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主成分分析论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一)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的背景。一是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四大区域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既有非常高的可以与国际相媲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和西部地区相差不多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西部地区即使从整体来讲是国家相对落后的地区,但也有像成都、重庆、西安等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二是国家支持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在四个区域都同样存在,不局限于某一区域。三是四大区域发展都面临资源浪费、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和生态的破坏等危机,也都面临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国际竞争力较低等问题。以上三方面原因的存在促使我们制定了有区别的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但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比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农业是被放在第一位的,但中部和西部也都一样,也都是三农问题,最后导致了区域政策的导向变得很含糊。所以,这些都是为什么要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的重要背景。

(二)我国主体功能区与日本功能区的比较。首先,日本的功能区进行的比较早,分为五大功能区,分别是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森林地区、园林地区和自然保护地区,划分的方式和我国现在的主体功能区的做法顺序是相反的,是先确定五大功能区,然后再确定每个功能区里面是以工业化为主还是以农业化为主,是以限制为主还是以禁止为主。其次,日本每个规划区(五个)是有交叉重叠的,五个规划区的面积总和相加有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国土面积,超出的部分是因为农业、森林、园林等重合较多。日本的森林、农业和园林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而自然保护区内则几乎没有其他辅助功能,是被完全被限制的,比如湿地、江河的源头、水源的保护区还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都被列为了自然保护区。另外,日本有强有力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我国如果要真正实现国发21号文件里面制定的目标,即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没有强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或公共财政体系的支撑下是非常困难的。关键看能否有配套的政策来支持,配套政策主要指的是国家的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手段是重中之重。

通过和日本的比较,说明根据我国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和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体功能区这条路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认识到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二、对中国现行区域政策的总体评价

中国的区域政策与国际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一特点,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明确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体系。

第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并没有制定和实施专门的、系统的国家区域政策体系。但从我国的特点出发,中央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也相应地制定一些不同的区域规划,所以我国很多的区域政策都散见于不同的文本文件之中,比如分散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和重大区域发展任务之中。

第二,与国际比较,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区域发展问题进行立法(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涉及到的区域政策从理论上讲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但只属于比较特殊的区域发展法规)。但是,在全国存在着“准法规”的现象,比如由全国人大批准的“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也包括每年批准的年度计划,都涉及到了区域政策方面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我国人大作为一个立法机构,对五年计划、年度计划的批复,带有准法规性质,这也是我们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地方。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国外不一样,相应地我们法规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掌握这一点有利于把握现在区域政策的法律地位问题。比如就当前来说,就可以把“十七大”报告和“十一五”规划里明确的部分作为一个准法规的依据,以此来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工作。

第三,总体上讲,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并没有设立统一的、专项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区域政策的职能部门。但是,与国家提出的重大区域发展任务相配套,也设置过专门的机构,也有政策制定部门,只不过是由分散在不同部门里的机构共同组成而已。如国家发改委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综合部门,专门设有国土司,但国土司只是作为一个部门存在,其他部门设立的也有类似机构,像财政、民政、农业等部门,但每个部门都有各自区域方面的考虑,并不完全统一。

以上三方面与国际相比独特性比较明显,这当然与我国本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执政能力、包括思想认识水平等是紧密相关的,但通过这种国际比较,总体上可以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现在需要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国家区域政策体系,这恰恰也是主体功能区要涉及到的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围绕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区域政策体系”,这是过去从没提过的话题。

二是要加快推进立法。中国的区域发展,特别是主体功能区的发展问题,不是一两届政府的事情,是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形成很清晰的主体功能区,使各地人口经济布局和自然环境都很协调。所以必须要有立法,只有立法才能保证主体功能区的划定以及相应政策的配套,也才能使大家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能够支持国家的主体功能区政策,支持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根本性改革。

三是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机构,因为类似政策如果出自不同部门,会影响国家的公信力。这些年来也经常是一个部门刚刚讲完一件事情,而另外的部门又针对同样的问题再发表另一套看法,致使政府运行的整体效率不能充分发挥。

三、关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的演化

(一)讨论此问题的目的。一是为了尊重历史选择,也就是需要承认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执政水平下,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为了找出内在不足,就是过去过于重视产业政策和强调总量平衡问题,而忽视了区域政策和结构调整问题。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有时候会发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或者是中央制定的政策很好,但是在下面执行的时候就会走样。客观地说,走样不能完全怪地方,虽然中央政策是好的,但是没有兼顾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所以可能会走样的。比如有些产品是需要有一定的合理运输半径的,对这些产品来说运输半径很重要,超过这个半径即使再大的规模化布局也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只有在宝钢、鞍山这些地方生产钢铁,然后供应全国需求,即使做得再大再强,实际上也就没有太多的经济意义了。所以如果仅仅从总量虑产品是否过剩,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如果不考虑结构问题,不考虑区域布局问题,很可能政策是好政策,但最后落实的时候就很难,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三是为了改善和创新,这就要提高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认识,特别是提高对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全面构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区域政策体系。

(二)三个主要阶段的演变。各阶段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政策手段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该阶段追求区域平衡发展。工作重点:一是尽快解决内陆地区的极端贫困现象,通过焕发农民的积极性;二是尽快改变国家生产力过于偏重沿海的布局,通过建立国防工业体系来改变生产力布局。通过中央集中统一的进行人财物的调配扭转了我国生产力过分偏重沿海地区的格局,使近代工业在很落后的地方都有了分布,同时区域(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处于缩小的过程。

第二阶段:1978~2000年。该阶段强调区域优先发展,效率优先。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再逐渐延伸到沿江发展、沿边发展,总原则是想办法让所有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以市场化为导向,国家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办法,比如加强了财政手段,进行了几项大的扶贫任务。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发展,另一方面实行农民工计划,支持中西部优先发展,要求沿海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对西部实施对口支援。国家的大量投资带来了超额利润,提升了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大中城市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也使在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地区发展得更快,而在其他难以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地区则发展较慢,造成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该阶段的指导思想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和形成四大经济区,即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2002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年的中部崛起和现在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一阶段政策的特色化已经表现出来,它和四大战略区的推进紧密相关,开始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类指导,实施有差别性的政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西部是增量投入型、东北是减少负担型、中部是两个比照、东部则是创新型。具体是西部大开发进行的是增量投入型的政策措施,主要靠增加投入,特别是中央投资、转移支付等;东北进行的是减少支出型或叫减轻负担型的政策体系,整个东北政策的主线是减轻发展负担,无论是充实社保资金试点、增值税转型、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历史经营债务还是沉陷矿区生态恢复等,实际上都是在减少当地发展的债务负担,这和西部战略政策的立足点有所不同。如果把西部和东北进行比较,东北的政策可能会更加受人欢迎,因为涉及到了企业层面。而西部的政策很多只是涉及到政府层面,政府项目占了大多数,企业和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没有东北那么明显;中部的政策没有很多标新立异的地方,核心是两个比照,也就是老工业基地比照东北政策,贫困地区比照西部政策;东部沿海地区则有独特的政策体系,国家也给予了更多的创新权,使得他们在体制改革方面能够继续创新,率先发展。每一个特定区域和过去相比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和资源开发迈进了一大步;东北地区减少了企业发展历史上遗留的债务、包袱,无论是吉林、辽宁,还是黑龙江都有了很明显的变化,过去非常困难的老工业企业改革问题有了很大突破;中部、东部发展也都呈现出新气象。

