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实艺术论文

写实艺术论文

写实艺术论文

写实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写实;现实;实践;个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55-01

一、“现实主义”与写实油画

现实主义是19世纪法国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美术思潮。其代表人物为库尔贝、卢梭、柯罗、米勒等,他们的艺术实践及旷世之作撑起了现实主义的文化星空。写实主义提出的要反映当代真实生活,可以回溯到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大卫,如果追溯得更远,可以定格在西班牙画派(以委拉斯开兹为代表)和荷兰画派(以伦勃朗为代表),当然,那只是就“写实”而言,其中没有继承关系。其中库尔贝的《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无疑是他的重要作品。影响深远的大师更是甚多,其主将卢梭以诗人的气质抒发大自然的生气,令观赏者与他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他的《巴比松附近的橡树》,《树边的牧场》,《冬季森林的日落》等可以看出。柯罗忠诚于大自然,直言“我的一生只对她忠诚,永不变心”。米勒出身于农民家族,善于从农民的真实生活中发现美,在他的笔下经常出现的是疲惫穷困、终日辛劳的劳动者。他的《播种者》,《晚钟》和《倚锄的农夫》……现实主义立足写实,入木三分,爱憎分明,一路锐气,反映了19世纪中叶的社会现实、艺术家对社会矛盾的关注和对新的创作原则的执著追求。

在现实主义之后,尽管各种艺术流派纷呈,写实手法及其艺术创作方法仍有发展,只是发展形式有所不同。写实不是唯一的手法,而是常用的手法,它和其他艺术手法如象征、寓意、变形、夸张等一样,本身不能决定艺术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是它们反映生活的深度。写实是写实油画的艺术手法,但写实油画比写实有更深刻的内涵。写实油画从写实主义的“历史深处”走来,但写实油画不能等同于写实主义。库尔贝是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关于“现实主义”与写实油画问题,有着很大的思维空间。

二、关于中国当实油画的两点思考

(一)从艺术发生论的视角,理解“写实”是一种基本的绘画方式。艺术发生论告诉我们,艺术不能失缺对象,艺术思维有感而发,艺术方法从实践经验而来,艺术手法首先得益于具象及其联想,艺术发生具有客观性和实践性。依据艺术发生论,油画中的“写实”与客观对象紧密相连,其哲学认识、逻辑起点、文化特征、艺术手法和方法都与社会生活、自然客体、精神世界息息相通。在筹备“精神与品格――中国当实油画研究展”的过程中,我曾在上海松江向靳尚谊先生讨教过油画中的写实问题。他明快地说“写实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艺术手法”其实,把创作方法和艺术手法集于一身,也可以说“写实”是一种基本的绘画方式。

(二)从艺术方法论的高度,阐述写实油画并不排斥“精神品格”。从艺术技法、艺术方法、论艺术方法到艺术方法论,是个整体结构,在艺术方法论的层面上,涉及艺术哲学、艺术精神与艺术品格。“精神与品格――中国当实油画研究展”在选择中国当实油画的精品力作时,显然强调精神与品格的追求。艺术的创作方法是见精神品格的,在具体的作品中,作品的艺术手法也与精神品格浑然一体。有的学者指出,应力戒把“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绘画说成是一种缺乏创造理想也无需情感冲动,只会如实“模仿”自然的手艺。其实,无论写实、写意、表现、象征抑或具象还是抽象,样式本身并无高下新旧之别,论画仅仅以“形似”或仅仅以“形不似”,一样都是“见于儿童邻”的。

(三)从艺术意象论的命题,探索写实油画的“诗化”。艺术意象论研究艺术的意象转换,寻觅柔润,追求和谐,表达象征,融入浪漫,抒感,凸显韵味。写实油画的意象化是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表达为写实油画的“诗化”。在这次展览中,詹先生的《雪域高原》成功地塑造了藏女英姿,画中白雪皑皑,阳光灿灿,马蹄声声,真情切切。他自己也坦言:我欣赏中国画中“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我作品中的形象看来真实而具体,但它是经过同类形象有选择的概括创造,是以“神”再造过的形象了。

在中国当实油画的文化演绎中,尚可探讨“从艺术演进论的立论,把握写实油画的时代精神”。还需指出的是:不能狭义地理解“写实油画”,艺术家在进行写实油画的创作时,其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写实油画”这个复杂的命题,并非概要的阐述能够胜任。在“写实油画”发展里程的延续中,无疑会有进一步的议题和应对,依然会因实践推进的生动活泼而提高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而拓展新的实践空间。

