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裂缝控制

裂缝控制

裂缝控制

裂缝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砖砌墙;裂缝

Abstract: this paper wall brick construction of the cause of the tear to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the crack contro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brick wall; crack

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房屋建设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或施工等原因,砌体结构房屋的墙体受温度和不均匀沉降等因素的作用,易产生各种形式的墙体裂缝,影响房屋的整体性、耐久性和正常使用,严重时会危及结构的安全。因此,在房屋的设计和施工中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防止或减轻墙体中裂缝的发生。

1 砌体结构裂缝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⑴ 水平裂缝

由于墙体上部抗拉强度与抗剪强度的非均匀性,外墙上的斜裂缝往往与水平裂缝相互组合出现,形成一段斜裂缝和一段水平裂缝相结合的混合裂缝。水平裂缝一般沿灰缝错开,而斜裂缝既可能沿灰缝错开也可能横穿砌体或砖块.

⑵ 斜裂缝

在窗口转角处、窗间墙、窗台墙、外墙及内墙上都可能产生此种裂缝。大多数情况下,纵墙两端部出现斜裂缝的概率较大.斜裂缝往往还出现在窗口的两对角处,窗口处裂缝宽度较大,向两边逐渐缩小,在靠屋顶下的外墙上或者内部的横隔墙和山墙上的斜裂缝呈八字形。有些裂缝在建筑物的外墙下部呈正八字形,其形状是下部裂缝宽,向上逐渐延伸并且宽度缩小。

⑶ 竖向裂缝

这裂缝常出现在窗口的两个下角处,有的出现在墙的顶部.多数窗台缝出现在底层,二层上很少发现.有些建筑物在承重墙的中部出现竖向裂缝,上宽下窄,混合结构的门窗孔常设钢筋混凝土圈粱、过粱等构件在梁端部的墙面上常出现局部竖向或稍倾斜的裂缝。裂缝中部宽、上下端小,有的还通至窗口下角附近。当过梁为暗梁时裂缝细微而不易被发现,过粱外露时裂缝很明显,过梁愈大,裂缝亦较宽。2 砖砌墙裂缝预防措施

2.1 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①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

②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③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

④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

2.2 由于墙体材料的干缩而引起的裂缝预防措施

⑴ 设置控制缝

①控制缝的设置位置:a在墙的高度或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b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处设置竖向控制缝;c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则设置竖向控制缝;d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e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 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f控制缝作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应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充。

②控制缝的间距:a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b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 或墙高的3倍;c在转角部位, 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⑵ 设置灰缝钢筋

①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

②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③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

④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

⑤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同片, 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帖,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O0mm。

⑥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怊。

⑦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

⑧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

⑨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不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

⑩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6m;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⑶ 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①在楼盖处或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的下部;②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③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④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⑤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⑥对地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200mm,配筋不应小于MU1O;⑦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⑧可用配筋带代替水平灰缝钢筋,二者具有下列对应关系。

2.3 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开裂的方法

⑴ 建筑物的体型力求简单。建筑物体型复杂常常是削弱建筑物整体刚度和加剧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基条件不好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简单的建筑体型,实践证明,这样的建筑物,由于整体刚度好,地基受荷载均匀,所以较少发生开裂

⑵ 控制建筑物长高比。砌体结构的长高比越大,整体刚度越差,纵墙很容易因挠曲过度而开裂。根据调查,二层以上的砌体结构长高比不宜大于2.5:对于平面简单,内外墙贯通、横墙间隔较小的结构,长高比不宜大于3.0。不符合上进要求时,要设置沉降缝。

⑶ 设置圈梁。对于砌体承重结构来说,不均匀沉降的损害突出表现为墙体的开裂。因此,常在墙内设置圈梁来增强其承受挠曲应力的能力,这是防止出现裂缝及阻止裂缝扩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当墙体产生挠曲时,圈梁的作用犹如钢筋混凝土梁内的受拉钢筋,它主要承受拉力,弥补了砌体抗拉强度不足的弱点。当墙体正向挠曲时,下方圈梁发挥作用,反向挠曲时,上方圈梁发挥作用。另外,圈梁必须与砌体结台成整体,否则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⑷ 设置沉降缝。用沉降缝将建筑物(包括基础)分割为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沉降单元,可有效地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分割出的沉降单元,要求具有体型简单、长高比小、结构类型不变以及所在处的地基比较均匀等条件。

