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

对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

对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

对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策略

一、高校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由于大部分学生家长仍然普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与水平的提升,而轻视了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培养;部分学生家长欠缺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意识,或是在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时也只是“闪烁其辞”,致使学生无法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谛。学生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命安全的看法,如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使学生在自身进入社会受到一定打击时,学生内心极易脆弱敏感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生命产生一定伤害行为。[1]

2、学校因素

大学时期是学生过渡到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及家庭压力的影响,使学生对未来人生产生“前途渺茫”的消极想法。其次,由于部分高校课程安排不当,大多数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欠缺对生命安全教育学习的机会。此外,教师自身生命安全教育意识的不足间接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生命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3、学生因素

由于部分学生欠缺生命安全教育对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意识,使自身在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时并未认真听取教师的谆谆教导,进而轻视了对自身安全保护能力的提升。此外,基于部分学生个性成长发展中的缺陷,使得自身对生命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错误的看法,这样的学生极易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引发对残害自身与他人生命的过激举动。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生命价值与责任意识

生命安全教育关系到个人安全、家庭幸福、以及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生命安全教育有效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生命价值对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已经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进而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及思想观念各方面的正确发展,同时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生命安全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生命安全教育,一方面不仅有效加强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提升对自我生命保护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根本。[2]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对未来适应社会建立稳固根基

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从半成熟逐步转向为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尽管对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对的水平,但容易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使其在心理与思想行为上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困扰。近年来,我国各所高校频频出现的“自杀”以及“他杀”事件,如“四川师范大学自杀事件”、“复旦饮水机投毒事件”等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对生命安全教育意识较差。而将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水平以及生命安全知识;在进行实际体育运动教学时,有效磨练自身意志,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教师充分合理应用体育教学时间,将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运动自身携带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深度透彻的生命安全知识解析说明,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提高自身各方面良好的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建立稳固的根基。

三、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

1、将体育课堂内容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

若想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下取得有效成果,首先应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仅仅只是将体育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或是在体育课堂进行时对学生说一句“注意安全”便草草了事,这样不仅难以使学生无法学习更多生命安全知识,也不能使学生体育课堂安全具备有效保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对学生的重要性,通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如教师在开展足球运动这一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提前做好热身训练,避免在运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另外,足球是一项团队竞赛科目,学生在实际运动过程中,若没有严格遵守比赛制度,极其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将足球运动的利弊向学生说明,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运动安全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我安全的保护能力。[3]

2、优化学校教育,提升教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对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现状;思考

一、国外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生命安全教育在国外早已得到各方重视。19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学校体育标准和体育教学计划,推崇“生存教育”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作为必修课程,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和应急避险演习。俄罗斯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提升到国家的高度。1991年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在学校中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内容涉及环境对人生命与健康的危害,特殊情况下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多发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较早。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中开展非常普遍,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

二、国内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1.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相对滞后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理论。我国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颁布,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才被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为了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部分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生命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2.生命安全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生命安全教育多以讲座、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缺少实战演练环节。而当灾难发生时,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安全技能来避免灾害的发生。四川汶川地震中,一中学无一师生受伤,这是多年来学校重视地震防灾演习的结果,这也说明了实践演练的重要性。光靠向学生宣传防灾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灾害来临时能够救自己与他人之生命。

三、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社会、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束缚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对抗挫折和心理承受力。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重学习,轻素质培养,致使从家庭到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少紧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2014年元旦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中,遇难者多为青年学生,此事件给我们一个警醒: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民众特别是学生,自救意识与技能是非常欠缺的。我国有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不了解,有26.6%的人根本不了解。如在发生火灾时,有80%的人选择逃生,而有48%的人不懂得如何逃生,甚至有52%的人还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这表明,我国学生和公众的逃生自救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生命安全教育水平。

