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第1篇

1990年,日本政府在休斯顿举行的各国政府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地球新生计划”,该计划列出了今后100年可使地球环境新生的战略技术,这就是核聚变和宇宙太阳能发电。

所谓太阳能发电就是利用半导体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方法,利用当前的技术可将10%的光能转换成电能。为使发电过程不排放对人体有害的氮氧化物等气体、放射性废弃物及造成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人们期待着开发绿色发电技术。依靠太阳光发电不仅能满足人类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源,而且能对地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重大贡献。

但是,在地面上每平方米仅能获得约1千瓦的电力,而且太阳能的利用还要受天气因素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有人曾提出在日照充足的沙漠地带建造大规模太阳光发电站的设想,但在地面上夜间不能发电。

利用阳光发电的最好方法是不断地用太阳能在宇宙空间发电。1968年,美国人格雷齐尔提出了建造宇宙太阳能发电卫星的设想。他提出将卫星发射到静止轨道,然后利用微波将太阳电池获得的电力送到地面,这样人类便可获得无限的绿色能源。

静止轨道就是位于赤道上空36000公里的圆形轨道。静止轨道上的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是一致的,即每日自转1周,所以从地面上看卫星总是处在同一位置上。而且静止轨道上的太阳光强度为地面上的大约1?4倍。除日食期间外,可以不分昼夜、不分季节和不管天气好坏进行发电,因此,在宇宙空间太阳能的利用率约是地面上利用率的10倍。

宇宙空间发电所得的电力用微波送往地面。送电用的微波是光波(即电磁波)的一种,属于卫星广播、微波炉、移动电话使用的波长范围。

满足美国的总电力需求

经历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部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自1976年开始实施宇宙太阳能发电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有,假定21世纪之初美国所需的3亿千瓦电力全部由宇宙太阳能发电提供的话,会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时还要将宇宙太阳能与火力、核能、核聚变等其他发电方法进行比较。

当时研究的发电卫星叫做“参考系统”,一颗卫星就是一个5公里×10公里的庞然大物,如果把它发射到静止轨道上,可发电500万千瓦。按每颗卫星总重量50000吨计算,每年发射2颗,在30年内计划总计要发射60颗卫星。

研究人员经过对用微波送电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能效等多方面考察,最终得出了应推进阳光发电卫星研究这一结论。但由于难以预测的巨大建造成本等问题,这项研究于1980年终止。

这一结果,使得世界各国对宇宙太阳发电的兴趣急剧降温。但是,随着近年来地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对宇宙太阳发电的认识又有所改变,自80年代后期开始重新掀起了宇宙太阳发电热。在日本,1987年由国家公立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了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太阳发电卫星研究小组”。日本政府又于1990年成立了“SPS2000”宇宙太阳发电系统实用化研究小组,该小组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1997年又成立了既有理学、工学,又有法学和经济学方面人士参加的“太阳发电卫星研究会”。目前该研究会的事务局设在东京大学,正在从事研究信息的交换及对外信息的提供。1998年日本科技厅成立了宇宙太阳发电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其安全性及经济性问题。最近美国航天局重新开始了对宇宙太阳发电的研究,虽然对其成本问题尚未进行研究,但1998年后将会大幅增加研究经费,而且研究的进度将会加快。

日本的SPS2000计划

所谓SPS2000是指最迟到2000年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组建输出100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卫星,首先把发射轨道定在赤道上空1100公里处,供电范围定在赤道附近的一些国家。该计划规定

:1)发电卫星将成为与地面发电厂的成本可以竞争的发电站;2)发电卫星建成后,它将发展为更大规模的发电系统。

迄今为止,由于SPS2000尚未列入正式的国家研究计划之中,因此,2000年就不能实现发射。但在以现有的技术设计的宇宙太阳发电系统中,SPS2000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宇宙太阳发电系统。

在SPS2000中所设计的太阳发电卫星是一个边长为336米的正三角棱柱体,柱的全长为303米,总重量为240吨,在棱柱体两个面上镶有太阳电池板,剩下的一面装设有发送微波的天线。卫星的骨架由铝管组成,骨架用机器人和自动组装机进行组装。卫星建成后由机器人进行保养,由于采用的是1100公里的低轨道,所以发出的电力仅够日本使用,但赤道附近的国家每天约有12次接收电力的机会。

太阳电池使用的是薄片状非晶硅太阳电池。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特点是重量轻、柔软性好、成本低、易批量生产。现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正在给这种非晶硅电池照射相当于宇宙空间30年所承受的电子射线、质子射线、离子束及紫外线,以研究其老化的程度。

太阳电池发的电被转换成微波后送往地面。以现在的技术,如果将100瓦的直流电转换成微波,要损失30%的能量。目前所制定的目标是将转换效率提高到75%。

送电效率约50%

在地面上接收微波需架设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可将卫星传送来的70%的微波转换成电能。因此在SPS2000计划中,太阳电池板发电的50%在地面上可得以利用。

微波送电时,受电设施需向卫星发射诱导信号,这样卫星便可向受电设施传送微波。一个地方的受电设施每2小时可接收到约230秒的微波。要想用微波接收全部电力需架设直径2公里的接收天线。这种规模大小的受电设施所得到的电力,可连续提供约250千瓦的电力。在日本,250千瓦是300个家庭的用电量。在SPS2000计划中,计划将受电设施建在赤道地区的无电村。

据测试,SPS2000计划中的微波受电地区局限于北纬3度-南纬3度的地带。目前已对坦桑尼亚、埃及、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厄瓜多尔、马尔代夫、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了预备调查。被调查的这些国家都很关注SPS2000计划,并愿意对受电设施的建设给予协作。

送电使用的微波频率为2.45千兆赫,这一频率处于卫星广播(约12千兆赫)和地面UHF广播(约0.77千兆赫)使用的电波频率之间。地面上送电的能量密度最高为0.0001瓦/米2,所以2.45千兆赫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例如法律规定,使用2.45千兆赫的

电子微波炉泄漏的微波,在离炉体5厘米的场所,应控制在0.0005瓦/米2以下。

但是电磁波对生态系统、地球环境的影响尚有很多不明了之处,长期送电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还需进行必要的研究。 移动电话小型化技术的诞生

目前人造卫星的制造成本为每吨100亿日元,如果按照现在掌握的宇宙技术制造SPS2000计划所需的重240吨的太阳发电卫星,需要约20000亿日元。1998年始建的国际空间站的总重量约460吨,预算为270亿美元。根据通产省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的规定,地面上太阳发电设施的成本已于1996年降至每千瓦约150万日元。如按照这一数据计算,建造与SPS2000相同的输出功率为10000千瓦的地面太阳发电站只需150亿日元,也就是说,用以往的宇宙技术建造太阳发电卫星是不经济的。

SPS2000使用地面上用的非晶体硅太阳电池实际上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其目的是将建设成本降到卫星制造与建设成本的1/100。目前人造卫星上使用的太阳电池与地面上使用的太阳电池的成本之比为100:1。

发电卫星其他的主体结构单元是微波接收天线和卫星骨架。SPS2000使用半导体元件将电力转换成微波。最近快速普及的移动电话为太阳发电卫星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移动电话也使用微波,移动电话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显示出微波发送与接收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技术革新如果得到利用,SPS2000微波送电使用的接收天线将会大大减小。

为降低宇宙空间的建设成本,需要开发无人自动组装技术。现在研究小组正在通过阳光发电进行组装SPS2000卫星骨架的实验。

宇宙太阳能发电将加速太空旅行时代的到来

目前就一般的发射成本而言,向围绕地球的较低轨道发射卫星,每公斤成本为100万日元。SPS现阶段的总重量为240吨,发射预算为2400亿日元。根据科技厅1996年对各领域的4000多名专家的“第6次技术预测调查”,2014年用火箭发射宇宙卫星的费用可降到目前的1/10以下。

