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直到世界尽头歌词

直到世界尽头歌词

直到世界尽头歌词

直到世界尽头歌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定位; 诗歌鉴赏; 激发兴趣; 构筑一个有我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39-001

诗歌教学的方法很多,我的经验和心得是对于诗词的理解,先不要急着提出新鲜的解释;其次,教师还必须具备打通诗内外各种知识的能力。想象是心灵的栖居地,人们又往往对它视而不见,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与理想这两极。因此,感性体悟与理性评论应适度分离,急于作出理性的评论是诗词鉴赏的大忌。如果面对诗歌,一上来就想着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语言如何,该如何评价,跳过了审美过程,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实际上却是一种悲哀。只要学生对诗歌本身有着正确的理解,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评论并非难事,而非直接定论于学生。课程定位要准确,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当然,这只是一管之见,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展现诗人浓浓深情的笔触,经历一次心灵之旅,使之保持健康和充满活力,那就是成功的教学!

以下是两位教师在不同班级上的同一课《樵夫“别砍那课树”》:

一、课型无新意,师生品析较生涩

甲老师的新课导入:在人类日益关注自己生存环境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环保诗歌。作者是美国记者、诗人,曾在纽约镜报当过编辑。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哪些同学有兴趣来分别朗读这四节诗呢?

(学生纷纷举手,甲老师逐一点名并默认学生的朗读。)

读毕,提问:你认为读第一节诗时,需要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耗时五、六分钟后,终于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说出了“标准答案”。)接着,继续问:第二节诗呢?……

在临近下课还有七、八分钟时,连说带写的引导学生总结老橡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出示小作文题目:写一首环保的诗歌。

二、点评:诗歌果真存在确定不疑的意义吗

一首诗歌该从什么地方教起,这是不成问题的伪命题,“诗无达诂”,同样,教无定法。诗歌如何教,首先关涉到教师如何解决课程定位的问题,没有个人意志的参与,任何的教和学都是平庸的,了无痕迹的。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诗歌精微、含蓄、纯粹,解读诗歌的意义正如女娲造人,女娲用泥土造人,读者用诗人提供的文字、音韵、形式等等创造另一个世界,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这是见仁见智、各显神通的问题。然而,很多时候,面对一首诗歌,我们首先习惯性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这首诗写了什么?主题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等等。那么,一首诗该去关注些什么呢?

三、情境的追忆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正确理解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乙老师的新课导入:生活中,一张旧相片,一封旧书信,一首歌,甚至一个老物件,都有它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吧?有谁来说说当你看到了或听到了什么时,你睹物声何情?触景伤何怀了?

生:看到亲人的遗像,点点滴滴的往事就会浮上心头,难以言状。

生:微风吹过,书房风铃的悦耳声,让温馨的友情包围了我。

生:听到“阳光总在风雨后……”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信的勇气。

……

四、点评:联想,往往会超越直观认知,诱发出更具深刻内涵的想象与警示

怀旧,证明人心里至少还存有一些温情。诗歌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我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时,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读者的理解。

接下来,教师着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朗诵活动,要求充满感情地朗诵自己所选的诗节,尽可能做到“替诗人朗诵”;并进行大胆想象与联想,更能“抒自我情怀”……

五、渗透“读”导作用,充分理解诗人的感情,正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直到世界尽头歌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T・S・艾略特 悲歌 精神空虚 焦虑

艾略特,二十世纪英美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所创作的诗歌及提出的新批评文学理论对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及审美标准的确立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创了长达25年之久的“艾略特时代”。正如张剑评论道:“他的到来改变了英国文学的现存秩序,他的诗歌和文学批评改变了整个一代人的文学趣味,创立了一整套新的鉴赏标准[1]。”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作为艾略特最重要的早期作品之一,起初在伦敦并不为文学界所接受,甚至受到蔑视。哈洛德・门罗认为它“完全不正常”[2],但庞德却给予了它很高的赞誉,称之为他“近年来所读到的最好的情歌”[3]。不可否认的是《情歌》以其主题、风格和语言技巧的新颖独特突破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诗歌形式,开创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新纪元,标志着艾略特已经完全转向了现代主义诗歌。其写于1910―1911年间,当时整个社会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局势动荡不安,现代都市人精神世界濒临崩溃,整个世界陷于一片混乱的无序状态。而诗中的普鲁弗洛克正是这一典型西方现代都市人的代表,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懦弱,空虚,迷茫。而且正如布鲁克斯指出的:《情歌》主要不是关于个人和个别城市的苦境,而是关于一个时代和西方文明的苦境[4]。

