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陈世美的故事

陈世美的故事

陈世美的故事

陈世美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典的故事;爱情至高点;唯美的画面

《云水谣》在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获优秀故事片、优秀电影技术、优秀导演、优秀男女主角、优秀编剧等六项大奖。从公映到获奖,《云水谣》被观众和评家炒得沸沸扬扬,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整个电影结构庞大,故事缠绵,而且用单一爱情线索串连,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感情回肠荡气,让人久久回味,特e是电影里表现出的唯“美”的艺术构思重新解读小人物的爱情悲剧,唤起了观众对温情和浪漫的认同。唯美使《云水谣》对观众产生了不可抗拒的亲和力。

一、唯美的故事

《云水谣》讲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台北,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给王氏儿子做家庭教师,与王家千金王碧云,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王父赞成,王母反对,陈秋水最后被辞掉而离开王家。后来王碧云找到了陈秋水,陈秋水母亲徐凤娘起初也反对,后来仍为二人准备好了婚礼。这时,台湾局势动荡,陈秋水是名左翼分子,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二人约好重逢……自此两个相爱的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惟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陈秋水到大陆后,为表达对母亲和恋人的思念,取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名字各一,更名徐秋云,陈秋水作为一名军医,奔赴朝鲜战场。此时,战地护士王金娣对陈秋水产生了爱慕之情,开始了对他执着的追求。陈秋水心中装着海峡对岸的母亲和恋人,婉言拒绝。王金娣仍对陈秋水不懈的追求,在战争结束后追随他到医院。于两岸长期分离,又几番寻找王碧云无果,陈秋水最终被王金娣的真情感动,(王金娣更名王碧云,说我是替姐姐王碧云来照顾陈秋水的),两人在高原结为夫妻……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19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雪山,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感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此时她的养女晓芮却在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

《云水谣》的故事简单,讲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贫家子弟与富家小姐一见钟情,由于家庭或其他原因不能结合,从此天各一方。这有点像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甚至比牛郎织女更悲惨,牛郎织女还有希望,能在每年“七月初七”见一面,而陈秋水和王碧云拥有的却是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有没有希望的等待,而且几十年未见,竟仍然能矢志不渝、忠贞坚守,特e是王碧云用爱坚守了一生,一个人孤独了一生。这个故事具有继承了许多爱情故事的优点的经典性,又根植于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与小人物命运共鸣不可抗拒的悲剧美。爱情本来是一个很私人化的问题,把私人问题放在国家利益或历史发展的背景中,是无足轻重,根本不值一提。而《云水谣》恰恰是这样安排故事,把个人爱情融到历史背景中――:台湾“二・二八”运动、抗美援朝,支援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一一展现。从动荡不安的台北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和高旷雄美的雪域高原,一直延伸到美国。用单一的爱情线穿起来的男女主人公活动在与时代的脉搏同步跳动的历史大舞台上,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与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使影片有“史诗爱情”的气质,这样更容易成就故事。把小人物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性尤其显得悲壮。从观众的心理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阅历更多的事件,更希望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参与到历史的进程中并与历史同步伐前行。故事中曲折的人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反观现实的平淡,让许多观众走进历史进程中,毫无疑问《云水谣》在银幕上实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梦想。当然,能理性的观看电影并理性的分析把自己置之度外是不容易的。爱情在这里是一个契机,它引我们进入扦参与进主人公的故事中,轰轰烈烈的时代氛围容易感染每一个人,并令其热血沸腾。宏大的历史背景,动荡的历史岁月会使得期间发生的爱情故事荡气回肠,容易造就一幕幕感人全深的爱情史诗。

