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测复习计划

行测复习计划

行测复习计划

行测复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青岛市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复习课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但是一节完整的复习课的设计,仅仅靠一种(个)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完成的,必须要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形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下面介绍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创立的“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1 青岛市初中物理“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将复习课的各种教学模式划分为由大到小五个层次,即:“课前——课堂模式”、“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透镜式模式”,从而构成“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1.1 课前——课堂模式。把一节复习课原本由课堂45分钟组成,拓展到课前、课堂两个部分。也即将课前自习作为复习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高课堂复习效率。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一步。

教学程序:课前(自习)——课堂(复习)

说明:①课前:下发复习要点提纲,学生在家中进行课前复习,回顾知识结构,记忆概念规律、现象举例,准备下一节课开始后的检测。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内容,包括“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透镜式模式”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过程。

1.2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这是贯穿在一节复习课45分钟全过程的整体模式,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二步。

教学程序:在课堂中,一节完整的复习课45分钟,由如下5个环节所组成:整——分——合——补——测

说明:①整:出示本节课题。检测课前自习情况,并订正和矫正。将这些概念、现象划分为几个复习问题,并出示复习目标。②分:分别复习这几个问题。这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③合:小结复习内容,总结知识结构、方法。④补:师生找知识缺漏,查漏补缺。⑤测:本节检测,检查复习效果。

1.3 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这是进行具体内容复习过程中,为实现教学信息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它将“分”环节变成多个反馈循环。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三步。

教学程序:以一节复习课划分为3个复习问题为例,“分”环节可以组成如图3个小循环。

说明:逐次复习这3个问题,并在复习完每一个问题后,都马上针对该问题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从而使整个过程形成多次复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

1.4 各环节操作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就是“整”、“分中各个小循环”、“合”、“补”、“测”这些环节的具体操作模式。有了这些模式,就可以对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以及各复习小循环进行具体的实施,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四步。每个环节都有多种操作模式,下面仅列举常用的。

1.4.1 “整”环节模式——“分支——目标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检测——矫正——分支——目标

程序说明:①问题:出示本节复习课题。②检测:检测课前布置的复习问题:记忆本章(单元)的基本概念、现象。③矫正:对检测情况进行反馈矫正。④分支:根据本章(单元)知识体系,将这些概念、现象划归为几个分支。⑤目标:结合课标,提出每个分支的复习目标。合在一起,就是本章(单元)复习目标。

1.4.2 “分”环节中各个小循环反馈操作模式——各种“复习模式”:不同小循环的不同复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操作步骤,这就构成了多样化的“复习模式”。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

1.4.2.1 结构——要点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矫正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的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在知识树中提炼出该分支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④练习:让学生运用要点,进行该分支练习。⑤矫正:订正练习情况、进行平行矫正。

1.4.2.2 结构——范例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范例——方法——练习——矫正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提炼该分支的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找到包含的重点内容。④范例:做一道有关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⑤方法:通过范例,提炼解决此类问题方法。⑥练习: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⑦矫正:订正练习情况、进行平行矫正。

1.4.2.3 结构——要点——分解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范例1——练习1——范例2——练习2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提炼出该分支的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通过选择、判断题练习、巩固要点。然后找到本分支包含的两个(或多个)重点内容。④范例1:做一道有关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⑤练习1: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并进行订正和矫正。⑥范例2:做一道有关第二个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⑦练习2: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并进行订正和矫正。

1.4.3 “合”环节模式——“网络——浓缩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①问题:提出小结问题。②横向:展示通过前面环节形成的本章(单元)的完整知识树(相当于横向结构)。③纵向: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如,方法角度、异同点角度)梳理知识脉络。④网络:上述两个结构形成了“网”。⑤浓缩:以网络各交叉点为中心,浓缩整理知识。

1.4.4 “补”环节模式——“个别——全班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留白——个别——全班——矫正

说明:①问题:让学生自查未解决的问题。②留白:给学生一点反思时间。③个别: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问题。④全班:全班一起解决的共性问题。⑤矫正:出示共性问题的备用习题,巩固补漏。

1.4.5 “测”环节模式——“独立——反思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独立——订正——批改——反思

说明:①问题:出示本节检测题。②独立:学生独立完成。③订正:教师出示正确答案。④批改:学生用红笔自批。⑤反思:学生反思、整理错误之处。

1.5 透镜式模式。这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所采取的模式。它使我们在不断信息交流中,解决一节课所有复习问题。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五步。