一.虚妄的现代文明

诗歌一开篇便为读者描绘了当时普鲁弗洛克所处的大环境:“正当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诗中将夜幕奇特地比喻为病人,一种虚弱无力的象征,而黄昏寓意着即将结束和了无生机,其作为开场的背景,无疑表现出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混沌及复杂,同时也折射出整个世界一片混沌的状态。诗人甚至直接用“麻醉(etherised)”一词来更直白地表达当时社会麻木的一种状态。紧接着一系列对环境的描写“半清冷的街(half-deserted streets)”、“喧闹不止的夜晚(restless nights)”、“下等歇夜酒店(one-night cheap hotels)”、“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sawdust restaurants with oyster-shells)”以及“讨厌(tedious)、“阴险(insidious)”等词的使用,更是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混乱不堪的画面。

虽然诗人在这一节里也连用了三个祈使句“让我们走吧”来表示普鲁弗洛克的求爱心切,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却更像是一种逃离,逃离这浑浊的一切,于是发出“让我们赶快离开这里吧”的呼声。这时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沉闷的黄色雾气,艾略特通过描写大雾深刻地凸显了工业文明的恶之花――污染,同时在这里作者把雾比喻成了一只游荡的猫,但是这只猫完全没有捕鼠的机敏和警惕,相反“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又一个奇特的比喻将普鲁弗洛克胆怯、缺乏自信的心理状态和颓废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走在夜幕低垂狭窄沉闷的街道上,烟尘混杂的黄色烟雾包围着他,让他看不见前进的方向,这正是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西方人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还必须提及的就是在诗歌第28行“谋杀(murder)和创造(create)”的使用,我们不能不深思:普鲁弗洛克想“谋杀”的究竟是他去求爱的勇气和决心,还是这个可憎的社会。在此后的诗中,普鲁弗洛克说:“我可有勇气/搅乱这个宇宙(Do I dare/Disturb the universe)”,都赋予了这首情歌超越情歌的内容,让读者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的社会。

二.虚度的现代人

1.女性形象

诗中对女性的描写并没有充满我们渴望的浪漫主义情调,而只是寥寥几笔。“那些胳膊戴着镯子,又袒露又白净/可是在灯光下,显得淡褐色毛茸茸”本该是白皙美好的纤纤手臂,可是在灯光下,普鲁弗洛克却看到了棕色的茸毛,多么的不合时宜,他企图告诉自己:是由于她们衣服上的香水让他产生了这样不好额幻觉,他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不美好找理由,企图逃避丑陋的现实。这便使得诗歌前半部分描写的“女人们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谈论着米开朗基罗”更像讽刺一样,嘲弄她们的虚伪,而她们又时不时地对普鲁弗洛克评头论足,语言尖刻犀利。当普鲁弗洛克鼓足勇气要向她们道出一切,而她们的回答却是“唉,我的意思不是要谈这些/不,我不是要谈这些”。在诗中,这些强势的女性更像是残酷的现实,充斥着美好的虚妄。

2.普鲁弗洛克

从诗歌中读者很容易看出:普鲁弗洛克未老先衰,头顶已秃,胳膊和腿都很纤细,完全不像一个充满力量的青年人。而我们知道,头发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在圣经中,头发是男性力量与勇气的象征,这便直接弱化了普鲁弗洛克的形象。而他的着装“我的晨礼服/我的硬领在颚下笔挺/我的领带雅致而多彩/用一个简朴的别针固定”给人一种传统保守的中年人的感觉,他的一切都是虚弱的代名词。但他并没有甘心于此,并没有直接地向现实屈服。在诗的结尾部分他试图通过服饰、发型的改变来恢复青春与力量,他不断地提醒并质问自己:“我将要卷起我的长裤的裤脚/我将把头发后分吗?/我可敢吃桃子?”在20世纪初,“卷裤腿的裤子”刚刚流行,是青年人追求时尚的表现,而头发往后分更是一种放荡不羁的行为,桃子被认为是不易消化的,吃的时候要谨慎。这些都象征着年轻人的大胆、无所顾忌。因此普鲁弗洛克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渴望冲破现实的束缚,但内心又充满了恐惧,不断的质疑自己。

