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脉冲理疗的作用

脉冲理疗的作用

脉冲理疗的作用

脉冲理疗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 妇科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84-02

妇科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其传统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法虽都有一定发展,但受其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等因素限制。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疗法正在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法本身及在妇科肿瘤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1 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疗法的来源及研究现状

1.1 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疗法的来源

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被发现的最早时间可能要追溯到17世纪50年代,此后又有多位学者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1961年,Doevenspeck将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用于工业消毒及预处理。1967年,Sale等首次提出电场会导致细胞死亡或减少。此法简单,也免去了患者的化疗痛苦及不良反应,因此具有巨大的临床潜力。

1.2 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疗法的研究现状

目前,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以其独特的生物电效应及在肿瘤治疗等领域展示出的良好前景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通过比较陡脉冲治疗前后荷瘤兔的肝肾功能、血图、ECG的变化,证实了陡脉冲治疗的安全性。这些研究为实验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作用机制

关于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不可逆性电穿孔效应

对于生物膜的结构,普遍认为:生物膜是镶嵌着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姚成果等从细胞的物质结构阐述为:在很强的电场力作用下,细胞膜和核膜会产生电穿孔,周期性的陡脉冲使微孔难以愈合。其结果是有可能引起微孔量滚雪球似的增加,对细胞膜和核膜的膜结构造成不可恢复性破坏。光镜、电镜的观察结果充分证实了这种预测。

2.2 凋亡效应 早前,Karl等研究指出,不可逆性电击穿能通过下调Bcl-2/Bax表达的比值,造成细胞器内促凋亡因子的释放,诱导细胞凋亡。近来,唐均英等观察到,陡脉冲作用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细胞发生凋亡,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到了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

2.3 抗血管生成及淋巴转移效应

一般来讲,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转移方式主要有局部浸润、血行转移及淋巴转移。罗小东等观察到陡脉冲处理后肿瘤组织体积减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均降低。李均等用美蓝灌注后发现,陡脉冲作用后的癌组织边缘模糊,无线样或环状的淋巴管,双重染色靶区内未见任何呈阳性反应淋巴管,仅见毛细淋巴管碎片样结构。这些实验暗示了陡脉冲的抗血管及淋巴转移效应。

2.4 免疫效应

研究表明,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引起恶性肿瘤,同时肿瘤细胞可诱导产生免疫抑制因子,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3影像学监测在治疗中的作用

通常超声、CT、MRI在深部肿瘤的局部治疗中能起到引导、定位、监测等作用。而超声因使用方便、价格经济而被广泛应用。在多种物理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固化的操作中,都选择其作为引导定位工具。而HIFU更是将聚焦超声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应用

4 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疗法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

4.1 卵巢肿瘤 卵巢组织复杂,肿瘤类型居各脏器之首,因位置较深不易扪及,发现时已多属晚期。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但病死率仍极高。

4.2 宫颈癌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40年来,由于普遍开展的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宫颈癌的病死率及死亡率不断下降。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但研究者们同时也在寻求一种能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胡娅等用陡脉冲作用于小鼠U14宫颈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研究中发现:实验组在治疗后即刻,光镜下观察电极针阳极区有大片均质红染区,细胞结构模糊不清,呈凝固性坏死;阴极区细胞轮廊尚清楚,形态变化不明显。治疗后18天,肿瘤见大片坏死区,呈核固缩、碎裂、溶解等征象。部分切片见残留癌细胞。治疗后7天,对照组和实验组体积生长即可呈现出差异,治疗后15天,实验组体积抑瘤率为54.85%。

卵巢肿瘤及宫颈癌同属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目前,用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治疗的研究报道虽还不多见,但都揭示了其治疗的有效性。此外,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治疗另外一些妇科肿瘤,如外阴癌、子宫内膜癌的研究尚未有报道,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此有所突破。

5 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疗法的独特之处

5.1 作用时间变短 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的作用时间仅为10 min或者更短,极大地的节省了治疗时间,同时也为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带来了治疗可能。

