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向日葵教案

向日葵教案

向日葵教案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1篇

跟普通的向日葵不同,梵高画里的向日葵长得很古怪。平日里见到的向日葵都只有一排黄色花瓣,可梵高画的向日葵竟然有两排花瓣。此外,他画的向日葵有些甚至没有此类花最典型的大圆盘模样的头状花序,反倒是金色的舌状花瓣又密又长,像点燃的礼花一样蓬勃而出。

在梵高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大部分人认为这种古怪的向日葵不存在,而是“一个精神失常的印象派画家在创作时的夸张想象”。但梵高曾在写给妹妹的书信里,说自己“此时此刻正在画插在黄陶罐里面的12朵向日葵花束”。

面对世人对画家的质疑,跟植物天天打交道的伯克教授,带领美国佐治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一起进行实验研究,得出结论:梵高画中那古怪的向日葵并非臆想,而是基因突变的产物。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2篇

优势一:化繁为简―――让教学准备更轻松

在传统教学中,制作教具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往往因每人一份的教具制作而苦不堪言,需要花去很多的精力,而且做出来的操作材料大都是―次性的,不能二次利用,非常可惜。而利用电子白板只需用软件花较少的时间就能完成课件(教具)制作,制作的课件既方便保存,又可循环使用。电子白板的运用帮助教师从繁琐的重复工作中成功解放出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大班数学活动“大熊的储藏室”

《大熊的储藏室》是一个绘本数学故事,通过阅读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二次分类的方法。如今电子白板只需要将所有的操作整合到一个课件中,减去了绘画示范图片的麻烦。它的不规则截图功能只需要沿着需要的物品的边框拖一圈,我们所要的东西就完全从背景中脱离出来了,大大的省去了繁琐的环节,缩短了我们制作课件的时间,让我们的教学准备更轻松。

另外,电子白板中可以插入视频、声音,活动中老师不必为一会使用课件,一会播放音乐而忙碌,让我们教学中操作也更加的简便。

优势二:直观形象―――让教学互动更便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也就是倡导教师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应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主动学习呢?最关键的还是看教学材料是否直观形象,教学手段是否能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

案例:大班音乐活动“水果恰恰恰”

《水果恰恰恰》是一首充满异域风情的歌曲,孩子们在演唱歌曲中感受着印尼音乐的另类和欢快,也对印尼舞蹈兴趣盎然。怎样进行生动而形象的印尼舞蹈学习呢?视频录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对于大人来说看一段视频马上模仿出一个动作,非专业的也未必能一下子看清楚学出来,更何况孩子,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电子白板的视频链接和抓拍功能在这个活动中充分显示了优势,当孩子说到视频中某个动作的时候,老师可以及时捕捉视频中的这个画面,把该动作定格为静态图片,连续捕捉多张图就构成了一个动作的组合,很方便的将视屏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这样的操作,既让孩子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图片的出处,又给孩子的学习和模仿提供了直观形象步骤图,让孩子在观察和讲述中主动学习,让我们的教学互动更便捷。

优势三:化解难点―――让教学创意更多样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那么怎样的指导才能算是适时、适当,怎样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多艺术的熏陶呢?电子白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案例:大班美术活动“向日葵”

梵高的《向日葵》金黄灿烂、动态鲜艳,老师们都喜欢拿来给孩子当欣赏的内容和临摹绘画的范本。但是《向日葵》构图复杂,花朵有的热烈而奔放、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侧脸迎风……多种姿态同时呈现在画面上。对孩子来说,一下子去尝试多种姿态的绘画学习,光凭想象是难以做到的,电子白板的画笔、截图功能就将这个难点很好地解决。老师在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时,把每一朵花分别截图,然后重新组合成原图,这个活动的课件就是这一张“多层组合”的向日葵。活动中直接拖出任何一朵孩子喜欢的向日葵放在屏幕的一边,用白板特有的画笔来进行描画,再拖出刚才孩子描画的“向日葵”作为另一幅图,就这样在描画一朵朵向日葵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如何绘画不同形态的向日葵,将学习绘画不同姿态向日葵这个难点解决的既简单明了又详细到位,最后将孩子绘画的一朵朵向日葵拖动后自由组合成一幅新的“向日葵”作品。在这个活动中使用到的白板功能虽然只有简单的截图和画笔,但白板随意的图片组合、拖动给孩子们带来的一定不是简单而是神奇,试问有哪一个孩子在看到自己绘画的花朵通过手指的拖动组合成一幅画时不感到骄傲呢?

