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空间;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108―01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学生主动认知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理接触和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既要当好“组织者”,又要当好“参与者”。努力创设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一次,笔者有幸观摩了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动手做做看》,感触颇深。开课伊始,在轻松、柔和的乐曲声中,教者以讲故事形式导课,设置悬念,揭示课题,并随即引导: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使学生产生“欲知下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当中。

二、创设新奇的学习情景,“唤”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契机,不断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由“天堂”一词导入,接着话题一转“鸟儿们也有天堂,你听!”随即播放了一段鸟鸣声,让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悦耳、清脆的鸟鸣声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学生目睹着“小鸟天堂”优美的画面,耳中聆听着鸟儿自由、欢乐的叫声,很自然地想到了:鸟儿们生活得快乐、自由、舒畅;这里是鸟儿的乐园,也是“鸟的天堂”。新奇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里为什么成为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有多美等一系列的问题油然而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三、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诱”学生乐于探究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必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天地,去自由观察、思考、表达,质疑,小结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热烈的探求新知氛围中,产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自觉获取知识。

首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思维定势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思考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后,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都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问:“小鸟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小鸟怎么会说话?”面对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有的说是因为‘红领巾’给小鸟做了巢;有的认为小鸟有了自己的漂亮房子非常高兴,它们便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以表示它们的快乐心情,多出人意料呀!教者顺势引导,最终师生达成了一个共识:保护鸟类,人人有责!大家的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向教材和权威挑战。如我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文中的“几痕电线”中“几痕”用错了,应该是“几根”。但说不上理由。我让大家小组内探讨。经过反复读书、画简笔画,小组成员争议后,一致认为“几痕”用得妙,并纷纷阐明自己的观点:反映了从远处看,电线的真实情况;写出了电线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等。我随即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在众多的答案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内在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课堂已经变成了师生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

四、呈现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促”学生形象感知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在小学阶段,阅读课文中说明文占相当比例,如传统篇目《太阳》、《马踏飞燕》等。这些说明文大多语言朴素,内容平实,文章结构也清楚明了,有规可循。编者旨在让学生多了解大自然,认识并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要本着“激发学生兴趣,促其自主学习”的原则来进行,下面我就以《冬眠》一课为例,谈谈教法的一些新尝试。

1.了解内容,提出问题。说明文活动化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传统阅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对课文内容不深究细挖,对语言文字也不逐句剖析,而是借鉴活动课“趣、活、动”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为自主、更为愉快地学习。教《冬眠》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带着“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能读懂哪些内容”的问题,反复通读课文,学生依据不同的阅读水平,在各自头脑中形成文章内容的“雏形”,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进行交流,在这种小范围的知识传递中,既能使学生就一些简单的内容达到共识,又能互为补充,缩短学生彼此之间的认识差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把在学习小组内读懂的内容在全班汇报,以巩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学启于思,思启于疑”,以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带着《冬眠》这篇课文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进一步来读课文。由于教学中没有琐碎的问题拽着学生的思维,因而学生学起来轻松,学生在自悟自得、互问互答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2.广泛涉猎,拓展视野。应该说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承担的“任务”决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家庭作业,因为这不是课堂内容的机械重复,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任务,就必须动脑筋,下功夫,费气力。学生面对自己和同学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急欲探知究竟,但由于我们的学生平日里无意识看书居多,缺少社会实践,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对这些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不闻不问,而应抓住机会,适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环节打破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开放,学习内容更自主,学习情绪更积极。

3.交流反馈,求同存异。“十次表扬,不如一次表现”。学生经过认真的学习、准备,对上节课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理解,而此时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能够展示自己学习成绩的机会。所以,及时地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由各学习小组选出代表,对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进行汇报,组内其他成员予以补充,其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的学生也可以加以补充或纠正。在汇报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课文中包含的问题,学生没有太多分歧,但对课外的一些问题却有些争执,如“什么样的动物冬眠”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冷血动物才冬眠”和“冬眠的动物除了冷血动物还有哺乳动物”这两种意见。类似的问题学生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时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某一方面。不妨让学生带着“究其所以然”的强烈愿望,再到“课外老师”那儿去找出答案。这种求同存异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是给课堂教学留下了“小尾巴”,而这恰恰激发了学生征服疑难、探求真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保持着长久的学习内驱力。

二、培养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在教《鸟的天堂》时,我采用“扶放结合、变序导入、质疑问难、激发想象、自读自悟”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读、说、议、悟来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1.采用变序法,指导质疑。文贵在精,往往精华也许只在一句,甚至一字。《鸟的天堂》课文末尾,有一概括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法,从“骗”字入手,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回顾全文,让学生明白两次观察的结果才使“我真正认识‘鸟的天堂’,才没有受‘骗’”。由这两个“骗”字巧妙地让学生悟出:对大自然的正确认识,必须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引出本单元训练重点“静态”和“动态”。