在诗中他更是可怕地把自己异化了“当我被公式化了,在别针上趴伏/当我被固定住了,在墙上蠕动[5]”“那我就会成为一对蟹鳌/急急爬过沉默的海底”,直接将自己比喻成被钉在墙上的小爬虫和海底的螃蟹。不禁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其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不堪社会重压而异化为物,这也是普鲁弗洛克的真实写照。同时“急促地跑(scuttling)”更表达了普鲁弗洛克急于从现实挣脱的不安感。

三.一曲现代文明的悲歌

在诗歌后半部分,诗人多次借用典故将普鲁弗洛克求爱的结果以及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的悲怆与恐慌含蓄而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尽管我看见我的头(有一点秃了)用盘子端了进来,我不是先知――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5]”,在诗歌第82行,普鲁弗洛克将自己比作圣经中的先知约翰,他因谴责希律王娶了自己兄弟的妻子而被砍头,但普鲁弗洛克却立即又说自己不是先知。圣约翰为了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自己,而普鲁弗洛克却害怕因违背社会而受到惩罚,放弃了自己对理想的坚持。

纵观全诗,艾略特以情歌的方式向读者谱写了一曲现代文明的悲歌,向读者展现了西方现代文明所带给人们的焦虑与不安,。西方现代人苦苦挣扎于现代文明的泥潭之中,矛盾充斥着他们的内心,一切都是徒劳,只是越陷越深而已。

参考文献

[1]张剑.T.S.艾略特在西方――艾略特评论史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5,(02).

[2]Conrad Aiken, Ushant(Boston), quoted by Peter Ackroyd, T.S.Eliot(London),p.55.

[3]Ezra Pound,Selected Letters, ed.D.D.Page(London,1951),p.92.

直到世界尽头歌词范文第3篇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我和你》基本涵盖了它胜出的优势所在,走的是新路;表达了中国人的含蓄内敛,触动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温馨、友善和友情;言简意赅,曲调简单易唱,温馨、人性化。整个开幕式整体来说,选这首歌,就很有创意。

导演张一白前两天听了实在不敢相信!听完之后,再想想,觉得确实这首歌应该成为主题歌。因为它传达的意义很简单,很单一,就是中国人愿意和世界是一家。我觉得相对于其他入围歌曲来说,这首歌的单纯、纯净,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和我们通常想象中的大气、豪放完全不同。

教师王民那种主旋律式的歌曲其实是一个时段的产物,越是文明的社会中,这种主旋律式的格调越是淡化,它反映了我们中国在进步。

研究生晓丹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喧嚣纷繁的世界里,对宁静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回归无疑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从这次开幕式文艺演出来看,它所体现的不是虎虎生风的国家崛起形象,而是包容和大同的自信体现,让人如沐和风细雨,惬意而不可拒绝。我一直在说,内敛的自信是最大的自信,张扬的自信是最大的自卑。这次中国优雅的展示了它的厚度和宽度,主题歌则是这一理念的最佳注解。

大二彭勇想想如今那么多人都头削尖了想把奥运会政治化、经济化的时候,来一首舒缓点的灵魂音乐,各方势力消消火、歇歇劲,还奥运会以清净,未免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它不是民族歌曲,不是古典歌曲,甚至不是流行歌曲。它是一首奥运歌曲。

大二颜明我们在摆脱过去的历史赋予我们的无限荣光和太多屈辱的时候,我们应该还原一种真本的状态来呼唤奥运和运动精神,从容和优雅绝不意味着就是小夜曲般的恬淡,《巴塞罗那》奥运那种史诗般的对运动本身的讴歌;韩城奥运《手拉手》那种万民同唱奥运的流传和激进无不震撼我们、感动我们,只要从奥运本身出发,诠释属于奥运的声音,感染人、感动人并不是另辟蹊径才可为的。

