色,结构洞为中间人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了机会,从而成为社会资本。在结构洞的测量上,UCINET中的结构洞指标包括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和等级度等多种不同的结构洞测度指标。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普遍将“有效规模”作为测度指标。一个节点的有效规模等于这一节点的个体网规模与网络冗余度之差。通过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结构洞的测量,由表3可以发现A1的值最大,占有结构洞数量最多,其有效规模与实际规模比较接近,究其原因是由其培训活动行政管理者的地位所决定的。C1的测度值为10.179,在调查涉及的非政府主体样本中数值最高,表明其在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数量众多,占据绝对有利位置,在网络中应用结构洞的能力很强。这与C1作为职教中心校的工作性质具有很大的关联。该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与当地很多企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同时还与其他培训机构进行交流,进行师资上的培训和指导,这使得自身很容易发挥“知识中介人”的角色,凭借自身的位置权力来获得异质知识和信息。但同时,在培训网络中仍有一些培训主体拥有结构洞数量较少,这将使得其难以接近网络中的其他企业,对于异质组织的信息流及资源的获取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培训知识的更新以及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作为调查对象,借助于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分析得出当前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的若干结构性特征,这将有助于发掘当前劳动力培训网络中的深层次问题,对于进行纵向和横向劳动力培训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深入推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在节点度方面结果显示当前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络各节点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劳动力培训政府主管机构具有较高的节点度,表明其在转移劳动力培训方面与企业和培训机构建立了普遍的联系,实现了对于基层企业和培训机构有效的垂直领导。同时,也发现除少数培训机构和用人企业外,该市培训机构和企业节点度普遍不高,甚至一些培训主体仅与行政机构建立联结,各级职业培训机构间的沟通和联系不够,缺乏不同培训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结和跨界联结。在培训实践中,横向联结是推动同类型培训主体间知识和经验互补的有效途径,而跨界联结则有助于推动不同类型培训主体间异质知识和经验的习得。以培训机构为例,横向联结可以促进培训机构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而跨界联结则有助于及时把握企业的动态需要,这对于进一步增强培训实效意义重大。鉴于近年来少数社会培训机构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培训知识陈旧、与企业需求相背离的现实问题,在当前阶段尤其要注重推动“两个层面”的互动交流:职教中心、市电大、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在培训经验上的互动交流;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的互动交流。

2在中心度方面网络的整体中心度较高,其中接近中心度为56.539%。根据社会网络理论,若网络中心度过高,则反映网络的集权度高,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较低。目前该市的网络结构中显示网络中心度偏高,权力在全网的整体分配不够均衡。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如下应对措施:一方面,在保障行政部门统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方向的前提下,适当弱化行政部门的行政指令功能,增强行政部门对于各组织的协作协调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增强培训主体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培训工作更有效地开展。这既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所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同时对于社会培训主体积极性的调动也具有积极意义。

3在结构洞方面结构洞的存在至少涉及到三个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从前文分析可知,在某市培训网络中,除政府主体外,C1、C2等主体占有较多的结构洞,不但在自己所属的圈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充当了“桥”的作用来联结不同“小圈子”,扮演了联结培训机构和企业凝聚子群桥梁的作用。但是不难发现,这类网络主体总体数量还较为稀缺,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该市高水平、高标准的具有真正示范意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学校较少,还没有能够真正产生高质量培训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基于此,为了促进不同培训主体间的交流,提高劳动力培训的效果,应该建立更多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培训学校标杆和课程标杆,这对于推广和示范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促进不同培训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的流动及满足现实企业需求和劳动力培训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2]王科.网络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多方联动平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9):63—67.

[3]王彩芳.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政府行为优化对策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1,(12):29—31.

[4]马斌,冯志军.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研究[R].2006.

[5]朱丽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转化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5,(2):153—157.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培训;教育;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75-02

引言

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启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

2015年初,刘振亚董事长在国家电网公司2015年“两会”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必须牢牢抓住的战略机遇期。要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电网发展现代化;加快建设法治企业和国际化企业,确保“三集五大”体系高效运转,实现公司治理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建成“一三优”现代公司、实现“两个一流”奋斗目标。

要实现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两个一流”奋斗目标,就必须强化队伍建设,而抓队伍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培训工作。如何开展培训创新,强化培训对队伍建设的支撑作用,何以借鉴“互联网+”的理念,将“大培训”与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构建培训新概念,促进公司培训工作提质增效。