如果实现发射低成本化,各种需求会应运而生。例如,宇宙旅行或许会商业化。假如以每公斤20000-30000日元计,60公斤重的人,花120万-180万日元便可实现去宇宙旅行的梦想。这种低价格还会产生更多的需求,宇宙太阳发电的实用化或许会与宇宙旅行商业化同时到来。

目前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正在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试验装置,进行未来型宇宙运输系统的基础研究。1998年已进行了试验装置发动机的燃烧试验,计划很快进行飞行试验。

宇宙太阳发电是否能成为有用的系统

为实现太阳发电,就必须评价总能源收支情况。必须对卫星零部件制造、卫星发射升空及受电设施制造等项成本多少年可回收进行综合评价。

对造成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应进行综合评价。1996年庆应大学的吉冈完治教授等人假定,太阳能发电卫星的耐用年数为30年,并将其与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等其他发电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比较。这项研究显示,1千瓦宇宙太阳发电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7克,煤炭火力发电为1225克,石油火力发电为846克,液化天然气火力发电为631克,核能发电为22克。在宇宙太阳发电的情况下,制作太阳电池、火箭及火箭燃料时还要产生二氧化碳。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核能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最少,如果用宇宙太阳发电保证日本所用电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约占现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0。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张景岳 《太极图说 生理模式 病理模式

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唐以前之医家,所重者术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所重也。宋以后之医家,乃以术为不可恃,而必求其理。”[1]传统医学从重术到求理的这种转变,与宋以后理学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以周敦颐《太极图说》为代表的理学宇宙论深刻影响了宋以后尤其是明代医家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明代医易研究的高潮,代表人物是张景岳。

张景岳深谙宋明理学各家观点,医著中经常引用理学大家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人的言论,为自己的医学研究服务,其医学思想具有浓重的理学尤其是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宇宙论色彩。

1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模式

宇宙论是讲宇宙自然界的生成、发展等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哲学提出了宇宙论的初步模式,理学则建立了系统的宇宙论哲学[2]。

战国时期,《易传·系辞上》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首次提出“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奠定了理学宇宙论的基础。到了宋代,以周敦颐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理学宇宙论哲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虽仅有简短的249个字,却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发展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把《易传·系辞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变为一个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体系[3]。

《太极图说》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是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宇宙的原初实体为太极;太极的自身运动,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变化交合,形成不同性质的五行;各有特殊性质的五行进一步化合凝聚,从而产生万物。《太极图说》的这种宇宙生成模式对后来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明代医易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张景岳医学体系的《太极图说》模式

作为医易大家,张景岳熟知《太极图说》,在其《类经图翼》一书中,依照周敦颐的《太极图》,画有太虚图和阴阳图,并作《太极图论》与《阴阳体象》二文。在进行医学研究时,他巧妙地运用了《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模式构建自己的人体生命模式。

2.1 生理模式 张景岳接受《太极图说》宇宙论,将太极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类经图翼·运气上·太极图论》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张景岳对太极的认识存在着内在的矛盾[4]。一方面,张景岳将太极看作是气,他说:“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两仪之阴阳”(《类经图翼·运气上·阴阳体象》),这里的太极是物质性的本原;另一方面,他又视太极为理,“夫太极者,理而已矣”(《类经图翼·运气上·太极图论》),此处的太极则成了精神性的本原。张景岳这种矛盾的认识源于朱熹的太极说。朱熹既认为太极是气,他说:“太极只是一个气,迤逦分做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做五气,又散为万物”(《朱子语类》卷三);又将太极看作理,“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不同的是,理学大家朱熹对太极的认识是以理为主,理在气先,理是第一性,而作为医家的张景岳基本是持气化太极观,以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世界及人身的本原[5]。

医家谈论“太极”,其主要兴趣和目的不在于探究世界的本原,而是研求生命运动变化的规律。在探求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时,张景岳视命门为人体生命的起点,“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并认为作为“人身之太极”的命门就是先天之元气,“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这样,命门元气就成为人体生命运动体系的第一个范畴,而与《太极图说》宇宙生成模式的第一阶段“太极”相对应。

在论证了命门为“人身之太极”之后,张景岳说:“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这里的“水火”也就是元阴、元阳,“元阳者,即无形之火,……元阴者,即无形之水”(《景岳全书·传忠录上·阴阳篇》)。人体生命由命门而具水火阴阳,这就相当于《太极图说》宇宙生成模式的第二阶段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张景岳甚是重视水火阴阳在人体生命运动中的作用,认为“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在张景岳看来,命门之阴阳水火不仅是五脏六腑的生化之源,同时还主宰着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由“命门之水火”到“十二藏”,这个化生过程则与《太极图说》宇宙生成模式中的“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阶段相契合。

命门、水火阴阳和五脏六腑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转,人体生命运动因此展现出无限的生机,如同《太极图说》所描绘宇宙自然那种“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的景象。

2.2 病理模式

张景岳的病理学思想与他的生理学思想一脉相承,首先表现为他强调“命门亏损”、“元气不足”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意义,他说:“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又说:“元气无伤,何虞衰败,元气既损,贵在复之而已。常见今人之病,亦惟元气有伤,而后邪气得以犯之。”(《景岳全书·传忠录中·中兴论》)

明确了“命门亏损”、“元气不足”在发病学上的首要意义,张景岳继而分析水火阴阳失调致病,他说:“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叠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因此,张景岳十分强调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协调,认为:“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

张景岳关于病理机制的探讨,并不止于阴阳失调的阶段上,而是将阴阳的失调贯彻到五脏六腑的盛衰中去,如他论阳虚:“或畏寒洒洒者,以火脏之阳虚,不能御寒也;或肌肉膨胀者,以土脏之阳虚,不能制水也;或拘挛痛痹者,以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或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或精遗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骨痛之极者,以水脏之阳虚,精髓血竭也。凡此之类,或以阴强之反克,或由元气之被伤,皆阳不足以胜阴,病在阴中之火也。”(《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病理方面,张景岳首重命门亏损,次重水火阴阳失调,继则将之贯彻于五脏六腑的病变中,从而阐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人体病理模式与《太极图说》宇宙生成模式也是相当契合的。

3 小结

综上所述,张景岳深受《太极图说》宇宙论的影响,其医学思想借鉴了《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模式,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界一样,都是一个由单一到多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主要表现为:①在生理上,命门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命门元气又具水火阴阳,命门水火为脏腑之化源,命门、水火阴阳及脏腑三者相辅相成,产生人体各种高级的生理活动;②在病理上,命门亏损、元气不足是致病的首要因素,肾命虚衰必致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则引起广泛的脏腑病变,从而导致复杂多样的病理变化。

【参考文献】

[1]谢 观.中国医学源流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6.