高三周瑜嘉8月8日夜晚,主题歌响起后,我尽量让自己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跟着音乐前行,当歌曲结束后,我发现我的激情并没有被歌曲所点燃,也没有被歌曲引领着走上高峰。整个歌曲下来,我像是被两个人带领着,在一个辽阔、幽远的平原上静静地散步,慢慢地前行,就这样一直走呀走……所以我认为,《我和你》尽管有天簌之音,但却无高潮之美。作为一个大型的运动会主题歌,没有人们期待的高潮,因而就无法成功点燃人们心中的激情。

初三王军歌词内,我们发现《我和你》笼统地表达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园,以及因此产生的同一个梦想,内容过于超脱,没有运动元素和奥运文化,与奥运的主题贴得不紧。我觉得,作为奥运会歌曲,其词曲创作中不仅要承载对奥运的期盼,饱含着对奥运的情感,而且更应该体现出奥运的拼搏精神。当人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听这些歌曲的时候,奥运赛场上那激动人心的画面应该在脑海中一幅幅清晰闪现。很显然《我和你》达不到这个要求,因而没能够在奥运会期间被广为传唱、成为热歌。

音乐学校于小娇过于含蓄了吧。作为本届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是想绕开“体育竞技”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通过“世界人民是一家”和“人类大家庭和谐共处”的主题,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根源――“我和你,心连心,永远是一家……”本意是想独辟蹊径。这种一改历届主题歌直奔体育竞技主题的曲风,尽管体现着一种含蓄的美,但是由于其过于阳春白雪,并没有像以前的歌曲那样让人容易理解和朗朗上口。

直到世界尽头歌词范文第4篇

文久远 2012年10月10日

2013年1月29日,是邓丽君60冥寿纪念日。因为邓丽君是华人世界最著名的歌唱艺术家,唱过最多的经典歌曲,拥有最多的歌迷,所以自从邓丽君逝世以后,全球各地不知举行了多少场纪念邓丽君演唱会,也不知道有多少歌手模唱邓丽君具有版权的歌曲,其中绝大部分未得到邓丽君权益继承人授权,这些打着纪念邓丽君旗号的商业行为都属于侵权!为了实现邓丽君在大陆开个演唱会的最大遗愿,为了合情、合理、合法悼念这位风靡华人世界的歌唱艺术家,邓丽君胞兄、邓丽君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邓长富,授权同一首歌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大陆举行纪念邓丽君60诞辰巡回演唱会,由著名词作家庄奴担任文化顾问,计划于2012年12月2日在深圳首演,2013年1月26日在京举行汇演,届时将会有许多当红歌星及模仿秀参与演出,歌迷们现在就可以开始期待“have to take the second best”。但在我来看,尽管现在具备更好的演唱环境、服装道具、灯光音响、伴舞男女,这些歌手们哪怕具备再好的演唱技巧和外部条件,只要没有领会邓丽君成功的精髓,就唱不出邓丽君歌曲中的那种神韵!

如果问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魅力有多大,答案是在华人世界中男女老少、业余专业通吃!原因何在呢?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田文仲说是“字正腔圆”,刘欢说是“最完整、完美的通俗歌曲”,还有很多的其他说法,恕不能一一列举;反正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传入大陆后,如同在豪迈的革命歌曲洪流中突然涌入一股清新的溪水般,以她特有的纯真轻灵,演绎出或温柔缠绵,或期待思念,或豪情奔放,或幽默调皮……的舞台形象,深深地影响了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若干代人,其中所蕴涵的元素,不仅仅是山水诗画、雄心壮志、爱心柔情,无奈悲伤,更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平静完美的精神境界……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戴玉强介绍他歌唱生涯中的三个阶段:咽喉唱、胸腹唱、感情唱。究其实,戴玉强只达到歌唱家这个层面----把自己做到最好!满怀深情,不跑腔,不走调,完美地演唱好每一首歌曲,已经是他们成功的顶点!而邓丽君则在演唱中把三个层面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但深刻理解每首歌曲的词意旋律,更能赋予自己的深情神思,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这首歌曲深深地打上自己的烙印;同时在现场演唱时,随着歌声的演绎,能使观众听众受到歌曲中某种情绪的感染激励,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以神为引,以歌为媒,引导某个体或群体深入地体验某种思想情感,从而产生现场共鸣,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这才是顶级艺术家才能达到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层面和境界的差距,才能解释这种现象----许多歌曲别人唱了不红,邓丽君一唱就红,犹如璞玉蒙尘经雕塑而成精品;邓丽君已经唱响的歌曲,别人再唱就已经失去了其中的韵味,观众听众再也体验不到那种思想情绪的感染力;如林子祥、张国荣、成龙、钟镇涛这样具备相当实力的歌唱家,与邓丽君合唱对唱也只能沦为配角。成方圆曾经有些伤感地说过:“我们这代歌手,觉得已经把邓丽君的某首歌掰开了、揉碎了,但组合在一起唱出来就没那个味……”,这就是人才和天才的差别,歌唱家和艺术家的差别!

