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级教师论文

特级教师论文

特级教师论文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一、在等待中给足思考的时间

    着名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唯有深思熟虑,才能涌出成熟的见解和感悟。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在初读课文时他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

    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你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于永正老师上课伊始就给足了学生思考的准备时间,使他们有充分的感悟。所以,一般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学会等待,要给学生3~5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二、在文本中寻找思考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在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主动寻找可以让学生思考的内容。

    1.关注个别文字的思考。在《槐乡五月》一文的教学中,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导学生关注“飘”字是这样设计的。他先提出疑问——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呢。引导思考后得出:原来,这里“飘”就是走的意思。接着又提出疑问:“老大爷老大娘能飘吗?”显然不合适。“到底什么样走才是飘呢?”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飘”是又轻又快的,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最后从“飘”字体会到人的心情,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字可以读出小姑娘快乐的心情。

    2.关注重点语段的思考。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对汤姆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要遵守规定”的教学也是不忘让学生去思考。汤姆爸爸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爸爸为什么坚持放鱼的原因。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呢?薛老师先请学生思考爸爸的话讲了什么,汤姆听懂了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对放鱼这一行为,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然后引导思考放鱼与做人,哪个更重要;最后关注还要自觉遵守生活中的哪些规定。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对“自觉遵守规定”有了由浅入深的理解,有了从书本向生活的延伸,而这一过程,是在逐步思考中成熟完善的。

    三、在想象中挖掘思考的深度

    思考要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得到全面的认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二泉映月》就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师: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象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可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到阿炳的内心。

    师:这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

    生:坎坷。

    师:对。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步。是啊,这是什么?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说。

    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对一句句生动话语的感悟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他坎坷的人生,显示了思考的深度。

    四、在激励中肯定思考的价值

    1.言语激励。教师通过及时表扬的形式对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鼓励,让他明白思考是一种学习的好品质。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时,在理解“眼睛会说话”这句话后,他是这样肯定学生思考的:“看来你的眼睛真会说话!是块当演员的料子。”这样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更高了,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喜欢思考。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育与教学 理论研究 特点 问题 建议

Abstract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thesis specifically points out basic features of thesis writing an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V broadcast system, then it analyzes those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and finally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assumpt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features, problems, suggestions.

电大系统应当加强教科研工作中的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对此业内人士早已达成共识。目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是:目前整个电大系统教科研工作中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基本状况如何?如何结合电大自身特点来开展教科研工作?鉴于上述情况,笔者斗胆拾遗补缺,仅对上述二个问题发表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电大系统在课题研究与教科研论文方面的某些基本特点

由于电大系统的组织建构与办学宗旨有别于普通高校,再加上电大系统的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比较复杂,所以电大系统院校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一枝独秀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大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远程教育教学经验;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再加上《中国远程教育》多年来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中国电大报》的新近辅佐,应而使电大系统在国内远程教育研究这一领域内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关于这一点业内人士早已达成共识。

2、有广度但缺少深度

电大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具有点多、线长、空间活动范围大这样一个特点。正是这样一种特点为电大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这是其一。

由于种种原因,在基层电大,一个教师往往要教好几种不同门类的课程;一个教师很难长久地钻研一门课程,教师多为“杂家”,而非“专家”。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教学特点,决定了基层电大的大多数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有广度而缺乏深度。这是其二。

电大教师成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比较复杂,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也占有一定比例。电大的师资力量与部级普通高校师资力量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师资特点,决定了电大教师在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方面有广度但缺少深度。这是其三。

总之:由于上述客体与主体二方面的原因,使得电大系统的教师在教科研论文与课题研究方面有广度(论文、结题报告品种繁多、涉及面广)、但缺少深度这样一个特点。毋庸讳言作为地方高校的电大系统各学校,除了远程教育这块世袭领地而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夸耀的地方了.

