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锈钢雕塑技术

不锈钢雕塑技术

不锈钢雕塑技术

不锈钢雕塑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属焊接雕塑 发展历史 关键技术 发展趋势

引言

2012年9月,在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白沙滩金属焊接雕塑公园――第一回废旧金属焊接雕塑实验展》{1}。国内外10余名雕塑家创作的41件大型雕塑在白沙滩国家3A景区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早在2002年,内蒙古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就开始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废弃的工程材料和机电设备,其后若干年陆续创作了大型环保雕塑“同心锁”、“天下第一筝”和“机器人”等人文和艺术气息浓厚的作品,并成为国内第一个废旧金属雕塑公园{2}。这些金属雕塑主体公园的落成无疑将大众的目光聚焦到了“金属雕塑”这一科学与艺术交叉融合、激动人心的领域。

金属雕塑通常是利用焊接、切割等技术,通过金属在焊接、切割等过程中发生变化而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故常被称为“金属焊接雕塑”{3},也有人归之为“直接金属雕塑”{4}或者“动态雕塑”{5},在本文中统一称为金属焊接雕塑。与传统的铸铜、石刻、木雕等仰仗雕塑家“手艺”的门类不同,金属焊接雕塑考验的是雕塑家的眼力和心塑能力,完全无需事先打底稿,而是利用机器直接加工金属材料和废弃的机器零件等,通过金属材料的变形和组合完成最终的架构和造型。

金属焊接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现代焊接雕塑在西方也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有美术学院陆续开设金属焊接雕塑课程。目前国内不少艺术高校雕塑系基本都有这门课程,然而其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仍然有待发掘。本文试图在时间尺度上厘清金属焊接雕塑的历史发展脉络,在空间尺度上详细剖析其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从而归纳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冀望未来有识之士能借助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大好形势,把金属焊接雕塑更好地应用到城市空间和乡村土地上。

一、发展历史

金属材料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一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可追溯到电弧焊的出现。1881年,法国Cabot实验室的Auguste De Meritens利用电弧热焊接了蓄电池用铅板。随后其俄国学生Nikolai N. Benardos先后申请了英国、美国专利,但这些发明仅限于碳弧焊。1890年,底特律的C.L.Coffin获得了关于金属极电弧焊的美国专利。随后100余年,焊接技术不断发展,例如,1903发明了铝热剂焊;1930年发明埋弧自动焊;1953年发明了CO2气体保护焊;1951年和1957年先后发明了激光焊和等离子弧焊{6}。正是焊接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金属焊接雕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孕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金属焊接雕塑这一领域起始于欧洲,孕育于20世纪初。1900年,西班牙的冈萨雷兹(Julio Gonzalez)率先利用焊接技术,使金属直接焊接成型,制作了以《仙人掌1号》为代表作的金属雕塑作品{7}。《堂?吉诃德》(1929)和《梳发女子》(1931―1933)也是其典型代表作;1929年他与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人毕加索(Pablo Picasso)合作,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例如《金属线结构》和《花园中的妇女》(1929―1930){8}。1912~1914年间,毕加索与另一位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勃拉克(Georges Braque)合作创作了第一件贴有金属片的集合艺术品《吉它》,现存放于纽约现代美术馆{9}。1930年毕加索利用自行车车把和车座巧妙组合也制作了金属焊接雕塑作品《公牛头》(图1){10}。冈萨雷兹的作品也受过罗马尼亚的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的影响,后者从19世纪20年代就开始创作自己的金属雕塑,他将形体的单纯、简约看成雕塑语言的核心并赋予传统的材料和工艺手段以新的理性内涵{11}。通过以上叙述不难看出,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是金属焊接雕塑的孕育期,而且这一领域由于在萌芽时期就受到现代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熏陶,因此一出现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上。