(三)“九五”、“十五”及“十一五”政策演化。简要比较最近三个五年计划中涉及到的区域发展及政策,可以发现三个五年规划略有不同,但大的区别没有。只是“十一五”中围绕主体功能区提到的政策体系才开始具有革命性意义。

“九五”规划中专门有一章涉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划分为七大经济区,涉及的政策是“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十年前通过的规划和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政策一样;“理顺资源产品的价格”,这是我们还没有解决的事情,还正在理顺;还有“逐步增加对中西部的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用于中西部的比重,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扶贫开发的投入,搞好以工代赈,加强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支援,巩固和发展对口扶持”等内容。“十五”计划纲要在第八章提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比“九五”多了西部大开发这项战略。其中涉及到的政策是“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在对外开放、土地资源、人员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多方位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对返贫地区的人口给予扶持”。在“十五”计划里感受到的还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十一五”规划才开始有了变化。第五篇是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说明,设了三章:第一章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多了东北部分,其他方面则没什么变化;第二十章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这个变化很大,就是对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专门列了四节,然后又单列一节——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第二十一章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一章则和在“九五”、“十五”里对城镇发展的表述大体一致了。总之,“十一五”纲要最大的新意就在于单列的第二十章——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这是和主体功能区紧密配套的,也是以后要继续思索的问题。

四、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与现行区域政策的主要区别

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包括七大类,一是财政政策,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二是投资政策,目前看,国家还有必要掌握部分中央投资,省里也要掌握一部分省财政投资,这样可以通过政府调控,使按主体功能区和按领域安排的投资政策,更好地进行结合;三是产业政策,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分类管理的产业政策;四是土地政策;五是人口管理政策;六是环境保护政策;七是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七大类的政策将会共同构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区域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和现行的针对不同区域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政策、中部政策和东部政策是不太一样的,尽管在他们里面都有所体现,但还是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一)政策制定目的不同。现行政策主要是促进区域协调,也就是指四大经济区域的协调,这从理论上讲是对经济发展问题的侧重;新政策主要是推进人地和谐,即在一定区域里追求人口、自然环境和经济的空间均衡,不去考虑太大区域的均衡,比如像东北和西北如何均衡等,它着重落实到一个点上,设置的目的是追求在一个特定的主体功能区空间里的均衡,不考虑全国幅度的协调发展。

(二)政策实施对象的不同。现行政策主要是针对四大经济区域及所辖省级行政区,新政策主要是针对主体功能区及所辖的县级行政区,当然对于禁止开发区可以不受县级区域划分的影响。

(三)政策设计思路的不同。现行政策主要是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相结合,但在当前地方利益驱动和中央调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在操作层面上往往相互混淆,使政策设计的初衷与政策实施的效果也相差甚大。新政策主要强调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明显划分,这次思路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政府基本上只承担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扶持弱势地区发展的公共责任。实际上对中央政府、省级政府而言,只要把在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手段用好用足,其他市场导向性的东西就是市场的事情,即使设计的再多、写的再好也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市场力量会把很多事情改变的。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已经走向了一个不错的层面,现在的规划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进行限制的,限制之外的就让市场本身去决定。

(四)政策操作层面的不同。现行政策主要是通过实施区域规划加上地方和中央的博弈来落实的。博弈是必须的,如果不进行博弈,那么规划里规定的有些内容是不能落实的,比如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国家明文规定“国家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西部地区优先”,但是中央和地方没有博弈过程是做不到同等优先的,因为立项的条件是不等同的,就像在沿海建钢厂和在西部建钢厂是不可能一样的,所以必须加上博弈的过程才能实现。这种特点很难评论是好还是坏,这只是由我国目前的国情决定的,如果继续按照现行的调控思路去走,那就永远也摆脱不了中央和地方的博弈过程,政策实施的不稳定性和不规范性也就永远成为一个难题。新政策则有效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再发生,通过分级划定主体功能区和分级明确责任权利的落实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五、制定与主体功能区相衔接、相配套的区域政策体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需要处理好与国家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系。这在国发21号文件中被明确提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主体功能区的发展问题。因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十七大刚刚形成,最早的西部大开发才进行了七八年,振兴东北也不过四五年,中部从现在才开始全面推动,也就是说,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执行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轻易地动摇;二是只有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四大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才真正能保证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东北、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三是在制定主体功能区的同时还要重点考虑中西部地区的特殊功能,比如社会稳定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功能、边疆安全功能、民族团结功能等。在十七大文件里,中央明确提到了三点原则:即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也就是说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上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同时制定和实施与此相关的区域政策的时候,都要依据中央提出的三个基本原则才能制定好与主体功能区相衔接、相配套的区域政策体系。

(二)需要将设计区域政策体系的重点落在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上。主体功能区政策导向的核心是:按照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目标为基准。为此,必须理解“基本公共服务”这六个字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就是首先要确保一个地区所赡养的财政人口的基本工资、福利和支出,这是最基本的,如果这个不能保证,主体功能区政策就没法实施;第二是基本满足地方政府行使公共管理的最低行政管理成本,其中也包括一些特殊运行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的地区,比如在东北应该考虑到冬天的取暖成本,在少数民族地区要考虑双语(多语)管理成本,还要考虑在偏远地区的管理和公共支出成本等;第三是保证当地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最低基本公共服务,比如按全国人口计算,用于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保健、社会救助、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费用,还要保证当地人口的基本口粮等,只有这些事情都解决了,政策措施才能顺利实施。