优势四:巧用工具―――让学习兴趣更浓厚

在教学实践中,电子白板的多项功能让教学形式更多样,让人机互动更直观,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

如大班数学活动《螳螂太太搬新家》活动中,螳螂太太要切割现有的几块木板制作家具,有长方形、正方形,可是没有三角形,怎么能做出两个相同三角形的屋顶呢?孩子们说用其他图形切,可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对角切都是三角形,那哪个图形对角切才能变成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呢?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理解就成为了我们教学的瓶颈。白板的“旋转”工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在白板上将正方形对角切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利用“旋转”工具,选中一个三角形进行旋转变成另一三角形的角度,而后拖动图片让两个三角形重叠来验证。小小的旋转功能,形象而直观地让孩子们了解“正方形对角切出来的两个三角形一样大”的知识点。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3篇

上山下乡和德国留学是改变他人生的重要经历。“我们这一代人生经历中有两把尺子:一把是上山下乡,土插队;另一把是西方留学,洋插队。我们的青春受着这两场巨大的人生迁变的塑造。第一把尺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园,在灵魂深处留下家园的印记;第二把尺子带给我们一场生活和精神的远游,给了我们远望家园的铭心刻骨的距离。”

通往许江的精神世界,有两股力量交揉并进:一股是他的艺术家生命,以过往为根基,从生命的况味中研磨出色彩,挥洒在人生的画布上。另一股是他作为教育家、学者身份的力量,以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未来为导向,致力培养高等院校视觉文化人才。两股力量都体现了他的启蒙诗性和远大的精神信念。

2016年12月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选出新一届领导机构。许江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

一天,笔者走进了许江在钱江之滨的画室,一边观画一边听他讲述着画葵前后的不凡人生。

以笔种葵

中国人自古有咏物抒怀的传统,在今天能把这种传统延续得如此精微的却不多见。许江,是其中一位。

许江自言“格葵,便是格他自身”,十余年磨一葵,自2003年8月某日在欧亚之交的土耳其马尔马拉海附近的小亚细亚高原,许江邂逅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葵林。其后,他不厌其烦地访葵、追葵、种葵、画葵,他画春葵、夏葵、秋葵、冬葵,绘大葵、小葵、硕葵,他如农夫般在画布上每日不停地耕作,用画笔描绘出一首首葵园深处的精神史诗。每每画葵,他总能找到新的意象。他以己之生命去感葵之生命,以己之成长去体葵之生长。葵之多子,在他眼里是葵之多思。葵之向日,在他眼里是物与人共同的对光明和精神的追随。他以己之悟性去理解葵之物性,化草木出本心。于他而言,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同样有着一生一世的厚度,值得人们去感同身受。

画葵即画人,许江以葵为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造像。“东方葵”指向新中国成立30年间的一代人。余华在《向日葵们百感交集》一文里,追忆了和许江近似的童年,“1955年出生的许江,1960年出生的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素不相识的人们,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记忆,是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一个意象……很多年过去,终于有一个人让我们的向日葵复活了。”那不是一两个人的童年,而是一代人的童年,这一代人在相似的经历中长大,彼此惺惺相惜,所以自觉牵手,心心相映,就像许江的葵园,从来就不是个体的写照,从来都是一片具有群体性和历史性的荒原。

