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小学教育的理解

对小学教育的理解

对小学教育的理解

对小学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教学模式

一、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体育课上,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用灌输方法,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已经无法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发挥,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而现代体育课的任务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形成的优秀品格,培养非智力因素,即心的锻炼。体育课就是一个自我磨炼、自我成长的最佳场地,教师是练习的指导者,在体育教学中,要正确运用适用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并从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过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活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

成长。

二、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设计快乐体育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动机。并且,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会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1.创设游戏情境教学,激发运动兴趣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快乐则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体育游戏中感受到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一位生理学家也说过:“运动必须达到一定量的强度,体内才能分泌‘快乐元素’。”但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我利用小学生好奇、好新、好胜的特点,设计了竞争意识较强且趣味浓厚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发

展。如,“掩护战友”的游戏,在游戏的圆圈中,为了摆脱“追逐者”,“战士”要机智、灵敏,“战友”之间要团结互助,密切配合。

当然,学生在游戏时,也可以分组自选游戏项目,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强调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安全,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整堂课以游戏的方式上课。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即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又玩得非常开心,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加管理,让学生放任自由,而不加任何基本素质的练习的教学是不可取的。

2.创设合作、比赛式情境教学,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了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体育教学中,要多创设合作、比赛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例如,我在接力跑教学中,针对学生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巧妙地以“多人接力跑游戏”分组比赛的形式,把学习过的个人短跑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体育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意志品质得到培养,又注重了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分小组的群体活动,是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小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要进行各种交流,还要互相配合进行各种活动,这实际上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缩影。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

的乐趣,让学生亲自体验活动的感受,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

三、运动技能和体能训练相结合,享受运动乐趣

我认为,体育课必须有体能训练和技能学习,才能实现体育课的目标和价值,素质训练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学生很难完成一些技能练习,而且,“快乐体育”也包括学生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只是教师要把素质训练与技能学习相结

合,或是在游戏教学中融入素质训练,而不是进行简单枯燥的素质训练。

对小学教育的理解范文第2篇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1]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的核心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提出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53年指导15个国家的33所中学成立了第一批合作学校,并开始了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还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南、实施教师培训等,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宣传。至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2],成为国际理解教育内涵和范围进一步深入及扩大的转折点。该建议明确界定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即使青年一代获得关于世界和世界人民的知识;使青年一代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态度,能够没有偏见地欣赏与吸收别国的文化,学习外国语;使青年一代以理解与合作的精神看待与处理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使青年树立尊重人权,正确的道德、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为大众谋福利等观念。同时,该建议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世界各国在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上的相互依赖性,教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世界共同体意识,成为具备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和平、人权、民主主义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试图探索人类的共同价值,提出民主、人权、自由应是人类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半个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已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2003年,合作学校数量达到7 522所,遍布170个国家和地区[3]”,可见人类为促进相互理解,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一、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概况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提出已有半个世纪,在西方国家及韩国、日本等国实施较早。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步展开,但是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2000年之后。根据研究内容的变化,我国国内有关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早期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主要是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总体描述以及各国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介绍。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总体上是从1947年提出到具体实施和探索,再到1994年至今产生广泛影响的几个阶段。有关战后联合国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背景,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人类面临众多共同问题的解决等等,与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关系都有细致探讨,同时详细介绍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情况。如余新(2002)[4],徐辉、王静(2003)[5],卓志望、施可清(2003)[6],杨丽宁(2003)[7],杨秀玉(2006)[8]等。美、日、韩等国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较早的国家,同时在多年的实践中反映出一些国际理解教育的共同问题,其实施情况以及解决途径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施永达(2001)[9],市川博(2001)[10],陈宏莹、张德伟(2002)[11],太田满(2002)[12],洪文梅(2005)[13],侯威(2006)[14],王威(2008)[15],余静(2011)[16]等,研究介绍了各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在当代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对我国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二,结合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与文化价值观理论的研究,探讨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对课程构建的设想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与困惑的分析。课程方面集中研究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语文、外语、历史、地理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有肖玉柱(2001)[17],马丽(2001)[18],翁文艳[19],刘洪文(2004)[20];有关国际理解教育实施障碍以及价值取向的探讨主要有朱旭东、黄晓红(2000)[21],丁钢(2004)[22],邓艳红(2004)[23],范雷(2006)[24],姜英敏(2007)[25],李敏智(2008)[26],赫栋峰,梁珊(2009)[27],周汶霏(2010)[28]等。

