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式空间设计

日式空间设计

日式空间设计

日式空间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日式风格 家居设计 室内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1日式风格的特征

现代日式装修风格受日本传统审美观的影响,给人一种恬静、素雅、简洁的感官体验。在日式装修中,大量运用到如不加刻意修饰的木材、草席、插花等给我们一种亲近自然感受的材料,这在当今由钢筋水泥等工业材料组成的灰色城市画面中是别具一格、清新脱俗的,与现代忙碌都市人所追求悠然自得、闲适的心态相得益彰。另外,其在主体空间设计上的流动、通透性以及极致的空间利用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在普遍存在的住房环境狭小所带来的压迫感。在装饰色彩方面,其墙面所用的涂料大多以白色为主,辅以木材的原色,并没有多余的颜色,所以没有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虽然其颜色搭配很简单,但喜欢日式风格不正是喜欢这种简约的美吗?

日式风格的空间设计多由直线的水平、垂直组合完成,很有规整、安定的感觉。为了突出其方形的组合规律,更好地显示出设计风格的个性化,我们还可以采用斜线、斜面来装饰设计空间。日式设计讲究借景,以体现空间的通透性,所以会运用到大量的格栅、推拉门等元素。在这里,借景不局限于借室外的景,也可理解为借其它室内区域的景 。所以对整个空间设计的统一性、流动性也有所要求,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文上的关怀。

在软环境的设计里,如家具、陈设品、地毯、窗帘、灯光的选择上也很重要,日式家具大多为木质,摒弃一切金属质感,造型低矮,方直但不失精致。在陈设品的选择上要以复古为主,如仕女图、瓷器、插花等。窗帘和灯饰和灯光相一致,应该是温暖的黄色为主,要做到颜色少、统一以体现空间的高雅和宁静。

2日式风格在客厅设计中应用

在现代客厅设计中,我们主要注重于电视背景墙和天花吊顶的设计,而日式风格的装修追求简洁,电视背景墙往往只是以一大块简单的或木材或石材作为装饰,有的甚至直接留白。在石材的选择上多采用深色系,例如黑色、灰色,形状也是和家具一样保持统一的直线型,没有使用圆角与弧形,这就显得很干脆利落,与日式风格所要表达的简洁、素雅是一致的。同样,在天花的设计上也没有过多繁复的线条,采用斜线、斜面造型使木条呈平行排列构成各种规整的几何造型就可以了。木材成为天花设计的主要元素,一般会在天花四周加上木镶条并延伸向各个房间保持统一性和流动性。另外,地板的铺设也会采用木质材料并且与天花上的木条相统一,如果想要特别感受异国风情的话还可以铺上几块榻榻米。

在客厅与其它空间的连通或者说是隔断上,可以借鉴日本传统的格栅式设计。在可推拉的格栅上蒙上樟子纸、纱布等传统面料以保证房间的隐秘性,若要与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还可以使用磨砂玻璃作为隔断的材料。当然客厅是开放的空间,我们也可以在格栅的设计上做出变化,譬如改变格栅的形状使其成为一面置物架,这就能做到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相统一。

3日式风格在起居室设计中的应用

日式风格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就是其和室,和室的用途可以说是多功能的,可以作为起居室也可以作为书房、客房等。传统日本风格在和室中的体现也是最为彻底和纯粹的。和室门窗的设计宽大,透光性很强,窗帘可以用纸糊的日本移门代替,两扇呈直角状的拉门若拉开便可以使和室变成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可使用的活动面积更有弹性。和室的墙面可以采用木饰面进行装修,天花同样的也使用木材吊顶。其在地台设计很有特色,可以把地台架高铺上榻榻米,把榻榻米掀开时架高出来的空间就可收纳桌子、垫子、棉被等物品,使房间更显宽敞,没有各种杂物,空间也得到最大利用。在和室中,也可以摆放中式实木桌案,落地纱灯等中国元素,不仅不显得突兀,更能体现出别样的韵味,给人一种沉静,落落大方的感觉。

4日式风格在软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在家具的选择上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现代日式的家具有哪些特征,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点:

(1)日式现代家具清新、秀丽,把东方的神韵和西方的功用性、有机造型相结合。(2)形体上多为直角、直线型设计,线条流畅。(3)制作工艺精致,使用材料考究,多使用内凹的方法把拉手隐藏在线脚内。(4)家具在色彩的采用上多为深色,比如褐色,显得沉稳而不沉闷,可以说是低调有内涵。

