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容错技术论文

容错技术论文

容错技术论文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容错技术硬件冗余 VHDL代码

1 引言

数字硬件电路设计越来越精密,但其故障的检测也越来越难。而数字电路的设计大都是用VHDL语言来描述的,因此提出了一个在VHDL描述中自动插入故障容错结构的工具。采用这种工具来做容错电路的设计,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在VHDL源码级自动做电路故障容错设计。

2 电路源码级故障容错的插入工具

数字电路自动化实现故障容错,也就是在用VHDL语言设计数字电路时,自动化的加入故障容错结构,并且最后得到具有容错功能的VHDL描述的数字电路。这个自动化的过程用一个工具来实现,也就是故障容错结构自动插入工具。该工具由六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VHDL源码经过分析器转化成一种特殊的中间数据格式,存储在设计库中;这种数据格式以有向无环图(DAG)的形式组织起来,保存了VHDL完整的语义信息。用户通过用户接口输入某些信息,来定位所需容错的关键部件及从故障容错器选择所用的容错器件。容错后的数据重新送回到设计库中,用反编译系统再次恢复成VHDL代码。本文对基于硬件冗余技术对源码级容错结构插入过程进行阐述。

3 硬件冗余技术

硬件冗余技术采用在系统中多加的硬件资源,包括被动冗余、主动冗余及主被动相结合三种形式。

被动冗余又称为静态冗余(Masking Redundancy ),它不改变系统的结构,靠附加的元器件来屏蔽掉故障元器件的作用。常用的被动冗余称为三模冗余(Triple Modular Redundancy, TMR)结构。系统由相同功能的三个模块及表决器构成,三个相同模块同步运行,三个模块的输出作为表决器的输入,系统的输出是多数表决的结果。

所谓的主动冗余技术,就是能让系统配置动态的改变,从而消除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同时补充系统冗余。当系统模块发生故障时,依靠存储多个模块和故障检测机构,通过系统内部的一次重组来切除或替换故障模块。

4 硬件冗余的插入过程

数字电路设计者在使用该工具时,首先需要编写电路的VHDL源码、同时要提供采用的容错技术类型及想要的容错的位置(设计单元名和需复制的对象名)这些信息。

此处假定需要容错的位置是:设计单元A,需复制的对象RESULT,而容错技术采用硬件被动冗余中的三模冗余技术。插入技术主要由以下过程来实现。

4.1 三个新信号的拷贝

如图2所示,首先通过设计库的search(pname,sname)函数从库中找到用户所输入的设计单元A,然后再使用符号表的 search(object_name,global)函数从符号表中查找目标对象RESULT,进行相对应的属性修改后,清空temp。经过这些步骤后,完成了三模冗余技术所需要的新对象的声明。

4.2 语句的复制

如图3所示,该流程图是对于语句的修改。

经过上面的步骤,完成了三模冗余技术的对象复制部分,将这些信息修改完成后再返存入设计库中,实现了在数字电路的VHDL源码级进行故障容错结构的插入。

5 结语

利用自动化工具在数字电路的VHDL源码级进行故障容错结构的插入,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拾义.容错计算系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L.Entrena,C.Lopez,E.Olias.Automatic insertion of fault-tolerant structures at the RT level.7th IEEE Int.On-Line Testing workshop,July 2001,48-50.

[3]齐星刚.VDHL编译器设计技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13.

[4]Isabel Gonzalez,LuisBerrojo. Supporting fault tolerance in an industrial environment:the AMATISTA approach.7th IEEE Int.On-Line Testing workshop,July 2001,178-183.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热词:出版质量 内容质量 出版管理 技术路径

技术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劳动生产方面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与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编辑与校对工作都是技术活,历来被比作“为他人作嫁衣裳”,我国还专门设有出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桌面排版系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出版的效率,“红笔+大脑”的编辑加工方式正在向“键盘+电脑”的方式转变,这对编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长期以来,出版内容质量管理的重心,放在自上而下的审读检查上,制度不可谓不严,工作不可谓不细,但效果不容乐观。讨论出版内容质量的文献不少,但从技术措施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制度落实的鲜见。

编辑加工的流程与具体工作,围绕保证与提升出版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可读性等方面的质量目标展开,编辑功夫中的技术含量如何,关系到目标能否达成。技术环境下,质量标准其实可以分解为技术要求。如果每位编校人员都能重视技术,每个加工环节都能用好技术,内容质量的管理重心就能实现下移、前移(至编校个体,至印前环节)。