其三,有关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介绍了国际理解教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实施情况。1999年北京教育学院开展的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以及课程开发工作是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发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相继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开展[29],这些实践为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实施提供了参照。北京教育学院通过指导“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学校开展实验研究。北京市朝阳区在各小学开展“以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学校发展”的行动研究课题“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研究”等,李晶(2001)[30],王远美、李品(2010)[31],郑彩华、吕杰昕(2010)[32]等做过相关研究与论述。上海普陀区中小学全面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方案与初步实践”的课题研究。此外,还有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如上海福山外国语学校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2006年正式出版了校本教材《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读本》(一至五册)”[33]。其他如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国家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基地天津南开中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编写校本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走出国门》[34];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关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还有其他中小学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等。

二、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以上对于我国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内容的总结与概括是基于时间顺序对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的介绍。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相关研究长期停留于小范围的介绍阶段,直至2000年后,才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中小学领域内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现状存在四方面问题:

第一,从研究领域来说,已有研究较多关注高等教育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策略等,而较少涉及有关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由于国际理解教育涉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更为突出,因而有关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状况没有能够引起广泛的重视。

第二,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及目标要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已有研究多是结合具体学科探讨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绕过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争议,对国际理解教育自身所倡导的理念与精神把握得不够深入,直接研究学科渗透式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只能停留于表面和形式,而不能真正把握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

第三,结合实验的实践研究相对缺乏深入性,取得的进展也是小范围的,实践研究多是以学校自主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进行。由于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把握不足,因此具体实施上往往是依赖简单的教材,或者是体验式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缺乏深入性。

第四,有关课程设置的研究,则更多偏重于国外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以及实施现状与困境的介绍,并没有结合我国特定的文化模式提出更为合理的课程模式。已有研究多关注美国、韩国、日本等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较早的国家,虽然这些国家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但是如何结合我国的文化体制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是难点所在,研究介绍别国教育政策等并不能切实解决我国自身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实施,目前都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对国际理解教育把握得还不够全面,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科研项目“义务教育阶段中外学校交流研究”,项目编号:BAB08077.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财富孕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4.

[2]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87.

[3]姜英敏.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05-05.

[4]余新.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8):22-26.

[5]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85-89.

[6]卓志望,施可清.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迎接WTO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3(2):22-23.

[7]杨丽宁.国际理解教育――学会理解与共存的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3(Z1):62-64.

[8]杨秀玉.为理解而教育 为理解而对话――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理解教育特征解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75-77.

[9]施永达.国际化,国际理解与教育――兼日本国际理解教育透视[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3):13-15.

[10]市川博.日常授课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J].南都学坛,2001(1):107-112.

[11]陈宏莹,张德伟.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改革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2(S1):154-158.

[12]太田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动向――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中心[J].外国教育研究,2002(8):27-29.

[13]洪文梅.当代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考察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5.

[14]侯威.美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6(8):6-9.

[15]王威.日本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16]余静.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肖玉柱.国际理解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4):41-44.

[18]马丽.外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4):45-47.

[19]翁文艳.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92-96.

[20]刘洪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1]朱旭东,黄晓红.国际(教育)组织的价值取向研究[J].国际观察,2000(5):49-55.

[22]丁钢.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4(1):16-19.

[23]邓艳红.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兼谈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J].教育研究,2004(5):13-18.

[24]范雷.国际理解教育的障碍[J].教育学报,2006(3):23-26.

[25]姜英敏.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冲突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5):53-58.

[26]李敏智.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困惑与出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101-103.

[27]赫栋峰,梁珊.国际理解教育的结构与重心[J].外国教育研究,2009(4):16-20.

[28]周汶霏.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国际理解教育[D].山东大学,2010.

[29][32]郑彩华,吕杰昕.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0(8):51-52.

[30]李晶.对北京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建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4):35-36.

[31]王远美,李晶.北京市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49-53.

[33]石惠新.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在国际视野下创建面向未来的特色学校课程[J].上海教育,2009(22):61-62.