唯美的人物,单一而纯粹,甚至于薛子路都是“一根筋”式的人物,抛开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不说,就薛子路来看,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甚至有点疲软的男人,是整部故事中不可忽视的人物,薛子路的执着不比e人少一点。为了他心爱的女人奔波,找寻,要知道他找寻的是他心爱的女人心中那个心爱的男人,薛子路比陈秋水、王碧云更苦,心苦。这个说话有些口吃,一心一意爱着工碧云的男人,这个爱到没有结局的男人,其实预示了每一个人物的结局。他说:如果她等的是个永远也等不到的人,那我一定还有机会,爱情的世界里注定是这样,如果必须选择一个人,最终必须辜负一个人,伤害一个人。有人自私的相爱着,有人无私的爱着,薛子路到死都没有等到王碧云回心转意。甚至王碧云不曾用心看一看身边的这个男人,鲜血一次又一次涌出鼻子,滴答,滴答……砸在了有陈秋水消息的那张信纸上,而薛子路得到的,只是王碧云高跟鞋敲打楼梯时清脆的声音,还有为陈秋水撕心裂肺的痛苦,在他的世界里,悲哀两个字是怎样拼凑而成的,薛子路最终死了,也许对于他,死亡比活着更加轻松,他终于可以逃开王碧云看她时空洞的眼神,他终于不再奢望王碧云会爱上他,他终于得以从情感的纠缠中退出,或许,这样的死亡,虽然残忍,却也幸福吧,他一直坚定不移地爱着王碧云,在陈秋水杳无音信的岁月里,他虔诚地追随她,对她不离不弃。这个痴情的男人从未强迫她接受自己,他那句“只要她一直等一个等不到的人,我就还有希望”,他这种笨拙,木讷与胆怯与陈秋水和王碧云执着的情感一样,只不过表现出来的不一样而已,纯粹得没有一点杂质,人性净化了。这么痴情的人,这么痴心的人,比出土的文物还稀有,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可避免地观照现实,唤醒拥有爱情与失去爱情的芸芸众生的情感,这也是让观众感动的原因之一。

二、唯美的爱情

爱情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只不过这个爱情故事用几乎是神话般的传奇演绎了一个冬天的童话,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杯永不褪色的美酒;爱情的真谛是人们不断探索的斯芬克司之谜,爱情常常是平凡人永远的悲剧,从牛郎织女到梁山伯祝英台,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弹奏着这支悲欢离合的乐章,《云水谣》告诉我们爱情是对所爱之人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爱是承诺、是守候、是责任。

陈秋水和王碧云在爱情的至高点――最美状态时凝固了,他们的感情在最炽热,最浓烈时突然冰冻封存了起来。像我们现在 看到的玉石,它们在地质变化时瞬间形成,并永恒。可贵的是陈秋水和王碧云能把他们的爱在最美时封存起来到永远,人不是物,能把爱情坚持到底,几十年,仍至一生,这不是神话是什么?理性的分析,爱情和幸福一样是很难界定的一个术语,它有时是一种瞬间的个人心理情感感受,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陈秋水和王碧云竟能无视岁月的前行而守望这份真爱,我们看到美被作为一种状态呈现出来,在无情的岁月中,悲剧的意义一点一点渗透到主人公的生活,同时也融入了观众的心中。陈秋水与王碧云相恋,他的眼神闪耀着年轻的火焰,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对爱情的追逐,回到农村后,他的眼里有了颓唐和失意,当他再看到王碧云,他们的爱在眼神交融的瞬间由懵懂到坚定,然而,不可预知的未来使他们无法越过去的,当他被迫远离时,他的眼中有痛苦、无奈,但没有一丝动摇和疑惑,而王碧云已作好了一生等候的准备。虽然他们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拉长,但他们之间的情结始终系着彼此的心,他们的爱已经升华,已是一种超越现世的精神状态,他们的爱从分离那一刻开始进入了真空。爱情模式有多种多样:薛子路无悔的爱,王金娣牺牲自我的爱,即使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也在所不惜,这些是当今社会中绝难再见的童话。《云水谣》触摸到相信爱情的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什么把相爱的人分开?又是什么穿越生死,把相爱的人紧紧相连?不敢说这是一个感情荒漠的时代,至少我们的感情并不纯粹,掺杂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和金钱味道,多变的时代,多元的价值,让人们不得不适应现实而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于自己。从《云水谣》中我们看到一种希望,重温浪漫和温情,不止给久渴的心灵一场甘露,更是一种呼唤和回归。虽然这里温情的色彩浓厚,却迎合了我们现代观众的口味,当然悲剧的魅力还在于艺术的撼人力量,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爱情在爱情抛物线的最高点休止凝固了,这个美丽的爱情传奇,没有随岁月跌落到红尘俗世,它让爱情延缓了近半个世纪,用一生的等待,无望的期待来完成这一悲壮……爱在这里没有时间,没有地域。爱和等成了一个同义语,一直在坚持着等。他们四个人之间的这一场持久的等待中,等,却是一场美丽的坚持,是一场无声的与自己抗争的战争,爱没有输赢,只有与岁月同行。