以传统的书稿袋作为运行三审三校流程的载体,已显出不能与时俱进的尴尬,背靠背式的流程环节,初审者不能随时随地看见复审、终审的进展与意见(因为一稿一袋,逐站流转,无法实时反馈)。有些书稿事实上先有版式体例,约稿范式要求特别明确,作者在交稿后先行转版(word文档转成排版文件),编辑在排版文件上审读加工,该排的早排过了,终审意见上还按老套路签“同意发排”,流程倒置,造成形式主义的错觉。大多数需要加工的内容已然数字化,但许多编辑还是习惯于将数字内容先转化到纸上,再进行编辑加工。

转型期的出版人究竟该如何借技术之力养成质量管理自觉,做技术人、走技术路?对技术的价值认知,是前提和基础。

一、作者搜索、选择的建档管理

许多国外出版社网站首页,宣传的不是出过什么畅销、长销图书,而是与其签约的大牌作者。无论什么学科、专业,出版内容质量的最基本保障在稿源、在作者。优秀作者的稿件甚至可以一字不改。而水平差的作品如若硬靠编辑功夫,抬升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期刊与图书出版单位都鼓励编辑手上要有一批一流的作者名单,提倡编辑关注行业的发展、发现潜在的优秀作者。

发现“作者在哪里”和成为“你的作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发现目标、锁定目标之后,能否打动作者,要靠诚意、靠出版单位的影响力、靠编辑自身的学识水平,也靠编辑的社交能力。有动员力的编辑,才有可能掌握作者资源。有些编辑往往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物色作者,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壮大不了作者队伍,组稿能力局限,大大影响了选题策划能力。有些好选题是靠与作者朋友一起聊天、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竞争条件下,同行之间的交流固然也有可能生发出新选题,但往往起步就晚半拍,不如从作者那里取得一手信息来的有价值。

网络还未发达的时候,一个化学编辑寻找作者的技术路径可能是这样的:①收集近三年在相关化学期刊上的作者信息、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有关化学图书的作者信息;②遴选你需要的作者及备选人;③通信联系作者,或出差面见作者,表达约稿意图;④商谈签订约稿合同或出版合同。

互联网时代的作者选择,路径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但多了几分技术的手段。同样是搜索,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智能化搜索,在知网、超星、万方等不同平台上可以按姓名、关键词、论文题目、单位等要素快速完成。同样是圈子,编辑可以借助微信、QQ等人群建圈,随时沟通,信息,交流观点,扩大影响,并通过朋友结识新的朋友;协议合同可以面签,也可以在充分了解熟悉信任之后网签。

编辑利用收集的这些信息数据,可以给自己组稿方向的有关作者建档,做一个专属的作者资源库。这样,作者资源的管理规范起来,对自身、对出版单位,都是潜在的出版力。

二、篇幅、体例、创新度的查验管理

是否符合出版要求,首先是有没有要求,有什么样的要求。并不是有名气的作者一定能交来完美的稿件。约稿时提的要求越严格越具体,编辑后期的无谓劳动就越少。值得一提的是,网上投稿系统(平台)以统一尺度面对所有作者,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以《科技与出版》建设并启用的网络采编办公平台为例,这个在线办公系统在作者投稿、查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业务处理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平台上对稿件要求颇细,包括:创新性要求、科学性要求、规范性要求、首发稿、版权要求、排版要求、体例格式要求等。这些要求,有些设定为技术指标,如不符合,系统能自动识别并终止投稿流程,作者需要改成符合要求才能继续投稿。技术规范下的投稿程序变成:①作者注册/登陆;②登陆个人“作者工作桌面”后,点击进入“向导式投稿”;③查看“投稿确认书”;④查看“投稿须知”;⑤查看“版权转让协议”;⑥“投稿步骤”的提示,填写稿件和作者信息,并上传稿件和附件。通过注册机制,编辑能准确掌握所有署名作者信息,以备联系各位作者对稿件进行确认;要求作者不重复投稿、不一稿多投,否则一经查实,将通过技术手段可将作者列入黑名单。审稿流程的技术特点是:作者上传稿件成功后,会接到系统自动发送的收稿通知;作者能够及时查询到审稿进展。

