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岗研修总结

在岗研修总结

在岗研修总结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研结果结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和确定中高职不同的职业岗位、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形成中高职衔接、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可以根据图1进行设计和开发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

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一)以专业调研为起点确定专业标准建设基础

专业调研主要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研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以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二是调研报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以确定人才培养的起点;三是调研我省中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以明确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和开发的基础。

依托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甄别适于中职的岗位、适于高职的岗位和中高职共性的岗位,确定其培养阶段及各培养阶段应达到的程度,找到中高职的衔接点。然后,统筹中高职课程设置,突出衔接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规格、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毕业生针对同一岗位且相同工作任务下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不一样,以此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中高职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高职阶段的培养需在中职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不是简单地替换或增加,其中就存在中高职人才培养如何有效衔接递进的问题。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专业教学标准应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拓展更加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较广,有汽车机电维修、维修服务接待、汽车美容养护、汽车维修质量检验、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配件营销、二手车评估等工作领域,要分析不同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工作能力,再结合中职生和高职生不同的文化基础,来确定适合中职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岗位工作,从而准确定位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汽车维修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照汽车维修相应的初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完成汽车维修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教学内容,按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来进行教学单元设计。开发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要对汽车后市场汽车维修工作任务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汽车维修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来设计课程,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再根据学生就业需要设计专业方向(拓展)课程,要突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注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测评标准(中职,高职)为依据,结合专业教学过程考核和职业技能比赛等,评价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再以毕业生就业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和创业成效等指标评价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法

中高职衔接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学习形式、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专业课描述、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表、时间分配总表、理论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表、素质教育计划、毕业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专业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成。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3+2”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重点关注以下衔接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推进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索“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中高职衔接、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职阶段公共课教学要达到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要求,高职阶段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专业课教学要重视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案例为载体,按照分层递进、梯度推进、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科学确定公共课、专业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拓展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分配。按照中高职衔接的总体要求,明确中职和高职的培养分工和培养周期的总学时以及学年学时,形成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

(三)顶岗实习和质量评价的衔接

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合理设计中职和高职阶段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方案。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必须有明确的岗位、实践项目和教育教学计划。要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的教学指导和管理,建立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确保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取得实效。

积极探索质量评价改革,由项目申报学校牵头,联合参与开发的中高职学校和企业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质量督导评价制度。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四轮驱动;工学交替;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图1岗位能力分析图2“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改革,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标准,逐步形成了“四轮驱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汽车行业规范,联合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同行,共同制订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对接汽车企业工作流程,建立了专业课程标准;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专业证书考试内容整合到相关课程中,实现课证融合。

一、“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1工作岗位与能力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汽车行业协会、湖南地区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企业、湖南地区汽车4S店等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对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在专业建设理事会、湘潭电机集团莱特公司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现阶段对汽车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以汽车及电动汽车机电维修人员为主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2构建“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分析,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应借助学院校企合作以及与湘潭地区4S店等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借鉴湘潭一汽大众汽车4S店项目管理与运作模式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其维修手册、培训教材等宝贵资源,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职业活动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培养各环节中,全面推进“订单”培养,由专业和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校内外各两个阶段、四个轮次的实践学习和校外6个月的顶岗实习,利用湖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湘潭电机集团莱特公司、一汽大众湘潭4S店等30家合作企业的工作环境,校企共建实习学生管理机制,企业设立实习辅导员,与学院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对学生校外实习过程进行管理,制定实习学生考核办法并共同实施,确保实习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期间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

二、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1融入企业生产流程,形成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能力教学主线。以汽车检测、汽车维护、汽车维修等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以典型案例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建设。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层次、多时间段校内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交替实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课程开发流程见图3。

2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及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服务岗位就业,其中售后服务岗位为主要就业岗位,销售服务岗位为次要就业岗位。机电维修及车身维修岗位是所有岗位中的基础岗位,为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机电维修技师、车身维修技师、服务内训师、质量检验员、配件计划员、仓库管理员、维修服务顾问、维修索赔员、服务顾问为发展就业岗位。技术总监、配件经理、车间主任、服务总监及销售经理为本专业毕业生目标就业岗位。