三、唯美的画面

《云水谣》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精良制作”的品质:动态而鲜明的画面,富于张力和节奏感的剪辑,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地域感的细腻的环境空间。《云水谣》的制作精致到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景甚至每一个细节,从溪水、水车、木屋(甚至木屋里的小扇车和米仓等)的田园诗情画意,到台湾的街景、闽南的水乡、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壮阔雪山,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迹,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深化爱情主题的作用,熟悉韩国电影的观众对韩国文艺片精良的制作、唯美的风格赞叹不已,《云水谣》在各方面制作上体现出的优良品质足以与韩国唯美爱情片抗衡,开场部分的那个描绘台北市井生活面貌的长约7分钟的镜头完整的勾勒出了20世纪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士兵等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长镜头,观者无不为之心动,陈秋水陪王家少爷练习钢琴时唱歌的镜头,清脆的钢琴声和着秋水清爽的声音,碧云在门外画画,其实心已经飞到了房间里,人是欢快的,就连空气中到处都洋溢着阳光的味道,一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when ve were young》被陈坤演绎得韵味十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与碧云之间爱意萌生时的那种欢愉和兴奋,雪崩场景,在大自然的之下,人的一切徒劳都显的那么微不足道,陈秋水和王金娣在这场灾难中身亡,大自然的气势磅礴和人类渺小身躯的对比,陈秋水和王金娣刚刚开始幸福相持的喜悦与突然间面对死亡的惊愕的对比,在一刹那间,强烈地冲击着观者的心胸;老年的王碧云在闻听陈秋水死讯的那一刻的悲伤,画面停止了十几秒,那是哀至极处、痛人心扉的死寂,接着王碧云开始画了一幅雪山,红色的雪山,鲜血一样红,镜头开始切换到老年王碧云的面部及背影,心灵的触动及反思将观众抽离了电影。片尾处那一只雄鹰,从大雪山飞过,飞跃重重峻岭,有山岭,有草地,却都是青青绿绿,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雄鹰也带着那纯洁的灵魂开始了希望之旅,它将飞过台湾海峡,飞过大西洋……一切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圆满,正如佛家所说的“生命轮回”,言尽意不尽。《云水谣》从始至终都是精细作式的制作,画面唯美体现出尽善尽美的风格,当然,影片的配乐同样是相当的出色,配合着剧情的发展,音乐时而轻快欢畅,时而凄婉哀怨,时而荡气回肠,着实为影片增色不少。唯美的画面表现动人的爱情故事,如行云流水,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可以说是精美的作品。

陈世美的故事范文第2篇

陈芳的一生很传奇。他曾经被两位世界级的大文豪写过,1909年,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他的《夏威夷故事》中讲述了华人富商陈芳的故事。时隔数年,马克·吐温又把陈芳记入了他的七篇报道之中,后来结集成《发自夏威夷的信札》发行。1964年美国百老汇上演了一出名为《十三个女儿》的歌舞剧,讲述在一个庞大的华商富豪家庭,父亲是如何为自己十三个华洋混血的女儿一一找到如意郎君的故事。因为情节独特生动,此剧直到1993年仍在百老汇上演,而这出歌舞剧的主人公原型就是陈芳。美国建国二百周年评选百位对美国最有影响的外籍人士,陈芳赫然名列其中。

陈芳的皇室之恋则更为传奇,他纳夏威夷王室公主朱丽亚为妾,在那个华侨被称为猪猡的年代,为当时社会地位极低的海外华人挣足了面子。

陈芳,字国芬,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人,生于1825年,卒于190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陈芳离家到香港、澳门等地学习经商,1849年,二十四岁的陈芳随叔父到檀香山经商,从商店学徒开始,后自立门户,经营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当时,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由于战争,南方切断了北方蔗糖的供应,糖价暴涨。夏威夷土地非常适合种甘蔗。陈芳目光敏锐,抓住机遇,将大量蔗糖倾销到北方,获利丰厚,成为华侨第一位百万富翁,名扬夏威夷,被誉为“糖业巨子”、“商界王子”。

在夏威夷华人商会中,陈芳是唯一既中过秀才又懂英文的儒商,所以,大家都推举他做商会会长。陈芳认识到华人必须争取政治地位的改善,才能摆脱当时三等公民的不利地位。1856年,当时的夏威夷国王举办婚礼大典,陈芳出巨资为国王举办了一次规模巨大的豪华舞会,因此一步踏入上流社会。接下来陈芳又与夏威夷皇室公主朱丽亚相爱,并在檀香山风景最优美的土地建了当时最豪华的中西合璧式别墅与公主双宿双飞(由于陈芳已有结发妻子李杏,所以公主的身份只能是妾)。他又凭借雄厚财力助公主的义兄卡瓦卡努登上国王宝座,自己也以皇亲国戚的身份成为枢密院(立法院)议员。

