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创造性;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0-01

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的急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逐渐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呢?现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含义

所谓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理解、联想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是多种思维形式,是辩证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深度结合。通俗讲,“创”即打破常规,“造”即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结果包括理论、方法、事物、产品等。创造前提是“创”,没有“创”就谈不上“造”。

二、现实中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因素

1、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第一因素。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保守、惰性思维、迷信权威。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所以,考试助长了学生的思维保守。正是考试的长期训练让学生把本属于进行时态的知识当成了完成时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过度重视标准答案,不考虑知识的获取过程。结果当然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接近一致,越来越淡化的就是想象力了。也就是说,僵化的应试教育是思维保守的原因。

2、发散思维受到阻碍。心理学认为,逻辑思维为聚合思维的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模式,追求答案的唯一正确;而发散思维则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也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它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答案。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与1相加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与1的和可以是多种答案,比如等于0(两只雁往相反的方向拉车,车原地没动),等于1(兄弟两个感情好得像一个人),等于3(夫妻结婚后有了孩子)。在我们的汉语中,它也可以等于十、二、王等,这些都是发散思维也就是想象力的表现。实际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往往受到阻碍。

3、创造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向受到“非凡论”观点的影响,也就是将创造力与发明和重大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认为创造力是少数人的特长,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才具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非凡论”的误区,倡导创造力即“平凡论”的观点,把创造力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只要利用和开发即可。实际上,创造力本来就是生活化的、多方面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餐馆有一道菜,叫做“棒打猪八戒”。它其实就是蒜苔炒猪肉,这就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帮学生摆脱对学术权威的崇拜,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现学生的创造力。

三、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和谐、向上的班风,营造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建立融洽、平等、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既利于情感交流,又能促进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的十多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就是一个生命的互动过程,应该是教学相长,彼此成为一个思维碰撞的共同体,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在生命的互动过程中,师生间分享对方的思维、知识和见解,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和理念,同时也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爱好,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本来就蕴藏着创新意识的一株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发扬。

四、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动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兴趣。比如用直观天平的平衡导入学习等式性质,由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导入数轴的教学等等。事实上,兴趣激发创造性的例子非常多,从我国的陈景润、华罗庚等数学家到国外的欧拉、牛顿、阿基米德等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惊人成就,都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相关。难怪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读书先要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首先要“疑”,没有“疑”就谈不上“创造”。而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则是迈出“质疑”的第一步。如在学了锐角函数后,有学生提问:“正弦、余弦只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有吗?”“边长与锐角的余弦、正弦有关吗?”教师首先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解疑交流允许发表不同意见,教师总结。学生融入这样大胆猜想的氛围中,不仅会养成敢问敢想的习惯,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挑战性及创新的解题都得到了培养。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拥有创造才能的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我们从数学课堂作起,从引导每个学生作起,让数学教学变成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一起创造。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学生创造愿望的培养

任何创造都是个体充分发挥了智能因素的结果,但智能因素都要非智能因素的积极支持,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是大脑活动整体性的一种表现,各种非“智能因素”的逐步形成,构成了一个动力系统,强有力地作用于各种“智能因素”,影响它们的活动程度和作用方向。

以前在朴素的旧知道观念下,要是听到一个孩子“智能超前” 便往往认为他姜来必然有大出息,二事实不一定如此,有的甚至“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原因都在于“智能系统”与“非智能系统”并未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结构。这就要求一个人要想真正成才,就要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锻炼坚强意志,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上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愿望。

人们在参观青少年创造发明展览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中小学生正处在学习阶段,怎样就有所发明了?接着就就应该想到,他们早就有了创造的愿望,所以心里总在琢磨并且敢于付诸实践,中小学生如果知道读书、听课做作业,丝毫没有创造的理想与愿望、那就不没有创造行动,而且他的学习必然呆板被动还缺乏创造能力。

二、成果感的喜悦

任何人都有追求成果的本能或者说因成果的取得而本能地感到喜悦,因获得成果而产生的积极情绪,这种情绪当然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他有助于成果与兴趣,理想的交替上长,即兴趣,理想促进人们取得成果,而成果的取得又反过来强化了兴趣与理想,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不仅能使个体对社会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而且做出的贡献也使个体产生一种积极的重要的幸福之感,爱迪生拥有一千零九十三项发明,,爱因斯坦有二百四十八篇著作,毕加索一年平均要作二百幅画,在诸如此类的数字背后,都存在这一个实际成果与创造热情交替上长的事实,试想一个“棋迷”如果下了十年棋而未赢一局,他还会对棋产生兴趣吗?事实上只输不赢的人根本不会成为“棋迷”。

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想象,创造的兴趣与愿望的同时,要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他们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

三、信息的反馈

有志于创造的人,当然都知道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并且也的确为此而做出了努力,但这努力究竟效果如何呢?这是不能凭借“自我感觉”来检查的,许多人就因为相信“自我感觉”因而就缺乏“自知之明”。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必须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然后从实践的结果上得到可靠的反馈信息,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98-02