3、少一点学院气,多一点山野气

自古以来中国的画坛就有学院派与山野派这一说.尽管这两派互不服气,互相争斗了一千多年,然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争斗才造成了今天我国国画画坛的繁荣景象。如果把国家重点高校的教科研成果比作是学院派的杰作,那么电大系统学校在这方面的成果则是明显的“山野派”的作品。

中国人历来就是喜欢讲正宗、讲名门的;所以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电大不是正宗的大学……。也许是这个缘故,因而电大系统的学校往往多了一点“山野习气”。电大系统学校的这种“山野之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新、2快 3土

所谓新:就是电大系统的教科研论文与课题研究有许多来自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因而能及时捕捉到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细细想来电大系统的比普通高校体制灵活,再在加上电大本身就是贴近社会办学,因而能引来源头活水,搞出一批富有新意的教科研论文与课题研究。

所谓快:就是电大系统的教科研论文与课题研究从命题到出成果的周期较短

周期较短的主要原因有两条:其一:电大系统的教科研论文与课题研究大都是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过度追求数量,而相对忽视了质量,所以能较快地拿出教科研成果,其二:电大许多教师较少有学究气与八股调,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因而面对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劲,所以能及时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所谓土:就是电大系统的教科研论文与课题研究比较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比较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论文与课题研究多,而纯学术性的论文与课题研究则相对较少。

土的原因是电大系统能贴近社会生活办学,再加上电大教师成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比较复杂,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也占有一定比例,所以显得有点“土气“。

综上所述:电大系统的教科研论文与课题研究方面的基本特点是:1、一枝独秀(远程教育)、2、有广度(论文、结题报告品种繁多、涉及面广)、但缺少深度(缺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质量论文,缺少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的课题研究)3、具有“山野习气”——新、快、土

二、电大系统在教科研论文与课题研究方面的某些问题与不足

(1)、课题研究与教科研论论文上的“偏颇”

其一:纵观中央电大及各地电大学报的文章,及各种课题研究,呈现出以下几种“偏颇”

课题研究与教科研论文宏观的比较多,微观的比较少;从理论到理论的文章及课题研究多。真正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章及课题研究少

(2)有不少课题研究与教科研论文脱离我国国情。往往立足于沿海发达地区几个大城市的有关高校,脱离了我国中西部电大的教育实践,脱离了我国大多数基层电大的教育实践,电大系统的课题研究与学术理论文章可谓洋洋大观,但凭心而论真正能起到指导远程教育实践的课题研究与学术理论文章又有几何?务虚、清谈者居多!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3)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内,较多推介、研究、总结中央电大、省电大所撰写的理论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实践,而较少推介、研究、总结基层电大的理论研究及教育、教学实践。实践证明:中央电大、省电大与基层电大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与基层电大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不同。许多中央电大、省电大所撰写的理论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的文章,也许比较符合这两级电大的实际情况,然而一旦放到基层电大,那些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也许就并不那么适用了。

在远程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应当充分认识到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应当把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体系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战略目标之一。(此点另外撰文论述)

(4)教科研论文及课题研究中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类内容几乎占了大半个江山。不是说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类内容不属于教科研工作的范畴,但过多的偏重于管理类论文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5)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大系统学刊中纯学术论文相对偏少,比较缺少某个具体学科的学术理论建树,这是一种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倾向。

2、缺少教科研活动的学术理论氛围

从客观上讲,各级各类电大教学任务繁重,从领导到教师实在是抽不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开展教科研工作。目前电大系统大多数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大多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已,并没有真正把教科研工作当作我们电大各项工作的先导,并没有真正站在电大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这些问题。

此外由于电大系统内部缺少完善的教科研活动的交流机制与必要的人文传统,所以电大系统的学校相对缺少教科研工作的专项内部交流,(同级、同类学校的横向交流则更少)。还有电大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相对封闭,缺少与地方高校的教科研活动的交流。

从主观上讲,不少电大教师并未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既使有不少教师也在搞课题、写论文,但大都是为了评职称需要,一旦职称到手,大多数教师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总之,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电大系统的大多数学校还缺少一定教科研活动的学术理论氛围。

3、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与必要的激励机制

在电大系统教师当中确有一批想潜心搞点学术理论与课题研究的人。但由于电大系统的许多学校(特别是基层电大)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必要的激励机制;没有充分提供给他们施展自己拳脚的舞台,因而他们的学术理论与课题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散兵游勇状态各自为战。还有电大系统的许多学校仅仅把教科研工作当作一种软任务,甚至当作一种点缀。不少学校教科研系统的活动经费相对短缺,独立性不强;难;缺少完善的、必要的奖励措施;凡此种种都影响与制约了电大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以上3点可以视之为目前电大系统在该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三、关于电大系统教科研工作的若干设想与建议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笔者认为:

1、 思想上高度重视

当前衡量与评判一所普通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社会声誉,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观点:

①、发展论:即教学规模是否逐年扩大、招生人数是否逐年增加。

②、考试论:即以考试成绩与毕业率、合格率、优秀率等作为标准。

③、软件论:即以有多少高级职称的教师、有多少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④、就业论:即以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与评判标准。

⑤、历史论:即以学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作为衡量与评判标准。

笔者认为:衡量与评判一所电大的教学质量与社会声誉应该是以上五者的辨证统一,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项。每一所电大的学术论文的量与质,既是这所学校教学质量与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这所学校的文化思想底蕴的最主要的特征。建议学校的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以上这一点,并把它作为丰富学校的文化思想底蕴,提升学校的文化思想品位的大事来抓,我们才可能把电大的教科研论文及课题研究工作搞好。

2、 要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打出自己的品牌。

首先电大系统应保持远程教育(包括多媒体传播技术方面)在国内领先的优势,继续巩固与发场电大系统的教科研论文及课题研究 “门类繁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努力使电大系统的教科研论文及课题研究打出自己的品牌。

其次:应当提倡“统一规划、分工协作。”

在教科研论文及课题研究这个问题上,电大系统再也不能搞各自为战、四面出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采取“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方针。本人建议在中央电大统一部署下,以省级电大为基地,一个省级电大主攻一、二个专项学术研究,(不是以往课题研究),如:某某省级电大主攻开放教育与多媒体传播技术,某某省级电大主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相关的人文学科……。这样几十个省级电大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包括其下属的地市、县市级电大)可以使其研究的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上述设想与建议并非天方夜谭,只要电大各级领导能高度重视、长抓不懈、持之以恒,相信通过各位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奋斗,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一定会有一批研究的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争创特色学刊

为了适应上述需要,各地的省级电大学刊要进一步落实二00五年电大学报海南会议的精神,努力打破思维定势,重新考虑、确定自己办刊思路与方针,创出自己的品牌来。各地的省级电大学刊应当在统一规划、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突出各自主攻的项目与内容,争取办成一批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面目各异的特色学刊。

4、 以教科研工作为先导,为创建特色学校而努力

首先,我们应当本着“经世致用”的原则来对待如今的教科研工作。教科研工作并非空洞的、抽象的教条,更非昔日之玄学。当代的教科研工作直接或间接的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各级领导应从宏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教科研工作与电大发展的战略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教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

笔者认为:各级各类电大应将开展教科研工作作为开设特色专业,建立特色学校的契机与前提。我们只有站在这样一个战略高度,在具有一定功利性目的的驱动下,我们就比较容易调动与发挥各级各类电大开展各种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并保证其持久性。我们只有将教科研工作与开办特色学校这二者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我们电大的教科研工作才会有强大的原动力,顽强的生命力。

5、建立较为完整的政策保障机制

中央及省级电大应该制订出一系列指导性的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例如:应明文规定:电大系统有关学校应当每年有一定量的走出去、请进来。电大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内部交流,(特别是横向交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有关研讨会,客观而公正地奖励优秀论文。又如:电大教师及专著应视其发表的级别与篇幅,予以适当补助与奖励。此外还要对在学术理论研究上做出较大成绩与贡献的教师应予以表彰与奖励……。电大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应采取相关的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鼓励学术理论研究成果推广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总之,这些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是搞好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与必要条件。

上述五点设想与建议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作为电大系统有关领导及教科研部门的一种参考。

抛砖引玉之作,期盼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书目]

丁兴富 《远程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陈东 《开放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

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 第五次推动《职业技术教育》 2004\6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在此情况下,我们思考:教研如何向纵深开展?怎样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有效整合、“捆绑运作”?通过怎样的途径与方式能够真正让科研为教研助力,提升教研品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整合教科研是提升教研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这里所说的“教科研整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员的整合,即全体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工作,不再分课题组和非课题组;二是指课题研究和学科教研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整合。

