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

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

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

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试用期结束后会有一个工作总结,作为公司的员工为试用期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新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材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材料一

20__年就要过去了,总结一年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愧疚。过去的一年,是我们部门全体员工奋力开拓的一年,更是每个仓储成员接受挑战,逐步成长的一年。为从教训中得出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更充分的计划准备。现将20__年仓库管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回顾及感想。

自今年3月份进入本公司以来,在办公室担任文员工作。9月份时,因仓库没人管理,便调到仓库负责仓库管理工作。刚进仓库的时候对业务不太熟,在此期间,我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虚心学习,埋头工作,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二、自觉加强学习,努力适应工作。

我是初次接触仓库管理工作和对账工作,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我自觉加强学习,虚心求教,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总结工作方法,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我逐渐摸清了工作中的基本情况,把握住了工作重点和难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已基本胜任本职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仓库账目,保证库存数目和进货、配货数目清晰准确。

从十月份以来,逐步针对各种车型的配件建立起手工保管账册和电子账册。基于这项工作的完成,在冲压车间和采购部同事的协助下,基本上杜绝了断货与积压货品的现象。同时由于仓库的账目日益完善清晰,更好的支持财务部门的工作。

四、坚持定期整理仓库。

认真细致的做好各种车型配件的入库出库工作,根据各种车型进行归类摆放,消除了仓库凌乱不堪的状况。在改善仓库环境的同时也为后续库存统计工作奠定了基础。保持干净整齐的库容库貌成为仓库管理的一个长期基础工作。

五、认真做好每月的对账工作。

经过四个月的接触,对这项工作的流程已经较为熟悉,能够严格按照公司的制度规定完成每月的对账工作,保证各项数据准确无误,与财务部门做好对接手续。

六、存在的不足

1、由于刚接手工作不到一年,很多地方了解不够深入细致,需要继续努力。

2、车型种类繁多,对各种车型宏观上把握比较容易,微观掌握还需下大力气。

3、在进货量和配货量都较大的情况下,仓库容易暂时性出现空间不足、货物比较拥挤现象。

七、20__年工作计划

1、继续加强学习,增强对本职工作的了解,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益,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管好账目,在电子帐的配合下,准确把握库存和进货配货情况。更加全面的了解商品明细。

3、坚持定期整理仓库,及时处理废旧杂物,提高仓库的利用率,避免在进货配货高峰期仓库紧张现象。

4、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新的一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做的更好,为公司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新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材料二

试用期的三个月对我个人而言是收获颇丰的一个阶段。通过三期培训和与各位同事、领导的相处,使我渐渐开始适应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在工作中体会到的领导到同事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值得一提的是领导做事的认真谨慎,让我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好做细。在此,我须真诚的向各位领导和同事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感谢大家在这段时间给予我的足够宽容、鼓励和帮助。下面就我三个月的试用期工作进行总结。

刚刚走出校园,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很多专业知识对我来说虽然极具吸引力,但还是非常陌生,和其他同事相比自知存在着太大的差距。而我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之一就是急躁粗心,而这些在电厂是非常忌讳的。所以随着这些担心,初来时的兴奋逐渐被压力所取代,心里也总是倍感愧疚和自责。这在通过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学习,逐渐进入工作状态后,不安与紧张慢慢得到了平复,自己也有了自信和做好工作的决心。初入厂时老员工对我们进行的一系列安全教育和培训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为忽略任何小的隐患都有可能造成今后大的事故。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始终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向老员工学习,使自己个人安全生产的意识不断得到提高和增强,为电厂安全高效运行自己应尽的努力。试用期是学习的主要阶段,通过各位同事、值长的热心帮助,我对电厂的各种设备更加熟悉,对一些基本操作也有了掌握。我相信在自己不懈努力和各位同事的无私帮助下我的专业素质肯定会不断得到提高。

值班工作包含许多专业知识,在这方面原本的学习基础就不扎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量增多,再加上个人学习主动性不强,所以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很多操作不能熟练完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多加强专业方面的学习,同时多向同事请教。电站中设备很多,各种参数需要牢记,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培训的技能考试暴露出我的很多问题,一些关键设备不很熟悉,一些简单操作不熟练,很多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电站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很杂,这就需要我认真努力学习,虚心请教,只有点滴积累才可以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值班员。

通过三个月的工作,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缺点与不足。首先与同事们沟通少,工作时缺乏思考,遇到问题也不注意总结,尤其是在工作中细心不够,又容易急躁,这些都是导致工作不能很好完成。在今后工作中,除了加强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外,也应该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将工作完成好。我也会虚心听取同事的批评和纠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将转正的时刻作出以上的总结,是对自己过去的自省也是对今后生活工作的激励。展望邻近的20__年,我意识到,只有行动上有方向,工作上有目标,心中才能真正有底,才能够做到忙而不乱,紧而不散,条理清楚,事事分明,逐步摆脱刚参加工作时只顾埋头干,不知思考总结的现象。当然我们在管理处能安心的工作,愉快的生活也离不开领导们的关怀和照顾,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鼓励是我们立志为崔家营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动力,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领导们的关怀,我一定会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新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材料三