要突显一个空间的设计风格,家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式风格中我们并不需要浮夸的造型,追求的是小而雅的意境,所以细节上的细腻会成为整个空间格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日式家具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在结构上设计巧妙,对空间利用合理,充分把使用空间做到最大化。

装饰品也是空间设计的一部分,包括窗帘、地毯、灯饰等物品。在日式风格中,由于木材的大量使用,使整个空间有一种亲近自然,复古的感觉。在装饰品上我们可以结合国情,使用一些中国元素,如瓷器、挂画等,并不需要一味追求日本的风格。在灯光氛围上以黄色暖光为主,与其它饰品相结合营造出禅意的境界。

5结语

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总是围绕着以人为本进行的,在把日式风格应用到家居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将这种风格完全复制再粘贴。我们应加入自己的国情,客户的要求,再寻求一个平衡点,把日式风格与本土相结合,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使其个性化,使其更符合使用者的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日式空间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空中花园;高层住宅;设计

1、“空中花园”的由来与发展

自19世纪末人类经历了工业化革命的发展,关于“空中花园”的研究不断的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进行演化、发展,以解决日益凸现的人口激增、居住条件恶化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英国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基于设计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品质高的居住中心,改变当时问题丛生的城市生活的“花园城市”的构想,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对日后的城市建设城市和城市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内新的建设热潮的碰壁发展和人们对城市住宅环境要求的提高,“空中花园”的设计理念被更多的国人所认知。由于此设计理念在市场上受到广泛的欢迎,因而被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用来进行各种楼盘的宣传炒作。但是直到目前业界对于“空中花园”这一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一些地产商宣称的“空中花园”无论形态还是功能都与传统的阳台没有太大区别。

2、高层住宅中的“空中花园”设计理念

在建筑日渐拥挤,绿化面积急剧减少的大都市中,在高层住宅的空间里设置一定量的绿化面积被认为是目前住宅生态化技术手段之一,也是经多年实践证明的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立体化绿色生态空间的有效措施。

2.1“空中花园”是传统“庭院”设计理念的延续与提升庭院是我国传统民居设计理念的精华部分所在,现代建筑师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不拘泥于庭院的基本形式,将其形式理念提升而创新。

在现代高层住宅设计中,建筑师在户与户之间进行庭院绿化设计,庭院面积不如传统民居大,但各层或是隔层也可以围合出一个小三合院或是四合院。人们也可在庭院里配置

花草树木、金鱼池和盆景等,邻里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与传统庭院一样,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满足了人们希望得到友谊、同情、理解、信任的需要。

2.2“空中花园”让高层住宅亲近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和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现代高层住宅一般大多位于人口密集区的城市,所以既没有乡村别墅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没有低层住宅那样容易亲近小区自然景观,而是被钢筋混凝土墙、柱架支撑于20米以上的高空之中,远离了人类所需要的自然景观。

2.3“空中花园”以人为本创造健康住宅。健康住宅是指能够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空中花园”设计在净化周围空气、隔音、隔热、愉悦身心、增进邻里之间的情感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高层住宅中的“空中花园”设计形式

3.1平面布置形式

3.1.1私有形式

私有形式是指“空中花园”属于每户的私有面积,但根据处于不同的位置可分为三种形式:(1)将传统单元式住宅的阳台进行面积扩大化,从简单拥有一间房的阳台,到两间房合用而形成一个大的绿色空中花园,建筑师意在让高层住宅的每户居民都能分享一个亲近自然的庭院,起到净化空气、隔尘、隔音等作用;(2)在两间房之间增加一个增值空间,有别于传统的日常生活阳台,单纯从面积上界定,它相当于一个卧室的大小,成为一个独立的半开敞式的生活休闲空间;(3)作为室内外的缓冲空间的入户花园,它是私人的室外休憩空间,可用来储物和栽花种草。在阳光强烈的夏日,入户花园的植物可阻挡阳光射入,同时不影响通风,夜间的空气可通过植物的净化对住宅室内起到通风、降温的效果;在阳光明媚的冬日,入户花园可成为一个吸纳阳光的太阳暖房。