(三)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补偿一方面涉及到财政转移支付,另一方面还涉及国家通行的“谁开发、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尤其是按照第二个方面的原则建立中国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既可弥补中央财源的不足,同时也能体现公平。补偿资金的来源应有多种渠道,比如在治理流域污染方面,首先让补偿机制与水量调剂权限挂钩,明确一个江河上中下游地区的平均年份用水量,在分配比例确定以后,超过了原来分配的部分就要实行市场价。其次,要与流出一个地区的水质挂钩,超过标准的要加大污水处理,如果没有能力处理,或者规模效益不高,可以出资由专门机构进行处理,我国的太湖流域以及国际上的莱茵河和多瑙河的治理就是成功的例子。目前,我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加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积极减少碳排放,参与清洁发展(CDM)机制等,国家与国家之间尚能密切协作,那么我们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应该更好的合作。

(四)需要开展划分主体功能区及实施相应政策的试点。我国目前的财政没有能力进行全面的转移支付,这应该是一个逐步满足的过程。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地对所有区域实行逐年递增的办法;二是进行试点,抽出一部分资金,进行重点投入。试点的选择可以在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各选一个,与四大战略紧密配套,根据财力而行,把它们做成科学发展及主体功能区的示范区,从而证明朝这方面前进才是区域正确的发展方向,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和技巧上的问题。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继续深化 

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马克思对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做了科学阐述。资本积累一般规律表明,资本主义积累在工人阶级方面造成了过剩的人口,使工资处于永远不会超出的固定范围,造成无产阶级日益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另一极——利润方面,资本主义积累决定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和利润量的绝对增长造成了过剩的资本,这种过剩资本按利润最大化的需求不可能按通常办法在现有的生产部门中使用,迫使一部分资本闲置,另一部分资本外流,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马克思指出:“如果利润率下降,那么一方面,资本家就紧张起来,个别资本家就用更好的方法等等,……赚得额外利润;另一方面,就出现了欺诈,而普遍促进这种欺诈的是狂热地追求新的生产方法、新的投资、新的冒险,以便取得某种不以一般平均水平为转移并且高于一般平均水平的额外利润。”〔1〕因此,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使更多的剩余资本脱离生产部门流向高利润的金融部门。 

有的文章说,作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基础的某些经济条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某些变化。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出现了大量新现象和新问题。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现象和问题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2〕尽管帝国主义发展出现新现象新问题,但它仍然没有脱离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发展。特别是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所揭示的另一端:伴随着无产阶级贫困化,整个社会的剩余资本积累,造成资本的积累过剩,由此而产生的剩余资本的转移。进行资本的转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而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寻求剩余价值、利润来源的变化,即资本增值形式的改变。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充分证实了上述的理论原理。自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的繁荣,长达近三十年的“黄金时期”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为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剩余资本。出现了资本的“过度积累”,出现了滞涨危机。这些资本的盈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体系内部无法消化。但是,资本总是要实现它的利润最大化,总是要寻找资本获利的途径。这些剩余资本新的有利可图的投资渠道,就是涌向金融部门,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卫·哈维,保罗·斯威齐,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等人也在他们的研究中描述了这个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许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开始将经营活动的重心转移到金融领域。垄断资本在剩余不断增加与利润率趋向下降和盈利性投资机会日益缺乏的情况下,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正是通过金融部门的增长来吸收剩余资本并获取和扩大货币资本。并且,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金融化是支撑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过程表明,金融部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依靠吸收更多资本投入形成金融泡沫而获利,金融部门受到了逐利资本的青睐。由于金融业获得更高的额外利润,而成为了金融垄断资本“淘金”的沃土。社会资本流入金融业和信贷、投资活动的发展,使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升。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3%的银行控制了70%以上的资产。16家最大银行控制着整个银行系统三分之一的资产,一批金融巨鳄在金融活动中占有支配地位,它们从事于数额庞大的信贷与投资业务。经济的金融化、金融资本快速占据主导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鲜明趋势。 

二、 新自由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和政策工具的影响 

20世纪70 年代,由于资本过度积累所带来“滞涨”普遍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寻找资本积累的替代方案,生长于20 世纪20 年代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甚嚣尘上,出现老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理论的新版本——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它适应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需要,被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基础以及政策工具,成为金融资本实施金融化的金融垄断资本统治、实施全球新的金融扩张的先锋,主导了当今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意识形态和经济政策。 

新自由主义思潮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统治的需要。它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运行规则。是一种有利于资本统治劳动的新规则。在资本与劳动,市场与政府,中心与等关系方面,有利于前者驾驭后者。作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评判的根本标准,社会活动的最高目的和行为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新自由主义从价值观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说,适应新时期的金融资本统治需要。其思想来源:一是洛克、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和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看不见的手”理论。特别是自由化、市场化成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市场的规则也被应用到政治中,金钱前所未有地成为政治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以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议程成为大多数政党共享的事情。 

最近,美国的琼斯出版了他的新著《宇宙的主宰:哈耶克、弗里德曼与新自由主义的诞生》,记叙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他描述了新自由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到了1980年代,也就是第三个阶段,他说:“最终的结局却演变成了把自由市场理念当成一种总体性哲学的全盘接受。这种‘市场哲学’与早期新自由主义者所持的更具妥协性的哲学立场相比,其实也已经有所不同。这个巨大的跳跃是由政治上的极右分子完成的,时间则是在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79年在英国赢得大选、罗纳德·里根于1980年在美国赢得大选之后。”并且,新自由主义理念是怎样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大国政党竞选和统治的工具,该书作了这样的描述:“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各种新自由主义观念——关于个人自由、自由市场以及取消政府管制的各种观念——是以什么方式转变成了英美两国的竞争纲领和胜选计划的,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为金融资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方法、新的积累方式,具备其理论意识形态的基础,是其发展新的阶段性的标志。新自由主义从理论基础和政策工具两个方面助推金融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是其理论政策工具,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开辟道路。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迎合金融资本统治的需要,鲜明地代表了金融资本的利益。它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主张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推动金融自由化。欧美等国实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其结果是金融市场缺乏监管,信息极不透明,欺诈成风并且带来了严重的金融泡沫。同时,虚拟经济和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急剧膨胀,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不断向金融资本和金融部门倾斜,经济增长日益依赖于金融泡沫支撑下的财富效应。听任金融自由创新,听任金融信贷自我膨胀,使经济过度金融化和过度虚拟化,不仅导致经济结构失衡,而且增大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理论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法律、伦理、文化等方面。经济上,新自由主义的核心主张是“三化”,即私有化、市场化与自由化。具体指,第一,全面私有化的所有制改革理论,即主张迅速把公有资产低价卖(或送)给私人;第二,效率就是一切的效率与公平观。新自由主义认为,贫富分化是高效率的前提和正常现象。第三,绝对市场化的市场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相信市场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也只有市场能够解决问题,完全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与必要,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监管。新自由主义对自由市场的极端推崇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在国际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主张完全的对外开放与自由贸易,主张以全球化来运用全世界的资源。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更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更强调金融与银行自由的重要性,几乎反对对金融市场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反对对金融资本施加严格监管。是有利于金融资本在全球进行金融化统治,进行资本自由流动,有利于其剥夺世界人民的、最后造成贫富两级分化的政策。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无论是撒切尔进行的大规模的社会住房成为首批被私有化的资产,还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之后实行的私有化和自由化,以及阿根廷开展的异乎寻常的私有化浪潮,其结果都是野蛮的剥夺行为,它们的剥削程度在历史上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新自由主义几乎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主张放松金融管制,推动金融自由化,从而使得国家干预在这一时期发挥了相对较小的作用。在发展金融经济和利用其积极功能中,需要有效的制度约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但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金融化、全球化进程中,奉行于西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的是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主张,极大地助长了经济自由化、金融化、虚拟化。与罗斯福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不同, 上世纪80年代以后, 美国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 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 推进金融自由化。正是在新自由主义体制条件下,金融资本的力量大大增强, 步入了其“第二个金融霸权”时期。金融资本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的直接后果就是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开始金融化。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个促使资本从“价值生产”到“无价值生产”即价值寄生的东西,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客观存在的阶级兴趣,阶级利益,为了逆转下降的利润率,要求放弃凯恩斯主义,而实行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是有利于金融资本大行其道的政策。在新自由主义“自由化”措施的激励下,激发了虚拟资本的狂热积累。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裹挟着新自由主义主张的金融化、私有化、自由化、全球化,在世界泛滥。对经济落后国家经济、政治进行损害;对原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着极大的危害。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大肆泛滥中,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的广泛接受和共同推动下,新自由主义原则被写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为这个协定的一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1990年代,上述组织还根据上述新自由主义原则,在许多国家中推行“结构性调整”政策。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把这些原则总结为现在已经广为人知的所谓“华盛顿共识”在全球推广,它包括以下要点:税收改革、贸易自由化、私有化、取消管制以及加强私有产权保护。 