1.5.1 教学程序: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如同一只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思维如同“光线”。师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图所示。

1.5.2 说明: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使学生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1.5.3 教学策略及操作程序——“小问题串教学模式”:将整节复习课设计为一系列“小问题串”(从引入到最后检测,包含了“各环节操作模式”中的所有问题),每个小问题都先让学生思考或练习,然后订正和矫正,形成了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小循环,这样就实现了“透镜式教学模式”的过程。图示如下:

2 运用“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运用“课前——课堂模式”,将复习课分为“课前”、“课堂”两个阶段。课前布置让学生将概念、现象进行记忆、回顾,从而为课堂提高效率、加快节奏做好准备。第二步:运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45分钟,划分为五个部分。并在“分”中,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分支或专题。第三步: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中几个分支规划为几个小循环反馈。第四步:运用和选择合适的“各环节操作模式”,设计“整”、“合”、“补”、“测”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分”环节中各个小循环采用的各种“复习模式”。第五步:运用“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变成从头至尾的一系列“小问题串”解决和矫正过程。通过上述五步,就可以将一节复习课从粗线条到细节,完整地规划好。

3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应用案例

下面通过《物态变化》一章复习课的设计,体会“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的作用:

3.1 第一步:用“课堂——课前模式”,将本章复习全过程划分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并对课前自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记忆本章基本概念:温度计使用方法,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吸放热过程、实例。

3.2 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将课堂部分划分为五个环节。

3.2.1 整:出示课题,检测课前要求记住的概念,并订正。根据本章体系,将复习问题划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其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出示复习目标。

3.2.2 分:逐次分别复习划分的四个分支问题,包括:结构、要点、题目练习。

3.2.3 合:小结本课内容,比较六种物态变化,将四个分支结构合并成完整知识树。将知识浓缩为几个概念、几个方法、几个表格、几个图像、几个公式、几个易错点……

3.2.4 补:重新出示复习目标。学生根据目标找出自己疑点,师生通过个别交流和全班一起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

3.2.5 测:针对本章目标和发现的问题,出示检测题,进行课堂检测并订正。

3.3 第三步: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分”中的四个分支问题规划成四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3.3.1 第一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一:温度及其测量;②反馈练习一:温度及其测量。

3.3.2 第二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②反馈练:熔化和凝固。

3.3.3 第三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②反馈练习三:汽化和液化。

3.3.4 第四小循环:①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②反馈练习四:升华和凝华。

3.4 第四步:采用不同的“各环节操作模式”,分别规划各环节、各小循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3.4.1 用“分支——目标教学模式”规划“整”环节:

3.4.1.1 问题:出示本节课题:《物态变化》一章复习。

3.4.1.2 检测:检测课前布置的基本概念。

3.4.1.3 矫正:边提问边对检测情况反馈矫正。

3.4.1.4 分支:根据本章知识结构,划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其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3.4.1.5 目标:结合四个分支,出示具体复习目标如下:①温度及其测量:知道温度概念、摄氏度规定,知道温度计构造和使用方法;会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②熔化和凝固: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规律,知道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能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规律解释现象;会设计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规律的实验。③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汽化种类、液化方法,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蒸发快慢因素、水沸腾的规律、水的沸点;能用水沸腾规律和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会设计探究水沸腾规律的实验。④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

3.4.2 用不同的“复习模式”规划“分”环节中的四个小循环:

3.4.2.1 用“结构——要点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其测量”:①问题:现在复习温度、温度测量。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如图)。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摄氏度规定、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④练习:出示规定的判断题、测量温度的实验题。让学生定时训练。⑤矫正:订正答案。若发现对某个点疑难较多(如,测量温度方法改错),则订正后,再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3.4.2.2 用“结构——范例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①问题:现在复习熔化和凝固这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用分类法(固体分为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为逆向过程)和比较法,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晶体熔点、晶体熔化两个条件、熔化凝固图像及其意义。然后引出重点知识: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④范例:出示例题解决过程(如,解释:黑龙江省北部为何不能用水银温度计?)。⑤方法:通过例题强化“熔点”(“凝固点”)这个要点以及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提炼解决此类问答题的方法、步骤。⑥练习:出示如下习题:一道晶体熔化实验题(突出实验方法、图像),一道运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问答题(如,在0℃房间的冰能否熔化?)。⑦矫正:订正答案。对疑难较多的点,再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3.4.2.3 用“结构——要点——分解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①问题:现在复习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并强调其中的注意事项、易错点。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重点: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下面分别从实验题、问答题角度对这两个重点进行“范例——方法——练习——矫正”的复习过程。④范例1:出示“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出实验方法、要点,使学生不仅清楚相关实验题内容,且加深对水沸腾规律的认识,为后面解释现象做好准备。⑤练习1:练习水沸腾实验题,并订正、矫正。⑥范例2:对于用“水沸腾规律”解释现象的点,由于在分支二中已经通过范例教学让学生获得了解答问答题的一般方法、步骤,以及运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的具体方法,因此可以将上述一般方法迁移、具体方法类比到用水沸腾规律解释现象的解决上。对于运用“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的点,可以通过一个典型范例,强调知识与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不能张冠李戴。⑦练习2:解释为何衣服需摊开晾晒、为何可用纸盒烧水等,并订正、矫正。