一、教研公开课与课题研究课合二为一

我校语文组开展《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特征与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将此课题项目确定为教研主题,全校36位语文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每学期初,将六个年级36位语文老师的研讨课进行统筹安排,形成一份“课题研讨课安排一览表”,每个年级“承包”两周时间,开设6节课题研讨课。

如,六年级备课组6位语文老师“承包”第三、第四周的研讨活动。第三周安排3位老师开设研讨课,第四周再安排3位老师。其中1节作为年级推荐课例,在双周周四下午的全校教研中研讨。

例,六年级备课组“高年级纪实作文”课题研讨课安排表。

教研课与课题课合二为一,辅之以“年级承包”的方式,使得课例的研讨有条不紊、顺畅自如,也切实保证了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主题鲜明、课例集中。老师们对全学期的教科研思路清楚明了,提前知晓每周的课例观摩时间,便于提前做好听课安排,提高了工作实效。

教研课与课题课整合后,教师专心思考作文教学,安心开课与研讨,两年内共开设作文课例150余节,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例。

二、教师阅读书目合二为一

我校重视教师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同时严格要求做到有阅读、有批注、有心得、有交流。如果严格要求语文组教师既要阅读全校性的通识类书籍(每学期2本),又要阅读课题组要求的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无疑会增加语文老师的负担,有的老师就会敷衍应付,影响阅读效果。书,是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在阅读书目方面可否整合?如何整合?

通过协商,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课题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本通识类书籍进行精读,如,《谛听教育的春天》或《静悄悄的革命》,再阅读一本课题组指定的书籍。如,管建刚老师的作文系列著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等。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读书心得,可以是通识类书籍,更可以是课题组要求阅读的书籍。

通过这样的整合,课题组教师在阅读书目的数量上与全校教师保持一致,都是每学期2本。但在书目的选择上更灵活、更多样。教师无需为读而读,保证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研活动与课题论坛合二为一

以往的教研基本延续听课、评课的常态化运作模式,最多穿插一些理论材料的学习。这样的教研主题不明,低效、乏味。其次,课题组需要开展“课题论坛”活动,这同样要占用教研时间。将教研和科研整合后,我校将语文教研组两周一次的教研升级为“课题论坛”,围绕课题研究的不同切面、不同角度、困惑与不解,有主题、有序列地安排论坛主题。

“课题论坛”活动时间为双周周四下午,这原本是语文组教研活动时间,整合后也就是课题论坛时间。“课题论坛”的流程基本如下:第一节课先进行课例观摩。观摩的这节课例为每个年级推选的代表课例。第二、三节课进行专题交流,在“专题交流”环节,设置主持人,主持人一般由教研组长或课题小组长担任。专题的设置以当周展示的年级所承担的子课题,如“童话体写话”“观察写作”“纪实作文”为主题。“课题论坛”最后是由课题顾问进行专题指导与点评。

如,在课题研究经历了一个阶段之后,教师对习作讲评课与习作指导课的优点与不足产生困惑。教研组与课题主持人共同协商,组织了一场“讲评课好还是指导课好”的课题论坛。论坛前先由五年级“承包”的2周研讨时间内安排了3节作文指导课,2节作文讲评课,全组教师先观摩课例。在周四下午的“课题论坛”时间内,第一节课先观摩一节作文指导课,第二节课进行辩论。课题组36位教师分成正反两方,结合收集的资料、案例,结合教学实践,展开激烈辩论。

这样的课题论坛活动,不再是以往的“听课评课、就课议课”,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先听课观摩,再讨论互动。教科研整合后组织的课题论坛,信息量大、方式新、收益多,深受教师欢迎。

教研与科研进行“绑定”,教研与科研有效整合,保证了人员和时间,让科研真正落地,让科研助力教研,让教研有效提升。科研真正做,教研扎实做,研讨更深入,形式更生动,效果更明显,有效提升了教研品质。

1.教研专题更集中,特色初显

语文学科涵盖了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教学等领域。仅是阅读教学,还有精读课、略读课等不同的课例与课型。通过教科研整合,我校语文组的教研专题始终围绕“作文教学”进行,始终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展开,教研主题相对集中。上至教研组长,下至备课组长和课题教师,大家目标一致、思路统一,拥有共同的话题,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都能在共同的话题上找到契合点。