三、 垄断资本向虚拟金融垄断的深化、发展 

资本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的阶段性变化,集中体现在虚拟金融资本的发展和相对独立膨胀上。垄断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基础,垄断程度的加深和垄断问题的复杂化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发展膨胀。由于产业资本的高度集中,以及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发展,二者在更高的垄断程度上相互融合;在股份制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大量企业上市融资,并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渠道获取利润。股权分散化和社会化,在提高资本社会化程度的同时为金融资本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提供条件;资本家阶级不仅获得剩余价值,还通过向工人阶级提供消费信贷等方法,利用金融的方式从工人的工资收入中获取利润。所有这些都说明金融资本垄断的权利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传统的金融资本把垄断之手又伸向金融领域,通过金融领域实现剩余价值的占有、掠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受极少数垄断资本操纵和控制,就如同一个人的左右手,在传统的实体资本垄断基础上,又加强虚拟金融资本垄断,后者逐渐成为垄断利润的最大来源渠道。 

所有这些说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垄断的深度、广度有了巨大的发展。金融膨胀,金融与实际产业的分离,是在高度垄断的基础上产生的,金融资本的统治不是由于这种分离而削弱,而是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强硬的手段加强。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资本主义的一般性,是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分离,货币资本同工业资本或者说生产资本相分离,完全依赖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及一切直接参与运用资本的人相分离。而“帝国主义,或者说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时候,这种分离达到了极大的程度。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意味着食利者和金融寡头占统治地位,意味着少数拥有金融‘实力’的国家处于和其余一切国家不同的特殊地位。”〔3〕在美国,金融资本的扩张使传统的金融部门从包括金融以及保险扩大到房地产部门,(通常以FIRE表示),通过私有化导致金融部门的进一步扩大,扩展到垄断行业和资源行业。五大泛金融部门,即金融、保险、房地产、垄断的资源和公用事业部门的垄断权力空前增大,同时增强的也是不劳而获的能力,扩大寻租,扩大食利性经济。

       并且,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不仅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等各个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中最明显的特征,金融资本在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起经济上的绝对统治后,必然要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使国家机器完全服从于金融资本,将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金融资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占据统治地位后,推行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去,以便将其垄断势力扩展到世界范围。因此,当前阶段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实质就是金融资本的统治,有的论著又将这一时期称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金融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 

在当今世界,国际金融资本寡头垄断空前发展。法国学者黑弥·艾海哈2011年10月13日在台湾成功大学演讲时说:“整个金融的操作,其数目非常庞大,手段极其复杂。而庞大的金额和操作机器,却只落在非常少数的几个人身上。有时候我们称之为‘十五人集团’。就是这些跨国银行的寡头在操控着地球。这些寡头大部分都在美国,譬如说摩根史坦利集团、高盛集团,就是这些人在玩弄整个金融体系的衍生性商品。”〔4〕 

四、 垄断资本推行全球化及其控制的全球市场经济体制 

金融资本为取得更高的利润,不仅向金融领域集中,而且在地域上扩张,20世纪80 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全球化,实际上是金融资本为主导的资本的扩张、以金融全球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资本的本质在于实现价值增殖,这决定了资本的行动逻辑是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扩张以追求价值增殖。它一方面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而奔走于全球各地,另一方面造成全部社会关系按资本的愿望向一切社会领域中广泛渗透,因此,“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5〕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垄断资本所主导的全球化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劲,这是垄断资本支配作用,在全世界进行更广度和深度统治的重要表征。 

垄断资本推行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加剧金融与产业分离的趋势。一是垄断资本推行的资本输出,全球资本的流动,形成产业转移,助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空心化。世界形成两极:一极是获取高额垄断利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巨头,一极是发展中国家的广受剥削的劳动大众。二是全球化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全球性的虚拟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交易,使遍布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中心所控制的金融交易空前巨大。在空间纬度上,金融资本所操控的金融市场通过全球空间布局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交易。加剧了资本脱离实际产业的分离趋势,加剧虚拟金融资本的膨胀。 

全球化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全球性金融市场的独立与发展是重要特征。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出现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利润率持续下降。垄断资本所积累的大量资产必须找到新的增殖空间,世界金融市场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大发展,金融市场的独立是金融与产业分离的一个条件,使金融资本不必经过生产过程,把资本直接投入金融市场运行就可获得收益。实现了G—G′的现实运动。正是借助于这种形式,金融资本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摆脱物质生产过程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迅猛扩大;多种金融机构纷纷崛起;衍生金融产品、有价证券、风险资本等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资本不断地流向这些领域。法国学者德洛奈认为,货币和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提取和集中世界储蓄的体系,“确切地说,金融市场是进行控制的地方,它能够保证资本所有者的绩效最大化”。〔6〕 

