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嫉妒心理论文

嫉妒心理论文

嫉妒心理论文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嫉妒,嫉妒理论,嫉妒评估量表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1 基本概念

嫉妒(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这种关系的丧失,如果不涉及其伙伴与第三者建立类似关系时,个体就不会产生嫉妒。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总的来说,嫉妒常常涉及一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的一边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嫉妒者和伙伴;另一边代表着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边代表着嫉妒者对第三者的态度。

英文中的嫉妒和妒忌(Envy)常常让人混用,对于嫉妒的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确了嫉妒与妒忌的区别。嫉妒必须发生在人际关系情景中,嫉妒这个术语涉及到第三者,即便是这个第三者也许只是存在于嫉妒者的想象之中。而妒忌发生在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所拥有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成就或者某件物品时的情绪体验,妒忌者既羡慕别人,又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缺乏那些东西。它发生在这种缺乏存在于自我定义的范畴之内,它会增强自我的不满足感。

2 理论趋向

在国际嫉妒研究方面,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嫉妒的发生机理,发展和影响因素,内部心理反应及外部行为表现规律,调节和治疗,形成了一些理论。概括起来,能够代表现代嫉妒研究和应用主流的理论有六种:1、心理动力学理论;2、系统学理论;3、社会生物学理论;4、社会心理学理论;5、行为理论;6、认知--现象学理论。这六种理论彼此间存在启示性和互补性,也存在分歧甚至矛盾。论文大全。

嫉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把成人的嫉妒看作是童年创伤经验的复现,由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经验沉积为潜意识,并在适当的情境下有深层潜意识向意识表层过渡。由于童年的焦虑和恐惧人皆有之,所以嫉妒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系统学理论研究嫉妒的整体关系,认为嫉妒是一个比个体更高级的关系系统问题,个体只是整体关系的一部分。它不问“为什么”(嫉妒者为什么嫉妒),而问“什么?”(是什么引发嫉妒?)通过提出理论模式和具体意见,扰乱或中断引起嫉妒问题的破坏性关系,建立积极的关系。社会生物学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嫉妒进化论:嫉妒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本能反应,人和动物都有嫉妒行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性别差异演化论:随着男性和女性进化层次的上升,他(她)们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日渐明显,因此两性在表达嫉妒的方式上显示出差异。嫉妒差异的根源除了性别进化因素之外,还有影响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进程及生存条件。社会心理学理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论证不同文化中的人有不同的嫉妒反应方式,意在证明嫉妒与其生活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并把可观察的嫉妒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论文大全。行为学家认为,嫉妒常常是不恰当的学习结果,嫉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应该从当前的环境中去寻找。认知--现象学理论是在嫉妒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是最古老、最普遍、最流行的嫉妒研究方法。它注重对嫉妒现象及其危害的描述和鞭挞。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中心论点是强调对嫉妒事件的认知评估,即刺激―评估―反应模式。拉扎罗斯(Lazarus)“情绪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中国台湾哲学家陈康德“嫉妒分析”一文,也堪称是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以上就是这六种主要的嫉妒理论在理论趋向上的分歧,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加综合的观点去寻找各个理论对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实际研究与治疗过程中的契合点,使其更具实际意义。论文大全。

3 嫉妒评估

嫉妒曾一度被认为是羞耻的情绪反应,往往和脆弱、狭隘联系在一起,由此就导致了嫉妒研究的一个难处,被试因此对嫉妒存有防御,否认自己存在嫉妒心理,即使明确感到自己确实存在这种心理感受,考虑到社会文化赞许性,也容易掩盖其嫉妒感受,所以对于嫉妒的评定存在困难。

现在在美国和西欧研究并广泛使用的嫉妒评估量表有七种,它们分别是Mathes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量表、Bringle投射嫉妒量表、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Rosmarin人际嫉妒反应量表、Bunnk嫉妒量表。Bryson定义嫉妒行为范畴的研究;Hupka界定激起嫉妒的文化情境的研究;Bunnk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嫉妒因素研究均采用这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Bryson在嫉妒反应风格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些量表具有较高的效标关联效度。White指出,采用效标测量,可以得到嫉妒的一般结构。Bryson在五个不同文化的国家中使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文卷和Mathes人际嫉妒量表,证明嫉妒有明显的跨文化反应一致性,可看作是效度的验证。Mathes检验了7种量表的信度,证明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要求。在中国,王晓钧对这7种嫉妒评估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其结论为:这7种嫉妒量表具有较高的分班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能够满足中国被试者的使用要求;量表内容重复性较大,适用范围限于爱情及关系嫉妒,并不适合评估其他嫉妒类型。