3.1.2半公共形式,

半公共空间是指每层有大面积的开放式公共空间,多设于高层住宅各层的走廊或是过道上,与各个户型围合而成,具体的布置形式有很多种。这种花园打破了高层建筑中相对

较为封闭的户型和邻里关系,为人们的相互交往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同时,这种半公共形式的空中花园为整日忙于工作而足不出户的上班一族提供了近距离的日常户外休息和运动场所。

3.1.3公共形式

公共形式的“空中花园”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功能性的开放空间特质,但又有别于传统住宅小区里面集中修建的具有地表绿化系统的开放空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高度、规模

和服务对象的差异。

3.2立面布置形式

3.2.1垂直空间

垂直空间自下而上可分为四种形式:裙楼楼顶分布式、均匀分布式、错层分布式、顶层分布式。

裙楼楼顶分布式也即大多数住宅采用“高层住宅+商业裙房”的功能模式,在裙房的天台和住宅靠近裙房的位置设置“空中花园”,是一种较好的改善住宅区环境质量、增加人们对住区归属感的设计手段;均匀分布式是最多也最为普遍的设计手法,将“空中花园”安放于每套户型之中;错层分布式在形式上采取横向庭院和纵向庭院交错布置的形式,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庭院都有比较充足的采光。还可采用 偶数楼层相互交错的方式,这样就将每层平台的高度升高,可以获得更大的竖向间隔和自然采光;顶层分布式大多是用于顶层为复式户型的设计。

3.2.2水平空间

水平空间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独立式、合院式、走廊式。独立式一般属于某种户型的一部分,这类花园除了内凹式以外,也有的结合了传统阳台的优点而采用半内凹、半悬

挑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功能多变,适用性强;合院式继承了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人文精神,与之有相似之处;走廊式是指沿房屋内外墙体走向布置的连续或间隔型的一种花园

形式。这种花园平面狭长,是和交通体系组成一体的绿化带,为人们提供一个简易的近距离室外景观。

参考文献:

[1] 何建邦,蒋景瞳,刘若梅.地理信息标准化研究与思考[ J].地理

信息世界,1998,(2):8 -12.

[2] 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严育林,李文驹.交往的发展―――单元式集合住宅入户过渡空间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4,(2):77 -79.

日式空间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式景观住宅;设计理念;借鉴

1 日式景观住宅设计的特点

1.1 规划布局

在空间上追求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因此平面构图常采用不对称式设计,道路、水岸、地形等以自然蜿蜒的曲线构图;在空间布局上以自然式的绿地楔入居住区中。在功能上注重以组团为中心向外发展,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造景手法,形成多层次的景观。

1.2 入户景观

这是户外过渡到室内的一个空间,优美且具有特色的入户景观可以给人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影响,设计的重点是突出景观的特性,其由入户大门、植物、标识和小品等组成,并且可以主要在标识和小品上突出个性。

1.3 中心景观

这部分是景观住宅中相对较为完整的一个空间,一般位于人们能够方便进入的位置,要求视线良好,景观优美,并且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休息的场所。在对其进行设计时,一般设计成中心花园,并且从功能上进心区分,比如休息区域为静态,娱乐区域为动态。

静态区域需要大量地利用绿色植物,基本采用地被、灌木、乔木3个层次;在地形上一般模仿山峦的形状营造成微起伏的地形;在空间处理上,一般要求视野开阔,有利于人们放松心情。动态区域是住户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区域,要组织相当面积的广场和公共设施供住户使用,景观上要尽量与静态区域的自然形态相融合。此外,中心景观的另一个重点是水景,一般包括:瀑布、流水和水池。瀑布是岩石与跌水的完美结合,是日本园林造景的重要构成元素;流水一般较浅,可以铺上小石子,供孩子们嬉戏;池的修建要点在石头的搭配。再根据观赏的角度、场所的不同,配置不同的植物和添加景物。

1.4 宅旁绿地

宅旁绿地是指住宅之间的绿地,它环绕着建筑四面,是居住区绿地组成的主要形式。通常宅旁绿地的面积较小适宜处理为封闭空间。宅旁绿地的绿化形式主要有树林型、花园型、绿篱型、棚架型、庭园型和游园型。宅旁绿地设计的重点是注重绿地与建筑的关系,植物不宜过高遮挡住底层住户的日照。

1.5 道路景观

日式景观设计使道路在居住区景观中呈现统一、美观、稳重的效果,在色彩上尽量与建筑保持同色系;在铺设手法上可以设计蜿蜒曲折的道路,沿路满布细小的花卉和草本,或是与沙石配置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质感对比。