不仅如此,陈芳还资助国王出访中国,拜会李鸿章,1880年,陈芳被大清光绪皇帝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夏威夷商董,1881年,在陈芳的努力下,中夏建立外交关系,陈芳被任命为领事,官及二品。由于他的地位提高,夏威夷华人也从此享受领事保护权。作为著名的华侨领袖,陈芳还促使夏威夷王国通过了多项保障华人权益的法案。1886年,老家发生特大水灾,很多村民流离失所,陈芳捐赠白银三千两救济灾民。

1890年,整个北美大陆的反华浪潮传到檀香山,六十五岁的陈芳深感夏威夷已不再是华人的天堂,他急流勇退,决定落叶归根返回家乡。这一年,陈芳携巨资回到梅溪老家定居,兴办公益事业,扶助乡民。

陈世美的故事范文第3篇

刀锋:有多少武术经典,可以重来。有多少凄美爱情,仍浮现于记忆的心海。当经典武术电影沉寂多年后,一部《霍元甲》再次触动怀旧的心怀,让人去搜索那永恒的经典。尽管一切都已不复当年,但那一个深情眼神、一句感人话语,让我们依稀记得那个年代。

《霍元甲》的风行,电视剧精品的减少,让我不由得很怀念曾经《陈真》》《在向虎山行》等关于霍元甲和陈真故事的经典老片。所以,假期在家,突然发现《精武门》重播时,不由得看了一遍。

说句实在话,《精武门》拍得很不错,尤其是陈真和武田由美的爱情,沉重、凄惨又感人。两个相爱的人,由于民族国家的冲突,最终无法走在……

很喜欢电视剧快结束时陈真和由美分别的那一幕。

由美经不住感情的煎熬,在夜里从家跑出来,让陈真带她走。陈真憎恨日本人,憎恨由美的父亲,却深爱着柔弱善良的由美。他想和由美一起逃离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但他身上担负的责任让他只能选择坚强和无情。所以当由美哭着恳求陈真带她去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陈真只能说不可以。由美固执的说可以的,她可以隐瞒自己是日本人的身份,做一个中国人,他可以不要武田的姓跟陈真姓陈,她可以做一个好妻子。陈真无奈的问,你可以杀掉你父亲吗?

由美呆住了,因为她无法理解这个由男人统治的世界,她不懂那个曾为她买粟子,为她哪怕玻璃割破了双脚也会向前奔的男人,此时此刻怎么会这么绝情。怎么会提出这么残忍的问题。她无法理解男人身上背负的重任,她以为只要爱可以改变一切,可惜 ,世界不是这样的,人生不是这样的,于是,于是注定她和陈真之间的爱情悲剧。

当由美被他父亲和未婚夫扶走时,她的那种无助,恍惚和彻底的绝望,让我不禁为之动容。

我想起了《上海滩》中冯程程结婚前对许文强那充满责备、无奈和深情的回头一瞥;想起了《武林外传》上白飞飞临死前对沈浪的喃喃私语:“我的一生只是一场梦,而你是我梦里唯一的真实和快乐!”

陈世美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一、 电影取材的亲切感和时代感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张一白最新的电影作品,他对爱情电影的把握越来越游刃有余,难得的是他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扣住都市爱情的进展脉络,从现实生活的爱恨情仇中不断挖掘新的素材,为自己的电影创作丰富题材和内容。他通过这部影片中三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不同的爱情状态和发展道路。该片题材新颖,又因为强大的偶像吸引力和故事原作的较高流传度,有着较为强大的观众基础。导演懂得揣摩大众心理,不同状态的爱情故事也很好地抓住了形色各异的都市男女的心理,十分吸引当代观众的眼球。

其中,茅十八和荔枝是现代社会“女追男”情节的代表,富有爱情浪漫主义童话色彩。然而,在现实的考验面前却始终不堪一击,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甜蜜浪漫、风一样的过往,最后的回味也是甜甜的忧伤,淡淡的心酸。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市井小巷,像在我们身边一样的熟悉,而电影以这样贴近人们生活的活灵活现的情节展现,展现了社会对美好爱情的希冀与期待。

