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的危害范文第1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沙尘暴天气的图片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影像资料。

2.导致沙尘暴现象的有关资料,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了解学生已有的对沙尘暴现象的认识。问:你们见过沙尘暴现象吗?有哪些现象?

二、新授

1.了解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现象。

(1)出示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图片,或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课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小组汇报并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主要现象,并在全班汇报。

(3)全班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主要现象。

风将地面尘沙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相当混浊;车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到处落是的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影响人的行走和交通,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探险究沙尘暴现象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并在小组内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全班汇报: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干旱的沙质裸露地表;空气易受热,形成冷暖空气的上下对流;强风的作用……

3.探究沙尘暴对人类人危害。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对了类有哪些危害?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了解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

(2)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情况: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3)学生探究活动:绘制简单的图表,并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

(4)学生活动:根据所绘制的曲线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曲线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80年代以来,次数明显增多;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土地沙化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5)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分析及自己对沙尘暴现象的亲身体验进行讨论:沙尘暴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沙尘暴所到之处,造成土壤风蚀,植物破坏沙尘暴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大气严重污染,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交通,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 ……

4.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学生猜想,并在小组内收集大家的意见,并将猜测的原因填写在表中。

(2)学生探究原因: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填入上表。

(3)全班汇报总结。

5.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师: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分小组讨论,并收集意见。

(2)全班汇报讨论。

(3)总结:植树造林,建立良好的生态屏障;将已经开垦成农田的土地还原成草地、山林,恢复生物保护带,在沙漠土带科学种树,建立生物屏障;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不要过度放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课后扩展:课后小论文

沙尘暴的危害范文第2篇

健康危害知多少

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皮肤、鼻、眼、气管和肺为最先接触沙尘的部位,因此受害最明显。其中,眼、鼻、喉、皮肤等直接接触部位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症状和过敏反应,而肺部受损则较为严重和广泛。

人未加防范而遭遇高密度沙尘时,首先会引起各种刺激症状,如流鼻涕、 流泪、咳嗽、咳痰等,以及气短、乏力、发热、盗汗等全身反应。这些多为短期症状,是人体清除异物的自我保护方式,一般损害不会持续存在。不过,有时反应也会很严重,特别是首次或突然大量接触高密度沙尘时,可表现为突发气促、胸痛、胸闷、头疼、头晕等,原有哮喘、慢性肺病、心脏病等患者不适会更明显。降落在皮肤或眼内的沙尘,还会引起皮脂腺和汗腺的阻塞,导致皮肤炎症、结膜炎等。

进入肺部的颗粒物可导致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并可进一步引起多方面的危害。有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中的小学生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导致呼吸系统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疾病患病率增加。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细微沙尘颗粒与肺病、心脏病病死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澳大利亚的研究则显示,沙尘暴可能与该国哮喘高发密切相关。前不久,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新疆部分地区居住30年以上的居民中非职业性尘肺患者占一定比例,且与其生活在扬沙、浮尘环境关系密切,因此将这种病称为风沙尘肺。

此外,大量的沙尘颗粒弥散在空气中,还会散射和吸收阳光,降低地面紫外线的强度,从而降低紫外线杀菌和抗佝偻病作用。因此,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增加,扁桃体炎、感冒等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的发病率也较高。

鲜为人知的原因

众所周知,沙尘暴天气是尘沙等粒子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自然也是“尘沙”惹的祸。实际上,沙尘颗粒有大有小,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不相同,对此人们知之甚少。

沙尘颗粒的大小与其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以及所吸附的有害物质种类有关。越小的颗粒在大气中稳定性越高,沉降速度越慢,被吸入人体的可能越大,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也越明显。

一般地说,沙尘中大一点的颗粒可通过用鼻呼吸而被滤除,但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能通过人的呼吸进入气道和肺泡内,其中粒径大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而粒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则可抵达细支气管和肺泡,颗粒物粒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颗粒物粒径不同,其有害物质的含量和毒性也不一样。国外研究发现, 60%~90%的有害物质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