[2]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

[3]陈 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8.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易学;系统论;信息论;协同学

绪 言

易学哲理包括宇宙信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事问题、人生之起居作息、政治经济之措施、伦理道德之规范、人为措施之吉凶悔吝,尚牵涉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的结构关系,历代医家莫不以自然气候之运行,四时之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循环、筋骨刚柔、经络运行、脉络之和畅息息相关。易学之理不但可应用于人体之治病,进而整顿山川河流、治国理政,莫不为然。自古以来,天道、人道相通,政理、病理息息相连,故政道与治道,莫不可自易学中借鉴。易学之中蕴含数理、生理、心理、天理,以至宇宙人生中一切大小诸事莫不囊括尽净,总括之,可曰生生之谓易。上自乾坤辟阖、日月运行、星辰棋布,下至山

川树木、五谷花草、人间诸象,举凡一切动植生物莫不含蕴有生生之理。万事之中,皆寓其机,知机者明,不知机者妄作凶。大凡人事之吉凶悔吝,皆有其应对之法则,顺天道而行者昌,逆之而行者必厄。易学并非机械宿命论,而是机遇率之运算与配合,以及洞烛机先之把握,更以人事之增益以补先天之不足,易以远眺,高瞻作为预测之准据,易之理即生命与生活之理,教人在宇宙与自然之律例中慎为进退,安于天机,并非兵家或术数者一味地权谋巧诈,企图左右逢源,以图侥幸。自古以来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世人读易者众,未读易之前是此人,读易之后仍是此人,是为未读易。今世,易学大为流行、肆间大为宣扬者

不过五行命理、星相卜筮、风水地理,以及望气观祥等等,大行其道,趋之者若鹜,而以之营生者亦大有人在,到处开班授徒,大登广告,以此敛财者,亦不计其数,世人不明白易之真义者,亦相互附会、竞相仿效,以至市井之间,以为易学不过是星相卜筮之术,竟日为人寻穴观风水,探索阴阳宅之是否大吉,甚至若干高官厚爵者亦广为延览,以图增进一己身家性命之富贵与繁荣。在当今台湾社会上所流行之易学,诚不过易之皮毛而已,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君不见坊间易学丛书方兴未艾,如雨后春笋,究其实皆市井庸夫欺世盗名、牟利之徒营生之所,岂可谓易之生命大义?

易之为用,随人之所学有所不同,犹如砖瓦可盖大厦,亦可修茅墙土厝,可以之明宇宙自然变化之理,生命相互涵摄造化之道,人伦彼此相亲和谐之礼,政通人和开万世太平之业,亦可用之专事卜筮问占,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一个精读易义的人,必把握万事之先机、善观其微、未兆而知、曷事必卜?不知观机微者,虽已见兆亦黯然不知,纵卜之何益?且易是偶然律的预测,万事未必测得准,所谓易神通广大,不论大小事皆可预卜而知,不过五术之士所夸张之语,未可认真。

当代易学研究之趋向,渐由传统之训诂、考据,而走向义理,而象与数乃义理之根基。言义理未必弃象数,象数中自有可征之义理,不明象数则义理亦难明。宇宙万事本是“象”,而易卦、易爻乃是万象之表象,藉卦爻符号系统去表征之,无外在之象,自无表征之象,所谓乾坤毁则无易矣。易之理即在乾坤中,倘无宇宙万事,何来众理?理在万有中,由吾人能知之心去呈现,但能知之心未可一概称之谓“认识主体”。因人材质有异,甲所能体会者,乙未必有此体会。所谓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是指在明哲通达人的心中有此同一之尺度,非一般凡夫俗子所同具,故以“认识主

体”涵盖一切“能知之心”,殊为荒谬。

宇宙万事中寓有万事之理,理在事中,理事无碍,但倘无明哲之心去领会,此事亦然为事,未必悟及其理。苹果落地之事千古来诚司空见惯,非有牛顿之顿悟,则不明万有引力之理。故易理乃明哲之人对宇宙万事、万象之透析与领会,当今科学资讯发达,易学中即是宇宙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人事信息,以及成败信息之传达,“易”是信息的源头,乾坤为信息之本。

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为崭新的科学哲学,易亦即宇宙系统、自然信息、正反相成、阴阳互补的协同作用,故本文拟就易与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等之关系分别予以阐述,以明其相互之涵蕴间,所表征之义理。

一、系统论的回顾

纵观20世纪40年代,兴起了信息论、控制论与一般系统论之研究。迄60年代,美苏两国出现了系统研究热,各种系统理论之研究,纷纷出笼。到了70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正方兴未艾,各种系统论哲学,甚为流行。当我们省思了系统论的内容,以之与易学的系统论相互比拟,可说甚为吻合,因为宇宙是个整体,所谓系统论主要是建立在宇宙整体观的立场,去观察万事万物的流变。当代系统论提供了科学信息,而系统思想、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带来了崭新的哲学思维。

对于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不是单靠还原论和分析法,把一切物质还原为分子、原子,甚至粒子和夸克所能济事,而是整体地去了解宇宙场中各系统之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克有济。宇宙现象不是单靠微观所可明了,更需透过宏观去看其“整体统一”的原理。20世纪的物理学走向简化归纳的路,以为找到了最基本的粒子,就会了解物质的构造,正如李政道先生所云:“微观的基本粒子与宏观的太空科学、生命科学,需要统一研究。”(《联合报》2000年1月5日刊登李政道先生所述21世纪科学、物理学将兼具宏观与微观,该报记者李彦甫笔述。李政道答:19世纪未有人认为物理学已经完成其使命,事实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未完了。在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并未解决。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20世纪的物理学走向简化归纳的路,以为找到最基本的粒子,就会了解物质的构造,21世纪的物理学,会朝“整体统一”前进,例如微观的基本粒子与宏观的太空科学需要统一研究。)

宇宙的形成、运动,相互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形成了各种“自组织系统”,但各“自组织之系统”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互补的。大自然中,生命界与无生命界是不能强为划分的,因为物物本有其太极。人类知识的大厦,不是孤立地去分析某些层面,而是整体协调地去看其系统组织的原理。

传统以来,哲学追求真理,自希腊哲学由原初素朴的系统观念到现代系统理论,莫不追求何谓“真”,事实上,“真”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或心灵世界所认知的功夫,人对主客观世界认识过程的深浅,所探索的结果,都影响了“真”的层次。希腊哲人泰利斯(thales604?—546b.c.)以“水”作为宇宙万有之始基。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纪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人)则以“火”为宇宙万有之始基。至于亚诺芝曼德(anaximander 611?—547b.c.)则以“气”作为世界本原。到了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460?—362b.c.)则以原子作为宇宙万有之基点。到了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人),则以“数”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并以“数”之秩序、和谐、规律,作为万有之整体观。

到了柏拉图(plato 427?—347b.c.)则以法相或理念为存在之始基,并以此精神性范畴以统一世界诸系统之整体观。迄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b.c.)则揭橥了整体性、目的性、组织性、因果性等关于事物生灭变化的四因说,更详细地研究了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且整体是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统一体。

在我国古代哲学,荀子即提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的命题(《荀子·天论》)。这说明了任何一物不过是万物的一部分,而万物又是宇宙大道的一部分。在中国阴阳家哲学中将自然界和人体看成有同一的结构,以五行相互生克,作为组织秩序和规律的整体规划,因此,医家以人之五脏六腑、藏象、经络等有机结构与天地自然之五行结构息息相通,以气血津液、天人相应来解析人体生理与病理之关系。以上诸说虽未必臻于完善,但皆立足于整体与部分间之关系,以整体观去处理宇宙中一切的问题。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von,leibnizel646—1716)以单子(monad)作为万有之始基,强调“单子”之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以及“单子’’之间相互联系,总之,以“单子”作为整体的基元。至于德国近代哲学家康德(1mmanuel,kant,1724—1804)特别强调系统的三个特性,即内在目的性、自我建造性与整体在先性,因为整体的形式,不仅先天地规定了整体的内容,而且也先天地规定了整体中各部分所属的位置。康德首先提出了人类知识的系统性问题,思维的唯一功能就是把概念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再进行分类。

康德哲学的范畴论意味着把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此后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aseph von,schellingl775—1854)也特别地强调了系统观,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活的整体,是有机的整体。其次,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以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不过是整体所派生,但整体亦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且整体亦即存于部分之有机结合中,整体只能透过部分,才能成为自身中的完全整体。

