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贯彻条例 地质资料 汇交 措施

中图分类号:V4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398-01

国务院349号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为地质资料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更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可靠的保证。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主要载体,地质资料的汇交归档,对后期的信息查询、工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地质资料不能及时汇报和浪费现象,现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遇到情况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浅谈一些看法。

1、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自觉汇交地质资料的法律意识欠缺

有些地质人员汇交地质资料的法律意识淡薄,地质资料只想掌握在自已手中,为我方便,为我所用,不愿汇交。有些单位对汇交地质资料不重视,能敷衍就敷衍,能不交就不汇交,对省厅每年下发的地质汇交登记不予理睬,把汇交地质资料工作不当回事,无视法规的存在。

1.2 汇交地质资料的质量下降,对地质资料汇交要求不了解

多年来,汇交的地质资料存在诸多质量问题,造成多次反功和浪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⑴汇交的地质资料不齐全。汇交的地质资料残缺不全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缺附图、附表、附件;还有的缺评审、鉴定、验收的正式文件;正文报告扉页中没有加盖法人单位的公章;成册的文字中有缺页现象等等。

⑵地质资料正文目录不完整。有的缺所示章节的页码,有的图只有图号,而无顺序号等等。

⑶地质资料的规格、格式不规范。有的汇交的地质资料成册的文件有的规格大,超过A4纸的标准,附图折叠有的过大,图签位置不对等等。

2、主要措施及办法

2.1 加强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广泛宣传

利用举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会议及培训班等形式,学习、宣传《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使大家都了解地质资料必须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汇交。

2.2 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督管理

通过健全制度,增强内部管理的手段和措施,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督管理工作。要建立地质项目的跟踪管理登记。改变过去对地质资料汇交的被动接收管理方式,实行项目跟踪主动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对不按时或拒不汇交地质资料的,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警告、通报批评、罚款。

2.3 严把汇交质量关

汇交质量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地质资料保管长久性、开发利用的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我们地勘单位应重视这个问题。

⑴在汇交份数上,一般应汇交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各两份。

⑵在规格上,纸质资料采用A4或16K纸张,电子文档用5寸的光盘,并附有正方形的外盒。

⑶不可用氨熏图(即蓝晒图)作汇交的地质资料。图件力求线条清晰,字迹清楚,精度较高。

⑷地质资料成册文件的装订必须使用棉线(绳),成册的封面要用150克的铜版纸。成册的文字用纸及图件使用不低于80克的优质纸制印。

⑸正文目录应反映该项地质资料汇交的全部内容,报告目录反映到章、节,并编有页码,与文字中的标题一致。附图、附表、附件目录要与实物名称、图号、顺序号、及比例尺一致。

⑹电子文件上的页码要与纸介质上的页码相对应。

⑺报告扉页内责┣┦鹄共糠郑行距不能太紧,要留有盖章位置,要适当平均分配,以美观为原则。

⑻文字部分,字体要统一,不能整篇报告内字体有大有小。

⑼报告、图、图签三者名称、顺序号图号应完全一致。

⑽图成册的必须每页盖章,文字里带图的不用盖章。附图类电子文件的内容、幅面大小、用色标准、图例符号等应按照地矿行业标淮及相关制图标准执行,内容和图号数上要与纸介质相对应。

⑾叠图时一定要按要求叠成手风琴状(19*27cm),图签应折叠在外面,头朝上。

⑿报告原则上不得超过2cm,过厚应分册编辑、装订。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水利普查;填表上报;汇总审核;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TV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08-02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填表上报工作启动以来,辽宁省高度重视、超前谋划、全力推动,严格按照国普办和松辽委普查办统一部署的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有序推进,在各级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全面完成县级普查数据录入、审核、正式普查表填报、空间数据标绘、县级水量计算与平衡分析,全面开展数据汇总审核工作,先后开展了省市级事中质量抽查、普查数据预验收审核及软件审核、市级水量综合平衡分析,全面启动全省数据汇总、水量计算与综合平衡分析。

