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雕艺术论文

煤雕艺术论文

煤雕艺术论文

煤雕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煤炭雕刻工艺品; 艺术设计; 发展趋势

煤炭雕刻工艺品最早是由大同市的民间艺人发明的。煤雕艺人施玉平告诉记者,煤雕刻艺术与乌木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质地不同,但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大同作为“中国煤都”的煤炭文化。云冈大佛、伟人、妈祖,一件件影雕作品,同黑白摄影作品一样逼真,令游客爱不释手,成为中外游客赠送亲友和收藏的精品。江总书记对煤雕艺术赞不绝口,并欣笔提词石中有佛,佛中有石。煤炭雕刻工艺品用料:为大同特有的煤矸石,它为煤层深处的植物化石现已经极为稀少。

1 煤炭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煤炭雕刻艺术是矿区独具特色的传统美术工艺业。煤炭雕刻工艺是19世纪末法属时期问世的传统行业,与矿区的历史和煤炭工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这种艺术类型也许起源于心灵手巧的矿工们闲遐时将粗糙黑亮的煤块雕成不同形状的东西,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潮流。煤炭雕刻工艺品题材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从象征勇猛的水牛、狮子到米洛斯的维纳斯像,人像等高艺术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事煤炭雕刻工艺品业的煤精工艺品协会原副主席阮文伦透露:“为生活增添色彩的煤炭雕刻业具有高文化价值,与矿区历史和煤炭工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煤炭雕刻工艺品是游客来到世界大自然奇观下龙湾时选购的富有意义的纪念品”,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当中。

如今,大同煤炭雕刻工艺品每年的销量已经超过20000件,并被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爱好者收藏。此外,“煤炭雕刻工艺品”艺术还成功与云冈的艺术文化相结合,一个个云冈石窟的艺术形象在“煤炭雕刻工艺品”艺人的刻刀下变得栩栩如生,展示着环保理念并弘扬传统文化。煤炭雕刻艺人张磊说:“煤炭雕刻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煤炭艺术,让人们更加了解大同的历史和文化。”

2 煤炭雕刻工艺品的设计理念

一片片煤精、一把把煤泥经过手工艺人的精心雕琢,就变成了一件件耀眼的煤雕。这些精美的煤雕工艺品走进人们的视野,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对煤炭的黑、大、粗的一贯印象,并逐渐开始喜欢煤雕、收藏煤雕。

2.1 视觉表达立足于自然环境之中

几千年来,中国审美观念也始终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这一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式设计到处体现着自然环境因素。如果在煤炭雕刻工艺品上脱离了原始自然环境,那么,任何宣传艺术的方式,都是不具有生命力的,而一旦缺乏自然环境因素,这种艺术形式也是难以流渗到煤炭雕刻工艺中,应实际结合自然环境特征,将人与自然互动的观念实际贯彻到设计中来。所以说,只有将煤炭雕刻工艺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我国炭雕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功效。

2.2 传统文化与自然思想给予炭雕设计的源泉

人的视觉表达常常作用于“人与环境互动”原则,套用古人的老话就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易经》,《易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总源头,被称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以之为最高的准则。为了达到这一境界,《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次第。“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既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又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活理想。可以看出,人文文化与自然思想是炭雕设计的创作源泉。

2.3 作品形象是炭雕艺术生命力的表征

当煤炭被赋予千姿百态的形象时,它的艺术生命力就卓然显现了。煤雕工艺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古典题材到现代题材,从人物到花鸟鱼虫,每一种题材的作品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根据不同创作题材的要求,或大刀阔斧,粗犷有力,或刀法细腻,精雕细琢。作品形象生动,神形兼备,于古朴中见风雅,于沉稳中显灵秀,构思巧妙,设计新颖,题材丰富,雕工精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乌金”艺术品,展示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2.4 精雕细磨,方得炭雕艺术独特魅力

通常来说,煤炭雕刻工艺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将煤矸石加工成石板,然后进行抛光处理,再在上面用细钢钉和铁锤轻轻凿刻出精美的图案,其手法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刻瓷;另外一种是将煤矸石直接雕刻成各种造型,然后再进行抛光处理。凿刻过程要十分仔细,力道和凿刻点要均匀,否则就会导致雕刻失败。成品的“煤炭雕刻工艺品”作品乌黑发亮,细腻精美,显示出有别于传统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多次在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奖。

