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接入技术论文

接入技术论文

接入技术论文

接入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要想使上述构想成为现实,就必须打破常规的铁路通信网的接入方式,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的传输和接入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升级,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发挥铁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铁路接入网技术的现状

由于铁路列车具有高速运动的特点,因而无线(移动通信)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然,固定位置的车站(场)、单位以及各种固定设施之间的通信方式,首选方案仍是采用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进行组建,同时应考虑采用ATM交换以及网络IP通信等先进技术来构成通信主干网及光纤用户接入网。比如采用“双纤单向环”接入方式,其不仅具有高速、安全、传输质量高、价格合理等光纤通信特有的优点,而且还具有路由迂回、设备备用等特点,从而具备自愈合功能,并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另外,采用远端用户单元(RSU)和数字环路载波(DLC)设备,组网更灵活、方便。组网的过程中要把投资与效益综合统筹来考虑,使系统不仅满足现在乃至几年内铁路通信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为出行的旅客及地面用户提供先进的电信业务,并且还需具备便于扩容的功能。

按照通信网被分为主干网,局域网和接入网等三部分的构思来看,铁路通信网也可以通过上述划分方法进行。就铁路的通信网来看,接入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包括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两大部分。铁路有线接入网的情况与电信的接入通信网相似,铁道部将在未来的1~2年内建成可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铁路互联网,它是由铁路部门依托于基础铁路电信网,组织建设的可以支持众多信息服务的、具有多媒体通信能力的全国范围的计算机网络,铁道部将有可能成为我国第六个面向大众的计算机信息互联网络单位,为铁路通信走向市场做准备。关于有线接入这里不再叙述,下面主要讨论铁路的无线接入网,为此首先回顾一下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1.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由模拟到数字,由频分多址到频分+时分多址,再到码分多址(CDMA)的发展过程,并即将向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的方向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大体可分为二代,第一代是以模拟技术为主,频分多址,工作在400~800MHz频段。由于模拟系统存在频谱利用率低、容量小、设备复杂、抗干扰性能差、保密性不强、价位高、业务面窄等固有缺点,不能满足通信市场急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诞生了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数字化、时分多址方式等全数字化技术,克服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缺点,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的移动通信数模兼容,以数字系统为主。随着用户对信息接入量的需求呈指数的增长,电信工作者们着手建立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全球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工作在2000MHz波段,采用宽带的CDMA技术,涵盖地面系统和卫星系统,包括海陆空三维服务面,集成话音、数据、视像、ISDN和多媒体多种业务。这一系统以多种空中接口和接入方式,可向高速和慢速移动用户提供服务。

2.铁路无线接入网现状

铁路通信网是为旅客和铁路公务、应急抢险、行车维修等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通信,以提高服务等级和运输效率。保证列车的安全,达到高效运营而建立的,它是一种集列车公务通信和区间移动作业通信为一体的列车移动通信系统。但是铁路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系统与公用移动通信网和区域性的专业移动通信网的差别,它是一种属于线面结合、以线为主的链状网。

铁路通信的无线接入部分目前仅有的是400MHz的无线列调系统,它完成车站值班员与进入其管辖区段的列车车长以及列车司机之间的通话联系。当列车即将进站或即将出站时,这些通话才进行,否则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则在列车运行于区间时,通话一般不进行,这主要是从节约频率资源,减少同频干扰的角度出发的。但是,随着铁路现代化改造进程的迅速推进,从前单一的无线列调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铁路无线通信的需要,这样就迫切需要建设一套适合于铁路现代化运营指挥需要的先进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一系统应该采用小区制,并完成大三角功能。也就是说,系统必须可以实现调度中心与车站值班员之间、车站值班员与列车司机之间、列车司机与调度中心之间的通话功能,必须可以实现线路管理区间的公务移动通信功能,同时还必须能够实现调度中心与列车司机室之间实时的双向数据通信功能。基于这一想法,构成铁路无线通信接入网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无线通信方式的集群通信方式、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方式、CDMA移动通信方式。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与微处理机技术、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集交换、控制、通信于一体,通过无线拨号的方式把一组信道自动最优地动态分配给系统内部用户,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资源和频率资源,降低系统内呼损,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它具有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功能,特别适合于调度指挥以及应急、抢险等场合,并较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合理分配的问题,因而倍受专业运营管理部门的青睐,被确定为现行铁路移动通信方式的首选类型。但是这一系统还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包括采用动态的频率分配,没有考虑与周围公用网的有效融合问题,没有先进的路由合理选择功能,并且在建立通路和自动过网时存在信息丢失现象,保密性不强,容易受干扰等,这些缺点对于话音通信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对列车与调度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双向数据通信造成较大的误码,因而对于要求较高数据通信误码率的场合并不适合。