3 结束语

砖砌墙裂缝不令影响建筑外观造型和使用功能,而且会影响到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严重者甚至引起房屋的倒塌,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研究这些裂缝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预防是十分重要的。砌体结构裂缝的控制,是一综和性问题,必须坚持设计和施工合作,做到设计阶段的事前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事中控制,尽量杜绝事后加固的被动局面。必须引起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充分重视,设计应紧密结合现场情况和实际施工条件,施工应尽力保证设计要求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温度裂缝的产生,将温度裂缝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单虹云、刘书玲、郝斐哲、张东煌.浅议多层砖砌体建筑墙体温度裂缝的防治方法.河南建材.2011.

裂缝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墙身裂缝;控制;优化对策

从当前建筑应用形势来看,墙身裂缝的发生频率普遍较高,一旦该类质量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裂缝程度小幅存在将会对建筑的美观性产生不良影响,房屋本身在使用^程中也会随之发生漏水等问题,相对的如果墙身裂缝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其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就会遭到破坏,而承载力也会处于持续弱化的状态中,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建筑倒塌等问题,用户的生命及财产都将受到直接威胁。虽然墙身裂缝较为常见,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其形成重要认识,这就需要对该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裂缝的一般特征及性质

建筑本身在施工过程会受到各项因素所影响,这就使得其质量呈现出了高低不等的不良状态,通常情况下裂缝的表现状态也难以一致,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表面不规则裂缝以及贯穿性裂缝,前者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的后续阶段,当结构裂变后,墙体表面就会随之出现裂痕,这种裂缝通常宽度较大,但是密集状态却较为明显,该类裂缝通常都是停留在墙身表面的,并不会向深处延伸,造成该类裂缝的主要原因基本都是养护工作不达标,这就使得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受损,因此这类裂缝并不会对构件产生大幅影响,后期裂缝处理难度不大。

贯穿性裂缝则与表面不规则裂缝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生期间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后,该类裂缝的发生会呈现延伸特性,并且从上部向下部逐渐递延,并且其延伸方向能够与楼面相互垂直,这种裂缝能够直接达到楼面板底,但是这并不代表裂缝能够递穿至楼层,通常裂缝宽度具有一定延伸范围,但是当裂缝程度较大时,裂缝将达到深化状态,这时裂缝的缝隙就会加深,当达到极限时就能够穿过墙体结构。因此不难发现,贯穿性裂缝一旦发生,对墙面造成的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并且后期处理难度普遍较大,这不仅会造成建筑正常使用功能受到直接限制,更会埋下安全隐患,这对于建筑本身及用户来说都是较为不利的。

二、墙身现裂缝浅述

1. 温差变形引起的墙身裂缝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墙身裂缝。一般材料均有热胀冷缩性质,房屋结构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变形。在夏季的几个月里,屋面板温度可高达 60~70℃,而在其下的墙身一般仅为 30~35℃,温差可达 30~40℃,加之在相同温差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伸长值要比砖砌体墙大一倍左右。所以在混合结构中,当温度变化时,钢筋混凝土屋盖、楼盖、圈梁与邻接的砖墙伸缩不一,存在着较大的温度变形差,这种变形差的分布是中部小、两端大,由于变形差必然彼此相互牵制而生产温度应力,使房屋结构开裂破坏。

2. 地基沉降不均匀引起的裂缝

房屋的地基在平整过程中,一般都经过高挖低填的工序,因此在房屋建成后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地基沉降。如果地基沉降不均匀,沉降大的部位与沉降小的部位,发生相对位移,在墙身中产生剪力和拉力,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墙身本身的抗拉抗剪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且这些裂缝会随着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的增大而增大,一般成斜向裂缝,裂缝的方向一般向着凹陷处。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等。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型裂缝,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型裂缝,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凹凸设计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