通过教研与科研的有效整合,我校语文组在低年级童话体写话指导课,中年级观察习作课和高年级纪实作文指导与讲评方面积累了大量原创课例,更积累了小学习作教学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正因为我们将教研与课题科研进行整合,集中精力研究作文教学,“人人开作文公开课”和“作文教学特色”已日渐成为我校语文教研特色。

2.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教科研整合让教师对科研产生了认同感。教师普遍认为,原来科研也可以如此亲切可感,科研就在身边,就在同伴的课堂上,就在两周一次的“课题论坛”中。在近期面向语文组教师征集的“参与教科研整合”微感言中,有位教师这样写道:“以前总是年复一年,一课接一课地上课、听课、评课,到头来总发现毫无所获。参加科研型教研后,对低年级童话体写话从困惑到明晰的过程就是体验科研幸福感的过程。”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一、适应期

    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比如道尔顿等人的阶段理论、AAPA阶段理论、本纳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休伯曼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GST阶段理论[2]和王铁军教授关于名校长名教师教育生命周期的理论[3]、中小学教师发展五阶段论[4]等。在所有这些理论中,“适应期”皆被认为是中小学教师(包括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起始阶段。所谓适应期,是指特级教师刚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在他人或组织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始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需要和风尚、重要事件和人物、所处区域和学校、持续时间长和短等,都将对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时代需要和风尚”的影响尤为重要。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正如爱尔维修所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也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5]人才的成长与成功,总是与一定的时代需要和风尚联系着,教育人才和特级教师的成长同样如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因为时代需要和时代风尚孕育并成就了特级教师。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怀着“对教育火一样的热情”,从1971年11月至1978年2月,以平均半个月一次的频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要求从事教育工作,要求做一名教师。[6]终于在1978年2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获准调至当时的盘山县第三中学当一名语文教师,开始了他教师职业生涯的“适应期”。这时,伴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教育逐渐成为改革的重点,“尊师重教”、“教育优先”开始成为社会和时代风尚。在这一背景下,魏书生开始琢磨教学改革。他一边读书、写作,一边进行教改实践,从多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尝试打破常规走出新路。有一次上完公开课,听课的教师全“傻”了:“魏书生这是怎么啦?这样上课……”“乱糟糟的,像上课吗?”“也没分段,教学任务完成了吗?”评课活动快结束时,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人平静地说:“我不代表教研室,只谈谈个人看法。现在咱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作为国策定了下来,经济需要改革,教育、语文教学当然也需要改革,这一点大家比我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讲,书生的教法体现了改革的勇气。要知道这个初二(7)班水平差,讲深了,他们接受不了。书生教了一个成绩较好的班,他没有在那个班上公开课,这本身也是一种改革。我个人也从事了多年的语文教学,过去一直按传统套子走路,现在看来不行了。”支持魏书生改革的是县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孔祥忠。魏书生是他发现的,这次上公开课的任务也是他给的。就这样,魏书生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开始了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教改实验。1979年,他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除统考外,他也没搞过测验、考试;一学期的教材,他只用30多节课就讲完了。但是,这届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县里却遥遥领先:参加县里中学语文能力测验,获得第一名;参加全县30所中学“听说读写”竞赛获第一名;升学考试成绩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1984年8月12日,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同时,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魏书生“特级教师”称号。他还被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在全社会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风尚引领下,顺应当时的社会和时代需要,魏书生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成就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成就了他的一届一届学生。[7]

    魏书生的成功案例充分说明,时代需要和时代风尚造就人才。一般而言,时代的需要和时代风尚形成了“时代性机遇”。而每一次大的“时代性机遇”都会造就一批成功人士。这种“时代性机遇”可能存在于教师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但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适应期能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时代需要和时代风尚,能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时代需要,顺应时代风尚,直接影响着适应期特级教师发展的高度,也决定着特级教师专业成长适应期的长短。有调查研究表明获得特级教师这一荣誉的平均年限是19.85年,最短的是10年,最长的是32年。[8]