一、“大培训+”理念的构建

1.“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它不同于教育,其受众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或即将成为员工的人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正确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企业开展培训的原因来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实施的需求、来源于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和组织结构的再造需求、来源于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的需要、来源于对员工能力提升的需求。

2.“大培训”的概念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公司提出了“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三集五大”管理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模式改革,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按照“四化”要求,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构筑“大培训”格局,以国网技术学院及其四所分院为代表的国网“大培训”体系已经构成。“大培训”体系采取统一的规范、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资源、统一的师资、统一的计划方式开展国家电网公司内新员工和高级技能人才培训。陕西省电力公司也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了以陕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为主和地市公司培训中心为分中心的“大培训”体系建设,开展了统一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统一的师资队伍建设、统一的培训项目体系建设,基本构筑了省级公司的“大培训”体系。

3.“大培训+”的概念

如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发展正在改变的各行各业的发展路径,“互联网+”引发出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构成一种新的业界模式。互联网+金融,形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形成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培训,形成互联网培训等等。借用“互联网+”的理念,将企业培训绑上互联网的思维,将培训与各项工作相结合,建立“大培训+”工作理念,通过培训促进各项工作质量提升,从而提高培训在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中的作用。

4.推动“大培训+”的理念落地

一个企业提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专业管理和队伍建设,队伍建设在于关注员工成长。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中明确:抓队伍,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

“三集五大”体系的全面建成是一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公司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工作流程均发生重大变革。公司的快速发展对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公司提出构建“四级四类”人才体系(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四级四类人才是指:人才分级:部级、国网公司级、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人才分类: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人才称号:科技领军人才、专业领军人才、优秀专家人才、优秀专家人才后备),不断完善人才后备梯队建设,打造一支适应并推动公司发展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就是从注重“事务”管理转变为注重“人”的发展,切实将人力作为核心资源,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事务”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实现“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结合公司发展与员工成长,应用“大培训+”助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强化公司“四级四类”人才体系建设,完善员工发展“三个通道”(职务、职级、成才),转变员工“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达到提升员工素质,促进公司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二、“大培训+”助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开展“四级四类”人才体系建设,构建员工职业发展“三个通道”,促进员工成长成才,主要从鼓励员工参与更高层次学历教育、职业取证、职称评定、技能鉴定、人才晋升等方面着手。围绕员工成长中的各种晋级考试、评审等准备工作,将原本由员工个人提交的资料、复习等准备工作,改变为由相应层级的培训机构组织培训,提升员工职业素质,提高员工提交材料质量,提高考试通过率,夯实员工晋级基础。

1.员工学历提升

针对员工学历提升,以助推员工入学进门槛为目标,在公司培训中心集中组织开展核心考试课程、科目的培训辅导,提高员工入学成绩;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引入网络大学等低门槛教育机构,提高员工入学率;在员工取得学历提升后,强化正向激励,确保员工学历提升落实。

2.专业技术资格提升

针对专业技术资格提升,以帮助员工提升材料质量,通过英语、计算机考试为目标,按照不同层级,由公司培训中心和分中心组织英语、计算机考前辅导班,强化考试通过率;围绕员工专业论文写作薄弱环节,组织培训中心教师到基层单位开展巡回培训,提升员工工作总结、论文撰写水平;在员工专业技术资格获得晋级时,应用正向激励,推动员工素质提升。

3.专业技能等级提升

针对专业技能等级提升,以帮助提升员工技能为核心,通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确保员工技能稳步提升;组织技能考前辅导班,提高员工技能等级考试通过率;围绕各种各专业的技能竞赛,强化赛前培训,提升员工竞赛成绩,为员工取得各项技能称号、成为技术能手奠定基础。

4.各类人才选拔

针对各类人才选拔,以帮助员工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建O员工发展“三个通道”,开展专业管理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强化员工职业素养提升,促进员工职务、职级晋升;开展各级各类人才选拔前辅导,助推员工成才晋级,构建公司优秀专家人才队伍,为公司业绩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网电网公司.国网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 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振亚.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两个转变” 为全面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而奋斗[R].北京,2015.

[4] 卓洪树.在2015年人力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西安,2015.