1.6 建筑小品

其主要的功能有两点,一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二是对整体环境的美化和点缀,这是日式景观住宅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设施,多数设计成为一个凉亭。

1.7 植物配置

其是体现日式风格的关键手法,日式景观有着特殊的审美,乔木上对树形的要求较高,灌木和小乔木常有人工修剪成球体的痕迹。地被喜欢用开放的草坪。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搭配适宜,不同花期的花草使层次感丰富。并且尽量的迎合四时的变化,使居住区四季产生不同景观效果,让住户不感到厌倦。

1.8 景观色彩

居住区日式景观在色彩上偏于灰调,并且总体高度统一于灰色系,颜色的变化只在同色系中作细微的调整,使整个住宅设计看起来保持和谐、高雅的意境。

2 对日式景观住宅设计的借鉴之处

首先要选择空间相对较大的地方进行住宅设计,模仿其空间布局的层次性,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日式景观因其造景手法以及自然式构图,比较适合营造于较小规模的住宅区以及低层或多层住宅的居住区;在中心景观中将流水、瀑布、池三者结合,方能体现出幽深、动感、宁静三种不同的韵味;在宅旁绿色植物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种植,为打破裸子植物的单调可以用颜色鲜艳的小花卉点缀其中;在入户景观方面,通过对标识和小品上的独特设计,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和特征;在景观设计方面,可以打破其灰色系的传统,在整体色调中点缀一些鲜艳的色彩,使整个院落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3 结语

总之,日式景观设计的核心是质朴、自然,二者的结合使生活的喧嚣回归到景观的禅意,目前居住区日式景观设计在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较少见而在韩国发展得较为成熟,在我国要真正做到居住区与日本景观的完美结合还需要设计师的努力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日式空间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景 叙事 空间设计 教学

从辞源的角度讲,“空间”原初意味着“为定居和宿营而空出的场地”,界定了空间与人的生活状态行为之间的联系。海德格尔也曾经指出“‘空间――多样空间’――始终是与人之存在(栖居)相关联的……是人所‘经受’和‘承受’的空间”[1],这说明在经受和承受空间的同时,传达了人们穿行于诸空间的条件。因此,穿行与场景产生了不争的互动事实。在空间设计教学环节中,灌输学生领会情景的环境境遇感受,相当于让学生把自己置身穿行于设计对象的想象空间之中,领会和体悟具有聚集作用的“场”的意义。

在空间设计教学的专业设定体系中,强调从专业基础――专业通识――专业深度的过程,从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筑造和认知空间环境的塑造,从逻辑推理到艺术创意,从虚拟设想到现实营造,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点累积到方法构建,从浅至深、由表及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连贯性和逐渐深入的教学体系,而其中设计的主旨始终围绕着以生命理想建构的艺术设计表现,创造“真、善、美”的境域空间表达,掌握空间艺术设计的本质。以主观心理为依托的行为心理设计传达开创新的专业学科精神,尤其是在建筑室内宏观范畴中空间设计终极物化的表现形式。

“情景+叙事”与空间设计之间的联系特性

情景的本意是感情与景色。在空间设计中情景从空间中开始蜕变,由景生情的特定氛围已走到了设计的前沿,呈现出末端的视觉效果,注重情景的场景感,增加设计初衷的心理暗示意味,使精神境遇与使用者达到互动交流的共鸣感。

情景与空间在于设计的情景化,设计表现了某种生活参与者的常态化,唤起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所需,从情感和心理上照顾使用人的某种生活状态,从而通过视知觉的感知,从空间的终端走向正式生活中鲜活的层面。空间的末端恰恰是设计界定情景的终极反馈,达到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共鸣。

共鸣的媒介并未曾脱离常规设计中对空间的视觉角度的认知方法,而在于个人与空间互动产生的反馈所引出的设计变化,场所精神是最本质的核心板块,是与设计主题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灵魂。因此,空间设计教学在以“情景+叙事”为概念的设计导入中,要明确设计主题的核心内容,而不是为设计而设计的空泛概念。