3 煤炭雕刻市场发展趋势

目前市场上的煤炭雕刻工艺品主要分为外国进口煤炭雕刻和国产煤炭雕刻。国外主要有马达加斯加岛、巴西、奥地利和捷克等国,而国内产煤炭雕刻工艺品的地方主要有广西、湖南、江苏、山东、河南、云南和新疆等省份。其中,江苏的东海县既是国内重要的煤炭雕刻工艺品产地,又是首屈一指的煤炭雕刻工艺品集散地。

尽管与钻石、红蓝宝石相比,煤炭雕刻工艺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所赋予的意义显得相对平民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走惯了“亲民”路线的煤炭雕刻工艺品没有升值的空间。煤炭雕刻工艺品的投资与其他古玩不同,不需要考虑年份以及历史,辨别也相对容易,但是买到一块好煤炭雕刻工艺品并不容易,简单来说,好煤炭雕刻工艺品的品种讲究天生天成。如果一块天然的煤炭雕刻工艺品有大致的象形形状或是有天然的“美景”,那么就是好煤炭雕刻工艺品。这样的煤炭雕刻工艺品比起一般的煤炭雕刻工艺品,不仅价格高出一部分,日后的升值潜力也更大。另外类似巴西绿幽灵、绿发晶等一些有限资源的煤炭雕刻工艺品矿石,由于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升值潜力。

煤炭雕刻工艺品可以定位于礼品市场和个人市场两个方面,然后针对两个不同的市场确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分析两个市场就必须要针对送礼和个人自购收藏和摆设这两类的消费人群进行分析。他们在购买煤炭雕刻工艺品的时候分别都有其重点关注的一些方面,而且会有一定的区别。然后再将送礼市场和个人市场进行细分,例如送礼市场可以分为情人礼物、生日礼物、朋友之间的送礼、亲人之间的送礼、高端送礼、中低端送礼等等,而个人市场就可以分为自购用作家具摆设和自购收藏等等,然后你在给不同的市场分出不同的产品类型或者组合做推荐,针对不一样的细分市场给出不同的定价方式和促销方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

4 结论

煤炭雕刻工艺品一直以来被大多数人视为普通室内摆件,往往被忽略了其艺术价值。其实与其他的收藏品一样。煤也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市场已经出现了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煤炭雕刻工艺品的经营已经在很大的幅度上出现供给线吃紧的情况,随着煤矿不断的开采,数量会越来越少,此外,煤雕艺人艺术观念的提升,煤炭雕刻工艺设计观念的成熟,必定会使煤雕未来价格的走势肯定会呈现趋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胡楚雁. 缅甸黑乌沙翡翠赌石技巧[J]. 中国宝玉石. 2010(01):152-153.

煤雕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艺术院校; 美术教学; 新方法

前言

1918年我国成立了第一所公立的美术院校国立北京艺术学校,这标志着中国专业的艺术教育的开始。艺术院校的教育宗旨主要是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促进社会美学和文化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教育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也在逐渐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一方面应该将从前的教学方法中的精华部分沿用下来,另一方面应该跟进时代的步伐进行积极地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艺术教育的质量。美术是许多艺术学科的基础学科,美术教学效率的高低,对学生的艺术专业的学习有直接影响。因此,笔者针对新时期艺术院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探求。

1 艺术院校探寻美术教学新方法的必要性

1.1 艺术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大,要求教育方法的普遍性要强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逐步扩大,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扩大。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学生的个体条件参差不齐,因此要求美术的教学方法适应性和普遍性很高,这样才能保证美术教育的整体教学效率。美术教学是摄影专业、工艺美学、平面设计、建筑造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美术教学方法的普遍性和适应性,才能适应逐步扩大的教育规模。

1.2 新时期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学方法要具有时代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艺术行业的分类不断细化且对专业和艺术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尊重当前时代对艺术人才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对时尚元素的定义也在不断改变,这就需要艺术院校中的美术教学的教学方向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学跟进时代的步伐。