3.4.2.4 用“结构——要点复习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①问题:现在复习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包括定义、吸放热过程、实例。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概念中“直接”的意义。④练习:出示一道升华、凝华概念的判断题,一道在各种实例中挑选升华、凝华现象的选择题,进行定时训练。⑤矫正:订正答案。

3.4.3 用“网络——浓缩教学模式”规划“合”环节:①问题:下面小结《物态变化》的复习内容。②横向:将“分”中的四个分支知识树进行组合,形成本章的完整知识树。③纵向:找到知识树各分支之间的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完整的物态变化图、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包含多种物态变化的现象,等等。④网络:两个结构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网络”,并在网络中重新点出复习目标。⑤浓缩: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熔化凝固规律、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2个表格(蒸发沸腾比较表、六种物态表)、5个图像(熔化凝固图像4个、水沸腾图像)、3个点(熔点和凝固点、沸点)……

3.4.4 用“个别——全班教学模式”规划“补”环节:①问题:让学生自查未解决的问题。②留白:给学生一点自己的时间。③个别:教师巡视并解决个别问题,如:温度计使用的易错点。④全班: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如,图像的物理意义,学生刚刚接触有难度,可以和学生一起联想数学图像的意义,与物理情景结合)。⑤矫正:出示共性问题的平行题目进行矫正(如,图像问题,让学生说明图像中各点、段的意义),巩固补漏。

3.4.5 用“独立——反思教学模式”规划“测”环节:①问题:出示检测题。可考虑:一道基本概念现象题(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一道实验题(晶体熔化实验,其中可包含温度计的使用和本章的几种图像)、一道解释现象问题(加快或减慢蒸发的日常实例)。②独立:规定时间,学生独立答卷。③订正:用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④批改: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⑤反思:学生把自己的错误整理、纪录好。

3.5 第五步: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课的“小问题串”如下:小问题1(检测并订正课前自习任务)——2(划分复习分支并出示复习目标)——3(建构分支一知识树并点出要点)——4(分支一反馈练习矫正)——5(建构分支二知识树并点出要点)——6(晶体熔化规律问答题范例及其方法)——7(分支二反馈练习矫正)——8(建构分支三知识树并点出要点)——9(水沸腾规律实验题范例及其方法)——10(水沸腾实验题反馈练习矫正)——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和方法)——12(分支三问答题反馈练习矫正)——13(建构分支四知识树并点出要点)——14(分支四反馈练习矫正)——15(本课小结)——16(课堂补漏)——17(本节检测)。通过设计,使上述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然后再订正和矫正,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的“透镜式过程”。这17个小问题所组成的教学全过程,是具体课堂教学实施的流程,也是学生所感受、经历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因为学生不必知道“课前——课堂过程”、“整——分——合——补——测五环节过程”、“小循环多反馈过程”等这些规划层次,这些只是教师需要的)。

这样,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和层次,将《物态变化》一章的复习课完整规划好,剩下的问题就是具体情境、题目、语言等的加工润色了,然后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了。《物态变化》复习课的“五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如图所示。

4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中各类(层)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课前——课堂模式”从课内外角度锁定复习过程,“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锁定一节课内的整体布局,“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锁定教学主体部分,“各环节模式”锁定每个环节、每个小循环的操作思路,“透镜式模式”锁定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细小问题。可见,通过上述“五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层层锁定,实现了教学控制论,使课堂复习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王 .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行测复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