近代的物理和生命还原论者,将万物化为原子,并探讨其中中子、质子和电子的相互关系,至于生命分子科学,则从细胞还原为细胞核为其构成要件,这种还原论的分析法不能察知宇宙结构之全貌。德国近代大哲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 1770—1831)在系统论发展史上则有特大的贡献,他说明了对立面的独立原理、整体性的有机原则,其间各部分之内在联系性与不可分割,以及整体性的进化原则、内在矛盾运动。

总之,就近代哲学系统论而言,“真理”只有在作为系统中才能实现。真理在事物之体系中,不在部分的里面,由吾人认知之心,就系统整体性地把握,加以体会,然后以概念的工具,去加以表达。概念是认知的产物,无系统性整体的把握与体会,吾人认知心不克知之。认识单个之事物,只不过构成常识,而不能成为知识的体系,正如认识个别的英文单字,并不能成为句子与文章一样。

二、现代系统理论

认识事物必须基于系统的整体观,在认识过程中,真理便在历程中呈现。英国当代大哲怀德海(alfred north,whiteheadl861—1947)便做如是观。怀氏于1925年后提出摄受原理(a comprehensive theory),认为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摄受、相互依傍、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 jackb.rogers & forrest baird,“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a case study approach",pp.186—190.(harper & row,publisher,sanfrancisco.)alfred north whitehead,“essay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47)p.4,and "process and reality",(newyork:macmillan,1929),p.31.)宇宙本是一个历程、一个体系,在我国易学思想中此种思想早已屡见不鲜,确认宇宙是一个相关联系的整合系统,且人即是宇宙的一个重要部分,人和自然彼此和融相洽,并非相互对立、彼此排斥。

在当代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henry bergson l859—1941)之思想中,亦将万物视为生命有机体,重视系统观念和思想。又如德国倡导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克勒(w.kohler)即看重经验之统一全体,而非一般分析心理学之专重个别现象与事故。

近代哲学看重知识论(epistemology),大多以心理学分析方法,去了解认知的过程。但20世纪的哲学主题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从系统论中去普遍认识其结构,人们已不只限于本体论的探讨(ontology),亦不只限于在认识论中去认识对象系统,人之认识乃由于人具有系统思考的本能,并不是专凭一鳞半爪式地去认知局部的信息。人对万事万物以及宇宙认知,知识论并不能提供什么作用,而是透过本体、超越本体与辩证思维,暨实践哲学、科学实证去把握其系统思维,传统经验论与理性论之争,在当今而言,已殊无意义。形上学思维亦不能脱离辩证思维和关系逻辑(w. t. jone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ook iv, second edition revised, p 340,--"all judgement is conditional.),更不能脱离科学哲学与物理科学等之探究。若单凭形上学之思维,不过空中楼阁,康德早已提及(w. t. jone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p51-64:"critique of rationalistic metaphysics)。当代系统思维强调万有之联系性、关连性、秩序性与规律性,宇宙万有不是孤立的系统,跨人20世纪之初,人类认识领域不断扩充,化学物理逐渐深入到由大量元素组成的具有大量自由度的复杂客体。由于构成这些客体的元素数量庞大、关系复杂、随机变化,已使得传统科学显得无能为力,20世纪后期,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天文学都从研究个体事物,转而研究整体事物,从“个体实物中心”转向“系统中心”,科学在继续发展分析、还原方法之同时,早提出了发展整体的、综合的方法。

诸如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1879—1955)的相对论、统一场论,玻尔兹曼(l卫.boltzmann)的有序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ctures)[2]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等,都从不同的科学领域发展了系统理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新的系统理论不断呈现,在生物学方面诸如生命系统理论、超循环理论,社会科学方面诸如经济控制论、运筹学、未来学等等都是,哲学方面更从高度综合的立场去概括地研究各种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性去把握事物之究竟,在天文学方面不在于发现个别的新星,而是在整个星群、星系中去厘定它的定位和作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都在在地着重其彼此间的协调性、关连性。系统理论着重结构、要素、功能、信息、反馈、控制、协调、熵、序、同构、同态等,着重彼此间之基本原则诸如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定量化原则等。自然科学方面固从系统理论去探索宇宙中各部分之关系,即社会科学方面对于如何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哲学、美

学、哲学等等,皆引进了系统理论,以求统合的发展。

三、易学与系统论之研究

普里高津(1.prigogine,1917—)在其《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曾公开赞扬说:“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启迪的源泉。”[1]中国古人不仅讲五伦,而且也讲天人之关系,如:《荀子》一书就极强调人与天和自然的关系(《荀子·天论》),《尚书》则讲究人与上帝的宗教关系(《尚书》之《尧典》、《舜典》),《易经》和《易传》中更阐明了人与天、宇宙、万物的关系,所谓保合太和原理即是从系统观点,去协调万有之有序(《易·乾卦·文言传》)。系统思维,在古代传统中国思维中即已有深刻的描述,在道家的著作与阴阳家的著作中,所在皆是,对当代系统论的研究颇具影响力。

西方希腊哲学以水、火、气、数、无限等等去说明宇宙系统之源头,我国在《周易》中则以乾元、或太极作为宇宙万有之始基,所谓有太极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万物,至云物物一太极,乃指万有中都秉有太极所分予之部分,《易经》把世界视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织成的系统整体。由太极而两仪、四象、八卦而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统合的整体力量;而二仪却是正反、阴阳的代表,察之当今太空物理学明示吾人,有正物质,亦有反物质,有显物质,亦有隐物质,有明物质,亦有暗物质,都不离一正一反的二仪相对,四象八卦代表变化的重叠和发展。六十四卦是一个“群”,此群体代表天地万事万物,每一个单卦是一个单

体,复卦是单体的组合。有此组合始有六十四卦之排列。故每一单卦就代表一个单元,而六爻则是组成单元整体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基元,任何一爻的变动,就会引起相关系统系列的变化。因此,中国古代的智慧,早已昭告世人,宇宙是个生命组织体,在此整体中包括各个系统,每个系统中,又涵摄不同系统,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形成了此立彼立、此起彼起、此成彼成、此存彼存、此灭彼灭,此亡彼亡的密切关系。《易·系辞上传》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即云《周易》的原理为天地的准则,可以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地包含

在内,从整体上可说把握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准则。八卦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基本要素,此八种个体是相互联系的;其作用彼此息息相关,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周易·系辞下传》)。卦象相重、相叠而成三百八十四爻,其中充满正反、盈虚、相互推移、相互交递等现象,而适时变动的规律也就在其中了。简言之,《周易》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个由基本要素所组织起来的、不仅包含着层层的结构、更包含着重重的运动和变化的系统世

界。

《周易》将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多层次的系统整体。最基本的正反配对即是阴阳,六十四卦中,阳卦十六,阴卦十六,阴阳卦则有三十二,它们之间彼此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周易》以刚柔为立本者也,亦即以阳刚与阴柔确立一卦的根本关系,阳卦中有阴爻,阴卦中亦有阳爻,阴阳卦则阴阳爻相交互,无阳不长,无阴不生,天地万物之构造,皆不离阴柔、阳刚之作用,即如宇宙之力,亦有强力与弱力之分,离开阴阳之结构万物不能存在。

在宇宙中有母系统、子系统之分,如太阳为太阳系之母系统,而九大行星则为太阳系之子系统。就地球而言固为太阳之子系统,但对月亮而言却为母系统,地球对山川河流而言为母系统,至于其上所有之物则为子系统。

