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将文化意识植入大学英语教学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做法。

1,充分挖掘语言教学材料。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好教材——既有中国学者的独立之作,又有外国专家的原版论著,或是两者合作。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关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否与教材中的陈述相符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就有许多谈论文化内容的文章,如“cultureshock”“transnationalmarriages”等,新视野听力教程中每单元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做“culturetalk”,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谈论在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现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将其利用到极致。

2,利用英语传统媒体和文学作品。英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用来作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材料载体。例如文学作品就被广泛用作语言学习材料,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电影,尤其是包含中国元素的作品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绝佳材料,例如《卧虎藏龙》《功夫熊猫》《功夫之王》《雪花秘扇》。这些电影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这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3,使用信息技术资源。互联网、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信息、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带给外语教学的一系列便利。这些资源除了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使用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使用者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通过“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这种亲身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文化意识并且根据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反省。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给其他学习者(尤其是处于非中国文化语境的)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聊天软件聊天来实现上述过程。

4,探索地方文化多样性。对于缺乏海外经历的学习者来说,以国内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为例子来诠释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强,更能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并且更经济。学习者发现不同地方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注意到这些群体之间是怎样沟通并和谐相处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例子带入课堂,由教师条分缕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行为,并将其中可用的经验、技巧最终推广到不同语言(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此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引入文化使者。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例子,这些经验可以被用作课堂教学内容。目前各大学一般都配有外教,执教英语课的教师往往也有着较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种与外教或者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的过程提供了将跨文化交流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的经验与材料又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文化意识。

以上这些做法试着将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可获得的资源,如课本、教师,和在课堂外获得的但可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如互联网,一起利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足够多的跨文化交流素材,探索本文化和外文化,并且对比反思这些经验。

结语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贴近生活;符合年龄特点;有效性;积极表达;足够时间

【正文】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经历和体验发现的过程,获得多种经验,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科学活动中,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对材料的选择、投放,引导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一、选择的材料贴近幼儿生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给幼儿的观察材料要贴近幼儿生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这样才能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这是什么果汁》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果汁颜色一样的葡萄、柚子、梨子等常见的水果,让幼儿用压榨器自己压榨果汁,并通过看、闻、尝等不同的方法去猜测、探索、发现、交流不同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自己熟悉的材料产生了共鸣,从而与材料产生了积极互动,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选择的材料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不同年龄的幼儿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不同,教师在材料的选择时,应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提供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大小、重量、颜色、形状,数量、摆放的位置等,使它们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从而促使幼儿与操作材料积极互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三、提供材料数量的有效性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丰富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还要考虑材料数量的适宜性。只要能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索的条件和可能,能满足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对揭示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起到关键作用。如:小班科学活动《怎样放进瓶子里》,在第一次试教中,我提供了油泥、毛茛这两种材料,开始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很高,可是由于操作材料太少,孩子们很快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就造成了孩子们探索兴趣的减弱;在第二次试教中,我提供了油泥、毛茛、布、纸、石头五种材料,可又发现提供了太多的材料,幼儿的注意力被大量的材料吸引,减弱了对探究目的关注,最后,我把提供的材料确定为油泥、毛茛、布、纸四种,孩子们终于在适宜数量的材料中,积极互动,自主探索。所以,只有提供适宜数量的材料才能较好地通过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

四、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积极表达对材料的感知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的记录表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记录表中,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幼儿使用了哪些材料?成功了没有?哪些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不感兴趣,为什么?这样,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幼儿学习自我计划、自我调控。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可能有的孩子不能一次完成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或忘记了之前自己的操作情况,记录表又能很有效地提醒幼儿,哪些是我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玩,什么材料发生了什么现象等等。所以,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出对材料的各种认识,用记录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泡茶》中,我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进行操作,还提供了纸和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泡茶时,茶叶样子、水中位置的变化和茶水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引导幼儿用“”表示物体浮在水面,“”表示物体沉到水底,用画画的方式表现茶叶样子的变化。虽然幼儿画物体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的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根据各自的记录表,引导他们把有争论的物品进行再次探索,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

五、给幼儿足够的与材料互动的时间,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当幼儿出现困难的时候,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如:大班科学活动《倒立的小丑》,活动开始孩子们就将各种各样的材料粘贴在小丑身上的各个部位,尝试倒立。在对幼儿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孩子将材料粘贴在小丑的一侧,有的孩子粘贴的小丑的腿上,总是不成功。这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孩子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试一试,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与材料互动,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尝试、探索,耐心等待他们发现平衡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性材料,通过多途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参考文献: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一、精心准备,为课堂奠定基础

要想打造高效课堂,首先是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必须提高,这需要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

1.掌握教材,备课充分。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三维目标的确立以及重难点的把握要熟悉。要上好一节高效课堂,更是如此,因此上课前必须做到熟悉掌握教材,备课要认真、充分,积极钻研教法、学法,用心琢磨书中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