五、 美元与黄金脱钩,失去货币的价值基础和货币发行的约束力,是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体制性原因 

1971年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是世界货币的价值基础,美元承诺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基本固定的汇率。黄金作为货币的价值基础,对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任意增发货币的行为形成约束力量。1971-1973年的美元危机导致美元与黄金脱钩, 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解体,世界货币进入了浮动汇率的时代。“美元以及其他货币与黄金脱钩。这样,黄金不再是具有货币意义的商品,而美元一旦不再兑换黄金,其他国家便没有进一步将其盯住美元的义务,世界从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货币体系。许多汇率——包括主要币种之间的汇率——开始不断地在自由市场上浮动。”〔7〕 

在这个浮动汇率体系中美元仍处于中心地位。但是,由于世界货币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基础,使得美元纸币的膨胀失去约束,给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为虚拟金融资本膨胀奠定了制度和体制的基础。 

我们还应重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关于价值与货币的理论,货币是执行价值尺度的商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8〕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商品的价格标准,执行着两种职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9〕这里清楚地表明货币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当世界市场形成,商品交换成为国际性商品交换,社会劳动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劳动。各国的社会劳动转化为世界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商品的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国际价值是世界商品交换的基础。 

在各国货币与美元对比,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世界货币体系下,金银作为表示商品价格中一定的价值标准,是货币进入流通、执行货币职能的前提。然而, 在美元与黄金脱离,黄金非货币化以后,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进入商品流通这个口时,却不是作为有价值的商品进入的。这样,它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即在决定商品价格时就失去了必要的前提。这就为以后的通货膨胀、虚拟资本的膨胀开了口子,开辟了资本以金融形式获取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新天地。 

20世纪70年代世界货币领域发生的这一变化,也促使资本的增值过程、增值方式发生变化。在货币失去相应的价值基础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20世纪70年代以后,没有价值基础的货币使产业资本的循环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增强,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却给金融资本带来了获利的好机会,由此引起资本市场繁荣并向全球扩展。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性质,使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市场不断地扩大,资本的积累才能顺利进行。但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来扩大市场,而是采取扩充信贷的方式来刺激市场的扩大,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方式同时也为金融垄断资本利用货币、金融手段赚取剩余价值提供了机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美元的发行失去了黄金的价值约束。适应金融垄断资本的需要,没有价值基础的美元纸币大量发行,为金融垄断资本提供了廉价的资金来源。因此形成了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的过度金融化。 

在世界货币性质、作用改变的情况下,以及世界货币汇率浮动制下,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美元不受限制地发行,同时用于金融市场流通的信用货币量激增,都大大加剧了金融化趋势。在货币失去相应的价值基础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的大量发行还为了满足信用货币的需要,即金融市场中为资本增值而流通的信用货币。金融市场中运行的信用货币具有自我膨胀、虚拟化机制。当达国家金融的过度扩张,金融活动自身存在着的自我膨胀、虚拟化的机制,各种金融衍生品、金融创新泛滥都反映了立足私有制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货币信用活动扩张趋势。在资本主义金融市场条件下,整个社会的资金日益流向股市、证券交易市场,出现货币信用过度扩张。国民经济中超出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信用交易活动量过度增大,特别是金融虚拟资产交易量过度扩大。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它可以利用美元霸权掠夺世界其他国家,没有黄金支持的美元可以任意印发,并获得了大量来自石油输出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盈余,以弥补日益增加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作为世界货币的发行者,美国享有巨额的铸币税收益,通过贸易逆差的方式,享受着别国廉价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形成了新的“中心—”架构,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严重失衡。美国还有着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信用评级机构,它们与美元霸权相互支持。危机中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把自身的危机向外转移。戴维·哈维指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利用其货币帝国主义和资源帝国主义的霸主地位,利用美元贬值导致了国外债券的缩水,使全球资产的价值缩水了数万亿美元,从而减轻了美国自身的债务,实现了对全球经济体的危机转嫁。 

六、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成果成为金融资本实施金融化的技术性原因 

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上就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利用互联网统治的核心技术,不仅引起全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累方式的转变,而且使金融资本形态发生变化,统治手段发生着变化。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改造最显著和最深刻的领域是全球资本主义金融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特别是金融模式。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金融资本获取最大利益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问题在于生产力进步和科技革命成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了资本的属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依托于信息技术,在金融化和全球化这两个纬度上迅速膨胀。由大垄断资本集团主导的金融业成为控制全球经济命脉的主体。信息化与全球化为资本的时空运动提供了最大限度,资本在全球灵活布局大大增强了对雇佣劳动的统治。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和理论政策工具的影响;垄断的深化与发展,是资本主义金融化阶段性特征变化的根本原因,制度性原因;市场化、全球化市场经济运行;世界货币性质与作用的变化;生产力进步和科技革命的突破,是其变化的体制性、技术性原因,体制性、技术性因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资本的属性,被金融垄断资本所操纵、运用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论述了资本主义金融化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288. 

〔2〕仇启华,等.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在当代〔J〕.中国社会科学,1980,(2). 

〔3〕列宁全集:第27卷〔M〕.人民出版社,1990.374. 

〔4〕〔法〕黑弥.艾海哈.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在台湾成功大学的演讲〔EB/OL〕.中华论坛网,2011-10-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25. 

〔6〕【法】让·克洛德·德洛奈.全球化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5,(10). 

〔7〕【美】托宾.J,戈卢布.货币、信贷与资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30.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品评论;SVM;搭配识别;情感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1-00-04

0 引 言

随着Web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各大电商上对自己买过的产品发表评论,这些信息绝大部分代表着者的观点或主观情感。商家如果能够得到用户的这些反馈,将有助于商家的下一步生产和销售决策。而其他准备购买该商品的顾客也可以根据这些反馈来更好地帮助自己决定该商品是否值得购买。因此对这些情感信息进行有效的自动分析并构建相应系统成了当今的热门研究问题之一。

产品评论的挖掘分析主要是基于句子级别的情感分析,其主要任务有识别并获取产品的特征或属性,定位用户的主观性评论,抽取评论搭配,判别用户评论的褒贬[1]。本文构造的系统以属性词词典,情感词词典以及程度词词典和否定词词典为基础,通过SVM分类法对属性词和程度词的搭配进行识别,进而分析评论的褒贬。