可吸入颗粒物不但本身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而且它还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可吸入颗粒物吸附有多种有害有毒物质,最常见的为:①各种有机物。研究表明,大气中绝大多数的有机污染物可吸附在可吸入颗粒物上,特别是一些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几乎全部吸附在粒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上,而且粒径越小免疫毒性越大。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可检出300多种有机物,其中很多具有强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②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孢子等都可借助灰尘颗粒顺风“远行”,污染下风向地区,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人体后,可产生一些特定的危害。例如,携带结核杆菌的颗粒物可能会导致肺结核的发生,携带有肺炎球菌、军团菌等时则可引发相应的肺炎。③金属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多为难溶的,侵入人的肺部组织后,可引起各种金属中毒或放射性损害。④硫酸盐和硝酸盐。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常被可吸入颗粒物吸附,可吸入颗粒物中的金属又会将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结果形成二次污染物,毒性加大。

“防暴行动”三方案

面对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自身防护很重要。

首先,发生慢性咳嗽伴咯痰或气短、发作喘憋及胸痛时,均需尽快就诊,求助于专业的医护人员,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其次,做好个人防护。风沙起时,必须减少外出接触沙尘的机会,及时关闭门窗。如果因职业需要必须在室外活动,最好使用防尘、滤尘口罩,以有效减少吸入体内的沙尘。使用湿毛巾、纱巾等可保护眼、口、鼻,但这种简单防护对粒径小的细颗粒起不到阻挡作用。其他保护措施包括戴合适的眼镜,穿戴防尘的手套、鞋袜、衣服,以保护眼睛和皮肤,勤洗手脸(尤其是进食前)。在沙尘暴退去前,建筑工人、清洁工人等都应该暂时停止户外作业。

第三,多饮水。沙尘暴多发季节,天气多较干燥,加上扬尘,皮肤表层的水分极易丢失,造成皮肤粗糙,尘埃进入毛孔后易发生堵塞,若去除不及时,可能会引起痤疮,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发生各种过敏性皮炎及皮疹。多饮水能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加快体内各种代谢废物等的排出,对皮肤保健和全身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

沙尘暴的危害范文第3篇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沙暴大哥和尘暴小弟找到自己的“作案地点”时,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他们的“作案”后造成的后果可不小,有时,会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它还能加剧土地沙漠化,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他们一旦出现,所经地区受害尤为严重。

去年12月31日和今年元月1日,沙尘暴兄弟肆虐甘肃省河西走廊,兰州市出现浮尘,在他们的统治下,连白天开车都要开车灯呢。今年3月底以前,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西部已出现沙尘天气9次之多。3月中旬,兄弟俩的踪影出现在距沙漠地区遥远的南京市,引起人们的恐慌。

沙尘暴兄弟气焰嚣张,甚至飘扬过海,登陆日本了,日本的电视新闻都在说:从中国来的6年来最大的一次沙尘暴袭击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

沙尘暴的危害范文第4篇

触电

2007年6月23日至27日,江西省因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35人因雷击死亡。这无疑是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大气中雷电的发生也有它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雷电能制造化肥。闪电的温度是极高的,一般在30000度以上,是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闪电还造成高电压。在高温高电压条件下,空气分子会发生电离,等它们重新结合时,其中的氮和氧会化合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分子,并溶解在雨水中降落地面,成为天然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仅因雷电降落的氮肥有四亿吨之多。如果这些氮肥全部洒落到陆地上,等于每亩地面施了约2千克氮肥,相当于10千克硫酸铵!

雷电能促进植物生长。雷电发生时,地面和天空间电场强度可达到每厘米万伏以上。受这样强大的电位差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增强,因此,雷雨后一至二天内植物的生长和新陈代谢特别旺盛。有人用闪电刺激作物,发现豌豆提早分枝,而且分枝数目增多,开花期也早了半个月;玉米抽穗提早了七天;而白菜增产了15%-20%。如果在农作物的生长期内能遇上五六场雷雨,其成熟期也将提前一星期左右。

雷电能制造负氧离子。负氧离子又称空气维生素,可以起到消毒杀菌、净化空气的作用。雷雨过后,空气中高浓度的负氧离子,使得空气格外清新,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雷电能释放巨大的能量。地球上平均每一秒有100次闪电,每次闪电约释放8000度的电能,因此,每年全世界的雷电放电约250亿度的电能。遗憾的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对它加以利用。

沙尘暴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沙尘暴的危害大体可归纳为4个方面:沙埋、风蚀、大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但是,作为一种自然过程,沙尘暴也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例如,撒哈拉沙漠每年通过沙尘暴将1300万吨沙尘撒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面积增加了190千克的土壤。其实,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也是风沙的造化。沙尘暴刮走了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的土壤增加了养分。

