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徘徊生活

徘徊生活

徘徊生活

徘徊生活范文第1篇

    这流畅的教学行程,顺则顺矣,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追溯教学流程,在无障碍的自如运行间,似乎少了点课堂教学的起伏波澜,少了点自主学习的苦苦思考,少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茫然寻觅,少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之喜。一切都紧紧拽在教师的手中。凝视罗老师的板书,关键词“徘徊”与“突围”赫然在目。赤壁的月光下,我们看到了苏轼“徘徊——突围”式的转身瞬间的心灵挣扎和豁然感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也同样该追求“徘徊——突围”的教学过程?

    纵观此课教学,课堂的切入点撇开了大众型的“情感”点而转向个性化的“月亮”,文本主旨探究则以弗罗伊德的“本我到超我”论代替人云亦云的苏轼从失意到旷达的精神轨迹,应该说,教师对《赤壁赋》一文的教学设计很有想法,新颖别致,让入耳目一新。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找月亮,评月亮,最后教师月隐旨成,“东方既白”。但是这所谓的行云流水,其实正缺乏了课堂教学最富魅力的徘徊式的曲线之美。郑金洲教授就不赞成这种课堂的“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其实是一种非常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时而雀跃,时而深思……才是课堂的常态。”其实,高明的课堂是存有一种行云流水之美的,但是这种行云流水是常态下的,它不应该是直线型的到达,而应该呈现出曲线之状。从这个角度上说,它与郑金洲教授的观点依然吻合。不求顺流直下,但要百转千回。让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真实的、渐进的、多层次的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让学生在教学场中有一种徘徊式的挣扎——思考,讨论,表述,争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看到亮光打开小口,获得突围的快感,最后融进语文的大海。

    赤壁的那一轮明月让苏轼完成了从本我到超我的一次突围。苏轼顿悟时的突围固然令人崇敬,苏轼挣扎中的徘徊则更让我们难忘。如此,思考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云流水绝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怎么行、怎么流。王国维先生认为,学问研究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给课堂一个“徘徊”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入乎其内”的痛与快乐,而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后的“出乎其外”会更贴近课堂教学的本来面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活力。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文本意义的接受者,更是文本内涵的主动建构者。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就需要设计出有“徘徊”感的问题,制造出一个适度的教学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积极思考去深入探究。教师课堂提问要有相适应的深度、难度、宽度,这个场就会有相应的内张力。作为年轻教师,罗老师该是个很有教学匠心的人,他摆脱了“乐——悲——喜”的情感文气,另辟蹊径,走进赤壁的溶溶月色。但遗憾的是,赤壁之月并没有完全照亮学生的学习心田,课堂呈现多是“学生找月——学生评月——教师析月”的水到渠成,学生多是在对教师博学广识的膜拜中被动接受,没有深度思考,没有质疑,缺乏讨论。究其原因就是教学问题欠缺“徘徊”质感。笔者不由忆起去年10月在无锡听课,主题是初中《记承天寺夜游》的同课异构,同样是苏轼的作品,苏子文中依然是美丽蒙咙的月夜。一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生动的句子,学生读读教师点点:一教师则是以“

徘徊生活范文第2篇

    名师档案

    许序修 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中学高级教师,厦门双十中学教研室主任。

    从小事着眼发现问题

    周记要写得有内容,就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留心身边的事情,尤其是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留心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联想等等。并做到分主题、分专题或分栏目来写,如天下见闻、世相杂谈、奇思妙想、科学小记、生活小品、课堂联想等等,这样,方向才明确、内容才具体。

    譬如,生活成本一直在飙升。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生活成本的飙升,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如果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就必然会去关注你的或家庭的,甚至别人的、社会的生活成本支出,如食品、交通、住房、医疗保健、教育、家居用品、服装、娱乐等等。一定的生活成本既体现一定的经济规律,反映一定的经济发展,对应一定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复杂问题。这样,小事情反映大问题,小发现往往就是大发现。如此,信手拈来,周记可写的内容就很多。

    从联系入手触类旁通

    生活和事物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听课要能听出知识、问题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问题的内在联系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高一课文,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我独在礼堂外徘徊”;《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苏轼《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就可以思考,这三处“徘徊”其意境和形象是否相同?

    这三处“徘徊”意境和形象显然是不同的。“我独在礼堂外徘徊”中的“徘徊”,是激愤于烈士的无辜罹难,面对死难烈士,千头万绪都徘徊心头,该用什么去追悼死难烈士;“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徘徊”,是以孔雀起兴,生动形象地比喻了夫妻依依不舍的别离;“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还有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后四节采用的都是复叠的表现手法,但塑造的意境截然不同。《雨巷》以此塑造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不期而遇而又无言分离的情境;《再别康桥》以此塑造的则是对于母校那种一往情深、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的眷恋心绪。

    在《雨巷》首尾两节里,戴望舒分别用了“逢”与“飘”两字,巧妙地表达了“我”的期待和追求是那样临近而真切却又是那样遥远而渺茫;在《再别康桥》首尾两节里,徐志摩分别连用三个“轻轻”和两个“悄悄”,巧妙地营造了诗人悄悄来到和与康桥悄悄再别的情景,表达了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