对小学教育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教学;素质教育

小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正在成为素质教育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愈《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心理学对小学、初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帮助教育者更加科学地发现问题中国未成年人不良心理问题造成的恶果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因心理承受力弱引发的青少年自我伤害情况正在向低龄化发展,这似乎与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升形成了悖论。但在本质上,一定程度上因为学校教育者缺乏辨识学生不良心理的理论与技能,而这则给小学、初中强化心理学对教育教学指导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心理学的强项之一在于从对象的行为或表现挖掘其内在成因,探寻引发问题行为的规律或特点。小学、初中引入心理学则能帮助教师以更加科学的理论和技巧从学生反常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潜藏的心理问题,并通过专业心理学理论探究其根源,以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这便为后续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二)帮助教育者更加专业地分析问题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发现问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采用心理学的专业化手段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学习环境等不同特点发现其在心理本质上存在的规律性,继而制定不同程度的干预预案,既要使预案具有足够的可行性,又可兼顾一定的前瞻性或预见性。如此,教师的干预案便可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三)帮助教育者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有了心理学的辅助指导,小学、初中开展素质教育便可更加有的放矢。由于事前的预案既可实践,又具弹性,故在教育教学中应对学生诸多心理问题或行为则能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高渗透性。这不仅可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干预效能,又可极大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使解决策略更加有效。

二、心理学对小学、初中教育教学的指导策略

(一)细分学生对象,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正如心理学家或心理医生开展研究和进行诊疗时,往往只针对一个病例一样,小学、初中教育教学以心理学为指导也需细分学生对象,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比如低龄的小学生对权威的服从性更强,但年长些的初中生开始进入叛逆期,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则对前者可增加干预的强化引导,但后者则应更多一些平等的情感反馈和道理分析等。细分学生对象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更多被尊重和关怀的正向情感,更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原则。(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积极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比较推崇和流行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手段,由于其并不将研究或治疗对象单纯视为病患,而是从生活态度、生存方式等更为宏观层面开展心理引导,故其可涉及对象面更为广泛。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出发点本身更加积极、主动,基于这一心理视角下的小学、初中教育教学也更加富有活力和朝气,因此整体上的教育环境、氛围会更加良好、轻松。同时,由于师生间的交互行为更加和谐、愉悦,故教师可以用更加正面、赞赏的角度看待、评价学生,学生面对这样的教育者自然更加认同和接受。(三)利用前沿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的成效性信息时代下,技术可以成为提升心理学对小学、初中教育教学成效性的又一途径。比如基于网络技术的即时通讯技术,就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心理指导;而不见面的交流互动又可以降低学生面对教育者的紧张感,使交流更加顺畅、少有约束;而学生减少了心理负担的真实表现则可让教师掌握未曾“修饰”过的第一手资料,且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的网络平台则可以让教育者心理干预行为的实效性大幅提升等。心理学指导学校教育并非创新,教育心理学就是早已出现的重要理论。因此,心理学指导小学、初中教育教学需要根据时展和教育战略规划要求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形式与手段以适应环境和对象的变化需求,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技术改革传统模式显得成为必要。这不仅是以创新提升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指导效果的举措,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切实实现素质教育宏观战略的必由之路。

作者:刘欣怡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4(8):55-56.

对小学教育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育;开展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宗旨与意义

小学数学教育是现代小学生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自我发展与成长必备的知识。小学生处于知识积累的初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正在逐步的形成,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结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思维习惯做出培养与教育。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与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纵观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结合小学教育中的具体情境,我们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成果产生了新的认识。

随着我国对小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小学生逐渐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在自我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现代小学生数学课堂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的枯燥乏味,采取新媒体等模式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型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为直接的数学思维的感受,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的理解。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不再是厌倦,学习数学的压力逐渐转化为动力,更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小学生教育现状的分析与积极提出解决方案是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育出现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许多便利,帮助学生更深刻的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但在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由于技术、教育等不成熟所带来的问题。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教学场景对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够清晰。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中内容较多,并且有许多基础知识较为繁琐,这些特点导致教师与学生对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不够准确。同时,数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更加大了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现代的教学还没有对新的媒体技术运用熟练,让学生真实客观的感受与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清晰的将数学知识在课堂中展现是现代数学课堂还存留的问题之一。

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现代小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专项指导,但也存在部分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数学基础思维,也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了解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开展将更为便捷,迅速,而我国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技术方面仍有待提高。

最后,小学数学的教育氛围不够强烈。伴随着应试制度,人们对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功利,小学教育中也主要以数学考试为核心开展数学教育与辅导课程,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我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忽略资源的合理利用,没有注意到数学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小学数学中被忽略的文化建设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生的数学教育难度较大,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育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广大学者的力量进行解决,只有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育,丰富课堂内容,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结合上文提出的问题,究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得出以下建议。