金属焊接雕塑的成长期是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12}。戴维?史密斯1906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从小对机械十分感兴趣。在美国完成金属加工制造和绘画技术的学习后,于20世纪30年代接触到冈萨雷兹的焊接金属作品。钢铁厚重、有力、冷酷的材质之美与当时结构、力量、强悍的时代气息的一致性使他决心终其一生献身于钢铁的雕塑创作。在此期间他游历了欧洲诸国,并于1938年在纽约成功举办了第一次个人金属雕塑的展览。1940年,他创办“终点站铁工厂”工作室,潜心艺术创造。1942―1944年,他通过焊接工人雇员的经历,受机车巨大尺寸的启发,慢慢将直接金属雕塑向纪念性方向发展。1950年代,戴维?史密斯进入艺术创作的多产期。其50年代典型的代表作有《字母》(1950)、《埃及风光》(1951)、《哈德逊河风景》(1951)等。戴维?史密斯的作品从未脱离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基本原则――明晰的结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在立体主义设法把两度空间扩大到四维时,他却把一些雕塑的三度空间消减到两维,因此其作品风格多变,对后人影响很大。1961年起史密斯开始创作《立方》系列(图2),这些作品大量运用各种尺寸的立方体组建如建筑般的宏伟结构。这种艺术成为美国抽象雕塑的先导,并直接影响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极少主义艺术。同样是在60年代,他还为意大利政府创作了另一种艺术风格迥异的系列雕塑《沃特里》。《沃特里》所用材料并非新制造的,而是利用了一家工厂的现成品。这种新的雕塑技术常被称之为“集合主义”――一种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手法。总而言之,戴维?史密斯的雕塑作品是美国机器时代典型产物,他在吸收欧洲现代雕塑的创作理念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史密斯的作品对英国的安东尼?卡罗(Anthony Carro)和飞利浦?金(Philip King)产生了很大影响。卡罗在1959接触史密斯后,开始通过焊接或螺栓组装金属构件来创作抽象雕塑,形成拼装钢板和网格形式后再涂上大胆的平面色彩{13}。在史密斯作品的基础上,卡罗又前进了一步,他把雕塑从底座上拿下来,直接放置到地面上,使雕塑不再是高高在上仅仅供人欣赏的物品,而是与周围环境相呼应,拉近了雕塑和观众的距离。他早期的作品《正午》(1960)和《夏天之后》(1968)是这方面典型的代表作{14}。另一位受史密斯的金属雕塑大师是菲利浦?金,金也是卡罗在英国圣马丁艺术学校(St.Martin School of Art)的同事。金在雕塑上的创新,是由对不同材料的探索驱动的,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钢开始取代玻璃纤维和塑料成为他的主要材料。他特意在伦敦之外成立大型工作室以加工大尺寸的钢板。1969年的作品《卷盘3》是软钢用锌喷射加热而成。他早期雕塑作品的表面总是涂满颜色,厚重的颜色是金当时作品的一个核心元素{15}。

金属焊接雕塑的成熟期是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标志就是在此期间卡罗和金等人一道,在英国的圣马丁艺术学校建立了现代雕塑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在英国乃至世界的著名雕塑家,如白瑞?弗兰那根(Barry Flanagan)、托尼?柯瑞格(Tony Cragg)、理查德?迪肯(Rrchard Deacon)和比尔?伍卓(Bill Woodrow)等。目前全世界所采用的金属雕塑教程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延续了从冈萨雷斯到史密斯再到卡罗的雕塑传统,把雕塑家看作工匠和手工艺者,将材料和工艺过程看作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雕塑语言的探索融入对钢铁的切割、锻造、焊接的工艺过程之中。

通过金属焊接雕塑的发展历程可知,作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科技的发展使金属材料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思想的推动使金属焊接雕塑成为可能。如今,金属现成品作为现代工业文明重要观念载体,已经成为雕塑艺术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尽管金属焊接雕塑在国外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在国内却发展缓慢。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适应广泛的社会需要,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雕塑工作队,之后组建了中国雕塑工厂,并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成为中国雕塑发展的中坚力量。早在1958年,中国美院的李秀勤就开始做金属焊接雕塑{16},但直接金属雕塑作为国内艺术院校的课程却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了{17}。1997年,我国香港著名金属雕塑家文楼先生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捐建了“文楼金属工作室”的基本设备,大大促进了金属雕塑的教学。此后,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增大,各类美术院校纷纷建立雕塑专业,招生数量年年创新高,雕塑设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金属雕塑教学作为美术院校一个重要的雕塑学科基础,中国美院、鲁迅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和广州美院等院校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金属教学体系。中国雕塑学会也于2008年9月在北京798创意广场举办了“金属之声”雕塑展,力图推动创作和学术研究。但不得不指出,就中国当代雕塑的整体状况来看,有关金属雕塑与抽象雕塑的创作与研究,还不够深入与全面。如何从学术基础的层面提升中国金属雕塑的艺术水准,除了需要艺术家组织更多的学术展览外,也需要精通金属加工技术的专业人士介入来共同推动中国金属雕塑的现代转型。