2.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这篇课文较长,重点段落突出,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教学更有效呢?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分析时抓“榕树”和“鸟”这两个字重点段中的重点词、重点句进行分析,这样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品析,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认识活动中,不仅体会到大榕树充满生机的美,从而发展了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3.放手自学,激励想象。苏霍姆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教学第三段时,我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说说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写鸟的活动的场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喜欢,从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体会“鸟的天堂”里热闹的景象。教学第13自然段前,我可先让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身处“鸟的天堂”,再现作者“应接不暇的情景”,然后启发想象。说明鸟和人类一样有感情,鸟儿把这株树当作自己的家,可见鸟儿生活在这里是非常的幸福、自由和快乐,从而让学生明白文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鸟的乐园,而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茂盛的大榕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主题词]引导预习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实现“教即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在语文课堂预习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引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刚开始学习课文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要么提几个问题应付了事,要么提出几个生字、新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时我积极帮助学生,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认真仔细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课题入手进行指导,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你最喜欢哪几个部分说说理由;你是怎样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询解惑的。如《长城》一课,学生经过反复阅读,仍不明白长城有什么作用,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很多学生回家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不仅知道了长城的作用;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还了解了长城的相关传说,对长城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在讲授该课时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回答,把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建造的艰辛清楚地表达出来,学得十分轻松。

二、检查预习,促进主动学习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我要求学生在反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至少要提出五个以上的问题,供大家探讨,对同学探讨的结果不满意,提问者必须给予补充回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我自己则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是否注音;新词是否做勾划;圈点是否认真。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扶着学生前行,促进学生认真自学,提高预习质量。

《鸟的天堂》一课,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去读,没有抓住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思考,因此对第一次来未见到鸟的原因,说不清楚,阐述不了了第一次为什么看不见鸟的原因,是因为鸟儿歇息了。通过学生质疑解答,预习效果得以充分体现。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要以“鸟的天堂”作为课题,是因为这株大榕树适合鸟儿繁衍生息,是鸟儿生长的乐园。

预习的检查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三、合作预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习篇幅较长的课文时,我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共同预习、共同探究。

《凡卡》一课,学生经过反复读,基本弄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凡卡为什么要写信了?凡卡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凡卡受到哪些非人的折磨?凡卡的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他为什么把凡卡送去当学徒?不去当学徒行吗?凡卡的乡村生活真的愉快吗?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细心的孩子却从凡卡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凡卡为什么要偷偷写信?老板打他难道不违法吗?提出了许多过去课堂上不曾遇到的问题。凡卡的希望能实现吗?学生们对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最后认识统一,凡卡的悲剧是沙皇的黑暗统治造成的,凡卡的悲剧不重演只有沙皇的黑暗统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宽容错误,耐心点拨,给学生自我纠正的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认为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错误会耽误教学进程,影响课堂的流畅进行,于是一旦学生出现错误,往往会缺乏耐心,简单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回答,请别的学生重新作答或直接告之答案。这样既伤害了孩子上课的积极性,又错失了让孩子自我纠正的最佳时机。

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出现的错误大多只是一个“就差那么一点点”、“多拐一个弯就对了”的小错误,例如学生在语文课上读课文时读得不够流利或多读了字、少读了字,这时候老师不要急于求成,轻易告之,只要耐心地稍加引导和鼓励,宽容地从肯定和欣赏的角度给他自我审视的时间,他自己就会意识到这是个靠自己能力就能改正的低级错误,从而增强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预设错误,灵活应对,给学生认知冲突的过程

在教学课文《鸟岛》理解“陆续”一词时,很多老师会直接告诉学生“陆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换词说“继续”、“连续”,再说说这两个词语和“陆续”的区别,这样处理看似学生是理解了意思,但是其实学生对“陆续”到底是什么意思,该怎样使用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在教学“陆续”这个词语时,让学生表演一群一群鸟儿陆续飞过来的景象,我预想到,这些“鸟儿”肯定会一窝蜂地飞过来,因为学生对这个“陆续”的词语―知半解,有些陌生,果然学生们就如我猜测的―样,根本就没有关注这个词语,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群一群的鸟儿是一下子都飞来了吗?那是怎么来的?你能说说这一群一群的鸟儿怎样飞我们才能说是“陆续”飞来的吗?这时,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陆续”就是―群鸟儿飞来了,过了―会儿又飞来一群;有的说,“陆续”就是今天飞来一群,过了几天又飞来一群;有的说,“陆续”就是这些鸟飞来,有早有晚,有先有后;有的说,这些鸟w来先先后后,早早晚晚,不断飞来才能说是“陆续”……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自己总结并概括了“陆续”更深层的词义。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充分地预设了课堂上学生的易错点,暴露了学生理解上的习惯性误区,并为这个“错误资源”提前想好了处理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某些思维定式进行了谨慎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从“自我否定”到“自我反省”,这样学生自主积极地议错纠错的过程,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让“互动教学”的课堂显得更加和谐生动。