计划是成功的预演,尤其是毕业复习,所复习的内容十分庞杂,时间跨度比较长,如果没有科学的计划作引领,复习势必陷入无目的性、无系统性和无针对性的境地,常常会出现前面复习松松垮垮,临考时又加班加点,这样的复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制定出一份较详细的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是进入总复习的关键一步,这一步一定要走好,否则就会迷失复习方向。

二、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大约有500个,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回顾梳理、分类整理、整体把握。同时把相关的概念联系沟通,使分散的“零件”组装成“机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部分:(1)数的概念(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2)四则计算概念,包括四则计算的意义、计算法则、运算定律;(3)几何知识,包括图形名称、性质、特征和分类,有关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和公式,还包括量和计量单位;(4)数的整除概念,包括整除、除尽、约数、倍数、质数、合数、公倍数、公约数、互质数等;(5)比和比例的概念,包括比、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比值、最简比等和相关的名词术语;(6)式的概念,包括等式、不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除此之外,有些名词术语也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如增加、减少、扩大、缩小、平均等。对于一些关系密切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则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三、辨析比较,区分弄清易混淆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要抓住意义方面的比较。如质数和奇数的比较;合数和偶数的比较;质数和质因数;比和比例等。对易混淆概念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同概念的干扰。对易混淆的方法也应该进行比较,以明确解题方法。如求比值和化简比。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复习时,对习题的编排要坚持“少、精、活”的原则,克服“多、杂、死”的弊端,除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题以外,还要有难度适中的综合题、思考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类型题,还要适量增设一些旨在训练学生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开放题和拓展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效果。复习课一般以训练为主线,讲练结合,精讲巧练,不要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揠苗助长。

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做到“培优补差”

“培优补差”是复习过程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学生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出现优生和“差生”,而且,在复习阶段这种“两极分化”可能会更严重些,如何面对这一回避不了的现实,笔者在此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首先说一下“补差”,补差要分两次,第一次补在复习课之前,就是把下一节课所复习的内容预先给予一定的温习和提示,使他们对复习的内容基本有所知晓,这样在上复习课时,他们就不会显得陌生而难于理解了;第二次补在复习课之后,就是把今天所复习的内容再次进行疏导,询问他们哪些地方没有很好掌握,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缓冲点拨、强化巩固,对于那些理解起来确实有困难的知识,教师要学会“忍痛割爱”,布置作业时要适当降低要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其次说一下“培优”,优生在复习的时候一般都显得特别轻松,因为复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理解并掌握了的,如何让他们“吃饱”呢?笔者的做法是:(1)复习课上尽量让回答的机会让给“中、下等生”,让“优生”做“小老师”评价“中、下等生”的回答,把自己好的想法和做法介绍给大家,这样就会互惠互助、相得益彰;(2)让“优生”参与老师的备课和编题,倾听他们的建议,“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复习的效果更有针对性;(3)布置“自助作业”让他们选做,留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不断丰富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让他们真正“吃得饱”。

行测复习计划范文第3篇

经过两次月考,一次联考,在四中观摩交流学习之后,现将备考计划进行调整。

一、基本情况分析

九年级共有147名学生,从前几次的考试情况来看,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几乎没有显现,而后进生则占大量。同时,学生的丢分大部分源于基础题,其次是阅读题,在方法上和问题基础知识上都有所欠缺。

面对这种的情况,经过与四中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思考,我打算重点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把知识落到实处。现代文阅读主要以方法传授为主,从文体知识入手,让学生真正理解文体,进而能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文章。

二、课时统计

九年级两个班每周各五节语文课,早自习各两个,晚自习各一个。除过周末节假日,至中考,共有37课时,37早自习,8晚自习。

三、具体安排与措施

(一)、继续第一轮复习。

第一是针对中考题型做小专题复习,针对每一个题型,我将逐一进行复习,这一板块主要有:1.古诗文默写;2.四字成语考查;3.对联考查;4.新闻材料概括题;5.图表漫画题;6.应用文题型;7.句子的衔接与排列;8.名著导读。其中3-7题型,每个题型复习课时为1课时,讲练结合,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方法上,切切实实让学生拿下这些题目。题型8放在周结检测里,以练习题的方式复习。5个课时

第二是现代文阅读复习。主要以议论文和记叙文(散文、小说)为主。议论文以问题知识为依托,以三要素为单位,以涉及的题型与考点为重点,结合例题,让学生掌握好答题方法,计划课时5课时。记叙文同样以涉及考点为单位,结合例题,让学生掌握答题方法,计划课时8课时。