陈末、小容和幺鸡在片中分别有一段痛彻心扉的爱情纠葛。陈末和小容从恋爱到分手再到分手以后,都充满了跌宕起伏。究其原因,两个人爱情的开端并不纯粹,当初是为了一个赌约两人走在了一起,后来因为陈末的思想始终跟不上小容的脚步,在现实面前,陈末只好低头服输,但也就此颓废下去,事业、爱情都面临困境。这一段感情的开始和结束,都反映了现实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女生积极进取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男生永远在其背后追逐,却没有能力给女方幸福,也同样无法成全自我、实现价值,起点相同,而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再相同的两个人,有再多的感情也注定会消失殆尽。而陈末和幺鸡的故事则更像一个被救赎与救赎的过程,陈末在经历了情场失恋、职场失意的辛酸过往之后,疗伤的过程中又差点因为自暴自弃毁了自己的前途,却在这时遇到了新人幺鸡。心灰意冷的陈末在幺鸡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温暖和柔情,寻找到了真正属于他的温馨港湾。幺鸡的那颗赤诚温柔,充满力量的心感动了陈末,如古城温暖的阳光一样,融化了陈末心底的坚冰,换来了他改头换面的苏醒。在日益繁华浮躁的都市生活中,感情、事业、生活的不顺遂,会让人们迷失自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时刻,温柔的抚慰和充满阳光、希望的鼓舞总是适时地抚平坚硬的伤口,绽放出更清新绚烂的爱情之花。

猪头代表了都市爱情中最为悲哀的形态,爱而不得,凄凉有余,感慨万千。猪头从大学时期就苦苦追求燕子,但一切条件的不对等使得猪头自始至终无法得到燕子的真心,她需要的是可以带她看世界,走得越远越好的一个领路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蹭吃蹭喝、毫无理想抱负的痴痴陪伴。猪头只能在他心里荒芜一片,无依无靠的时候,独自带着只有自己才在乎的回忆,漂泊在异国他乡。猪头的爱情是现实中很多爱的卑微的人的缩影,爱了不该爱的人,以为一切都会等在原地,当自己准备好的时候却发现两个人的价值观念早就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对方早已走远,原地的自己空有一腔热情,却早已无力承担两个人的幸福。爱情从来就不是由感动来成全的。

仔细品味这些故事,它们可能就发生在每个观众身上,所以观众能懂得主人公的辛酸与无奈。都市的男男女女,每一天都在经历着这样普通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情试炼,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个无需亲身经历但看过之后又不觉陌生的故事。电影在选择题材和人物定位上的良苦用心,让整部电影都充满了亲切感和熟悉感。剧情不落俗套,新颖有趣,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都与当今时代息息相关,因而该片的时代感和真实感深入人心。电影讲的是青春的故事,但又不仅限于青春,它照映现实,写满真实的血泪心酸,欢笑酣畅。