转眼间,三个月的试用期时间就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从未学到的东西,也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的东西。也感受到了自己进入了一个关系和谐,团结奋斗,积极向上的团队。非常感谢公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

首先,在原材料仓库的三个月来,熟悉了原材料入库流程,熟悉了采用先进先出的原材料出库流程。

在此期间,每当遇到问题时,同事们都会耐心的讲解,我觉得他们很热情,在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请领导放心,我会尽心尽责的工作,虽然我学历不是高,但我会努力。

实习期间,担当了仓管的基本职责,参与了出入库管理、订购管理、目视化管理、5s管理、先进先出管理和看板管理等工作活动。对每一项的理解:

第一:出入库管理,见单作业,凭什么可以收发,凭什么进行收发,单据,认真核实,细心清点,当面交接,当面签章;认真按严密的程序办事。

第二:订购管理,仓管担当部份物控职能,理解安全库存,周转库存,存量,采购批量,严密跟进每一款物品的进销存,及时提请欠料申购;一方面要保证能持续供应产线,一方面保证能降低库存,一方面要兼顾采购周期及采购成本,找平衡,统计每款物料的各月领用规律,理解采购的经济批量与周期,综合分析好,连续关注。

第四:5s管理,各项现场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仓库管理一样重要,仓库的定点定位定量原则,就是要做好整顿工作,仓库的物品分仓分类分管,整理好了才能分,仓库的物品多,在接收搬运储存交付的各类活动中,都需要一个有序整洁的工作环境,只有做好整理整顿清扫工作,才能保证这些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仓库管理是一件长期的重复性工作,所以必须养成一个好习惯,天天坚持做好,日清日洁,5s的素养对此有非常大的帮助。

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从1998年开始,作为粮食流通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些成果在国家粮库建设中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管理和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全面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使我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储藏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国债建库催生集成创新

(一)改变储粮落后状况是“四合一”技术研发基本目标 建国后至1998年以前,我国粮食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粮食储备数量相对较少,对仓储设施需求不高,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建设标准很低,配套设施设备少,保粮技术比较落后。相当部分仓房是上世纪50年代仿造前苏联粮库建设的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设施陈旧简陋,只能保证粮食不被日晒、雨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很差。由于保粮技术落后,储粮安全主要靠人工艰苦劳动来保证。粮温测报靠人工入仓检查,时间长,效果差;害虫防治由人工进仓投药完成,作业有一定危险,而且用药量大,杀虫还不彻底;粮食出入库作业要靠人背肩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粮食损耗严重。因此,当时我国大部分粮库的原有仓房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品质良好的要求,科学储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建立粮食储备保障体系亟需攻克的难题。

(二)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为“四合一”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提供难得机遇为应对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筑牢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6月决定发行国债用于建设包括储备粮库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国家共分三批安排了国债粮库建设项目。一是1998年安排172亿元建设25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二是1999年和2000年国务院又决定再投资150亿元分别建设两个10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三是2002年和2003年再次安排21亿元投资用于粮食仓储设施的完善配套和功能提升。三批国债粮库建设共投入资金343亿元,建设储备粮库项目1114个,建设各类专项工程1936个。共建成储备仓容510.5亿公斤。这是我国历史上集中建设粮库仓容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全国粮库有效仓容到2005年末达到2600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国债粮库项目主要建设了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仓型,实现了创新推广现代化仓型、改善储粮设施条件的重大飞跃。其中高大平房仓是主导仓型,占新建仓容的83%。仓房跨度从21米到72米不等,散粮装粮高度一般为6米,单仓容量可达500万公斤,是旧式平房仓的2~3倍、苏式仓的5倍。浅圆仓占新建仓容的10%,是一种占地面积小、单仓容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新仓型,可同时满足中转和储备的需要。

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作为储备粮库,因单仓容量大、堆粮高,储粮周期长,配套设备要求高,原有的仓储技术、工艺设备及作业方法已不适应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的要求,创新研发推广亟待突破。为此,原国家粮食储备局组织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广大科技人员克服困难,很快形成科研成果,“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推广应运而生。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子丹等有关科研人员是全行业科研队伍的突出代表,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为推广储粮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四合一”储粮技术彻底解决了高大平房仓和浅园仓储存粮食面临的粮堆环境复杂、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易发热霉变、害虫易扩散、熏蒸杀虫不彻底以及储粮品质陈化快等难题。总之,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将“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成果作为解决新型粮仓建成后安全储粮的主要支撑,保证了项目的投资效果,确保了粮库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提升了粮库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国债粮库从项目建设和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研发应用的新要求,提供了广阔的集成试验空间,促进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的研发集成,推进了技术成果在粮食行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库建设和粮食仓储技术水平。