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分析了,纵观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看出,任何大师都离不开绘画的写实, 中国的写实油画在世界上具有自己的独立特色。

写实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技艺”――与我们时常认为的“基础”相差不远,也就是作为无论哪门专业各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专业技法。而“观念”――也与老师所反复强调的“想象力”所表达的意思相近吧,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外界条件的观点想法,关键在于是否把观念与基础相结合,把自己的想法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示给世人欣赏、观看,在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技艺;观念

在学习《美术批评课》课程中,我对美术批评有了些许的了解。回想起在课堂中老师曾让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基础,基础到底重不重要”仍记忆犹新,不禁稍发感慨。作为一名从师范类学校油画专业转而考入南艺这样有艺术氛围的学校的理论专业学习的学生,我最大的感触是仿佛研究生之前接触的都不是艺术类的事情,进入南艺学习这半年我才刚刚接触到“艺术圈”;但反而言之,我又具有实践类专业和理论类专业的双重经历和双重身份,想用切身经历谈一谈本人对于技艺与观念的浅显的看法。

首先,“技艺”――与我们时常认为的“基础”相差不远,也就是作为无论哪门专业各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专业技法。拿盖房子作为比喻,基础就是地基,地基踏实了,房子才可以盖得更高更牢固:有了相应的基础才可以更顺利地进行更高层次的艺术钻研。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的基础有者不同的标准:实践类专业的基础大范围是指以写实风格为主的素描、水粉、水彩、油画、中国画等等,重视明暗关系和空间透视关系;理论类专业的基础主要指的是通过对于美术史的学习能够熟知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且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够写出通顺流利句子的文章。而“观念”――也与老师所反复强调的“想象力”所表达的意思相近吧,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外界条件的观点想法,关键在于是否把观念与基础相结合,把自己的想法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示给世人欣赏、观看,在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技艺”,既要有先天的天分又需要后天的努力。中国的应试教育规定了美术实践类专业的基础以写实为主,注重素描关系、比例恰当和人物神情的生动性;而理论类专业,考生必须熟知艺术的历史,每个时期出现了哪些知名的流派产生了怎样杰出的人物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转而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我从实践类油画专业改学了理论外国美术史,对于艺术上两种类型的考试都曾经历,也有些了解和体会。这样的规定性导致了实践类写实风格基础扎实的考生在考试中获得了更多去高校学习的选择和机会,他们大多进入了很优秀的艺术院校接受更高一层次的教育。入学后有些人确实在扎实的素描基础上又扩充了自己的想象力转变风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还有些人因为受到所谓“惯性思维”的禁锢,从此走不出写实风格的束缚,于是便努力在写实的艺术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可喜,但是他们的作品不敢轻易跨出写实的范围,总觉得少了些创新精神,不由得也是遗憾。而理论类专业,写作最重要在于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语言流畅,如果写出的文章没有自己的新观点,那么可以说这篇文章连思想都是别人的,那这篇文章就没有意义。考试是考的以前学习的东西,也算是对于之前书面学习的总结,我们经历了“考试模式”,转述别人的思想所考出了不错的成绩之后也该罢手,而真正开始想要写出点自己的东西,踏踏实实地积极看些当下的书充电的同时,也更要保持思想开放和头脑的灵活性。我们要把别人的东西提炼消化,融为自己的知识,在写作中充分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新的观念和论点,敢想才能写,才能写出具有意义的文章。

“想象力”如此重要,作为充分表达自己观念的代表,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观念艺术,不是杜尚,而是梵高。

梵高虽然也是运用传统的架上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但他的表现手法是在传统的写实风格中融入了自己悲情的色彩。首先,他并没有经历过正规的艺术教育,是在他想成为传教士不成功才改为接受艺术的,一系列不顺心的现实之事让他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入艺术,他对艺术充满了激情。

再次,梵高的想象力是无人能比的,从他独特的表现手法中可见一斑。令人眩晕的天空、向上挣扎的向日葵,那些光彩夺目灿烂的色彩,那些扭转卷曲的线条,那些喷发而出的澎湃而激烈的感情,不由得让看过他的作品的人无比震撼。

往当代说,便提到观念艺术,而说起观念艺术,肯定要提到杜尚,他的作品《泉》的展出,表面上是对于现代艺术的戏谑与调侃,但对于整个美术史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从此艺术便突破了写实的传统,打破了架上绘画的禁锢,作品无所谓是自己制作还是现成品,不在乎是哪种表现形式,只要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表述了自己的观念,就是成功的。