3. 地基土冻胀和屋面女儿墙漏水冻胀引起的墙身裂缝

当气温降到 0℃ 以下时,地层表面所含水分就开始结冰;而当地基土上层温度降到 0℃ 以下时,冻胀性土中的水就开始结冻,下部土中的水分在毛细管的作用下,不断涌进上部,上部土不断结冻形成冰晶体而膨胀隆起,由于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同,结冰的厚度不同,随着气温的降低,地基隆起的程度就不同。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越高,气温越低,隆起的程度越高。冻胀应力很大,可高达 2×106MPa,建筑物很难抵抗如此大的应力,所以建筑物的某一部位就会被顶起。由于地基的含水量不同,各基础所处的环境也不同,所出现冻胀的情况也不一样,就好像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身裂缝。屋面排水不利、渗漏、女儿墙压顶开裂出现渗漏等也同样引起墙身裂缝。

三、墙身裂缝的控制措施

1. 温差裂缝的应对措施

设置温度伸缩缝这是防止墙身竖向裂缝的主要措施,因为各伸缩单元中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要小得多。按照有关规定,建筑物总长大于 50m 时,应设伸缩缝。伸缩缝应设置于因温度变化和材料干缩可能引起应力集中且墙身开裂可能性大的地方。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屋盖,每隔 15~18m 左右就应设混凝土后浇带一道;屋面现浇混凝土轴板可分段浇灌,先浇灌两边,留好施工带,过一段时间后再浇灌中间,这样可避免混凝土收缩及两种材料的温度系数不同而引起的裂缝。

2. 沉降裂缝的应对措施

这类裂缝的产生原因大多是与设计的缺陷或者施工质量不合格有关。因此工程设计应加强地基土持力层的详细勘探工作,了解有关土层的性质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保证基础有足够的埋置深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措施:防患于未然,在设计阶段就消除裂缝隐患一般在设计中选取土质均匀的场地建造房屋;当地基土壤严重不均匀时,应采用处理地基或改变基础埋深的方法,消除不均匀影响;当基底持力层为遇水膨胀或湿陷性土壤时,应在房屋周围采取排水及隔水措施;从而使基础的局部倾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新老或相邻两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对地基产生新的附加应力和应力叠加,引起不均匀地基沉降。

3. 冻胀裂缝的主要应对措施

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一定要设计在冰冻线以下;基础下的垫层最好选用 3:7 灰土垫层,因为 3:7 灰土的密度大,含水量小,而且弹性也较好,不容易引起冻胀;在设计阶段要做到正确结构计算和设计,这是应对结构裂缝最基础性的工作。设计资料要仔细审查,当荷载较大而构件截面尺寸受到限制时,应提高块体和砂浆强度等级,或采用配筋砌体。

参考文献:

裂缝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桥梁;混凝土;裂缝

0 前言

目前,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研究多集中在水工结构的大坝、高层建筑基础上。而对于桥梁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桥梁事业飞跃发展,修建了许多大跨度的桥梁。随着跨度的不断增加,桥梁中的基础、锚锭、桥墩、承台、主塔等构件的体积相应增大。这些桥梁构件亦属于大体积混凝土范畴。大体积混凝土如果施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裂缝,混凝土结构更容易受侵蚀,控制裂缝对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把裂缝宽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使我们免遭经济损失。本文会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1 桥梁裂缝产生原因浅析

1.1荷载引起的裂缝

桥梁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称为荷载裂缝,可分为直接应力裂缝和次应力裂缝两种。

1.1.1直接应力产生的原因有:

①设计阶段:计算模型不合理;安全系数不够;荷载计算失误等。②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堆放施工机具、专业知识不牢固等。③使用阶段:天气原因,人为原因。

1.1.2次应力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①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计划不符,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开裂。②桥梁结构中经常要开槽、凿洞、设置牛腿等,受力构件挖孔之后,力流会产生绕射现象,在孔洞附近密集,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往实际工程中,次应力裂缝足产生荷载裂缝的常见原因。

1.2 温度引起的裂缝

(1)年温差。一年四季温度不断变化,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桥梁的纵向位移产生。