期刊社杂志投稿可以如此,出版社图书的约稿投稿同样可以如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编辑设定的包括篇幅在内的要求有差别,技术路径应该还是一样的,运行的优点同样能够不断积累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出版内容是否新颖、有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光靠编辑的人脑只能有限识别。借助电脑、用技术扎起一道藩篱,才能挡住少数投机取巧、重复投稿、抄袭或自我抄袭的学术不端者。出于对专家的信任,有时候编辑对有些“专家”的稿件会放松质量戒备。其实,“防”的方法并不难,只要使用业已开发出来的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或软件即可。

非原创、造假、注水等现象是出版内容质量低下的痼疾,在加大打击学术不端的形势下文抄公仍屡见不鲜,值得我们警惕。有人改头换面,有人打时间差、换署名方式,有人翻抄自己的作品冒充新成果。其中有“无知无畏”者,也有“有知无畏”者。少数人以专家自居,钻政策法规空子打“球”,这些害群之马隐蔽性和欺骗性更大,是出版内容质量的蛀虫,必须依靠技术让其现形。

三、交互、会诊式审读加工的流程管理

在审读加工的对象绝大多数为数字内容的前提下,技术的介入是务实的选择。我们知道,全流程数字化生产,也就是说多部门、多人参与的无纸化的条件下纸质图书与不同终端适用的数字化图书同步出版需要的是协同编撰技术。协同编撰技术新构了加工流程。

传统纸质图书出版系非全员参与、部分数字化的编辑加工,能否通过技术改进、重构审读加工流程,实现即时查阅进展、初复审之间线上交互?

我们需要与协同编撰技术中编辑加工模块大致相同的功能。从保证内容质量的角度来说,核心功能应是可以在线加工、每次改动留痕。一款名为padlet的“建墙”软件是方便实用的简易工具之一。在padlet(http:∥)上,编辑可以像新建空白文档一样,对一个选题书稿的某一加工任务新建一面墙。每一面新建的这样的墙都是一个独立的网页。在每一面墙上直接双击网页,即可创建文本框输入文字,标明是哪个环节的加工任务。墙上可以拖入任何格式的文件,墙上的文件则是直接展示出来的。创建的单元可以按照建墙者的意愿摆放在墙上,随意调整大小,或者使用固定的流式布局,按照创建的时间排序。而每一个单元在被创建的同时,已经被保存在服务器上了,如果是多人合作编辑,不需要进行页面的刷新,其他人编辑的内容也会同步显示出来,不需要刷新网页。

“建墙”技术用于开展线上初复审十分便利,不仅初复审的加工记录、审读报告能够分别呈现在同一墙上,不同责任人对原稿的加工情况也可标示清楚同时呈现。

初复审意见可以贴到同一面墙上,这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错漏。对于个别急需作者解决的问题,这种会诊式审稿指向明确,不拐弯抹角,不仅修改环节更加及时,审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也更为密切。由于可以设定一定范围的人一起建设一面墙,作者自然可以加进来听取意见、按提出的意见修改。借助常用的社交软件,也可以改进加工流程。如,在QQ群中创建讨论组,用邮件方式在讨论组一键群发共享,也可以达到会诊式审读的目的,只是没有在同一面墙上那么直观。

数字化内容的加工隐患在于若操作不当或不认真仔细,会出现更多、更离奇的差错。或许你也见过这样一个事故:某编辑在电脑上加工了一本书稿,因为存盘时文件名搞错,最终输出的是毛校前的内容,加上出片前后又没核红,结果图书印装后差错百出,令人瞠目结舌。

协同编撰技术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每个环节指定责任人、设定修改权限,这些能有效限制回放之后出现低级错误。由于加工的内容基本都是数字化的,所有编辑都应该尽快熟悉在线编辑加工的技术流程。

四、差错提示、剔除的专项管理

铅字排版印刷时代,排版是件十分繁重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编辑和校对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是不同的工种,无法合一。内容加工到真正齐、清、定之后才进入排版流程。“定”指定稿,现在的编辑出版流程中关于定稿的要求没太大变化,倒是技术上的便利也使内容上出错更加容易。铅排时动版很难,现在键盘操作就能轻易实现改版(现代出版编、校界线不再那么清晰大概也与此有关);现在,即使“定稿”之后,也可能会由于某个环节一键之误,造成千奇百怪的错讹。