1.3 教学手段的提升要求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学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要求老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优势。比如,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不断的扩展。利用音像和幻灯片技术,提升教学效率等。

2 探求美术教学新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2.1 教学方法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行业的发展更加深入,对从事艺术行业的人才的艺术创造力的要求越老越高。创新是一个行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而艺术行业本身就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艺术行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学是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效率高低,教学方式的改进应该遵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原则,才能满足培养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

2.2 教学方法要坚持人文教育,才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根本

黄济先生说过:“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的人,不但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弘扬的新人”。因此,注重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当代人才的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艺术需要创造力,而创新灵感的离不开人文知识的积累,在美术知识的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这样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美术教学就是针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社会美感的能力,因此在新时期的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样次啊能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效率。

3 当前艺术院校美术教学的新特点

①专业系科改革和拓展呈现交叉衍生、多元共存的趋向,为教育方法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②专业教学分化与综合趋势不断加强,推动了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探索和实践;③面对大众化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在专业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阶段,出现了“主讲教师责任制合作教学法”“互动启发式教学法”等新形式;④为回应国际艺术教育思潮和高等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方法实践中,教学质量的追求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主轴。

4 实施多元化的美术教学方法

贝尔纳说过:“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不断改进的教学内容,提升美术教学效率。不同的美术教学科目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存在不同,学生的个体条件存在差异以及教学重点的不同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这样才能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

4.1 尊重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都是以老师理论讲解为主要形式,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提倡尊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艺术院校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的美术学习,已经对美术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进行难点和重点的知识指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进行美术派系和美术文化的知识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进行分享,老师针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漏洞和不足进行纠正和补充。

4.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既然美术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艺术发挥。老师对学生应该实施引导的、启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艺术人才。比如在学生进行野外写生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分析,对于学生进行创作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和意象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4.3 实行实践美术教学法

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是为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服务,要想提升学生美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长期的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艺术知识应用能力。比如摄影专业的学生,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取景,进行摄影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对线条、光线、色调等美术元素进行提炼和调整,这样提升学生的摄影技术、比如平面设计专业,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进入到广告公司、网页设计等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师傅”在实际工作中的带领,加大学生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社会实践是美术教育中一个特殊的教学环节,它转换了课堂场地,把专业的学习延伸到了社会上。它是一门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基础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反映社会的真实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所学和社会接轨、和市场融合,更有利于学生学有所用。

4.4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封闭的,一般进行美术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固定,都是在普通的教师或者是画室,上课的时间也是固定不变的,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艺术灵感的启发,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形式上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美术主体创作大赛,或者是美术作品欣赏等形式,在教学地点上应该灵活多变,比如在下雪的天气、或者是日出的时候、或是有车水马龙的大街等,一切具有艺术创造的时刻或者地点,老师应该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去体验或感受这些画面。

4.5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离不开的教学手段,但是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导致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我们应该根据对媒体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深入性、时代性都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大大节省了教学实践,老师应该提升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对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改进,幻灯片技术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而历年来我们没有对多媒体的奇特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影视技术等,老师应该根据美术教学需要尽可能的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

结束语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美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不变,第一是继承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精华不变,第二结合时代特点和教学理念的新特点不变。发展是一切客观事情变化规律,因此教学方法必须要根据时代的进步进行改进,才能不断提升美术的教学效率,培养出我国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美术教学已经成为多个行业发展必备的基础学科,因此美术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重视教学方式的改进。因此,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要启发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平和、充满认可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启发式教学和以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启发式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会更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煤玉雕刻是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术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神话、地理专著《山海经》把煤雕原料称为“涅石”;在辽宁沈阳北陵附近的新石器晚期遗址,就出土过煤雕装饰品;1956 年陕西沣西的西周墓出土过煤雕圆环;1963 年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出土的有煤雕的小羊和头簪。1975 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发掘的 弓鱼 伯墓中,出土有 200 多枚黑色的,黑结构别致,显现鲜艳的沥青光泽,在墓中埋藏近 3000 年,仍然黑润光亮,经分析,其成分是一种名叫煤玉的矿物质; 1976 年陕西宝鸡竹园沟的西周小墓出土过煤雕的。

目前,精致美妙的现代煤雕艺术在一些城市已成为一个雅俗共赏的,传统的、时尚的、引导并丰富人民生活方式的产业,对文化,经济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新兴产业,它不单佐证了当地煤炭开采利用的繁荣,也反映出其城市文化的底蕴,是传达其城市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标志。

[参考文献]

[1]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07.