5.2 操作相对简单 仅需将电极针插入相应部位,施以一定参数即可治疗。

5.3 可能适用于免疫抑制患者 Al-Sakere等的一项关于肿瘤治疗区域免疫反应的研究表明,陡脉冲治疗后,作用区免疫因子并不增加,这意味着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可能同样适用于免疫抑制患者。

5.4 非热效应 与射频、HIFU等传统局部治疗手段不同,研究发现陡脉冲治疗中并不产生热效应,即热能并不是杀死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因此,相对于热疗法中由于大血管带走热量而使其周围肿瘤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疗法有望给予解决。

总之,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疗法是一种新的肿瘤潜在治疗手段,其操作简单、作用时间短,便于推广应用,因此该疗法在肿瘤包括妇科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景必将吸引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作为一种新的治癌方法,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法仍须进一步解决治疗仪的选择、电参数的剂量、疗效评价标准、远期效果观察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凌晓娟,熊正爱.电脉冲在活体兔肝组织中的电场分布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9):1916-1917.

[2]李成祥,姚成果.陡脉冲致兔肝组织不可逆性电击穿的量效关系.高电压技术,2007,33(2):75-78.

脉冲理疗的作用范文第2篇

王月华 女,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上海市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美学美容学上海市分会委员。2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三项。[摘 要] 目的:寻找治疗汗管瘤的有效方法,减少或避免治疗反应及并发症。 方法:以CO2激光脉冲式与连续式两种方法治疗汗管瘤患者66人,皮损730灶,对照研究其治疗反应、疗效、并发症及发生的原因,并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治疗反应为创面较原皮损扩大,脉冲组发生率16.21%,连续组发生率79.94%,具非常显著的差异。一次治愈率均为97%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脉冲组也低于连续组,具显著差异。 结论:〖HT5"K〗脉冲式CO2激光治疗汗管瘤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热损伤、创面扩大的治疗反应和并发症少于连续式。

[关键词] 汗管瘤 脉冲激光 治疗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0)05-0344-02

CLINICAL STUDY ON COMPARATIVE TREATMENT OF SYRINGOMA

WITH PULSED AND CONTINUOUS CO2 LASER

WANG Yue-hua ZHU Yi-ping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Hua shan Hospital,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0)

[Abstract] Objective:To find an effective therapy to treat for syringoma with less or no therapeutic reaction and no complications. Methods:〖WT5"BZ〗66 patients with syringoma,about 730 focuses,underwent treatment with pulsed and continuons CO2 laser.The therapeutic reaction,effectiveness and complica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The therapeutic reaction defined as that the lesion area enlarged after treatment.The occurrence rate in pulsed CO2 laser group was 16.21%,while in continuous CO2 laser group was 79.94%.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The cure rate was 97% in both groups.The occurr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was lower in pulsed group than that in continuous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Conclusion:The pulsed CO2 laser had a good cosme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syringoma since it did less heat injury to surrounding area,an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therapeutic reaction and complication was lower.

[Key words] Syringoma Pulsed laser Therapeutic reaction

汗管瘤是一种好发于女性面部的良性浅表性汗腺肿瘤,寻找本病合适有效的疗法已为临床皮肤科医生及有关人士所关注。现将我们在1996年~1998年期间以脉冲式与连续式CO2激光对照治疗汗管瘤的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与病情 汗管瘤患者66人,均来自本科门诊,女63人,男3人。年龄18~52岁,平均35.3岁,30~40岁者占56.1%。皮损表现为1~3mm肤色或浅棕色扁平或半球形丘疹,孤立或群集分布于眼周、口周及颈、胸部。皮损典型者29人,非典型者37人,均经环钻术获得组织病理证实。以一个丘疹为一病灶,随机用脉冲或连续式CO2激光进行治疗。

1.2 激光技术参数 治疗用波长10600nm的CO2激光,同路指示光为波长632.8nm的He-Ne激光,脉冲组采用上海激光总公司研制的LTL025-智能型25W CO2激光治疗仪,输出功率1~25W,脉宽(脉冲持续时间)0.05s,焦点光斑直径0.4mm,单脉冲或重复频率脉冲。连续组的CO2激光治疗仪输出功率1~30W,连续输出,功率密度160~180W/cm2,光斑直径≤1mm。