3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借鉴一汽大众湘潭4S店售后服务体系培训标准,根据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和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需要的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实施和维修质量检查评估要求,按照调研、能力分析、确定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调研,一方面目前政府十分支持新能源电动汽车,各方面的投入及政策支持力度都非常大。另一方面,目前由于电池技术以及充电站等基础设施没有突破,电动汽车并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后市场服务人才需求非常少。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业教学团队还是以燃油汽车的检测与维修技术为主,同时加上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如电机控制、电池充放电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燃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同时,对电动汽车也能有所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王凯.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10(4).

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32-03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和品质需求也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必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及时作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及“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拓宽就业渠道”等相关的国家政策。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继续改革。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设施作用,加速培养相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强化职业属性,实现“双证书”的相互衔接,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构建“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1 专业面向及整体体系结构探讨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脑艺术设计和电子商务4个专业,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岗位模块,构建了一个大平台、多个方向、精于一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简称“1+1+1”模块结构课程体系。大平台由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构成,是上述4个专业学生必修的模块。岗位模块由智能移动开发、网站开发、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三维设计制作、平面广告设计、网络推广和网店开发等8个模块构成,上述4个专业学生选择学习1个或1个以上模块。

“1+1+1”模块结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是: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脑艺术设计和电子商务4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大平台课程(即“1+1+1”中的第一个“1”)。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选择学习1个及以上的对应岗位所属方向的方向课程模块(即“1+1+1”中的第二个“1”),在顶岗实习阶段,每个学生必须精通对应岗位上的岗位技术(即“1+1+1”中的第三个“1”)。见表1。

2 课程设置探讨

2.1公共基础平台:为学院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

\&\&]

2.2专业基础平台

为了达到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宽基础要求,提出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3岗位模块

指根据各个专业市场人才需求,设定了8个岗位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修读其中的1个或1个以上的模块,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其中A1-D2为课程群(见表4)

3 岗位模块选修及选课

3.1岗位模块选修

在前期通过对各个专业的了解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群,学习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选修的岗位模块应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修。

2)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必须在规定的学期内全部修读完成。

3)岗位模块包含8个行业课程群,每位学生可选修1个或1个以上岗位模块。

4)学生选修只选岗位模块,不得单选课程。

3.2选课程序

1)学生选课前,由各专业组织专业宣讲,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各专业模块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听取指导教师意见,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实际情况,确定修读模块,并在第二学期末通过网上自行选择选修三个志愿模块,并打印选修课程群信息表,经专业所在教研室主任签字后,报系办公室审定备案。

2)系里根据学分制选课系统提供的学生选课汇总表,确定开设的课程,报教务处审定,在放假前公布开班情况等。

3)学生选课排定后,中途不得随意退选或改选。

4)若选修模块报选人数不足学院规定的开班人数的,则不予开班,系统则选择学生的第二、三志愿模块开班。

4 成绩考核与学分取得

学生所修课程均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考核,课程的考核依据课程标准考核要求完成。课程总评成绩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理论课程成绩结合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等综合评定。二是实践课程成绩通过项目答辩、成果及效果展示等,邀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综合评分形式评定(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见下表),并发放学生成绩水平证书。

5 总结

基于大专业平台基础上的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国内许多高职学院在不同层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我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根据信息工程系所属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向学院申请立项,专题研究解决信息工程系所属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通过探索与实践,构建充分体现“适应性、通用性、覆盖性、个性化”的原则的专业平台;研究制定基于专业平台的能满足“双证书”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平台教学计划;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增强办学的实力,探索一条适合我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张成伟. BPMM模式下高职外语专业岗位模块初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32-34.

[2] 刘艳. 物流专业“职业基础平台+岗位群模块”课程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19-21+94.

[3] 袁甬萍,许复贞.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12+100.

[4] 唐彩虹. 基于工作岗位的《网页设计》平台课程模块化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4(2):37-39.