Practice of "big training" concept in Grid Enterprises

GUO Huai-de,WANG Rong,BAI Ya-wei,WU Xing-min

(Xi'an Electric Power College,Xi'an 710032,China)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农村妇女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

新农村之新,不仅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新制度、新风貌,而且最核心、最关键还是新农民。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就失去了根本和基础。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各级妇联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培育新型女农民的重要意义。妇女的观念、能力高低直接关系着其所在的家庭和农村的发展,也关系着其子女的未来前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村妇女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___镇的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开展比较早,04年参加各类技能培训3115人,女性1881人,05年2457人,女性1508人,06年上半年814人,女性604人。自04年以来,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显示出良好的工作局面。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急需解决。

一、基本情况

___镇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的江南小镇,全镇24个村,共有32745人,就业情况:女16527人,实地女性9744人。受教育情况:小学文化程度10623人,占总人数的64.3,初中文化程度4573人,高中文化程度531人,只占总人数的0.32。大多农民从事雕刻、刺绣、缂丝等家庭作坊,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但随着___镇经济开发建设的不断加快,动迁工作的不断开展,本镇的失地人员不断增加,尤其是农村失地女性的增多。原有的农业和手工等传统的就业方式不再适应。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劳动收益不高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的都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还有7.5%是文盲和半文盲,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是妇女劳动力,她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妇女受教育情况还远远低于以上指标,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如果不努力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不能让妇女的文化知识、科技水平、管理能力等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建设新农村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当前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情况及初步成效

1、创办___镇技能学校培训基地

要想解放农村妇女的思想,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必须要有成人再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场地。为此向党委提出了这一设想,要求建立技能培训基地--___镇妇女学校。20__年1月份,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8万元增添了25台电脑等教育设施,创办了“___镇妇女学校培训基地”,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培训的平台。

2、通过树立典型,培训多样化方式来转变观念

就业培训方式从去年的传统版书到今年的多媒体教育,到现在的“听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创业篇”。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创业典型,我们邀请了本镇的摆水果摊的新市民安徽籍的苏启兰,单亲家庭___宾馆的张丽珍这些活生生的典型的创业例子,更快速的转变了农村妇女的创业意识、激发了她们的创业激情。

培训内容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了6到60岁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18项技能培训,和“多姿多彩的培训,总有一款适合你”、“从小学技能,活到老学到老”的主题活动。今年还开设一系列的免费技能培训如:创业培训、电脑初中级、办公室文员、家政服务、十字绣、珠绣、丝网花等等。清楚的记得的第一期培训班结束后一位学员说的话“拿到结业证真的好有成就感”。其实这简单的一句话不仅代表学员的心声,而且也说出了我们培训班的心里话。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步树立不等不靠,知识改变命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到目前为止共培训118期,3993名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3、整合力量,分类培训,充分挖掘农村妇女培训新路子

各级妇联紧紧抓住培训这一核心环节,一是强化培训基础服务工作。以被征地妇女为重点,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农村妇女劳动力尤其是被征地妇女的底线、个体素质及培训择业意向等。二是构建三级培训网络。以就业培训中心、各类职技校、乡镇成校为依托。选择相应的培训资质的几家作为培训基地。形成乡镇抓初级,培训中心抓中级,职技校抓高级的阶梯妇女培训网络。三是加大对培训信息、政策的宣传和服务力度。为把组织管理网络延伸至村,在村里设立了妇女培训联络员。共印制了10800份宣传学习资料,通过网络人员的上门宣传,发放。从而保证了全镇每家每户都能拥有一份详细的培训资料,就我们搞大宣传的第一天我们就接到了十多位农村妇女报名和几十个报名咨询电话,全镇妇女大学习的氛围再次的被掀起。把培训服务送到农村妇女家门口。四是挖掘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实施, 逐步建立五种培训模式。与学校联动的技能型培训,与企业联动的定单式培训,与有关部门联动的综合型培训,与服务实体联动的实用型培训,与基地联动的实地型培训。

4、积极推荐,为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搭建平台

就业是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为加快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各级妇联把就业推荐与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举办就业洽谈会、创办经济实体、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千方百计创造、提供就业岗位。善于发挥女性优势,积极培育女经纪人、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这种非正规就业方式,灵活性强,成本低廉,对个人素质要求低,带动了近5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满足了一大批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业的愿望。受到了广大农村妇女尤其是“4050”人员的欢迎。

三、当前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实践中,感到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中,普遍六种心理障碍的问题和四种不足。

(一)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自卑狭隘心理

农村妇女的心理受社会与自我双重影响。自卑感强、自我意识弱化、自我压力大是农村妇女最大的心理障碍。多少年遗留下来的“阳主阴次”和“妇女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使许多农村妇女的自我意识被扭曲,她们的创造力在长期的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被压抑、被摧残。“我不行”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的一种心理定势。

