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揠苗助长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第1篇

讲授段落: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教学实录:

师:这个人为什么着急?

生:为了禾苗的事情着急。

师:为了禾苗的什么事情着急?

生:为了禾苗长得慢的事情着急。

师:你觉得禾苗长没长?

生:长了。

师:哪些词语体现了焦急?

生: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师:谁能来学一学。

(一学生在地上走了个来回,学生哄堂大笑)

师:巴望是什么意思?

生:巴望就是盼望的意思。

师:我们把这段话读一读。

分析:读了上面的这段文字,如果老师问:孩子,你读懂了吗?我想孩子一定会说:“读懂了。”我一向认为,中国人读中国的文字,除非故弄玄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可是我们语文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我们要咀嚼遣词造句的精确美妙,品味语言形式的生动形象,揣摩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激情和智慧,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纵观上面的案例,其教学只是水过地皮湿,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实则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在语文课堂,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培养,语文素养没有提升,不也是误人子弟吗?其结果和揠苗助长无二。

一、要避免没有价值的追问

不足百字的段落,教师追问了五个问题,且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出来的。繁琐的追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如同嚼蜡。教师可以提一个贯穿全文或者段落的大问题,如:你认为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的答案可能是贪婪的、性急的等,然后再追问:“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让学生从整体到部分深入文本,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的方法品味语言,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创设多种手段,引领学生品味语言

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学生能够抓住“天天”“焦急”“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巴望”等词语理解。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感受到了词语背后的含义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 “天天”“焦急”“巴望”,通过演演“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帮助学生深刻品味语言,达到高效阅读。需要注意的是,表演要和文本、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形同虚设,走过场。那种夸张的表演只能博得大家一笑,而不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达到入境始与亲。至于“好像”一词,让学生通过删减对比的方法体会,其真实含义就一目了然了。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语文教学 进取精神 积极性 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0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就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下面,以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一、宽容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新课程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将这个理念贯彻落实到位,就需要宽容对待学生。尤其是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和失败,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我们爱你啊,中国》时,学生在课堂中对祖国的情感并没有多深刻,此时教师要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这些不足的地方,再通过用生动的语言、美丽的画面想象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不断进行探索,增强他们进取好学的精神。

二、区分自主与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学生自由探索语文课堂中的相关知识,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选择学习的内容,可以使语文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大放异彩。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是能够适时地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授《最大的麦穗》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一下书,再让学生两两分组,每组成员提出三个问题,让另外的成员回答。这样,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再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进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课堂是互动、高效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高效引导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

三、把握课堂动态生成,引导师生共同参与

课堂是教师教学授课的一个重要平台。《语文课程标准关》注重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而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由多个部分教学片段组成的一个能动性的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把握好课堂的动态生成,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共同参与,从而构建一个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善意的眼神、亲和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增强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同时,教师必须突破“教师提问,学生来回答”的教学模式,试图建立“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等新的形式,让学生成为动态课堂的主体,把课堂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第3篇

我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在语文教学中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教学风格。我的宗旨和做法是“五子登科”,即“结对子、搭台子、给梯子、树样子、摘果子”,大力推动他们走上名师之路。为此,我邀请省内外特级教师,策划了成员与名师同课异构的活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相信,与名师同台教学对工作室成员的精神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

同课异构活动第一站到的就是隆亭实小,邀请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建英,工作室安排施萍一与吴建英校长同课异构《如梦令》。正如施萍一自己所感受到的,她的课与吴建英校长的课一比较,课堂逼仄、不自由、不大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不成气场。按照我工作室的惯例,每次上完课都要花几个小时来评课,我称之为“课堂CT”。大家对施萍一的课展开了全方位的“诊断”,提出了许多建议。

她后来受邀去区内的云林实小送教这一课,汲取了评课中的好建议,有了很大改进。两周后,她向我提交了《辩课》一文,对自己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的不畅、不足进行了深度的自我剖析与案例研究,并结合送教,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理念转变、具体策略等方面提炼出了自己这一课教学的所思所得。课上得不算出彩,但课堂外她的勤奋与钻研劲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她的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成熟,《珍珠鸟》、《揠苗助长》……每一课都不乏精彩的教学细节。2013年,施萍一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并受邀在颁奖活动中进行教学展示,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2015年,施萍一在第十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她执教的《揠苗助长》一课还受邀到淮安、常熟、宝应等地进行送教。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找到一条突破旧我束缚、获得新经验的最佳路径――公开教学,每一次公开教学都是一个典型课例,都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剖析和深度省思。”的确,虽然公开课一度为人所诟病,但它仍然不失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对公开课这个教学“特例”能否自觉地开展研究与反思。施萍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近两年,我与工作室成员经常参与她的公开教学研讨与评课。教研中,看到她对“语文教学要带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这一理念的思考与践行逐步清晰、敞亮;交谈中,得知她为上好一堂课,为使教学愈来愈有底气,经常会深入研读文本、文学评论等;每节课后,读到她富有思考、主题聚焦的教学设计以及论文……不禁为她欣欣然的生长态势感到欣喜。

