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第1篇

2、出自:《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北宋;吕氏家族;政治

北宋幽州吕氏家族祖籍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北宋时期,吕氏家族虽非名门望族,但其家族在北宋历史上连续三代皆有名动朝野的重臣出现。河北省廊坊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北宋时期,幽州吕氏家族的成员有被誉为“大事不糊涂”的太宗朝宰相吕端,有出任过副宰相之职的吕馀庆,有北宋时期的著名谏官吕诲,还有在金朝进攻下,临危不惧、誓死卫国的吕由诚,幽州吕氏七代皆有官职,且多出任要职,政绩显著,他们对宋朝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吕氏家族从五代时期开始发迹,第一代吕寿,任瀛洲景程主薄;第二代吕兖任沧州节度判官;第三代吕琦,任金紫光禄大夫;第四代吕馀庆,任副相参知政事;吕端,任宰相;第五代吕藩,任太子中舍;吕荀任大理评事;吕蔚任千牛备身;吕蔼任殿中省进马;第六代吕诲,任御史中丞;第七代吕由庚,任太常寺太祝;吕由圣,任主薄;吕由礼,未仕;吕由诚,曾任台臣。可见,从五代起到北宋末期止,幽州吕氏家族七代人几乎全部为官。在北宋政坛上,幽州吕氏家族诸人皆有政绩,其中以吕端、吕诲二人的政绩最为卓著。

一、一代名相吕端

《宋史・吕端传》载:“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作为宋初一代名相,吕端处变不惊、能断大事,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1、“大事不糊涂”

《宋史・吕端传》载:“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宋太宗说这段话是有依据的,《宋史・吕端传》载: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吕端)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

吕端深谋远虑,聪明过人。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建议,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归延州,并派专人侍奉,直到去世。之后李继迁的儿子念及宋朝之恩,归降了宋朝。可见其持重稳妥,处变不惊,是一位能断大事的优秀政治家。

2、顾全大局,“小事糊涂”

吕端信奉黄老之说,太宗在制词中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仕,用致乎无为”,[1]吕端为相之时,以黄老思想治国,保持了宋初社会的稳定。吕端有容人的器量,宽厚多恕,且交游广泛,轻财好施。

吕端自己不置产业,以致于吕端过世后,其子生活十分贫苦,但吕端对恩人的后代却多加抚慰,赵玉曾保住自己先祖的性命,及端为相时,“玉子文度为耀帅,文度孙绍宗十余岁,端视如己子,表荐赐出身。”吕端对自己的老乡也很照顾,“故相冯道,乡里世旧,道子正之病废,端分奉给之。”吕端对大臣之间的纷争一直保持着宽容的态度。李惟清从枢密改官御史中丞,他忌恨吕端,认为是吕端压制自己,“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吕端毫不介怀,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直言不足虑也。”[2]吕端与寇准同朝为官,寇准被提升为参知政事,吕端主动提出“请居准下”,寇准性格“刚强自任”,吕端“虑伤国体”,凡事忍让,“不欲忿争”。[3]可见其宽厚为人,气量极大。

吕端政绩卓著、宽以待人,深得太宗、真宋的信任。作为一代名相,标榜史册。

二、著名谏臣吕诲

北宋幽州吕氏家族第五代吕诲,字献可。是北宋著名的敢谏之臣,司马光为其撰写墓志铭,赞其:“有宋名臣,吕正惠公之孙,以忠直敢言,克绍其门,位则不究,道则不负,年则不寿,名则不朽!”[4]

1、弹劾无所避

司马光在《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志铭》中称吕诲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吕诲身为谏官,只要当朝官员所为不妥,他皆敢于批评,不畏强权、毫不包庇。程戡任枢密副使一职,吕诲弹劾其“结贵,致位政地”,程戡遂罢枢密副使一职,改判延州,吕诲仍觉不妥,复上言程戡毫无才干,不能委以边任,其执着如此。即使是帝王家事,如果所为德行有亏,吕诲也直言敢谏。“兖国公主,仁宗之爱女,下嫁李玮,薄其夫,家尝因忿恚,夜开禁门入诉于上,献可奏宿卫不可不严,公主夜叩禁门,门者不当听。入并劾奏公主,合宦者梁怀古、梁全一窜逐之。” 许多官员深知公主所做不妥,但因是帝王家事,不便过问。吕诲却坚持原则,弹劾公主和内宫太监。可见其性格之耿直,忠厚敢言。

2、坚持原则

吕诲是个原则性极强的谏官,他对自己原则的坚持,可谓到了固执的地步,也因此多次遭贬。宋英宗并非宋仁宗亲生之子,即位之后,他想把生父濮安懿王也升格为皇帝。但按照儒家的礼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朝臣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认为应尊英宗之父为“皇伯”,理由是“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另一派是时在中书的韩琦、欧阳修等人,认为应称濮王为皇考,理由是“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吕诲上书,“劾宰相韩琦不忠五罪,……又与御史范纯仁、吕大防共劾欧阳修‘首开邪议,以枉道说人主,以近利负先帝,陷陛下于过举’。[5]并说”请尚方之剑,虽古人所难;举有国之刑,况典章犹在”,认为宰执即使不杀头,也应判刑。宋英宗却对吕诲等人所言皆不采纳,吕诲见论列弹奏不被采纳,毫不让步,坚持己见,提出辞职,并以“居家待罪”的行为表示与宰执 “理不两立”,最后遭贬出京。