总的来说,基础与想象力是相通而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基础再好再踏实,缺乏想象力,恐怕在当下如此关注“观念性”的当代艺术舞台上也难有大的作风;只有想象力,缺乏扎实的基础,作者也未免常常产生眼高手低的感觉,创作的时候难免会有些吃力罢。应试教育中要先通过专业考试这个门槛才能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对艺术发展也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但如此注重写实练习而忽视艺术多方面的创新表现,终究压抑了一些人的想象力的发展。特别是90 年代以来,在国际艺术氛围的影响下,中国当代艺术也迅速发展,艺术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扩展,当代艺术媒介也层出不穷。架上绘画已不是主流,各种非架上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录像图片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表演艺术、计算机艺术等等在中国都初露眉角。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抽象画首推赵无极,再者就是几类具备不同艺术倾向和观念的当代知名艺术家:一类具有写实造型和现实主义观念,张晓刚、曾梵志、方力钧、岳敏君等艺术家为其代表;一类以达达艺术观念和中国的文化符号结合,徐冰、蔡国强、黄永、谷文达等艺术家为其代表;一类是用中国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经验在当代艺术中,建立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人与艺术的新的解释。以蔡国强的作品《草船借箭》为例,这件作品规模巨大给人猛烈的视觉冲击,其隐喻中国蓄势待发的气魄更让无数人惊叹和感慨,在国际国内都起到很大的震荡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人都是由从应试教育中通过扎实的基础脱颖而出接受了高等教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最终取得了成功的出类拔萃的艺术家,是基础与想象力出色结合的最鲜明的事例。

写实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方 文化背景 写实 写意 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19-01

在西方绘画出现了抽象绘画,中国画有了文人写意之后,绘画是否一定要描摹某种实际的物象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客观事物却让我们既不能排斥“写实”的审美意识,也不能忽略“写意”的审美意识。从大量的东西方“具象”“抽象”绘画作品来看,这两种审美意识是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都具有存在必要性。

一个自我感觉颇具艺术鉴赏力的人,通常会津津乐道地说起某幅画如何具有“笔墨”的味道、构图的特色,而并不会在意这幅画本身描摹的是花还是草,以及画面与实际物象相似性有多高。由此可见,抽象美在审美认识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这样的观点也并不影响“具象美”的存在,绘画艺术实际上是从自然物象到艺术形象一个转移的有趣过程。在六朝时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著有《古画品录》,其中提出了赫赫有名的“六法”论,“应物象形”在“气韵生动”“古法用笔”之后屈居第三,不过这丝毫不减其重要性。19世纪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在音乐方面最为排斥摹仿,但对于造型艺术,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承认:“大自然的示范作用在造型艺术中是最显著不过了。假如自然界中不曾有范本的话,画家一草一木都画不出来。”

一、西方绘画中写实与写意

在西方的绘画中讲究透视,讲究光影,讲究人体解剖。所以,可以说西方的绘画、雕塑大师个个都是人体解剖的高手,因为他们的艺术核心理念是写实。在人物画中通常是把神话中的“神”作为画面的主要对象,并把“神”拟人化为实际生活中的人物。他们认为世间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你如果对描绘的物象有所改变的话就是对上帝的不敬。法国画家安格尔曾说:“一个画家的职责就是像奴隶一样老老实实地把你眼睛看到的画出来。”对于“写实”的艺术传统,我们应该做切实的历史研究和评议,不容夸大也毋庸贬低。

随着西方写实性绘画历史的延续,带有“抽象美”的绘画艺术也在潜滋暗长。抽象绘画泛指20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包含多种流派,最明显的事实是“印象派”绘画的问世,当然刚开始其抽象的画风自然受到了外界的非难,很多观者的眼睛一下适应不了这突然的转变。在印象派的代表作品中,梵高的《向日葵》、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最为著名。印象派的笔触粗略、厚重,不特意掩饰行笔的线条,使用纯色、亮色,较少使用混色,强调整体而非细节,并且在作品里开始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情绪,不受自然物象的束缚。

抽象主义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存在,绝不能取实主义。个人认为,现在西方有的抽象主义理论家,宣传写实主义过时和抽象主义代表着艺术发展方向的论调,是不符合实际状况的。

二、中国绘画中的写实与写意

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绘画也有“写实”的传统。在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画家曹不兴在画屏风时不小心将一滴墨误落画布,曹灵机一动将这滴墨轻轻添画了几笔就变成了一个苍蝇,当孙权看到画时竟然用手指去弹它。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的前人如此热衷于“摹仿”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孜孜不倦的动力又是什么?难道真的如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所说:“摹仿”活动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

