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去年以来,我们X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纪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关于全面加强支部建设的系列制度措施,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创建“X党支部”为目标,坚持真抓真学真严,强化专责、专长、专注,不断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落实专责,力促支部党建人人有责

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压实责任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牛鼻子”来抓,推动形成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党建工作格局。一是把党建责任明确到人头。制定并严格落实支部书记、副书记、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建责任清单,构建支部书记牵头抓、副书记具体抓、其他支委分头抓的党建责任体系。明确专人抓支部日常工作,着力在支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见成效。二是把党建任务细化为项目。加强对支部工作的总体谋划,201X年我们确定了X项富有特色的党建工作举措,被机关党委评为“A+”等次。实行党建任务项目化,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对党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党建任务落到实处。三是把党建要求落实在日常。坚持周一例行的室务会前支部会制度,坚持在月度、季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强化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推行支委述职述责和业绩登记制度,通过集中晾、晒、评、议,倒逼支委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支委委员的表率作用,形成支委委员带头抓党建的浓厚氛围。

二、发挥专长,力促支部党建、业务相得益彰

始终坚持发挥X职能优势,发挥党员专长,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实现党建、业务“两促进”“两提高”。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融合。实行“三分三合”实战型文稿点评工作法,对重要文稿实行分头思考集中讨论、分头写作集中统稿、分头总结集中点评的工作模式,帮助党员尽快提升文字能力。去年以来,共开展文稿点评X次。制定《X干部应知应会手册》,并进行测试,促进入脑入心。创建《每周摘要》电子简报,明确专人对每周省内外主流媒体的新思想新观点等进行压缩提炼,供党员学习借鉴。开通支部微信学xxx台,推荐优秀文章,随时互动交流。二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融合。坚持每周例行学习制度,对中央的新精神第一时间学习,对省委、省纪委的重要会议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对新党规和重要文件第一时间研读。注重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增强集中学习效果。去年以来,支部集中学习X次。同时,督促支部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三是坚持以学促用与以知促行相融合。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运用到领导讲话和决策服务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稿。去年以来,累计起草了各类重要文稿X多篇,在《X》《X》发表X署名文章X篇。

三、强化专注,力促支部党建从严从实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交际法教学 口语 教学模式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以来,交际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一直是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即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以往传统教学法培养出来学生语言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语言的学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语言是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怎样才能做到用英语表达思想,进行交流是英语学习者普遍关心的事情;而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把交际法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解决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对英语教学具有很重大的意义。交际法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它强调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获得交际能力。

一、语言理论

交际语言教学法的理论根据是:语言即交际。当我们进行交际时,我们会运用语言来完成一些功能,如争论、劝导或允许等。而且我们是在特定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完成这些功能的。说话者选择用来表达其思想的特定方式不仅取决于他的意图目的、情感状态,而且与他的说话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交际法的语言理论起源于功能主义学派。英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以为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话语篇章的范围:正在发生什么事?谈论的内容是什么?

2.话语篇章参与者的关系:进行话语交流的参与者、参与者是那些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等。

3.话语篇章的方式:语言在特定情境中起何种作用,例如语言是如何被组织起来表达意义的,通过何种渠道——书面的、或是口头的、或者是二者的结合。

归纳起来,交际语言观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系统。

2.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交际。

3.语言的结构反映了交际的功能和目的。

4.语言的基本单位不仅仅具有语法结构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在特定语篇中语言功能意义和交际意义的类别特征。

二、口语训练是大学生达到交际目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随着交际教学法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口语训练在大学教学课堂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交际法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重视学习者本身、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对于适合个人水平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特别能提高表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谈论与学习者关系密切的话题也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口语训练的模式可以很好的说明:口语训练是大学生达到交际目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课堂会话