(2)日照。桥面板、主梁或桥墩侧面受太阳曝晒后,温度会大大高于其它部位,导致局部的拉应力较大,出现裂缝。

(3)突然降温。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导致桥梁混凝土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造成应力变化而出现裂缝。

(4)水化热。水泥的水化放热,导致温度升高,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1.3 收缩引起的裂缝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二种情形。

(1)塑性收缩。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此时水泥的水化反应剧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现象,混凝土发生失水收缩,塑性收缩产生的量级一般很大,若骨料往下沉过程中受到钢筋的阻挡,便可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2)缩水收缩(干缩)。由于缩水表快内慢,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承受的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即会产生收缩裂缝。

(3)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结构开裂。

(4)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钢筋周围的混凝土碱度降低,使钢筋周围的氯离子含量增大。使钢筋中的铁离子氧化反应,氧化后体积比原状体积增加2~4倍,从而对岗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士开裂、剥离,同时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透到混凝土表面。

(5)冻胀引起的裂缝。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会出现冰冻现象,使混凝土的膨胀力加大,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最终引起裂缝出现。

(6)施工材料质’特引起的裂缝。配置混凝土用的材料如果质量不合格,亦会导致结构产生裂缝。

(7)施工工艺质敞引起的裂缝。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易产生纵向、横向、斜向、竖向、水平,浅表、深进和贯穿等各种形式的裂缝。

(8)混凝土中的水分有80%的水分需要蒸发,只有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混凝土在水泥水化过程中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产生体积变形,多数是收缩变形。混凝土中多余水分的蒸发是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干燥收缩变形不受约束条件的影响,若存在约束,即产生收缩应力即可引起硅的开裂,并随龄期的增加而发展。

2 桥梁混凝土裂缝控制对策

针对桥梁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可以通过改善施工措施、加强过程控制,优化监控方案从而控制裂缝产生、发展。

2.1改善施工措施有效控制温度应力

2.1.1改善混凝土级配减少水化热

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最高温度是混凝土绝热温升,混凝土的散热性能,结构尺寸,混凝土浇筑温度及各种温度和因素影响的总和,因此降低混凝土的发热量是控制桥梁混凝土裂缝的重要措施,主要有: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掺粉煤灰、骨料的选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2.1.2改善施工措施有效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降低温度差

(1)合理分缝分块可以使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得以充分地散发。(2)采用二次振捣技术可以消除沉陷的影响,减少孔隙和塑性收缩裂缝,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3)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措施可以把混凝土的初始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使之产生的温差较小,从而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可以避免混凝土开裂。(4)加强混凝土的保温和养护,刚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低、抵抗变形能力小,如遇到不利的温湿度条件,其表面容易发生有害的冷缩和干缩裂缝。保温的目的是减小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及表面混凝土温度梯度,防止表面裂缝的发生。

2. 2强化施工控制减少应力变化

2.2.1 施工过程结构应力验算

以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悬浇桥为例,整个过程划分为主墩浇注施工、主梁浇注施工、主梁合拢段施工、二期恒载施工四个主要的阶段,其中主梁各节段悬臂施工阶段又划分为挂篮移动前、后,混凝土浇注前、后、预应力张拉前、后6个工况,施工控制在施工前依据设计图纸和初步施工方案对结构进行初步的结构整体应力验算和理想状态分析。

在实际的悬臂施工过程中,则按照具体的施工方案,考虑挂篮等施工机具荷载变化、临时材料堆放荷载、结构温度变化、节段施工尺寸偏差等影响,根据混凝土弹模、容重测试和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的结果以及结构实测几何线形资料、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进行前进分析计算,验算结构整体应力。

2.2.2 误差分析

施工控制的目的是尽可能消除理论计算与施工实际情况的差导,引起这些差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算参数与实际情况的差导,如施工时结构的实际温度与计算假定温度的差导;混凝土实际的弹性模量、容重与设计弹模、容重取值差导等等;②计算假定与实际结构状态的差导,混凝土实际的收缩、徐变等等;③施工误差,如悬浇立模、预应力张拉、节段尺寸等施工误差;④测量误差,如主梁每节段标高、截面内力测量产生的误差等等。

