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气候知识 高考备考 高中地理

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及各省自主命题的试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气候知识,气候是高考必考知识点。对气候知识,高考考什么?从《高考考试大纲》可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必考内容。解读为:运用气压带、风带、季风等知识解释气候的成因、分布及特点;主要考点可分解为:1.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相关气候气象等值线图的判读与运用。2.气候统计资料图表(常规的气温降水图及气温降水变式图)的判读与运用。3.大气环境问题与气象灾害成因、特点、危害分析。把近几年高考试卷中与气候相关的典型试题进行归纳、归类,为师生学习气候及其相关知识提供启示或思路。

一、气候的类型、特征、原因

运用气温降水图,分析判定某一气候类型,像这类试题,属于传统题,相对较简单,只要掌握了气候类型判定的相关基础知识,识记清晰,调动气候特分布、特征、成因等知识就可答题。

例1:(2008年高考文综江苏卷第28题)图1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答题。

问题: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气候特征相同点//不同点**;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气候要素分布(变化)特征、比较及原因

这类试题主要体现在针对气候某要素(如:气温、降水、气压等)特征的剖析,要求学生能获取正确解读地理图表信息,明确影响气候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大气环流、人类活动、下垫面等),并能迁移知识,在时间与空间分布等角度,对所求区域的气候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牢固树立分析某一要素问题表述方向、时空、数量变化情况,多角度思考答题点。此类考题出现频率高,而且每年不同省份的试题设问内容侧重点不同,可变性、新颖性较强。

例2:(2013年高考文综浙江卷第13题)结合图文材,读图答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

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7′N)1月气温9.3℃//7月气温17.1℃;乙(36°54′N)1月气温4.7℃//7月气温25.7℃

问题一: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问题二: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三、气(候)象灾害种类、防治等

这类试题在气候特征及要素等知识上,对地理主干知识、高频考点――气候知识的运用,更加深一层,从另一层面、另一角度――自然灾害(成因、时间、分布、影响、防御等)方面,对气(候)象相关知识进行提炼、阐述等,并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与生活中的地理、身边地理相关度较高,现实生活气息较浓。

例3:(2013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4题)结合图文材料,读图答题。

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问题: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四、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这类试题表面上看是考查河流特征(水文、水系等)知识,实质是对气候相关知识的考查,间接考查气候知识内容,因为气候是决定河流水文水系最主要因素之―,同时也体现知识跨度与跳跃性,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挑战性。

例4:(2007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6题)结合图文材料,读图答题。

下图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填表说明黄河、恒河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五、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这类试题结合了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从自然地理到社会人文地理,要求学生能从农业与气候关系的角度剖析相关地理现象,调动相关地理知识,论证与探讨相关地理问题。陌生度与难度性都较高,如:

例5:(2013高考文综四川卷第13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此大题还被《中地参》评选的2013年高考地理“十大好题”之一。

总之,分类归纳高考典型例题,剖析图表总结出一定规律,有助于我们把握考试方向与重点,举一反三,为地理的教与学提供一种思维。每年高考试题都推陈出新,试题命题越来越科学、规范、全面、创新,内容与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师生对历年试题要有适当的了解,并通过复习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以万变不离其宗等思维与胆略应付考题形式的变化,积极调动自己的储备、理解知识加以迁移、总结运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候类型;降水总量;判读;气候分布;成因规律;降水量;降水特点

气候知识的考查历来是高考所关注的问题,近几年高考年年涉及。主要利用数据或图像对全球气候类型进行识别与区分,进而考查其特点、分布和成因规律,利用气温、降水直方图以设计新颖的变换形式进行气候类型的考查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而气候类型的判断则是考生历来感到头疼的问题,高中阶段易混淆气候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共同点:终年高温,最冷月均温>20℃,最热月都在雨季来临的前―个月;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不同点: 雨季: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降水更集中,为6~9月;热带草原气候偏长,为5~10月。 降水过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 成因: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是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冬季受信风带的影响。 分布: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亚洲南部,以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 景观:热带草原气候在旱季时草原一片枯黄,热带季风气候在旱季时仍有一些常绿植物存在。

二、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共同点:两种气候下发育的自然带相同,都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降水量也相同,为500~600毫米。

不同点: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温带季风气候为夏雨型,降水季节变化大,且集中在7~8月;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成因: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终年受西风带的控制;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分布: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三、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共同点:降水集中在夏季。

不同点: 降水: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为800~1500毫米;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 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0℃;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10℃。 成因: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除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外,还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四、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共同点:降水集中在夏季。从成因上看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不同点: 降水: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为800~1500毫米;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 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0℃;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地理卷)[S].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第3篇