2.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生命安全教育是人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回避风险、抵御危机、提升生命质量和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理论体系及人身安全技能教育。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来源于人类生存的安全需要。虽然我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首先,体育课是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教学的课程,这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能够保证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教师作为支撑。其次,体育课的延续性为生命安全教育系统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体育课上,教师逐步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最后,体育教师具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能力。体育教师学习过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预防、心肺复苏等课程,具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在场地、时间、师资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四、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1.更新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拓展体育教育空间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是建立在生命安全的基础上。生命安全是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提高的基础。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是指安全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指安全应对能力的训练和体能锻炼。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应该首先贯彻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2.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的体质与运动技能拓展到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根据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特点,制订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在参与运动方面,向学生讲解生命安全、生存技能的需求与体育运动中身体素质、技能的相关性知识,启发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增强健康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如何提高运动技能方面,可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遭遇突发事件、灾害性事故的逃生技能和自护自救技能。还可以增加自卫防身课程,使学生掌握自卫防身技能。在身体健康方面,通过课堂情景的设置,提高学生在非正常情况下的走、跑、跳跃、攀爬等能力。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锻炼,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在心理健康方面,在学习课程过程中,通过心理知识学习、案例分析、心理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社会适应方面,通过素质拓展练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能够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和困难。

3.体育教师应加强培训,增强业务水平

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要扮演好这一角色,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熟练掌握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对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教育;策略

目前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凡是有运动的地方必然存在安全隐患。安全隐患的存在势必对体育课堂中师生的身体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解决和调控这些安全隐患的主体只能是课堂上的广大师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主要是依靠平时不断的思想动员和教育积累一定的安全常识,使学生在脑海中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的概念。通过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刺激,让学生懂得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知道有危险而自己没把握的坚决不做,从而规避危险,使学生懂得没有安全何谈健康的道理。听安全教育专题讲座重在平时的积累。我们可以利用课间操、集会、班会等时间段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进行。例如如何防范课间操时间因上下楼梯拥挤造成踩踏事故、学校运动会运动场地上局部人口密度过大造成拥挤踩踏事故等。

体育教师的专题讲座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课时结合健康教育专题进行,并且使专题讲座更应趋向结合专业特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在体育基本知识(主要是与安全意识、健康意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视频、挂图、图像、现场演示、案例等方式进行)等方面获得有助于培养安全意识的收益。

二、引导学生形成安全技能

体育教学中学习动作技术一般要经历先让学生建立某个动作技术的概念,形成技术映像,然后,通过反复的练习姿势、练习轨迹、练习时间、练习速度、练习力量和练习节奏的身体体验后获得正确的本体感受,在不断抑制动作技术分化的同时经过不断的动作技术巩固性练习形成动作技术的自动化,于最后形成牢固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学中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给人的反应时长是非常的短,人体规避危险往往是通过本能的动作来实现的,这种本能的反应和动作除了与生俱来的外,更多的是要依靠平时的身体练习所得。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百听不如一练”就是一个非常现实而简单的道理,光听不练,没有亲自动手的体验何来本体感受、何来运动技能,而这种本体感受和运动技能就是人体产生本能反应和动作的根源。有体育运动的地方必然有安全隐患的存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比赛、训练的时候,老师并不可能总是跟在学生的身边进行必要保护和帮助,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但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

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素质是指人们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一定运动的能力。速度素质的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在规避危险时,这三种速度是相辅相成的,且只有在力量、平衡、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协同作用下,一气呵成、熟练地完成一连串连贯的动作,才是有效的。比如躲避正面快速来袭的篮球,首先是人体感受到来球的刺激而产生反应(比如,判断、躲、跑、往哪里跑)并且反应要快,其次是人体在动作上对这种反应做出行动(比如,起动、横移)并且行动要快,从而规避了危险来球的袭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课上要求的各项动作技术,待学生熟练掌握某个动作技术后,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动作技术,实现动作技术的正迁移,引领学生练就一定的安全技能。学会并懂得采取必要的安全技能,镇静自若、正确地应对和处理紧急发生的情况。体育课堂学习中产生这样的效果也是体育教学中要追求的目标。