三、制造错误,巧设陷阱,给学生讨论交流的平台

记得在教学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我为了引起学生关注“立志’和“励志”这两个词的词义不同,在板书上故意把“励志”写成了“立志”果然,马上就有预习得比较充分的学生指出了我书写时的错误,经过仔细辨认后他勇敢地举手告诉了我,我首先对他能够细心地发现错误表示肯定,然后问其他学生:“同学们,这个词语是我不小心写错了,但是我觉得这个“立志”和课题中的“励志”的意思是相同的,我也不知道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励志”,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学生们听了我的话,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他们告诉我:立志是立定志愿,而励志不单单是立下志愿,更主要是奋发志气,并为之付出努力苦下功夫。经过这一纠错,学生马上对徐悲鸿这一人物的认识深入了很多。在这里,由于我别有用心的有意错误,打破了死气沉沉的“公堂式”气氛,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教学,“逼着”学生大胆地否定、勇敢地质疑、热烈地讨论,教学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四、生成错误,及时捕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体验

我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课堂是生成的,即使教师再精心地进行课前准备,有些错误还是无法预料的,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错误回答,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并拓宽深化,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如在教学课文《珍珠鸟》时,我们看到了一只小珍珠鸟逐渐信赖“我”的过程,原来胆小怕人、只敢躲在丛林一样的鸟笼里的珍珠鸟,后来竟然胆子大得趴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是什么原因让珍珠鸟前后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学到这儿时,有学生向我提出疑问:“珍珠鸟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发现其实在和它的相处中,作者基本上什么也没做啊?”确实,作者为珍珠鸟做了什么在苏教版改编后的课文中描写得很少,所以让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作者也就是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而已。于是我追问学生:“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珍珠鸟从胆小到胆大,最后完全信赖作者的?”学生理解脱节,都答不上来。这时凭着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想到了学生缺少了一种情感体验,所以无法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包容,给它足够的自由就是对珍珠鸟最真挚的爱,为此我问学生:“当小家伙在屋里飞的时候,作者是不管它,换成是你的话可能会怎么做?当小家伙跳进空茶杯的时候,作者绝不会捂住杯口,换成是你的话可能会怎么做?你看到过谁家养鸟和作者一样会把鸟笼打开,任它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吗?”通过这个情境思考的情感对比,不需老师再费口舌,学生们自然而然深深地领悟到爱它、信赖它、给它自由,这才是真正的无私的爱!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在师一生、生一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

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师一生、生一生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促使对话生成。例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校的张老师没有搬出教材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必然充满活力和魅力。

二、把握差异资源,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生成

课堂教学中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和失败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尝试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如果能预设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那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考虑到最后一节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老师范读后鼓励学生质疑:“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生1:巴金爷爷把大榕树和鸟儿写得那么好,如同天堂一般,可文中怎么写“我有一点儿留恋”呢?如果是我的话,会恋恋不舍的。教师的高明之处还不在这里,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自主地来解疑。师:和他一样存在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有半数左右的学生举手。)师:看来,巴金爷爷的想法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心中的答案呢?生1:巴金爷爷觉得他留恋这里的风景对鸟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人们留在这树林里鸟儿会被打扰的。师:你认为他想为鸟儿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间。生2:我认为巴金爷爷是想保护环境。师:和前面同学想法一样。其他同学怎么想?生3:我认为可能是这样的,一般小鸟都留在树林里,但是等到他们长大了成为成熟鸟儿的时候,就要飞出森林去找更广阔的天空,巴金爷爷就像一只成熟的鸟儿要飞出去做更多的事。

三、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在读中求生成

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价值。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文本:“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结合观察雪人的图片,然后思考:冬天里雪人会怎么想呢?有的说:“雪人很高兴,因为在冬天里它能和小朋友玩。”有的说:“雪人很自豪,因为它觉得自己很漂亮。”有的说:“雪人拿着扫帚很神气。”你看,学生在多元解读中显示出童真童趣,我们又何必去追求那唯一的答案呢?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相关期刊更多

下一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文化厅

数码影像时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

凉山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