由于几千年来父母们总把女儿视为家庭中的“过路人”,认为她们总要嫁人去服务于别的家庭,所以整天都把她们束缚于自己的小天地里,使她们产生出了自卑、狭隘、羞怯等病态,也造成了她们的兴趣和利害冲突局限在私人范畴。经济上不能独立,缺乏自强、上进的意识,再加上“三从四德”,更养成了她们心理的狭隘性和依赖性。

2、安于现状心理

大部分农村妇女感到现在的生活不太困难,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自尊、自强、自立意识。许多的农村姑娘十五、六岁便缝衣补裳纳鞋袜或者在家刺绣,十七、八岁谈情说爱找婆家,二十一、二结婚过门生娃娃,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她们心安理得地尽“贤妻良母”的职责,对缺少文化知识的现状显得无所谓,有的甚至麻木不仁。

3、贫困虚荣心理

___经济不是很发达,人民经济生活一般,造成了家庭妇女们整天为生计而操劳家务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学文化。她们往往被束缚在家庭这个小天地中,不去思索造成困难的原因,看不到文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知道有了知识、技术能改变生活环境。许多女孩子由于贫穷等原因不能入学读书,有的已经入学的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退学。她们心灵的窗扉没有透进知识的气息,常被无知与愚昧所困扰。造成了这些农村妇女的特点是胆小害羞,知识面狭窄。一旦让她们参加各类学习,她们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有的大龄的妇女,认为自己与十五、六岁的孩子坐在一起上课脸上无光。她们在有文化人面前,总是感到自己相形见绌,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劣势与对方的优势进行参照,仰视她人的结果必然是小视自我,自卑感油然而生,丧失了争取成功的信心,一起学习发大多又是熟人,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有的妇女担心自己底子差,怕成绩跟不上被人耻笑;有的则担心学习生活单调,习惯自由散漫,心理承受不了被自然淘汰等。

4、讲求实惠心理

如今的市场经济,给一些人注入了一切向钱看的因素,要她参加各种学习,她怕耽误喂鸡、喂猪的时间,又怕耽误接送孩子的时间;要她识字,她说识字不能当饭吃。不少农村妇女从中感到,花费时间去看书、听课不如搞点家庭副业,搞点创收,给自己多一份收入。追求时尚,认为只要有了钱一切事都好办,没有钱寸步难行。

除了社会因素外,长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把农村妇女拴在徒有四壁的家庭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农村女性自己也感到,女性就是天生的要待在家里做饭、洗涮、带孩子、料理日常生活、拘泥于生活琐事和儿女情长之中,认为认几个字用处不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理好地,种好菜,有粮食、有菜吃算得温饱,不受饥寒,也就安逸了。

5、墨守陈规心理

有些女性懒惰怕苦、徘徊观望,对生产、经营、创业、用人机制不理解,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基调上,看到许许多多有文化的人,初中、高中、中专甚至大学生还要自己去自谋职业,也有不少乡镇企业滑坡而下岗又另谋职业,她们这些有文化的人都闲散在农村整理地,有的还待业在家,无所事事,所以也就没有参加教育学习的自觉性了。农村妇女的这种墨守陈规心理使其形成了自我封闭并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行为模式,心甘情愿地铆死在一个僵化了的固定框架之中。

6、失去信心心理

有一小部分女性,有求学求知的愿望,看到别人发家致富,心理也会痒痒的。由于没有学习的有利条件和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没人去组织,或者舆论宣传的不力,教者的责任心不强,学习流于形式等原因,也造成了一些女性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二)存在四种不足

1、培训比例不高。在___镇外出务工妇女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数不超过20,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参加过正式技能培训的比例则更低。

2、培训力量不足。与城市比较,农村的技能培训发展缓慢,适合妇女参加的技能培训机构更是少之又少,现存的多由社会力量兴建,数量少、规模小。在我市,适合和便于妇女技能培训基地寥寥无几,平均每个乡镇不足2个,满足不了需要。

3、培训质量不行。在乡镇,大部分妇女参加的技能培训多是应需、应时培训,因受到培训设备、资金、师资的影响,只能是初浅的入门培训、单一的技能培训,没有技能鉴定和资格证书,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4、培训机制不全。由于缺乏培训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农村妇女技能培训多是短期行为,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更缺少长效的激励机制。这一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的提高。

四、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新突破

妇联组织如何找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的着力点,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及长效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拓思路、寻求新径,即明确一个标准、抓好两大重点、寻求二个突破。