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时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安全教育的情景并在情境教学下实现学生的身体练习和安全教育双收益。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还要善于将体育教材和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将安全教育内容体育教材化,使之成为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和转化的教学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时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能凌驾于体育教学内容之上,因为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依据教研组的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进行的,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在体育实践课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只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体练习进行,而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自身的学科特征。

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安全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适应时代需要和形式发展需要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更是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安全素质的主要内容,指出安全素质主要包含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遵纪守法、遵守国家安全、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安全素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得作用和地位,明确了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安全素质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为我国高等院校安全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指导。

论文关键词:安全素质;素质教育;高校;作用与地位

一、综述

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精神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注重抓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安全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向在校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做出安全行为。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是目前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做到准确到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那么首先需要明确安全素质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安全素质的主要内容

(一)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系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是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首先需要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日常的安全防范,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活动中,具备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警惕性,增强预防各类违法犯罪或者扰乱校园秩序行为的意识,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主要以如何防止财产受损,防止人身受到伤害,防止出现心理出现问题、违法犯罪行为为主。

(二)遵纪守法。在校园内,要确保校园秩序的正常运行,遵守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打击不法人员,规范校园行为人活动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应该学法、知法,并懂得如何依法办事,避免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安全素质教育,知道那些事是可以做的,那些事是不能做的,从而保证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够准纪守法。

(三)遵守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包括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是我国发展和民族生存基本条件,是国家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平环境让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将国家安全置之脑后,从而造成我国部分安全机密泄露,更有甚者,不惜出卖国家安全和利益,为个人谋求利益。因此,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要进行国家安全法制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价值观。其次,要进行民族安全意识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居安思危、维护民族团结,谋求国家稳定繁荣。再次,要进行对外交往保密意识教育,在对外交往中,注意国家、民族、个人的尊严,时刻注意保守秘密。

(四)心理健康。在高校中,由于就业压力、生活节奏、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根据研究统计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人都出现了心理上得适应障碍和不良反应,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断呈上升趋势,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疏导和解决,则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因此,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辅导、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性健康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等,都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三、安全素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得作用和地位

(一)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不断推行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体系中,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所有素质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形成素质教育,推进现代教育的基石。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安全素质教育要比进行素质教育中得其他教育更具备广泛的普遍性和现实的操作性,安全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失的课题。安全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大学生连基本的安全素质都不具备,缺乏甚至没有自我防范和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会聚到巨大的困难和考验,甚至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因此在高校中强调系统的安全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能够明辨是非,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助于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

安全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得重中之重,而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各大高校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校素质教育包括了安全素质教育,安全素质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安全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做好安全素质教育,有效解决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目前社会各界及高校管理和教育人员均清晰认识到,校园安全已经不是一个无关紧要,随意忽视的话题,尤其是在国内外传来不少高校出现枪击、谋杀、抢劫等恶性事件的情况下,校园安全正以其社会的尖锐性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维护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维护校园秩序的有效进行,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持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秩序,保证大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它关系到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局。

(三)安全素质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

安全素质教育是维系高校生活、学习和工作活动正常进行的可靠保证,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各项安全事故(事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安全素质教育必须通过经常性的活动训练和课堂教育来达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安全素质和意识的目的,使得安全意识持续有效深入地扎根在教师和学生的脑海中,时刻不忘自身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等方面,做到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安全素质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和高效素质教育的其他各项内容一样,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经常性活动之一。安全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得安全活动经常性发展成为可能性,在素质教育中要摆脱安全素质教育可以脱离实际的社会环境,不需要考虑素质教育具体氛围的错误观念,确立起安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中实施,是安全教育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的正确观念,这样,安全素质教育才能够时刻进行,不断推进,并落入俗套,流于形式。