恩斯特・克里斯认为,“艺术本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这种情景更多来自设计师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经过对周围聚集“物”的酝酿和沉淀之后,以情景再现的模式还原于设计,这才是最好的对设计和生活的解读方式。这正是为何我们周边很多设计大咖并非来自学院派,依然做得出好的设计的原因。日本的设计师安藤忠雄原也经历过从一名职业拳击手到建筑大师的转变,尤其他个人对教堂的理解不是来自于建筑结构形式的理解,而是在于对人的解读――“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才有了光的教堂的建筑空间处理方式,近期新作《头佛》依然是建立于此信念之上的佳作。国内设计师刘家琨先生是一位作家,他首先以为自己设计工作室的独特方式而跨界,而这次跨界是关于立意、架构、分寸、节奏、整体感、细节的上乘之作,正如他自己对设计作品的解读――生命会找到自己的方向,以此为设计概念主题的出发点更是不言而喻的“情景+叙事”。

在设计界中此类现象都言明了设计不仅仅是所谓的理性的范畴,更多在于生活的活态表现,“情景+叙事”使设计的动机转化为立体化思考的模式。

情景式的叙事设计基础

情景式的设计源于设计出发点对艺术创作的想象,人类对艺术的想象被分为三个等级:绘画艺术作品、音乐和文学作品,最高的想象空间是通过文字去体会字里行间所传递的画面感,而在空间设计训练中叙事=文字作品,情景=艺术绘画创作,“情景+叙事”正是基于画面外空间的想象来捕捉和丰富设计创作的核心要素,是室内空间设计创作方法的内部基因,叙事的文字性描述有可能是相关生活的一首诗、一段话,表达来自于生活的“常态”,小小的、日常的生活行为模式奠定了空间形态塑造的基础,理解生活的本质,即不同的情景需要理解为不同的物质精神需求,这才是空间设计表达高层次的基准,而解决以人为核心尺度的场所精神真正贯彻了人类诗意栖居场所的主旨。

在教学中启用“情景+叙事”的课程引导方式,有助于学生加强空间塑造的深入解析,运用情景介入找出设计的切入点,是对空间设计训练的开拓和启发式思维的训练,阐释空间以不同“常态”的生活表情,引导参与人的情感梳理与融合,在精神层面产生情感的共融和交流的对话,围绕情景进行空间氛围的写意,也是情景绘画的艺术再现方式。

“叙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类似于故事脚本的概念,引导学生认知不同“场”的情景设计意义,来自于生活的艺术化处理是设计更为凝练的设计表达语言。对于情景设计与场景设计的关系而言,场景塑造是对情景视觉启发的对应,着力于轻松、愉快、舒适、享受、自在、信任。在影视剧中,场景设计是为角色和剧情服务的,更为符合剧中人物个性的审美趣味,比现实生活更富有感染力,通过独具匠心设计的使色彩、空间形态与出场人物的身份、地位、情绪和周围的气氛营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中式还是欧式都对场景的艺术定格要求更完美,如影视剧《唐顿庄园》剧情场景完全展示了原汁原味的英伦贵族生活的日常生活状B,好的场景设计可以定格为每一帧的镜头语言。因此,空间设计中场景艺术化处理表现故事的层次与情景再现,是对使用人情感共鸣的建造。这也不会奇怪为何香港首屈一指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先生,除了是电影的美术指导和服装设计大咖外,他竟然还是一位室内设计师,这样的跨界正是来自于对场景视角的熟知,对生活形态的艺术化处理。

“情景+叙事”构建的“行知”意义

“情景+叙事”从本质意义上传递了诸空间连贯有序场的概念,贯通本身在三维概念中加进了“行”的实际互动,通过共鸣的场景媒介达到“知”的终极。设计中的“行知”讨论的是生活常态下的情景概念。

情景与视觉:释放使用者的天性,以空间再造的形式满足人们对生活理解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物质精神需求,这是视觉传感对内心需求的补充。以此种方式为设计的切入点更容易导入学生对设计真实感的想象。

情景与直觉:情景是生活的气息,源自无声的暗示,通过空间表达传递人们生活中相同的影像与画面,并从思想深层折射出某种生活的混响。不同情景境内容与形式的设定,会导向不同的画风,同时创造记忆共享的可能。让参与者展开联想,延展空间的设计意味,似曾熟知、舒适和欢快的不同空间定位,以加强设计心理暗示甚至影响人的情感和情绪。