课堂会话对英语学习者至关重要,它是交际法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交际教学的核心。教师在组织课堂会话时,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把教师的教学落实到学生的身上,首先,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学好英语的能力和愿望。同时,师生双方要知道英语课堂的和谐交际应该是双向传递方式,现代英语教学法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要视双向传递是否通畅,即不是看教师说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要视双向传递是否通畅,即不是看教师说了多少英语,更要重要的是看学生开口说了多少英语;所以教师应善于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灵活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在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得体地进行交流的能力。诸如课堂提问、讲故事、复述课文等形式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例如:每次上课之前由学生轮流用英语做文字游戏、或介绍校园趣闻、或做值日汇报。

1.个人会话

通过值日汇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练习口语的机会;教师如果善于使每个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学生就会看到自身的价值,知道自己是课堂交际活动不可缺少的。从而就会关心和参与课堂交际活动。

2.提问会话

另外一种方法是让一个或几个学生成为中心人物,全班同学轮流向他(她)提出问题,他(或她)必须做出回答,提问可涉及各个领域,但最好事先提醒学生不要涉及个人隐私和一些敏感的问题,这个活动的中心人物也可以是教师。因为学生总喜欢更多地了解老师的家庭生活,工作情况及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影响和教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方法。把思想教育于教学中,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也给师生间、同学问的交流和沟通创造良好机会。

(二)角色表演/模拟

角色表演和模拟活动经常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综合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方法之一。角色表演要求学生扮演“假定角色”,就是说学生扮演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模拟一般要求学生参与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涉及到学生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三)英语角

另一种方法是非常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那就是英语角。它一般是由学生,或由老师主持的,最好有外籍人,学校任何学生和老师参加的一种活动。在那里你不仅表现自己,还可以交上好多热爱英语的朋友,可以找到自信、动力等。 转贴于

三、紧扣教材内容提问,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纽南(Nunan)将交际法的特点总结为以下五点:强调运用目标学习交际在学习情境中使用真实语篇;提供机会使学习者不仅重视语言而且重视学习过程自身;扩充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语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交际法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几乎事事都有交际意图。学生要使用英语进行各种交际活动,例如游戏、角色表演、解决问题等。交际法教学过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运用真实的语言材料。交际法认为教材是直接影响课堂活动和语言使用质量高低的因素。简言之,教材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交际语言的运用。当前交际法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篇章型、任务型、和实物型。

(一)篇章型教材

设计出版了许多这类教材以指导和配合交际法教学,但有一些教材事实上是大致按照结构主义大纲编写的,稍加调整就声称是以交际法理论为基础编写的。当然有些教材与以前的课本相比有不小的差别,比如莫罗与约翰的《交际教材》,教材中没有传统对话、操练和句型等,而只用了大量的可视材料、录音材料、图片、启动对话的句子片段等。

(二)任务型教材

为了配合交际法教学,这类教材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表演、模拟和任务型的交际活动。教材通常包括练习册、提示卡、双人交流练习册等。在双人交流材料中通常有两套不同的材料,分别为两位中每位准备的。这两套材料有时是互补的,每位同学必须通过获取对方掌握的信息,才能把各自手中的材料补充完整。有时要求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两人之间有一定关系(比如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材料还提供其它一些材料以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操练和实践。

(三)实物型材料

许多交际法的支持者都提倡在教室里使用“真实”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包括以语言为基础的实物,如路标、杂志、广告、报纸、图表和可视等。可以围绕这些材料开展各种语言交际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使其不仅要重视语言,而且要重视学习过程。这种活动方式包括学生一边用语言来活动一边做事情,例如制作广播节目使学生用外语进行读、写、谈等。同时还得去摆弄录音机、音响效果、音乐等等。这种实践活动与交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相一致:如果学生学习外语时能够感觉到他们正在用他们学习的语言做事情,他们会对外语学习更加有信心。

近20年以来交际法已经有相当的发展,它对大学教学法的综合表达使得它与其它教学方法在范围和地位上都有所不同。当今大学都正在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并认为它是目前教学法中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舒白梅,陈佑林.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5.