(四)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抓好安全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在面对诸如交通事故、火灾、伤害、被盗、骚扰、诈骗等突发的事件时,能够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而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素质教育,如果高校能够抓好安全素质教育,那么高校的素质教育则能够在学生安全的保障之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抓好安全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素质教育,完善教育设施和机制,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体系,有研究指出,我国内地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安全健康管理相关的公共课程以及管理机构是导致我国高校不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该尽快制定和建立安全健康教育体系和专门管理机构,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考核体系中,从而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效机制,加强高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并在课题申请和资金申请上给予保障。其次,高校中要开设安全素质教育的公共课,并定期召开安全知识讲座,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是将学生的安全教育带到社会上,开展参观学习、案例讲解和宣传普及等形式的学习,走进来则是请安全部门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和课程,使得安全素质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对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全教育;幼儿;有效性;策略

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为了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和健康,通过安全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最终达到幼儿身体安全的目标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1]安全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针对3耀6岁幼儿主要通过直接经验学习的特点,体验成为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良好的体验能帮助幼儿将课程中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反之,安全教育活动则可能流于形式。

一、什么是体验

关于体验这一概念的内涵,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综观哲学、美学关于体验的界定,存在一些共识:首先,体验的主体是个体自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其次,体验的过程是主体亲身经历的,这种经历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体验的心理活动。再次,体验都是有一定结果的,这种结果也许是认知上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因此,本研究所指的体验不仅是幼儿的一个活动,而且是有一定结果的活动。作为活动,体验是指幼儿亲身经历的过程;作为指向一定结果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获得的结果可以是对安全的认识的提高,可以是安全情感的激发,也可以是安全行为的产生。

二、提高幼儿体验有效性的策略

(一)根据幼儿原有经验设计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环节

幼儿的原有经验与安全教育活动内容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安全教育的效果。安全教育活动的学习情境应该包含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是否真的构成“问题”、“困难”或“障碍”,取决于幼儿原有经验与问题之间的适应性程度。适应性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体验的效果,只有当幼儿面对的是有一定难度,但在幼儿的努力下可以解决的问题,才会对幼儿产生恰到好处的影响。下面详细论述根据幼儿原有经验设计体验环节的策略。

1.体验环节的设计要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

安全教育活动中,体验环节的设置应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根据本班情况安排、设计安全教育活动,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生活中出现的安全隐患。通过交流发现,教师一致认为这种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固定不变的、完全根据教材的活动有意义得多,也能切实解决幼儿安全问题。这说明安全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体验的设计应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午睡中的安全》活动主题就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午睡的情境。教师注意到午睡前幼儿在穿脱衣服时喜欢站在床上,因为期间不断有在床之间走动的幼儿,这样站在床上不安全,以前也出现过幼儿从床上摔下来的情况,教师就从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小事设计出了一个安全教育活动;《安安全全滑滑梯》活动来源于幼儿平时在玩滑梯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的幼儿习惯推挤别人,有的幼儿在往下滑时不注意姿势,甚至头朝下,教师就安排了一节安全活动,先请幼儿观察别人是怎么滑的,再请幼儿自己体验应该如何安全滑滑梯;《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的活动设置,也是由于户外活动是幼儿时常发生危险的活动。为了寻找好的安全教育资源,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生活、动态,选取最紧迫、最重要的内容,组织成安全教育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到危险所在,并掌握安全知识。

2.体验环节应给幼儿留有挑战空间

在体验环节中,如果幼儿能够感受到这个任务对他来说有难度,那么,在挑战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会比往常更加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尝试解决方式。这个集中的过程有利于幼儿发挥正常甚至超常水平完成任务,也可以帮助幼儿形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在完成这项任务时,幼儿将获得非常大的满足感与自豪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幼儿来说是深刻的、积极的,幼儿在面对同样的情境时,就会更加自信,也能够更加熟练地自我保护。相反,如果体验的过程没有难度,甚至低于幼儿的原有发展水平,幼儿就不会对任务产生兴趣,更不用说集中注意、攻克难关。在安全教育活动中,这种挑战更多体现在克服安全问题中的害怕心理,想出能够解决安全问题的良好办法,以及感受安全隐患中的危险所在这几个方面。如在《你敢踩上椅凳吗》中,教师就给出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让幼儿尝试探索、体验。在体验过程时,幼儿一方面要试着战胜心里对站在椅子上的恐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时,幼儿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如何让椅子更稳”共同出谋划策,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