依据施工过程实测的数据,分析各种原因的影响值,通过参数调整,消除参数误差,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参数,消除或减小施工误差,滤除随机误差,掌握各施工阶段结构的实际内力与线形状态,为后续计算分析提供符合实际的结构参数。

2.2.3 施工过程实际工作流程

悬浇桥的施工方法采用从墩顶往两岸利用挂篮悬浇,因此,施工控制应首先从桥墩开始,根据桥墩试验实测结果修正施工前的前进、倒退计算分析,提供桥墩墩顶施工标高(一般高于设计图纸提供的成桥标高),依据已完工的墩顶实测标高及挂篮静载试验修正计算模型,进行前进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成桥理想比较,若不符合,则进行反馈、倒退分析及参数调整,纠偏,直至分析结果符合理想状态,在此基础上提供1号块的立模标高,并进行温度修正,如此类推,每一节段施工前都将以修建参数的结构识别、误差分析结果代入程序进行反馈分析,得出下一节段的立模标高,使每一节段的内力和标高都在我们的预测和控制之中,从而实现成桥的内力及线型符合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目的。但应注意,当施工进入张拉阶段时,还应根据预应力损失试验结果,修正计算模型。

2.3优化施工监控方案有效监控应力变化

2.3.1应力、应变监测

应力、应变监测是施工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对施工实际荷载情况进行检验,而且可以通过对结构应力、应变的定期定时监测,一旦发现结构应力超限,立即向施工控制领导小组提出危险预警及处理建议,从面达到结构安全施工的目的。

以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为例,桥的应力检测截面布置在主梁节段根部,测量元件采用钢弦式应力传感器,在每一节段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注前、后、纵向预应力张拉前、后)共测量4次,主梁合拢及二期恒载施工完应进行应力、应变测试。

2.3.2标高观测

标高观测的任务是反映各工序前后,某一特定时段内主梁挠度的实际情况,对于悬臂浇筑施工的桥梁,一个施工块件主要有挂篮行走,绑扎钢筋、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四道工序。对正在施工的节段观测测次为:①混凝土浇筑前;②混凝土浇筑后;③预应力张拉前;④预应力张拉后,共四个测次。观测节段为包括本节段在内的想念前3个节段控制截面的标高,每施工完四个节段,就观测一次全桥各控制截面的标高。标高观测由施工单位完成,观测数据需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当施工控制单位对观测结果产生导议时,由监理工程师及施工控制单位会同施工单位复测。

标高观测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早上太阳出来半小时之前完成,使结构经过一昼夜的热交换后大致处于均匀温度场的状态下。标高控制截面距离每一节段前端20cm,测点埋设钢筋头,钢筋头高出混凝土表面2cm,并用红油漆标记之。

裂缝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问题;施工控制;

Abstract:The concrete crack problem is a widespread but difficult to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 reason for this article from design, materials, mixing ratio, the construction site mainten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racks in concret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in the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concrete material selection, conservation with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an some proposed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concrete cracks.

Keywords: concrete cracks; problems; construct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5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概述

混凝土结构工程裂缝问题,是一个被工程施工人员普通关注的问题。而且有的裂缝如果继续扩展还可能危及建筑结构的安全。很多案例表明:结构的破坏一般是从裂缝开始的。有的裂缝是荷载产生的裂缝,而有些裂缝则是工程疏漏造成的,例如钢筋的锈蚀,保护层的剥落,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这些原因不但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而且严重的损害了工程耐久性,缩短了房屋建筑工程使用寿命。还有在耦合作用下产生的裂缝以及碱骨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下产生的裂缝。结构裂缝不但影响建筑美观,还为房屋的装饰装修造成困难。

二、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很多,有些是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组合下产生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下手。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设计原因

在设计结构中断面突变的应力集中产生的构件裂缝;对构件设计中施加预应力计算设计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如偏心、应力过大等);设计失误造成的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者过粗等引起的构件裂缝;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而设计变形缝;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是混凝土构件用灰量过大,对构件的收缩不利。