煤雕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代艺术现实主义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86-02

现阶段,当代绘画创作正面I临着艺术家、作品、社会和大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这样一种情况。批评家鲁虹曾针对这一点进行过研究,在文章《重建艺术与社会的联系》中,鲁虹曾认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当代艺术家普遍具有所谓的“精英主义的意识”,这种想法虽然有点偏激,但文章中表达出了让社会公众更多的关注当代艺术,使当代艺术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社会性目标,对于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是,仅从目前的情况看,很难实现这个目标。艺术家常常会选择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例如当代艺术家杨少斌,他在创作的不同时期用不同特点的作品表达着对社会的关怀。本文就尝试分析杨少斌煤矿题材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意义。

一、“现实主义”与当代艺术观念的表达

(一)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起初是一种文学思潮。经理论家们总结后得出一个理论标准,即: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强调叙事的典型性以及历史性,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又该怎样理解“现实主义”呢?对于艺术家来说,对生活的感悟,可以通过艺术来表达出来,可以是对客观存在的再现也可以把它理想化;可以赞美,也可以批判,但这一切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然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当代有当代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艺术是“现实主义”的。这样就要求当代的艺术家再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考虑传统的“技术”,还需要加入自己的新方法、新观念,充分体现时代性,这样才能够表现出新的世界。

(二)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与纯粹的形式探索相比,题材的选择更有重要意义。

从杨少斌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在不忽视艺术的当代性与观念性的情况下,形式要为内容服务。2002年6月,卢杰以美国纽约长征艺术基金会主席、北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的身份,带领国内外艺术家开展了“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艺术展示”活动,在活动中还不断举办艺术展览,多达数百场。杨少斌于2004年底加入了这项活动,卢杰曾与杨少斌进行过关于绘画和现实主义关系问题的探讨。随后杨少斌的作品便逐渐发生转变。杨少斌是在矿区长大的,因此他对矿区有种特殊的感情,这也激发了他对煤矿生活进行创作的渴望。2006年,以煤矿为题材的“纵深800米”系列展现在人们面前,作品定位是“现实主义”。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杨少斌多次深入矿区及井下,深入了解煤矿工人的工作,虽然在矿区生活过,但井下的真实场面让他受到了很强烈的震撼,这促使他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情怀进行艺术表达,取代了以往的意象创作模式,直接从眼前看到的景象中选取创作素材,实现新转变。

二、煤矿系列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纵深800米”-――直刺心灵的震撼

“纵深800米一地上、地下”系列作品是由绘画、装置、录像组成。其中20幅矿区生活画作,以写实、象征、以及表现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矿区的真实生活:破败的房屋、坑洼的道路、阴森的矿井等,在描绘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加入观念因素,表现出阴森、怪诞的现实情形。其作品l号和作品3号(图1、2),形成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现代化机械采煤,另一边是手工作坊式的个体挖掘,他要表达的并不是现代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对比,而是想告诉人们一个客观事实――在某个矿区存在着原始个体挖掘与现代机械化采煤并存的情况,不禁让人无奈,这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现实状态。在展览中与绘画作品呼应最为强烈的是影像作品,这些影像里呈现出来的画面,包括大量的小矿区的生活及工作场景――破败的卧室与厨房;粗糙的饭菜、矿工及其家人憨厚而麻木的笑脸;矿工子弟迷茫的眼神;光着膀子打麻将的工人;矿井里狭窄幽闭的空间;黝黑的煤炭像黑色的血液在传输带上流淌……对那些生活于此的人们来说,这一切仿佛都很正常,对于眼前的处境,似乎没有丝毫的不满,可能是残酷的现实磨灭了他们曾经的理想,也可能是他们心中仍然抱有希望,渴望有一天能够离开这种生活。所以,他们选择继续麻木地工作或者坚强地忍受,为了自己和后代,即使面对不断的事故和矿难,仍然没有选择放弃。“如果说‘纵深800米’真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这一次我是真诚质朴地、艺术地去展现真实――而非调侃――纵深800米只会令你震动和感动,不允许你‘玩世’。”这是画家发自肺腑的感言。