即将动工的秦沈客运专线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400MHz的无线列调系统和800MHz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考虑到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在越区切换过程中会存在信息的损伤,因此将数据通信部分交由无线列调系统来完成,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仅进行区间通信(如大三角功能的话音通信,公务通信以及应急抢险通信等),并留有调度电话进入的余地和接入公用通信网的功能。这一系统也是我国铁路以集群通信的方式为无线接入系统的第一例,是我国铁路通信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二、铁路无线接入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进展,不仅要求铁路通信网具有更强的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通信功能,以适应高速列车通信的需求,而且要以铁道部的全程全网的优势全力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及经营与中国电信业务范围一样的电信业务,参与同中国电信的竞争,使旅客和网络覆盖区的广大用户方便地享受信息的服务。比如随时随地的提供铁路客货运输资讯信息、订购火车票等服务,在列车就能享受语音、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不过,铁路现有的通信网络设施庞大而落后,这是目前该网络发展的最大障碍。

80年代开发应用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信道利用率高、组网灵活等优点,能够确保旅客通话的高质量和优先等级,可供列车公务人员进行业务通信,也可利用调度功能组成临时的应急通信和收容沿线的移动作业通信,基本上能够满足目前的铁路通信的需要,秦沈客运专线就是采用这一系统来实现铁路移动通信的功能。但从更高的通信目标来说,比如为了实现列车的实时定位、追踪,让列车上和列车下的公务人员都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整个路况信息,实现列车运行、调度等自动控制,能够为广大旅客提供除语音服务外,还能提供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还有向铁路沿线的居民提供电信业务,随着这些业务的出现,原有的通信系统就不能满足要求,应该应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对铁路通信网进行改造,建立新的、必要的移动通信系统,比如微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或者是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当然,建造铁路通信网,应根据铁路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线和无线接入系统。

考虑到未来铁路发展对通信的需求,认为在通信系统寿命期内,运输会出现明显的增加,作为用户联络手段的通信系统,在规划其指标构成时,必须计算一定的弹性需求。此外还要考虑通信系统的容量扩充性问题,选择便于扩容的通信方式。从系统高可靠性的要求出发,还必须与别的系统(如微波/租用线路等)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此提供必要的备份。

在欧洲,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决策,最初确定的是两种系统,一个是GSM,另一个是TETRA(泛欧集群无线通信)。后来由于GSM的技术日趋成熟,使用范围迅速扩大,造价逐渐下降,并且又由于在用户迅速扩展的情况下,集群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鉴于此,欧洲的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最后定位于GSM的方式,并将铁路移动通信所具有的特色(群呼、组呼、优先级别、强插、强拆等功能)加进去,构成GSMR(用于铁路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

铁路通信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向着与公用网相融合的方向,并达到与公用网的统一。从而使得用户无比是在运行中的列车上,还是在铁路网的覆盖区域均能够通过铁路通信网进行如同办公室一样方便的信息交流,如进行电话联络,宽带的数据通信和图像传输,接入Internet等。而要满足这一要求,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远远不够,GSM(R)和现行的CDMA技术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惟有第三代的CDMA技术才可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铁路通信网的无线接入部分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是朝着第三代CDMA的方向。当然,并不是说第三代的CDMA技术就可以直接用来完成未来的铁路无线接入系统的功能,如同GSMR一样,必须将铁路通信所必备的功能(如群呼、组呼、优先级别、强插、强拆等功能)融入这一技术之中,形成具有铁路通信特有要求的公用无线通信接入网。