[5] 陈健尔,叶国英,姚蕴伍,周菊芝,黄金银. 高职护理专业“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的探索[J]. 中华护理教育,2010(8):351-352.

[6] 黄翠平.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5.

[7] 刘渝宾. 基于岗位自适应匹配的电子商务人才平台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2.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门头沟区是北京市的纯山区,全区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5%。作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山区,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教育面临着百姓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教育发展不均衡,总体教育质量低下,干部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且思想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校内部管理缺乏活力,教师施教不科学,结构性超编严重,消极懒惰,缺乏竞争意识,教育自信心不足。

结合门头沟教育实际,要打破陈规,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办学机制和教育环境。通过八个方面的破旧立新,推进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变革,加强学校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全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干部教师想干事、干成事,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1.破除干部终身制,实施“干部任期制”

全系统校长(园长)实行任期制,每个任期为三年,满三个任期者一般进行轮岗或交流。校长(园长)经过慎重分析提出任期目标,与教委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教委据此考核校长(园长)任期目标完成的情况,对校长(园长)做出留任、任期终止、免职、降职、调离等相应处理。同时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优秀校长向山区校和薄弱学校流动。2013年暑期,60多位校级干部通过提拔、交流走上了新岗位。

2.破除学校副校级干部教委任命制,实施“逐层岗位竞聘制”

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层管理人员任用机制是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理顺政校关系、扩大学校办学自的一个重要内容。2013年下半年,区教委积极推进副校级干部以及中层管理人员“逐层岗位竞聘”工作,全区六十多所学校(单位)的副校级干部以及所有中层干部全部重新竞争上岗,涉及岗位336个,其中副校级领导岗位82个,中层领导岗位254个。副校级以往由上级部门考察任命,现在与中层干部一样,经由公开竞争产生。每位干部都通过提名推荐、报名、考试、答辩、民主测评等环节,接受群众的考评与监督。学校按照考核结果公开认定,把能力强、人品好、有威信的人才提拔到学校管理岗位。竞争上岗和任期制的实施,再加上群众的监督,在全系统营造了一个能绩至上、能上能下、竞争激励的用人环境。三百多名副校级和中层干部公开竞争走上新岗位。

3.破除干部选拔论资排辈制度,鼓励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按照以往干部选拔制度,每晋升一级都有严格的年限要求,一个普通教师到一名校长的培养周期最短也要12年,这造成我区校长队伍年龄老化。为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允许年轻的优秀教师参与干部竞聘,允许区级骨干教师直接竞聘学校副校级干部,降低一般教师竞聘学校中层干部的其他附加条件,一批年富力强、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通过公开选拔得到提升。各单位还公开选拔产生了43名30岁左右的校长助理,作为校级后备干部培养使用。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走上领导岗位,既是对干部队伍的补充和优化,也为优秀教师个人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

4.破除学校传统的教师任用制度,实施教职工竞聘上岗制,变教师“单位人”为“系统人”

长期以来,教师的人事关系为各学校所有,教师身份的“单位所有制”和校际壁垒是不能真正实现校际间师资流动和均衡的关键。制定《门头沟区教育系统基层单位教职工岗位竞聘工作指导意见》,教育系统全部正式在编教职工实施全员岗位竞聘,扩大学校岗位聘任权,推进学校内部和校际间岗位竞聘,推进教职工由“单位人”到“系统人”转变,盘活教师资源,促进合理流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教职工队伍。

5.破除教职工传统的劳动分配制度,实施岗位绩效制,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各学校在实施教职工全员岗位竞聘的过程中,在按编设岗工作的同时,优化校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根据岗位职责、工作性质和难易程度等确定新的校级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实现岗位职责与绩效工资的统一。

6.破除“九龙治水”的教研体制,实现教师进修学校“研训一体”,探索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

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原来的机构设置和研、教、训方式运行多年,存在着很多弊端。原来有十一个职能部室,直接面对基层学校,如同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功能和职责交叉、重叠,时常做重复性工作,给基层学校及教师带来很大负担。