汉字语序不对有时候不影响阅读理解。这是许多试验可以验证的现象。英文单词中字母顺序不对有时候也不影响阅读。明明有错却“不影响阅读”,说明靠读校可能发现不了问题,低级错误可能成为校对过程中的漏网之鱼。

技术的进步总是体现在完善自身先前的不足,拓展更多的功能并提高稳定性。以输入法为例,更新产品都在不断加强联想的功能、按使用频次优先呈现的功能、对明显句法错误加以标注的功能。校对软件是为出版行业开发专司差错提示的软件,以汉字组词的常识性用法作为参照,对和常规用法不一致的字词自动标示出来,供编校人员再判断。到2013年,“黑马校对”软件就已经开发完成至18代,除支持《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等最新标准外,还增加了方正飞腾创艺5、飞翔2012的插件版。

校对软件能不知疲倦地给出差错提醒。作为辅助校对的功能,能用,但不能完全依赖。校对软件只是机械性地提示可能出现的不合常规的用法,如果机械行事,真正错的地方或许没发现,而把对的地方改错了。对标示出的“差错”再判、剔除要靠人工智能完成,这考验校对人员的真实水平。应该依赖的不是校对软件,而是校对软件的使用者。

校对软件辅助下的校对质量提升,校对者要有分类管理的意识。计算机、大数据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不能走过程序,完成一本书就丢在一边,而要把经过软件提示和人工鉴别的差错记录下来。积累到一定阶段,就能发现不同的错误类型,从中摸索出易错规律。同时,对机器容易误报的错误也能心中有数。

成熟的校对决不排斥借助技术工具,因为校对软件是校对错、校是非的好帮手。有经验的校对擅长瞄准最易出错的地方,集中精力进行“专项检查”,如封面扉页版权页的核对;目录页码的核对;标注、参考文献的核对;图文标题、图说核对等。这些,有的在电脑上完成,有的在纸质校样稿上完成,都属“经验、技巧”,技术帮手在哪个校次用,和选择点校、折校在什么时候用一样,也需要因人、因稿而定,需要时机管理。

五、内容艺术性、可读性的表达管理

随着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出版内容的艺术性和可读性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会把编辑的技术素养和出版物能否为读者喜爱挂钩。以业内盛赞的“得奖专业户”美术编辑朱赢椿为例,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多次获得海内外设计大奖,并数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人们总关注于他的策划含金量、他的画艺文采,很少提及他的技术。

其实朱赢椿的书,大部分是他亲自撰稿、摄影、绘图、排版、装帧的。美术专业的背景、书籍装帧的工作使他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和实操经验。用现在流行的定义,他完全是个媒体人,而非纯粹的出版人了。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拍摄虫迹,从而发现美艳绝伦的虫子文,做成了《虫子旁》《虫子书》。他可以把积累的素材,用图片、影像、声音等媒介营造一个虫子的微观世界,也可以按纸质出版的尺度将昆虫世界还原到纸上,令读者惊叹不已。这与他熟稔的图像记录、图文处理技术是分不开的。诚然,不是每一个美编都能华丽转身成为集作者、诗人、策划编辑、排版专家、摄影师、画家于一身的大师,但技术帮助他管理了素材、管理了创意,也是技术帮助他实现了创意,提高了内容的艺术性、可读性,这是不争的事实。

计算机编排之后,图文一体成为可能。书刊中图形、图像与文本结合的情况越来越普遍,通过关联扫码,文本内容还可以和视频结合起来。读图时代来临,编辑如果只懂文案编辑加工,涉图作业一律转交给排版者或美编来完成,等于放弃了审美力与话语权。经常看到有的编辑坐在美编旁边现场办公,由于不懂图文加工的门道,只能无语枯坐,充其量也是只起到催督进度作用,工作效率与热情可想而知。

图文并茂,是出版产品的艺术性要求,传播信息的可视化表达。通过可视化表达,可以完善读者的阅读体验。做好表达管理,可以通过亲力亲为――如果编辑掌握了一定的图文编辑技术,自己编辑、美化图文,这对保证图文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协调性肯定是非常有益的;也可以通过协调管理――协调美编、排版,在了解技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作者或美编提出建议要求。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服务器系统;容错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30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71-2