中国的金属焊接雕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的前卫性及焊接雕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性思考日趋增强,必将推进中国的焊接雕塑的市场化进程。

二、关键技术

金属焊接雕塑需要那些金属加工方面的关键技术呢?显然焊接技术是最为关键的;其次,切割技术在不少金属雕塑作品中往往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为了使最终作品更加美观,往往辅助一些热处理、酸处理、着色、抛光和涂刷等工艺措施。本文这一部分将重点介绍焊接和切割方面的专业知识。

根据国际焊接协会的定义,焊接是指通过加热或者加压或两者并用,使被焊材料达到原子间的结合,从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18}。焊接需要外加能量,如火焰、电弧、电阻、超声波、摩擦、等离子弧、电子束、激光和微波等都可以为其所用{19}。常规的焊接方法主要是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埋弧焊。目前来看在金属焊接雕塑创作中得到应用的主要是手工电弧焊、氩弧焊和CO2气体保护焊。但随着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不排除一些先进的高能束焊接方法如电子束焊、等离子弧焊和激光焊等得到开发和应用。切割往往是金属焊接中必不可少的步骤。金属切割的方法也很多,比如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激光切割等,主要根据所要求的切割质量和经济性方面来选择。考虑到一些大型的金属焊接雕塑往往是露天摆放,因此不可避免会面临风化、生锈等问题,所在选材时要考虑金属材质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问题,必要时在作品完成后进行一些辅助的工艺措施处理。此外,金属材质不同,其焊接性往往差别很大,对从事雕塑创作的人员也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1.手工电弧焊。手工电弧焊是一种最常见的焊接方法。虽然焊接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焊接方法层出不穷。但手工电弧焊一直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操作简单、入门容易、设备便于携带、对外部条件也没有特殊的要求,所以手工电弧焊在金属雕塑创作中也可以大显身手。手工电弧焊焊接的质量固然与操作者的技术有关,但焊接参数的有效把握才是关键。主要的焊接技术参数有焊条的种类和直径、焊接电流和电压、焊接速度和焊接层数等。选择焊条时一般考虑“等强原则”,即要求焊缝金属与母材等强度。对形状复杂或厚大的构件应选用抗拉性好的低氢焊条;对坡口不便于清理的构件应选用对水锈不敏感的酸性焊条。焊条的直径是根据焊件厚度、焊接位置、接头形式和焊接层数等进行选择的。根据工件厚度选择时可参照表1{20}。焊接电流是手工电弧焊的主要焊接参数,也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调节的参数,而焊接速度和电弧电压都是由焊工控制的。焊接电流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焊条直径、焊接位置和焊道层次等因素,表2是常用的各种直径焊条适合的焊接电流参考值{20}。

  2.氩弧焊。氩弧焊是用氩气作为气体保护的一种电弧焊,即用氩气把空气与焊接区域分隔,防止焊区的氧化{21}。氩弧焊可分为钨极氩弧焊(TIG)和熔化极氩弧焊两种。TIG焊的优点是由于熔池受氩气保护,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焊接接头,几乎所有金属和合金都可使用这种焊接方法;电弧稳定,可以焊接从半个毫米到100毫米不同厚度的板材;焊接位置不受限制;焊接去几乎无烟尘和飞溅,便于观察焊接施工情况。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在金属焊接雕塑创作中TIG焊是除手工电弧焊外另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焊接方法。图3是笔者带领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利用手工氩弧焊将4mm×50mm厚1mm的不锈钢长竿与15mm厚0.8mm的不锈钢球焊接起来的实例。需要指出的是TIG焊要求操作者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并具有灵巧的操作技艺。另外,根据使用的电源种类,TIG焊分为交流、直流及脉冲TIG焊三种。直流TIG焊又可分为直流正接和直流反接两种,前者指工件接电源正极,钨极接电源负极,后者则相反。大多数金属(除铝、镁),一般选择直流正接为好;铝、镁及其合金则以选用交流铝、镁为好,若是薄件,也可选用直流反接法。熔化极氩弧焊是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的一种,可适应大型构件和所有金属,也可进行全位置焊接。与TIG焊不同,MIG焊采用焊丝作为电极,电流可以很大。但缺点是MIG焊所用氩气比TIG焊多,氩气的价格也相对较贵。在金属焊接雕塑创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在对焊缝成形控制不是很严格的情况下,用CO2气体取代氩气的CO2气体保护弧焊不失为一种选择。后者也是MIG焊的一种,具有焊接速度快、焊接变形小、抗锈能力强、焊接成本低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低碳钢、低合金钢等黑色金属的焊接。