第三是作文复习。作文每周一练,五个专题,专题安排在晚自习。

(二)、第二轮复习以十套试卷为主

第一阶段,以六套试卷为单位,专题题组训练。11个课时

第二阶段,以两套卷子为单位,整体讲解。3课时

第二阶段,准备考试

(三)、对于基础默写、成语和小知识点模块,特制定了“日清-周结”计划。

首先制定周计划,明确每周复习与检测内容,周末制定,周天晚自习下发到学生。然后根据周计划制定《日清打卡小测试》,要做到当天学习任务当天完成,做到三不---不等、不靠、不拖。打卡分三次,体现在打表卡上,早自习集体打卡,学生同时进行测试,打卡失败的同学可在白天任何时候再次打卡,晚自习针对前两次没有成功打卡的同学一起进行第三次打卡(后两次打卡不拘泥于日清测试,可根据当日复习内容,进行变式考查)。周结:每周五,教师根据一周复习内容出一套测试题(包含名著阅读),学生把一周内复习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同时,也要把一周落下的学习任务补上。(课标文言文言文可过两遍,文言文可过两遍,可在古诗词可过一遍,词语以两周为单位总结复习。)

四、计划表

时间

周次

课时

内容

备注

 

5.18-5.20

1

3

1. 对联题

2. 图表漫画题

3. 应用文

 

5.27-5.29

2

1

1.新闻概括

 

开斋节、第二次联考

 

 

6.1-6.5

3

5

1. 试卷讲解(晚自习)

2. 词句的衔接与连贯

3. 论点

4. 论据

5论证

6.练习

6.8-6.12

4

5

1.段落作用

2.表现手法

3.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

4.描写方法及作用

5.赏析词句

 作文:《审题》

6.15-6.19

5

5

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文意理解与概括、语言特色

        3.拓展探究(启发与认识)

        4.名句默写题组

       5.名著导读题组

作文:《立意》

6.22-6.24

6

3

1.图表题组

2.新闻概括题组

3.对联题组、词句的衔接与连贯题组

作文:

端午节

6.28-7.3

7

7

1.文言文题组

2.议论文题组

作文:

调休、第三次联考

7.6-7.10

8

5

1. 联考试卷讲解(晚自习)

2.记叙文题组

3.整套卷子讲解

7.13-7.16

9

行测复习计划范文第4篇

---教务主任与市区县教研员培训内容

面对3日23日复课教学。针对我市的师生现状特制定“一案一策”教学措施,执行错峰错时上学,应对疆外师生不能及时返校带来的教学挑战,保证防疫和教学两不误。

“一案”,即针对学生数量少于***人的乡村学校,具体采取本地教师集中入班面授,疆外教师通过“钉钉课堂”和班班通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教学,1名教师在班内开展课堂管理,疆内疆外教师双联动;针对学生人数超***人(界定由区县教育局决定)的大规模学校,除高三、初三年级全天在校集中学习外,将剩余教师根据在校教师学科布局分成两批,一批学科教师在校教学,一批学科教师(包含疆外教师)居家线上教学;将剩余学生分成两批,每批学生半天在校集中学习,半天居家线上学习。以区县为单位,通过县域内统筹协调教师或“线上合班”解决个别学校个别学科集中面授或线上教学教师短缺问题。“一策”,即以区县为单位,将未返校师生从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分别组成12个教学班,建立台账,通过“钉钉课堂”进行线上教学。

一、课时安排

学生数量少于***人的乡村学校:学生按原有班级集中学习,本学期课程和教学进度依据《自治区课程设置方案》以及本市地域气候特点做适应性调整。基本原则:增加课时缩短学期时长,保证总课时不减少。日常教学每天加课2节,其中1节为“辅困”课,周六加课1天。小学每日上午3-4课时,下午1-3课时;初中每日上午4-5课时,下午3-4课时;高中每日上午4-5课时,下午4-5课时。小学教学时长从17.5周缩短为12周,6月13日完成教学任务。中学教学时长从18周缩短为13周,6月20日完成教学任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参照表见附件。高中学校每个学段教学6.5周,0.5周复习考试。每周教学时间48学时。每节课教学时间40分钟,为1学时。