1 工作开展情况

(1)高度重视,全力推动,紧抓普查汇总审核关键点。一是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把水利普查工作列为全厅重点工作,厅领导全程收听、收看国家填表上报工作动员会,全面部署2012年全省水利普查工作。二是省普查办将数据汇总审核工作列为水利普中之重,该项工作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关联审核难,平衡分析技术要求高。因此,将数据汇总审核工作作为水利普查的攻坚点。三是强化组织推动,加强技术力量。省普查办、技术支撑单位均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增加人员投入。结合汇总审核工作,适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督导检查、专项技术指导、事中质量抽查、半年水量计算分析、普查成果预验收、全口径水量计算技术跟踪服务等,多方推动、提前控制,全力做好汇总审核工作。四是注重技术培训,强化培训效果。结合辽宁省第一、二阶段培训,要求各专项组充分消化部级培训内容,然后编制本级实用、明晰、易懂课件,确保培训效果。五是省普查办在检查、指导、审核中发现普查数据与有关资料存在差异性等问题,随时与厅相关部门沟通和向厅党组汇报,确保普查成果真实、准确。六是省普查办组织各专项组制定每月工作要点,下发至各市县和省下派工作组,进一步细化各阶段、各环节的具体要求,确保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协调并进[1]。

(2)及时部署,周密组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按时开展。一是及时下发和转发相关文件,部署各项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抓紧做好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辽水普办〔2011〕47号)等9个工作文件,转发了国普办关于2012年水利普查工作安排、上报大型水利工程相关资料、做好灌区有关工作等文件,及时全面部署各项工作。二是及时转发国普办关于水利普查数据审核辅助系统软件,利用辅助系统开展全省数据全面审核,做到机审全部通过。三是结合辽宁省实际,制定了《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量计算与平衡分析流程》,开发了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量计算辅助软件,下发至各市、县(市、区)水利普查办使用,效果良好。四是组织全省各市、县(市、区)积极获取了2011年度经济社会指标统计数据,收集整理水利系统历史资料,全面开展 2011年度经济社会用水行政区及水资源三级区的水量计算与平衡分析。五是及时升级了数据上报系统和第二代河流名录,为平衡汇总工作做好准备。

(3)问题前置,适时开展事中质量抽查,严格控制普查数据质量。在省普查办及2个技术支撑单位采取现场巡回检查指导、重点问题和重点地区指导、实时网络检查、定期电话询问以及在线QQ答疑、省下派工作组全日制驻地督导,抽查所驻地30%普查数据等方式审核、把控普查数据质量的基础上,省普查办2011年10—11月抽调25人,分3个工作组,对全省10个市21个县(市、区)进行水利普查事中质量抽查,统一思路,在普查中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普查数据获取进度和质量,为省市级汇总审核奠定基础。

(4)提前开展半年水量计算分析工作。经过省、市、县3级普查办上下联动,反复核对,截至2011年7月10日,全省台帐名录全部确定,台帐数据按规定时点进行获取和录入,结合全省台帐登记系统中已录入的1—6月水量记录数据,开展半年水量平衡综合分析工作,以确保台帐建设真实有效。一是要求各县普查办收集2010年经济社会指标及水资源公报等相关资料;二是利用半年台帐水量记录,计算典型用水定额,利用该定额推算全年用水量;三是结合初算全口径用水量与历史取用水量比对,初步分析水量获取质量,并结合计算结果,提前掌握水量平衡计算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正式水量平衡计算奠定了基础。

(5)超前谋划,开展水利普查预验收审核工作。省普查办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预验收工作的通知》(辽水普办〔2011〕58号),成立2个预验收工作组,由省普查办副主任担任组长,抽调省普查办技术组、数据处理组、驻省质量监控人员和省级技术支撑单位技术骨干40余人,根据“一个中心、三级联动、四个目标、七项会审”的工作思路,采用“驻市轮县、逐项逐表、现查现改、改后即评”的工作方式,按照“现场评分、通报交流、后期排名、全省通报”的工作步骤,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完成了全省14个市100个县(市、区)的普查数据预验收审核,及时纠正不规范或错误填报项,保障了基础数据质量。

(6)及时开展2011年经济社会指标获取、全口径水量平衡计算工作。一是结合辽宁省实际,制定了《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量计算与平衡分析流程》,要求各级普查机构积极与当地统计部门沟通,获取2011年经济社会指标,依照计算流程,开展计算单元水量平衡计算工作,截至4月中旬,全省各县均已获取当地统计局初报数据。二是确定常住人口和畜禽年末存栏数指标的采用方法。如统计指标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时,直接采用,如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时,通过公安部门获取常住人口指标;畜禽年末存栏数存在累计值情况,按饲养品种,确定饲养周期,计算年末存栏数。三是推广使用辽宁省开发的“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汇总与平衡辅助软件”。该软件第一步是数据准备环节。从数据处理上报系统导出原始普查表数据,建立经济社会指标表、调入调出水量表、非常规用水量表;第二步是计算各行业用水定额典型计算值;第三步是确定行业用水定额推算采用值,剔除不合理数据;第四步是水量汇总平衡计算,软件自动实现区域供用水量平衡分析,计算供用水量误差值。当误差值小于5%时,则进行平差计算,否则不予计算。