与葵的不期而遇,如今看来显然成为了许江人生的临界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一个艺术人生的起点。在这个点上,他被打开被历史的尘埃所覆盖的那个真实的自我,过去的一切存在和路径似乎都只为寻找的这一个“我”。那一时刻的许江,邂逅“葵原”,也发现了“远望”。他回忆到:“我蓦然遭遇一片夕阳下的老葵。那葵钢浇铜铸一般,与大地浑然一体。它们正朝向同一个地方,太阳从它们身后缓缓落下。我仿佛看到一群老兵,也看到我们自身,那曾经向阳花开的一代人。那一瞬间,我所有的关于向阳花的经验――那时代的群体命运和现实的风雨沧桑,那交叠我心并在记忆中蒸煮了几十个年头的经验――被怦然激活。我看到了将一代人的生命历史性地活化而为的存在。我不仅看到了葵,而且看到了葵的荒原表情,看到了一个季节和站在季节边上的自己,从此开启了我的葵园绘画。每次创作,我都仿佛回到那里,回到那个夕阳西下、大地苍茫的“众神的黄昏”。那个时刻是我葵园记忆的起点,也是我后来无数葵园意象的家园。”

此后,许江陆续遭遇了生命中数个愀然于心的葵园现场,并从这些发生现场中反复自我开启,提炼出葵园绘画的精神内核:从内蒙古雪原的“沧桑如醉”,到象山葵园的“重生之炼”到阿尔泰荒原的“群葵即人”,再到嘉兴南北湖的“此在即诗”。在这段持续13年的生命远旅中,许江从远方回到本土,从俯瞰的天空回到沧桑大地,再回到群葵的家园。

人的生命,走向和脉络往往受牵引于前时前事,当时莫名的一个因子,或许最后竟主导了你的生命也未可知。这是生命的奇妙之处,被称之为命运。

1955年,许江出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他家处在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有些季节站在门前就能看到长在山地上的一些向日葵。他父母都是中学的老师,在家中教他背唐诗宋词,在课堂上教他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使他变成了一位优秀的学生。1968年的一天,许江随父母下放到闽北的偏僻山区沙县。在沙县的日子里,他重启阅读,钻研绘画。中学毕业后,许江作为知青直接在农村插队落户,在山村学校里当代课老师,每日往返几十里的山路给不同村的孩子上课。1976年9月,许江凭美术专长进入福州美术公司,成为公司的“四大金刚”业务骨干之一,也结识了一批热爱美术的挚友。1978年许江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真正开启他的艺术生涯。

这样的经历看起来平铺直续,但个中的细节却只有听本人道来,方解其中的况味。父亲给了他传统的滋养和对知识严肃的态度。从顽皮少年到知识青年的转变,或许只在少年被抄家时轻轻将红卫兵遗漏的一本小书踢到床地下的那一脚,那一脚也将他的懵懂、顽劣踢进了历史的尘埃。被红卫兵抄走后,父亲又千里迢迢去回的一叠手写教案,成为许江最重要的礼物,至今珍藏家中――脆而黄的书页里,是他的少年时光,是他的父爱,是他的人生启蒙。而上山下乡和德国留学更是改变了他人生的重要经历。“我们这一代人生经历中有两把尺子:一把是上山下乡,土插队;另一把是西方留学,洋插队。我们的青春受着这两场巨大的人生迁变的塑造。第一把尺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园,在灵魂深处留下家园的印记;第二把尺子带给我们一场生活和精神的远游,给了我们远望家园的铭心刻骨的距离。”

心在校园

在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许江艺术展”的展厅里,有一个文献展主题为“此在即诗”。其中有许江多年来的日常写作系列手稿,有他的数位硕、博士生梳理的许江创作中的10个关键词,也有近百位艺术家、教育家、文艺家为许江写的评论文集出版物。

由此观滴水可见沧海,写作让许江与世界之间不断地出入往返,交相眺望。正如他与学院的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有趣的“同游”P系。他沿用一个近代教育家的观点:大学是一个大池塘,师生如鱼同游。迄今,许江已经为众多师长师友所写评论文章200多篇,手书相赠,是许江与同行者交心会心的特殊方式。