(一)明确新型农村妇女的标准

农村新型妇女的标准是“思想观念新、文明诚信好、致富技能高、经营能力强”。要按照全国妇联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增加观念新、讲文明、重参与。

(二)抓好基地建设和妇女培训两大工作重点

首先,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通过“四个一”来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动员各级妇联自建一批,各级妇联应在发展、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四是联系民间力量建立一批,要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女经纪人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等等。

其次,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农村妇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实用原则,培训内容要与妇女需求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1、是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2、是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3、是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 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4、是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5、是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6、是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农村妇女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的作用。

二是坚持实际原则,培训形式要与妇女实际情况相结合。1、要重心下移、服务妇女。培训地点应设在乡村,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2、要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3、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是坚持实效原则,培训目的要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我们要确立转移也是培训的理念,继续深化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妇女通过劳务实践,经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具备了在城市创业定居的条件,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妇女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并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开拓思路寻求二个突破

1、培训要与发证同步。妇联在开展妇女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按照部门要求开展规范培训,使妇女培训后能够达到相关技能标准,拿到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证书,增强学员的社会竞争力,也增强妇联培训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职能部门定点培训基地,不断增强妇联培训的综合实力。

2、培训要与城市资源对接。农村各类资源不足,我们要采取“内引外培”的形式积极寻求与城市资源的对接。在内引方面,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开展妇女的教育培训,同时,有重点的组织妇女参加外出培训,如:科技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带动更多的妇女提高技能和收入。

五、具体措施

1、加强各项考核、奖励制度。首先,妇联组织要加强培育新型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到村、目标到人。其次,要建立培育新型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建议争取一部分专门用于培育新型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用于乡、村的妇女培训基地建设和奖励。

2、建议政府建立新型培训管理机制。要创新培训管理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议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社会化新型农村妇女培训体系。针对妇女培训现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有重点的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技能培训机构纳入政府职业技能培训点,规范其培训师资、内容和标准,委托其招生、培训农村妇女,培训结束后,由职能部门统一考核,并根据合格人数由政府支付培训费用,利用“与学校联动的技能型培训,与企业联动的定单式培训,与有关部门联动的综合型培训,与服务实体联动的实用型培训,与基地联动的实地型培训”的五种培训模式。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市场嗅觉灵敏的优势,使培训内容符合妇女的需求,又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社会资源整合和作用发挥,迅速扩大妇女培训的规模,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培训力量的发展,有可能短期内实现农村妇女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有效地解决政府培训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政府、市场和妇女培训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市场导向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整体素质。

六、总结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本刊采访了中国银联支付学院院长付伟,他为银联支付学院付出了无数心血,并致力于成为“数字时代的学习推动者”。付伟的睿智与凝思不仅仅是“轻描淡写”可以囊括的,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银联支付学院会不断迸发出更多的新思维,探索出更多的培训新方式。

经营品牌,走进移动互联时代

本刊记者:“从培训管理走向培训经营”是中国银联支付学院的发展理念,中国银联在“培训经营”方面是如何做的?

付伟:4年前,我从公司的战略部门转到了培训部门。我一直觉得,培训工作者要做得有尊严,取决于能否为学员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培训内容。我们的培训部门如果只是做一些请老师、发通知、管吃住、统计满意度等这样的具体管理工作,可能很难真正契合学员的需求。因此,我们提出了“从培训管理走向培训经营”的发展理念,要像经营产品一样经营培训;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培训服务,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热情,赢得大家的尊重。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搭建了“经营金字塔”,又叫“经营六步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最顶端的就是经营我们的培训品牌。大家对你的品牌是否认同,很重要的一个标尺就是:如果你没有强制要求学员参加培训,那么他们是否还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比如,当一个课程通知发出去之后,如果我们的目标学员人数是40人,在不强制参加的情况下能招到30人以上,就表明了大家对你是认同的。

本刊记者:中国银联支付学院是如何经营培训品牌的?

付伟:主要需要两方面支撑:一是内容,二是体验。许多培训项目很重视课程内容的开发,但经常忽略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要真正做到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内容和学习体验,需要在各方面获得大量的支撑,比如讲师队伍、培训团队以及丰富的培训平台资源。在管理中国银联支付学院的这几年,我感觉有点儿像在做一个互联网企业。因为我们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和理念,比如去中心化的2.0模式、创造极致用户体验、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口碑等,正好和现在热议的互联网思维有些接近。

本刊记者:如何理解这些新模式?