(7)全面完成市级区域水量汇总平衡分析工作。依据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汇总与平衡辅助软件计算结果,一是与水资源公报、水利规划等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区域总供水量、总用水量;二是根据河湖开发治理保护专项、地下水井专项数据,按供水用途分项进行对照分析。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存在的原因,进行全面查缺补漏,使全省各市供水量、用水量计算分析结果基本达到平衡。

(8)充分利用计算机审核功能严控数据质量。一是要求各级普查机构利用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上报系统进行数据审核;二是推广使用水利普查数据辅助审核系统,并结合辽宁省实际确定审核参数,组织省技术支撑单位各专项组,开展省级专项数据审核,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转发各市、县(市、区)普查办,及时组织核实、确认和修改。同时,也把水利普查数据审核辅助系统下发至各市、县,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当地数据审核及问题确认、修改。目前,全省对辅助系统审核提出的确定性问题一一核实、确认和修改。质疑性问题也均找到了原因,及时纠正或编写说明;三是利用辽宁省开发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汇总与平衡辅助软件”,开展区域水量平衡计算分析工作;四是下载并使用水利普查数据汇总审核及水量汇总平衡预审核系统,开展区域汇总成果分析工作;五是利用数据处理上报系统中的“用水汇总”功能,开展水量计算工作,并与辽宁省水量汇总与平衡辅助软件计算结果相互印证。

(9)及时组织全省各市水利普查数据上报及督导检查工作。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上报及验收管理办法》(国水普办〔2012〕)20号)及辽宁省实际,制定并下发了《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上报及验收管理办法》(辽水普办〔2012〕9号),对全省各市、县水利普查数据上报时间、上报内容、上报方式做出详细要求。为保障各市数据上报进度及质量,省普查办下发了《关于抓紧做好水利普查成果上报的紧急通知》及《关于开展水利普查全口径水量平衡计算及空间数据成果督导检查的通知》。截至5月31日,全省14个市的水利普查成果已经按要求全部上报。省普查办组织的2个督导检查组,历时45 d,针对水利普查数据质量、空间数据标绘质量、水量综合平衡分析、水利普查数据上报等,采用逐市逐县督导检查,全市数据汇总及全市水量综合平衡分析等审核方式,已经完成13个市水利普查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最终排查和解决,为全省水利普查数据汇总审核、上报及全省水量综合平衡分析奠定了基础。

(10)全面启动全省全口径水量综合平衡分析,部署省级水利普查数据上报工作。省普查办印发了《关于收集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函》,积极与省统计局沟通,收集全省2011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组织整理水利普查相关数据及相关历史资料,为全省全口径水量综合平衡分析做好准备工作,部署数据汇总审核、报告编制及成果上报工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数据填报不规范性、各专项间关联关系不协调、个别指标与历史资料或统计资料不符等问题,协调各市、县普查办核实,补充修正。

(2)工业总产值。有些县统计年鉴中只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没有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全口径工业用水量无法推算,辽宁省采用以下方法予以解决:一是向统计部门下发文件,提出技术要求,由各级统计部门帮助解决;二是收集经委、工商等有关部门数据,与统计部门共同分析解决。

(3)畜禽数量。有些统计年鉴仅有年总数或年底存栏数。辽宁省采用年底存栏数,对仅有年总数的可按养殖种类、周期估算。

(4)规模以下耕地灌溉和非耕地灌溉的不同水源、不同作物的典型灌区的实际加权亩均用水量(综合定额)的确定问题。辽宁省采取以县行政区套水资源三级区为水量计算单元,考虑不同种植作物、水源差异确定用水定额,计算净用水量,避免三级区供用水量不平衡问题[2-3]。

(5)供水量(地下水井和取水口的取水量)的用途与推算全口径用水的用途口径不一致,例如地下水井供水量的用途分城镇生活和乡村生活、取水口分城乡供水难与经济社会用水的用途对应;还有取水口的用途要求填写主要用途,与经济社会用水的口径不一致等。在进行合理性分析时,供用水量无法比较。