二、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在于转化应用。为做好“四合一”储粮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国家粮食局高度重视“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家投资建设粮库项目中的推广应用,重点抓了通用图设计技术集成、实仓试验完善标准和设施建设与改造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采用通用图设计,全面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1998年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项目启动之初,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粮食储备局为选好储备粮库建设的仓型和储粮工艺,专门委托国贸工程设计院、郑州科研设计院、无锡科研设计院、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在总结我国粮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建设经验和储粮技术,编制各种仓型通用设计图纸。请郑州粮食学院、郑州粮油食品建筑设计院结合仓型通用图设计制订了统一的安全储粮工艺技术要求。1998年第一次编制《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仓型设计选用图集》和《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储藏工艺设计图集》并推广使用,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对设计图集作了修订完善。该套通用图在2004年荣获国家第七届优秀标准设计金奖,2 009年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颁发的建国60周年“作用显著标准设计项目”大奖。

国家粮食局还了《中央直属储备粮库浅圆仓设计暂行规定》、《200亿斤国家粮库平房仓通用施工图优化设计统一技术规定》、《国家粮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和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粮库建设历史上第一次将安全储粮、作业装备、信息管理、质检监测等技术与粮库建设全面结合实施,彻底解决了以前存在的粮库建设与建成后使用“两张皮”的问题。建库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了多次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烘干机、吸粮机等一类设备的公开招投标,组织了三期大型粮仓设备展览会,促进了科研与设备制造的有机融合,使粮食仓储设备质量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批国债粮库项目所建粮库全部配备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系统,共配备粮食检测系统1169套,环流熏蒸系统1118套,购置计算机6213台,谷物冷却机645台。

(二)通过大规模实仓试验,不断完善“四合一”储粮技术 “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是粮库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推广之初,四项新技术

研究成果只在少数库点做过一些单项试验,尚未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进行系统生产试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尚需完善,粮库管理和技术人员亟需培训。为此,国家粮食局组建了粮食储藏技术咨询专家组和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专项技术组,从1999年到2000年分别在全国13个省(区、市)的21个粮库,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产性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试验数据,编制(修订)了《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浅圆仓储粮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和标准。配合生产性试验,国家粮食局编印了《储粮新技术应用简报》30多期,很好地指导了新仓储粮工作。总结生产性试验成果,编制了《储粮新技术教程》和四套多媒体教材,举办仓储技术培训班,先后为全国近千个粮库培训了一万多名技术骨干,为“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继续推广应用“四合一”技术,全国粮食仓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将“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保障储粮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和粮食仓储技术规范,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力推进转化应用;二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现代物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突出国家补助投资重点,引导企业在粮食现代物流、粮库建设、维修改造项目中积极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三是将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企业的必备条件,明确标准和要求,严格审核,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认定的1906家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全部采用了该技术;四是把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纳入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国326家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上述措施,“十一五”期间,无论是中央投资安排的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现代物流项目,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省级储备粮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以及粮库维修改造项目,都广泛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技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粮库有效仓容中应用“四合一”新技术的比例比2005年底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应用技术增加40%以上。全国共有1.29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专业的环流熏蒸设备,占总仓容的40%:1.76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计算机测温系统,占总仓容的54%;2.44亿吨仓容装备了机械通风设备,占总仓容的75%;南方地区粮库共装备谷物冷却机1029台,基本上可满足高温高湿地区低温储粮的需要。

“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全国粮库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保证了粮食安全储存,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粮情电子检测实现了粮情变化的动态监管,为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采取机械通风、低温冷却、环流熏蒸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粮食虫、霉、鼠害发生,控制了水分减量,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二是保证了粮食品质,提高了粮食耐储藏性。以低温低氧和物理防治技术为主,辅以必要的低剂量、无残留的化学药剂熏蒸,减少了药物污染,实现了绿色环保、安全储粮。试验表明:储存三年后的粮食与当年新粮的品质没有差异,各项卫生指标安全可靠。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已被全面消除,储粮损耗也从“十五”初期的4%降到目前的1%以下,体现粮食新鲜程度的宜存率指标从以前的70%上升到99%。三是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仓储管理水平。粮库项目建设与“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粮库保管化验和仓储企业管理队伍,大幅提升了粮食流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落后面貌。

三、创新发展提升建设水平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根据《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粮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和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继续做好新技术、新材料、新仓型、新设备在储备粮库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粮库维修改造、农户储粮等重大项目上的成果转化。特别要突出国家投资补助的引导作用,在项目设计和安排投资中优先支持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的设施建设和储粮新技术的应用。

(二)加强储粮新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加强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储粮。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适用仓型和保温隔热工艺,筛选性能优良的粮仓反辐射热和隔热材料进行应用示范。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粮种的最佳干燥模式,推广高效节能、低增碎的粮食烘干工艺和设备。三是加强智能粮库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开展智能化粮库建设,创建粮食信息化宏观调控平台,实现对储备粮管理信息的集成与监控。

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跳仓施工 跳仓加流水施工

前言

在常规电厂和核电厂取排水管沟进行设计时,很多情况业主会考虑节省投资不采用钢管而采用混凝土管沟。由于取排水管沟从循环水泵房经汽机房、虹吸井一直连通至排水口,将主厂房两侧分隔,并且取排水管沟一般在地面以下的埋设很深,管径较大,百万机组的取排水管内径在3米以上,施工过晚不利于施工总平面布置,所以一般考虑在主厂房土建开工前完成取排水管沟的施工并回填。但是由于主设备采购、提资及总体、初步设计滞后等因素影响,管沟的设计图纸往往不能在理想时间出图,导致管沟施工与主厂房施工产生交叉影响,这时如何缩短取排水管沟的绝对施工时间成为电厂业主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加快混凝土管沟施工进度的一些方法进行探讨。