近年来,在嫉妒心理的研究中,更多地使用了嫉妒感受伴随的各种情绪进行主观量化评定。

4 其他相关研究

在嫉妒的相关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在这一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近20年来,国际同类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3种观点:第一,认为人格对嫉妒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研究者将此类嫉妒称之为特质嫉妒(Trait Jealousy)。Clanton指出:“特质嫉妒不涉及产生的问题,因为它是已定型的,具有烙印特定的个人嫉妒。”他援引Bringle等人的研究作为证据,Bringle等人研究了跨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嫉妒反应,发现在纸笔测验中,不同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反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相隔两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3。据此他得出结论“特质嫉妒是深层次的、不可克服的嫉妒”。不仅如此,Clanton进一步指出,特质嫉妒与那些稳定的社会人格有关,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嫉妒性质的透视性概念,应当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研究。第二,认为人格对嫉妒又影响,但不赞成把人格看作是嫉妒的原因。Bringle指出:“人格只能看作是分析嫉妒的变量之一,而且不是唯一的变量。为了对嫉妒现象提供理性的和有效的分析,未来的经验性和概念性研究需要维持在个人、关系、情境三方面的平衡。”第三,否定人格对嫉妒产生决定性影响。Pines指出,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像‘爱嫉妒的人格’这种东西真的存在,而我自己的经验使我相信,给某个人贴上诸如‘爱嫉妒的人格’这样的标签,不仅对他无益,甚至有害。

那么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究竟如何?在众多人格变量中有没有一些人格维度或人格因素对嫉妒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王晓钧通过实证方法系统研究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其研究通过对4种嫉妒量表和达5人格量表施测结果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河沿进行5种人格维度中,只有神经质维度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开放性维度、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人格维度中,神经质人格维度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在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是影响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重要因素。

5 结语

对于嫉妒的心理学研究,国外学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开展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嫉妒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需要从行为层面、认知层面、社会文化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开展嫉妒的跨文化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嫉妒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社会情感,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都会涉及到嫉妒的问题,因此,关于嫉妒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动机系统的影响,乃至于如何克服嫉妒的负面影响,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6 参考文献

1 史占彪、张建新、李春秋,嫉妒的心理学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Psychology,2005,13(1)。

2 王晓钧,现代嫉妒理论的分歧与契合研究,心理科学,1999,22。

3 王晓钧,7种嫉妒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心理科学,2001,24(5)。

4 王晓钧,嫉妒与人格的关系,心理学报,2002,34(2)。

5 王晓钧,嫉妒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心理科学,2000,23(3)。

6 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中学生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而嫉妒心理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对此拟题,先对中学生嫉妒心理的起源进行分析,进而研究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特性并探究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危害。最后,通过分析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嫉妒心理的一些主要方法。

引言

嫉妒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该词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这个词在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解释颇多。确切地说,嫉妒是人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但是嫉妒心理却普遍存在于中学生群体之中。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危害,因此,分析和矫正中学生的嫉妒心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基于上述原因文章将从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特性、嫉妒心理的危害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原因提出其矫正嫉妒心理的一些重要方法。

1.嫉妒心理的特性

1.1内隐性

嫉妒心理具有内隐性。个性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只是平时隐藏在灵魂深处,很少显露表面。一有机会,邪恶的动力才曝露出丑恶的面目。

前人的研究不仅确认了嫉妒心理内隐性的存在,而且确认了妒忌心理内隐性的强烈。同时,这种强烈的内隐性还提醒我们嫉妒心理是可怕的,因为嫉妒心理很少有理论的监督、极易使人们"稀里糊涂"地做出害人害己的蠢事。

1.2普遍性

嫉妒心理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情感,是人类活动中动物本能的一种表现并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消极心理,会危害人类正常的心理发展,它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心理。

经过前人的调查证实:嫉妒心理在人类中存在的普遍性,其实比我们以前所观察、所推测、所调查的要"广泛"得多。

2.嫉妒心理的危害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心理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