(6)城市供水由市政自来水公司统一向多个区级(计算单元)供水情况,水量平衡时供水拆分、输水损失计算困难。辽宁省采用的方法:一是根据供水量、输水管网类型和长度的比例推算。二是先计算总输水损失量,按输水管网类型和长度的比例划分到各区[4]。

(7)水量平衡分析仅计算总水量平衡,没有分析分项水量平衡(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有可能造成总水量平衡但是分项水量不合理,导致用水指标错误。辽宁省采用各专项间相应水量对照分析法,进行分项水量平衡。

3 参考文献

[1] 尉成海,房国良,赵巨伟.精心组织 扎实做好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试点工作[J].中国水利,2010(22):28-29.

[2] 景宁.临汾市水利普查卒间数据采集标绘严把“三关”保质量[J].水利发展研究,2012,12(6):21-22.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范文第3篇

1、丰富报表内容,扩大信息交流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指标项目的最新规定,在原信息网报表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指标项目,如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七项指标及综合效益指数;PVC按其生产工艺方法,确定了产量、成本、销售量、库存和销售价格等指标。最后确定83个指标项目,这些项目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技术运行情况,扩大了信息交流量。

2、积极组织扩大网员单位。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吸收网员单位,通过信函、电话、传真及会议交流的方式与企业联系,扩大网员单位。现网员单位近150家,每期季报报送单位达120家左右,其报送烧碱总产量占全行业的近93%;98年年报报送企业共146家,其烧碱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7%;99年年报报送单位168家(另有20家企业的数据由国家石化局和有关省厅提供),其烧碱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9.2%,信息网所汇总的数据具有行业代表性。

3、按期、保质完成交流工作。 全国氯碱经济技术信息网网员单位多,信息量大,为方便管理,充分发挥其效能--准确、快捷的特点,采用了计算机管理,根据报表内容编制了数据库程序,处理报送信息,缩短了资料汇总时间。 企业上报资料,对其上报数据的准确性,我们严格把关,通过电话询问企业,及时修改,保证了上报数据的准确性。99年信息网按时共完成12期的全国重点氯碱企业月报交流汇总和4期全行业企业季报交流汇总工作(其中第四期为99年度年报)。

4、加强信息网网员联络交流工作,增强信息网凝聚力。 1999年6月组织召开了全国氯碱经济技术信息网交流会,会上总结了98年度信息网网务工作,讲解指标项目,统一填报口径,各网员单位在会上交流了本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经验,并提出完善信息网工作的各自观点。每年一次的信息网交流会,缩短了企业与信息网的距离,对于企业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认真采纳,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网的工作质量。信息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网员单位的支持和帮助。

5、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企业和上级领导部门服务。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氯碱信息网为企业和国家领导部门架起了桥梁。每年一次的信息网交流会我们请来国家石化局领导传达最新信息。每月的交流汇总资料,我们如实向上汇报,反映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信息网在99年的争取电价优惠政策和扭亏脱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信息网工作现存在的问题。 信息网网务工作的顺畅,需得到每个网员单位的支持。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企业机构调整、人员的变动,报送中断。望联络员因工作需要岗位变动时,将交流报表交部门领导,重新安排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并将更换人员告知协会。在企业报送的交流材料中,我们还发现,所报数据有些未按要求填写,如只报本年数,去年同期数不报;烧碱成本、售价未折百等。个别企业的报表中单位名称、填报部门、填报人均不填写,这给我们汇总工作带来了困难。有些企业未按照报送,待行业汇总工作结束后,我们才收到报表。以上报送中存在的问题,望企业注意,配合我们共同做好信息网的基础工作。

二、全国氯碱经济技术信息网下一步工作重点。

1、采用计算机联网,缩短报送时间。 信息网下一步将采用两种报送方式:

①未具备联网条件的企业,采用原上报方式,将月报表样按要求填写清楚,邮寄或传真至协会;

②具备计算机联网条件的企业,通过INTERNET网将上报内容发送至协会。

2、加快信息反馈速度。 改变以往单一方式,即邮寄方式。首先可通过INTERNET网将汇总资料发送到每个企业;其次再将汇总资料打印成册邮寄至企业。这样就缩短了反馈时间,增强了信息资料的时效性。协会今年下半年工作重点之一是成立协会网站。协会网站的内容丰富,其中之一包括经济技术信息交流一栏,全国氯碱经济技术信息网各网员单位可拥有密码,上网查寻信息网汇总资料及协会其它网上信息。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范文第4篇