(2)材料原因

粗细集料中的含泥量过大,造成的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的级配不正确,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导致裂缝的产生;骨料粒径过细、针片含量过高,致使混凝土的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而造成收缩量增大;水泥种类选取的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大;水泥等级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原因:水泥的等级越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就越大、越容易造成开裂。

(3)混凝土配合比的原因

施工浇筑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造成的水泥浆体积就越大、坍落度就越大,收缩也就越大;配合比中的砂率、水灰比选择不恰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有偏差,致使混凝土离析、泌水不良,增加了构件收缩值;配合比中混凝土膨胀剂的掺量不恰当。

(4)施工和现场养护的原因

现场施工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而影响到混凝土的密实性及均匀性,致使裂缝的产生;混凝土拌和不均匀,搅拌的时间不足或者过长,拌和后到浇筑时间搁置的时间过长,都容易产生裂缝;为了快速连续施工而造成的连续浇筑时间过长,两次浇筑的接茬处理不恰当,混凝土构建很容易产生裂缝;浇注混凝土后,在养护过程中,风速过大与烈日暴晒,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注时,现场养护过程中混凝土降温以及保温工作做的不到位,造成混凝土构建的内外温差过大,致使混凝土构建产生温度裂缝。

(5)环境因素

构筑物基础的地基不均匀而产生的沉降裂缝;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酸、盐、碱等腐蚀性物质对构筑物的侵蚀,导致的裂缝;建筑物受季节变化的温度、湿度差异过大而引起的裂缝。

以上这些因素所造成混凝土较大的收缩,致使混凝土构建微小裂缝迅速的扩展变大,形成影响建筑物使用的大裂缝。

三、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1)设计方面

在建筑构建的设计中应该处理好构件在约束状态下的结构和完全处于自由变形的无约束状态下结构的关系,使其有足够的变形余地。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约束状态的结构和自主变形状态的关系的设计原则,进行选择结构方案与使用材料;尽可能的避免结构断面的突变带来的集中应力,例如因结构或者造型等方面的原因而充分的考虑采用加强措施;运用补偿收缩的混凝土技术, 在比较常见的一些混凝土裂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混凝土收缩造成的。想要解决由于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裂缝,我们可以选用在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的方法,而事实的实践证明,其效果是很好的;重视构筑物中的构造钢筋,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重视构筑物中各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加应该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规格和数量的选择。

(2)材料的选择

根据构件结构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水泥的品种、等级;制混凝土时选用级配优良的砂与石原材料,砂和原石材料的含泥量也要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采用掺合料及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和外加剂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改善混凝土性能作用。

(3)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应该严格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要求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以及耐久性等进行设计;在能够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要尽可能的采用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基础、楼板、梁、屋面的混凝土坍落度应当小于120mm,墙、柱的混凝土坍落度应当小于150mm;混凝土的用水量不应大于170kg/m3;在满足工作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宜采用较小的砂率。

(4)施工和养护方面

应当优先采用预拌的混凝土,其质量要求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而且施工者要在事先制定关于混凝土制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质量控制措施;混凝土运至浇捣地点时的坍落要符合要求,严禁往运输到浇筑地点的混凝土中随意加水;在楼板、墙、梁、柱浇筑时,应该先浇筑墙、柱,等待混凝土沉实后,再进行梁和楼板的浇筑。在浇筑楼板和梁时,先浇筑梁,再筑楼板;当构件浇筑时,要防止模板、钢筋及定位筋等的变形和移动;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应该控制浇筑后的混凝土内部温度以及内部与表面的温差、混凝土表面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内部最高温度不应高于70℃,内外温差不应超过25℃,混凝土表面与环境差不宜超过15℃;现场养护是防止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的重要措施之一,所以必须制定养护方案,并且派专人进行养护的工作。混凝土构件在浇注完毕后,必须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对于一般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添加剂或者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4d。

(5)环境方面

密切注意施工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温、湿度的变化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严格控制浇筑现场的坍落度、大风等不利的环境影响。