一、突出重点、化难为易、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中,重点内容是气温的水平分布规 律,难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分析等温线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结合地理学科时空观念较强的特点,紧扣课文中“1月和7 月世界等温线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例——等温线的基本概 念——分析特殊等温线——归纳等温线分布规律——推出气温的 水平分布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可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读图、读文、分析、推理、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评价——提出分析 问题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的方法。即根据本节教材的知识结 构,提出问题:

(1)从图上等温线数值,找出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和世界最热、最冷的地方。

(2)从图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分析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先由学生读图、读文、回答,再由教师检查、分析评价,提 出解决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可通过分析0°C、10°C等特殊等温线 经过大陆和海洋的变化情况,得出下面结论。

7月{大陆上向北凸出

1月{大陆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北凸出

这样,既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把抽象问题具 体化,深入浅出,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处于活动之中,教师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教师导在学生的疑难处, 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 展。

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多 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观,要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 应尽量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子。

在“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课中,学生通过准确掌握气温水 平分布的四大规律,培养他们新生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 辨证思维。分析等温线不完全与纬线平行,可培养学生用全面观点分析问题的哲学思想,即气温的变化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 受地面状况、大气坏流等的影响。这样,可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采用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将电教设 备调节到最佳状态,图象的亮度、清晰度、色彩对比度、大小等指标均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符合卫生的要求,加强美 感。如在讲本节新课,可首先放一段“关于地球上大气热量的来 源”录像,导入新课,说明影响气温度化的主要因素,而且投影放出气温水平分布图,根据知识内部结构,清楚地显示讲授提 纲,具有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无法体现的美感,给学生以一种美的教育。

素质教育内容除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包括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 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启发,重视能力,变教学生“学会”为“会学”, 体现教育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所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多年来,教育界研究怎么教比较多,研究怎么学却很少,尤其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目前学校受应试教育的 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知识讲授给学生,通过题海战术,获取较高的分数,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高分低能,缺 乏创造能力的庸才。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习 的主人,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面对的是高中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幅 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分析特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即如下:

要求学生自绘0°C或10°C等温线在陆地和海洋的变化:

教师提问:比较A、B两地气温高低? 比较C、D两地气温高低?

A>10°C

B<10°C

C>0°C

O<0°C

A>B

C<D

学生归纳回答:

图一说明:北半球,夏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图 二说明:北半球,冬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教师检查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的程度(提问):

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 检查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能用类似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开 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寻找等温线分布在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弯曲状况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少学生很快回答 出:七月份南北半球等温线大到呈“M”字型分布,一月份南北 半球等温线大到呈“W”字型分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重视了能力的培 养,变教师“教会学生学”为“教会学生会学”,这样,学生基 本上掌握了分析等温线的方法,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合格十特长”的办学思想,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由 于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生活环境等都不一样,在教

学过程 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既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又不能忽视对个别尖子学生的加强培养。

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发展,但更注意全面掌握气温水 平分布的四大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教材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或练习。如从等温线图中,找出世界上最热和最 冷的地方,由于问题在图中较易找到答案,可让中下层学生回答;但为什么世界炎热中心出现在20°N——30°N的撒哈拉沙漠,而不出现在赤道地区,这个问题涉及到太阳辐射、地面状况等因 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让中上层学生回答;为适合高层 次学生的需要,可提出为什么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而不出现在北冰洋上?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感受 游戏 自主设计

初中地理来源于生活,侧重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存在着立体感、空间感薄弱,生活经验缺乏等问题。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对远在天边的知识减少距离感,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受使知识内化,从而达到降低难度,轻松掌握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而教学中一些小技巧的运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学生轻松玩转地球。

一、感受知识,亲近知识

初中生生活经历有限,对来源于生活的知识往往不能产生共鸣,对知识多是刻板的死记硬背。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有的学生背起知识点来呱呱叫,但被我一个小小的问题就难住了:“能估计一下现在的气温吗?看谁估计得最准?”同学们先是目瞪口呆,随即争相大胆推测:“10度!”“15度!”“20度!”各种各样的答案涌现出来,但明显都是“瞎蒙”。这时,我拿出温度计,找一位同学读出数据,“是18度!”听到答案,同学们恍然大悟。但是,不能就这么“大悟”过去了。我会首先提醒他们,“看看此时你们穿的衣服,伸出手去感受空气的温度,体会在18摄氏度的气温里,我们是怎样度过的。”同学们依言而作,“哦,18度的时候原来是这样呀”,敏锐的女同学已经有感而发。接下来我进一步引导:“18度的气温你感觉如何,增加一度又如何?”同学们又沉浸在想像与揣测中,“会有明显的变化吗?不会吧”。最后再来个升级版的引导,“到多少度你会感觉炎热?大家以后继续关注气温的变化,每个人的体感温度是不一样的,比较一下你和你的朋友、同学有什么不同吧!”