    二、关键期

    根据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的研究,禽类动物认识并追随母禽存在“关键期”现象。刚孵出的幼禽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会内追逐自己的母禽和同类,若错过了这一关键期,便很难再学会此类行为或“刻印”自己的母禽。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也存在关键期现象。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错过这个关键期,个体心理某方面潜能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于根本达不到应有的发展水平。人才学研究也表明,人才成长过程符合“才能萌发的递减规律”。即在人生的早年阶段,存在着才能萌发的关键期。如若在关键期为其提供丰富有效的刺激,某种才能就会获得较好的发展,成为优势才能;如若错过这个时期,那么这种才能将会被抑制。错过的时间愈久,才能发展的可能性愈小,总的来讲呈现出一种“才能递减的定律”。[9]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也符合这一规律。换言之,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也存在着“关键期”现象。有调查表明,42.3%的特级教 师认为,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是入职后的6~10年;24.3%的特级教师认为,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是11~15年;20.7%的特级教师认为,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是1~5年;还有11.7%的特级教师认为,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是16~20年;认为是21年以后的比例只有0.9%。由此可见,近90%的特级教师认为,入职后的前15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在15年中,第二个5年(入职后的6~10年)是他们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10]这就是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种“质变”往往发生在“关键期”内。在这个“关键期”内,如果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扶持,那么将事半功倍;相反,一旦错过这个成长关键期,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克服。因此,学校对教师的成长应该有一个长期、持续的关注,不断施加积极影响,为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铺路架桥”。

    著名特级教师上海曹杨二中的王伟娟老师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需要内力的作用,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内、外力的结合,就会减少成长过程中的阻力,产生成长过程中的加速度。她认为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来自多方面的推动力。在其教师生涯的“哺乳期”(本文称“适应期”),遭遇了“提前断奶”的推动。1984年,刚工作一年的她,参加了华东、中南十三省市中青年教师作文教学比赛,悲壮地上场又带着伤“凯旋”了。说“凯旋”,是因为获得了其教师生涯的第一个奖项;说“带着伤”,是因为这次比赛由于自己不会写论文而只得了个单项奖,受到了“刺激”。正是这种深刻的“刺激”,激发了她的内需,知道在教育教学之外还有个“教研”。由此看来,在她教师生涯的哺乳期,“提前断奶”让她有了“饥饿”的感觉,让她主动觅食、进食甚至自制食物,以满足成长的需要,也成就了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本领。在王伟娟教师生涯的低谷期,曾遭遇了“赶鸭子上架”的驱动。1985年,王伟娟荣获全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后来又连续几年荣获五校联赛和区、市各级各类比赛奖项。其后,王伟娟进入了教学生涯的“七年之痒”,其迅猛的专业成长势头又因进入恋爱、结婚、生子的人生阶段而被暂时“遏制”,进入专业发展的低谷时期。1990年1月,王伟娟被委以重任,担任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并负责学校初中部的工作。此前她从来没教过初中语文课程。在多方推力的作用下,王伟娟踉踉跄跄地“爬上了架”,小心翼翼地稳步走了4年后,1995年,王伟娟又担任了语文教研组组长,承担起了整个语文教研组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任务。回首往事,王伟娟认为,假如没有当年的赶鸭子上架,仅凭个人对教育的热情,当然也会走出教育的“低谷期”,但肯定不会这么快。整整一轮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语文教研组副组长经历,使她不仅熟悉了初中每个年段的教学工作,了解了教研组长的基本职责、必备素质和基本工作规程,而且使她在语文教学和培养“小作者群”方面开始形成特色和优势并取得骄人成绩。显然,这段时间的经历为她后来把握整个中学阶段语文教育,全局性地思考语文教学问题,并独当一面地承担教研组长的重任等,都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在王伟娟教育生涯的“瓶颈期”,则受到了“领衔主持”的推动——先后担任了区名师工作室区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上海市第二期语文名师基地主持人,这些都有助于她较快地突破成长的“瓶颈”,为她的后续发展注入新的成长动力。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其专业成长一般要经过十年以上的磨炼,才能将原有的专业知识与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挂钩、接隼,积累起初步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其日后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这里,外部机制能否有效地帮助、推动教师,是教师能否缩短入职适应期和成长关键期的重要因素。