1 容错技术概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从第一代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第五代,现在各行各业都是使用计算机系统来为自己提供信息服务,在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系统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故障,这些故障有大有小,小故障我们自己可以解决,但是一旦出现大故障就会给我们带来数据丢失,服务器瘫痪甚至网络瘫痪等巨大损失。

为确保计算机系统高效、安全的运行,当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时,就必须有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计算机系统的故障。为此人们提出了两种解决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办法:一种是避错。另外一种是容错,即计算机系统在运行时如果出现了错误,那么系统会按照事先规定好的一组程序来执行程序中的指令,在执行了这组程序后,执行的结果不会因为系统的故障而出现差错。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就是计算机系统的容错技术。

计算机故障是指由环境影响、操作错误等原因引起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错误。容错技术可以在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时排除故障并且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后得到正确的结果。

2 容错技术的概念及分析

容错是在计算机系统出现或者即将出现故障时,计算机系统为能保证正常运转采取的一种不影响输出结果的措施。冗余方法是容错技术中消除故障的重要方法,因此冗余技术可以成为计算机容错技术的基础,冗余技术按照方式分类可分为如下四种:

①硬件冗余: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增加一定的硬件设备来达到屏蔽错误的目的。硬件冗余技术包含完全冗余和部分冗余两种方式。完全冗余又可分为热备、冷备、温备以及双施工四种主要工作方式。

热备方式 :即一共有两台服务器,这两台服务器互为冗余,且都处于带电工作状态。其中一台服务器是主服务器,另外一台则是热备服务器即备用服务器,正常状态下热备服务器不输出结果,只是处于准备状态。但是当主服务器发生故障后,则热备服务器启动接手主服务器的工作。若主服务器处理完毕,则主服务器继续工作,备用服务器停止重新进入备用等待状态,若主服务器无法继续工作,则备用服务器就一直接替主服务器工作。

冷备方式:冷备方式与热备方式在系统运行时就一点不同,即冷备方式中备用系统不处于加电工作状态,一旦主系统出现故障,则冷备系统开始加电工作,待主系统故障处理完成后,冷备系统停止工作。

温备方式:与热备方式相同,都有两个服务器系统,且两个都处于带电状态,其中一个是主服务器,另一个则是备用服务器。主服务器正常工作,备用服务器则一直处于等待备用状态,若主要机器发生故障, 处于等待状态的机器就接手主机器继续工作,待主机器恢复后自动变成备用等待的机器。

双施工方式:即有两台服务器,这两台服务器按照程序同时进行工作,分别对输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两台机器无论那台出现故障,对于最终的结果只需要对结果进行比较即可。

②软件冗余:与硬件系统的故障研究相比较,软件系统的故障则显得较难。目前对于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错误的检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可靠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前向恢复策略和后向恢复策略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两种解决软件故障的策略。前向恢复即让计算机当前错误的计算状态继续,而将以后的状态恢复到正确的连贯状态上。后向恢复即将系统状态恢复到前一个正确状态中。

前向恢复:前向恢复的目的是减少各个软件在表决点上出现错误的概率,其主要方法为N-version Programming方法工作方式。

后向恢复:后向恢复方法主要有恢复块方法和防卫式程序设计方法。恢复块方法就是将系统分成很多块,其中只有一个主块,其余都是备用块,当主块出现故障后,主块可以指定一个备用块继续运行,直至所有的备用块都运行完,主块和后备块保证互相独立,运行时互不干扰。

③信息冗余:为了使系统能够对故障进行检测且恢复,我们利用在原始的数据中加入冗余信息的方法来带到目的,这种方法就是信息冗余。加入的冗余信息包括检错和纠错编码二种。我们利用检错编码来自动检验错误,而利用纠错编码可以纠正错误。

④时间冗余:目前流行的时间冗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 RSHW,即对一组数据执行同一指令时,通过在不同的时间片,但是在相同的硬件上来执行。第二种是使用数据延迟设备及表决电路结合,将一次数据处理的输出结果通过设置不同的延迟大小而复制成多个版本并在表决器处进行比较。

3 服务器容错技术对比

目前最为流行的服务器容错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类:服务器群集技术、双机热备份技术和单机容错技术。它们的级别由低到高,集群技术级别最低,双机热备份技术级别居中,单机容错技术级别最高。