3.高能束焊接方法。高能束流(Hign Energy Density Beam)加工技术包含了以激光束、电子束和等离子弧为热源对材料或构件进行特种加工的各类工艺方法{19}。高能束焊接的功率密度可达105W/cm2以上,具有可精密控制的微焦点和高速扫描技术的特性,可实现位材料的深穿透、高速加热和高速冷却的全方位加工。其中电子束焊(Electron Beam Welding)是利用加速和聚焦的电子束轰击置于真空或者非真空中的焊接所产生的热能进行焊接的方法,既可以焊接结构庞大的构件,也可以焊接微小精密的构件。变截面电子束焊技术的出现,可以实现复杂构件的一次焊接成形。激光焊(Laser Beam Welding)是以聚焦的激光束作为能源轰击焊接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焊接的方法。激光焊可以与MIG焊复合,焊缝成形美观。等离子弧焊(Plasma Arc Welding)是借助水冷喷嘴对电弧的拘束作用,获得较高能量密度的等离子体弧进行焊接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先进的高能束焊接方法在金属焊接雕塑创作中应用的例子还很鲜见,但由于高能束焊独特的优势和一些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和普及,进入金属雕塑领域是迟早的事。

4.切割技术。金属焊接雕塑固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金属材质,但有时为了更能体现雕塑家的思想可能需要对金属材质进行机械加工。其中进行切割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金属切割的方法有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和激光切割三种,主要是根据金属的类型、厚度和数量来选择。火焰切割是应用最早的,20世纪初已经出现{22}。其原理是通过燃料气体(如乙炔)和氧气和钢铁产生化学反应来加热金属。优点是设备成本低廉、缺点是仅适合切割碳钢等,对不锈钢和铝则不适用。另外,割炬需要预热并且队操作者的使用技巧要求很高。等离子切割是20世纪50年明的一种通过精确控制电弧来切割金属的方法{23}。其优点是可以适用于很多不同种类的金属,例如:低碳钢、不锈钢、铝和铜等有色金属。缺点是设备复杂,成本较高。激光束切割和激光焊接一样,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24}。主要有气体和固态两类。其优缺点和等离子切割比较类似,但与后者相比,激光可用于精密切割,可以切割非常薄的钢材。图4(a)和(b)是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利用激光二维和三维精细切割的自行车艺术品和航空发动机叶形孔,其中不锈钢板材的厚度都是1mm。

不锈钢雕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当代;雕塑材料;个性艺术语言;重新解构

一、中国当代雕塑的兴起

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其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自然,雕塑艺术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国雕塑写实传统风格与西方现代雕塑在内容、形式、观念上产生冲突。在剧烈的冲突下,引发了中国年轻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首场运动“85”美术新潮。在这股新潮的趋势下,中国雕塑受到极大的影响,年轻的雕塑家开始不断地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材料的尝试和运用方法。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新材料。进入90年代,中国的雕塑作品开始由单纯的模仿西方现代主义雕塑,进而转变为有明显中国文化特点的实验雕塑。这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雕塑家,如项金国、展望、王强等。他们在学习西方先进观念、材料技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个性化的方法,并且把中国独有的本土文化带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二、中国当代雕塑中的材料运用

工业技术的提高,使得同样的一种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观者眼前。中国当代雕塑对材料的运用,不论是从种类、工艺、还是功能上都是在不断地寻求创新。因此当代雕塑对材料的运用不再仅仅是泥、石、土、铜等,而向一切可被雕塑家利用的资源。这样雕塑家才能从不同的材料上寻求灵感,创作出更多风格各异的作品。