接入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正如上述内容介绍的那样,我们对于铁路通信工程与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关系和发展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看法,那么,接入网技术保证铁路通信工程的应用和作用究竟是怎么运作和发展的昵,对此提出了一些关于接入网技术具体应用到过程中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可以通过介绍,让大家更加的了解和认识到铁路通信工程的发展和应用。

1铁路通信的现状及问题

1.1铁路通信工程具体的发展现状。说到铁路工程的发展就必然要提到铁路通信工程的应用,铁路通信工程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我们社会铁路发展和生活进步的一个很大部分,并且是一个小可缺少的部分,当前,通信工程已经成为了铁路通信中小可缺少重要的一环,通信工程的发展也影响着未来铁路交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最终收益。山于铁路列车长期处于高速运动的状态,因而在铁路通信中主要应用无线(移动通御接入网。接入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铁路通信工程变得更加完善和全而,并且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式和途径,使得铁路通信工程具体的实施过程有了一个技术的理念和研究。当然,在铁路通信中也存在着如固定位置的车站等各种固定设施,小同固定设施发挥的作用小一样,小同的固定设施作用的技术支持也小一样,我们对于固定设施的追求和完善有着一定的选择和理念选择,这也保证我们对于这类固定设施的这些固定设施之间的通信方式,现在仍首先考虑采用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进行通信设备的组建,同时要采用网络IP通信和ATM交换等先进技术作为通信主十网。

1.2铁路通信工程发展的问题总结。D设计方而。设计方而的问题一自是我们对于铁路通信工程考虑到的主要问题,也是一个中心问题,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容易存在设计者在前期准备时准备小充分,在其设计铁路通信的建设方案时就缺少必要可靠的参考资料,其应用成效自然小理想。当然,设计方而的难题也是可以解决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避免。力模式方而。铁路通信工程的设计中使用的方法小对,小仅仅会导致其成本增加而且会使其经济效益大大降低。设计的方式小对也就导致了一些小好的后果,导致了我们发展模式的小完善,并且是在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全而问题,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可以使得我们整个社会铁路通信工程的一个很大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越来越有利于铁路通信工程发展的改变。3)'险能方而。现在标准的设计流程可以帮助设计者有条理的完成规划任务,这样可以保证规划到位,使通信工程的功能可以全而发挥,整个全而的规划应该从收集资料、配件女装等各个细节方而考虑周全。从而也就使得社会的性能和发展方而有一个很好的保证,导致社会铁路通信工程的发展更加完善和全而。

2铁路通信工程接入网技术的应用

2.1我国铁路通信工程中传输网的分类。铁路通信工程的传输网是铁路通信工程发展的重要方而,也是一个占据重要地位的方而,具体可以分为长途十线网、区段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接入网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小同的层次占据小同的方而,小同的方而也有小同的比例,其中接入网的应用占了很大比例,而其有包括了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两大部分。铁道部已基本建成可以覆盖我国大中型城市的铁路互联网,它是基于铁道电信网建成的。

2.2铁路接入网系统的基本特点。D组网方式极为灵活,极大的保障了其通信的可靠性,使得铁路接入网系统变得更加方便和女全,极大的满足了现代社会铁路接入网发展的需求,保证了铁路通信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完善。2)在电路与其接日配置上,根据其小同站点的实际情况选择小同的配置。在同类业务上可以在其OLT处采用整介向上一级传输,这要就可以节约电路和成本。电路和成本的要求是小一样的,电路的发展需要成本的支持,也是需要成本的保障。3)在自动电话业务中则可以采用VS接日提供高集成比用户接入,这样既可以满足其自动电话业务的需求,又可以降低其成本。使得自动电话业务有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和方式,保证用户的需求和铁路通信工程的发展完善。