自古红颜多薄命,不许人间到白头,邓丽君也不例外!与地球46亿年的存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均70岁左右的寿命相比较,邓丽君42年的生涯无疑很短暂;就在这短暂的生涯中,13-4岁就休学出道唱歌,因为患有恐血症而不能实现做护士的理想,因为自立养家而放弃读书的愿望,邓丽君还可以欣然接受;但在爱恋方面的际遇就使邓丽君长期处于尴尬境地----18岁时的初恋男友林振发是马来西亚企业家,比邓丽君年长8岁,结识后各忙各的,几年后林振发心脏病猝发去世,此段恋情结束;此间还有位朱坚先生热恋邓丽君,于1972年6月16日特地从台湾坐飞机来香港看望邓丽君,不料在途中因飞机失事而殒命,邓丽君为此伤心憾神,哭了三天三夜,一个星期不能登台演出;第三任男友郭孔丞比邓丽君大7岁,已经于1981年10月28日晚上秘密订婚,却因郭家祖母要求邓丽君退出演艺界为前提而告吹。此后邓丽君只有男性伴侣,而无婚恋对象,过着在台上享受万众欢呼,退台后却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孤独生活。从邓丽君经常在演唱现场打听男歌迷年龄婚否的事实来看,不能为人妻母,无疑是邓丽君一生最大的伤痛;而长期在舞台上所培养出来的强大气场,使得邓丽君在生活中也英气逼人,在美国与成龙及其兄弟朋友相处时如鹤立鸡群,难以融洽,这也是成龙选择林凤娇结婚而没有追求邓丽君的主要原因。邓丽君命格、气场、成就、形象如此强势,单身终生,亦难怪罪其时港澳台、日法美、新马泰无猛男壮士也!!!

对个人家庭而言,某人能平安健康地活个八九十岁无疑是件很幸运的事情;但对人类社会而言,某个人的价值却只能用他把某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在多大的范围、多长的时间对多少人产生多大的影响来确定。如果在华人世界这个范围、通俗歌曲这个领域内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邓丽君是当之无愧的王后!她拥有最优秀的语言歌唱天赋,在舞台上展示过最光辉的美妙形象,赢得了十亿个以上的欢呼掌声,一生演唱过上千首歌曲,出版发行过一百余张专辑,平均每张专辑销量在一百万张以上,在港、台、日本开过当时场面最大的演唱会,是最早在美国拉斯韦加斯“恺撒皇宫”签约演唱的华人,拥有世界范围内人数最多的忠实歌迷……其人虽渐行渐远,但她的歌声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淌逐渐消沉,反而如美酒般经久弥香,其中的经典曲目一直是歌迷们永远的珍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天待邓丽君不薄,没有赋予她生命中应有的深度、宽度和长度,却赋予她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算得上是福泽深厚,影响深远,她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佳形象代表!!!