2.1影响人的情绪

嫉妒心理会使人产生诸如愤怒、悲伤、抑郁等消极情绪,导致烦恼丛生,并忍受精神的折磨,这不利于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在妒火中烧时丧失理智,诽谤、攻击、造谣中伤他人,而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并因此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而不可自拔。

2.2容易引起偏见

嫉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有多深,偏见也就有多大。有嫉妒心理者容易片面地看问题。因此会把现象看作本质,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猜测他人。而当客观地摆出事实真相时,嫉妒者也能感到自己的片面、偏激或是误会。

2.3影响人际交往

嫉妒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首先,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嫉妒心理强烈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能力等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交往。更有甚者,诽谤、诋毁自己身边优秀的同学。其次,它会压抑人的交往热情。交往时总有所保留,不情愿真诚相待。另外,妒忌心理重者,甚至能反友为敌。他们一般不能忍受朋友超过自己,并怀恨在心,展开暗中攻击。

3.中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差异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发展状态,其存在的绝对性决定了比较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比较中处于劣势者也因此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可以说,差异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后天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中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有多种来源,我们将它们分为两类: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造成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一个在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必然"自我中心"严重,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嫉妒心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孩子在高压下勤奋刻苦,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这些孩子的心灵深处往往存在着嫉妒心理。

3.1.2学校教育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现在大张旗鼓地实行素质教育,但"应试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依据。另外,教学中还存在不恰当地增加教学难度的现象,这难免会使一部分原本优秀的学生出现会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他们就会因此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常担心别人会超过自己而不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埋下了嫉妒的种子。

第二,过度表扬。优秀的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也是老师过度表扬造成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后遗症。而过度的表扬和奖励却会刺激优秀生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以满足个人狭隘功利要求的强烈欲望。久而久之,一旦他们的成功欲得不到满足或看到别人成功就自然而然会产生嫉妒心理。

3.2内部因素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时期,他们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在此期间,他们喜欢同周围人进行比较,开始注意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

3.2.1自我中心

多数中学生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一心理特征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认为个人的利益压倒一切,而且特别希望在各个方面超过别人,一旦自己无法超过他人,便会产生对他人的嫉妒。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人人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有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认为人固有为善的潜能。自己一旦落后或者说他的价值不能体现时,心理便会失去原有的平静,为了重新达到这种平静,便产生了嫉妒心理。

3.2.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与别人不合理的比较,它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将自卑心理引发的消极情绪归因于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这种错误的归因使他们"努力"地寻找机会排斥、诽谤、甚至攻击别人。从而滋生嫉妒心理。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补偿理论认为,有自卑心理的人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这样他们便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所以,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去补偿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一旦努力也无济于事时,便会滋生嫉妒心理。

4.怎样克服妒忌心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嫉妒心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性。同时,它的成因也有规律可循。下面就根据这些成因提出几种克服嫉妒心理的策略。

4.1要正确认识自己

摆正自己与别人的位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别人又在另一方面胜过自己,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冷静分析嫉妒的不良作用的同时,还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与他人的差距,扬长避短,开拓自己的潜能。

4.2转变观念

首先,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竞争意识,实质就是把消极的心态转化为积极的心态。对于那些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来说,挫折或失败,只能是使他达到更大成功的阶梯,把中伤他人的精神用于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这是转化的关键所在。其次,学会公平竞争,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

4.3学会从嫉妒中突围

从嫉妒中突围的战术有三种:一要开阔胸怀,以大雅的态度做人处事。生活中,成为情感的主人,消除可能能致疾的一切隐患,在承认他们的优越、承认差距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创造自己。二要充实生活,用知识丰富自己。一个为奋斗目标,而生活得紧张而有节奏的人,是没有空闲去嫉妒别人的,在受到良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三要自我反省,从痛苦中觉醒。当人们用赞赏的目光注视着某人时,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在用"充满血丝"红眼睛看着别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妒忌,你就有勇气让自己突围。

参考文献

[1]陈康.嫉妒分析[J].思想与时代.1991,3(18):25-28.

[2]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M].台湾:台湾近代工作者思想图馆,1995.7:120-128.

[3]赫o舍克.嫉妒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5:102-106.

[4]Go墨菲等著.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5-49.

[5]Freud.SSomeneuroticmechanisminjealousy,paranoiaandHomosexuality.InJ.Strachey(Ed.andTrans.),ThestandardeditionofthecompletepsychologicalworksofSigmundFreud.London;HogarthPress,1992.18:267-273.