3.1 双机热备份

双机热备份技术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应用方案。该方案的组成为:两台服务器,一个共享磁盘阵列柜,及相应的程序。在这种双机热备份技术中,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管理,且数据是存放在磁盘阵列柜中的,这就确保了数据的安全。工作中,数据是由中央存储器进行读取和存储的,在工作时,其中的主服务器出现问题,则另外一台服务器就会立即启动接替主服务器进行工作,确保了系统的安全运行。

为确保双机热备份系统的正常工作,该系统运用了两台服务器互发通讯信号的方法保持两台服务器的相互联系,两台服务器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时间间隔互相发送信号,以表明自己目前的状态是否正常,若一台服务器没有在约定时间内收到另外一台发过来的信号,这就可以认为这台没有发送信号的服务器出现问题,则系统管理软件会迅速启动备用系统,确保不间断、正常的工作。

在双机热备份方案中,共有双机热备模式、双机互备模式和双机双工模式三种工作模式。

①双机热备模式:在该模式中一共有主服务器和备用服务器两台。两台服务器同时写入数据,确保了数据的同步。一旦主服务器在运行时发生故障,可立即将备用服务器激活, 确保了服务器的不间断运行。

②双机互备模式:即共有两台服务器,且这两台服务器同时运行两个独立的应用,运行时无论那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另外一台都可以将出现故障的服务器运行内容进行接管,确保了服务的连续运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且该种对服务器的配置要求也较高。

③双机双工模式:即共有两台服务器,这两台服务器同时工作,且运行的程序一致,实现了负载的均衡。应用这种方式较多的是WEB服务器或FTP服务器。

3.2 单机容错

简单的讲单机容错技术就是只使用一台服务器进行高性能的容错。相对于其他的容错技术其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将发生故障模块自动分离出去,并且将故障模块和备用模块进行调换,一旦故障被排除,容错技术就会让系统重新开始运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容错,单机容错服务器通过系统内所有冗余部件进行同步运行。现在市场上基于IA架构的服务器是市场的主流,它能够实现与视窗(windows)系统的兼容。现在在RISC系统实现的容错也能在视窗(windows)系统实现。目前市场上的单机容错产品除了兼容性等优点外,还具有支持包括主板在内等关键硬件的热插拔功能。制造业等对于连续性要求不严格的企业适用双机热备份模式。金融、证券等对业务连续性要求很高的企业适合使用容错服务器。在实际应用中,单机容错服务器实际使用有一台服务器,而双机热备份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至少需要2台服务器,因此双机热备份模式的投入比单机容错方式多1倍。

4 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容错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进一步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容错技术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计算环境;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容错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19-0043-02

1 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下的产生背景

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了时展的三大技术,随着网络化的不断普及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类信息数据不断涌现,传统的存储技术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数据不断增加的速度。为此,云计算技术便就此应运而生,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所创造出的环境,对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在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数据信息的层次感。

从云计算的本质上来说,其属于一种以网络化为基础的计算方式,能够实现基础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了服务商与客户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麻烦,从而完成相应的任务。从云计算系统构建的情况来看,网络节点在其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是大部分数据中心相互连接的纽带,从而有效形成了一种大型的网络数据库,从而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信息数据的要求与服务。

云计算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规模大、价格高、种类多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云计算的使用,不仅实现了不同领域间的数据信息共享,还提高了数据的转移效率。而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的使用,通过自身不同作用的发挥,逐渐在云计算环境下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开发和共享相关资源信息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 分布储存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基本构成

2.1 服务器

服务器的出现于使用,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网络技术突破传统服务模式的重要体现。在云计算环境下,为网络的接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服务器结构存在的目的在于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转发,实现计算机单体设备与互联网平台之间的相互连接,不仅内部结构简单,而且操作极为简便。然而,服务器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数据储存空间狭小,在数据储存连接服务当中,极易产生大量的冗余,从而造成数据储存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遗漏现象。

2.2 交换机

交换机设备的使用在云计算技术出现以前,在云计算技术体系中主要起到了数据中心的作用,是实现网络服务商与用户之间形成数据交换的纽带。不仅是在数据信息的交换方面,在数据信息的处理及储存方面,交换机也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交换机可以通过与计算机服务器设备间的物理连接,实现各项信息数据在互联网中的传递与发送,其内部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数据与信息相互交换的边缘层;第二部分,是能够实现数据与信息储存的聚合层;第三部分,则是交换机的核心层次。