正如许江与世界著名青年建筑设计师王澍的相遇,他曾赠一首小诗给王澍:“我们回望,在深秋的落叶里,一条瓦砾的沟坎,在模糊的墙体上,划一道空,一道顽强的远方。”多年前,许江慧眼识才,将王澍视为“诗性上的同道者”,以文交心。王澍读博士,许江为他写推荐信。王澍读博到二年级时,许江就邀请他回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宁波要建美术馆,许江积极推荐他,美院建设新校园,许江将这个20万平方米的大项目全部委托王澍,而唯一的要求则记述在三首诗与一次“同游”中。山南二期设计初期,许江曾邀王澍同游凤凰岭皇城遗址中的月岩泉,写一首诗赠之,诗中以归晚的鱼舟、踏青的巷口、早熟的田陌、刚直的点墨等意象来期待未来的校园。今天想来,如此这般的筹划建造,如此这般以胸臆呼唤建筑、用建筑营造望境,正是应和了诗人造园的意味。

王澍谈到:“许江院长为代表的一群教授,像是某种心灵唱和,在影响着这个校园最后的形成。”数年后,象山校区最终在国际建筑界、学术界赢得广泛好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美校园,而王澍也在2012年获得号称“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如今的象山校园,正如当初许江和王澍畅想那般,弥漫起一种充满活力的理想气息,一种开放与坚守兼备的精神气质。

与学生之间,许江更是贯彻“同游”之道。每一年的新生入学典礼、老生毕业典礼,许江都会认真准备讲话稿,为学子们讲授“为人之道”、“从艺之道”。

每次演讲,许江都激情澎湃,与学生互动时,更是充满火一般的激情,只要他一上台,师生们都会为他呐喊和鼓掌。许江说:“我就是要在校园里点燃一把火,并把这把火带到师生中,点燃他们心中的追求和希望,激励他们去创新、出成果。”“诗性”和“激情”是许江用来激发学生的特殊方式,在一字一句的谆谆教诲中将中国美院的学术谱系和文脉理想传递给一代代的学子,让学子们能够始终怀揣着一颗东方之心,缓慢而坚定地涵养起中国文化的传承,带着在这座校园中培育的湖山精神、诗性精神,成为理想的坚定守候者。

写作,对许江来说始终是未竟之事。多年来,先后出版画册《东方葵》《东方葵II》《精神绽放》《重新生长》《致葵园》《被拯救的葵园》《远望》等与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等。正如葵在许江笔下是一代人的化身,而文字则是心灵诉诸的中介,许江以葵心自许,以文字会心,一边描绘这个世界,一边又被世界的变迁所描绘。

同样,文心还体现在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实践。2005年6月20日,许江在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上以《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的精彩演讲,提出了“望境”的新学说,对当今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进行了全面阐述。

中国美术学院致力打造“大学望境”,无论是西子湖畔还是象山之麓,美院的校园建造向世人彰显出一种“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对许江来说,以文会心,是一份收获与担当,是一代人的心灵瞻望,也是一份既往未来的精神守望。

以情造境

今天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建造,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传奇,不仅因为这座年轻的校园如今已誉满全球,更因为象山校园大学建造的理念影响了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和建筑界。2001年8月,许江扛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大旗,开启“东方艺术复兴”的逐梦之路。

许江上任之初,正逢中国美院南山路校区拆除重建,任务非常繁重。在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21世纪初,许江认识到艺术人才对于未来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校领导班子成员研究作出决策: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象山购进原杭州卫校,并拓展申请争取到了国家划拨土地700亩,进行整葺及建设,翌年秋就创建了视觉艺术学院。2003年秋天,象山建设打下第一桩;同年11月,中国美院南山新校园顺利建成。2007年,象山校区山北山南校园整体落成,揭开象山历史新一页。

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作为学院的院长,许江以人才培养、美境育人为目标,提出了大学望境的理想。在大学普遍追求功能化、技术化的时候,他提出“望境”、“心境”、“问境”、“远境”为大学之道。他致力于将大学办成一个文化的陶养之地,而非一代代人来去匆匆求取功名的暂过之所。许江从中国美术学院的选址出发,提出校园山水的意义是在坚硬致密的学科规训中不断地回望山水,在心中保持山水之精神、自然之趣灵。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里,建筑门窗面向青山而开,一般校园里常见的草坪在这里则是分明的四季,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向日葵、高粱、秋天的麦子、冬天的萝卜。在许江看来,四季和节气不仅是中国长期以来农耕文明的根性,更是人类与天地的相和,是与生命成长相关联的节点,是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成契机。这个襟山抱水的望境,以其带着传统书院气质的校园形象引来全球关注,校园的四季也成为其他高校争相效仿的对象,逐步改变着中国高校校园只见建筑不见自然的格局。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那段象山校园建造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才得以真切地触摸到许江心中那座“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文化守望