(二)残酷现实的警示与追问

这是杨少斌继“纵深800米”之后的另一个煤矿题材系列作品。“纵深800米”的创作来源是河北唐山的各大小煤矿,而“x-后视盲区”的创作来源则不仅仅是河北唐山的各大小煤矿,还延伸至多个省地的矿区。与“纵深800米”相比,“x-后视盲区”的艺术样式更加丰富了,不仅包括油画、装置和录像,还包括雕塑、摄影作品和文献资料等部分。这些作品表现出对煤矿事业这一危险行业的关注,还表现出对深处社会边缘化状况的担忧和警示,用自己的创作将所见的事实描绘出来,并不包含批判的意味,用艺术家独有的方式来引发大众的思考。“以后视盲区”主要从横向的角度关注以煤矿为背景的,连接与煤的生产有关的多区域的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等领域。这一系列中的油画作品多采用胶片的负片效果处理画面,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图像的视觉冲击力,一方面是为了表现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意味,因此,这些作品十分具有表现主义色彩,但从整体来看又是以一种现实主义的理念进行的创作。影像作品方面,杨少斌也利用正片与负片同置在一起的方式,试图引导观众从现象的表层看到事件的本质。其雕塑作品也独具匠心,形式感极强的矿工雕塑与超写实的矿工原型翻版遥相呼应,一方面是歌颂与赞美,一方面是同情与关怀。卓别林的形象在这一些列作品里时常出现,其中一个写实雕像十分令人疑惑,卓别林穿着煤矿工人的服装,一条卷起的裤管里露出警示灯样子的腿部。这一让人不解的地方,应该是有它特殊的涵义。众所周知,卓别林是英国电影界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大多塑造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而杨少斌作品中卓别林的特殊形象是不是想告诉人们,矿工的遭遇与卓别林在电影中塑造的小人物有某些相似之处呢?整个“x-后视盲区”系列作品中,最具震撼力的要数几张大幅油画作品,画家着力刻画了置于试剂瓶中的焦炭一样的黑色肺叶,这是煤矿工人的肺叶,焦黑的让人害怕,并同时在影像作品中表现出来(图3、4), 正片与负片同时出现,使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那些肺泡里密密麻麻的黑点,撼人心魄l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选择这样的工作,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影像作品中还出现的“烟系列”影像,反映了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作品的艺术角度来看,这次艺术家杨少斌采用图像学方式,从所关注的主体的侧面,包括矿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标志着杨少斌个人作品的转变,即从单纯的再现式表达,转向了以多种媒介为手段的实现途径,这对他来说是创作上的一个新飞跃。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杨少斌的煤矿题材作品正是出于一个艺术家强烈的社会道义感和责任心。由此也能看出,当代艺术也可以是“现实主义”的,而且具有极强的关注与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

煤雕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的结合。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可以感受到客体的美,并且会一定程度地创造美;审美客体又反作用于审美主体,以此来发展和提高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于是把这些审美对象运用到对人本身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就形成了审美教育。如果用科学的美学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在这个过程中,人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这时,再用这种观念指导审美实践,人们得出的审美判断就会更加科学合理。为什么同一种现象在一些人看来是美的,而另外一些人就不认同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审美观念不同。比方说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它代表的是一种残缺的美,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代表着当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我想这“另一些人”或许只是从外在形式上仅仅看到了一个赤裸的雕塑形象。只是单纯地满足自己感官的刺激,而忽略了用健康的审美观去感受“断臂的维纳斯”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艺术之美。此外,当前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精神上却是极度的空虚,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审美观念出现偏差,是庸俗、低级、肤浅的事物为美。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美的辨别能力、鉴赏能力不够高,而审美教育却能改善这一现状。它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准,使人们更容易分辨是非、美丑、善恶,而不会出现严重的审美偏差或者是饥不择食。