(一)当代雕塑对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展望是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人物。他很早就开始了对雕塑创作的思考,不断通过新的技术、材料和观念来进行雕塑创作。展望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不锈钢假山石。以不锈钢来表现假山石,使得观者感受到与传统假山石带来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不锈钢的光滑、反光的表面,使得自古就有的假山石艺术形式在当今的社会氛围中,重新被人们认识且带有强烈的现代感。这也形成了展望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此外,他以不锈钢为材质还创作了如“公海浮石”、“珠峰计划”等系列作品。展望通过不锈钢这种坚硬、光滑的材质,来构建出一个其对社会所期望的精神层面,并通过其对传统的园林等进行包装改造,使其富有工业时代美感。该作品在揭示人文精神含义的同时,也显得与现代工业城市的建筑更加和谐。

(二)中国当代雕塑对综合材料的运用

“综合材料雕塑”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被提出来的,指的是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同时运用于一件雕塑作品中。其主要特点在于使用材料的特性,是由材料本身具有的材质特点来构成雕塑的形式美。这时起,中国雕塑家开始突破传统写实为主的手法,使材料性雕塑成为与时代相呼应的艺术语言。当时的代表人物有隋建国、项金国、许正龙等。

如在90年代初,隋建国通过对石、铁、木等材料的反复尝试,从中发现了沉稳、厚实的内在材质特点。其代表作品为《地罡》,在作品形式上采用将钢筋或者螺纹钢与天然的石块镶嵌结合,把自然形态的石头和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钢铁紧紧的束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生既如此的感觉。

时下的雕塑语言表达方式上,呈现出来的多样化使得艺术界对雕塑的界定越来越模糊。在当代更多的艺术家通过使用综合材料来创作出装置艺术、观念雕塑,来表达对当代社会的看法和思考。如今欧洲装置艺术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表达雕塑家个性语言的途径。而在中国当代雕塑家对综合材料的运用中,也不断地在作品中加入中国民族特色元素。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蔡国强、黄永f、艾未未等,他们的作品中融合了强烈的民族元素和表达了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独特看法与理解。

不锈钢雕塑技术范文第3篇

“水滴”现在安然地矗立在上海市南汇区临港新城,可是在施工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技术难题,是值得回味的。

“水滴”雕塑是以三维电子模型设计的方案。如果用以往的雕塑施工经验来施工,显然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用原始的工艺解决不了“水滴”的创意,也实现不了设计意图。经过认真研究,我们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计算机放样、下料。根据设计要求,雕塑仅外表面就有1280块大小不等的块面,为了突出作品的视觉效果,采用了sus3043.0mm镜面不锈钢。这一方法与材料的运用,体现出了创意者的设计理念。

“水滴”雕塑的空间环境是四边环水的湖中央,夏季受台风直接影响,冬季受寒潮大风影响很大,风环境恶劣。应结构抗风设计的需要,建设单位委托了同济大学对该结构钢体模型测力风洞试验、风振响应以及结构力学等的测试。有了科学的依据,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加之多年积累的施工经验,我们开始了施工。“水滴”的结构标准是按200年一遇的抗风压要求设计的,是50年一遇普通常规标准的4倍,这无疑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施工标准。由于雕塑矗立在直径为30m的圆台上,而这个圆台是混凝土框架顶板结构,吊车不能在其上作业,只能选择了300t的大型吊车将30多吨重的“水滴”钢构分别从20多米远处吊到所需位置。由于所处的环境施工现场中遇到大风是常有的事,风一大便影响氩弧焊的焊接,因而采取了挡风措施,特别是在高空作业,焊接、打磨、抛光等一系列工作的进程难度是相当大的。

在施工中最大的难度是将主体结构放样、焊接、组装后,要确保计算机计算的每一块尺寸不同的不锈钢板,完全准确地覆盖在钢架结构中,如果这个造型结构是立方体或长方体的话,也就谈不上有多难了。问题这个造型结构是一个椭圆形并且分为几组圆环的层叠,随着弧度的变化所需的每一块装饰性的镜面不锈钢板的尺寸都不相同,所以钢架结构不准确的话,便不能准确安装上这1280块镜面板,必须在施工前反复修正焊接变形,才能确保与计算机的下料吻合一致。