从身体感受到对比思索再到持续关注,引导是步步升级。虽然学生的感受能力有差别,但至少当他们看到“0度”时会想到结冰,看到“18度”时会想到羊毛衫,他们会有或凉爽、或温暖的感觉。此时,数字已不再呆板抽象,而是富有生命了。这样的“提醒”或许有的同学会记在心里,有的同学掉头就忘了,不过至少在以后绘制各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图时,这种感受能够帮助他们理解那些枯燥的数字,并能够对那些地区产生符合实际的想像。

教学中,我经常会有这样的引导,引导同学们不要游离在知识之外,其实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知识。学会感受就能架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通往知识真谛的道路就此打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逐渐明晰学习的根本目的,才会让他们了解知识的超凡魅力,才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多彩的知识是如此充满吸引力,所以,不用“亲其师”只要“亲知识”就足矣。

二、轻松游戏,笑对困难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学生们普遍感觉知识琐碎,信息量大,尤其是世界地理,篇幅有限却又面面俱到,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重点,更别说是深刻透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了。这也成了学生学习中的一大困难。如何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知识脉络,提取有效信息。我又使用了一个“雕虫小技”――鼓励学生参与到给这些国家和地区起“绰号”的游戏中。每当学完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以小组为单位给它们取绰号,并由同学们阐述绰号的来历,哪个小组取得最准确、最传神,最能得到大家认可,我们就以这个绰号命名。以《俄罗斯》为例,同学们一致认为“北极熊”是最恰当的。“体积硕大,又生活在高纬寒冷地区,还是白色的”这都是与俄罗斯相关的方面。可这仅仅是些表面的特征而已,那些有记忆难度的“主要河流、地形区,主要城市,等等”还没有表现出来。如何将这些特征也体现在“北极熊”上,同学们集思广益,用河流表示熊的血管,地形区用北极熊的姿势形态体现,等等,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一只头西尾东,前腿匍匐在地,伸着懒腰的北极熊就被活灵活现地勾描出来。或许很多年后,同学们仍然不会忘记曾经以这种幽默轻松的玩笑来比喻过俄罗斯吧。

三、自主设计,我的地盘我做主

对于地球的学习,我们只能被动的学习、认识吗?地球那么大,气候是复杂多样的,地形是复杂多样的,还有那么多的大洲、国家都需要我们去认识,好大的信息量!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也是学生们感到头痛的。有没有一个办法让学生能暂时摆脱被动局面,自己当家作主一回?在《世界的气候》的学习中,我就做了一个尝试:“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持续性活动。在刚认识气温变化曲线图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提供的练习绘图的作业,而是让我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个气温变化曲线图,“你希望一月份是多少度,你就设计多少度。不要担心太过分,只要你喜欢,那就画出来。”这是在第一课时后布置的作业。同样的,在学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后,我也布置了一个自主创意――“你喜欢的降水变化”作业,既巩固降水量柱状图的画法,又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到学习第三节《世界的气候》时,大幕终于拉开:“把同学们自己设计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组合起来就可以表示出气候的特点。你的愿望能在地球上实现吗?你的理想气候会出现在地球的哪里呢?”只这两个问题就足以使同学们摩拳擦掌的了。这个活动的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的,由组长带领,对每个组员的设计共同研究探讨,逐一总结出每个设计的特点,利用教师提供的气候特点图(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对照出该气候类型的名称,并利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到该种气候的分布地区。“记住它,这就是你梦想实现的地方”。因为有些同学太过标新立异,所以每组特设两个奖项――“最可能实现奖”及“最佳创意奖”。

活动内容分为设计、讨论、展示三个步骤,设计已在前面的授课中完成,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小组讨论,后由每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展示本组的两个获奖设计,并随时准备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提问,以便不断完善。

活动形式上一般是分9个小组,在我的教学中每次活动出现“可实现的气候”类型约有6、7种(每班情况不一样),这样大部分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分布地区,就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轻松掌握了。这已大大超越课标要求,但同学们并没有感到困难。那些没有被同学设计出的气候类型,我们也一块儿分析了原因,一举两得。

活动进行的紧张有趣,同学们终于“翻身做主人”,感觉与以前大不一样。到下课的时候,好多同学还在笑眯眯地看着世界地图,估计已经去梦想之地“旅游生活”了。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第5篇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1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

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2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3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

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22、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3、气候形成因数: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4、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25: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4水环境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识必修一5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

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相关期刊更多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企业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奇闻怪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北桥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