2006年,许江便发表长文《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境遇与责任》,提出“中国当代视觉创造面临三个基本的境域环节。第一个是跨文化境域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探究中国当代文化的自我表述和自主创造的机制。第二个是图像时代与文化精神,重视文化精神的执守,警惕文化的技术化倾向,高扬心灵的文化阅读。第三个是时尚娱乐与人文关怀的环节,要坚守艺术创作的道德力量,突出视觉艺术创作的公共责任。”这“三个警惕”,10年前便在知识界、美术界引起极大反响;10年后的今天,他所提出的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图像时代的人文关怀、娱乐时代的文化责任几个话题依然是时代文艺要面临的核心话题,依然是振聋发聩。

许江创造性地提出了“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建设,提出要打造具有东方文脉与方法特质的世界一流视觉文化学科群、培养具有东方诗性和哲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建立艺术创造与视觉文化教育的方轴心。他把视觉艺术东方学的艺术、艺术理论贯穿到创作中,形成了一系列“东方葵”代表作品,贯穿到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贯彻到学院建设中去,着力营造视觉文化的优势特色学科群。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4篇

讨论结束后,杜葵点评了每个小组的方案,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从这个讨论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组成员纷纷抢答,“办事效率不高”,“组织架构庞大且复杂”,“各个部门的工作之间有交叉,很浪费资源。”

“你们再试试把受助者和捐助者当成客户,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来设计,看看结果会怎样?”又一轮讨论过后,有人说,“各部门资源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各部门办起事来更有效率”。

眼前这个场景正是YBC总部2014年度工作规划会议中最重要的环节,但却是用商业模拟游戏的方式完成的。作为会议主导者,杜葵基于多年在商业咨询培训机构的任职经历,最擅长于把商业领域的经验和思路,灵活运用于YBC的日常工作之中。

在杜葵看来,凡是有利于公共利益的事情都是公益,比如谋求社会权利、资源的平衡分配,包括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的平衡,而要想实现公益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他主张用商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操作,当然前提是,在公益的出发点和对目标的追求上,一定要保持公益本身的纯粹性和纯洁性。

“我们得承认,商业组织是这个社会里最有效率、最富创新性、最能适应环境的组织,商业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公益人更是应该学习商业知识和商业模式,做专业有效的公益。”接受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专访时,杜葵如是说。

公益是一个“自私的”选择

杜葵已过不惑之年,担任YBC总干事之前,他最为大众熟知的身份是国内体验式培训的引领者―人众人教育集团总裁,曾在多个知名电视类职场招聘节目如《非你莫属》《绝对挑战》中担任评委。

电视上的杜葵总是西装革履,他极具洞察力,且口才极佳,他的每条点评几乎从不会给对方造成打击,却又让人豁然开朗,因此颇受求职者爱戴。而彼时,杜葵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YBC评审委员会主席、导师志愿者。

2005年,杜葵早年的同事、时任YBC执行总干事的张惠玲找到杜葵,“我正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事情。”她希望杜葵也能参与到这件事中。张惠玲所指的“事情”,就是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这是一个旨在扶持青年创业的教育性公益项目,通过在全国发展志愿者帮扶网络,为缺乏启动资金和商业经验的创业者提供咨询培训、资金支持和三年陪伴式导师辅导。张惠玲认为,杜葵多年的咨询培训背景和明显的“公益人格特质”,非常适合做YBC导师志愿者。