付伟:我们探讨的绩效改进、行动学习以及各种方法,都是支撑我们培训转型的具体技巧。2013年,银联支付学院探索的比较多的是混合式学习,为此我们提炼出了一个混合式学习模式―“双O2O模式”。“O2O”这个概念已经很火了,而学习领域尤其需要“O2O”。

所谓“双O2O”,从纵深的角度来说,是Offline2Online。关于在线学习,大家可能比较熟悉MOOC之类的在线课程,但这还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若仅仅提供线下课程,比如提供大量的培训,又使学员的学习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如何能够做到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运用O2O方式促进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把教室变得更大,把学习时间变得更长,让学员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种O2O―Office2Offtime,比Offline2Online更重要。现在,学习不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是非正式学习,而8小时工作之外的学习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多。比如,我们每天看朋友圈里分享的微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我们已经进入了“随时随地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时代。

解析“四化” 把握未来学习趋势

本刊记者:对于新出现的“O2O”理念,有哪些方法进行支撑?未来学习的趋势,您总结为“四化”,具体指什么呢?应该如何理解?

付伟:支撑这两个“O2O”的是对未来学习趋势的一个判断,我把它提炼、概括为“四化”,分别是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其中又包括内容如何混合、工具如何混合,以及形式如何混合的问题。

“四化”中的第一点是“碎片化”。现在的学习内容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甚至我们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Google、百度搜索引擎去解决一个问题,也只是在短时间内“因需来学”。我们越来越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坐在教室里进行动辄三五天,长则几个月的学习。虽然碎片化有优势,也有劣势,但这个趋势很难逆转,所以培训提供者要思考如何应对这一趋势,为学员提供碎片化的学习内容。

第二点是“移动化”。移动终端的活跃,如手机、电脑等,让我们可以与学习走得更近。在如今的课堂里,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看手机。那么,是否能够把手机和课堂真正结合起来,让移动化的终端变成真正的学习工具,这是值得培训提供者思考的问题。

第三点是“社区化”。我觉得互联网,特别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链接方式;二是人和人的链接方式。当学习更多的体现为人与人之间交互学习的时候,如何使社会化的媒体、社交网络成为学习的推动者,是值得培训提供者思考的问题。

第四点是“游戏化”。如果说碎片化关于内容,移动化关于渠道,社区化关于关系的话,那么游戏化就是关于体验。

对培训提供者来说,这些理念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多符合学员需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本刊记者:根据您所提出的“四化”,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做了哪些尝试?

付伟:把碎片化和游戏化结合,将一些知识碎片进行游戏化的整合,就产生了一个叫“一站到底”的交互式游戏;将碎片化内容与移动化结合,我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微课程;将移动化和游戏化相结合,中国银联支付学院甚至在培训新员工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个移动化的拓展游戏。

本刊记者: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银联支付学院“四化”的优秀案例?

付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小小的案例――“卡卡升职记”。这是一款基于公众微信的小游戏,是微信5.0推出后,为了促进学员自发学习,中国银联支付学院策划的一个小频道。

“卡卡升职记”设置了一个拟人的场景:卡卡是一个20多岁的东北小伙儿,毕业后进入市场部,他的职业理想是成为职业经理人。我们设计了一些游戏化的关卡,卡卡要通过学习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去过关,每过一关会得到一些经验值,成功晋级后,还会有抽奖。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是打游戏长大的,过关是他们熟知的模式。

我们把“卡卡升职记”分成好几季,每一季有5个小片段,其中有些是关于办公小技能的,有些是关于职场礼仪方面的,如此操作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碎片化。此外,我们还把管理方面的一些场景碎片化,每次传播一个场景,比如如何表扬、如何激励等。目前,“卡卡”已经成为我们银联支付学院的子品牌,也成为大家学习的一个入口。

当学员通过一个碎片知识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有所欠缺的时候,我们就把他牵引到M-learning 、E-learning,甚至面授的课堂上,使之实现持续学习。下图是我们送给学员们的几款书签,上面有支付学院的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学员就可以随时接触支付学院的资讯。虽然“卡卡”是很小的一个点,但当我们从这一点起步的时候,迈向的却可能是整个知识管理的平台,以及与每一个员工的关联。

积极转型 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

本刊记者: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工具,如微博、微信在5年前都不存在,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时代和环境的不断变化?您的培训团队是如何做的?