太阳固为太阳系之母系统,但对银河系而言,却仍为子系统,易经亦以太极或乾元为母系统,二仪(阴阳)则为其所涵摄的子系统,而阴阳复为四象八卦之母系统。就每卦而言,对六爻则为母系统,而各爻则为其子系统。六十四卦统摄各卦,而亦为各重卦之繁衍,彼此间互为母子的关系。每卦阴阳对立的双方为一基本矛盾,但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并不是“实体”关系,而是相互涵摄与联系的关系,更是对立间互补的关系。一般形上学以母系统为实体,易经却摒弃“实体”的观念,世间无什么“实体”,太极或乾元不过是生生之能力,层层繁衍,彼此相递、相互涵摄、相互依傍、相互倚立。上一层次与下一层次是相互摄受的关系,在世界众体系中,先有天地,再繁衍为水、火、雷、风、山、泽。四象的矛盾关系,透过重卦而变成三十二对的矛盾关系,有正亦有反,因此,六十四卦即是按正反卦所排列组合而成的体系。

《周易》的卦象结构,与卦义的演释,都是从整体上去把握世界,去观察一切繁衍与变化,正合乎宇宙现象中的层层相涵、层层相摄的整体系统。

世界本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系统,各个层次的变化,都可能受整体系统的影响。在宇宙造化之前是混沌未分的太极,有了太极乃有阴阳两仪,以及由两仪交相繁衍的老阳、老阴、少阳、少阴的四象,再由四象产生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因此《周易》体系,本是宇宙造化层次的系统模式,实际上也是世界生成演化的结果与模式。

世界上无动不生,卦爻上无动不变。六爻之中,由初爻而至上爻,迭次排列,代表事物卤始到终的变化历程;当事物由初爻发展到上爻,而临过程之终极,则复返初爻,周而复始,循环运动。卦爻不过是表征运动的历程和标记,在变动中由始而壮,由壮而究,始终无穷,辗转不绝。

宇宙是一大整体,所有信息有其统一律,各门科学实际上属于同一个科学整体。各别学科之研究,只是从不同方面,从不同层次去研究其整体的某一部分,要之,皆不离系统整体的知识,皆可导出整个体系,而且,从任何一门学科皆可导出其他所有学科之信息,因为宇宙万象息息相涵,整体与部分相摄,所以一学科之信息,同在他学科中,部分的信息在整体中,整体的信息亦同在部分中,部分与整体密不可分,《周易》便是统驭万有奥秘的学问。系统论中强调整体性,但并不忽视部分与整体内在的有机关联性,不能片面地强调整体的整体性,而忽略了部分中亦有整体性,《周易》即是此中最好的例证。

以今日化学而言,万物之不同在于构成它们的元素之不同及原子价排列的差异,而就生命科学而言生物之不同乃生命密码排列所致,但就易学而言,宇宙万有之排列,皆阴阳结构之差异所致。玻尔(nielsbohrl885—1962)也把他所创导的量子力学和阴阳互补原理相联系起来。宇宙有其全息码,部分事物皆凭其不同的信息,八卦排列为万物之基元与代表。阴阳两爻和太极图反映了宇宙中无所不在的阴阳(二仪)与宇宙万物的全息关系。从阴阳的整体而言,它与万事万物构成的宇宙整体全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就万事万物之不同形式而言,亦即是在不同程度地分享与涵摄阴阳的因素。我们每人的身体中寓有无数的细胞,而每个细胞都含有其相同的密码,细胞是身体中潜在的信息元,分享宇宙所赐信息密码,今天,我们可以根据万物不同的密码去复造各个相同的生命。

《黄帝内经》中有着深刻的全息思想的萌芽,因为《内经》与《易经》相表里,中医学本乎《易经》,认为人体各器官功能不同,相互区别,但却是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身体某一器官的病变,会影响到整体。吾人之身体本是小宇宙,与宇宙之大象是息息相扣的,诸如气候、风土、晴雨、暖寒、燥温,都在在地影响了身体之情况。身体中任何一部分都与整体相偕,人是世界的缩影,在其细胞中早存有宇宙所赋的信息,否则我们后天无法去反映其知识。

人间的语言本在表达宇宙的信息,但人间语言的混淆,所表达的内涵只不过是概念的游戏。《周易》是整体信息的表达,透过语言去表达各爻、各卦和六十四卦的信息。有时世间形形的现象,只不过是同一物质的不同表现,宇宙间一切现象相互包涵、渗透、联系,部分是整个体系的缩影,故一切表达之概念间与范畴皆是相互蕴涵的。

宇宙是一个大网络,是同一体或统一体,系统统一于系统原型,此系统原型即是宇宙原型的太极与乾元,故易理是宇宙终极统一的原理。全息宇宙中一切事物,均相互渗透,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其他部分,宇宙中每一行为最终都是由宇宙中现在、过去以及未来发生的任一事件所引起的,易爻即是时间的进展程序和空间的排列的象征,每一爻的变动,都牵涉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易理是在时空的演变中去彰显的,一切的事物一方面是作用者,另一方面也是被作用者。易理包括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心灵世界、自然世界,在这些世界中相互关联,事件与事件间、物质与物质间、精神与精神间、自然与自然间是互动的网络系统,甚至物质与精神、自然与心灵、自然与人文间,也是交错地相互网络,彼此相互渗透、契入,有矛盾亦有和谐。在易理中,矛盾系统间是相辅相成的,相同的系统中亦有矛盾与排斥,矛盾与对立不是鸿沟,而是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的互补和协同作用。

四、易学与信息论之研究

信息论(theory of information)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而发展于五六十年代的学科,其代表理论乃是信息论和控制论。信息理论研究信息的基本性质及度量与方法,并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电脑资讯的基本学科,其成果广为人们提供了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俾提供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必要的理论基础。

信息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应用数学家申农(shanoon)。他于1948年发表了现代信息论的原理,1949年又发表了更进一步的主张,认为通讯就是将信息由发信者(信源)传给受信者(信宿)的过程。

宇宙中在在地发出其信息,天地、日月、星辰和四时的变迁,季候的循序渐进,风的吹拂,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的作息,都涵蕴着不同的信息,当人们去研究自然或社会上一切的作为,皆可获得丰富的资讯。

1955年9月在伦敦举行了第三届信息论会议,信息理论的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科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解剖学、动物保健学、计算机、电子学、人类学、神经生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和哲学等等学科。就中医学而言,确认生物与自然、药草与疾病、五脏六腑与五官、五行都有信息的联系,诸如耳与肾通信息、眼与肝通信息、舌与心脏通信息,吾人之病理、生理、生化、遗传之间都蕴涵着生物学的特定信息。在物理学方面,粒子世界与宇宙万物有相关性。最近医学生物试验人的耳细胞可种植在老鼠身上,使长出人的耳细胞以重塑人耳。人身上各器官之信息彼此相通,肌肉修补肌肉,皮肤修补皮肤。

宇宙之信息,自然之信息与人体结构之信息紧密相扣,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等等都存在着相互的信息关系。

《易经》的卦象、卦爻、重卦、单卦之间皆在在地表示出其所含蕴的信息,六十四卦的全体与部分都涵摄着宇宙、天地、自然、人生、万事万物的信息,每卦都是一个信息卦,其中涵藏着自然与人事、自然与自然、人事与人事的相互作用。善读每卦卦爻辞,善观每卦卦爻象,就其互卦、错卦、综卦、颠倒卦之分析皆可探寻出事物演变可能的信息。