二、 清晰有序的叙事和跌宕起伏的剧情

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很传统的三段式,结构清晰有序,适当时机的强烈剧情变化,让观众的欣赏有笑有泪,让人能不自觉地投入剧情。穿插其中的心灵鸡汤一样的电台广播,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心灵的慰藉,是休闲时刻特别有效的放松。电影的开头很会把握现代人“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猎奇心理,以一场又一场不同地域的电台广播声音和不断变幻的秀丽山河,四时风光,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的兴趣。三个故事是以男主角陈末的故事为主线的,电影描述的是三个不同人物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爱恨纠缠、心事过往,但具体的叙事侧重点非常明确,就是男主角陈末的两段起因、过程、结局都完全不同的爱情故事。电影的中心就是陈末,一切故事的展开都围绕着他,情绪起伏,高潮迭起也都是因他而起,仿佛在电影所描绘的世界里,他就是全世界的中心,他是最核心的人物,事情的转机,情感基调的演进都以他的感情变化为准。电影的叙事主次分明,情节的交代也清晰易懂,在结构上富有层次感、形式感,与电影的主题“全世界”和“爱情”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电影中有很多次剧烈的情感起伏,最明显、最引人注意的是五次离别的场景。第一次离别,在山城重庆的瓢泼大雨里,电台传出清晰又颤抖的分手宣言。从那一刻起,小容和陈末的爱情分崩离析,两个人的灵魂就此分离,再无破镜重圆的希望。第二次离别是在一场色调温和气氛快乐的订婚典礼上,猪头说要给燕子一个惊喜,燕子却哭着说了分手,强颜欢笑着送走了来往宾客。分手后的燕子,恢复了本来就有的心高气傲,什么也不能阻挡她前行的脚步,即使是相伴多年的赤\热情和喷薄欲出的爱。而猪头与燕子就这么分离了,再也没有相见,猪头也知道这一别就再也没机会相见了,于是他也与他多年守护的爱情和执念分离了,带着孤独的灵魂走向不属于他的远方,注定是一直漂泊。第三次离别是在街头,猪头送燕子上出租车,临别说,你要幸福,你一定要幸福。燕子已经狠心地关了车门,可猪头还在拼命追逐着远去的车辆,仿佛不知疲倦。猪头停下来后,泪流满面,他心里一直明白,他与燕子并不合适,只是放不下那份执念,放不下自己的爱。他带着沉重的爱,所以他永远活得没有自我。记忆的沙城虽然已经坍塌,但猪头带着仅存的爱和记忆继续上路,找一个新的地方舔舐自己的伤口,慢慢在奔走疲惫中,相信他也会复原。第四次离别是一场没有对话,没有独白,只有内心思想活动的分离。陈末一直在寻找幺鸡,却始终找不到她,这是因为她不想被人找到。这是一场无声的离别,只有满城为幺鸡和陈末亮起的车灯双闪默默地为他们见证着这场分离。第五次离别,跨越了生死,是一场死别。呆萌的理工男茅十八为了赶去救自己心爱的女警荔枝,当场被人刺伤,两个人前一刻还在庆祝成功喜悦得拥抱在一起,下一秒就无法再对话,生生割断了这场美妙的爱恋。这五次离别是电影的主调,从头贯穿至尾,每次都是一个高潮,带动着电影的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青春画卷。青春充满了美好,可生离死别无法挽回,但总有一些珍贵的回忆留下,值得我们细细回味,并且保有期待。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重逢发生在陈末和幺鸡之间,发生在荔枝和茅十八之间。重逢之前,是陈末的漫长等待,伴随着沉重和寻觅;还有荔枝缓慢而渐进的疗伤。陈末终于在心爱的地方邂逅了心爱的人,荔枝也终于在某个茅十八预先设定好的时刻,重新听到了响彻全国各地电波的爱的表白,她还是笑得那么开心,就像茅十八一直陪在她的身边。浪漫的相逢,他们带着青春的甜蜜心酸,珍F回忆,只要心不孤单,到哪里都不会孤单。

三、 小说改编电影的可能性与曲折性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经常可见小说原文。从这一点来说,电影对小说的还原还是很到位的,也确实用在了适当的地方和场合,为观众再现了小说中所描述的情节。特别是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所引用的两句话,都是书中最经典的独白,通过电台播报的方式,通过邓超富有磁性的男声娓娓道来,正中人心底深处。从画面的呈现来说,电影比小说的单薄平面描绘更加生动,引人入胜。光影变幻中,重庆山地四时风景的切换,古城阳光绿地,山川溪流的壮阔美妙,无一不呈现出高超的拍摄技巧和手法,取景的独具匠心。

陈世美的故事范文第5篇

要知道,《中国合伙人》确实起源于“新东方”的故事。

2011年,韩三平接受采访时,讲述了对电影现实题材缺乏的不满:改革开放三十年波澜壮阔,为什么没有讲中国企业家的电影?

不久,徐小平交给他一个自创的剧本,讲当年和俞敏洪、王强一起创办新东方的故事,正合他心意。

陈可辛也一直想拍这三十年的企业家,想过马云,但商战太专业,他不懂,也无法拍到让观众懂。

2011年下半年,韩三平找到陈可辛,要他担任监制,拍新东方的故事。

陈可辛看到这个故事的可能性,1980年代学英文出国,是很好的题材,教英文会有很多笑话。里面还包含了他想要的全部主题:怀旧、成长、童真、失落、创业、美国梦。他干脆自己做了导演。

陈可辛从来没想拍成新东方创始人的传记片,因为担心他们会希望把自己拍得很好,“电影就假了”。

2013年5月9日,广州试映会,媒体问陈可辛,把三个人拍得那么完美,是不是担心激怒新东方三元老。陈可辛回应:“我没有任务美化他们,也不是八卦地要去黑他们。”

电影结束在三人去美国打了侵权官司,扬眉吐气,又做回了哥们儿。现实中,三人最终散伙,徐小平和王强离开新东方,创办了一家投资机构,俞敏洪2011年和李彦宏、马云等人成立了新公司。