    三、突破期

    从时间的维度考量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还存在着一个克服教师职业懈怠、突破专业发展高原平台的时期,可以称为“突破期”。在此期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能否取得突破,主要与其职业理想的确立和职业规划的制定、执行与反思的水平相关。苏州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援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提出,青年教师要想获得职业生涯的突破,首先要有职业规划。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学校、学生发展需要,制订符合自身实际和学校、学生发展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去实现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教师,30岁前要达到什么目标,40岁前要完成什么等等,都要通过规划尽早确定下来并不断地鞭策自己,反思自己,警醒自己,提高自己。要根据规划目标经常回头看看那些事情还没有做或没有做好,向前看看应该马上做什么等等,这样才会离自己的职业理想越来越近。[11]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行动指南,围绕市教育局教研室下达的幼儿园研训工作要点和本园工作目标,以深入贯彻新《纲要》为核心,以实施新课程为重点,以园本研训为抓手,以教学评比为载体,以促进师幼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教科研先导、服务功能。立足本园特点,挖掘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努力提高幼儿园教科研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研组建设,创建“学习研究型”教研组建设,扎实开展新课程备课。

2、结合新课程实施,加强区域活动专题研究,优化区域设置,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区域活动科学性和实效性。

3、加强课程园本化专题研究,形成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完善园本课程。

4、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完成平湖市级、园级各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推广,提高教师的研究分析能力。

5、通过教师园本培训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为跟进式研究”。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1、强化教师理论学习,每位教师重视自身学习,每天保证一小时的自学时间,学习新《纲要》、《幼教》杂志、《教育信息资料》、《幼儿园课程指导》,结合课题研究重点学好一本理论书籍,做好理论摘录。

2、中心各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单周三、四、五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双周利用周六进行活动,村幼教师每两周开展一次。各教研组要制定好教研活动计划,以新课程备课为重点,通过研讨,提前一周安排好周活动计划,研究制定适合本年级幼儿特点的活动主题,鼓励教师教师全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体性,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教研活动。

3、组织开展三次全镇性的大教研活动,10月15日安排园级“双高”课获得者进行教学汇报,11月5日将邀请平湖市名师——实验幼儿园的马建英老师送教下乡。12月17日本园将组织一次市级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4、有计划地培养骨干教师,利用省市级开展的各种研训活动提供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及时了解、掌握新课程改革动态,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促进课程改革。

5、指导帮助青年教师,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与结对的实验幼儿园联系挂钩,本学期将隔周一次派小班的三位教师向实幼教师学习。版权所有

6、研究并实施各级立项课题,确定园级研究课题,各教研组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根据研究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利用周五课题活动日时间做好每月一次课题组研究活动,组织进行交流并作好记载。

7、根据新课程实施情况,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撰写教学分析,提高教师的研究分析能力。

8、组织评选2005学年园级优秀论文,编印优秀论文集,出刊《幼教经验花絮》第八期。

9、利用周六时间开展教师园本培训,重点进行“一课多研”教学研究。共安排6次,见安排表:

200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园本培训时间安排表

时间内容学时辅导人或其他

9.17建构式课程理论学习3张勤华

10.29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大班三位教师

11.12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中班三位教师

11.26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大班三位教师

12.10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中班三位教师

1.7教学活动设计比赛6全体教师附:每月工作活动要点:

9月份

1、各教研组制定计划,确定本组主题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活动;

2、骨干教师参加市新课程教学研训活动;

3、召开教研组长会议;

4、上交“双高”课参评材料;

5、立项课题研讨交流活动;

6、建构式课程理论学习。

10月份

1、园级“双高”课获得者教学汇报,并参加市级比赛

2、园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编印优秀论文集,推荐优秀论文市级参赛;

3、出刊第五期《幼教经验花絮》;

4、主题实施分析交流;

5、“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

11月份

1、平湖市名师送教下乡活动;

2、参加市新课程实施汇报交流;

3、推荐教学案例、教师论文参加省、市两级评比;

4、开展课程园本化专题研究;

5、“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

12月份

1、开展新课程教学与区域活动相结合、课程教材与乡土教材相结合专题研究。

2、组织市级新课程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3、“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

1月份

1、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