2.实验材料要齐全、充足。科学教学需要充足的实验材料,只有材料充足才能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此,我随时随地注意发掘问题,有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制教具,搜集实验材料,回家进行实验。一开始同事、学生和家人不太理解,甚至有的称我是“捡破烂”的,但是以后知道了这些材料的作用后,他们也成了我的队员。就这样,随着时间的增长,对于实验材料的积累和储备成了课堂上很大的一笔财富。

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科学课堂,大多数老师认为:科学课就是实验课,只要给学生仪器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课的课堂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谈话+思考+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设计。科学课是以实验为主的课堂,因此实验设计成为能否顺利完成实验的第一步。于是我在课堂中用谈话的方式引入问题,引导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然后引领他们思考可以用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果把它们放在实验中又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等等。这样做既可以使孩子们明白实验设计的目的,又能够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同时还要让小组成员进行整个实验方案的设计,虽然一开始孩子们的表达语无伦次,但是逐渐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遇到问题时能够多问一个“为什么”。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熟悉实验仪器的用法,并且能够自主地进行实验设计。

2.“小组合作+有效指导”的方式,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以《高锰酸钾的溶解》为例,在实验前让孩子们明确实验中观察高锰酸钾放入水前、放入水中之后、轻轻搅拌、充分搅拌时分别有什么现象,然后探究中教师走到每个小组进行有效指导,例如指导孩子们的操作、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现象的描述记录等等。只有不断地引导、指导,配以学生的探究,才能使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3.交流分析,建构科学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小组设计方案结束后、实验结束后的交流更是如此,因为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当实验结束后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数据要及时进行交流分析,在此过程中恰好是思维的碰撞。例如在《怎样获得更多的光和热》一课的“物体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实验中,大多数组的数据呈现一致的趋势,而其中一个小组则例外,于是对特殊数据展开分析。孩子们有的认为是温度计的原因,有的认为读数出了问题等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再进行其他数据的分析,这样帮助孩子们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建构起了科学概念。

三、多媒体辅助,突破重难点

这主要是针对难于操作的实验和演示实验。记得在准备“过滤实验”时,器材的繁多和实验的演示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反复思考后,在我校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录制,教学时进行实时播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了这一次经历后,我尝到了多媒体辅助的甜头,于是在课堂中及时适时地请多媒体帮助,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突破了重难点,使孩子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四、拓展教学,做好课堂与课下的衔接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实际上是一种经验层次的提升,因此要打造高效课堂,还得做好课堂外的拓展。

1.实践作业的生成。记得在备课《花的结构》一课时,一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如果解剖花,认识了花的结构之后,随之扔掉,不太符合我们的课标,那么怎么做更好呢?”偶然间孩子们的美术作业给了我一个小点子:何不做一份属于科学课的作业?这么想着,于是就做了第一次“科学小知识”实践作业:将花的结构粘贴在A4纸上,然后孩子们把相应的知识进行填写,最后进行简单装饰,孩子们非常喜欢。现在我们一直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实践作业的生成,效果很好,同时这也是美术学科和科学学科的一种整合。

2.真情交流。要给自己的课堂提供创造性的条件,给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例如我们教学楼的后面有一块空地,按照时节会种上相应的蔬菜,于是在《油菜花开了》一课,我带领学生走到菜地里进行观察,孩子们改变了以往的说笑打闹,换以认真观察、指着实物说名称的交流画面。为此,我想孩子们的视野拓宽了,思路也开阔了。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材料支持;引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51-1一、有效的科学活动组织需要选择有效的活动材料支持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便于自主操作的材料,利于体验成功的乐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如:科学活动《小鼻子真灵》。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各种有气味的液体,如:醋、酒、辣油、香油等装在留有小孔的瓶中,在猜猜、闻闻、说说后再倒出,验证自己的感觉,充分让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2.选择幼儿需要的与感兴趣的材料,激发保持探索欲望。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例如:当在给女孩梳头时,塑料梳子吸起了长长的头发,“磁铁能吸东西,这塑料梳子也能吸东西吗?”基于孩子们兴趣,在经过与幼儿讨论确定探究内容后,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通过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科学活动开展。

3.选择结构合理、具有探索价值的材料,为活动目标服务。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许多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时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丰富多样,而忽略了其目的性。幼儿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的时候,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扣紧科学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能激发他们操作欲望,并能通过操作能获得一定科学经验的活动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

二、有效的科学活动组织需要有效地引领探究过程

1.不可忽视猜测与验证环节。猜想、验证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前提,如我们开展了“穿越弯管”探索活动,“有趣的磁铁”探索活动,在“沙中探宝”游戏中,幼儿先进行猜测,再带着自己猜测进行操作验证,发现用磁铁很容易将沙中含铁的物品找出,接着在再次设疑、猜测、在验证中幼儿惊喜地辨别了磁铁只能吸含铁的物品,不能吸塑料、纸类物品。孩子猜测、反复实验验证,不仅拓展了幼儿探索的思路,培养了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更让幼儿从现象中感悟科学。