    可见,没有联系便没有触类旁通,而“联系”,只能生发于头脑中的知识、问题储存中。

    从宏博着眼高瞻远瞩

    作文要写得有思想,起码要有两个前提:一是眼前有汪洋气象,能关注国内外大事,洞察国内外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二是胸中有纵横丘壑,能通晓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情、理。思考问题时,既要从细微入手,又要从宏博着眼,才有可能高瞻远瞩,写出有情、有味、有内容、有识见、具体入微的作文。

    于是,我提问学生:“你手里握着手机,靠什么与家庭、与朋友通话?”连问几个学生,都答不到“卫星技术”或“航天技术”中来。于是,我启发学生:没有卫星技术或航天技术,就没有电子地图,没有GPS导航,没有电视和广播信号,更谈不上电脑上网和手机通信了。

    为使学生了悟这个问题,我进一步问学生:“据此,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也可以视为什么对接?”这下,学生顿悟了:是卫星技术与民用工程的交会对接;是航天技术与民生生活的对接。

    为拓展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我又就此内容展开介绍:单就我国来说,从“神一”到“神九”,中国航天技术的应用已经辐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精密制造等诸多民用领域……

    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活认识、思想认识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活认识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要写好作文,就务必在增强生活体验、提高思[微博]想认识上下工夫。胸怀宽狭与气度大小决定于你接触的是什么生活、交往的是什么人。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认识,就难以写出内容健康、格调清新的好文章。

    从阅读入手感悟生活

    阅读要越读越有兴味,就要把阅读当成生活的日常方式,力求与生活贯通。这样,阅读便能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使大脑丰实起来。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有一天,我上完第二节课后,在教室外窗口的桌子上批改作业,教室里则上着第三节课。事后,学生说我“窗外偷课”,罚我口头作“窗”的作文。我说:说到窗,我就想起刚来双十中学的时候,那时高中部还在老校区,我的办公室在教学楼顶层,办公桌靠近窗口,推开窗户,就能见到大海、见到鼓浪屿、见到海上航行的轮船,真有“窗纳大海来”的感觉,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自然在我的心里变成“窗含东海万重浪,日泊厦港万里船”了。

    在这个窗口三年,我看到了厦门一日千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厦门向世界打开了一扇扇的窗户。可见,窗,既是居室之窗,也是心灵之窗;既是地方之窗,也是世界之窗,甚至是宇宙之窗,如“神九”升天,向宇宙打开了一扇窗户。当然,窗,也是秘密之窗、爱情之窗。

    听到这,学生一定要我讲秘密之窗、爱情之窗。无奈,我讲起了《红楼梦》,讲起《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宁国府的女主子尤氏,带着丫头银蝶,从荣国府回到宁国府,去到其丈夫与他的狐朋狗友聚赌胡闹的屋子窗外,又偷听、又偷看。这时的窗,就是秘密之窗。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朱丽叶与罗密欧在卧室里幽会,时间匆匆流逝,天亮即将到来,罗密欧必须赶快离开,不离开,就有可能被随时都会出现的朱丽叶母亲发现。这时的窗,就是爱情之窗。

    我向学生强调:“封建时代的爱情之窗和白色恐怖时期的秘密之窗,与当今的爱情之窗和秘密之窗,在内涵和意义上已有所不同了。”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窗是人类的创造,它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灵魂的。现实生活中,既有亮丽的窗,也有阴暗的窗,你们喜欢哪一种窗呢?”

徘徊生活范文第3篇

一、先“说”后“做”,让“思维徘徊”为教学活动推波助澜

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先“说”后“做”的情境,让“思维徘徊”给教学活动推波助澜。

案例1 先“说”后“做”,预防经验干扰

学生在学习用简便方法计算时,老师出示这样的习题:17×201和45×19。这样的计算题是计算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学生会凭借以往的经验,按原来的计算顺序进行答题。这样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呢?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它想考量我们哪些知识点?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了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加强了小组合作的同时,也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学生思维痕迹:

说:17×201,可以先把201分解成200加1。然后再用17分别与括号中的200和1相乘,这样算起来会更简便。

说:45×19,可以先把19看成20减1,然后再用45分别与括号中的20和1相乘。这里特别要注意是20减1,不能写成20加1,因为多加的1个要及时地还回来。

教师及时引导:你们的想法到底正确与否呢?让我们动手试试吧!