邓丽君故居展示厅里,镶有一个超大的黄金唱片,上头写了八首歌曲,这是邓丽君的香港歌迷在她所唱过的歌曲当中票选出来的八首最受欢迎的歌曲,八首歌曲的排名是:《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再见我的爱人》、《小城故事》、《我只在乎你》、《漫步人生路》、《海韵》、《忘记他》。如果让我来选,以下这8首歌应该更富有代表性:{星愿}、{船歌}、{星}、{襟裳岬}、{月亮代表我的心}、{恰似你的温柔}、{Endiess Love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朋友,你选哪几首呢?

写完此文之后尚有余兴,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韵填词一首,以表达本人对邓丽君的无尽思念!!!

{水调歌头.悼念邓丽君}

直到世界尽头歌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诗歌教学 盛唐气象 宋诗理 教学策略

一、中小学教材中唐宋诗歌选编情况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更是诗的国度,《诗经》开辟“诗言情,诗言志”诗歌精神,到孔子诗论中的“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的文化精神,以及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画面美、意境美、艺术美,诗歌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唐诗是诗歌史上的巅峰时代,从汉魏诗歌风骨形成,齐梁声律成熟和发展,以及唐代大一统鼎盛的时代风貌,造就了盛唐诗歌的独特气象,称之为“盛唐气象”。

宋学的发展、古文的复兴,宋词占领了士大夫的情感空间,宋代诗歌发展为以说理为主,呈现诗歌的理性时代。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体特色,体现了古代优秀诗人的写作特色。这些经典诗词代表当时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诗人创作的最高成就。小学阶段课内选编古典诗歌55首,初中阶段课内共30首,课外60首,共145首古典诗歌,唐代诗歌71首,宋代诗歌20首,其他诗歌54首,唐宋诗占据古典诗歌教学的最重要部分。中小学选编唐宋诗歌情况如下:

古典诗歌传递民族精神、古代文化和审美意境,是中小学生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源泉。本文旨在研究唐宋诗歌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基于人教版中小学教材选诗进行论述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古典诗歌教学有章可循。

二、盛唐气象诗歌的艺术特征

诗歌史上的“盛唐气象”由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盛唐时代是一个繁盛的时代,朝气蓬勃、旋律青春、思考深沉和精神积极的盛唐之音,“盛唐气象”在唐代时代精神下的蓬勃气象,盛唐诗歌体现出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浑厚的艺术形象。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如下:

1.托喻寄兴,唐诗承续《诗经》“比兴”的诗歌传统,在诗歌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政治追求,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气质。(1)通过历史人物兴寄,李白诗歌《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870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通过写洞庭湖壮阔的气势,诗人借垂钓者和船寄托舟楫济时的愿望,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进取却无人引荐的心情。(2)通过自然事物寄托。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借冰心玉壶表明心志。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2.意境的构建,盛唐诗歌善于通过意象构建一定的诗歌意境,由此表达某种情境,“意”是内在抽象的心声情感,“象”是外在具体的物象,意象中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由此形成画面,传递作者的情感。

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亮”是思乡之情的意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此中“月”表达的是思念的意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表达的是理想的化身。诗人通过月亮的具体物象,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刻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把无可触摸的感情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

3.盛唐诗歌追求“直寻”“妙悟”。正如《沧浪诗话》中所说: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盛唐诸公透彻之悟,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通过想象的思维方式,达到浑厚的境界,所以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了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要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自然而然,无迹可求。杜甫诗歌《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时写景句,却蕴含了细腻的哲思。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自然地流露出惆怅之情。

4.盛唐诗歌还讲究字句的锤炼,字字铿锵有力,尽显骨力和神韵。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阔”“正”“悬”字字有力铿锵,“平”“阔”写出了春江水涨,水面开阔的壮阔景象,“正”“悬”写出了风平浪静,大江直流的壮观气势。“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赋予大自然景象人格化的情感,写出了一轮红日挣破黑暗冉冉升起的奇观,江上的春意打破寒冬的生命力。这种积极乐观的情感,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字句中尽显神韵,充分体现诗人的情感,更代表积极的时代精神,这就是盛唐诗歌的力量和魅力。