1 相关研究

Probst等[2]利用监督学习技术抽取属性词―评论词关系对。Yohan等[3]基于LDA模型提出SLDA模型。实验表明,该类方法在抽取产品特征中有一定的效果。栗春亮等[4]利用百度百科和分词后相邻的词语同现比例来识别专业领域内的生词,在中文产品评论语料中设计词性组合模板来得到候选属性词集,然后利用一定的规则对其过滤。Qiu[5]等通过研究评价词和评价对象间的关系模式,提出用一种双向传播算法进行抽取。本文对产品属性词的抽取主要借鉴文献[4]中提到的方法,得到1 500个属性词,作为属性词词典。情感词典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人工和基于词典两种。目前主要使用的词典有董振东和董强编撰的HOWNET情感词典和台湾大学编撰的NTU情感词典。Hassan等[6]使用马尔科夫随机游走模型计算词语的情感权值。柳位平等[7]在中文词语相似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中文情感词语的情感权值计算方法,并以HOWNET情感词语集为基准,构建了中文基础情感词典。阳爱民等[8]选用若干个情感种子词,利用搜索引擎返回共现数,通过改进的PMI(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PMI)算法计算情感词的情感权值。李寿山等[9]借助机器翻译系统,结合双语言资源的约束信息,利用标签传播算法(LP)计算词语的情感信息。本文主要根据文献[8]提出的方法,构建一个在产品评论分析中使用的情感词典,部分词如图1所示。程度词和否定词词典使用王文华等[10]提出的相应词典。

词集 极性 情感词

P_set 正向 著名,好,积极,和谐,青春,成熟,善良,文明,出色,舒服,纯真,得体,美丽,创造力,宽容,昌盛,感激,优秀,美好,灿烂,诚实,给力,帅呆,霸气,淳朴,漂亮,美妙,辉煌

N_set 负向 罪恶,诅咒,暴殄天物,郁闷,傻逼,变态,惨不忍睹,痛苦,垃圾,失败,委屈,毛病,扭曲,诡异,畸形,悲惨,崩溃,弱爆,狠毒,假冒,水货,粗暴

对属性词和情感词的搭配识别可以看成是一个分类问题,常用到的分类算法包括朴素贝叶斯分类器(Naive Bayesian Classifier)、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分类器、k-最近邻法(k-Nearest Neighbor,kNN)、决策树(decision tree)分类法、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E)等,本文使用SVM作为搭配识别的分类器,搭配规则使用文献[10]中提到的8条规则。

2 情感分析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目标

2.1 需求分析

产品评论情感分析系统用来对电子商务网站上的产品评论进行搜集分析。

(1)该系统首先对某个站点进行页面抓取、内容提取,得到用户对产品的大量评论信息;

(2)进行分词、关键信息抽取;

(3)对这些评论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出用户对产品各种属性的情感倾向以及对整个产品乃至商家的褒贬倾向;

(4)将结果进行展示,从而有效辅助希望购买产品的用户进行合理的消费判断,同时也能够帮助产品生产商做下一步生产和销售决策。

根据这些需求,可以对本系统做出如下需求分析:

(1)能够抓取产品评论页面并能对页面中的评论内容进行提取。

(2)能够从评论文本中抽取情感信息。

(3)能够有效搭配识别分类。

(4)能够准确进行属性情感极性分析和文本情感的倾向判断。

(5)预留开发接口,能方便的对搭配识别分类算法进行更改。

(6)能够将结果以用户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

由此可以得出图2所示的产品评论情感分析系统的工作流程。

2.2 设计目标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将系统功能划分为网页抓取及页面内容提取模块、情感信息提取模块、情感分析模块。

(1)网页抓取及页面内容提取模块实现网页抓取及页面文本提取的功能。

(2)情感信息提取模块负责从抓取到的页面或者用户自定义的文本中抽取出关键情感信息。

(3)情感分析模块对情感信息提取模块抽取出的关键情感信息进行情感分析,得出结论。

对中间信息以及最后的结论信息进行存储,并通过用户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结果展示。一个优秀的软件系统首先要实现系统需要的各个功能模块,其次要达到系统的性能指标,最后还要为用户提供高可靠性的服务。所以,系统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

(1)功能性。本系统该实现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各项功能。

(2)有效性。能够对产品评论进行有效的情感分析。由于使用现有语料进行的封闭性测试比直接采集互联网信息所得的结果低一些,因此系统对产品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后的准确率要比算法设计过程中的测试结果高。

(3)易用性。系统应该操作方便,使用简单,展示的结果容易理解。

(4)可维护性。系统应该能够方便的对内置情感分析算法进行替换、维护,以便将来对算法进行改进。

(5)健壮性。系统应该运行稳定,出现意外后退出能重新启动。

3 情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根据上节对系统进行的需求分析和目标设计,本节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划分,得出了图3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图。

图3将产品评论情感分析系统划分成评论信息获取模块、信息预处理模块、情感分析模块。

3.1 页面抓取

页面抓取模块主要用一个网络爬虫来完成。使用Apache的HTTP客户端开源项目HttpClient,HttpClient提供HTTP的访问主要通过GetMethod类和PostMethod类来实现,它们分别对应HTTPGet请求与HttpPost请求。具体抓取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3.2 页面内容提取

页面内容提取的方法很多,有基于统计的、基于规则的、机器学习的,还有基于DOM树的。基于DOM树的方法将页面中的内容和结果看成是一棵树。Java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开源工具包HtmlParser,主要靠Node、AbstractNode和Tag等数据结构来构造HTML的树形结构,包括RemarkNode和TextNode。单个页面内容提取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

在不同的网站中,页面内容的HTML标签不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网站设计不同的提取模板。在这里用正则表达式来区分不同的网站,首先将同一个页面提取模板的一组URL构造成一个或多个正则表达式,然后判断网页的URL与正则表达式是否匹配,进而选择页面提取模板。

3.3 分词模块

中科院计算所开发的ICTCLAS(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Chinese Lexical Analysis System)分词系统是目前世界上较好的中文分词系统,本文使用其Java版本ICTCLAS4J。使用MyLexicon类描述分词模块,该模块的成员如图6所示。

addDictionary(fileName)方法使用ICTCLAS4J提供的ICTCLAS50类的ICTCLAS_ImportUserDictFile(usrdirb, n)方法,该方法返回导入用户词语个数,第一个参数为用户字典路径,第二个参数为用户字典的编码类型。textProcess(str)方法使用ICTCLAS50类的ICTCLAS_ParagraphProcess()方法分词。对得到的字符串按照空格分开,读取存放属性词典和情感词典的资源文件,对分割好的的每一个词与资源文件中的词语进行对比,提取出属性词和情感词,构成属性词集attrset和情感词集sentset。

3.4 分析预处理

分析预处理模块工作过程如下:

(1)在分词的基础上形成属性词集合和情感词集合;

(2)将两个集合作笛卡尔乘积得到形如若干三元组;

(3)根据8条搭配分析规则,形成原始模板;

(4)得到带有原始模板的扩展三元组。

用Preprocess类来描述分析预处理模块,该模块的成员如图7所示。

属性词集合、情感词集合、三元组、原始模板都用数组来描述,getTriple()、getPattern()为私有方法,该类只对外提供getNewtriple()方法。

3.5 搭配识别模块

这里使用林智仁等开发的libsvm软件包,在系统中,将该子模块封装成Classifier类,主要提供模型的训练和对新文本进行搭配识别的分类功能。该类的成员如图8所示。

libsvm的数据格式为: : :……

使用SVM分类器对文本进行分类,若返回值为1表示搭配,则将newtriple保存,用于下一步的情感分析判断;若返回值为-1则表示不搭配。precise(datapath, percent)函数用来对算法的准确度进行测试,包含datapath和percent两个参数。datapath表示训练数据所在路径,percent表示训练数据占总数据的比例,默认的percent取0.5,即随机取一半的数据作为训练,另一半数据进行测试。返回值为分类的准确率。

3.6 情感分析判断

根据节文本情感倾向判断过程进行的描述,得到图9所示的情感分析判断流程。

用Analysis类来描述情感分析判断模块。该类的成员如图10所示。

judge()方法用以判断sentiment的值,大于0为正向情感,小于0为负向情感。

4 结 语

整个系统操作界面由评论提取部分、输入(导入)评论部分和情感分析部分组成。用户在输入框中输入产品评论的地址,点击“提取评论”按钮后,系统自动将产品评论页面抓取下来并将评论提取出来,保存到默认路径下的文件中。点击“保存”按钮可以手动选择路径和保存的文件名。 用户要想对提取的评论进行分析时,可以点击“导入”按钮,选取指定的评论文件,此时文件中的内容将显示在文本框中,输入评论后,点击“情感分析”按钮即可将产品评论文本情感分析的结果显示出来,如图11所示。

对系统的准确性进行测试验证,选取两款不同的手机评论进行分析。分别从京东商城网站上的手机评论页面抓取评论,从中各选出600篇评论进行人工情感倾向判断,然后与系统的分析结果进行比对,统计分析正确的正负评论与计算准确率。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对两款不同手机的评论进行分析统计的结果可知,准确率分别为91.2%和90.8%,满足系统设计目标的准确性要求,表明系统能够对产品评论进行有效的情感分析。

参考文献

[1]魏,向阳,陈千.中文文本情感分析综述[J].计算机应用,2011,31(12):3321-3323.

[2]Probst K, Ghai M K R, Fano A.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of Attribute- value Pairs from Product Descriptions[A]. IEEE Press, 2007, 2838-2843.

[3]Yohan Jo, Alice Oh. Aspect and Sentiment Unification Modelfor Online Review Analysis[A]. 2011.

[4]栗春亮,朱艳辉,徐叶强.中文产品评论中属性词抽取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1,37(12):26-28.

[5] Liu G, Bu J, Chen C, et al. Opinion Word Expansion and Target Extraction Through Double Propagation[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11, 37(1): 9-21.

[6]Hassan A, Radev D. Identifying text polarity using random walks [C]. Proceedings of Annual Meen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ACL-2010), Uppsala, 2010: 395-403.

[7]柳位平,朱艳辉,栗春亮,等.中文基础情感词词典构建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9,29(10):2875-2877.

[8]阳爱民,林江豪,周咏梅,等.中文文本情感词典构建方法[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3,7(11):1033-1039.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传入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在其名声鼎盛时期传入中国。1914年5月,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了《梦之研究》一文,指出“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并对《梦的解析》做了介绍。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的文章,肯定了精神分析治疗战时精神病的经验,指出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重大影响。

1920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发表《论精神分析》,介绍弗洛伊德与布雷尔(Josef Breuer,1842-1925)共同研究的安娜 O的病例和“谈话疗法”,介绍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等精神分析学说特有的概念,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人格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

1921年,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一文,对福鲁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做了高度的评价。1933年,他出版了《变态心理学》,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心理逻辑。

潘光旦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开始关注儿童的性欲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他对明末女子冯小青做了精神分析评论,于1924年发表《冯小青考》,后来又出书《冯小青之分析》。

章士钊1923年从欧洲回国后,对精神分析发生兴趣,详尽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还为《精神分析引论》中文版拟名《解心术》,全文翻译了《弗洛伊德自传》,并与弗洛伊德通过信。

高觉敷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翻译了弗洛伊德1909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连载于《教育杂志》第17卷。他还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上,撰文介绍精神分析学说。30年代,他翻译出版了弗洛伊德的代表作《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条渠道是上面介绍的从欧洲直接传入,主要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虽然这些学者也察觉到了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些缺陷,但是他们基本上是以客观的态度加以介绍,这条渠道基本是科学主义倾向的。另一条渠道是经日本传入中国,传播者主要是文艺人士,在向国内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时,偏重于精神分析学说的社会意义和对文学艺术的指导价值,这条渠道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1920年,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生命底文学》,阐述了他基于精神分析的文学观点,“生命是文学底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1921年,他发表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将精神分析的观点用于文艺批评,指出《西厢记》“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数千年来以礼教自豪的堂堂中华,实不过是变态性欲者一个庞大的病院!”

1921年,罗迪先翻译了日本文学批评家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由学术研究会出版,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厨川白村是日本的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对精神分析的介绍是有所取舍和经过改造的,这一方面可以激发人们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1922年12月,仲云翻译了日本松村武雄的《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在《文学周报》连载。之后,仲云又翻译和介绍了《文艺思潮论》《病的性欲与文艺》《文艺与性欲》等,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文艺现象。

1924年,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另一部著作《苦闷的象征》出版,这部书鲁迅只用了20天就翻译完毕,立即付印。鲁迅之所以这么看重厨川白村的著作,是因为他感到厨川白村说出了他自己的创作心态——“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在译完《苦闷的象征》之后三天,鲁迅又开始翻译厨川白村《走出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1925年,鲁迅撰写了《寡妇主义》一文,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揭露封建社会正人君子的虚伪外衣。