沙尘的洲际运动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播撒开去。亚洲沙尘暴每年把上千万吨的沙尘颗粒从中国西北和蒙古国等干旱地区携出,洒落到广阔的太平洋,给太平洋中的生物带来一顿又一顿营养丰富的盛宴。

沙尘暴一方面污染空气,另一方面也净化了空气。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每次沙尘暴爆发,中国北方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酸雨危害都有所减弱。而且沙尘天气过后,尘埃落定的天空是最洁净、最晴朗的。究其原因,是沙尘形成的气溶胶里钙的含量较高,沙尘在降落过程中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酸雨。此外,沙尘在降落过程中还可以吸收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中的氧化硫等物质,不仅过滤空气,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抑制大气温室效应。从这一点来说,沙尘暴也是大自然的一种恩赐。

台风

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是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以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的形式,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有时其破坏力之大骇人听闻。一个较强的台风,1小时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5000个新安江水电站1小时发出电能的总和。一个台风在其生命过程中所释放的总能量,可以和上万颗乃至几十万颗原子弹的能量相比。

台风造成的危害确实很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带给人类的益处也不小。海洋是大气运动的热量、动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台风把海洋中巨大的能量运送至陆地,调节着地球大气的循环。

当你在夏季饱尝持续闷热煎熬的时候,一场台风袭来, “炉火”熄灭,苦难的人们得以从炎热中解脱。久旱不雨的土地龟裂,无浆可灌的禾苗奄奄一息,眼看着收成无望;江河断流,水库枯竭,人畜无水可饮。这时一场台风送来滂沱大雨,顿时江河暴涨,水库丰满,庄稼起死回生,人们笑逐颜开。虽然有时“矫枉过正”,也会造成很大损失,但水毕竟还是来了。

寒潮

所谓寒潮即大规模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寒潮所带来的强降温常使农作物遭受严重冻害,尤以春、秋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此外,每年隆冬我国新疆、内蒙古、青藏等地的畜群也饱受寒潮带来的冻灾、雪灾之苦。但平心而论,寒潮固然有“过”但其“功”也非小。

寒潮是来年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的影响,冬天气候干旱,尤其是北方如遇少雪多晴的暖冬,农田的麦土随风吹扬,水分蒸发,地力减退,直接威胁着来年的春耕播种。适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致使表土凝结附着于地表,减少扬沙天气。东北、西北地区的冬季积雪,还可缓解来年春播的旱情。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量交换。受地球形状的影响,球体表面受热不均,自赤道向两极形成了热带、温带、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流向低纬度地区,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促进了整个地球的热量平衡。寒潮还带来风力资源,风力强劲、风向较为单一的大风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资源。

寒潮可以净化大气。在冬季,人们易患流感,每当病人咳嗽时,飞沫中包含有大量病毒,易造成传染。寒潮带来的大量雨雪,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而且会使飞沫中的病毒随雨雪而降落。同时,寒潮带来的低温,还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病虫害。

火山喷发

早在2400多年前,地中海东部的桑托林群岛上,曾出现过比罗马文明还要古老,而且是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文明,并出现过人口达十万之多的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城市。但是公元前1400多年的一场火山爆发,及其所产生的地震和海啸,严重地破坏了该群岛及其周围岛屿上的城镇与村庄,降落的大量火山砾、火山灰把已经遭受破坏的建筑物与田园一起掩埋。这个有着辉煌的古老文明的城市就这样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沙尘暴的危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气溶胶指数(AI);年际变化

中图分类号:P4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73-01

1 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众所周知,现代的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沙尘暴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沙尘暴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和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总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其中流沙占总面积的85%,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

2 研究分析

研究的总体思路是:运用Nimbus试验气象卫星和Earth Probe卫星提供的数据资料,通过FORTRAN软件和GRASD绘图软件等绘制出1979年至2001年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春季(3、4、5月)沙尘暴天气的年际变化图,以及对在年际变化图中出现的特征年(峰值)进行详细分析,在分析过后最后得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年际变化特征。