“坚持、理想,我一把年纪,还相信这些,就是傻瓜。对很多人这是一个治疗,但对我没用了,我已经活得太精了。但有人需要励志的。”陈可辛这样想,他故意把残酷的故事拍成了正能量的青春励志片。

参考王强,不如参考王石

佟大为演的是王阳。他看了徐小平以自己为主角的十万字剧本,印象深刻的一段是:这人老婆把孩子从美国运回来,让他接收,然后他就一边上课,一边照顾孩子。

佟大为原本想找人物原型聊一聊,陈可辛告诉他千万不要,建议他不如参考王石这样“财富之外还寻求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人。

陈可辛一遍一遍解释,三个人都跟原型不一样:成东青追求的苏梅,现实里没有;孟晓骏去纽约,徐小平去的是加拿大;王阳一直留在国内,王强出国做了IT,不是愤青,也没有美国女朋友。“要说像,反倒是俞敏洪比较像。”

俞敏洪把钱放在家里,不肯存银行,结果被人下药打劫。这段公案因为“不符合电影的正能量调性”,没有放进去,只用了一个蒙太奇镜头:成东青把赚来的钱藏到床底下。

俞敏洪看了电影,否认成东青是影射自己,孟王二人的人格魅力都超过成,而对于成东青从朴实到城府甚深的忽然转变,他也不能理解。

陈可辛猜测这跟拿掉的一场戏有关——成东青在大学上最后一节课,讲了自己的私事:女朋友去了美国,去之前把他给睡了,这是他最悲惨的事,结果学生都笑了。“他发现,原来降低身段,让别人笑是最好的方法,之后就变成被所有人嘲笑的一个校长。”陈可辛承认,这段拍得不够好,第一剪拿掉了。

徐小平第三次看片,又有了这段,非常激动:“这样子老俞肯定高兴,肯定喜欢。”

这场戏的纠结来自陈可辛对成东青的不了解和不喜欢:“他不坦诚,很多东西都收起来的,都没表态的,其实是非常算计的。”

孟晓骏是成东青的反面,更多是陈可辛的自况。剧中三人为上市和股权分配的事,关系濒临破裂,爆发激烈争吵。成东青说:“你以为我做这个是为了自己吗?其实我是为了大家。

孟晓骏冷冷回他:“我就是为了自己。”

“辣椒酱也不至于 那么好笑吧?”

香港编剧林爱华的改编,在翻译“国情”时,有很大信息缺失。内地编剧周智勇接下第二轮改编的任务。

“1990年代初,中国的商业社会刚刚开始,欲望的刺激会导致想象力无穷无尽,就会有人去卖星星,有人去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条口子,还有人去海南淘金。成熟度很高的商业社会很少会有这种想象力。”周智勇说。

陈可辛也生疏。老干妈在片尾出现时,引来哄堂大笑,他不知道老干妈,后来听说是内地第一个把创始人头像放上包装的辣椒酱,“辣椒酱也不至于那么好笑吧?”

电影结束,银幕上滑出一串中国企业家年轻时和现在的肖像,和老干妈一起出现的,还有马蔚华、李开复、杨澜、王石、马云、冯仑等人。

冯仑客串了一场,说了一个段子:求人要有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这是他流传甚广的“金句”,陈可辛觉得有意思,但之前没听过。

冯仑对一场戏不解:成东青和王阳把挣来的钱撒向空中、满天飞舞。他觉得中国人面对钱会更含蓄:他过去有个朋友,挣到一笔钱,跟太太把门关上又用门杠顶住,两人在月光下数了一晚上。

陈可辛也很难理解“撒钱”的举动。但这个镜头受到了出品方的表扬:肯定最能卖。

周智勇觉得这很真实:“中国人面对钱的时候并不含蓄,我们也是一样,到了法国都想把法国买回来。”

王石和杨澜提出另一个建议:中国人出国留学,不见得像孟晓骏那么惨。“他们可能有一种避忌,不想让我表现得太过民族自卑感。”但为了更有戏剧性,陈可辛没有改。

陈可辛对上世纪90年代内地的总体印象是:有劲、很刺激。他想象那个年代的内地年轻人,是王小波的模样。

更多的细节,陈可辛需要编剧帮他落实。两人反复聊上世纪90年代,寻找信息差,比如,随身听对陈可辛来说是很正常的东西,对周智勇来说就是神器,《花花公子》对他的刺激要大过以前读过所有的书,而对陈可辛可能就像汉堡包那么普通。