1.电厂取排水混凝土管沟施工工艺流程

取排水混凝土管沟根据结构形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内部为圆孔,一种内部为方孔。这两种类型的混凝土管沟施工工艺基本相同,只是内部为圆孔的管沟施工难度较大,占用工期也较长。内部为圆孔的混凝土管道一般用于取水管道,内部为方孔的混凝土管道一般用于排水管道,取水管道需要进行水压试验,排水管道一般不进行水压试验。

取排水混凝土管沟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定位放线基层找平垫层施工隔离层施工底板钢筋底板模板底板混凝土墙体内模板墙体钢筋外墙体、顶板模板墙体、顶板混凝土管道内壁混凝土涂层施工。

2.混凝土管沟施工方法介绍

混凝土管沟的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有连续施工方法、普通跳仓施工方法、跳仓加流水施工方法等,下面介绍其实施过程及各自特点。

2.1连续施工方法

在工期较为宽裕的情况下,混凝土管沟可采用连续施工的方法,即从管沟一端开始向另一端施工,施工完成一段后,接着施工相邻段,直至全部施工完成。例1:某电厂取水混凝土管沟按照设计伸缩缝可划分为12个施工段,若采用普通施工方法从一端施工到另一端,只需一个个班组,平均每段施工工期为1个月,完成全部管沟施工需要12个月工期。

这种施工方法施工组织简单,施工作业面较大,但投入的人力受到限制,相对工期较长,一般在工期宽裕情况下采用。

2.2普通跳仓施工方法

普通跳仓施工方法是指采取跳跃式的方法施工混凝土管沟。采用普通跳仓施工方法投入的班组一般不考虑具体工种,不对工艺过程进行细化,只考虑一个班组能够进行一个完整施工段的施工。跳仓施工可以根据工期需要设置投入的施工班组,工期较短时投入较多班组,工期较长时投入较少班组。例1中12段管沟的施工若投入2个班组,可以按照1、3,5、7,9、11,2、4,6、8,10、12分6个批次进行施工,工期为6个月;若投入3个班组,可以按照1、3、5,7、9、11,2、4、6,8、10、12分4个批次进行施工,工期为4个月;若投入4个班组,工期可减到3个月。

跳仓施工方法可以根据需要投入施工班组,进行工期压缩的潜力很大,在没条件延长施工工期的条件下采用跳仓施工并增设施工班组的方法很有效。

2.3跳仓加流水施工方法

跳仓加流水施工方法需考虑工艺过程各种专业的施工时间,在跳仓施工的基础上进行流水施工安排。根据混凝土管沟施工工艺,混凝土管沟主体结构施工可分解为底板、下部导墙和顶板、上部导墙两部分(有些管沟施工分三次施工完成,本文以两次施工到顶的工艺进行分析)。底板、下部导墙和顶板、上部导墙施工又分别由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3个工艺过程组成。在配备班组时,需根据专业配置专业工作队,根据专业施工工期的长短来确定专业工作队的数量。例2:某厂A班组施工混凝土排水管1个施工段工期组成如表1,因钢筋绑扎工序的工期最长,A班组下应配置2个钢筋绑扎工作队,以利于流水作业的均衡性。

跳仓加流水施工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各项资源,各专业施工队在施工段上能连续作业,减少部分专业工作队窝工情况,在投入班组一定的情况下可提高施工效率,提高施工进度。

3.几种混凝土管沟施工方法对工期的影响比较

连续施工方法施工工期最长,一般在工期要求不怎么紧张,有充足的施工时间的情况下采用该方法,但对于工期较短的情况则不大适用,这里着重对普通跳仓施工和跳仓加流水两中施工方法进行比较。

以例2中A班组为例,分别采用普通跳仓施工和跳仓加流水施工两种方法进行两个不相邻施工段施工,计算并对比所需工期。

1)普通跳仓施工

因普通跳仓施工只考虑A班组能够完整施工一个施工段的内容,不考虑工艺流程中的专业区别,所需工期为两段施工工期的叠加。

所需工期为:(8+4+4+8+4+4)*2=64天

2)跳仓加流水施工

A班组下配置2个钢筋队,1个模板队,1个混凝土浇筑养护队,其流水施工计划图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采用跳仓加流水施工方法所需工期为36天。

通过工期比较可知,本例中采用跳仓加流水施工方法比普通跳仓方法节省了28天工期。

4.总结

因各电厂的主设备采购、设计进度各不相同,对于混凝土取排水管沟的工期要求不会一样,采取的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各电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连续施工、普通跳仓施工、跳仓加流水施工方法中的一种,或者根据施工部位的特点选择3中方法中的任意组合。

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黄骅港三期工程;筒仓桩基础施工技术;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4-0082-03