2.1 3、4、5月份AI年际变化分析

在沙尘暴研究中,气溶胶指数(AI)能很好的反应沙尘暴天气的基本特征,因此,对AI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沙尘暴的特征。下面通过研究79年―01年期间3、4、5月份的AI年际变化可以看出,3月份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季沙尘暴爆发的起始月份,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活动在80年基本处于一个稳定的波动期,但是90年代以后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2000年的低值跟80年代的峰值差不多,这主要是跟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4月份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爆发的主要月份,通过比较3、4月份大同小异,都是80年代基本处于处于稳定的波动,90年代过后处于上升期,不过4月份更能突出这个问题。5月和4月份一样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爆发的重要时期,5月份AI明显处于不稳定的波动期,80年代的峰值相对较大,不过90年代的平均要比80年代要高,说明沙尘暴的活动在90年代强度大。

2.2 3、4、5月份AI年际变化综合分析

通过综合3、4、5月份的AI年际变化分析,AI的年纪变化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三个月的AI年际变化峰值均出现在90年代,且气溶胶指数相对较大,说明尽管沙尘暴频次总体上在降低,但强度在增加,近年来有增强的趋势;

二、整体上看,3月份的变化曲线中AI数值除了97年96年以外,均比4、5月份要低。这也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4、5月份爆发沙尘暴的可能性要比3月份大;

三、从进入90年代过后,AI明显有上升趋势,但是因为次数教少只是强度较高,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特征年还是选1979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塔克拉玛干沙漠近20年来的的沙尘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沙尘暴爆发的主要月份是4、5月份,3月份次之;1979年为特征年;80年代沙尘暴并不突出,90年代开始,沙尘暴强度明显增加,且有上升趋势。

2.3 1979年气溶胶指数特例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在1979年曾有强沙尘暴的活动。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特征年的气溶胶指数(AI)做个例分析。1979年塔克拉玛干沙漠爆发沙尘暴的时间是1979年4月9―11日,根据记录新疆中东部发生特强度沙尘暴,使通讯中断122h,运输中断167h,死亡29人,伤43人,牲畜死伤1.07万头,重灾农田3.058万km,倒塌房屋886间,摧毁树木5758株等,总计直接经济损失达143.9万元。

通过气溶胶指数分析,以及该时间段前后3天的AI逐日图可以看出, 4月6日塔克拉玛干沙漠AI偏低;7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地区AI升高,东部地区仍然偏低;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西部地区AI有所降低,不过逐渐向东,范围基本包括了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9日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AI偏高;10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西部AI在原来基础上又有所升高,东部地区只有局部地区有少量的提升;11日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AI达到一个极高值,甚至于影响到了整个塔里木盆地及以东地区,可以说是整个中国西北地区AI都处于一个极高值,虽然内蒙古地区受到缺损值的影响无法显示,但是可以根据周边地区的AI推测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AI都是在AI极高值的影响下;12日整个中国西北,北部,东北部,及南部,东南部地区和日本偏西地区都是在AI极高值的控制之下,这次沙尘暴的影响范围之大,可想而知。13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AI仍然没有降低,反倒是整个中国四分之三的地区都在AI高值控制之下,足以说明此次沙尘暴的影响力。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1979-2001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尘暴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1979年爆发的沙尘暴,得出以下结论:

(1)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尘暴多在春季(3、4、5月)发生,4、5月份爆发的概率最大,3月份次之;

(2)80年代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尘暴年际变化主要呈波动形势变化,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90年代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尘暴爆发异常严重,90年代以后沙尘暴活动强度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3)1979年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强的沙尘暴;

(4)90年代及其以后年份中,沙尘暴活动明显比80年代要频繁的多,而且程度有所加重,影响范围还有所扩大。这跟人类不断的破坏生态环境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受到沙尘暴的危害严重,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工矿、交通、新兴城镇及其它水利、电力、煤田和油气井等设施,均受风沙危害或威胁,一旦出现沙风暴或黑风暴,受害尤为严重。此外,沙尘暴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大加快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另外降尘会对城市的大气造成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 改善生态环境,竭力减少和消除沙尘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马鹏里,张强,杨兴国,等.大气化学研究进展―臭氧、气溶胶研究综述[J].干旱气象,2003,12(21):66-70.

[2] 周秀骥,李维亮,罗云峰.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区域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1998,22(4):418-427.

[3] 王训明,董治宝,等.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部分地区风沙环境特征[J].中国沙漠,2001,21(1):56-61.

[4] 雷加强,王雪芹.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形成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3,20(1):1-6.

[5]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特征,2006.9.15.

相关期刊更多

大气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生物进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