3.体验难度应设置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以内

尽管安全活动中的挑战会激发幼儿的兴趣,但难度太大超越幼儿能力的任务则不能给幼儿带来良好的体验,有时甚至会给幼儿带来消极影响。如《小小搬运工》活动中,不管教师用什么方法鼓励、刺激,有的小朋友都不敢走独木桥。对于胆小的幼儿,过独木桥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他所能承受的范围,甚至可能出现哭泣、大声抗拒等行为,强行让他过桥只会导致适得其反的作用。这时,教师应调整体验的难度,而不是一再要求幼儿一定要过独木桥。相反,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幼儿敢不敢尝试站在移动的床上,尊重幼儿的体验意愿。即使有幼儿不愿意体验,也可以请他们仔细看体验过的小朋友有什么反应,还可以听听他们的感受。教师的民主态度、同伴的现场示范,反而能鼓励幼儿克服恐惧心理,大胆尝试。因此,教师在设置体验环节时,一方面要注意体验是否太简单,对幼儿能否构成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活动难度过大,超出幼儿承受范围,在活动中灵活调整体验内容,使体验难度保持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以内。

(二)有效利用同伴关系增强体验

在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家长、职工等多种角色交往,其中,同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比成人,幼儿更能理解同伴的想法,也更易受到同伴的影响。通常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同伴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影响对方的想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学习特点,在生活中多表扬做得好的幼儿,在活动中多请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同伴作用实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安全问题;可以发挥替代经验的作用,通过同伴经验共享,提高安全教育活动的效率。

1.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体验感受

体验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通过自身直接经验获得发展,还可以通过与同伴交流,观察同伴获得间接经验。幼儿个体的体验具有很大差异性,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都有不同的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他们的身体感受、心理感受也不可能都相同。教师在进行体验环节后,应多鼓励幼儿说出体验过程中的感受,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表达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幼儿之间互相交流体验的感受,丰富体验成果。另外,针对有些幼儿在安全教育活动中不敢体验的问题,教师不应该强制让幼儿“体验”,可以利用同伴间交流,让这些没有体验过的幼儿也能够间接认识到通过这个体验环节获得怎样的感受。这样是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使他们和其他幼儿一样共同“感受”,获得替代经验,而不会有“置身事外”、“无所事事”,甚至被排斥的感受。

2.在同伴间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体验过程中,每一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幼儿想出来的好方法,并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好方法”,与其他幼儿一起分享。同伴间经常相互分享经验,有利于幼儿形成民主讨论的习惯。民主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也能帮助幼儿获得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如果只是简单、直接地介绍教师自己的想法,幼儿只是得到了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结果,并没有体验的过程,也没有幼儿开动脑筋、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更不用谈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氛围了。

(三)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细节

杜威说,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动物,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教师是成熟的个体,这决定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就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幼儿的主体地位促使着幼儿真正掌握知识。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需要做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在必要时给幼儿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保证幼儿的主体作用,尽力使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发展。

1.保持正向的师幼互动态度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师生关系,师幼之间有着更多的依恋与情感联系。在幼儿园中,教师不仅要向幼儿传递知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幼儿也有很大的影响。面对幼儿,教师应尽量维持积极正向的情感态度,鼓励、安慰、关心、耐心都能对幼儿产生正面影响。有些幼儿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教师不能因此就对幼儿发脾气,甚至说出一些辱骂幼儿的言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更多地审视是否是自身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怪罪于不成熟的幼儿。