学生人数超***人的大规模学校:除高三、初三年级全天在校集中学习外,将剩余教师根据在校教师学科布局分成两批,一批学科教师在校教学,一批学科教师(包含疆外教师)居家线上教学;将剩余学生分成两批(小学段直接按低段与高段分成两批),一批学生半天按原有班级在校集中学习,半天居家线上学习。每周学习六天,周日休息。

小学每周每班30节-36节,其中集中授课上午4节,下午2节,每周每班18节课,每节课40分钟;居家线上学习上午3节,下午2节,每周每班15节课,每节课20分钟。

其中集中授课:语文8节、数学8节、道德与法治2节;线上授课:语文5节、数学5节、英语(三年级)3节、科学2节。

初中集中授课上午4节,下午3节,每周每班21节课,每节课40分钟;线上授课上午4节,下午2节,每周每班18节课,每节课30分钟。其中七年级授课科目有语文(7-8节)、数学(6-7节)、英语(3-5节)、道德与法治(2-3节)、生物(4-6节)、地理(4-6节)、历史(4-6节)。八年级授课课目有语文(7-8节)、数学(6-7节)、英语(3-4节)、道德与法治(2-3节)、物理(4-5节)、生物(4-5节)、历史(4-5节)、地理(4-5节)。

高中集中授课上午5节,下午3节,每周每班24节课,每节课40分钟;线上授课上午4节,下午3节,理科每周每班21节课,文科每周每班20节课,每节课30分钟。

其中课程科目高一年级语文(6-7节)、数学(6-7节)、英语(6-7节)、政治(2-3节)、物理(4-6节)、化学(4-5节)、生物(4-5节)、历史(4-5节)、地理(4-5节)。高二年级理科语文(6-7节)、数学(6-7节)、英语(6-7节)、政治(2-3节)、物理(6-7节)、化学(6-7节)、生物(6-7节);高二年级文科班语文(6-8节)、数学(6-8节)、英语(6-8节)、政治(4-6节)、地理(6-8节)、历史(6-8节)。

二、教学策略

1.准备充分教学用品。教材保障学生到手,不延误正常上课。学校要做好教学物资储备和教学环境整治。重视教学实验仪器的完备。

开学前,教师上课所需的教学材料、实验器材等准备要充分,保证学校教师开学即能上课,学生进班即可听课。同时,落实好教师上课戴口罩上课的要求,做好个人清洁卫生。

2.及时摸底学生学情。开学后,一方面检查学生提交的假期作业情况,另一方面,要对“停课不停学”期间的线上教学课程进行学情摸底。在学生返校复学前,要安排教师认真全面梳理假期线上课程的所学内容,针对课程目标精心设计学情摸底测试卷,及时组织学情摸底测试。

学情测试的形式可以多样,学校活动空间允许的,就进行纸笔测验,纸笔测试考场安排困难,有人群密集隐患的,可以采取在线测试网络平台工具进行线上测评,客观题系统自动评阅,主观题由教师线上批改。测试结果由网络测评系统进行及时的数据统计,形成报告,让学生清楚自己假期线上课程的掌握情况。

学科组和教研组要总结线上教学情况的得失,根据假期课程学情摸底测评的数据分析,完成对每个学生进行学情诊断,分析学生能力缺失,摸准学生复学后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学习起点。若存在班级部分学生差异多大,两极分化现象突出的,则要对后续课堂教学进行课程计划与教学方式的科学调整,建议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充分利用优秀学生进行“兵教兵”“生帮生”,有利于弥补学习基础薄弱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的不足。

3.科学调整课程计划。因疫情防控,假期延期较长,近2个月左右。学校要做好“两个统筹考虑”,即:一是统筹考虑延期开学期间已进行的线上教学内容与原定春季学期教学计划的衔接,二是统筹考虑原定教学工作校历安排与调整双休日的衔接。

要明确实际教学时间,明确假期调整的精细安排,保证课程计划、备考计划,时间节点清晰,提前让教师、学生和家长早知道,一目了然心中有数。避免因防控疫情和“停课不停学”导致课程计划安排的混乱现象,努力让课程计划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与教师的工作负担相匹配,保证规定的课程计划能够落实到位,实现学生校内学习活动紧凑扎实有序,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4.精细编排教学进度。适当统整课时和调整进度。进度调整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一是本学科课程内容的总课时量;二是学校课程计划安排的阶段性调整与假期课程的增设;三是学生学习实际接受能力与效果;四是部分课程内容的统整和合理压缩。比如:可以将一些章节内容统整为专题,适当合并章节,几个主题相近章节测验整合,能适度减少章节课时总量以及原定每个章节的测验频次,节约一定的测试占用的时间和每个章节测试试卷评讲时间。