[2]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89.

[3]杨欣欣.再谈交际法与大学英语教学[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张文.交际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12).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学习性区域活动 分享交流

1.引言

大班幼儿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关键转折期,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中班、小班幼儿有很大差异,他们的有意性渐渐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逐渐形成,情感趋于稳定。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按照大班幼儿的这些发展特点制定出的适合大班幼儿参加的活动。在大班幼儿学习性的区域活动里,孩子们可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按自己的意愿活动,满足个性化兴趣,激发学习的原始动力,通过这种学习,可以让幼儿得到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区域活动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正确的活动目标,选择合理的活动场所,投放科学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凭借意愿自己动手操作、学习并探索。

2.活动区域创设

学习性区域活动多数都安排在教室内,幼儿园的活动区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区域有:益智区、建构区、阅读区、数学区、科学区、美术区等。创设学习性活动区域时,必须根据各区域特征合理安排,例如:可以把相对安静的益智区与阅读区安排在一起,并布置在教室角落处,区域间的分隔要合理、科学,才利于形成和谐氛围。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各个空间必须相互分隔,才能让他们感觉教室规正有序,产生稳定情绪。

3.目前大班区域活动中存有的问题

3.1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方式不当

投放材料不正确,幼儿就不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不能积极思考。活动区域之所以要投放材料,就是因为要通过材料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帮助幼儿积极动脑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提供的材料根本无法引起幼儿的注意,使得幼儿不能实现相应的活动目标,也不能形成自信心和成就感。一些材料缺乏层次性,材料必须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例如:在图书区,可以把小垫子、小沙发放到地上,让幼儿坐在上面读书。按照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高特点,设置幼儿桌椅,这样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也符合幼儿身体发展需要,给他们的小学入学打下基础。有时候老师提供的材料缺少动态性,不能按照幼儿实际情况调整。

3.2区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过于形式化

有时候进行区域环境布置时,仅注重视觉美感、盲目追求数量、刻意注重形式等,过于注意充分利用空间,并没有对材料和空间的整体利用加以思量,实际区域环境并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使得很多布置都成为画蛇添足之笔。活动材料摆设过低或过高,不方便幼儿拿取存放。部分区域活动的时间安排得不合理,区域活动一直按固定时间表进行不合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活动时间不应固定,要灵活多变。

4.开展大班区域性活动的注意事项

4.1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幼儿园在向学习性区域投放活动材料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按幼儿年龄特征投放、结合幼儿园特色,有目的性地选择材料,且材料具有挑战性和层次性。投放区域材料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例如:建构区域保证积木可以满足幼儿的创造欲望,吸引他们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具体可以投放一些废旧的纸管、纸盒物品,让它们吸引孩子利用这些材料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子。有目的性地收集材料,可以选择不起眼的材料,例如:废旧瓶子、破旧奶盒、玩具等,尽量选用废旧材料或者半成品材料。收纳材料工具箱尽可能选用日常生活中不用的各种鞋盒子,既简单又实用。区域材料还要有一定挑战性和层次性,调整性主要表现在益智区,益智区的地板不仅有简单带数字的地板,而且要提供不标有数字的地板或增加地板数量,供能力强的幼儿使用;层次性主要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存有差异,投放材料必须全面考虑所有孩子,保证材料具有层次性,让每个幼儿的能力有所提高,例如:益智区有数字卡片、点卡及记录本,能力较低的幼儿只需分合点卡,能力较强的幼儿要利用数字卡片进行复合,并且记录所有操作过程。