2.3后期管理方而的要求。D管理方而。在此方而要求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利用管理措施硬性的约束设计师的操作流程,严格要求其务必遵循行业的标准完成小同的信息操作处理。管理方而的规范和作用对于铁路通信工程的实施有着很大的作用,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和保证工程继续进行的关键。2)工作人员方而。在通信单位规范其管理确立其标准之后,实施对参与通信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工作人员方而的管理和规范是对具体工程实施的保证,也是管理工程指导性方而。

3接入网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趋势

3.1铁路接入网增值业务的发展。铁路部门必须满足市场需求,小仅要求其通信网可以保障其铁路交通的女全运营,而且要以铁路电信网为基础建立出与中国电信业务范围一样的增值业务。这就要求其使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对铁路通信网进行全而的改革,使其可以完成铁路通信全而升级,使其可以适应人们的需求,为工作人员提供及时且可靠的通信,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输效率。

3.2数字化网络的应用。从有线接入部分来考虑,客运专线正在我国蓬勃发展,这样高数铁路综介调度系统就要求应用到数字网络技术。数字化网络的实施和运用是铁路通信工程的发展的重要方而,也是接入网技术的一个重要体现方而,从无线接入网来看,要想发展铁路通信工程,要想更好的运用到接入网技术,就必须要结介数字化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这也就需要做出更好更快的移动通信系统以适应未来铁路发展对通信的要求。

根据上而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铁路通信网和接入网作用过程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自要想更加完善的发展和运用到铁路通信工程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快捷,这同样也是保证人们女全出行,保障其通信、提高运输速率的有效手段。铁路通信小同于一般的通信工程的发展,

接入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直接投资;出口贸易结构;间接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支持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观点

从国内学者研究的结果来看,支持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占据了大多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何洁(2000)对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各个不同省份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研究,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要求有一个必要条件,也就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超过了某个“门槛”之后,这种技术溢出效应才会发生。

沈坤荣(2001)利用我国各个省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变量进行数理分析,构建了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得出了外国直接投资占各省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就可以带来一定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直接支持了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结论。陈涛涛(2004)就进入我国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进行了研究,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确实产生了行业内溢出效应,而在溢出效应影响大小则主要取决于“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差距越小越有利于技术溢出效应发生作用。利用中国1995年-2000年30个省市的专利申请数量、科研人员数量以及科研开支等数据,有学者得出了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创新具有正的技术外溢效应的结论(Kui Yin Cheung,Ping Lin,2004)。

黄烨菁(2006)选取了1997年—2002年医药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以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表制造业等4个产业所包含的18个子产业的数据,对进入这四个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做了检验,就其检验结果,得出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这一结论。

前述学者在构建模型上的共性是均采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变形来探讨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传统形式为:

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当中,其中,Y为产出、L为劳动力、K为资本、外国直接投资为外国直接投资。A主要表示的是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因素。在研究技术溢出效应的过程当中,这个A就是我们要分析的变量。因此,很多学者将A假定为一个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等式,再将该等式带回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变形当中,最后得到研究溢出效应的最终等式:

LnY=γ+αLnL+βLnK+ηFDI+e

二、否认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观点

从技术溢出效应广义概念来看,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必然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外溢效应。但是如果将技术溢出效应用一个很确定的概念来区分的话,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这个角度来说,否认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是认为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之后对东道国没有任何正面的效用或者意义,主要是认为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以后对东道国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甚至在某些角度来看还有负效用。这种结论通常不是从理论上对溢出无效应或者溢出负效用进行分析,大多是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推理或者用某些案例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也有学者将技术溢出效应分为前后衔接的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技术从国外向国内的转移,第二个过程才是技术溢出效应在东道国的出现。在第一个过程当中,由于技术转移的接收方大多是跨国公司设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因此这种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对东道国而言并没有太明显可以观察到的溢出效应。在第二个过程当中才是技术溢出效应所应该重点分析的阶段,这也是在东道国市场内部技术发生实质转移的阶段。但对于中国而言,迄今为止,引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多都是以加工贸易和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投资为主,这些投资都是集中在非技术密集的领域,因此很难出现先进技术从跨国公司向国内行业的转移。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是在短期之内仍然难以有根本的改变(朴商天,2004)。