2.3 服务器与交换机相结合

无论是服务器还是交换机,在单独使用的过程中,都无法将其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二者的相互结合,不仅是技术上的相互融合,也使二者之间形成了有效互补,扩大了自身的优势,弥补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了云计算环境下数据信息的储存能力与交换效率。

3 储存技术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储存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云计算环境下的储存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必将会导致该项技术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受到阻碍,确保其使用后的实际效果。

3.1 容错性问题

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容错性问题既是其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计算机系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实际的来看,计算机容错率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原因便在于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所导致的。例如:RAID技术、高性能与专业服务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然而,在云计算的大环境下,计算机系统中的各个节点都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许多原有信息的连接出现了失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一旦容错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对相关企业单位或个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2 拓展性问题

从计算机运行的角度上来看,解决其拓展性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增加预留磁盘的存储空间。然而,在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完全依靠预留磁盘储存空间的扩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计算机技术的研发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在解决其拓展性问题的方面,始终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采用冗余磁盘预留的方式,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储存空间不足的问题,然而,在面对大规模的数据储存问题时,依旧无法彻底将其解决。

3.3 成本控制问题

通常情况下,分布储存结构只能实现小规模信息数据的储存于计算,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损耗。然而,在网络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进程中,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充实,数据信息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数据储存结构显然已经不适用,务必需求技术方面的改进与突破,从而解决分布存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信息处理能力差,储存空间小,消耗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

4 云计算环境下优化存储技术的措施与方法

从云计算环境下,存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需要利用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优势,对存储技术的主体进行优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云计算环境下存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相关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

4.1 容错性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术手段

在容错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数据激活错误,以及用户在数据储存与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容错性技术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解决。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云计算环境下,容错问题可以通过解决存储方面的问题使其得到有效解决。容错性技术的存在于优化,不仅使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得到了有效保障,还能使系统内数据的应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从内容方面来看,容错性技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了两项重点内容,分别是:复制容错技术与纠删码容错技术。

所谓的复制容错技术,是针对单个用户系统所开发出的一种容错技术。通过在独立的用户系统中创造多种相同数据模块与节点的方式,来防止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出现问题,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效果较好。而纠删码容错技术,则是针对多个不同用户所开发出来的容错技术。其目的在于实现多个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信息储存与处理,然后利用数据编码生成全新的数据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数据储存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规模,最终达到减少数据信息处理过程中出错几率的目的。

容错性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最大的好处在于其能够确保系统在遇到数据错误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有序的工作,并在继续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对出现错误的数据进行修复,并对存储系统中的一些冗余信息进行自动化清除,突破了现有数据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4.2 软件节能技术的使用

使用软件节能技术的目的,是在确保数据服务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信息数据储存设备所消耗的能源降至最低。软件节能技术的关键是对于节点的控制,以及对数据管理层面实施相关的管理控制操作行为,并通过这些管理控制行为,从而使整体技术设备体系实现节能的发展目标。

4.3 硬件节能技术的使用

与软件节能技术不同,硬件节能技术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网络信息数据服务系统的设备建设层次,并对其展开具体的层次分析。为了使硬件节能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层次性,可以按照建设层次将其分解成两种基本的技术类型,一种是数据中心技术,另一种则是计算机整体技术。所谓的数据中心技术,就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使用节能高效的设备来替换高能耗的设备。而计算机整体技术,则是通过使用新型的技术结构,来降低设备体系总体能耗的水平。

分布存储关键技术节能效果的实现,有效地提高了云计算环境下相关硬件与软件的技术形态,使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适用性与实用性也越碓角俊4由缁岱⒄沟慕嵌壬侠纯矗节能效果的实现,有助于现代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5 结束语

综合上文所述,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云计算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使用云计算的过程中,务必要根据分布存储技术自身的特点,来解决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充分利用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优势,优化数据储存方式,扩展数据信息的储存空间,确保系统设备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思宁,石亚平.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信息平台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1):78-78.