在同仁们的齐心协力下,在科学合理施工的前提下,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制作安装任务,得到了建设单位和有关专家的认可,也对进一步掌握用科技手段来实现设计意图,表现设计效果作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不锈钢雕塑技术范文第4篇

材料也是新时期城市雕塑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时也对不同空间环境所使用的材料做出了普通的要求。材料的质感、肌理、光感、色彩甚至触感都直观地影响人们对艺术品和空间环境的总体认识。当代城市雕塑的材质多种多样,从过去传统的石头、水泥、铸铜发展到今天的钛金属、不锈钢、玻璃钢、铁板、木材、琉璃等。近年出现的一些倾向于达达主义的作品,更是表达了对环境与生态的关注,废弃材料再度被挖掘,组织并构成新的艺术形态。

二、城市雕塑的形态要素与空间环境的联系

城市雕塑形态的塑造不仅在于对造型语言的运用,也离不开空间环境对雕塑体量与空间容量的制约,从材料质感、色彩和光线的选择,到结构、形态、比例的推敲,到外部总体的形态,再到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显示着既能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空间类型相呼应,又能适应现代文化与生活的需求,不断创造精致、宁静、高品位的空间环境。

1.雕塑尺度与空间容量

城市雕塑的尺度是关系到雕塑与空间环境相互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雕塑设计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的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不同体量的虚实界面。实的界面越多封闭感越强,体量感越大;虚的界面越多,开放感越强。虚实结合能充分表现形体的感染力与尺度的大小。与传统架上雕塑不同,城市雕塑既要考虑自身形体的比例、尺度、虚实关系又要权衡自身体量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只有在两方面都达到适合才能体现出城市雕塑的特点。新时期城市雕塑选址的多样化,使得雕塑体量与空间容量的调配更显重要,空间容量对雕塑尺度的制约直接影响到城市雕塑的空间塑造和艺术效果。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环境的空间容量是确定雕塑体量的重要依据。一方面体现为雕塑的视觉观赏区域应与环境所允许的范围相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雕塑的体量与所处的空间的视觉协调性。传统视觉理论认为,人们观赏城市雕塑的最佳距离于雕塑整体高度的二至三倍之间。在三倍距时,可以看到雕塑主题效果和整体背景环境,雕塑的主体也处于环境的中心;在两倍距时,雕塑主体突出,背景退居其次;在一倍距以内人们可以欣赏到雕塑的细节,但不能顾及整体环境。因此,观赏城市雕塑的最佳视角应在18-26度之间,极近视角不应大于45度。这种视觉理论在传统的古典雕塑中取得了完美的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雕塑,常常借助台阶、水池,花坛与柱廊在尺度上的调节作用来烘托主体,增加空间环境的层次,或组织引导观赏视角。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态、尺度、属性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城市雕塑的风格、主题和造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而言,对于主导型城市雕塑,可根据整体空间的容量合理确定视角,在最佳观赏范围内进行环境布局,以确保雕塑的效果。而那些尺度巨大的主导型城市雕塑则应注重尺度的调节和细节处理,确保观赏者在近处也有良好的视觉感受。从近年出现的一些反映大众人物世俗生活的作品,如《深圳人的一天》中,可以看出设计师除了考虑视角控制外,更加注重雕塑的人性化表现。这些城市雕塑的体量和真人大小相仿,对于观赏者极具亲和力,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思想。因此,环境的形态及其空间容量、城市雕塑的属性和人的视觉特点都是确定城市雕塑体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2.雕塑质感与空间属性