4.2按照孩子身心发展选择合适的区域活动

因为年龄特征的限制,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形象感知阶段,认识过程中不能集中注意力或集中时间较短,不愿意倾听,语言节奏较慢。给大班幼儿选择游戏形式及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动手操作能力及爱好兴趣,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氛围情境,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操作。兴趣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幼儿也一样,需要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参与活动后和其他小朋友相互合作,一起完成课堂游戏任务。另外,做游戏时,教师不能过多提示学生,及时有必要提示也可以通过一些隐性提示。按照大班幼儿的游戏特点和年龄特征,努力创造和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区域环境。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外语与对象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写照[1]。因此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进行沟通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听说能力在外语习得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在人类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说是所有语言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的两项,且关系最为密切。在多种文化高度碰撞的今天,单纯的听说外语显然已经无法满流和沟通的需求,如今更重要的是研究要交流什么,什么时候交流,怎么交流的问题,也就是要深刻探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方。因此要求外语教师在外语听说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期学生在日后的外语交际中更加的自如与贴切。

二、如何在基础德语听说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很多学者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交际能力是指语言能力,即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和语用能力,即人们运用语言能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文化能力则指对于本国文化及异文化背景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基础德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1)提高学生的语感,熟悉德语的语音语调在初始阶段,教师可循序渐进地从发音开始为学生播放听力材料,让学生反复跟读,辅以对德语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德语发音与母语及学习多年的英语发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要避免学生将母语和英语的发音习惯带到德语语音的学习中来。在材料的选择上最好选择德语真人发音,标准且清晰的材料。另外,为增强趣味性,可适当加入德语绕口令、诗歌、儿歌等,绕口令有助于区分各相近语音的发音,诗歌、儿歌等则因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还能感受中德文化的碰撞,如德国儿歌《DreiChinesenmitdemKontrabass(三个拉大提琴的中国人)》,及在中国脍炙人口的歌曲《小小少年》的德文原版《KleineSorgem,kleineKinder》。这些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德语的积极性。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德语发音之后,就可以开始引入德语语调的训练。对此,教师可选择难度适中的小对话,利用有声材料让学生感受德语语音流的变化和不同句子类型的句重音、语调等特点。对话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具有带入感,能更好理解句子表达的思想。另外,在学生掌握词汇尚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通过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有时还有谈话的背景声音,来推断说话者的真正含义和意图,以及谈话双方所处的环境等信息。在这个阶段,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单词汇和简单语法,所以可以在让学生反复模仿有声材料中的句子后,先让学生以替换练习的形式造出句子,在掌握了基本句型后再形成自己的句子,并以对话的方式表演出来,达到让学生张嘴说外语的目的。(2)加深对语法和词汇的理解,了解词汇的语用特点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掌握更多的德语词汇和较复杂的语法,已能够听懂较长的对话以及大段的陈述,此时即可选择有德语文化特色的材料,不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跟读,能够抓住重点、掌握中心意思即可,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理出,加深理解和记忆,感受其语用特点,接下来激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分组讨论在该场景下能够用到的词汇、语法,及其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然后汇总,接下来做“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练习,先是复述听力材料,进而创作自己的句子和篇章,比如听力材料中介绍的是一名德国大学生一天的生活,那么学生在了解了德国学生的生活的同时可借鉴其中的词汇和表达来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与结交德国朋友,并将自己的生活讲给对方听。这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求谈话双方不仅要掌握本国文化特点,还要掌握对象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行为等,甚至还要了解对象国眼中的本国文化,如德国人如何理解中国的针灸等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交流。在选择本阶段的教学材料时可以有意选择包含中德文化碰撞或各具中德文化特点的篇章,比如《当代大学德语2》中《AndereLnder,andereSitten(不同国家,风俗各异)》就讲述了一位中国人到德国朋友家中做客的场景,学生应该能够做到在听过材料之后用德语说出中德文化的各自特点,并总结和学习两者的不同,如对“准时”的不同理解,餐桌礼仪的不同等。接下来教师可给学生派发“任务”,即要求学生用采访、查阅,甚至邀请德国人到家里做客的等不同的方法了解更多的中德文化不同,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记录,最后在下次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从而做到相互补充。

三、结论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听力 兴趣 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08