上述学者多采用由凯夫斯于1974年提出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模型。当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之后,将整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跨国公司在市场中的参与程度联系起来,用计量模型检验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否与跨国公司的进入成正相关关系。

三、对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无法确定的观点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观点与否认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观点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不否认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对东道国确实会存在一定的正面影响,毕竟这种整体的正面影响是存在的,否则我国政府也不会允许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但是,这些研究也列举了几个可能存在的反方向的作用。如跨国公司不会将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我国;会防止先进技术向其他同行业企业扩散;市场上会存在更激烈的竞争导致同行业企业市场占有率以及生产率的下降、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抵消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正向和反向的效应同时存在,而且这些效应也较为难以量化,所以无法确定到底最终对行业内平均技术是否会有提高。正是这种不确定,导致了这些学者无法确定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

接入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 故障注入设备的结构设计与设计思路的特点

1.1 故障注入设备的基本性结构设计体系

我们依照故障注入设备的基本性设计规程进行了其内部技术构造的设计工作,这里试对这一设备技术结构体系中涉及的各个部分的功能性特征展开具体的分析:

1.1.1 控制软件,用于切实完成设备基本运行状态的设定操作,切实进行对故障注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数值的设定和控制,接受外接测试器组件结构传输而来的形式各异的故障现象动态检测结果,并对故障注入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技术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分析。

1.1.2 数字控制模块,实时接收控制软件的具体技术操作指令,并在有关指令结构的影响下,相应地产生在故障注入操作过程中的具体化控制信息。

1.1.3 驱动放大模块,将之前技术端口产生并传输而来的控制信号实施放大处理,在此基础上对信号借口模块进行驱动操作,同时还要对信号切换模块,以及故障注入模块并实施激活命令。

1.1.4 接口适配器,这个设计结构组件的实际功能是切实实现被测单元(UUT)与故障注入设备对象之间的技术性连接以及匹配操作,要针对具体的具备充分差异性特征的UUT专门配置相对应接口型号的适配器,以切实提升故障注入设备对象的通用性特征。

1.1.5 信号接入总线,透过接口适配器能够同时实现将较大数量的UUT信号线引入到故障注入设备内的技术操作目标,能够较为有效地规避实施大量故障现象,同时注入操作实践过程中的重新连线现象,进而切实提升故障注入操作技术行为的可行性特征。

1.1.6 信号接口模块,充分供给UUT信号线组件的接入端口,保障UUT在未被注入故障性技术参数以及指令的情形下能够处于正常且稳定的工作运行状态。

1.1.7 信号切换模块,根据相关故障对象和参数的注入性操作需求,顺利将特定性信号接入总线之上承载的信号,向着故障注入主线的方向完成切换。

1.1.8 故障注入总线,这个总线结构模块的主要技术功能就是切实完成具体化的故障注入操作行为。

1.1.9 故障注入模块,这个模块能够实现多种不同类型的故障操作技术行为。

1.1.10 外接测试器,实现对故障注入总线实际承载的信号对象的实时变化特征进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实际故障注入效果的清晰确认。

1.1.11 显示模块,切实显示信号接入总线中,透过信号切换模块,切换到故障注入总线技术结构之上的信号通道,并且在这些通道中完成注入操作的故障现象以及故障参数的类型特征。

这一故障输入设备的整体性工作原理是:利用控制软件实施故障注入参数的设置操作,相关软件在默认状态下自然产生的控制字,通过数字控制模块的解析处理之后,将会切实形成控制信号,在经过驱动放大模块的信号放大后操作之后实现对信号接口模块的驱动化控制操作,再通过信号切换模块以及故障注入模块的有关技术操作,实现对故障参数指令的自动注入以及自动撤销。

1.2 故障注入设备的设计特点分析

故障注入设备具备多个方面的具体技术特征,现将相关特点在设计层面的实现思路简要分析:

1.2.1 通用性。(1)通过接口适配器,促使故障注入设备和UUT之间实现相互分离,切实避免因硬绑定设计引致的设备单一化应用对象特征;(2)通过设计合理的种类多样的接口适配器,不但能够实现在差别类型UUT对象之上的故障注入目标,而且可以实现在成品化UUT中的故障注入目标;(3)在故障注入设备中UUT信号处理组件中可以采用能够承受大电压、大电流的技术组件,实现对差别化UUT信号兼容能力的有效提升。

1.2.2 可扩展性。(1)选取信号接入总线与故障注入总线协调配合的技术实现模式,扎实确保信号通道接入以及故障注入技术过程,能够在结构层面实现充分的相互分离,确保两个技术对象在存在形态上不具备相互制约格局;(2)在故障信号信息的接入技术实现部分,透过扩展信号接口模块以及信号切换模块,能够直接实现对故障信号接入能力的有效拓展;(3)在故障注入技术部分,透过对故障注入模块的扩展,直接实现对故障对象注入能力的有效扩展。

1.2.3 无破坏性。(1)通过对接口适配器的采用,有效规避了对UUT线路技术结构的物理性破坏;(2)故障注入模块中本身具备保护性的设计特征,能够切实避免对UUT电子元器件产生物理性破坏现象。

1.2.4 易操作性。(1)采用接口适配器实现UUT设备信号的一次性注入行为,避免出现信号接入过程中的重复接线现象;(2)相关软件功能相对完善、界面呈现直观,能够为各种复杂技术操作提供便利;(3)通过显示模块可以对技术控制指令的执行正确性展开充分评估,并切实实现对技术操作信息的直观反馈。

2 设备中主要技术模块的设计思路

2.1 信号切换模块

在设备的信号切换模块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对信号接口模块的合并操作。在实现故障注入设备与UUT的连接操作之后,在未实施故障信号以及参数注入行为的情形下,能够透过信号接口结构的相关技术功能,确保UUT能够正常开展有关技术性工作内容,实际进行故障注入操作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信号切换功能实现对指定信号通道的故障注入目标。

2.2 故障注入模块

在这里的设备设计实现方案条件下,故障注入模块实际能够提供的故障类型主要包括:(1)信号短路;(2)信号开路;(3)信号固低;(4)信号固高;(5)信号错误;(6)信号串接电阻;(7)信号与地间搭接电阻;(8)多信号间搭接电阻。

本文选取信号串接电阻、两信号间搭接电阻的基本故障表现原理展开简要的分析。

2.2.1 信号串接电阻故障。在实际的故障注入设备运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的技术工作环境需求,进行多样化的电阻阻值匹配操作,透过数字控制模块,以控制驱动放大模块的方式,完成具体的阻值选择操作行为,通过对系统中涉及的两个继电器展开相应的操作,实现将电阻值串入特定的故障注入总线通道的技术目标。

2.2.2 两信号间搭接电阻故障。在这一技术实践结构中,通过数字控制模块,能够直接触发驱动放大模块,使得技术运行体系中的全部开关都处于闭合状态,进而实现故障注入总线中指定两通道之间的搭接电阻故障的成功建制。

2.3 控制软件

依照自动控制故障注入设备的基本运行原理,可以对控制软件结构的使用与运行原理做出如下分析:

在实际开展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参数建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用户界面的建立行为,实现设备运行参数的注入目标,并在这一操作的实现过程中,切实完成UUT用户基数组件的故障参数注入行为记录数据文件的建立行为。在实际进行数据加载操作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从已经建立形成的数据文件中取出故障参数,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与UUT组件屋密切关联性的技术性控制字。并以此为基点,实现对故障控制设备向UUT设备组件注入故障的实际技术过程的有效控制。在实际的技术操作行为的进行过程中,应当切实根据技术性控制信息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故障注入技术操作实现效果描述分析数据,建构相对应的技术记录文件,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路径分析行为提供充分的支持。

2.4 故障注入设备的研制实现

依照上文中所论述的设计方案,我们开展了自动故障注入设备的研究实践行为。我们实际研究获取到的目标设备,具备40个信号通道的接入总线以及3个信号通道的注入总线,能够切实实现对上文所述的全部技术故障类型的注入实现,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实现对有关技术运行故障现象的针对性处理,通过这些处理行为能够扎实实现设备实际运行技术的充分提升。

3 结语

针对自动控制故障注入设备的设计与实现问题,本文从设计思路以及设备基本特点的角度展开了相应的分析,为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工作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石君友,李郑,刘骝,等.自动控制故障注入设备的设计与实现[J].航空学报,2007,(3).