传统城市雕塑的材料种类不多,主要以水泥、石材和青铜为主,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城市雕塑材料空前发展,质感和肌理也成为当代城市雕塑的一种手段。对材料表面的处理,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城市雕塑的创作可利用材料的表面质感肌理变化或材质属性达到所要的完美效果。随着城市雕塑材料种类和色彩范围的不断拓展,涌现出金属雕塑、木质雕塑、陶瓷雕塑、玻璃钢雕塑、有机玻璃,和灯光结合的夜景雕塑,活动雕塑、水景艺术和用冰雪、沙等制成的临时性雕塑等,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拓展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力。城市雕塑对材质的表现除了受造型规律的影响外,还受空间环境的制约。如环境的性质对城市雕塑的质感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约束。机动车道绿化带和街心广场中的城市雕塑不宜选用镜面不锈钢和镀金、钛合金等反光材料制成,以避免强烈的反光影响司机驾驶。而在一些小型的文化广场为了使雕塑很好地与环境相融合,则多采用不锈钢等高反射的材料,使周边环境映射到雕塑里,使雕塑与环境相协调。材料的不同质感也会使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城市雕塑的材质选择应兼顾空间环境的总体氛围。在纪念性空间环境中,花岗岩、青铜、大理石的质感多给人以沉稳、庄重的感觉,而玻璃、不锈钢,色彩丰富艳丽的有机塑料就很难与庄重感取得协调。但这些材料多用于市民广场或社区公园中,烘托轻松活泼的生活情趣。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传统的单一功能的空间制约性较大,而现代的多功能开放空间性质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对城市雕塑材质的约束较少。雕塑材质对这种制约的反映,首先要体现出与空间环境的功能和氛围相一致,同时要兼顾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上。

3.城市雕塑的色彩与空间氛围

城市雕塑的传统材质多为本色,色彩单一,主要依靠形体的变化与细部刻画来达到整体观赏的完美视觉效果。现代城市雕塑的形态、尺度、色彩、肌理以及使用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材质和色彩的城市雕塑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景观和人们审美的需要。色彩不再是雕塑形式的附属,而成为雕塑的一个主要表现手段。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色彩的视觉魅力,创作出五彩缤纷的城市雕塑装点城市空间环境。考尔德(美)的活动雕塑运用红、黄、蓝等颜色,以简洁的形体将单调沉闷的城市空间点缀得充满生机。帕翠西娅•贝德(法)的《粉红虎风》大胆地采用跳动的红色贯穿整个作品,在绿地、蓝天的映衬下取得异常鲜明的视觉效果。但雕塑家对色彩的选择也要受到空间环境的限制,尤其是空间氛围对城市雕塑色彩的制约。空间氛围对城市雕塑色彩的制约主要体现在视觉协调性和审美习惯两个方面。环境中空间形态和景观构成的差异性导致了对雕塑色彩的不同要求。在纪念性空间中,城市雕塑的色彩应遵从庄严、肃穆的氛围,以稳重的基调为主,不适宜采用鲜艳的色调;而公园绿地的空间氛围轻快活泼,城市雕塑相应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因此,城市雕塑的色彩设计必须考虑与环境的协调配合或对比协调,或相似协调。如美国华盛顿纪念碑与林肯纪念堂采用相似的色调,白色与周围环境中大面积的绿色相协调,整个环境完美而统一。又如在山西平遥古城墙下的几组反映明清时期古城居民生活场景的青铜雕塑,深色青铜雕塑与浅灰色古城墙面形成对比,浅色调的城墙成为雕塑的背景。青铜色所特有的古老韵味和沧桑感又与历史悠久的古城情调相吻合,加大了雕塑的艺术感染力。如果雕塑换用现代感强的反光材料,艺术形象将迴然不同,与环境的主题很难达成一致。在造型和色彩较为单一的现代建筑环境中,色彩鲜艳的抽象雕塑往往因图底关系的视觉效果而成为城市景观的聚焦中心。为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丰富其视觉感受,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城市雕塑的色彩与环境氛围的协调,可以统一空间形态、塑造环境的气质和格调。城市雕塑色彩的恰当选择对雕塑形态的成功塑造作用显著。城市雕塑的色彩选定应以环境空间的整体协调为基准,根据具体的环境特征确定相似或对比的协调手段,同时又要尊重城市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突出环境的主要特征。