煤矿企业职工历来被外界行业认定为总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尽管煤矿企业在今后的招聘中,采取了以高学历为招聘起点,充实了企业活力,可矿难仍是频频发生,这些血的教训充分说明了职工的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在工作中甚至于生命都无从保障,生命不在,试问怎样体会生活的点滴?怎样在实践过程中明白生命的意义?怎样欣赏生活之美?试想,当一个人明白生命的意义,生命中无时无刻无不感受到幸福生活的美好;学会了用美学的观点去审视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进而对自己的人生无限向往,对自己的生活无限热爱。他能漠视自己的人身安全、工友的人身安全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不会。长期以来,煤矿职工业余生活不丰富,打架斗殴、打牌、上访闹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审美意识,发现不了生活和身边的美好事物。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审美教育,在煤矿工作中,是关乎煤矿职工素质提高、安全意识提高、行业整体形象提高的关键环节。审美教育的实施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审美教育,使自己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可以感受、鉴赏、创造出美。在这个过程中,人完善了自身,使自己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观察、理解、想象等本质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人的人格也逐渐健全和谐,一颗美丽的心灵也应运而生。 煤矿职工素质的提升是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职工在职培训是造福社会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的重要途径。

可近年来煤矿职工培训流于形式,教师教课枯燥无味,工作耗费体力大,培训本身不提高工资收入等等原因,造成职工大多数不愿上课,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甚至有的职工认为:“煤矿工作不违章就出不来煤,不死人就不叫煤矿。”这种严重的错误意识和对生命的不尊重。也给我们职教老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技能创造了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工作,也是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煤矿行业的审美教育和职工教育的融合必将成为今后煤炭职教发展的趋势。

二、提升审美职教的措施和创新

(一)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会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呢?不是人闭着眼睛不愿睁开,也不是因为人看不到美,而是人在思想意识上就没有主观能动地去发现美。在一些职工的脑海里就没有这种审美意识,所以即便美的事物摆在眼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但是,如果让这些人系统地接受审美教育,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我想他们的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种关注美的意识,进而慢慢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发现了美,也就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进而感恩于社会,感恩于工作岗位,更感恩于生命的美好。

老师是审美教育主体的一方面,要想达到美育的目的,教师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才能给职工正确的指导。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在教学中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和学生融入到一起,能将一节课讲到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地步,那么我相信,讲台下打瞌睡的,看课外书的,打电话的,这些千姿百态的课堂现象就会不复存在。当然,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多采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自己所要传授的课程内容和成优美音乐图片的形式,不能粗制滥造,要精益求精的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使学员通过感官达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实施了教学的目的。教师要把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技能,将二者密切结合,形成自己的一种特色,使自己更具良好的教学素养以此来指导职工,使职工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并做出积极的评价。

(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对美的创造力。中华美学会会长王朝闻曾指出:“不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一切审美活动总要有所发现有所增添,才能产生新鲜的愉快的感受”。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了美,从美中得以启发,这种启发促使人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创造出更美的事物。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所著《水知道答案》一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水是再普通不过一种物质,可他却由此结出了震惊世界的实验,他让世人知道了水原来也是一种生灵,原来也可以那么美。当播放优美音乐时,水就会结晶出晶莹剔透不同的美丽的形状。美好的情感与心念会对任何事物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升我们的审美意识。

煤雕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挖掘当地物质性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创造才能

课改初期,我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番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到牙克石地区学校构成复杂,教育资源不足,各学校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差异较大,且又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地区。从课程的本质出发,不仅各乡镇学校,包括市区学校在内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遵循统一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是必须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风土民情和教育实际,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多元文化和其他课程资源,建立起切合实际、具有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加校本课程内容,推动校本文化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孩子惊叹一枚秋叶的纹路和颜色时,他就是在接受美育。”“乡村的孩子在路边、在田野里、在人群里,在最普通的生活里发现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生活情趣、创造美好的事物,对所有学生来说才是最好的美育目标。”这些话给了我很大启示。