听完张惠玲的介绍,杜葵对YBC产生了极大兴趣,“很少会有公益组织选择商业领域,通过发展商业来解决社会问题。”杜葵说。

更为关键的是,YBC的工作契合了杜葵一直以来的追求。尽管多年来,杜葵一直在商业领域打拼,但他真正最想做的事情却是当一名老师。他意识到,自己在企业所做的工作与YBC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我认为,最好的公益组织是发挥每个志愿者的特长,把各自的工作与公益结合,并且在公益行为中获得成长和成就。YBC就是这样一个教育性的公益组织。”此后,杜葵加入YBC,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志愿者生涯。2013年,他辞去商业职务,专职担任YBC总干事,“我从做公益的志愿者,成为干公益的经理人”。

杜葵的选择却让很多身边人大为不解,不止一位朋友向他提出质疑,但杜葵的回答总是简单而坚定,“公益是我个人的一个自私的选择。”

杜葵之所以会有此感悟,源于他在四川成都时的一段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杜葵与公司同事一起奔赴成都,在给灾民做心理辅导时,他发现前一晚还在帐篷里睡大通铺的灾民们,无不穿戴整齐、态度端庄。“与他们相比,我自己倒更像灾民。我们都以为自己是拯救者,内心有一种崇高感,而当地灾民却展现出了他们的强大和坚韧。”杜葵说。那一刻,他突然体会到,在公益行动中真正获得了拯救的其实是自己。

“选择公益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说做了公益就变得崇高了,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杜葵坦言,是公益让自己更有存在感和快乐感。

公益也需要有商业思维

在商业领域闯荡多年的杜葵,深知商业思维对公益组织发展的重要性。他心中有一个愿景:YBC要成为“中国最具专业性的公益组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比利时留学回国的杜葵,加盟柯达公司中国总部。在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杜葵的商业理念和商业运作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那段时间的经历比我在商学院学习时的效果还要好。”杜葵说,“我学会了一切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从市场的变化出发。我还学到,要想更专业、更有效地运营企业和获取资源,就要考虑到资源的回报,最大效果地利用资源。”

在杜葵看来,公益和商业之间,只有出发点和结果不同,但在运行过程中,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例如,商业与公益都要考虑满足某一个群体的需求,商业满足的是愿意付钱的客户的需求,而公益满足的是社会上弱势群体的需求。“只要在出发点和对目标的追求上保持公益的纯粹性和纯洁性,中间过程完全可以用商业的方式去运行。”杜葵说。

为了说明商业手法操作公益项目的优势,杜葵举了个例子。雾霾天时,有人购买口罩赠送给交警和环卫工人,或是公益机构动员企业捐款,再将筹集的资金用于购买口罩。但是,如果用商业的方式来操作,会是什么样子呢?杜葵的答案是,可以由公益组织购买口罩来卖给普通大众,卖之前事先声明,口罩的价格略高于市场价,收益将用于比如购买树苗以组织植树等环保行动,每个购买口罩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

“让购买者多付一点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用它去做更多公益。这样不光可以让部分交警和环卫工人少受雾霾侵害,甚至可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减少雾霾沙尘的发生。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公益。”杜葵说。

向日葵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素质教育;趣味性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美,作为一种客观,是必然存在的,但很多学生对于美并不敏感,作为教师要利用和创造各种观察条件让学生能发现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扩大他们的视野。当然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应试的压力下视野“被狭窄”,因此,欣赏课上要引导学生观察山水、动植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了解人类科技、艺术的优秀成果;观察建筑物、环境设计、产品包装、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欣赏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从不同形式的艺术中汲取营养。与美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被美润泽、濡养了。当然,作为美术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感知,还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

(一)学会有目的地、整体地观察

学生自发的观察往往比较盲目随意,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目标,容易关注艳丽的色彩或奇特的外形而对整体和全局视而不见或顾及不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观察,克服观察中的片面和零乱。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室外考查课,带领学生走街串巷,认真仔细地观察街道上房子的不同之处,学生观察发现小镇上房子有正方形、长方形,有多层的、高层的,有连成一线的,也有单独存在的,房顶的花样更多,有三角形、半圆形、梯形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房子的窗户、阳台、门面等。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有利于学生比较全面了解事物,既能认识整体,又能认识局部,有时还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奇妙景象,更加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二)学会比较物体的外形特征