首先,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需要恰当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小学生处于学习成长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游戏心理较重,同时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但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未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心与自尊心还未形成,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轻松地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将更大程度的丰富学生的课堂。新媒体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较为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新媒体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数学课堂应增添轻松愉悦的教学内容,数学教育是一门较为枯燥的课程,复杂的思维逻辑需要学生尽可能的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极易产生疲倦的感觉。在教学课堂中增添部分轻松地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疲劳,在轻松地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的板书向学生传递了重点内容,而图片、音频等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枯燥乏味是学生对数学课堂的一贯评价,只有合理适时的将课堂轻松的展现,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三,教师之间应积极组织教学经验的分享,同意接受新媒体的运用技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作用,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态度与能力决定了学生面对知识的态度。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可以完善教学系统,综合指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集体解决。面对部分教师对新媒体运用不够熟练的问题通过统一的训练进行提升。最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增加数学知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之一。我国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校园文化的建设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感悟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起了激发的作用。只有学生经过自主的思考与实践对数学知识进行验证,才能真正理解并吸收这些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小学数学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教师的努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下,将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对小学教育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合理性思考

多年以来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在我国广泛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个问题经历过几次改革,但是效果甚微,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进行解决。因此,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程。

1近代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过程

在我国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时候,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就已经开始存在。1980年左右,幼儿教育也有小学化的表现。在不同的时期,政府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都进行了关注。1.1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讨论,进行的识字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对小学化教育的探讨。后,幼儿教育开始向着正常化发展,有研究者分析,小学附设的学前教育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力量不断加入到办园中,不少地方社会办园的数量达到一半以上。但是都存在师资力量低的特点。1.2我国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政策发展轨迹:1980年以来,在幼儿教育领域就开始了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历程。各地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加以控制,比如:检查、督导、整改、罚款等。国家教委先后在全国五省一市进行了改进与加强学前班的试点工作。2010年颁布并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就直接谈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2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时代困境

长久以来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批评很多,但是这种问题一直存在,是一个具有较长历史性的问题,要想更好的治理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以下的挑战。2.1幼儿教育小学化标准不统一:20世纪90年代,幼儿教育对小学化教育提出过相对比较系统的观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基本与小学一样。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是在对小学化教育的理论方面缺乏一定的研究。2.2幼儿教育师资水平难以去小学化:我国幼儿教师由于受到我国历史方面的原因,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方面相对偏低,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很多优秀的教师流失。目前大多幼儿教师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工作,没法按照幼儿的自身特点进行教学,一部分教师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是也缺乏一定的爱心、耐心不利于幼儿的成长。2.3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在目前的学前教育方面缺乏一定的政策指导,导致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政策乏力,增大了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难度。由于没有配套的经费支持,大量公办园不断减少,民办园不断增加,民办园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大量未培训人员上岗,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存在成为了可能。

3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路径选择

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现状,理论上可以通过专业途径与政策法规两种途径解决。但是理想的途径还应该把家长的合理需求考虑进来。理论上的两种方法虽然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都没有考虑家长的需求,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难以解决。3.1治理幼儿教学小学化的专业途径与法律途径:用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途径成为专业途径;运用法律手段及国家政策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法律途径。专业途径又可以分为课程途径与师资途径两种。根据幼儿衔接的要求,假设存在一种可以完成幼儿衔接工作的课程模式,不存在小学化倾向。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课程途径已经被认定为行不通的路径。师资途径重点强调教师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是面对家长及社会考试方面的因素,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还是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上课,小学化并没有得到改善。运用法律武器,通过行政手段使得幼儿教育脱离小学化是政策法律途径的主要任务。通常是教育部门引导相关的治理小组对辖区的幼儿园进行监督和检查。但是这种检查方式不具备常年监督的效果。也有一部分家长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举报的方式要求幼儿园进行整改,但是这种方式使用的人数较少,得不到想要的结果。3.2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合理途径应该定位于学前教育改革:重视幼儿身心发展、家长的需求、幼儿衔接为基础的途径才是合理的途径,同时反对对中班及小班的儿童进行小学化教育,对于大班的儿童采取结合义务教育的方式对现行的幼儿教育制度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方式被称为制度途径。理想的途径应该是考虑到家长的需求与幼儿的身心发展,但是现行的制度往往有迎合家长需求的嫌疑。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是隶属于两个教育部门,两者没法及时的沟通协调为小学化提供了条件。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幼儿园与小学分开教育,但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是密不可分的。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幼儿在家庭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也为小学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基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侧重点。对于较小的以游戏为主,较大的重点关心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品行,反对小学化倾向。

作者:郗艳红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文集:第二卷[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636-638.

相关期刊更多

小演奏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教育厅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