1927年,郁达夫出版了《文学概说》,书中提出“‘生’就是使无意识的活动变为有意识的,有意识的活动变为反省的,反省的活动变为道德的活动。” 这个观点,显然来源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1934年,他在《戏剧论》中指出,在种种情欲中,直接动摇我们内部生命的,是爱欲之情。诸本能之中,对我们生命最危险而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一些文学家,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创作文学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文学作品的方式传播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比如,鲁迅的小说《不周山》《高老夫子》《肥皂》中就有不少对无意识性心理的描绘,郭沫若的小说《残春》运用精神分析的思想构思创作了曲折起伏的情节,郁达夫的《沉沦》描写了性的苦闷,曹禺的《雷雨》隐晦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施蛰存的《将军底头》使用了一些具有精神分析象征意味的象征物,穆时英的《公墓》描述了恋母情结和自恋情结冲突,等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由于其独特的本能理论和性欲理论,惊世骇俗,在欧美引起轰动。德国在希特勒统治期间,禁止传播弗洛伊德的理论,焚烧弗洛伊德的书籍,弗洛伊德为逃避迫害而迁居伦敦。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要平静得多,基本上只限于知识界,既未引起轰动,也未遭受迫害。然而,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弗洛伊德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大师的形象开始在中国学人中间逐渐深入人心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境遇

弗洛伊德是以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成名的,成名之后,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人类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特别在文学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为巨大,许多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都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为分析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带有精神分析痕迹的文艺作品直到今天仍然一直绵绵不绝。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境遇受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很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的渠道之一,就是由中国的文学家从日本介绍到中国的。这些文学家中有不少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名人,有他们的宣传和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作为西方的一种新思想受到人们的关注。当时,中国出版了一些弗洛伊德的著作,发表了不少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文章,出现了一批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文艺作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学术界和文艺界都是很受重视的。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兴起,左翼文学开始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传播和影响受到了压制。之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把知识界和文学界的注意都吸引到民族危亡和国家的命运上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长时期被当作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被视为伪科学,在医学、心理学、文学和艺术领域,除了作为批判的对象外,弗洛伊德不再被人们提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推进,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学者撰文介绍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8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的著作再度在大陆陆续出版,《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出版)、《少女杜拉的故事》(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北方文艺出版社再版)、《梦的解析》(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爱情心理学》(作家出版社出版)成了书店的畅销书,弗洛伊德的著作甚至以不同的书名由不同的出版社重复出版。一时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颇有一些洛阳纸贵的味道,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在中国很快几乎都有了中译本。

许多匆匆购买了弗洛伊德著作的人很快发现,阅读和理解弗洛伊德的著作实在是一件吃力的事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探讨的问题影响不到自己的生活。于是,不少人把弗洛伊德的书束之高阁。他们知道弗洛伊德的名字,却不真正懂得他的理论。这样,几年后,弗洛伊德热开始逐渐降温,人们开始习惯以平常之心来对待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

目前,中国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在三个领域。

第一个是文学领域。弗洛伊德和许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弗洛伊德主要贡献于和成名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而影响最大和对其研究最多的却是文学领域。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家,不一定每个人仔细阅读过和真正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然而在时代文学氛围的感染下,作家们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概念和术语,受其影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精神分析的影子。现在我们上网搜索一下,在当代中国研究和论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文章和著作,绝大部分产生于文学领域。

第二个是心理学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大、心理压力也在加大,社会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咨询和治疗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重要的心理治疗理论,得到有关心理学工作者重视,重新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当代的主流心理学是实证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以研究程序、假设、方法控制、定量分析等来评价研究的水平和科学性。站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审视弗洛伊德及其理论,自然会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出疑问,许多持科学主义心理学立场的心理学学者拒绝研究精神分析。因此,虽然弗洛伊德被公认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但是现在却很少有心理学学者去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心理学领域远没有在文学领域那样受到重视。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1.论文类型:

不同的院系,不同的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在计算机系,本科毕业论文通常以下面四种类型:

1.1完成一个不太大的实际项目或在某一个较大的项目中设计并完成一个模块(如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或自行设计的板卡、接口等等),然后以工程项目总结或科研报告、或已发表的论文的综合扩展等形式完成论文。

1.2对一个即将进行的项目的一部份进行系统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例如对一个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财务部分进行调研,分析和设计等,这类工作可以没有具体编程,但应得到有关方面的初步认可,有一定的工作量。例如打印后有30页以上的报告。

1.3对某一项计算机领域的先进技术或成熟软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能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有针对性创见。例如XML目前是因特网上新涌现的标记语言,它较HTML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其中XML-QL是基于XML提出的一种新型查询语言,分析总结这一新型查询语言并探索它的实现途径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再如对自由软件数据库系统MySQL,分析总结其在Web应用上的特色,并能将有关技术用于自己研制的系统中。这类工作要注意把分析和实验相结合,不要只停留在消化上。消化是前提,吸收和转化才是工作的重点。

1.4对某一个计算机科学中的理论问题有一定见解,接近或达到了在杂志上发表的水平。例如,解决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纠正了某杂志上理论的错误且提出解决修正方案,或自己提出有意义的模型,定义,且有定理、命题、或性能比较、分析、测试报告等。

一般而言,第四种较难,在若干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经验中,只有两位学生采用此形式写出了好的论文,据悉,这两位学生都顺利进入了博士生序列。

2.选题:

2.1有科研项目的老师通常愿意从项目中选取本科生能完成的模块,交给学生做,然后以第一种形式写成论文。教师熟悉项目,项目有实用背景,一般而言,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但有些科研项目太难,或涉及保密内容,或本科生不容易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让已保送为研究生,或确定留校的学生作这类题目。

2.2学生自选题目,有些学生已联系好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工作单位要求学生作某方面的项目,或已交给学生某方面的项目,经过指导教师认可,认为可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则可作这方面题目。这种方式下,学生积极性高,责任心较强,学以致用,一般论文的质量较好且成文后篇幅较大。

2.3教师根据社会需求,选择题目。例如,院系行政需要教学,科研和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教师指导几位学生分别作大学院系行政管理子系统,博士生硕士生学籍管理子系统等等,有可能开始作出的软件还不很完善,但有了雏形,经过修改后,一般是能够应用的。有的系统经过下一届本科生毕业实习的改进,就可以实用了。一些对路的、有用户的软件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产品

3.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

3.1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或背景(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作为这段结束。

(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

(4)实验或测试。

(5)总结。

3.2应用开发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

(2)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3)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

(4)总结。

3.3分析比较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最后是结论。

3.4理论探索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

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

(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

(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

(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4.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

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象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一二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题目扉页|___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___正文目录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___1.1。。。。|(1)(a)(b)(c)|(2)(a)(b)(c)|___1.2。。。。2.项目框图及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

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

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

5.实现技术数据结构程序片段:

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

|__6.1问题1|__6.2问题2|__......

相关期刊更多

城市建筑空间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计算机辅助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海事大学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