神华黄骅港三期工程是神华集团十大工程之一,是黄骅港建设“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综合大港的重大举措。三期工程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24座设计直径40米、高43米的大型储煤仓,这是国内首次在煤炭输出港建设的巨大储煤筒仓群,在环保节能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实施意义重大。

通过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于10月2日圆满完成了2860根筒仓桩基础的施工工作,经静载检测、超声波检测以及大应变的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一、工程概况

黄骅港三期工程筒仓采用圆形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共计24座筒仓,筒仓内直径40m,高度41.95m,基础采用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基础。每座筒仓基础桩基119根, 总桩数为2860根(含4根电梯基础灌注桩)。

灌注桩直径为1.0m,桩长为50m,桩顶标高为+3.90m,桩底标高为-46.10m。单根桩设计混凝土方量:39.25m3/根(不含超灌量)。设计采用后压浆形式提高桩基承载力,采用桩端、桩侧复式压浆方式,每座筒仓119根桩基础中,桩侧一道压浆环的有12根,桩侧两道压浆环的有107根。

后压浆总体施工顺序与桩基施工顺序相同,单个筒仓先进行外圈桩基注浆,即仓壁下部桩基,再进行内部桩基注浆。FY2型灌注桩单桩压浆顺序为先对桩侧第二道环(-20m)压浆,然后进行第一道环(-33m)压浆,最后进行桩端压浆;FY1型灌注桩单桩先进行桩侧(-20m)压浆,再进行桩端压浆。各道压浆工序间隔时间均不小于24小时。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桩基数量多、布置复杂,施工难度大

每个筒仓119根桩基础,布置在直径40m的圆形范围内,桩基布置有周圈圆形布置形式和圈内成排布置形式两种,紧密程度不一,间距大小不一,增加了施工顺序安排的难度,对相邻较近桩施工质量的控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二)后压浆灌注桩工序繁多,各项检测穿插其中,相互制约,加大了施工进度控制的难度

后压浆灌注桩工序多达30多道,每道工序必须检验合格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较以往普通灌注桩增加了后压浆的多道环节,桩身砼达到设计强度70%后进行超声波检测,后压浆必须在声测检验合格后进行,且承台相邻部分桩基的后压浆受临近承台桩基施工顺序和快慢的制约,必须统筹考虑,协调施工。后压浆工艺本身要求各道环之间压浆尚需停顿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压浆完成后需要20天才能进行静载试验。每个筒仓均需要进行静载试验,试验合格才能进行承台开挖。由此可见桩基施工各环节制约因素非常多,进度控制难度空前。

三、施工工艺总结

(一)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灌注桩施工工艺主要抓住以下施工控制点:

1.在成孔施工中根据不同的地层适时调整钻具类型、进尺速度、回转速度、提放速度、泥浆配比等参数。在砂层分布广、厚度大的区域选择回旋钻机进行施工,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降低了塌孔和扩径的质量风险。在砂层相对薄的区域选择潜水钻或磨盘钻,在施工至沙层时放慢进尺速度、回转速度、提放速度(控制在正常速度的一半左右);增加泥浆密度等,避免塌孔。

2.钻机施工前根据地质资料及以往在此地区施工经验配置泥浆,泥浆比重控制在1.15~1.25,粘度控制在18~25S,循环过程严格控制泥浆中的含砂率不得大于6%。并对钻进过程的泥浆指标及时检测,对照地质资料分析及时进行调整粘土掺入量,确保泥浆稳定。

3.钢筋笼在钢筋加工区分段成批进行加工,每根桩钢筋笼分三段进行加工,检验合格后在现场搭接焊连接。注浆管、声测管按设计要求固定在钢筋笼上,注浆管采用丝扣连接,声测采用套管焊接连接,外包防水胶带,连接质量可靠满足施工要求。

4.每次浇筑混凝土前,由施工班组、现场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层层把关,对灌注桩的孔径、孔深、孔斜及沉渣厚度进行检查,保证成孔质量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当沉渣厚度大于100mm时,进行二次清孔。

5.混凝土采用罐车直接运输到现场浇注,配备足够罐车并铺垫钢板保持道路畅通,确保连续浇筑。灌注采用导管水下浇筑工艺,过程中导管埋深严格控制在2~6m范围内,施工人员在上拔导管前,认真测量混凝土顶面上升高度,待计算埋管深度后,决定导管拆除节数。

(二)后压浆施工工艺

1.注浆管、声测管制作及安装。压浆管采用直径为DN25的钢管,超声波检测管采用DN50无缝钢管,长度较钢筋笼长200~300mm,钢管的连接采用外套粗钢管焊接连接。注浆钢管顶端套丝,并用管堵封口。注浆钢管与钢筋笼加劲箍用14号铁丝绑扎固定。注浆管固定于钢筋笼并对称安装。声测管与钢筋笼加劲箍点焊固定。

注浆钢管和声测管上端高出桩基施工地面20~30cm。桩底注浆管下端安装压浆管阀,压浆管阀底端深入桩底20~25cm,管阀用胶皮密封,以防止桩身混凝土水泥浆液堵塞注浆管。桩侧注浆钢管下端采用套丝安装三通与桩侧压浆管相连。