和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的“写实”绘画还未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就停滞不前了;但是对于中国绘画的“抽象”意识而言,却比西方绘画萌芽的要早,并且它的发展从未停止过。中国传统绘画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儒家的思想是中道思想,它不完全地写实,不同于西方的画家那么追求“像”,维持一种既写实又抽象,既不写实又不抽象的似与非似。我们在绘画中不讲究光影和解剖,不用固定的透视视角来看物体,也不需要把画面都铺满色彩。在白纸上画一条鱼,那干净的白纸代表着无尽的水域,这是中国式的“以大观小”的宇宙观,亦为中国绘画的“写意”。尤其是文人画家们往往是通过笔墨来抒发胸臆,借助线条的轻重缓急、干湿浓淡体现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事物的感受。经过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借助宣纸墨汁抒发、宣泄情感的反复锤炼,松、梅、兰、竹、菊等事物,已化为君子形象出现在传统绘画中。苏轼、郑板桥等文人也喜爱画竹,并以此来作为自己人格的象征。无论是画一草一木还是画山川河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都主张在用心灵的眼睛,用更宏大的视角来看世界,时而由远及近,时而由下仰视,时而由上俯瞰,有固定的透视规律可循,因为中国绘画“写”的是心中的“意象”。

由此看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各自绘画艺术的“写实”与“写意”,而这两者不过是艺术的某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其艺术价值无所谓优劣与高低。

【参考文献】

[1]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写实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在现代绘画创作和评论中,常用“具象”、“写实”、“写意”“表现”、“抽象”等一类名词,这些都是艺术手法的名称,其中“写实”、“写意”运用的频率最多,而它们不论其传载的观念和外在表现的技巧,都有广阔的包容度。例如写实手法,在西方美术史上,有古典写实、浪漫主义写实、表现性写实、象征性写实、超现实主义写实和超级(照相)写实,等等。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用写实这个词汇,常用“写形”这个概念。

写形的理论由来已久,如《尔雅》中说“画,形也。”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说,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宗炳《画山水序》的“以形写形”中说,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述的“图形,绘画是也”(颜光禄)、“存形莫善于画”(陆士衡)等各家的言论,古代人像中的写真说,等等。绘画中的形,来源于客观物(人)像的形,但又不是真实生活中形的复制或翻版,而带有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这种主观创造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艺术家寻找和发掘客观形中的特点,也就是最适合绘画表现的那些因素,使客观物象展现出它的生动之处;其二,艺术家在表现客观物(人)像时,必然有自己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往往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而在作品中也一定有自然的流露,更不用说自觉地强调绘画的语言手段了。上述这两种情况,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彼此隔裂的。因此我们看到,绘画中的所谓形是一种艺术创造,其客观物(人)像本身的特点表现得越鲜明,艺术家的感受越强烈,形所承载的内容就更丰富。

中外艺术史上对“形”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如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绘画强调描写客观的形,或通过艺术家精密的观察,或运用物理科学如解剖学、透视学、光影学等手段,掌握客观物(人)像的造型加以描绘。印象派之后的各流派在造型上多运用夸张、变形以至抽象手法,对古典的形加以瓦解,以突出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或表现某种观念。

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把“形”和“神”联系在一起加以理解,认为形似不能脱离神似,长期以来坚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主张。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宋代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的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如果联系他全诗的内容不难看出,他不是简单地否定形似,而是反对把形似作为论画优劣的标准。至于后人对苏轼此说有不同评价,主要是出自不同学派的见解。在反对的言论中,尤以清代邹一桂的说法值得注意,他认为苏轼此说“论诗则可,论画则不可,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此老不能工画,故以此自文……”其实,在绘画创作中既有在形似中得其精神、神韵的,如优秀的工笔画、写真人像等;也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的,如杰出的大写意的作品等。苏轼擅长写意文人画,他认为不以形似为论画标准,而强调神韵;而邹一桂,善工笔花卉,认为精神、神韵只有通过形似才能得以表现,都在情理之中,也都符合艺术创造原理。

由此,我联想到当今一些评论家不同意见的讨论。“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哪个说法符合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不是“以形写神”的主张过时了?我想,这两种说法都是写意理论的应有之义,因为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矛盾,它们都兼有对形和神的关注。绘画创作中形和神是辩证的统一,缺一不可。是“以形写神”,抑或是“以神写形”,不仅不同的画派可以有不同见解,即使每位画家也可以有自己的认识。是从关注神入手去写形,还是以形为载体去写神,艺术家有广阔的选择自由。