国际案例设计Airbnb的企业总部,其企业特性在于世界性的网络沟通,整体设计没有按“沟通”定位出牌。而是从工作性质与工作习惯入手设定了不同员工的工作环境,能站、能躺、能居家、兼喜好,如有些员工是夜猫子且喜欢暗暗的灯光,最终的设计就是有小黑屋的角落,喜欢宠物便营造猫狗阵营之地。设计出发点打破了以往集中式办公模式的形态,反而以碎片化的形式来更好地贴合于日常个人的生活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舒缓了工作的紧张情绪,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反常态的设计导入格式,但是带来了更多的员工自愿加班,这就是“情景+叙事”设计方法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倡导的,不同的设计观念带来不同的设计结果。日本有家设计的书店不卖书却在全世界火了起来,其原因也在于设计观念不同于以往的观念主题设计,其强调人在旅途中阅读环节的状态与特性,创造了阅读与青旅结合的商业结构,这依然是设计观念变革带来的必然,也指出了设计切入可以以多形态的方式介入设计导引。

“情景+叙事”方法的空间设计教学启示

通过讨论“情景+叙事”的空间设计教学导入方式,目的在于建筑室内宏观范中,强化空间“视+听+知+时间”四维感知度的艺术设计特性。课堂教学中加入“情景+叙事”的设定基础,以情景教学的感染方式进行授课,既定画面设计是情景状态的初始,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塑造可能不是最奢华的营造,但却是最合适的走心设计,使学生更有兴趣将自身的生活经历与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不仅仅是表象的学习设计方法,艺术凝练来自生活的方法是对实践出真理的总结,依然适用于设计。因此,设计从精神领域出发应该是形而上的意念活动,斟酌设计的原初之意,解读场所精神,紧扣“情景+叙事”的基础,娓娓道来设计之表意的成分。空间设计的塑造不仅仅是空间体量、材质、色彩和质感单一元素的形式表达,还是相关设计元素综合务实的情景氛围的传递,贴合具体使用人或参与人的日常生活常态才是最为本质的设计切入点,当此情此景与参与者精神层面相吻合,且两者发生共鸣时,便达到了设计的真正目的。

总之,“情感+叙事”的设计教学方法在形式和方法上,表达与生活互融互动的设计理念,其更为真切地再现了艺术来源生活的凝练语言,设计教学中为设计创作注入了新的解读方式和艺术表现活力,是艺术表现的另一个窗口,是值得在设计教学中推导的新的教学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编译:《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日式空间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住宅,集约,高效,经济

1引言

当今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土地集约化显得尤其重要,导致了微住宅的产生。微住宅,作为微建筑的一种具体形式。微住宅是一种经济、高质、便捷、可变、紧凑、却具备生活基本功能,且建筑面积较小的精致户型住宅,可以是单体的,也可以是一种由很多单体组合而成的群体形式。在城市高密度、高房价的今天,住宅设计强调的是功能的增量。微住宅的设计与研究当今社会显得尤其重要。

2微住宅产生缘由

2.1高密度的城市空间

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越演越剧烈,世界各城市经历着空间扩张与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及土地的集约利用,人们生活在高密度的都市困境中,面临着拥挤、制约、紧张、压力,土地的超荷载使用,资源穷尽开发与空间相互争夺等问题。然而这已经成为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对应这样的超常问题时只能采取非常规手段。高密度空间具有“几乎接近极限”的特点,它的力量来自于对人与物的极度压缩,在这种力量的冲击下,空间的结构和类型都呈现出极致情况下的非常形式,从而导致了微住宅的产生。

2.2膨胀的消费主义

在这个消费主义日益膨胀的时代,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点。房价一直是民生的核心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高人口密度的社会,微住宅理念的产生也是房地产市场的一种需求。如今高企的房价,若按以往的观念想要住的舒适安逸就必须是大房子的话,一般中产阶级也变得难以承受。如果是微住宅,面积小,总价相对低,那样更多的人能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子的需求减小,房价会下跌,住房问题的解决也就将变得容易。

2.3人居环境的保护

环保意识的增强是微住宅产生的另一个动力源。大房子消耗过多资源,排放过多的废气废物,对环境破坏严重。微住宅对生态的良性影响超出了房子本身,既提高了居住的密度,符合土地集约的要求,又缩短了交通时间,节省交通能源。中国近年城市发展,是建立在拆迁的基础上。低收入阶层被迫迁往远郊,导致长距离通勤加大交通压力。通过微住宅的模式,可以逐渐在市中心的高端区建设袖珍型经济适用房,把需要在城里工作的人留在城里,对于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微住宅的国内外实践