2.关注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科学探究活动组织成功的基础,有人甚至将提问比喻为“教学的生命”。教师对幼儿提问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灵活的过程。

有的时候在提出问题时,幼儿们就会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并不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每一种材料都尝试一下,在充分感知操作经验之后,让幼儿共同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如在《穿越弯管》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发现比管子细的毛线却无法穿过弯管。教师善于接过幼儿的“球”,提出建议性的问题:“想想、试试能否请一些小东西帮忙它穿过弯管?”在老师鼓励下,幼儿大胆尝试,发现小锣帽等一些小的重物一下子就能带着毛线穿过弯管,让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有效的提问应依据探究的目标或原理设计提问,提问指向要明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幼儿逐步向探究原理迈进;在提问的同时教师更要善于“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通过倾听收集来自于幼儿答案中的信息,了解幼儿是怎样认识问题的,发现幼儿答案中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进行鉴别、筛选、评析,并积极加以反馈。

3.重视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记录。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促进幼儿知识经验的自我建构具有独特作用。幼儿学习记录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沉与浮》活动中,我们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也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到水里的变化,并自己用方法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和表示物品沉到水底。虽然幼儿画画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引导幼儿对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引发了幼儿深入探究的欲望。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为每个幼儿搭建起自主的舞台,孩子们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更建构起自信心和创造力,使原本不断重复的枯燥学习富有了主动性、趣味性。

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452-02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适宜的科学探索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育过程。

小班幼儿刚进园不久,观察探究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如:和同伴较陌生,活动中不会交流意见;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和见解。因此我们投放的材料要适度适宜,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更为具体,层层递进,积极启发幼儿思考,建立知识经验,尝试与同伴合作交流,让幼儿与科学做朋友。

1.材料适宜,激发兴趣

《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小班幼儿好动、好玩,总是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对周围的环境刺激作出种种反映,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一年龄特征,我因势利导,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尝试的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并满足每位幼儿动手尝试的欲望。如在我们班,各个区角活动随时开放,"科学区"内材料投入循序渐进,一次投放不多但定期更换,一学期下来, "神奇的小磁铁"、"小镜子"、"水盆"、"盒子"、"纸张"、"天平"等20多种游戏材料,吸引着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操作、自己得出结论。

幼儿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周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禁锢他们的思想,鼓励孩子去发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首先应该从引导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寻找美开始。而带领幼儿走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则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职责。大自然对幼儿教育的意义十分重要,它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融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秋末,正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更是种蚕豆的季节。农村的幼儿虽见过蚕豆,但对于蚕豆的生长过程不清楚,对于蚕豆为什么会发芽?他们觉得好奇,于是结合课程,一次种蚕豆的活动就产生了。在种蚕豆的过程中,幼儿细致观察,认真记录,耐心等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发现蚕豆成长的一个个秘密,孩子乐在其中,兴致盎然。

2.主动探索,大胆尝试

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应是让孩子探索、获得、积累的过程,也是幼儿探索实践能力得到挖掘的客观条件,而科学小实验活动本身就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每一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积极的尝试操作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在《谁是水的好朋友》的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糖、盐、醋、酒、颜料等材料,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是让幼儿自己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谁是水的好朋友。让孩子主动参与实验活动,不仅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从多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安排,互动交流

3.1抛出问题。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幼儿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与导入设计是否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很重要关系。春天来了,幼儿发现空中飞着许多柳絮,就会问他们柳絮从哪里来?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哪些好处?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好?怎样避免让它破坏环境,你能出出主意吗?他们就会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这里面的答案,去了解柳絮的一些秘密。

3.2经验分享。激发幼儿对科学体验的表达愿望,同伴经验分享是可利用的一个重要资源,同伴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易于被接受的,同伴间的交流可更好的促进科学活动的开展。 由此,我开展"我是实验小老师"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个经验分享的机会。 琪琪从家里拿来了一个环状磁铁和一个锅盖状铁片,在她的操作下,环状磁铁磁铁奇迹般的在桌子上向车轮一样被铁片引着滚动起来。在惊叫和掌声中,我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个实验的原理,对磁铁的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并把该材料投放到实验区,供大家进行操作及进一步试验。 还有浩浩的实验"天平对对碰" 、慧慧的"神奇的水"、等。 "小老师"们一个个演示得象模象样、讲解得十分到位,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过此活动,在集体面前的表现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自我价值得到进一步肯定,孩子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作为他们的一个合作伙伴,也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发。

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幼儿科学活动是引发幼儿探索发现,获得认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幼儿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幼儿与物的互动、与人的交流,关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的需要,支持幼儿探索经验的获得,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实现幼儿的发展, 让幼儿在趣味探索中求真,在生活教育中启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文教资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数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离子交换与吸附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