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是新课程的要求。南方有竹编、竹雕;沿海地区有贝雕,这些工艺品精美绝伦。大兴安岭是祖国的绿色宝库,其中众多的植物、矿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这里是美术课程资源和工艺美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利用好了可以解决很多学生美术学习用品问题。我根据地区的实际和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引导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挖掘地方物质性课程资源的工作,并以校为单位成立了各具特色的艺术社团。

海满村的泥质非常好,我就在海满村小学成立了“山村娃娃泥塑队”,就地取材以泥塑的形式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对儿童来说,玩泥巴是最惬意的游戏。顺应天性,游戏泥土,虽然孩子们对陶艺的制作懂得很少,但那种对原始材料处理能力、溢出心灵的想象以及贴切自然游戏似的制作方式的确令人着迷。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游戏着的儿童都与创造性的艺术家一样,是创造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是在以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方式下重新安排他们世界里的东西,并赋予了极大的感情,创造了他们极认真对待的幻想世界。”海满村小学的“山村娃娃泥塑队”在游戏泥土过程中的想象、好奇和无目的的探索,无疑把儿童的智能推到了极限。课改初期,这一实验首次获得了成功,美术课程打破了过去那种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僵局,打破了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迈出了建设校本课程的第一步。

继“山村娃娃泥塑队”之后,我又根据巴林镇每年被河水冲击许多树根这一情况,在巴林中小学成立了“校园根雕艺术团”。 学生们化腐朽为神奇与天同创,寻奇觅美,天人合一,当他们拿到一个树根后,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由此及彼,通过动手制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作品诞生了。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近代心理学家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进行大量研究,结论是: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高,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力丰富。所以开展根雕活动的意义远远大于过去那种就画论画、纸上谈兵的做法,根雕活动使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我积极贯彻新课程理论,在两所学校开展实验取得成功。从此在全市各城乡各学校全面推开了挖掘物质性课程资源这项工作,成立了学校艺术社团,如煤矸石雕刻、草木画、树叶黏贴画、树皮画、卵石画、木段画、毛毛狗造型、玉米秆造型、草编、冰灯和雪雕等等。因地制宜挖掘物质性课程资源,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樊篱,变重技法和知识的传授为让学生师法自然,亲自寻找美、创造美、诠释美。山村学校各艺术社团充分运用大自然赋予的材料,创作出巧夺天工的作品,既经济又各具特色。城市学校也借鉴了这一经验,开展了挖掘物质性课程资源活动,这样就推动了整个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

利用树皮、卵石、野草、青苔等这些前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开展美术创作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美感的多样性,拓展了想象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素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美术学习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形成综合性学习能力,培养了创造才能。

二、挖掘民族文化 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是《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牙克石市共有42万人口,包括25个民族。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价值。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不仅使学生共享人类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而且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正确认识和解读美术作品,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理解人类价值的不同取向。

在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探索中,我先后组织骨干教师赴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采风活动。教师们和鄂温克猎民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向他们学习桦树皮工艺品制作技艺,参观了鄂温克民族博物馆。还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参观学习,用录像摄影设备记录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刻录成光盘,发放到所有的学校,让教师观看研究,制作课件。使其不断地进入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了牙克石市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在实践中,许多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到社区走访、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等形式收集呼伦贝尔民间故事、民间艺术,不断加深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一个故事、一首诗歌、一个电视画面、一张照片都影响着学生的美术创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校园美术社团活动,我通过举办大型美术展览又一次组织学生开展了美术创作,使学生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树皮工艺创作社的学生作品具有浓浓的鄂温克文化气息 ,篆刻艺术团刻出了蒙古族风格的图案。天神、火神、山神――泥塑、面塑、剪纸,孩子们用自己的艺术形式解读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以及艺术作品。

我们强调特色教育,强调教育的个性化,这就必须挖掘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相关的人文艺术课程资源,否则各地区都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育资源就不可能形成特色教育。

三、挖掘民间艺术资源 让美和艺术走进生活

因地制宜挖掘物质性课程资源,既丰富了学生美术学习的材料,又解决了贫困地区缺少美术创作材料的实际问题。民族文化的挖掘,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乡土教材打破了材的模式,走出了适合偏远地区的美术教学改革之路,进而我们又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挖掘,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关期刊更多

佛山陶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机床与液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