《易经》所明示者是偶然率(probability)而非决定论(determination),宇宙自然的信息都在在地启示着人类的行为,历史上的往事或现今之作为与不作为,亦都启示着成败得失的信息,人透过自然现象、宇宙运行之轨迹,以及人事沧桑之变幻,应可先机地观察出其中之机微。因此,易即是观机补过之学,预警与先导之学,未必事事必待卜筮而后明。 卜筮所能明者不过当下可能之机遇,并非一筮定终生,或一卜历长久不变之可能性。事件与事件间相互牵引,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古代资讯不发达,信息之传递欠周详,凡事必待卜筮而后明,当今是资讯社会、网路网络千里相通,太空与海底可彼此互通信息,无远弗届,透

过电脑资讯之预估与探测,不论大小事,顿下即可了若指掌,曷事一一仰赖卜筮。事有必至、势有必成,凡透过资讯信息即可当下判断,因此,易在古代是信息沟通之学,在当今更是信息交递、转换与变迁之学。不明卦爻中本带有信息,而斤斤求神明之助,而得所筮之爻,作为行为之参考,诚属荒谬。

在六十四卦之总体演变中,可察知各卦之信息元所赋予之基本信息,而各基本信息元相互间亦互为信息,发为人间与宇宙自然间交互之消息,让人们在易卦之符号中,以及卦爻辞之信息中,去参加宇宙人间演变之脉动。倚靠传统之卜筮法,去玩弄或然率之演算,而得出卦爻象,藉以探知所预卜之信息,显已累赘,聪明人当效荀子所言之“善为易者不占”之精神,去玩味《易》之宇宙与人生之大义,方为读易之至义。

老子、庄子及道家诸先辈,莫不知易理,历代以来儒者亦多通贯易义,皆用之于点化人生、指点迷津,未有如当今台湾社会之泛滥,以易之卜筮去预卜股票之涨跌,电视明星婚姻之挫折与艳遇,某某经商之大发,某人企欲高官厚爵之显荣,此辈江湖术士,已霸占台湾易学界,堂堂圣学沦为小知者之谋财工具,殊堪悲叹!

五、易学与当代协同学之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形的系统理论相继诞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提出了特殊的理论,除了普里高津(ilia prigoging)之耗散结构理论外,尚以哈肯(h.haken)之协同学为主。普里高津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人和自然之间本有古老的和洽和协同问题,但近代科学兴起,人被分析的扁见所拘限,而形成了自然与自然之理的二歧性的二分法(bifurcation)( “bifurcation”自然二分法,首见hemy bergson及a.n.whitehead之著作中,尤其怀氏之"science and modern world"中言之甚详。)

普里高津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统一的宇宙中,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所以我们必须以新的形式和自然界展开新的对话,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好。

当代协同学(synergetics)主要由科学激光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典型的远离平衡态的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的现象而建立起来的。他通过流体力学中不稳定性,化学反应中的时空振荡图样,生物学中存在竞争现象,以及其他物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中的典型现象类比分析,发现了完全不同系统之间的惊人的类似性,认识到生物自组织系统的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不论它们属于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都是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1970年乃建立了所谓的协同学问题。

协同学(synergetics)此词来自希腊文,其含义是“一门关于协作的科学”,诸如电子、原子、分子、细胞、光子、器官、动物、人,都是由极大的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协同学就研究这些全然不同的,极不相同的类型的系统之间普遍存在着的共同特点。简言之,协同学是关于多组分子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而相互协同行动,而导致结构有序演变的一门自组织理论。其目的乃主要解决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和一般方法与规律。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乃使一切系统如何由不稳定转向稳定,然后如何加以支配与管理。事实上,协同学所研究的广泛领域中各种有序演化现象,都与不稳定性相联系,因此,不稳定性原理是协同学的重要理论基石。甚且协同学是一门以定量化方法研究系统结构或行为的现代系统理论,透过数学模型以表达协同为其主要方式,藉此以揭示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经济、社会诸领域的共同特性。

我们观察宇宙系统,即是母系统和子系统的相互运行,就太阳系而言,各行星绕日而行,而有协同的步调,据此可推算出,何年何月何日五星交会,或九星交会,何年何月何日日蚀、月蚀。若太阳系中没有协同的步伐,则各自运行必一片紊乱,不但太阳系中彼此步伐协同,即银河系、几百亿光年以外的银河系、太阳系亦莫不有协同的步调。宇宙是一部伟大的生命有机体,当其不断运作之时,万物间彼此相互协调,即以地球而言,它与月亮彼此协调,否则地球上不可能有潮汐,以地球表面上各种植物而言,若非空气、阳光、水、土壤、微生物,以及各种天然作用之协同步骤,则植物不可能生长。就人类而言,须倚靠广大的自然始能谋生,生态网络中缺一不可,人类若一味地破坏自然生态,使大自然界失去其相互间的制约、控制和协调的作用,则人类亦将自食其恶果。

上天安排万物皆各有其自然制约的机制,就人体结构而言,五脏六腑、经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新陈代谢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排泄系统间,各皆彼此相涉,相互间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协同系统,若其中一系统有障碍,则其他系统会连带出问题,盖人体五官与五脏相互协同,如耳之与肾、眼之与肝、舌之与心脏、齿之与骨、鼻之与肺、口之与脾各皆协同。 ,

在《易》之卦象方面,八卦与人体腑脏相配应,中医治病乃采取象比类原理,以八卦效应范围天地之道,更与人体之结构相表里,中医以卦象太极八卦与人之五脏六腑相配,如震卦配肝,巽卦配胆,离卦配心,坤卦配胃,兑卦配肺,乾卦配大肠,坎卦配肾,艮卦配小肠,而五官方面,眼为离、兑为口、艮为鼻、耳为坎等等,皆彼此按其性质与八卦相属。

《周易》更涵蕴着动态的平衡和中和思想,使动静平衡、阴阳平衡,以达自然界之平衡。又人体内在结构与运行之平衡,体内外环境的平衡,阴阳互相制约的平衡等等,使彼此互相协同,以发挥制约与控制之功,故凡事皆需以整体观去做综合的判断。

结 论

综观《周易》卦象、卦义是一个密切相联系的贯串系统,确认宇宙与自然之运行有其整体性、联系性与不可分割性,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控制与协同的功能。太极、八卦、河图、洛书乃时空统一论与整体观,而八卦定位是宇宙空间关系的缩影。“易”则为宇宙运动的根本法则,“不易”则为宇宙存有的重要表现形式,太极与八卦代表字宙的全息律与宇宙发生学之哲理推衍。宇宙、自然、四时之变化皆传出其不同的信息,易卦象及卦爻辞,即在传达此中信息之表征。20世纪前25年,相对论与量子论震撼了整个世界,而六七十年代之后,即是系统思维与宇宙全息思想之发展期,此中之特点,即是从全面、整体与系统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不再循还原论之步伐,一再地去将万物还原为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或是夸克等等,因为要了解宇宙并非全在剖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而是在整个宏观上,去思考彼此系统间的联系和运作关系。当代系统论即具有整体性、联系性、目的性与环境层次性之科学哲学。

八卦系列,除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外,亦代表人身之器官、家庭组织之成员。在卦象结构中,以阴阳二爻代表宇宙万物组成之基本要素,每一卦象作为一个整体,八卦和六十四卦构成一系列动态的循环性,六爻从初爻到上爻,依次相递,迭次排列,代表事物由始到壮到究(终)的运动过程。事物发展到上爻为究,又折返由初爻开始,始卒若环,辗转不穷。重卦为多层结构的相互排列,其中涵有天、人、地之代表,亦寓有子母系统之交递。在八卦结构中,每一经卦都是由一个三爻组织的子系统为基础,八个子系统形成四时矛盾的结构,象征宇宙本是由正、反、隐、显之矛盾与对立中,彼此相反相成。