成尚荣先生曾在报告中讲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动力是追求,第一品质是反思,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这似乎可以在施萍一身上看到一些影子。这三者之中,使她能在短短三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内生原因,恐怕就是她善于反思实践。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认为,反思实践者是行动者,擅长在行动中反思:与情境反思对话―重新框定问题―行动中新的发现―新的行动中反思。这套从反思到实践再到反思的逻辑思维,在施萍一的《水滴集》中略见一斑。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及其表现方法,熟悉其配画、插图的画法风格,进一步了解文学与艺术形式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丰富的绘画手段表现单幅或者连环画面,在合适的机会利用学生的寓言配画作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寓言和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领悟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住寓言和神话故事的中心寓意,并选择恰当的情节把它表现出来。

难点:寓言或者神话故事中最能体现寓意情节的选择以及画面绘画艺术的个性化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寓言、神话资料,范作,学生作品等。

学生:寓言、神话资料及颜料、彩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角色表演(狐狸和乌鸦)

师:你知道这什么故事吗?选自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寓言《伊索寓言》。由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在全世界流传两千五百余年而经久不衰。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为我们熟悉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配画上插图。(揭题)

二.新授

1.欣赏壁画、石画(出示古老的石画)

师:寓言和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之一。人类很早就会使用这种极古老的文学形式,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二千多年前的汉画像砖上画神话故事。都是人类生活智慧和艺术想象力的结晶。

2.什么是神话?说一说你熟悉的神话故事。

神话:通过对各色神话人物的塑造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沉香救母》《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3.什么是寓言?说一说你熟悉的寓言故事。使人趋向聪明、理智、沉稳。

寓言:通过简洁幽默的小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狐狸和乌鸦》《龟兔赛跑》《揠苗助长》《班门弄斧》《疑人偷斧》《杯弓蛇影》……。)

4.看图区分寓言和神话,进一步了解寓言和神话的区别。

5.师: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看图猜故事)

师:你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创作的要素)

生1:

我是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特点看出来的

师:(板书:主人公的特点)

生2:还要看故事的主要情节与场景

师:(板书:情节与场景)对啊,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或几个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特点,就会很容易的表现这个故事了。

师:比如说揠苗助长,我们应该抓住哪个故事情节

生:农夫乐呵呵的正在往上拔禾苗。

师:狐假虎威呢?

生:……

三.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四.合作与互助

创作表现

1.小组讨论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寓言和神话呢?现在让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在讨论之前呢,老师给你们一个小小的建议,你们首先来选择一个故事,再来分工合作,看看故事适合哪种方法来表现。

生:(讨论)

2.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说说?

生1:我们组每三个人又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画一幅画。

生2:我们几个商量了,XX、XX和XX画背景。XX、XX和XX主要人物,最后我们几个一起来表演。

师:你们组太有创意了,让我们给他们掌声,鼓励一下,好不好?还有哪个组想汇报一下?

生3:我们想用彩泥来表现《

》。

生4:我们组想画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一共画4幅连续的画。

师:那能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你们要抓住那四个主要的情节画呢?

生4:第一幅是起跑的时候、第二幅是兔子跑在乌龟的前面、第三幅是兔子睡着了,乌龟超过了它、第四幅兔子在奋力的追赶,而乌龟却取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师:看来你们所有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任务,那老师就期待着你们的作品了。

3.学生分小组创作

五.表演与展示

快乐评价

1.欣赏学生作品

师:(完成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欣赏各小组作品,说出你最欣赏的作品,在选择一幅说出应该改进的地方。

生:……

2.第二小组运用做好道具,上台表演。

生:(表演)

师:同学们,他们表演的好不好?

生:好

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再一次送给第()小组。

同学们,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神话让我们有一双飞翔的翅膀,寓言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道理,那么老师也希望,在今后的每一天一比一天过得更美好。

六.拓展与延生

激发兴趣

1.欣赏运用其他材料和方法表现的故事作品,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2.自行设计主人公,自编自演一个寓言故事。

板书

寓言和神话(造型大胆夸张)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第5篇

1.充分肯定正确点,鼓励闪光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接收到来自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后,对其正确点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能做到基本正确,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部分正确就肯定部分。这样,既强化学生的正确意识,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优点得到认同,将会发挥更大的潜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还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理解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帮乌鸦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瓶子里的水?”一生说:“把树叶卷起来当吸管。”看似不现实,但我们不能不为学生的大胆创造而惊叹!

2.及时纠正错误点,补充不足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在教学中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错误点和不足点,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形成正确的知识架构。

例如,在教《祖国是多么广大》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祖国”一词,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祖国吗?”学生答:“祖国就是国家。”教师适时点拨:“美国是国家,日本是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学生对“祖国”一词有了较完整的理解——“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祖国就是我们祖祖辈辈都生长在这里的国家——中国。”教学中,教师抓住了片面的、不完整的信息,适当调控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完整的认识,建立起“祖国”的概念。

3.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子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