2.充分给予幼儿主动体验的机会

幼儿是未成熟的,但这恰恰是幼儿发展的基础。杜威对儿童发展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生长的条件就是“未成熟状态”。他指出:“未成熟状态这个词的前缀的‘未’有某种积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了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实力———即发展的能力。”“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具有的特殊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油灰或蜡的可塑性,他并不是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他主要的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景中的困难的力量。”[2]幼儿的未成熟状态蕴含着幼儿发展的可塑性、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与可能。同时也表明了幼儿的完成与完善过程是自主的、能动的。鼓励幼儿进行主动体验,可以帮助幼儿产生一种责任感,并对体验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此时幼儿是安全教育活动的小主人,他能够感觉到在活动中自己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责任感与自信心,随之使体验更积极、有效。

3.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感受

安全教育活动是为了使幼儿获得安全知识,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活动中,有些教师为了实现所谓教育目标,无视幼儿的真实感受,直接把安全教育的结论灌输给幼儿,或者通过言语和行为暗示幼儿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危险的。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得来的感受与教师表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就会使幼儿产生错乱,导致体验结果不尽人意。如,《阳台上的安全》,教师强调不能往楼下扔垃圾,而幼儿却觉得往楼下扔东西很好玩,尽管教师最后强调往楼下扔东西是错误的,不能做的,幼儿也同意了这种说法,但实际上教师并没有让幼儿感受到往楼下扔东西错在哪里,存在哪些危险情况,这样的教育并没有给幼儿带来正确的安全意识。只有幼儿真实的体验才能使幼儿真正意识到安全行为的重要性,以及某些情境确实是存在危险的。

(四)注重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

幼儿园课程方案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幼儿园课程必须由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它、解读它,将其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的、可体验的文本———教育情境,幼儿面对这种可体验的经验化的文本,才能动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它,最终在每个幼儿的身心结构中留下一个经幼儿解释过的文本,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幼儿的身心发展才能实现。而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也不能完全将可能发生的危险让幼儿都经历一遍,因此,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

1.安全可靠的物质环境

安全的环境是开展幼儿园活动的前提条件。除了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生活中的安全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在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中,张贴一些安全教育图片,让幼儿随时随处能接受到安全教育。比如,可在楼梯口张贴表明“严禁攀爬”的图片,在电源插孔旁边张贴“小心触电”的图片,在门口张贴“小心碰伤”的图片,在滑梯等游乐设施旁张贴“小心摔倒”的图片,等等。通过安全的环境设置,配合适宜的安全教育活动,更好地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在《活动中的小卫士》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绘制安全警示图标,在活动过后,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将这些图标贴在班级各处,达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2.设定有效的教学情境

由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把文本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安全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游戏化的,也可以是生活化的。教师应选择适宜的情境,让幼儿通过体验理解安全知识,并在教学情境中充分体验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后,能够灵活迁移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在一般的安全教育活动中,我们都要求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思考,愉快体验。如,《冬冬烫伤了》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邀请幼儿体验“烫”的感觉,并给幼儿做足心理准备,使幼儿不会被吓到或烫到。当然,这种烫是在教师有准备的情况下,既能保证幼儿感受到烫,又能保护幼儿不被真的烫伤。然而在有些安全教育活动中,“自由宽松”可能就不太适合。如,在火灾演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营造一种比较紧张真实的气氛,帮助幼儿认识到火灾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幼儿需要严肃对待,否则演习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对于幼儿不能亲身体验的安全教育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替代经验的方式,通过设定情境让幼儿进行间接体验。比如,在演示拥挤的危险的活动中,真正让幼儿进行拥挤的体验很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教师可以采用鸡蛋代替幼儿的方法,把幼儿比作鸡蛋,让幼儿来看一看挤在一起的鸡蛋可能会变成什么样。这样,既避免了幼儿可能受到的伤害,又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拥挤的危险性。

作者:方晨瑶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