[2]许晓娟,顾莹莹,许玲俐.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式服务器容错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6):54-54.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1网页标记语言正确性检测

1.1研究工具。目前,网页检测工具较多,提供的检测功能也有所不同,能够进行各种浏览器的兼容性测试、负载测试,以及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等。比较知名的网页检测工具有Googlewebpagetester、BrowserShots、IETester、Feedvalidator等。网页正确性检测是W3CWebQualityTools中的功能,主要包括:(1)标记检测(MarkUpValidator),可用于检测网页上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如HTML、CSS、XHTML、XML、WML等;(2)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FeedValidator),用于检测Atom或RSSfeed语法的规范性和正确性;(3)层叠样式表检测(CSSValidator),用于检测内嵌在HTML、XHTML中的CSS样式的规范性和正确性;(4)超链接检测(LinkChecker),用于检测网页中超链接(Link)和锚点(anchor)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本研究主要使用W3C提供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MarkUpValidator),检测论文投稿网站上网页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通过该工具可以检测出受测网页的错误数(W3C网页标记规范性)、服务器种类、网页大小、网页格式、网页编码(GB-2312或其他)、文件类型等,并会列出错误之处及建议改进的方式。检测的方式除了可以直接输入网址外,也可以上传该网页的源代码进行检测。图1为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输入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方式进行网页检测。检测结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结果摘要,叙述错误数、警告数、编码(Encoding)及网页格式(Doctype)是什么版本等,如图2所示。另一部分则为检测出的错误或警告详细结果,并列出改正建议如图3所示。1.2研究样本。由于我国学术期刊的投稿网站较多,难以对所有的论文投稿网站的所有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进行检测,因此本研究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测工作。参考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本研究选择其中列出的出版事业类12种期刊,以及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的18种期刊进行研究(总计30种期刊),选择这些期刊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期刊均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在网络上得到的关注度比普通的期刊高[12],一方面是出版类、图书情报类的期刊属于专门研究期刊编辑出版等问题的专业期刊,研究这些学术期刊建立的论文投稿网站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选取的30种期刊中有部分期刊没有建立论文投稿网站系统,部分仅有Email投稿方式,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将这些期刊忽略,最终所选取的期刊如表1所示,有效样本为21个,取样日期为2016年4月5日。由于考虑首页为论文投稿作者首先打开的界面,其网页标记语法的正确性将首先影响到用户的操作,因此本研究将检测目标锁定在论文投稿系统网站的首页(MainPage),在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中输入首页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进行检测,并记录其检测结果。

2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主要基于W3C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从网页格式定义种类(Doctype)、网页错误数及网页错误类型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在网页标记语言上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设参考意见。在对有效选取的21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进行检测的过程中,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能够正常进行检测,但有两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情报)的首页无法检测,其中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站对检测进行了禁止设置(Forbidden),现代情报网站在检测中无法找到(NotFound)。2.1网页格式定义种类及网页错误数。网页格式如果没有定义,除了在内容呈现上可能出现错误,在数据交换及传输时可能也会出现问题,除了会造成数据的流失,有时还会导致错误信息的传递。对于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格式定义类型,除了两个无法检测的期刊网站之外,其余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均对网页的格式进行了定义,包括两种W3C定义标准,HTML4.01Transitional和XHTML1.0Transitional,具体的定义类型可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有6个学术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采用的是XHTML1.0Transitional的格式。相对于HTML4.01Transitional而言,XHTML标记语言,通过结合XML和HTML的功能,使得网页内容更容易被手持移动设备以及电视媒体等访问。对于网页错误数,被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网页标记语言都出现了错误,出现错误数最少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中国图书馆学报,部分期刊的网页标记语言错误数较多,如出版科学、情报科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2网页错误类型。国际万维网联盟网页标记检测服务(W3CMarkupValidationService)给出定义的错误类型总共有447种(详见#noverbose),本研究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错误类型经过统计有121种错误类型,主要的错误原因在于标记属性使用错误或者未加定义。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前几项错误项目分别是Thereisnoattribute“……”(136次)、Documenttypedoesnotallowelement“……”here(104次)、Requiredattribute“……”notspecified(91次)及Element“……”undefined(85次)。属性定义有误在信息的显示上可能不会出现问题,网页内容能够正常呈现,但对于数据的交换及传递会有一定程度地影响。在统计的121种错误类型中,属于标签(Html-Tag)的错误数最多,说明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大多数为Html标签的定义或使用错误,因此在撰写Html语法时应注意标签的使用正确性。另外,由于网页制作软件的可视化和方便性,使得网页设计人员更容易的设计制作动态化的脚本语言,导致脚本(Script/Script-Tag)出错的数量也偏高。由于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网页的错误类型和数量较多,无法用表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图4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没有出现标记使用属性方面的错误,仅有两条格式定义类型的错误。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计算机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