5.合理控制教学容量。课堂容量会影响学生课程接受的效果。在教学总体时间相对缩短时,课堂上教师应重点加强精讲环节,把一些内容适当整合。

课堂上,要坚持以学定教、以教论学与以评促学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课前,教师可提供章节串讲的微视频,帮学生理清基础知识;课中,突出重点精讲;课后,及时进行评价,检查课堂学习效果。

毕业班教学,要处理好现阶段新课教学与旧知复习教学的关系,避免追求进度而不顾效度,或者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全面复习、面面俱到。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避免重复讲解,要依据考点复习。在知识梳理时,可采用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工具,整体呈现章节知识结构,让学生整体性建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6.多样选择教学方式。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科学统筹教学内容,面向全体,突出当堂精讲,及时反馈。避免片面追赶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学习掉队,加剧学生群体中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选择,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要加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借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够自学会的、能上讲台讲的课程学习内容,教师就不重复讲,减少满堂灌和以讲代练的行为,这样便于调动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课堂学习的适应性。

在特殊的情况下,继续尝试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的混合方式,采取“线上点播,线下答疑”的学习形式,交互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形成多种学习方式互相协同、互相补充的格局。

7.精准定人课后辅导。各学科面临着课程计划偏紧的问题。尽管课程内容作了统整,但是一些学习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掉队的情况。针对学生学习脱节、掉队现象,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及时安排课后的学习补偿。

教师要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课堂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达成的情况,科学安排课后辅导的内容。在课后辅导中,要及时跟进教学补偿。可以借助微视频,帮助学生进行疑点、难点和薄弱点的讲解,化解疑点,突破难点,解决盲点。在辅导一定时间后,要及时进行检测,精准了解每个参与课后辅导学生学习成效。

8.多元实施学习评价。课程学习离不开必要的学习评价。科学的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学习评价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监测,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教师课程教学的科学调整。

复学后,要将假期提前开展的线上教学课程学习情况纳入到课程的总体学习评价当中;在评价形式上,可以进行调整,采用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口头汇报、小论文、小报、活动表演等)、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整体,增加过程性评价比例,降低卷面考试成绩在课程学习评价中所占比例,对学习困难学生允许延后考试或延后评价,适当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同时,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松紧程度,酌情考虑取消期中考试(个人意见:这个学期高昌区取消月考),只进行期末考试,为课程计划的总体落实创造条件。

9.统筹管理复习备考。毕业年级,面临着中考、高考的压力。因复习时间的减少,校内学习时间偏紧,学生在复习备考中易出现悲观失望、焦虑不安的心理,因此,学校的复习备考工作要做到“六个统筹”,即:

一是统筹复习时间安排,及时公布复习计划的精细安排,细化到天,明确到人头;

二是统筹复习检测安排,处理好旧知复习与科学训练的关系,避免学生复习负担过重;

三是统筹各学科作业量安排,避免无效刷题和过度题海战,影响睡眠时间;

四是统筹作息时间安排,适当组织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状态饱满;

五是统筹家校协作共育,营造科学备考的氛围,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减少备考的过度焦虑;

六是统筹群体复习和自主复习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教学的复习导向作用,也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自主复习留有空间,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复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0.细化指导学生心理。“停课不停学”期间,大多数学生采取居家线上学习和线下自学相结合,因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与督促,线上学习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不少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四种心理状态:

一是担心假期线上学习效果不扎实,新课学习跟不上或掉队的焦虑不安的心理;

二是对课堂学习不满足和对线上名师课程眷念不舍的患得患失的心理;

三是对复学后的课程难度大、学习时间紧的现状缺乏必要认知,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心理;

四是沉浸在疫情防控期的处处担心被传染、时时处于防备状态的过度防御的心理。

针对以上现象,学校要做好居家学习和开学后学习衔接的心理准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可以采取线上文娱活动和心理咨询热线、个别谈心等方式,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加强生命教育、主流价值观教育,普及科学防疫的知识,加强防护个人指导,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理性、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砥砺责任担当、致敬逆行英雄、塑造阳光心理。