八卦系统亦代表八个方位与空间标识,试图以空间整体与时间序列相配合,期与四季、年月以及宇宙周期相互协应。

《周易》亦代表宇宙自然之信息,蕴含了宇宙间一切普遍存在对立事物的信息,表达了一中之多、多中之一、一多无碍的理事圆融体系。阳爻“一”与阴爻“——”是宇宙动能的要素,肇始自乾元或太极之大能,然后由一而分、由分而合。八卦可视为传输信息的编码符号,各皆具有其形象之特定定义,重卦则是扩展了的信息码组,此重卦中有二组信息码,分为上下、内外或往来之称。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系统地表达了各种信息,包括了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人事信息、心理信息、生理和病理信息等等。六十四卦可无限发展,展开其无限平方之推衍,更代表宇宙由既济到未济之开展与不断创作。至于筮数、筮策,

更可视为透过人工密码,以揭示万象、万事、万务之发展消息,从中以定吉、凶、悔、吝。

当今电脑透过数位与设定公式可加以控制,而整个宇宙与自然行列,亦有其控制系统与控制机制,倘无控制之机制与秩序,则宇宙与自然必紊乱一片。太初造化之时,宇宙乃一片混沌无序,然后由无序进入有序,由不稳定系统走人稳定系统,此中冥冥之间,即寓有控制之机制,使之相反相成,由互补而旁通,《易经》六十四卦即是有序之机制,每爻与卦象,都构成相互控制之关系,倒卦、错卦、综卦、交互卦,彼此相互交递而密切联系与控制,违背了易象、易义之控制系统,而擅自妄为,终必招致困厄之命运。

宇宙结构本是一耗散结构的系统,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周易》所描述的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所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等之相互作用,一切自然系统都由无序走向有序,当控制能力衰弱时,复由有序走向无序。而《易·艮卦‘彖传》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说明宇宙、自然、人生,一切都应按时间之规律去决定,否则必生其反效果。

宇宙是个全息系统,所谓全息乃指小局部之中包含有大整体的信息,且可重演再现其原形,由此发展而来的理论,称为全息论。[2]我们研究《易经》,可知其中蕴藏了极丰富的全息思想。因易卦包罗万象、触类旁通,二仪中包含有乾元或太极之信息,而四象中包含二仪之信息,八卦中同样包含太极之信息,而卦爻之与单卦,单卦之与重卦,重卦之与六十四卦,在在地部分中寓有整体,整体中寓有部分。《周易·系辞》:“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此说明了八卦的产生是天地人三才概括抽象的结果,《系辞》与《说卦》更进一步认为八卦六爻之结构乃天地人统一的体现。六十四卦之象数系统即是宇宙自然和天地人的缩影。

每一爻为最低层次的全信元,每一卦为较高层次的全信元,乾坤则为统括一切卦之全信元,八卦则为高层次之全信元,而六十四卦则为统摄万有之最高层次全信元,而归摄于四象、两仪、太极为宇宙全息母。易理与易数相通,而易象则与万象相旁通,这反映着宇宙整体的全息系统,而成为宇宙规律的全息缩影。总之,易之卦爻象是时间、空间之统一,是对宇宙行程的概括和总结。

《易》之中有创生之理、时空绵延(duration)之理、万有相互关系之理、正反矛盾相生相克之理以及阴阳相补之理,可用之于推测天文、气象、四时变化以及生化物理、数理之演变,更能推及社会、人事、婚姻、家庭、商贾买卖、各种人际交涉、军旅作战等各方面之信息,可说是用之不尽的信息库,贤者见之为之贤,不贤者见之谓之不贤,端在所用者之大识与大慧。浅学者得之以为预测身家性命之荣华通达,大智者得之则用之于治国平天下,或为人排解困惑、医人之痼疾,所用者一,但其所藏者不同。要之,乃如人人深山采宝,随所入之深浅而有所差异,自不可同日而语,况且,以《易》测吉凶,有远超个人身家性命之价值

者,《易》之为用乃为天下的大谋,而非仅为个人之参赞,对于个人而言,若不知谨守其中之律例,则多读亦无益,遑论占卜。

参考文献: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朱熹;学术思想;价值取向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卒謚为文,爵封为公,世称朱文公。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体系十分庞杂,吸收了儒释道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宇宙论、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说等。他的思想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七百多年的中国历史,甚至影响到海外其他国家。然而,朱熹思想体系的巨大效应是其本人也无法想到的。朱熹时刻以“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钜,僬暗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朱文公文集》卷85,题为《书画像自尊》)为警词,指导着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就决定其要以维护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礼教为己任,这也恰恰体现了其价值取向。本文试以朱熹的理学之剑为线索浅谈朱熹的价值取向。

朱熹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大儒,其最高成就就在于对“二程”之学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御剑——“朱学”。朱学的阵容十分庞大,涵盖了宇宙观、认识论、历史观等各个方面,其核心为“天理论”,其目的在于发展封建礼教,树立礼教之威,维护封建统治。这也恰恰体现了朱熹理学双刃剑的价值取向。

1.朱熹之“理”

朱熹的“理”在他看来是天理,在人欲之上的万法之理。首先,朱熹把“理”人格化。即把这个“无人身的理性”赋予人身即为人心中“性”,而“性”与“理”是同一的东西。朱熹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朱文公文集》卷59,题为《答陈卫道》)“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

因此,万物即为“理”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无人身的理性”忽然由“天”的命令使人物各得其所应赋者。因而“理”便成了有生命的实体。

其次,朱熹把“理学”神化。作为毫无具体内涵的抽象的“理”在朱

学体系在便成了万物之灵,不仅位居万物之上,而且主宰着万物,并且有能力为世界构成各式各样的法规。“理”作为世界的主宰,它不受任何约束,有着作威作福,降吉降凶的特权。故朱熹说“理”就是“天地之心”:“问: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箇理,理外别有箇心。又问:此心字与帝字相似否,曰:人字试天字,心字似帝字。”(《朱子语类》卷1)这样说来“理”便是宇宙的主宰,也就是上帝。如他说:“帝是理为主。”(《朱子语类》卷1)而心就是帝,那么具有“天地之心”的圣人们自然就成了上帝的代言人。这不仅给“理”神化了,而且也给所谓的“圣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当然这也为朱熹本人实现价值取向找到了“法器”。

2.朱子之“论”

“理器”之威主要是通过朱子之“论”对后世人们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而朱子之“论”主要是指他的宇宙论、认识论、伦理论、历史观等方面。它以“存天理,去人欲”为核心,倡行“三纲五常”。仁、义、礼、智,将“理器”之威发挥的淋漓尽致。譬如:

朱熹的宇宙论主要是“太极之说”。朱熹认为宇宙的最高存在或本体就是太极,整个世界万物都是由太极产生的。他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抵也。”(《太极图说注》)就是说,宇宙的本体具有无声无臭之妙,不能为感性认识所把握,这就叫太极。同时,朱熹将“太极”具体化。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记载:“圣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极,‘屋极’之极,‘皇极’之极,‘民极’之极,诸儒虽有解为中者,盖以此物之极常在此物之中,非指极字而训之以中也。极者,至极而之”。(黄宗羲《宋元学案》卷1,502页)由此可见,朱熹的“太极之说”依附于“天体论”,以树太极之理,其根本目的在于强调所谓的“皇极”。因此,在他的宇宙论中有大小宇宙之分。在他看来,人是一个小宇宙,世界是一个大宇宙。这也为“圣人说”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圣人则是实现太极的实理,与太极合而为一,最终使小宇宙与大宇宙合为一体。这也恰恰体现了朱熹太极说在政治上的反动作用。他为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巩固了这些封建道统的绝对权威,为加强封建专制服务。这也使朱熹的宇宙论同伦理观联系在一起。