[6]PeterSlovey.Thepsychologyofjealousyandenvy.TheGuilfordPress,1991.6:218-226.

[7]皮内丝.情人间的妒忌[J].心理健康.1995,6(17):30-33.

[8]南希.弗赖达.男女情感的困惑[J].思维与智慧,1996,2(11):11-15.

[9]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5:243-249.

[10]杨治良.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N].心理学报,1998.30(1):1-6.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生 嫉妒心理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嫉妒作为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影响个体感受,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一直受到文人学者的关注,也是研究者颇为关注的心理现象。近些年来针对嫉妒心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象大都局限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很少涉及到高中学生,高中学生是大学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业及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嫉妒心理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一种不健康心理,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易发心理问题的时期。本文从高中生的嫉妒心理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缓解高中生嫉妒心理的几点建议。

1 高中生

高中生这一群体,大部分人认为它主要指在高中学习的学生。学者们也没有对其进行过十分明确的定义。进入中学学习时期的高级中学学习的学生统称为“高中生”,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中国高中生年龄范围大致是15~19岁。①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学生正是在这一阶段大量的吸收各种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做准备,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 这一时期,既是人格塑造比较理想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易发期。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面临很多压力,现实与理想、偏激与理智、自觉与被动这些矛盾的存在都会导致高中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产生。

2 嫉妒心理

嫉妒(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 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是在与别人比较中, 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长期以来, 嫉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病。②

嫉妒心理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高中生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嫉妒是针对比自己强的人,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发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失落感,甚至会对被嫉妒者产生敌对、仇恨心理。适当的嫉妒会使人努力奋进,但是过强的嫉妒心理会让人失去理智,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3 高中生嫉妒心理访谈

本文对10位高中生,男女各5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内容分析他们的对嫉妒对象和对嫉妒对象可能产生的行为。结果显示:高中生嫉妒的对象主要包括成绩优秀的、家境好的、长相出众的、受异性欢迎的同龄人。

3.1 成绩

在访谈过程中得知学习成绩好的是被嫉妒得最多的学生。学习是高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决定着他们自身的发展。

举例:

访谈者:请问你会嫉妒班里什么样的同学?

学生:学习好的吧,其实也不是对这些同学有意见,就是觉得老师对我们不公平,对学习好的和我们这些学习差的不一样。我的爸妈也总会夸我班上学习好的同学,总是把我和他们比,我很烦。

访谈者:那你和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关系怎么样?

学生:有的还可以,但是平时不怎么和他们在一起,偶尔也会觉得他们很讨厌。

从上面的部分访谈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嫉妒心理主要指向比他们学习好的学生,同时他们的嫉妒心理已经对其的人际关系造成了影响。

3.2 家境

高中阶段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高中生的好胜心强且极其要面子,他们已经慢慢的接近社会,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在各个方面会表现得比较优越,懂得相对来说要多一些,穿着打扮会很入时,这样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嫉妒心理。

举例:

访谈者:你还会在其他方面嫉妒班里的同学吗?

学生:我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我不喜欢和班里有钱的同学来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嫉妒,总觉得他们很高傲,瞧不起我,他们说的什么牌子我也不懂,不过我穿的的确很土。

从以上访谈内容可以看出高中生有很强的虚荣心,这也是其产生嫉妒心理的因素之一。

3.3 外表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是性发育迅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的时期。他们注重自己的外表,同时也和他人作比较。他们对异性充满着好奇心,早恋现象在高中阶段也是十分普遍的。在访谈中发现,因外表而产生嫉妒心理的大多是女学生,男学生很少会涉及这个方面。

举例:

访谈者:你是说你会嫉妒一些长的漂亮的同学吗?