3.1日本“超紧凑型”住宅

日本的土地价格已上涨到天文数字,微住宅设计已经成为日本住宅设计的主流思想。

日本“微住宅”起源于战后伊始,面积在40—90m2左右。现在住宅构思基本是nLDK型,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要素,以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卧室。通过标准化构件的设计与推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造价,促使其大量生产与普及推广。

日本住宅的户型平面多为瘦长型,总面宽小,三室户为8m左右,而进深相对较大,11m—13m左右(不含阳台和走廊),户型面积较小,三室户面积为80m2左右(不计阳台、外廊等公共面积)。对自然采光通风要求不高的卫生间、厨房、贮藏室等放在中间暗的地方,采用水平式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而将客厅、卧室等布置在靠外墙一侧。

3.2 香港的“公屋”

香港住宅建设除了往高层发展以外,户型设计上也是往“微住宅”的方向发展。6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占整个房产市场的72%以上。香港小户型主要集中在其公营房屋里,即公屋。目前居住公屋人口大约占香港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香港小户型住宅的形成与规划设计几乎是围绕着公屋建设展开的。

香港公屋起源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殖民时期。在建筑单体形态上,以点式高层为主。如康和式公屋,拥有标准化、模数化的特点,在建造中可以大量使用预制构件,有两居室套型(使用面积46 m2)和三居室套型(使用面积60m2),所有的三居室套型都设附属主卧室的卫生间。在套型布局上,空间动、静分区,功能合理配置。

3.3万科极小住宅

万科的创新产品15平方米的极小住宅,则是通过对日本和香港等超小城市公寓的研究思考而作出的实践。在室内面积仅有15平方米的房间里,床、卫生间、橱柜、书桌、衣柜一应俱全。通过室内空间设计将极小户型的空间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其中难实现的功能,将通过生活配套设施弥补,例如配建公共洗衣房、食堂等能集中服务的空间。

极小户型内装采用装配式的施工组织方式,几乎所有的装修材料都在工厂预制好,现场只需要进行安装工作,有利于建筑环保。由于空间有限,为保证居住舒适度和合理的室内活动空间,家具家电及装修材料都需特别订制和专项研发,促进新技术研发。

4微住宅发展模式研究

4.1功能重迭模糊化

微住宅的思考方式应与中低密度的空间完全不同。中低密度空间形式可将功能和活动细分,而在微住宅中人的活动呈现出重迭与“拥挤”化的倾向。因此,需要有全新的空间形式来适应人的需求。

在高密度的室内空间中各种功能往往被压迫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譬如在高密度住宅中就餐,娱乐和会客的功能往往被压缩在一个“起居”的空间中完成,无法如低密度住宅般的细分和逐个强化。因而对空间上的线性排列对日常的功能活动进行重组,同时亦将以往房间与房间之间的严格功能区分加以模糊,将每一个房间的最终“定性”权留给居住者而非建筑师,显示了对高密度空间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4.2空间的可变性

可变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单体“微住宅”内部空间的可变,,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空间,保留需要的,舍弃无用的。

另一方面的可变也指单体与单体之间的可变。“微住宅”的未来应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拆装,通过巧妙的部件设计实现这可变性,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减少成本,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使用者可按各自的需要组合单体空间,然后再组合在一起。单体组合的自由度很高,使空间更好的得到利用。高自由度带来了更高的可变化性,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而自由组合。

4.3人性化的实现

如何实现微住宅人性化是今后重要的考虑课题,不能单从面积上下结论,而要看其是否满足居住使用者的居住要求。

微住宅在空间实践设计时,以“空间效益化、生活舒适化”为原则提高整体居住水平。房间的门窗的位置应适当,有利于家具的布置,厨房、卫生间比例合适,尽量少出现虽有面积却无法利用的现象。讲求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舒适性要求微型住宅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日照。讲求空间的高效性,实现高密度下的人性化。

5结语

在城市人口密集,房价飞涨的今天,如何才能实现居者有其屋?开发微型住宅也是一种现实的发展模式。目前微住宅研究与开发正处于萌芽阶段,随着人们的日益思考,微住宅将日趋成熟,今后必将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选择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英)卢斯•斯拉维德(RuthSlavid)著,吕玉婵译 《微建筑》,金城出版社

相关期刊更多

日语知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大连外国语学院

农化市场十日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

日本侵华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