四、总结

混凝土裂缝现象是混凝土结构构件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是不可避免的,裂缝不但会降低建筑构件抗渗、安全等能力,而且会加速构件内部钢筋的锈蚀以及建筑物结构构件的混凝土的碳化,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因此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控制重点在于“防”,应当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的研究、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建筑物与构件能正常耐久的使用,但是各种各样的原因仍会有一些的混凝土裂缝产生,所以当裂缝发生后,我们必须先检查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裂缝产生的类型,才能准确的选择处理措施,同时我们还要合理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的选用、加强施工现场的监控、严格遵守施工规范,才有最大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并且把裂缝控制在设计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减少裂缝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徐荣年,徐欣磊.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王铁梦法”应用事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何星华,高小旺.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韩素芳,耿维恕. 《钢筋混泥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裂缝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楼面;裂缝;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传统的预制楼板被现浇楼板代替,房屋的整体性,抗不均匀沉降性,结构安全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产生了楼面开裂的质量通病。虽说这些裂缝不影响房屋的结构安全,但影响美观,而且对房屋的抗渗性,耐久性也有影响,因而现浇板裂缝成为现阶段施工及监理最重视的质量通病之一。

1 楼面裂缝的种类

结构裂缝。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预制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墙体刚度相对增大,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45°斜裂缝,板端负弯矩较大处的板面裂缝等。

温差裂缝。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

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2 裂缝的特征

裂缝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约束,二是抗拉能力。对楼板来说,约束最大的位置在四个转角处。因为转角处梁或墙的刚度最大,它对楼板形成的约束也最大。同时沿外埔转角处因受外界气温影响,楼板成为收缩变形最大的部位。一般来说,楼板内配钢筋都按平行于楼板的两条相邻边而设置,也就是说,转角处夹角平分线方向的抗拉能力最为薄弱。故大多数板上缝都出现沿外墙转角处,而且45°斜向放射状。

3 裂缝的成因分析

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这些都容易导致裂缝的发生。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水、水泥、外渗混合材料外加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由于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砼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砼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由混凝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钢筋混凝土粱、柱、墙、板等构件共处在同一个大气环境中,当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时,这些构件混凝土相应都会产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由于体型上的差异,楼板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较小,在水平方向上楼板的收缩变形一般均超前于(或大于)梁、柱、墙,使楼板内出现拉应力,梁内呈压应力。另一方面是外纵墙与山墙在外界气温的影响下,经历热涨和冷缩的反复作用,它们的温差合力对房间沿外墙角部楼板将产生较大的主拉应力。以上两个作用力的叠加,对楼板形成最不利状态,当楼板内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并且楼板变形大于配筋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的时候,楼板内就会产生裂缝。

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和养护不当。过度的抹平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产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扳表面龟裂,而养护不当也是造成现浇混凝土板裂缝的主要原因。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而过迟养护,由于受风水日晒,混凝土板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由于此时的混凝土强度比较低,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产生开裂。特别是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差大,养护不当最易产生温差裂缝。

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施工中不注意钢筋的保护,把楼面负筋踩弯等,将会造成支座的负弯矩,导致板面出现裂缝。此外,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弯矩造成横向裂缝。

4 现浇楼面裂缝的控制技术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研究开发泵送条件下的低收缩率的干硬性混凝土,专门用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工程上。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有条件的不妨采用“放”的特殊构造措施。例如,可将端跨设计成简支板的形式,即在楼面与梁之间设置施工缝隔离。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在混凝土浇捣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水分。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粱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承受支座负弯矩,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避免在末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从而造成变形等现象发生。浇注后,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严格施工管理,浇捣楼板混凝土时,必须铺设操作平台,防止施工操作人员直接踩踏上皮负弯矩钢筋。同时加强浇捣楼板混凝土整个过程中的钢筋看护,随时将位置不正确的钢筋复位,确保其位置准确。设计楼板底模及支架时,应充分考虑能够满足承受各种可能的施工荷载的需要。混凝土浇捣后,必须留有足够的养护时间。

以上几种方法由于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故应以提高楼板含钢率为主,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外墙转角楼板处增配放射性配筋,提高部分外墙的保温隔热标准。特别是对外墙转角处的里墙面,要采用加贴保温隔热材料的方法,使温差对楼板变形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关期刊更多

广东建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广业检验检测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建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