陈可辛对剧本只提出一个大方向:三个人做的是一个脆弱的美国梦,到最后其实是中国梦:踏踏实实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像竹笋一样快速生长,所以电影最后,他们还是要回到这片土地上,实现中国梦。

最后的剧本,陈可辛认为:“找个老外来拍都没问题。”他动用香港的经验,就可以拍出内地那个年代的心态:“我在 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成长,跟内地上世纪80年代很像。内地上世纪90年代到奥运前那种财大气粗,又跟香港的1980年代一模一样。”

上世纪80年代初,陈可辛在美国留学,端盘子,挣小费。上世纪90年代初,周智勇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当服务生,见到当红的企业家。一位企业家1994年买了一辆二手奔驰,是四年前的新款。周智勇问他为什么不买最新款。“这辆车能证明我四年前就发了财,证明我的商业信誉四年前就有了。”对方答。

周智勇也见过张朝阳、冯仑、潘石屹、史玉柱,“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但共性都是有浪漫主义色彩。现在的企业家只有‘浪’,跟海浪一样,没什么规则,没什么形状。”

陈可辛对最后出来的剧本没有大的异议,周智勇只需要普及一些细节。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成东青给美国的女朋友打电话,要去电话大楼,那里的地板是水磨石的,每个人有一个单独的电话亭,而看电话亭的营业员们态度极其恶劣;年轻人听的更多的是崔健,而不是约翰·丹佛和披头士。

合伙人、拆伙人

“千万不要和丈母娘打麻将,不要和比自己想法多的女人上床,不要和最好的伙伴开公司。”佟大为在电影里的三句台词,他尤其同意最后一句。他曾经跟朋友一起开餐厅,钱给了,最后餐厅没有开成,钱也拿不回来了。他从此有了教训:“朋友之间最好纯粹一点,有利益裹在里头,就会不纯粹。”

三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一样,决裂不可避免。要有个光明的结尾,陈可辛只能去外部找一个敌人,让他们联手对抗。电影借用了新东方的案例:因为盗用教材,去和美国人打侵权官司。

往后拍下去,必将散伙。“中国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这不全是因为财富,是尊严、面子、贡献,是你的付出对方有没有认可。”陈可辛说。

陈可辛喜欢片名中“中国”二字的反讽意味:“很多事情,有了这两个字就能自圆其说了,就是一种跟世界逻辑不一样的东西。”中国式合伙,则是公私不分。他自己也做不到把生意变成像打球,球打完之后,就喝酒。

周智勇的理解是:“合伙人是西方的提法,中国不存在这种概念,做生意一般都是从最亲密的关系开始,史玉柱是跟老婆,柳传志和早年挚友倪光南,冯仑跟朋友,里面裹挟很多情感,最后,大多数都分了。”

陈可辛最早跟人合伙是1992年创办UFO电影公司。一开始是三人:他管创作,曾志伟是精神领袖,钟珍管行政。之后导演李志毅、张之亮和编剧阮世生又被拉进来。

过两年,大家各自有了身段,开始不太批评对方的东西,也不给意见。“那干吗在一起?还没散伙,已经没有合作的精神了。”

之后TVB买下UFO的电影在有线电视的播映权。曾志伟想用这笔钱买房子当办公室,陈可辛不同意,马上要回归,他不想被房子绑住,开会时,除了他,所有人举手,买。

不久嘉禾收购了UFO,“嘉禾完全是以前中国人的那套,就像三国,把你们都分化了,搞到你们散为止。”回归前,陈可辛拍完《甜蜜蜜》去了美国,李志毅去日本拍《不夜城》,张之亮拍了一两部戏,也走了。昔日辉煌的UFO渐渐散了。

陈可辛在内地找到了新的合伙人,拍完《投名状》,2009年,他和黄建新、于冬组成“人人电影”,合作拍片:陈可辛负责导演,黄建新负责制作和管理,于冬负责市场和投资,计划三年内拍15部电影。

“内地合伙人,完全没有情感在里面,就是工作关系,理论上应该简单一些。”但陈可辛发现:“实际上,理念、做事风格不一样,最后还是不行。”

三人的合作只撑了一部——《十月围城》大获成功,陈可辛想拍《十月围城2》,于冬却要压缩制作成本,两人达不成共识,没有再合作下去。

相关期刊更多

郴州师专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