付伟:现在我们正在广泛使用的工具,在5年前居然没有,那我们如何去想象5年以后在用什么?可能不久之后微信、微博会被大家抛弃,新的工具会出现,但是对培训人员或者职场人士来说,我们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

这几年我们的培训团队在不断进行转型。在这个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年代,培训转型有三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去中心化,相信大众的力量,把我们的培训经理真正推上前台,以学员为中心,去相信草根的力量;第二是用平台思维构建培训可能需要做的事情;第三是持续创新,也许我们刚开始做得还不够好,但只要不断吸收用户的反馈进行微创新和迭代改进,就能超越期望。

本刊记者:您认为面对这些变化,培训经理应该如何做?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2013年农业部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天津市作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实验区之一,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市的共同推进下,开展了顶层设计、技术构建、典型应用、机制保障等一系列试点试验工作。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建设目标,即构建1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20个;建立研究开发、集成示范、应用推广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农业企业运作、合作组织示范和区域整体推进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物联网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的融合,是未来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集成、关联各类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管理和服务、数据共享、在线学习等强大功能,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学内容,同时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的改善,农民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结合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开展的有利条件,天津市农广校进行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研究课题,本课题针对传统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手段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切入模式,探讨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方法,在构建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下,实验探索并得出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的理论成果。可以为中央农广校承建的“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提供物联网应用方面的一些参考,最终达到顺应数字时展,提升农广校体系教育培训能力的目的。

一、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特点如下: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受调查486位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48人,占10%;高中或中专123人,占25%;初中248人,占51%;小学53人,占11%;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有14人,占3%。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水平。

(二)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有所提高

受调查农民对种养业生产过程中“知道”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饲料的基础知识和合理使用的分别占92%、88%、87%和89%。

(三)农民对参加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的意愿在逐渐增强

受调查农民中,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占37%。全部调查样本中,参加培训的平均时间为6.9天,而参加了协会和有关合作组织的180户农民平均参加培训的时间为9.6天。

(四)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受调查农民全部拥有手机,其中拥有智能型手机的农民占81%;121人拥有计算机,占样本总数的25%;有87人开通了宽带上网,占样本总数的18%;有112人具备上网检索信息的能力,占样本农户总数的23%。

(五)农民最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地点是本村和基地

受调查农民中,有83%的农民选择了“本村”;有76%的农民选择了“基地”;有52%的农民选择了“乡镇”,选择“市、区县”等其他的占10%。说明农民愿意就近参加培训。

(六)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依然是种养实用技术

农民对种植业、养殖业和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都有强烈的需求。种植业中,选择粮食生产技术占76%;蔬菜生产技术占50%;选择水果、特种经济作物、苗木花卉生产技术的分别占27%、13%、6%,说明粮食生产技术、蔬菜实用技术培训需求依然强劲,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式生产及苗木花卉技术培训需求也有相当的数量。在养殖业中,选择科学养猪技术的达到39%,按选择百分比高低顺序为:养鸡19%、养牛11%、养鸭6%、特种养殖6%。实用养殖的培训期望仍占主导地位。在非农领域中,教育培训需求相对集中的是机械、运输和财会,分别占11%、11%和10%。

二、天津市农业物联网试点建设情况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和天津市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建设机制。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知识规则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68个,实现了核心试验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视频接入。在农业生产物联网智能化监控与管理应用工程上建设核心试验基地20个,总面积1.5万余亩,同时,一批企业自主引进国外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设备,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现代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建设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已在50个乡镇和156个基地建立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档案全程在线采集管理;建设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在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上扶持培育一批本地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应用试点农业企业;组织百余个农业企业、合作社与12家电商企业开展了首届网农对接活动。在应用平台、传感器、通讯协议、网络管理、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CAWS2000农田小气候六要素自动观测站开始量产,电力载波传感器、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进入规模应用。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制定了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组织10项地方标准制定研究。

三、实验探索研究

一是针对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首先对相关配套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和开发利用。开发、撰写《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等培训教材。一方面, 要求每位教师吃透教材及相关教学材料,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筛选,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及相关材料进行优化重组,在日常教育培训中不仅要做到课堂教学准备充分,还要做到对农民接受知识的情况心中有数并且及时反馈和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或改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认真学习、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在教学中增强合作意识。在农民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好的经验予以推广,同时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是对农广校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及合理利用。目前天津市农广校系统建设了1个天津市新型农民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和12个区县分校及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农广校系统教学条件。建有天津市农广校移动卫星直播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媒体制作中心和多功能演播室及计算机培训教室,并建有图书音像资料中心,藏图书音像资料近3万套;建有独立域名的天津市农业远程教育网站,丰富了网上视频教学和文字教学。12个区县分校全部建有多媒体培训教室、计算机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双向卫星接收小站及专业教学设备。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全部建有培训教室、图书室和卫星接收小站,每天能收看农广校系统4套卫星教育培训节目。