三、宋诗的理性形成及其艺术特征

宋诗与盛极一时的唐诗相比艺术特征泾渭分明,决定宋诗迥异于唐诗的重要因素,便是理学时代赋予它的一种理性精神。

a90

1.宋诗的理性形成原因:(1)盛唐诗歌在“诗缘情”各体兼备并达到极致,浪漫积极的精神完美地呈现在诗歌中,有认识历史人生的怀古咏史诗,对离别达观的赠别诗,有追求人生价值执著的边塞诗,对重视个体存在意义的咏物言志,甚至表达坎坷失意的咏怀诗,山水田园诗。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是大放异彩,从“寄兴”手法到“意境”的构建,从“直寻”“妙悟”的创作方式到字句的神韵,和谐的音律使唐诗造诣达到不可逾越的高度,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盖文体通行已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虽豪杰之士,亦难于出新意,故循而作他体以自脱,一切问题所以始盛中衰者,皆由此也。”(2)唐诗之后,宋词的涌现占据了文人最为内心的情感世界,浓郁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思乡之情等各种情怀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宋词之中。宋代诗歌如何承续唐诗又能另辟蹊径,探求新的题材并有所突破是摆在宋代诗人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3)由于宋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因此宋代文人都有一种“忧患兴邦”的精神内质,他们更加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在思想上追求儒学复兴和理学构建,更加强调内在的自律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内质,这种“理学”精神直接影响到美学、文学的范畴。宋学家周敦颐还提到“文以载道”①的文艺理论,朱熹更是直接提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②的文学主张,“道”、“文”关系乃本末关系,所以宋代诗人倾向于把内心世界,对事物的认识用直白说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由上所述,宋代诗歌探寻了以说理为主的艺术形式。 10e4

2.宋代说理诗的艺术特征:(1)情、景、理融为一体。“诗中的哲理都来自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对事物的观察,甚至是血和泪的结晶,因而诗歌中的哲理不能是一本正经的训示,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包含着激情,飞腾着想象,洋溢着趣味,活跃着鲜明具体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③,如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写荷与菊的景物,说明孤高的精神品质。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明丽的景致和变幻的情韵,以及诗人强调的纯净、自然内在美融为一体。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把庐山的侧峰横岭、参差交错、气象万千的景象景致与诗人宽阔的心胸,以及全面认识事物的领悟融为一体,达到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2)叙事说理,通过对某种事件的叙述,在这个事件中体现了一定的生活、社会的哲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行人下岭这样一件事情,把人生道理说得明白浅显。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古人做学问的事件,说明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永远是肤浅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的深刻道理。

(3)借物说理,通过某些事物的特征,说明深刻的哲理。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说明读书也要有源头活水,这样才能终有所获。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山路的曲折说明人生道路艰难曲折但总会有转机的人生道理。

由此可知,诗歌发展到宋代,由于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宋代的时代精神和文人的理学精神,使宋代诗歌呈现以“说理”为主的时代特征。基于上述原因,宋代诗歌以理性的光辉呈现在世人面前,与“唐诗”一样,成为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

四、唐宋诗的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把握诗词的艺术形式,从中体验审美情感,进而启迪人文智慧,完善思想道德。

唐宋诗歌占据中小学诗歌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其蕴含深刻、语言凝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对唐宋诗歌形成及其艺术特征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诗歌作品类别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规律探究法。唐宋诗歌在题材、创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唐代诗歌,讲究情致意境,所以在具体教学中也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情感。宋代诗歌以说理为主,主要以把握其中的说理方式和哲学道理为要领。

2.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领悟唐宋诗歌呈现的不同特征,比如,同是吟咏庐山,唐人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李白写出了庐山的神韵和气势,以及自己壮志湍飞的情怀,而苏轼却冷静思考,从全面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诗歌教学中,唐宋诗歌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突破、把握唐代诗歌和宋代诗歌分别具有不同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唐宋诗的不同规律进行比较阅读,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把握诗歌的意蕴。

注释:

①周敦颐.《通书》第二十八《文辞》[M]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②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九[M].北京:中华书局.

③杨守国.苏轼诗歌的哲性智慧摭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54.

参考文献:

[1]林庚.唐诗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钱钟书.宋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清]彭定求編.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郭绍虞.沧浪诗话校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梁桂芳.杜甫与盛唐气象[J].南京师大学报,2005(2).

相关期刊更多

纺织指导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北京世之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纺织导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法制导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