1.1 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数据库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科技、文化知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献资源。因此,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数据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1.2 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主题标引的重要性西北地方文献是以西北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西北这个特定区域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诸方面的信息,是地区发展的缩影,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西北地区丰富而又难解的历史、现代及未来的有关资料。

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报刊文献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周期短、内容相对客观、翔实等特点。但由于它的总量太大,有关的地方文献信息分散在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报刊之中,仅靠浏览原始文献,迅速查检到有关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编制成的一种检索工具。在传统的手工检索时代,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表现为篇目索引或题录索引的形式,即将报刊中所载地方文献篇目按一定顺序编排起来,以利读者查找文章的所在位置。这种索引不反映文章的具体内容,只具有指向作用。它除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检索工具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编制各种情报报导刊物,或围绕特定学科及专业进行定向报导和检索,以服务于地方的各种事业。

鉴于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重要作用,甘肃省图书馆自50年代起开始编制西北五省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至1997年,这套索引的回溯检索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的1752余种报刊,为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由于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只是一种手工编排的分类篇目索引,索引项目包括篇名、着者、出版日期、卷期、版次和部分内容提要,限于当时的传统手工加工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多主题的条目,只能着重考虑分类的第一需要,而其它相关主题则不能逐一得到表现。

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以数据形式来处理地方文献信息已成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所具有的自动识别与排序功能,使地方文献信息的编排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通过全文扫描技术完成的报刊全文数据库,使得报刊上的地方文献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揭示和利用。由于计算机具有一次性输入、多途径输出的功能,因而在对地方文献信息进行存储与检索时,增加了篇目、着作、出版、文摘等多方面的途径,尤其是从主题途径检索地方文献信息的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在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都是以揭示文献内在特征为目的的标引方法,只是揭示的角度有所不同。由于地方文献的史料特征极为明显,故地方文献的读者往往是从特定的事件、人物、时间、地域的角度入手进行检索。因而可以说主题检索是一种最直接反映地方文献内容特征的检索途径,也是建立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地方文献中连续出版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其主题标引的原则和方法与其它类型文献的标引有所不同。本文拟从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设入手,探讨有关地方文献报刊信息主题标引的问题。

2 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中的主题标引

2.1 词表的编制

报刊数据库与其它类型数据库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要反映西北地方文献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同时还要满足适合地方文献用户特殊的检索需求。加之在主题标引方面,比馆藏书目数据库的标引深度要高,难度也大。因此,选择一部适合西北地方文献特征的主题词表是开展标引工作的首要问题。

由于地方文献的内容表现的地域性和专指性极强,用综合性的《汉语主题词表》来标引西北地方文献,则很难满足其主题标引的特殊需求,报刊索引的标引用词与时展同步,《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也很难满足对新事物的标引需求,所以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需要在《汉语主题词表》的基础上自行编制。

由于编制先组式的主题词表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同时还要编制一系列的标引细则,这将会影响报刊索引数据库主题标引工作的迅速展开。因此,可以采取后控式编制词表的方式,即首先应确定一段时间为实验期,先进行地方文献的标引工作,由标引人员直接从报刊所载的地方文献信息内容中,选取有检索意义的关键词作为主题词,这种主题词是未经过规范的自然语言,也无词间关系可言,待积累了一定数量之后,再对其进行修改、充实,并参照《汉语主题词表》使之规范化,确定好词间关系和基本范畴,从而形成适用的词表。采用这种方式编制词表,比较适合于特殊类型文献主题词表的编制,并且选词更直观、专指性强,还能使标引工作与编制、修改词表同时进行,标引时不用考虑词间关系及查表抽词,所以对标引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目前,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主题标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中所收录的主题词来源主要有:

(1)《汉语主题词表》中已有的词汇。这是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都使用的综合性词汇,它占将来的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所收录词汇的绝大部分,由于是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词,所以它们是相对规范的。

(2)《汉语主题词表》中没有的、带有地方文献特征的词汇、这部分词汇在未来的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中所占比例不会很大,但它们在西北地方文献标引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对于这部分词汇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数量积累,再加以规范。

(3)《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它的编制受时间的限制,对于编表以后新产生的一些词汇它不可能收录。在编制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时要收录这部分词汇,并加以规范。