通过改革,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整合工作职能,建立小学研修中心、中学研修中心、学前职成研修中心、干部培训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信息宣传中心等六大中心,实行校长领导、副校级干部主管、中心主任负责的管理体制。既保证市级以上教育科研等部门布置的工作有人负责,又确保对区内基层学校的指导有人落实,实现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功能的一体化,提高了效能,减轻了基层的负担。各研修员(即改革前的教研员)由原来的只负责教研变成集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等五项职能于一体,全面负责所辖领域教师业务指导、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德育与课程实施等工作,促进了研修员的专业化与复合型的融合发展。

改革后,职能部门由11个减少为6个,领导干部职数减少3个,非研修员职数更是减少了30个,教师进修学校教研指导的功能更加突出,同时减轻了基层的负担。

7.破除单一行政督导体制,建立教育日常巡视制度

以往教委对学校布置工作的推进主要是靠机关各科室行政督导、检查和考核。2013年,我们将距离退休干不满一个三年任期的14名正校级干部提前离岗,组成教育巡视组。他们经验丰富,负责对学校工作进行指导、诊断,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督促教工委教委各项改革措施顺利推进,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贯彻执行。并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工委教委和学校反馈,成效显著。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标准;对接;岗位分析;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21

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对应的工作岗位

通过对黄石地区一汽车大众4S店、上海大众4S店、上海通用别克4S店等汽车售后服务企业进行的岗位调查,以及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分析,发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汽车机电维修、服务顾问,进一步提升后的技术岗位是维修质检员。通过分析研究就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确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备汽车机电维修、维修业务接待、汽车配件管理、经营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在汽车售后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工作的技术型技能人才。我们调研所得的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汽车修理工职业对应的企业工作岗位基本一致,详见表1。

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分析

根据表 1 对汽车修理工职业的描述、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对应的企业岗位分析,以及通过企业调研确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职责要求,提炼岗位工作的关键任务,从而总结完成该岗位任务所需的核心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果见表2。

3构建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1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

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是以汽车修理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家标准体系,反映当前汽车维修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参照标准,它具有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的作用。

3.1.1职业能力

在“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是职业能力开发的主要依据。由于职业能力在行业内既有通用能力要求,也有特殊能力要求,所以将职业能力分为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以便进行课程的组合设计。汽车修理工职业共分五个等级,即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通常定位于三级(高级工),以高级工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应开的课程,所开课程应包含初级工和中级工的学习内容。

知识汽车维修质量管理规章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的基本原理、技术标准、规范和方法;汽车专用检测仪器仪表的名称、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汽车一、二级维护的作业项目和技术要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相关知识;识图与公差配合与测量相关知识;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知识;汽车构造及故障诊断的相关知识。

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设备、仪器;熟练掌握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能独立完成从接车进厂、维修过程检验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检验。能进行疑难故障分析;能制作质量分析报告;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素质团结协作意识、安全环保意识、遵章守纪意识、认真严谨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能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3.1.2职业素质

“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对汽车售后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守则、职业规范都作了明确要求,关键在于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遵从职业规范,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持续学习意识与创新思维意识。

3.1.3相关知识

“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对基本要求中的基础知识、工作要求中的相关知识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以达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所需知识为基本前提,开发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要素,以“够用、必需”为度。

3.2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指出,职业教育要做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课程是教育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载体,高职教育教学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这样建立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源于标准但不局限于标准。我们处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层出不穷,各个汽车企业每年都有新车型推出,因此,汽车维修职业的能力开发必须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的滞后性,同时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区域性差别,在进行职业分析时,应对所服务地区的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及其职业岗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是职业的通用要求,据此开发的是共性的课程,而针对企业调研可以得到本地区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的个性要求,据此开发的是个性化的特色课程。

根据前述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知识-素质-能力分析,提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处理,提炼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并对其进行重构与教学内容的序化,形成汽车检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结合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构建出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详见图1。

综合了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调研所得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有利于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需要,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