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快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验证,欣喜不已。

二、先“做”后“说”,在“思维徘徊”细微表现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无法对学生的思维直接作用,无法传授思维,教学中老师传授的是解题思路,传授思维经验。数学思维的推进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讲授,老师越是讲得清清楚楚,学生的思维就越得不到锻炼。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计算题进行先“做”后“说”,以此让我们更关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案例2 先“做”后“说”,质疑学习成果

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量,通常会进行知识上的小测验。例如,教学四年级的简便计算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相应测试。试卷下发后,我要求学生将错题的原因,就是当初的思考过程通过同桌交流的形式互相猜一猜、说一说。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打破了试卷订正讲解课的常规模式。

错题反馈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题。

35×14

=35×6×2

=210×2

=420

学生错题理由:因为考试时太粗心,把14分解成了2×6,所以就错了。

错题反馈2:口算。

18×3=21

学生错题理由:因为自己把乘号看成了加号,所以写错了。

三、“说”“做”同步,让“思维徘徊”现象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我们都知道,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看到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和得出正确的结果。因此,教学中,面对随时会出现的“思维徘徊”现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极限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3 边“说”边“做”,正视犹豫不决

教学四年级“混合运算”时,有一些改错题,往往给学生造成似是而非的“假象”。由于部分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导致错误率居高不下。其实遇到这样的习题,如果老师能兼顾“说”“做”结合,那定然会有特别的教学效果。

教师出示如下习题:

把下面计算中错误的地方用“_”画出来,再改正。

720÷60+30×15

=720÷90×15

=8×15

=120

为了便于洞悉学生的思维路径,我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当“小老师”边说边做。于是,有了如下陈述:

说:原题中的计算顺序明显错误。

做:说着,该生用笔在黑板上演示720÷90,将720÷90这个算式的下面画上横线。

说:按照正确的计算顺序应该是先算出720÷60的结果,以及30×15的乘积。

做:该生又在8×15这个算式下面画上横线。

说:下一步应把720÷60的结果与30×15的结果相加,也就是12+450。

做:该生用笔画出最后的结果120。

说:因为这题违反了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所以它的结果也必然是错的。

做:该生写出最后正确结果:462。

演示之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运用此法,边“说”边“做”。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也在验证着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施教方法,不断突破着学生对这部分数学知识感观上的瓶颈,调动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从错误的题目中找出做错的原因,这样的练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说”“做”同步,以期达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高度融合,数学思维的显性与隐性的激烈碰撞,造就课堂教学效率的事半功倍。

四、反复“说”“做”,让“思维徘徊”滋润数学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了学生的“思维徘徊”,就能使学生看到自己思维正确与否,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成果的反馈,它比只看到一个结论或分数的高低,意义要深远得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合理的“思维操作”,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徘徊”,成就数学课堂意外的精彩。

案例4 “说”“做”重复,纠正思维摇摆

教学竖式计算48×274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此,我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说,直接用48乘274就行了。紧接着,有的同学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把48与274调换位置更好算。”这时,我继续引导:“那到底哪种说法更科学呢?”我们大家一起按自己的想法先试试吧!

坚持第二种想法的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坚持第一种想法的学生露出了迟疑的目光。我继续引导算得最快的学生:“你是如何做得速度最快的呢?你坚持的是第几种算法?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该生答:“第一种算法,因为第二个乘数是三位数,在笔算的时候就要算三次再相加,而第二种算法,将两个乘数调换位置再相乘的话,只要乘二次就可相加算出得数。所以,速度定然比第一种快,而且不容易错。”大家听后恍然大悟,掌声在教室里悄然响起……

徘徊生活范文第4篇

可是,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别人很可能就会超越你。在你到达胜利的途中,只有毫不犹豫地翻过一座座险峻的高山,才会看到胜利的曙光啊!

我也经常会徘徊在分岔路口,在两个答案之间犹豫徘徊。每当我着急徘徊的时候,妈妈总会对我说“宝贝,不要着急,静下心来做出一个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这时候,在凉爽的夜晚,躺在床上,慢慢地思考妈妈的话……

生活,也如同一场考试。平时在学校单元自测的时候,同学们总是会聚在一起猜测老师可能会出什么题目。可是,在生活这场考试中,我们无论怎样也猜不到未来会怎样。与其这样没有根据地猜测,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认真去解决。

徘徊生活范文第5篇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古朴典雅,恬静柔美之中,恍然不知自己身在何世。

独自徘徊在香径上,葬花曲徘徊的青楼边,只意味落花时节又逢君。

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独自徘徊在林荫道上,听着山间流水曲,踏着黄花瓣,朦胧间隐约有一个人在前面召唤我的灵魂。

从未想过我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平凡。

重阳节前夕,月照无眠。

喝醉酒后,我斜倚东篱在黄昏后。看着人世间冷暖情怀,笑红尘,莫过悲已。

卷帘看着西窗姑娘的身影早以被岁月磨的不堪重负,夕阳下弱小的影子,激起了醉诗的欲望。我不知道何时能与御风上琼楼?

便写下了一首诗: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出生在贵族的书香世家,可看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便笑罢。

独自,寂寞。

只到有一天,遇到了一个醉心爱的男人,两人情投意合,生活过的非常好,可由于丈夫要外出游学,为官。所以常常就只剩下我一个人独自在那西楼下,叹息。

多愁善感。

乱世红尘,国家的动荡不安和离愁别绪,使我越发的憔悴。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我推入深深的苦海,我

像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已渐入暮年的我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

秋风扫黄叶,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

相关期刊更多

记者观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教育委员会

冷战国际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