有文采工作汇报标题范文第5篇

作为中国以“文”字打头的主流媒体,《文汇报》在办报实践中,面向知识群体这一目标读者群,不断明确文化责任,传承厚重的文脉、文气、文魂,着力提升文化品味、拓展文化内涵,以矢志不渝的文化追求致力于做优做强做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文汇报》在国内文化知识界拥有的独特优势。

以文化视角聚焦新闻,报道鲜活事实

新闻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办报实践中,《文汇报》遵循新闻规律,努力以文化的视角,把中央精神、形势发展和上海实际化为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选题,通过敏锐的判断和用心的策划、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具体化,切实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今年是建军80周年,《文汇报》与新华社分社共同主办、联合推出了“亲历80年辉煌――为您讲述80幕经典军史背后的故事”大型系列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报道的主体部分是采访对象的回忆录,辅之以“专家点评”、“人物小传”、资料照片等,以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以及历史瞬问,勾勒、描绘、展示人民军队80年的辉煌历程,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翔实具体,情节曲折生动,读来如同“看电影”、“观话剧”,令人兴趣盎然、回味无穷。这组报道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严肃题材中注入了文化含量。报道集中体现了《文汇报》的文化积淀和文风传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以文化思考关注话题,回应受众需求

《文汇报》作为一张有着近70年历史的传统主流大报,“主流、高端、权威、亲和”的风格特色,使之在广大知识群体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权威。面对新的形势,着眼于不断改进新闻宣传,《文汇报》坚持以文化思考关注热点话题,努力做到“重大新闻抢先报道,重大话题抢先发言,重大现象抢先剖析”,积极回应广大知识群体读者的阅读需求。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央视二套热播,受到境内外媒体及中国网民广泛关注,人们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发表看法,引起争议,仁智互见。有舆论认为:“这个片子同上世纪80年代引发广泛争议的政论片《河殇》一样,是在为中共十七大后重启政治改革造势。”还有舆论认为:“据说这部历史纪录片希望展示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独领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提供经验和教训,其实还可以说,电视片是在造势,为中国崛起在国民中作心理准备。”显然,这一电视片已在知识群体乃至社会上形成舆论场。针对这一话题,《文汇报》刊发驻京记者对该片主创人员所做的访谈《希望别误读》,较鲜明地表达了纪录片编导的态度:“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一部大片引起公众的热烈关注、媒体的争相评说,说明这部片子的拍摄是成功的。种种议论,莫衷一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流媒体的缺位和失语,或者是缺少理性,一哄而起,炒作新闻话题。主流媒体聚焦热点,用主流文化价值观来激浊扬清,促进大众能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关注热点话题,有效引导舆论,这是主流媒体的文化使命,也是其社会责任和公信力之所在。

以文化内涵开掘深度,促进形成共识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理论、旅游等“七界”,历来是《文汇报》重点关注的报道领域,是《文汇报》的优势、特色、强项之所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文汇报》把文化责任、文化追求、文化内涵作为品牌建设的推动力,着力于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文汇报》在我国教育界拥有重要话语权,而教育问题又是我国千家万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2006年以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4次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文汇报》对会议透露出的重要信息高度关注。11月28日,《文汇报》刊发通讯《信任是最强的凝聚剂》,受到总理的称赞。

《文汇报》的记者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获取信息后再进行深入采访的。这篇报道事实丰富,选材精准,写作感人,主题深刻,表达了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信任。报道刊发以后,杨福家院士致电感谢《文汇报》对教育事业的长期关注与支持。他表示将继续与《文汇报》合作,共同做好我国高教改革这篇大文章。这番话语,也可视为对《文汇报》的支持和期待,说明《文汇报》着力正面报道、发扬“文汇特色”、重视知识分子、广开高端人脉、精心做好采编、多出精品力作,不但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在读者中提升了自身的文化感召力。

以文化关怀体现人文,开展互动交流

在强化文化责任、实现文化追求中,《文汇报》要求记者带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围绕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前段时间,由某著名女演员代言的一则美容品广告引起了涉嫌“”的争议。《文汇报》并没有就事论事地加入这场讨论,而是综合分析、深入挖掘了一段时间以来此类“争议广告”所折射出的问题,并刊发《“争议广告”谁来裁决》一文,列举了“争议广告”三大误区:其一,触及文化或政治硬伤;其二,有违公共道德;其三,为吸引眼球煽情过头,伤害了人伦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