吕诲“前后三逐,皆以迕犯大臣所与敌者”,一些朝臣势力极大,气势轧天下,吕诲“视之若无所睹,正色直辞,指数其非,不去不已,旁侧为之股栗,而献可处之自如平居”[6],宋神宗即位,信任王安石,急于实行变法。而吕诲认为王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并认为 “误天下苍生必此人(王安石),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又曰‘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7],时变法方兴未艾,宋神宗对王安石十分眷顾,劝解吕诲,但吕诲“执之愈坚,乃罢中丞出知邓州”,且不论吕诲的观点是否正确,其以天下为己任,坚持原则,耿直敢谏的品质就值得敬佩。

吕诲“年病卧洛阳,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过于在位任其责者,曾不念其身之病,子孙之贫也。”吕诲毫无私心、性格耿介、品格高洁、不畏强势,其名应彪炳史册,不朽于当世。

综上所述,北宋幽州吕氏家族诸人皆有官职,其中不少人政绩卓著,对宋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家族不应长期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其家族政治成就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注 释】

[1] [宋]宋大诏令集.卷五十一.

[2] [元]脱脱.吕端传.宋史,卷二百八十一.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

[4][6] [宋]司马光.传家集,卷七十六.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志铭.

[5][7] [元]脱脱.吕诲传.宋史,卷三百二十一.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第3篇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第4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为: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来源:文章屋网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第5篇

下面列出《论语》十大误区供大家参考导正。

1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认为是说女人和小人难以教诲。我们纠正一下:这里的“女”同“汝”,我们一直以来错解“女”为女人。中国人最重视妇女的地位。伏羲氏处于母系社会应为女性;当其发现女性当家的局限性后,逐渐推动将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通过给男人一个社会地位-丈夫,使其担当起家庭的责任,社会得以分工而促进人类的发展。易理的天尊地卑、男尊女卑是事实判别,决不是价值的判断。男女各守其分,才能各安天命。

2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被认为是希望多活几年;对易经有深刻的了解。古籍资料研究表明孔子很早就学易了,并且给易经做了《十翼》才使我们现在能有机会读懂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易经》奠定了《论语》的思想基础,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再有几年,或五年或十年,加以学习,应该不会犯大错了。“易”应为后者加进去的。小过错要做到不二过;如子曰:“不迁怒,不二过。”大过错便是不成功、便成仁。《易经》是用人生体悟来读的。是高深的立体的智慧,用书本上平面的知识无法解读明白。

3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依据这段话认为孔子表达出的是情大于法,实际是情与法相辅相成才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在家庭内部情更重于法,家庭里情要放在理的前面。中华民族不可以讲骄傲,我们是自豪。

4

子曰:“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理解为是愚民思想,简直是歪解圣人的思想。《易经》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从来是多数人平庸的人听从少数有智慧的人。这就是现在的民主集中制。大众民主制只会把社会搞的混乱不堪。我们要从做的当中学习,从而明白道理,由由之达到知之。

5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理解为聪明和愚笨的人不会改变。这两句话是不能分开的,是说真正聪明的人无法改变,真正愚蠢的人也不能改变。我命由我造。“习”理解为是实践活动,经历,而不仅是习惯。

6

认为《论语》的核心是恢复周礼复古,求不变,而孔子实际是“无可无不可”,“唯变所适”要随时应变。变的是形式、状态、方法即现象,不变的是道即本体,因此要求我们学会以不变的原则因应万变的环境。如此,岂能说孔子守旧不变呢!孔子告诉我们学习周代坚守道德是不变的修养法则,要求我们绝对不可以投机取巧。强调:没有人害得了你,也没有人帮得了你,自己替自己付完全的责任。即自作自受。

7

依据“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认为孔子很少讲利、命、仁。孔老夫子只是很少主动谈论利、命、仁而已。“论语”的整个学问就是围绕利、命、仁展开对话,启发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知的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分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小众传播要区别于大众传播。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其中的道理:曲则直;警示人在不专业的前提下我们且不可乱下定义。

8

“子不语怪力乱神”。凭这句话认为孔子不信鬼神。鬼神是圣人创造出来的,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鬼神是帮助我们修炼的。孔子要求我们: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者,远:是深入了解。但鬼神也是敬天的,所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我们要下学而上达,就是上达天命。鬼神佛是帮助我们修炼自己的,他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好好学习。未知生,焉知死。生=死。生是有身体的活动,死是没有身体的活动。

9

认为孔子排斥不同意见,反对异端邪说,如:“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是讲只求事务的两极端是害己的。如:董仲舒独尊儒术并不是对儒家的推崇,而是在利用儒家学说,才使儒家学说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孔子答人问: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求中之理。

相关期刊更多

资源节约与环保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资源节约与环保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