学生:是的,漂亮的同学人缘也是很好的,朋友要比我多,很多男生会追求她给她买好东西。

上述访谈内容很明显的看出,大部分的女学生会对受异性欢迎的同性产生嫉妒心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学生因对同性别长相出众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最后酿成大错的。

通过对10名高中生的访谈可以得知,嫉妒心理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会影响高中生的学习、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4 缓解高中生嫉妒心理的策略

嫉妒心理会影响高中生的学习、人际关系,也会对嫉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所以,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高中生应该正确的看待嫉妒心理,当嫉妒心理产生时要学会积极面对。针对高中生嫉妒心理的主要表现和成因,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帮助高中生减少嫉妒心理的影响。

4.1 学生自身方面

要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一定先要从高中生的自身情况入手。

一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自信、豁达的心态可以使自己避免陷入嫉妒的误区,把失败当做动力,争取下次做好;对待别人要学会包容,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阻碍都会乐观的对待,减少嫉妒心理的产生。

二要辩证地看待嫉妒心理。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心 理,所以要让学生看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但有时嫉妒也能成为动力,适度的嫉妒不但是人之常情,还可能成为自己努力向前的动力源泉,即嫉妒能激发斗志,产生竞争动力。当我们羡慕、嫉妒别人的时候,不是去诋毁他人而是把精力放在充实自己,力争超越对方以求得心理平衡,这样就使嫉妒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是正确评价自我,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别人,关心和爱护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理解和支持他人,以诚相待,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形成。能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发展自己。

4.2 教师方面

老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帮助学生缓解嫉妒心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该积极的教育学生正确的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其次,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对待。再次,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最后,教师应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4.3 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的一些规定、制度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进学生之间交流。学校应聘用心理学专业教师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122.72.0.6baike.省略/view/148068.htm

[2] 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0(4):446-449.

[3] 陆雪莲.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原因及自我调节方法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3):40- 42.

[4] 寒心.嫉妒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51.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嫉妒;人际嫉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20-03

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是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的事物的意义。Festinger于1954年首次提出“社会比较”的概念,把将自我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称为社会比较[1]。社会比较包括观念比较和能力比较。社会比较的最初目标是获得有关自我的信息。社会比较倾向是指同一比较信息的重要性因个体的需求不同而存在程度上的差异[2]。Gibbons & Buunk认为社会比较倾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相比较时的人格倾向,它表现为对他人相关信息、相关思想的敏感程度[3]。社会比较与个体情绪情感的形成密切相关。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使用社会比较的频率较高[4]。综上所述,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并更容易受社会比较结果的影响。中国《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5]。日本学者诧摩武俊编著的《嫉妒心理学》中对嫉妒的解释是:嫉妒是当他人得到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时,或者当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被他人夺去时,产生的一种情感[6]。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人容易因对比而获得一些不良信息,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以及自我评价[7]。社会比较的自我相关也是产生嫉妒的一个主要原因。Schaubroeck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未受提拔的职员嫉妒被提拔的职员,是因为获得提拔的职员与他们有着很大关联[8]。因此,根据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可以推测社会比较倾向对个体的嫉妒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的本科生为被试。本次共发放问卷460份,收回问卷430份,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85.2%,其中大一93人,大二91人,大三109人,大四99人,男女生各占半数。

2.研究工具。(1)社会比较倾向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由美国的F.X.Gibbons和荷B.P.Buunk(1999)合作编制,包括两个维度:能力比较和观念比较。此量表一共11个项目,5点计分,有2道反向计分题。我国学者王明姬等人(2006)对此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89[9]。(2)自我报告嫉妒量表。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由Bringle编制,包括三个维度:爱情嫉妒、人际嫉妒、社会嫉妒,主要测量个体在各种情境中广泛的自我嫉妒体验。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法,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06,分半信度系数0.743[10]。(3)研究程序。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二、结果分析

1.社会比较倾向和嫉妒的描述统计。描述统计结果发现,社会比较倾向的平均值为3.00,大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嫉妒的平均值为2.560,大学生的嫉妒水平低于中等水平。

2.社会比较倾向和嫉妒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以家庭背景作为自变量,以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及其各维度作为因变量做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在家庭背景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嫉妒中的人际嫉妒维度在家庭背景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2.236,P

3.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相关分析。因为本研究采用的量表的量级不同,在对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的关系研究之前,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对各变量及维度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数据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观念比较与嫉妒、爱情嫉妒、社会嫉妒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中,能力比较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讨论

1.人际嫉妒在家庭背景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本研究发现,城镇的大学生的人际嫉妒水平显著高于乡村大学生。张建育的研究也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嫉妒强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11]。这可能的原因是,乡村大学生勤劳朴实,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而城镇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并且生活相对富足,内心充满优越感,而当人际方面不如他人时,将会体验到更强的嫉妒情绪。此外,本研究发现,大二年级的人际嫉妒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年级。焦金梅的研究也发现,大专生的社会嫉妒存在年级显著差异,二年级学生高于一年级[12]。大学二年级是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最活跃的时期,此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范围较广,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在社团中的工作。大学的评先评优大多是民意投票决定,人缘好的同学在评选中占有较大优势。因此这有可能使大学二年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人际嫉妒。