在吊放钢筋笼过程中,严禁撞笼、扭笼、墩笼,钢筋笼应竖直缓慢下放,快到桩底时,钢筋笼不得扭动,以免管阀在进入土层时受到损坏。

2.水泥浆配制。后压浆水泥选用32.5矿渣水泥。进场水泥按检验批进行试验检测,现场水泥堆放均做到下垫上盖防潮措施。

配制水泥浆液时先在搅拌机内加足水量(350~400kg),然后边搅拌边加入水泥,共加入水泥500kg(10袋),搅拌时间不少于3min,搅拌罐上放置格栅,避免水泥结石、水泥袋等杂物混入。水泥浆搅拌完成后,将压浆管件与桩基压浆管连接,开始对桩基压浆施工。

3.注浆设备及注浆管的选择。(1)高压注浆系统由浆液搅拌器、带滤网的贮浆池、高压注浆泵、压力表、高压胶管、预埋在桩中的注浆管和单向阀等组成。(2)高压注浆泵系统的选型:高压注浆泵是实施后压浆的主要设备,高压注浆泵采用额定压力16MPa,额定流量75L/min的注浆泵。焊制铁质储浆池,浆液出口设置水泥浆滤网,避免水泥团进入贮浆筒后吸入注浆导管内而造成堵管或爆管事件。(3)高压注浆泵与注浆管之间采用能承受2倍以上最大注浆压力的加筋软管连接,其长度不超过50m,输浆软管与注浆管之间设置卸压阀。

4.开塞。成桩2天后实施压力注浆(时间为预估值,以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70%为准),但不宜迟于成桩30d后。被压浆桩离正在成孔桩作业点的距离不小于15m,并宜间隔进行。注浆前,为使整个注浆线路畅通,先用压力清水开塞,用高压水冲开出浆口的管阀密封装置和桩侧混凝土(桩侧压浆时)。开塞采用逐步升压法,当压力骤降、流量突增时,表明通道已经开通,立即停机,防止大量水涌入地下。

5.注浆。开塞后立即进行注浆,开一管注一管,不允许全部开塞。注浆连续进行,压力由小到大逐级增加。注浆水灰比为0.7~0.8,注浆正常压力桩端为2.0~3.5MPa,桩侧为1.5~3.5MPa。注浆流量为75L/min。FY1型灌注桩单桩总注浆量为4.0t,桩侧(-20m)注浆量为1.5t,桩端注浆量为2.5t。FY2型灌注桩单桩总注浆量为5.0t,桩侧第一道环(标高为-33m)注浆量为1.0t,桩侧第二道环(标高为-20m)注浆量为1.5t,桩端注浆量为2.5t。

6.终止注浆。(1)压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2)压浆总量已经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达到设计注浆压力的150%并维持2min以上。

本工程需后压浆灌注桩2856根(4根电梯桩基不需后压浆),设计压浆总量为13992t,实际压浆量为14088t,超压系数为0.7%。

四、施工技术管理总结

(一)组建测量联队,加强联测,确保测量定位精度

由于本工程桩基础数量大,间距小,对桩基定位要求很高,为避免各个分部间的测量存在误差,由测量主管人员成立联合测量小组,定期组织复核各个控制网点,对由高级点引测的加密控制点进行测量验收。通过联测有效避免了系统误差的产生,确保了筒仓工程整体测量定位的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二)抓典型施工,促工艺优化

为了做好后压浆灌注桩技术管理,总结优化工艺,项目部先后组织了灌注桩典型施工与总结和后压浆典型施工与总结。各分部根据自身施工机械特点及地质情况,通过典型施工优化工艺流程,调整完善工艺参数,对典型施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典型施工总结会进行了推广,为后续大面积施工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保证了施工质量受控。

1.水泥浆水灰比参数优化。后压浆典型施工过程中,初定水灰比为0.6~0.7,按此拌制发现水泥浆比重偏大,达到1.7,注浆困难。随后通过加大水灰比进行试拌,当水泥浆水灰比达到0.8时,水泥浆注浆顺畅。经与现场监理及设计的同意后,在压浆水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水灰比调整为0.8。

2.桩侧压浆环尺寸调整优化。在典型施工过程中,发现有2根桩的桩侧压浆环没有打开,分析其原因为:侧环位置处于砂层范围,灌注桩成孔过程此位置形成局部轻微扩孔,混凝土超出桩身直径将桩侧环包裹而无法打开。

对此,经过工艺研讨,决定将桩侧压浆环直径由原来的100cm,优化为105cm,并增加注浆环开孔数量至6个。同时根据地质资料在砂层分布较厚,易发生扩孔现象区域,在成桩2~3d内,用清水开塞,打通桩侧注浆环。

3.侧环打不开的补注措施。针对典型施工中2根侧环无法打开的桩,采取了补注措施,第一道环(-33m)压浆阀打不开的,由桩端补注压浆1.0~1.5t;第二道环(-20m)压浆阀打不开的,由桩侧第一道环补注压浆1.5~2.0t。确保单桩压浆