在朱熹的伦理观中无处不闪烁着“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的影子。他曾说:“道即理也。…其目的则不出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朱文公文集》卷44《答王子合》)甚至为了加强封建伦理权威,他还借释《诗》之机,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卫犹为男悦女之辞,而郑皆为女感男之语。”也许这就是朱熹所谓的“格物致知”,可见其伦理观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中的重要性。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乌克兰甜樱桃;引种;烟台

1999年春,招远市招远乌克兰甜樱桃开发研究中心,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5个乌克兰专利甜樱桃品种接芽苗1680株。根据国家科委948课题计划要求,在薛家建立了2hm示范园。从2000年开始,为其他基地和示范园提供接芽和苗木,先后在烟台和威海地区建园2000hm。笔者每年对示范园进行考察,现将调查分析情况归纳如下。

1 引进品种的表现

948课题计划引入的5个乌克兰甜樱桃品种的编号和名称是l号奇好(Cloprlpaa)、2号早大果(KpynHonnouhax)、3号胜利[HpecTnkhan(Ycnex)]、4号友谊(py6a)、5号宇宙(KOCMHqeCKa)。其中,2号早大果原文名叫大果,引进后表现成熟期较早,遂称早大果。

招远市薛家示范园引入的是接芽苗,成树后从叶片特性看,早大果品种的叶片长椭圆形,叶面平展,中部上凸,叶基呈宽楔形,叶缘锯齿锐;盛花期为4月17日,6年生树株产19kg,高于奇好、宇宙和胜利。在引进的5个品种中,数早大果的经济效益最高。胜利品种树势强旺,结果晚,不丰产,盛花期为4月18日,果实发育期55天,产量低,6年生树平均株产只有1.46kg。宇宙枝条特软,随风扭摆,果实橙黄色,成熟较晚,果个较小,果肉软,糖度低,不耐贮运。宇宙盛花期为4月18日,果实发育期55天,产量比早大果和奇好都低,不宜发展。

几年的栽培观察发现,引种的5个乌克兰甜樱桃品种,互相并不能很好授粉,仅栽这5个品种时,不能实现连年丰产。从生产中看到,当在早大果和胜利树上高接先锋等品种,或园内除这5个品种外还栽培多个其他品种时,各品种的坐果率都很高。

这5个品种并不比烟台地区先期栽培的甜樱桃品种更耐热抗冻。一般甜樱桃花期遇26℃以上高温会严重影响坐果率。而近几年盛花期屡遇30℃左右的高温,这5个品种多数坐果不好,而在同样条件下先锋、美早和拉宾斯等品种坐果率很高。

从结果早晚和丰产性看。友谊结果较早,坐果率高,最丰产,但长势易衰弱,抗病能力差,裂果较重;胜利长势最强,树冠大,结果最晚,最不丰产,但果实个头最大。据陈有志调查,6年生树平均株产从高到低分别为:奇好41.8kg,友谊36kg,宇宙19.7kg,早大果19kg,胜利1.46kg。笔者调查发现8年生树5个品种的平均株产从高到低顺序为:友谊>早大果>奇好>宇宙>胜利。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提供的甜樱桃嫁接苗,砧木为山樱桃。经8年的观察,用山樱桃做砧木比用大青叶做砧木结果早,但进入盛果期后树势易衰弱,特别是山樱砧的友谊,很不耐涝,树势衰弱后流胶病特重,死树较多。改接换种中发现,在早大果树上改接拉宾斯,死亡率90%以上。而同期在宇宙树上改接拉宾斯,成活率近100%。

2 引进品种的市场效益

烟台近3年,设施栽培早熟甜樱桃品种的效益逐年下降,露地栽培的大紫等每千克仅4―6元。而意大利早红、红灯和美早等早中熟品种,单果重7g以上的每千克10元左右,8g以上的美早每千克16元左右,售价最高。与红灯同时上市的早大果,售价与红灯相近。但若早大果采收过早,果鲜红色,酸味重,发到京津和东北,售价还不如红灯,甚至仅能卖到产地收购价。在产地,单果重7g以下的早大果每千克仅6元左右。和美早同时上市的单果重超过8g的早大果和胜利每千克售价12-14元,相当于先锋和萨米特的价格。

南方客户最看好的是单果重8g以上、果实紫红色、含糖量20%的早大果和胜利。南方客户比北方客户晚收购5-7天,每千克价格16-20元。招远乌克兰甜樱桃开发研究中心示范园的早大果、胜利和友谊品种,近3年的产品80%以上由固定客户发往深圳和广州等地。当年就签了下年收购合同。只要能达到质量要求,有多少要多少,并保证高于市场价。

笔者曾在不同时间分别对发往北方和南方的早大果和红灯进行考察。发往北京的单果重8g以上的红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下统称“糖度”)ll%左右,口感脆而不酸;同时发运的早大果糖度16%,口感酸甜,存放3天后变紫红色,糖度不增加,酸味不减。糖度虽比红灯高5个百分点,却不受消费者欢迎。发往深圳的早大果晚采6天左右,单果重8g以上,果实紫红色,酸甜可口,糖度22%,品质极佳,可充分体现乌克兰甜樱桃的特色。从晚熟品种市场看,奇好的采收期在6月20―30日,其果实娇艳,黄色带红晕,个头、品质都较好,在盛产甜樱桃的烟台地区,售价每千克16-20元,供不应求。若该品种能在6月下旬进入大中城市超市,将奇货可居。

从5个品种的果实发育期看,从盛花到采收盛期奇好为70天,早大果45天,胜利55天,友谊58天,宇宙55天。可见早大果果实发育期最短,其适采期的糖度一般在20%以上,加上果个大,为早熟品种中最好的品种;奇好是有特色的品种,可独占晚熟品种市场,鲜食、加工均宜;胜利果实最大,只要采取抑制旺长,稳定树势的措施,做到适期采收,经济效益会大幅提高。

3 为提高引进品种的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3.1 慎重更换品种

近年有人说引自乌克兰的5个甜樱桃品种中只有早大果不错。有的果农便盲目把其余4个品种全部刨掉。其不知刨树后4―5年无效益,损失太大。最好留下表现好的品种,把不适宜的品种进行高接换种。选用花期相同、大果型、硬肉型、自花授粉或花粉量多的好品种(如美早、早生凡、萨米特和先锋等),采用多头高接授粉枝的方法,既解决授粉问题,又能尽快达到优质丰产目的。但要注意品种间的亲和关系。

3.2 稳定树势,防止旺长

胜利结果晚、不丰产的主要原因是树势旺。因此,对长势过旺的树,应在冬前施有机肥,萌芽前施足复合肥。坐果后连续叶面喷磷酸二氢钾和氨基酸复合微肥。可在萌芽前用“促花优果三抗宝”,在旺树侧枝的光滑处涂环,涂药部位长20―30era。不要土施多效唑(PP333)之类的生长抑制剂。采果后喷PBO也要慎重。

3.3 注重疏果,增大果个

果实个头大小对质量的影响很大。笔者今年6月12日在招远市薛家示范园测定,单果重4g、6g和8g的大果,糖度分别为15.5%、19.5%和22%。8g的大果,比4g的糖度高6.5个百分点,大果售价每千克10元的话,小果每千克仅2.5元(10:2.5)。所以,修剪时疏花芽、合理疏果,是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

3.4 防止裂果和流胶病

对友谊等裂果重的品种,可于坐果后20-30天叶面补钙,喷两次“欧苷”,或者喷“普利登”鱼蛋白300倍液,可达到防裂果的目的。流胶病可用“博医837”农药涂抹患处,在流胶处用刀上下划道,然后涂5―6倍液2―3次。

相关期刊更多

电力与能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科学院

资源与产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园艺与种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