2.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的关系分析。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更倾向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嫉妒体验。其中,能力比较对嫉妒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处在知识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大学里也会举行各种技能比赛,因此,大学生的嫉妒体验更多地来自于与同学之间的各种能力的竞争。社会比较倾向是影响嫉妒情绪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上还存在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着嫉妒的产生。事物间的联系往往是复杂交错的,我们应当从多角度多层面考察变量间的关系。此外,社会比较和嫉妒都是内隐的心理过程,外显的测量工具可能无法精确地测量。因此,对社会比较与嫉妒的关系探索需要引入更先进的研究手段,如采用生物反馈和脑电等指标来进行评定。

参考文献:

[1]Festinger L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eesses[J]. Human Relations,1954,7(2):117-140.

[2]Brickman P,Bulman R J.Pleasure and pain in social comparison[A]. In Suls J M & Miller R L(Eds.),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Washington:Hemisphere,1977:149-186.

[3]李光普.社会比较研究概况[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1.

[4]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95.

[5][日]诧摩武俊原.《嫉妒心理学》(蔡英杰译).台湾大众书局,1976:前言.

[6]白红敏,许莹,张荣华.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18-420.

[7]Schaubroech J.Lam paring lots before and after:Promotion reiceters invidious reactions to promotees[J]. Organ Behave Human Decis,2004,94(1):33-47.

[8]王明姬,王垒,施俊琦.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02-305,316.

[9]王晓钧.7种嫉妒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5):573-639.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我们先来看看几种现象:军训评选优秀寝室,被评上的寝室成员回来后,发现整理好的被子被掀翻,清扫好的地面被扔了糖纸;召开班会评价同学,学生有意忽视身边人的优点或刻意列举出微不足道的缺点;选举团员投票,不给自己的竞争对手投票,即使对方很优秀……嫉妒成了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一大利刺。

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个人因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对象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

嫉妒是人性的弱点,常常发生在年龄、文化、社会地位与条件相当并有竞争关系的两者之间,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会对竞争对象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在同辈、同学和同事间更容易发生,因为在这些条件相当的人之间更有可比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具有竞争性,这往往容易使个别学生在内心产生程度不同的嫉妒心理。

嫉妒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当事人往往处在紧张和不安之中。嫉妒心理往往会造成集体内部互相积怨,这种积怨会使集体成员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班级的和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学生进行竞争时,要注意疏导青少年的心理,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一、实例正反论证,讲解嫉妒之害

教师可采用举例说明和现身说法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要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葬送了自己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让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要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和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师所举的实例不仅要有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也要结合实际讲述学生身边的例子。军训中有的寝室学生嫉妒邻寝的优秀而蓄意破坏,自己并没有得到好处;而有的寝室学生虚心参观学习,提升了自己寝室的环境质量,让自己跻身优秀的行列,别人的优秀也成就了自己。

此外,可以召开班会,让学生自己谈谈嫉妒的利与弊;组织学生摘录或创作嫉妒有害的格言,引导学生净化心灵,见贤思齐,优化人际关系。

二、营造和谐氛围,化解嫉妒之心

激烈的竞争是学生间产生嫉妒心理的诱因,因此,营造宽松温馨的氛围,创建良性竞争环境,从而化解学生的嫉妒心理是我们学校教育者的工作重心。

中学生格外在意教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某些方面特别突出且屡受教师表扬或条件与自己均等却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让学生在有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用爱化解嫉妒之心。

教师应加强学生小组团队的建设,不以个体为评价对象,而以团队为评价单位,倡导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团队互助的温暖,体验集体荣誉带来的幸福,这样的和谐氛围将慢慢化解学生的嫉妒心理。

三、树立自尊自信,扫去嫉妒阴霾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是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一个因素。对此,教师应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将表扬分享给每个学生。应当鼓励学生用放大镜去发现同伴的优点,用积极语言鼓励同伴。学生获得老师、同伴的认可,建立自信,就会让嫉妒之心隐匿。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及时发现并充分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对于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机械强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电刷镀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全国电刷技术协作组

国际病毒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