比较是了解事物特征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会比较,就不可能细致区分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也不可能认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例如,引导学生仔细比较看似很相像的枫叶,发现它们的细微差别,要求学生把自己发现的独特之处表现出来,这样画出来的枫叶就不会雷同。再如,在教学《奇特的视觉图形》时,放些有趣的图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图片与现实生活场景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浓厚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拥有敏锐的感觉及准确把握形象特征的能力。

(三)学会观察细节

如,向日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向日葵的花盘、花瓣、叶、茎的形态,在此基础上可出示凡・高的名画《向日葵》,通过提问,如“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凡・高画的向日葵是什么形状的?是朝哪个方向的?”“凡・高画的向日葵和你看到的向日葵有什么不同?”“他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向日葵的?”……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到凡・高的表现方法:整个画面以黄色调为主,向日葵就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就像火苗围着葵花熊熊燃烧,向日葵有正面的、侧面的,方向有朝前的、也有朝下的,安排得有疏有密等。

二、引导学生表达美

当然,美术课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表达,这恰如音乐需要演奏,文学需要写作一样,美术也需要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美的心声,而它的形式就是线条和色彩,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表达美作些铺垫,让美呈现,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遥不可及。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方法:

(一)引导学生简化与添加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没有很好的美术基础作铺垫,因此表现的能力不是很强,很多孩子因为举笔踌躇而怯于落笔,甚而失去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帮学生抽象一些画面的本质,使之变得单纯简约而不失美感。例如,在教学《瓷器风韵》一课时,在讲解“瓷器上常用吉祥图案”的过程中,在投影上用记号笔画出简化的鱼、龟、鹿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个图案都会使学生不由自主说出:“乌龟!”“小鹿!”……课堂上充满了欢乐。在鱼上添加莲花,在鹿上添加仙鹤,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可回答出“连年有余”“鹤鹿同春”的吉祥寓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简化与添加”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夸张与变形

初中生由于应试的压力,生活相对单一,越是单一,他们越是渴望精彩,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很多孩子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在校服上卡通着自己的情绪。其实,从美的角度来赏析,这何尝不是一种美的表达,美术课堂就可以鼓励他们的这种宣泄。这种卡通的本质,从美术的这个角度来理解,其实就是“夸张与变形”。于是,本人着意设计了《卡通天地》一课。课初,我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卡通形象?”生:“因为搞笑、可爱、有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变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原来是变形了、夸张了。那么在接下来的作画中学生就会把夸张、变形这些元素运用在他想象的卡通形象中了。

(三)引导学生涂鸦与填色

不可忽略的是有些学生对于线条的把握很是生硬,在这时,作为一位美术教师就要告诉他,表现美的方式还有“色彩”。初中美术课的色彩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色彩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色彩比较抽象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熟悉色彩。为了让学生直观体验色彩,教师用水粉颜料做演示说明三原色、间色等。首先,教师把颜料盒中的大红、柠檬黄、湖蓝直接挤在调色盘上,此时学生看到红、黄、蓝三原色,接着,教师用笔蘸黄色,再蘸蓝色,在调色盘上调和这两种色,慢慢地,黄色没有了,蓝色也没有了,出现一种新的颜色,“什么颜色?”教师问,“绿色。”学生齐声回答。然后,教师又调出另两种间色:橙、紫。学生认真地看着、听着,跃跃欲试,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调配,亲自体会色彩带来的快乐。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受,如“红色”,“看到红色你想到了什么?”“鲜花、国旗,它让人感到喜庆……”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颜色,每位学生对色彩都有不同的体会,表现出来的色彩绘画各有特色。

美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在生活中,许多看似没用的东西,只要换个角度欣赏就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建美的意象后用画笔展现出来,用艺术的语言再现生活的缩影,放大身边的美,这样,一件件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就能够通过学生的创作,变成一件件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在一系列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对生活进行了美化,从而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美术与生活才有了联系,美术“和谐”生活的价值也彰显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孔令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浅析[J].学周刊,2011(17).

相关期刊更多

小说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船舶物资与市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