4.城市雕塑在空间中方位的选择

城市雕塑在空间设置方位上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雕塑的表现力与环境的特征,不同的空间方位所产生的光照效果迥异。运用光影效果来增强雕塑的体积感和韵律变化是城市雕塑创作的有效表现手法。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雕塑通过光照的作用会与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形体变化,从而丰富环境的视觉感受。现代城市雕塑对光影在雕塑形态上的创造力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尝试和创新。光线直接影响到城市雕塑形体的韵律、体积感、明度和色彩的变化。日照角度的改变赋予体块类雕塑不同的形体特点。传统雕塑手法细腻,注重细部刻画和材料肌理的表达。如罗丹留存泥塑痕迹的雕塑,光线赋予作品生动的表现力。对于极简主义或立体构成一类雕塑,光线不仅可以增强形体本身的空间感和节奏韵律,也是通过材料的光泽和反射创造奇妙幻影的手段。譬如晴空中掠过的浮云在不锈钢雕塑上投下的千变万幻的影像,使雕塑与环境相融合。而在亨利•摩尔流派圆润饱满的有机体中光线的变化随曲面体缓慢细微地表现出来,时间凝聚其中,立体的三维空间演变成四维的时空艺术,自然界生命的主题得以强化。霍斯玛(美)创作的《鱼球》,光影在曲面翻转处的微妙变化,使得作品更加气韵生动,熠熠生辉。此外,光线也直接影响观赏视线。作品主要立面的布置,要综合考虑场地的进入方式、方位和面的布置,要综合考虑场地的进入方式、方位和远景效果。对于有明确主立面的雕塑,如纪念性、浮雕类雕塑,必须在总体布局中优先考虑光照的时间、角度与场地形式,流线组织的关系。这里,依据城市雕塑的规模和尺度的不同,利用观赏时顺光或逆光的角度,也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效果和气氛。

三、结语

不锈钢雕塑技术范文第5篇

道路为不对称设计,绿化带和人行道比车行道宽,使人、交通、建筑三者的关系更加合理。北侧人行道旁,建有8个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植物园,使道路具有园林景致效果。

世纪大道功能定位为城市景观大道,法国夏氏-德方斯提供的方案设计,将世纪大道中心线向南偏移10米,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对称道路,气势宏大,具有强烈的园林景观效果。

世纪大道也是第一条绿化和人行道比车行道宽的城市景观大道。在设计上较好的解决了人、交通、建筑三位一体的综合关系。为凸现园林景观效果,绿化景观人行道占69米,北侧44.5米宽的人行道布置了4排行道树,常绿的香樟在外侧,沿街的内侧则是冬季落叶乔木银杏,起到了夏遮冬透的树种效果。

南侧24.5米宽,布置了2排行道树。同时北侧人行道还建有8个180米长、20米宽的“植物园”,分别取名为柳园、水杉园、樱桃园、紫薇园、玉兰园、茶花园、紫荆园和栾树园,主题突出、各具特色。

道路沿途还设置了以时间为主题的雕塑和艺术作品,景致独特,文化韵味深厚。

世纪大道的建筑雕塑主要有:世纪辰光,位于世纪大道与崂山西路的交汇处。以中国古计时器“沙漏”为原形,9根高低不一的不锈钢镶玻璃立柱“沙漏”,呈抛物线分布,构成行星轨迹。每隔2至5天,电泵就会把漏掉的沙再打上去。这座世界罕见的古代科技与浦东的现代建筑相得益彰,别具情趣。

五行,其创意源自中国古代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以金、木、水、火、土5个甲骨文字造型为基本设计元素,5部分雕塑形象各异,“金”取三角形,呈塔形立于中央,“木”由立方体作大胆切割而成,“火”取火苗形,以上三者皆以铸铜为材。

“水”用不锈钢做出流畅的象形文字水形曲线,“土”则取材于自然山石切凿而成。东方之光,位于世纪大道杨高路交汇处开阔的环岛上,背靠大型广场的世纪公园,以原始日晷为原形,采用不锈钢管网架结构,令人联想到遥远的历史。

日晷上小下大,椭圆的晷盘象征地球,晷针穿过的中点代表中国。据天文学家测定,晷针指向正北方,具有计时功能。

根据世纪大道的命名特点,世纪大道上的城市系列环境小品规律性地体现了其整体性和现代高技术的风格。以时间为主题的雕塑,使整个世纪大道成为世界上唯一以时间为主题的城市雕塑展示街。

目前已建有东方之光、世纪晨光、五行等雕塑。同时简洁的造型配以精致的金属张拉结构小品,无论是立柱、还是长椅、护栏、灯杆及遮蔽棚都采用了统一的色调,成为标志性、特征性的色彩。

相关期刊更多

不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

装备机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热处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