三是在服务模式层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普适模式开展高效服务,可以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目前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中的网上视频教学部分已经嵌入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内,供农民免费使用,而且市服务平台和区县服务平台是互联互通的。

四是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试验探索研究的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坐落在武清,是武清区农业物联网20个应用点位之一。这些点位采集的信息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到武清区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平台分为咨询接待区、专家坐席和指挥调度大厅三个区域。咨询接待区主要是针对农民上门提出的问题进行接待和解答;专家坐席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指挥调度大厅通过在全区设立的农业信息采集点对农业生产、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管理。同时,还建有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技培训等综合支撑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短彩信、移动互联网、语音、IPTV五种信息服务通道,为农民群众提供权威、及时、便捷、低廉的涉农信息服务,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提供了新的渠道和保障手段。

结合农业物联网应用,对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区内、园区外对照性农民教育培训班,进行了教育培训效果统计、分析,以此来判定课题实验的效果。

对园区内外120名农民学员进行了培训效果评估问卷调查。其中,园区内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85%、达到良的占15%、差评无;园区外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65%、达到良的占35%、差评无。对培训内容最大收获方面(多选),园区内农民88%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81%选择了培训及时、8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园区外农民80%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78%选择了培训及时、7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的农民学员在实验前,上课时有一部分农民学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实时针对性培训,上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农民学员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能主动和教师交流自己现在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通过对20 名学生的访谈,学生普遍反映在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学习比以前的培训班学习更有针对性,老师讲的都是自己现在要注意和马上要做的内容,回去后能及时按照老师讲的知识开展实际操作,这样知识记得牢固了,自己的收成也有了保障,相比以前的农民教育培训更愿意参加这种形式的培训班。

从调查问卷、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加强服务整个领域农业信息、数据的广泛交流和共享(农业物联网智能化信息、数据采集的优势,缩短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时间,高效精准地获取当地农业各方面信息、数据),帮助广大农民把学到的知识按照适时的农业信息和数据,准确的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去。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

本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是当下较便捷、高效、易操作的模式。

通过对农广校现有资源中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载体的优化重组,同时对农广校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物联网技术知识的进修,最终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模式图中我们对现有中央农广校开发的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中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提出了按知识点分解制作农民教育培训微课程的模块,课题组认为此模块的开发和重组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为农业物联网利用各类传感设备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的内外部数据通过互联网进行智能传输,使大量集成、关联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的资源按时间、区域、类别实现共享,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数据支撑,使传统的大面积普及性培训变为更高效的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精准培训。对农民开展精准培训一方面需要教师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开展面授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时性较强的教育培训资源,而我们现在开发的绝大部分教育培训资源都是完整的一个农业生产周期,这样的教育培训资源更适合普及性培训,不能适应对农民进行精准培训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发一些“一事一培”的知识点型的微课程,并结合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决策、检索和移动终端功能的开发,同时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推送,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的目标。本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到,现在国家开放大学一直在制作各类网络微课程,也做了不少农业方面的微课,但是也只停留在制作、网络共享的层面,因此农广校体系应该及时跟进,充分利用自身现有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开发此模块内容,一方面可以巩固自身的农民教育培训主导地位;一方面可以惠及农民,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向深度、广度开展。

(二)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教育培训观念得到了更新,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并不是说只强调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应用。我们是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 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对于我们农广校教师来说,我们要继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多媒体信息数字化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培训水平。

我们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智能信息网络方面研究,定位在借助现代科技实现传统农民教育培训升级,重视顶层设计,实现基础教学和关键智能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从各种先进的技术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在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改进农民教育培训的手段。

(三)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促使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同时不断学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现在,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的教师多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多了,撰写相关论文的教师多了。通过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有了具体的实践,了解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次的课题研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但为我们今后继续进行这一类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支教科研的队伍。

(四)培养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能力

经过课题研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唤醒了农民的现代意识,激发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率、要收入,充分调动了农民自觉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能力,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利用各种途径的学习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在今后的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我们要与农民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农民的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能力,引导农民在实践中学习,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