三、教学关键举措

1.指导师生做好角色转换。要切实加强师生假期状态和开学状态的角色转换,尽快进入学习正常轨道,减少学生、教师进入开学状态慢的问题。过长的假期,让学生和老师已经有些疲态,松散有余。开学的课程、课表和课堂管理要有重点突出的管理要求,保证学生、老师进入状态快。减少效率不高的会议。

2.精细安排疫期校内活动。为了减少学校教师和学生人群的过于密集的现象,要整体上考虑全校集体性活动的安排,采取减少人员集中次数、人员聚集规模,来适度适当减少人员密集机会。根据活动开展的具体特点,可以将集体性线下活动转到线上进行。

3.保证必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活动前,要精心设计活动安排,最大限度控制课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的人员交叉流动,每间课室学生人数不宜过多过密,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师生相应的聚集场所应定期消毒、课间及时通风。对于外来的学习交流、培训以及研讨活动,适度控制频次,或通过分散调整活动的批次,减少人员一次性聚集的规模。

4.精心开好两个专题会议。要切实关注毕业班工作。由于时间紧,复习课程内容多,毕业年级师生的心理压力大,教与学的负担重。要及时召开毕业班学生会和毕业班年教师动员会。通过开会,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认清备考形势,明确备考要求,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个别指导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及时帮扶,减少学生两极分化和学习掉队。学校通过召开年级教师会,了解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时化解教师工作烦躁心理。

5.切实加强教学专题研究。返校复学教学后,教学时间紧,课程进度难免会有加快,但各学校要兼顾学情,尤其加强“两项研究”。一是作业布置的专题研究,提高学生作业和练习质量,减少无效率和无效率的作业。同时,加强集体备考和专题研究,提高课堂练习或课外练习的设计,减少盲目性练习,浪费学生宝贵时间,也浪费老师批改无效练习时间。

6.重视家校密切沟通联系。要加强家校之间的密切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做好家长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告知家长学校的本学期调整和应对的办法,通报家长顾虑的或关心的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家长对学校一些教学调整或工作安排不理解,出现不必要的投诉现象。

行测复习计划范文第5篇

年度质量控制计划

为了规范本实验室的检测作业技术活动,严格控制好质量体系运行的各种因素,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检测质量,特制定检测质量控制计划。

一、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1、实验室全体人员认真系统学习《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做好新增工作的岗前培训,严格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规定要求完成检测任务;集中举办国家新颁布有关实验室检验标准的宣贯和地方实验室检测规范等业务培训学习;聘请有关仪器厂家技术人员讲解仪器使用方法,并进行现场操作演示,进一步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操作水平。

2、按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维护规定和计划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并做好记录,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监控并记录。

3、质量监督员对实验室的日常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检测过程、报告记录等是否符合要求,对不符合工作进行控制并及时予以纠正。

4、年内安排一至两次内审和一次管理评审。内部审核计划应包括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并重点审核监督评审和对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有影响的重点区域最新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最新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实验室负责人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年底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活动进行管理评审,对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进完善,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

5、仪器管理员按计划于对仪器设备进行送检,并定期自校和做好期间核查。

6、各类检测报告的审核及发放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7、按照规定程序做好采样现场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工作,努力提高检测水平。

二、外部质量控制计划

积极参加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上级单位举办的能力验证、比对试验和考核活动。

三、结果质量控制

1、定期采用下列方式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1)进行盲样考核:当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盲样考核时,检测结果在证书标示值及其不确定度范围内为合格。

(2)参加一至两次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当实验室之间或能力比对时,2个同等条件实验室各自测定的平均值间的绝对差值不得大于方法规定的2次重复测定结果间的值,否则为不合格。

(3)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具体项目的重复检测:当进行仪器比对时,对2/多台仪器测定的2/多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当2/多组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为合格。

(4)进行留样检测或再校准:当进行留样再测时,前后2次测定结果绝对差值不得大于方法规定的2次重复测定结果间的值,否则为不合格最新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工作计划。实验室在12月对全年内质量控制情况作出评审,评审结论及资料由质量管理部归档。

(5)做好同一样品的人员比对:当进行人员比对时,2人各自测定的平均值间的绝对差值不得大于方法规定的2次重复测定结果间的值,否则为不合格。

(6)定期采用标准物质对仪器进行标定和校验。

(7)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的相关性。

2、运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对异常值进行判断和处理。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纠正措施,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相关期刊更多

飞行器测控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京跟踪;通信技术研究所

录井工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内陆地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