总量。

(三)强化技术交底,促工艺落实

鉴于施工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为严格贯彻施工工艺纪律和标准要求,通过强化工程技术交底,对施工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进行进场技术培训和教育,使施工人员明确质量控制和操作的重点,切实将工艺要求落实到操作层,交底覆盖到操作的每个人员,不留死角。

五、意义

三期筒仓桩基础共计2860根,在港口建设中首例大面积应用后压浆工艺提高桩基承载力。根据检测结果来看,所有试桩的静载检测、超声波检测以及高应变检测均达到合格要求。超声波检测仅有5根桩为二类桩,其余全部为一类桩。静载试验均达到并超过设计承载力,1400荷载情况下,沉降在8~13mm之间(设计允许值40mm),离散系数较小,施工质量稳定可靠。施工过程中未出现任何安全、质量事故,施工进度满足预定的节点施工安排。为下步承台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建词】间隙式沥青混合料拌和站;沥青混合料;管理与控制措施。

1 间隙式沥青混合料拌和站工作流程简介

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大多采用间隙式沥青混合料拌和站。4000型间隙式沥青混合料拌和站由控制室、集料供料、加热、(热料 矿粉)提升机、振筛机、除尘、(矿料 沥青 填料、外加剂)计量、拌和机、混合料提升机、混合料储料仓、(沥青 粉料 燃料)储罐等系统构成。

间隙式沥青混合料拌和站生产流程图:

2 间隙式沥青混合料拌和站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间隙式沥青混合料拌和站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要点:集料拌和场堆料与上料;目标配合比;集料加热、筛分、除尘、集料温度、混合料温度;粗细集料、填料、沥青、外加剂计量配料精度;混合料均匀性;成品料装车离析;共六大方面。

2.1 集料拌和场堆料与上料离析管理与控制措施

碎石材料堆料、上料不当、冷料仓串仓易造成沥青路面片状离析。如堆料过高、堆料不当粗集料在堆料时粗颗粒容易向下滚落到料堆底部,造成集料过分离析,并未经拌和直接送向冷料仓;冷料仓分隔板过低、上料过满造成集料串仓;两种情况均会造成沥青混合料不均匀,一会粗一会细。控制措施是集料分层堆放、减低料堆的高度、已离析的集料拌均后再送入冷料仓中、冷料仓不宜过满。

2.2 目标配合比管理与控制措施

目标配合比控制(各冷料仓上料速率控制):即单位时间内各冷料仓上料量控制。如果上料总输送速度增大,合成级配将变细,相反,合成级配变粗;如果上料总输送速度不变、粗料输送速度增大,合成级配将变粗;如果上料总输送速度不变、细料输送速度增大,合成级配将变细。表1是某合同段AC20各冷料仓不同输送速率的合成级配变异性试验。这就是大多施工单位在做热料筛分时表现的每次做的结果差别大的原因。

解决措施是在正式生产前,变动冷料仓输送料机转速测其输送量,找准并建立各冷料仓输送料机转速与输送量的关系;拌和楼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冷料仓及总上料速度,上料速度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需改变查明原因,如原材料级配改变、料原不同、热料串仓、筛网破损、料的干湿等。

表1 某合同段AC20各冷料仓不同输送速度的合成级配

材料规格及单仓输送速率(%) 总速率(%) 筛孔尺寸(mm)及合成级配通过率(%)合成比例均为:18-23:11-18:6-11:3-6:0-3=15.5:34.0:23.7:3.1:23.7

10-20 10-15 5-10 0-3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75 65 60 55 75标准 100 92.6 79.4 67.9 48.4 28.6 19.1 14.8 9.1 4.4 1.9 1.3

75 65 60 55 95 100 94.1 82.1 69.1 51.3 31.5 21.2 15.7 12.6 5.5 3.1 2.5

60 75 45 65 75 100 96.3 86.0 62.3 52.3 35.5 23.5 17.8 12.3 6.5 4.8 3.0

90 60 70 30 75 100 90.5 76.5 63.2 45.3 26.3 17.0 12.3 7.2 2.5 0.9 0.6

2.3 集料加热、筛分、除尘、集料温度、混合料温度管理与控制措施

集料加热、集料温度、混合料温度控制:

在做集料热料筛分、沥青混合料试拌试铺过程中,检查记录燃油喷量、集料各流槽在线显示温度与成品料温度,建立燃油喷量、集料各流槽在线显示温度与成品料温度间的对应关系,以方便操作控制并保证沥青混合料温度符合要求。

集料热料筛分与抽风除尘控制:

拌和楼控制人员每天正式生产前,必须仔细检查热料筛网是否破损、松动。生产时观察筛网上集料分布是否均匀。若发现筛网上集料分布不均,表明筛网张度不够或筛网所受张力不均,须进行紧固调整。每个工程施工生产的中后期,由于热料筛长期在高温下使用,筛网极易发生断裂或穿孔。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各热料仓料位变化,如果某个或多个热料仓料位发生重大改变,甚至于产生严重溢料和等料、溢出的料又比较杂、较小粒径热料仓中含有大粒径集料等情况,则说明筛网已损坏,应及时修补或更换筛网(更换筛网后应重做热料筛分试验、合成级配,按新配比生产)。溢出的料不杂,则说明集料级配或料源发生了改变,应加强集料级配与料源控制。