在全球化日益突出的当下,国内外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和密切,英语也成了众多领域的一门基础语言。在教育领域,英语学科也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高中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中,“听”在英语考核中占有较大的分值比重,且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写作速度、关键词提取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来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呢?本人根据这几年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经验和自我学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丰富学生词汇量和相关知识储备

语言知识是听力学习的必备条件,没有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础,学生想要“听懂”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词汇、固定搭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作用。

首先,学习词汇是英语学习各个方面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将词汇教学和训练融入每一次课堂,对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词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牢记,通过听写、默写、抽背、单词接龙等方式多次巩固学生的记忆;对于课外的词汇,教师要做的事鼓励学生去多接触、多记忆,以拓展学生自己的词汇储备量。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们一些关于常见的英语语音的知识,例如重弱音、清浊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辨识听力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和技巧

教师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需要有一定的步骤,学生进行听力练习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流程,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将英语听力训练的步E分为以下几条。

(一)教师进行听力课堂导入,布置听力任务

在正式进行听力练习前,教师要结合听力内容,通过游戏、图片、讨论等引入话题,教师还可以就听力内容的背景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达到一个引发学生听力动力的作用。训练导入工作完成后,教师应先布置好听力任务,就具体的听力目标和要求做出讲解,使学生在正式训练开始前做到心中有数。

(二)划分题型和难度进行听力训练

听力测试有几种常见的题型,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这几种题型,使学生能熟知每一种题型,会做每一种题型。常见的题型有听材料选择问题的正确答案、听材料补充句子等。有的答案是学生直接通过“听到”就可以选择的,而许多答案是需要学生联系材料的上下文,或是进行推理计算才能得出的。教师设计和运用这些题目,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既不可使学生对所有题目的答案都轻松知晓,也不可一律的有较大难度,要使题目的难度有梯度,以此来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听力学习的状态,有顺序、有技巧的做题。

(三)提醒学生检查答案和是否全部完成题目

听力材料是根据题目顺序一个接一个的播放的,但也难免会出现有学生粗心大意的情况,教师要提醒学生们养成做完题就检查的好习惯,查看自己有无漏选或明显的错选。学生听完一次听力材料后,对听力内容会有一个大概的记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还可以对当时不确定的选项进行再次的排除和选择,但切记不要过多纠结,耽误时间。若是平常的非正式的听力训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就听力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多重放几次,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批改评价

批改评价是每一阶段的教学、每一学科的教学都不可或缺的。但这里的批改评价的主体不一定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身。就教师而言,我们给予学生的回馈更加专业,但将听力作业交于学生相互交换批改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更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听力材料、错误的印象,从而达到警醒自我的作用。

三、将听融入到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

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是密不可分且相互联系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接受知识和联系知识的能力,教师本着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就英语听力这一部分的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听和说、读、写共同发展。

(一)在“说”方面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的多说英语,并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交流时多用英语。对“说”的训练还可以运用在听完一段听力材料后,学生相互之间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口头的重述或是中文翻译,以此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熟悉充满英文表达的环境,在日常交流中提升听力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

(二)在“读”方面

教师每一次讲授新知识时,无论是单词、短语或是课文,都要鼓励和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且多读,渐渐体会语感,了解听力材料中的一些语调等。

(三)在“写”方面

“听”和“写”都是运用英语语言的一种技能,从“听”到“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的笔头工作,而是对接受完整信息的更高一层的要求。在日常的听力训练中,无论是课本上还是课外的听力材料,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尝试将所听到的内容或是关键词写下来,训练初期教师可以就一段听力材料多放几遍,随着训练的深入,教师可以适当慢慢增添难度,一段听力材料只播放一遍,或要求学生写下精确的内容。这种“听”与“写”相结合的训练方法看似耗时较多,但长期坚持下来,使学生有不小的收获。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听力练习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自身的经验等资源,为学生找寻和提高更多更优质的听力训练材料,提高学生听力答题准确性和答题水平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俗文化等各方面知识做一个较为基础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