写实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因此应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完善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改革。教材改革应遵循为专业服务、按人文话题选取篇目、增加教材趣味性的原则。教学模式改革应从分类教学方面着手。教学方法改革应加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并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语文教学是在“高职”和“艺术设计”两大主题背景下所进行的教学,因此它必须体现两大主题的特点,既要体现工具性的特点,还要强调实践性,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按照高职教育目标要求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教学改革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材改革

(一)语文教材使用状况

目前,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语文教材大多是高中教材,三年制则主要使用《大学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属于通用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在选材上过于强调思想性、经典性,难度较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合拍,而且这些教材在编排上着力维护体系的完整、体例的划一,与高职教育的灵活性相悖离。所以必须编写与高职教育“必需、够用”原则相一致、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语文教材。

(二)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鉴于目前国内还没有适合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辽宁经济职院基础部结合专业特点及语文课程特点,尝试编写了适合五年制学生使用的教材。新编语文教材确定了三大教学模块:口语实践、应用写作、阅读感悟。在选编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时,遵从三大指导思想。

1.靠近专业,努力为专业课服务

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应将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知识整合到教材内容中,学生既获得文学熏陶,又获得艺术滋养。例如,在‘旧语实践模块”中,讲授自我介绍、演讲、辩论、推销、拾谈等内容,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沟通能力。在“应用写作模块”中,讲授自荐信写作、设计说明写作、影视脚本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内容,训练学生与专业相关的文字表达能力。在“阅读感悟模块”中,有针对地选择了含有相关艺术信息的篇目。如“大师风采”单元,选取了“忆白石老人”、“闲话丰子恺”、“我的父亲张大千”等,让学生感悟大师,感悟艺术;“说画解图”单元,选取了一些赏析名画、摄影作品、徽标等方面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学会欣赏艺术。总之,努力与专业结合,是所编教材的最突出特点。

2.按人文话题选取篇目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还会给他们提供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素材。对艺术类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用艺术形式恰当地表达人性,表达社会,表达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因此,在新编教材的“阅读感悟模块”中,设计了“大师风采”、“智者隽语”、“亲清无价”等人文话题,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增加学生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配合教学,新编教材还设计并选用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人文精神的思考题。例如,“大师风采”单元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艺术大师其实与常人无异,只是他们能够用善感的心关怀他人,用执着的爱面对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完成理想,因而他们才高大、伟岸和不朽。走近大师,我们要学习其精神,让其精神烛照我们前行。请以“走近某某艺术大师”为题,写篇文章。学生在写作这类作文时,会参照大师,反观自我,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

3.教材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

教材如果不与学生原有水平相衔接,缺少艺术气息及趣味性,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后续教学埋下隐患。为此,在选择篇目时尽量避开内容过于深奥的文章,同时为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形象性,为一些篇目配上了相关插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这对艺术类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觉接受教学文本,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教学,而不是把高职语文课上成各专业通用的“公共课”。在教学实践中,语文的分类教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宏观分类和微观分类。

(一)宏观分类

宏观分类是指语文教学要与大的专业类别接轨,如目前有理工科类语文、经济类语文等。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分类教学就要首先考虑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还要在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寻找平衡点。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的语文教学,要着意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颗表现美的心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专业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从而提升其作品的品位。为了将语文学科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笔者大量选讲关于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生涯和艺术观的文章,选讲关于名画欣赏的文章,选讲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让学生感悟大师,领悟美的真谛。

(二)微观分类

微观分类,即针对小的专业类别进行内容不同的语文教学。小的专业类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目标,语文教学要与之相适应。一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语文技能上的支持。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阐述设计思想,写设计说明,所以该专业语文教学有必要训练学生写作设计说明的技能。对广告专业的学生要进行楹联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写好广告文案。对计算机美术、影视动画等专业的学生要普遍进行设计说明和影视脚本的写作训练。二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文化支持。不同专业的学生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同的文化素材,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使学生的专业创作得心应手,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雕塑专业开设“希腊神话欣赏”讲座,在影视动画专业开设“影视欣赏”课,在工艺绘画专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要”、“题画诗欣赏”等内容。分类教学第一步主要从宏观角度实施教学,也就是进行通用艺术类语文教学;第二步则进人微观分类过程,不同专业分开教学,授课内容各有侧重。

三、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鼓励教师自行研制课件,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的作用,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

相关期刊更多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石油机械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机械工程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