拌和楼布袋除尘由于长期使用未清理而发生堵塞,除尘效果变差,如果发现混合料比原来变得干涉、轻微结团、离析有轻微加重、抽提试验0.075mm筛通过率增大,则表明布袋除尘或矿粉配料有问题,如果矿粉配料精度没有问题,则应及时清理除尘布袋,或更换除尘布袋、或加大除尘力度。

试验检查:每天拌和楼正式生产前或生产结束,按热料筛分取料程序进行取料筛分检测,按拌和楼实际配料平均值合成并检查级配,重点检查最大公称粒径、9.5、4.75、2.36、0.075mm筛孔通过率变化情况;每天抽取沥青混合料做级配检验。如果级配差别较大,必须查明原因加以控制。表2是某合同段SMA13燃烧、热料筛分合成级配检验结果。

2.4 粗细集料、填料、沥青、外加剂计量配料精度控制

对于4000型拌和站,计量精度大都比较准确,配料精度有差异。粗集料、填料、沥青、外加剂的配料精度比较好控制,细集料配料精度比较难控制。

粗集料仓料位稳定、用量多,配料精度比较准确;粗集料仓料位不稳,甚至出现等料、溢料现象,配料精度会变差。生产时如出现等料、溢料现象,应小幅慢调粗冷料仓进料量以保证料仓需求和料位相对稳定。

细集料仓用量少、流动性强,配料精度比较难控制,用量越少配料精度越难控制。在生产间断级配混合料时,3~6mm热料仓用量很少,用量只有整个矿料的4~5%,每盘生产3.0~3.5T,用量只有113-166kg,配料时只要一开仓门立即关上,其用量总偏多、波动大,有时差不多超出标准用量的一倍。对细集料热料仓配料总是偏多、用调整飞料补偿和冲量值都无法控制,建议对细集料热料仓门加以技改,封堵改小,保证其计量配料精度。如表2 某工程1、2、3合同段拌和楼3~6mm热料仓门技改前后对比。

填料采用螺旋式供料,配料比较准确。但应控制矿粉含水量,矿粉含水量大,储罐结块起拱、堵塞管道,对配料精度影响比较大。

沥青采用二次计量,只要不是人为操作,配料都比较准确。

外加剂如木质纤维采用时间或包投,只要做好了前期的标定工作,配料比较准确。

控制措施:生产前必须做好拌和楼集料、填料、外加剂计量设备的标定和校正工作。生产过程中应逐盘打印生产记录,管理和操控人员随时检查实际配比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情况,以便调整拌和楼生产控制参数。拌和楼每天正式生产前,首先要干拌几盘,调整各料仓飞料补偿值与冲量值,待配料精度达到要求后方能开始试拌和正常生产出料。

表2 某工程1、2、3合同段生产SMA13 3~6mm热料仓门技改前后配料对比表

合同段 标准值 技改前平均水平 技改前最大偏差 技改后平均水平 技改后最大偏差

kg/盘 kg/盘 偏差 偏差率% kg/盘 偏差 偏差率% kg/盘 偏差 偏差率% kg/盘 偏差 偏差率%

1 144 168 +24 16.7 188 +82 30.6 146 +2 1.4 151 +7 4.9

2 153 183 +40 26.1 226 +73 47.7 151 -2 1.3 161 +8 5.2

3 132 191 +59 44.7 261 +133 97.7 138 +7 5.3 140 +8 6.1

2.5 沥青混合料拌和均匀性控制

沥青混合料要有足够拌和时间以保证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沥青混合料品种不同,拌和时间也不相同。拌和时间短,搅拌不均匀,严重的会出现花白料;拌和时间长,影响产量和施工进度。搅拌时间根据混合料品种试拌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缩短。通常干拌时间不少于10s,对于断级配混合料干拌时间应在15s以上,混合料湿拌时间一般在35s以上。

2.6 成品料装车离析控制

正确的装料方式会减少混合料离析程度。装料时应移动卡车位置,将混合料按前、后、中顺序在卡车上装成三小堆,缩短集料滚动的距离,并且每小堆一次性装满,不得一次从中间位置装满,否则会造成装料离析;储料仓不得慢慢的开小门卸料与多次开小门补料,储料仓卸料时卡车不得移动,否则会造成装料离析;混合料应装在卡车底横向的中间位置,如果偏位,最粗的颗粒就滚落到卡车的一侧造成装料离析。为此,要经常关注储料仓卸料与运料车装料情况。

3 结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拌和站的管理与控制是重点。本文从拌和场堆料与上料;目标配合比;集料加热、筛分、除尘、集料温度、混合料温度;沥青、粗细集料、填料、外加剂计量配料精度;拌和均匀性;成品料装车等方面详述应注意的要点与应采取的控制措施,以便工程技术人员在沥青路面施工中吸取经验加以运用,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学会.沥青路面施工机械与机械化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