应试教育只是要求讲清楚、听明白、弄懂会做。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起始阶段,提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上述是数学教学的两个层次。目前,还没有等上培养思维的目标落于实地,人们又迫不及待地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课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思维培养的目标、方向和要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个自卑感很强的人,怎么敢于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生对教学产生了畏惧和厌烦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学不会的。具有良好的动机是自信心产生的前提,而表扬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对于那些通过独立思考而做对了题或答对了老师提问的学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这是逐步转向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创设富有开拓性的情景和氛围,把学生置于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之中,积极引导他们多想、多问,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创造精神形成的基础和开端。创设情景实际是把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问题现实化或生活化。依据现实认真地观察数学问题、回答数学问题,容易出现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思维异常活跃这种局面。思维的活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列几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方式:激趣、质疑、联想、探索、应用等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和形成的几个阶段。

一 激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克服困难,积极的探索、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 ,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 质疑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应当经常为学生创造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在概率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布袋中有2个红球,3个白球,5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均相同。

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这样可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探究。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培养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布置这样一道题:在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兴求解,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3.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通过阅读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凡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切不可因为学生的问题与自己的备课有异同或怕影响教学进度而给予制止。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更乐于自主学习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 联想

创造性思维是联想的直接产物。联想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延伸、扩展和辐射。辩证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活动的内在机制。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于培养联想思维;培养联想思维在于培养辩证思维。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我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就是一种联想。数学联想是数学创造由隐到显的中介,联想过程实质是一种创造过程。加强辩证思维和联想思维的训练,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后联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小组议论猜想,很容易得出相离、相交、相切等结论。

四 训练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因此,问题的设计、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方式:

(1)训练学生由同一题设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目的是学生要克服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寻求解题方案,既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这些结论的得出过程,充分揭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训练学生根据同一结论联想到多种题设的发散性习惯。例如:ABC中,E、D分别在边AB、AC上,要使ABC∽ADE,只准增加一个已知条件,可以有哪几种方法?这样做学生认为是自己出题自己解答,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觉得可以一试。同时,这种训练还可以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培养了他们善于创制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⑶加强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法横生,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向进行剖析,从而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和最佳解法,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强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题的技能技巧。

五 探索

联想是探索的表现形式,探索是联想的指向和升华。教学重在设计并营造乐于创造的氛围,由以往的学生模仿转变为学生探索。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对结论的追求。数学中有许多习题常可改变为开放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多思考、多探索、多尝试,不仅要发现创造性的解法和证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寻求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B: Ok. Where shall we meet?

A: 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B: All right. 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see you later.

A: see you later.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初中第二册Lesson 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B: Sorry, I don’t know. Ask him, he may know.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C: It’s over there. Walk along the road, and take the second turning on the right. Then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 It’s about 15 kilometres away. You had better take a bus.

A: Which number do I need, please.

C: I think you need a number 12.

A: Thank a lot.

C: Not at all.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

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如:on duty            Who’s on duty today?        I’m /she’s on duty

Are you /Is Li Lei/Aren’t you on duty today?

I’m not on duty and you’re on duty today.

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如下句子:

      It’s time to

swim

go home

have a rest

go shopping

have a cap of ten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初中历史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83-02

初中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呢?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

2强化训练,开发学生的分散思维

训练分散性思维主要是训练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

2.1利用假设或变式,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指对剌激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中利用假设或变式,让学生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教《抗日救国之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内容时,提问:“如果杀了,情况将如何?”学生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有的说的把杀了,对上层中不抗日的人是个警告;有的认为可能引发内乱;有的说杀死,对人民、对国家、对共产党进行的革命事业有利。此时,老师告诉学生如果把杀掉,上层将引发夺权之乱,民族危难更大。学生就明白为什么“西安事变”要采取和平解决的道理了。

2.2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剌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思维量。教学中应启发,诱导学生转角度、全方位的去思考,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信息量。如对历史人物左宗棠的评价,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亦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再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从左宗棠自身来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放历史时刻。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2.3采用延迟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对剌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有新奇的成分。延迟思考,即不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以求见解的开拓性、独创性、如教《新航路的开辟》时,向学生介绍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认识”现在史学界的三种观点: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有更多的人倾向于用“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给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课堂上学生争论后还意犹未尽,课后又去找资料!只有经历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3开展课堂探讨,创造积极的思维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时代在改变,学习的主体也在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课堂探讨可以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平等气氛,让学生直接、自由地参与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而老师只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给予学生适当的指点。

4重视积累,扩大信息输入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不能丢掉"双基"讲创造,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我在教学中,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经常把我从其他资料、专著上的有关材料及时向学生介绍,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也把其他学科如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在长期的"能源补给"中,我发觉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5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认知观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学科课程的“谋生立命”之本,没有基础知识充实的课程只是一具骷髅,而没“血”没“肉”,无法产生生命律动,更无法发挥学科课程应有的功能。

相关期刊更多

创作评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少年体育训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体育总局

美与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