[2] 姜韬,钟海川,史丹阳.自动控制故障注入设备的设计与实现分析[J].电子制作,2013,(11).

[3] 茅阳.自动控制故障注入设备的设计与实现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11).

[4] 王俊娜,赵硕伟,高新平.自动控制故障注入设备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致富向导,2013,(23).

接入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FDI 高技术产业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天津市是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因此,也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1991年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国务院研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这不仅吸引了更多优质外资企业建厂投资,同时也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根据天津市“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天津市将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二十一世纪以来,天津市实际利用外资水平整体呈增长态势,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实际利用额首次突破30 亿美元,2012年则达到150.16亿美元,约为2000年的6倍。天津的高技术产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高速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TEI)已经从2000年的656.30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3526.90亿元,增加了5倍多。近年来天津市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变化情况见图1。天津市外商直接投资在2002年以前一直是平稳增长,在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出现大幅下降,2004年以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总体来看出现较大的波动,2006年之前一直平稳增长,2006年之后开始下滑,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之后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增长的态势。

当前,我国研究FDI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很多,并取得了很多的有意义的结论,但是,将研究视角转向FDI对某个具体地区和某个具体产业的研究却并不多。本文主要针对天津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来分FDI的推动作用,以期天津更好更快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二、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及数据采集

本文主要采用2个指标:天津高技术产业主营业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额。我们收集了2000―2012年的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天津市统计年鉴》。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可以使数据趋势线性化,同时还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因此,对故TEI和FDI两个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TEI和LFDI。

2、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对非平稳序列做回归产生虚假回归的现象,保证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的有效性,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ADF)对LTEI和LFDI时间序列进行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TEI和LFDI这两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两序列在10%显著水平上也都接受单位根假设――ADF统计量也都大于10%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这说明LTEI和LFDI一阶差分后即表现出平稳特征,因此LTEC和LFDI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3、协整检验

通过上文的单位根检验可知LTEC和LFDI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两步检验法检验LTEC和LFDI是否协整。首先建立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LTEC=C+?琢LFDI+?着t

运行结果如下:

LTEC=0.5637LFDI+?着t

(80.97528)

对回归方程中的残差e作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因此LTEC和L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在上述检验结果中,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从而验证了检验前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是协整回归方程,同时也证实了LTEC和LFDI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上述方程可以看到:在样本期内,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对FDI的弹性为0.5637。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则高技术产业年产出增加0.5637%。

4、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揭示LTEI和LFDI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此还要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LTEI不是LFDI的格兰杰原因,而LFDI是LTEC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以判定在天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5、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天津地区的高技术主营业务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正向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高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将增加0.494个单位。天津市外商直接投资是高技术产业产出增长的重要原因,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是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原因,即天津市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因。

三、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和高技术产业是促进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并且在天津市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天津市外商直接投资是高技术产业产出增长的重要原因,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是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原因,从长期角度来看,天津市FDI给高技术产业带来的资金流入和包括技术溢出效应在内的其他效应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在积极引进FDI的同时还必须从其他方面来促进天津高技术产业的增长。

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除注重增加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外,还应注重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质量,要把引进外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引进现代化管理、引进专门人才等方面来,并引导FDI更多流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第二,注重开拓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市场,打开国外市场有助于增大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拉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高新技术产业要以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而技术和创新都来源于人力资本,因此,应该加强基础人才的培养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后劲;第四,将本土企业的学习模仿能力努力转化成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拥有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才是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吕鑫:北京FDI与高技术产业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9).

[2] 高嘉勇、刘玲、杨春妮:天津市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绩效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2006(5).

[3] 何庆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J].社会与经济发展,2008(12).

[4] 李洁:世界FDI新趋势与利用外资新特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