1.3 治疗方法 受治的病灶之间保持0.5~1cm的间距。分次治疗,首次治疗不多于3个丘疹,两次治疗的间隔时间至少2~3个月。先予常规消毒,后以冰镇的生理盐水纱块作治疗区域术前、中、后的清洁、碳化物的清除及冷敷。1mm之内的损害不作局麻。治疗后创面涂少量抗生素软膏,不包扎。创面完全愈合前,局部不化妆及面磨,避免潮湿。

2 结果66名患者中共治疗了730个病灶,脉冲组401个,连续组329个。同时接受两种方式治疗的有15人。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光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3.5年的随访。以一次治愈率及残余率来判定治疗效果,于术后1~3个月创面完全愈合后进行。

2.1 治疗反应 表现为术后创面较原皮损扩大,可见1~2mm宽的淡黄色凝固带或水肿带。创面愈合时间通常迟于未扩大创面1~2周。

2.2 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局部凹陷、增生性瘢痕、色素改变。色素沉着的时间均持续了3~6个月,色素减退的发生在术后8~20个月。因此并发症的判定于激光术后1~2年,其种类及发生率。

3 讨论

3.1 CO2激光为10600nm波长的中红外激光,能被含水量达75%以上的皮肤组织几乎完全吸收,作用深度仅0.05mm。同时由于CO2激光能量高、准直性好,能聚焦成0.1~0.2mm的光束进行组织的切割和小血管、淋巴管、末梢神经的封闭,而使手术精确、省时、不出血、疼痛轻、无交叉感染[1,2]。汗管瘤则多发生在血管、淋巴管、神经较丰富的面部,损害小、病变位置浅,一般不深于4mm。因此我们选用了CO2激光来治疗汗管瘤,并根据近年来发展的脉冲激光选择性光热分离的理论,进行了CO2激光脉冲式与连续式两种不同能量输出形式对照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脉冲组都明显低于连续组,具非常显著的意义。治疗效果上,尽管脉冲组因为CO2激光治疗仪的光斑小于连续组的光斑而造成残余率高于连续组,但并未因残余而造成并发症,况且一次治愈率也高达97%以上。就美容效果而言,由于治疗反应、并发症、一次治愈率都反映了美容效果,如创面较原皮损扩大可引起延期愈合或愈合不良,进而导致感染、疤痕、色素改变等并发症增加,因此脉冲组的美容效果也明显优于连续组。

3.2 CO2激光脉冲组与连续组治疗汗管瘤所致的结果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连续式CO2激光的能量输出的持续时间>0.5s,造成靶组织不断升温和热扩散,导致周围正常组织200~600um宽的热变性和凝固性坏死[2,3]。而脉冲式CO2激光的能量集中于瞬间输出,作用于靶组织的温度下降一半时的所需时间能控制在1ms内(即皮肤组织的热驰豫时间),使大部分热量局限于靶组织,边缘正常组织的不可逆性热损伤仅5~50um[2,4]。同时由于皮肤组织的热传导能力较差(与木材接近),对1ms内的脉冲激光所致的热反应也仅限于局部而不扩散到邻近组织。本项研究中采用的脉冲时间虽未达到1ms那么短,但是由于我们选择治疗的汗管瘤体积多在2~3mm大小,根据上述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和理论以及我们与连续式CO2激光治疗比较的结果看,0.05s的脉冲时间对治疗汗管瘤是合理、可取的。

3.3 治疗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与影响激光在组织中热传导的输出形式有关外,与治疗方法也有一定关系。我们以冷敷、受治病灶之间保持一定间距等方法来尽量控制受治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升温和热扩散。将治疗方法改进后的连续组的创面扩大范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种类与改进前的连续式CO2激光治疗结果[5]相比较,可见明显改善。

3.4 由于CO2激光的热效应本质是造成作用组织全方位的破坏,而汗管瘤的病变部位在表皮基底及其皮上部,因此尽管脉冲式较连续式有较大进步,然而要去除损害,难免不破坏真皮,难免有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并发症。而且激光的脉冲时间是一关键性变量,掌握得恰当才能更好地用于治疗[6]。否则过长可致误伤,进而创面扩大或遗留疤痕,过短则由于每次脉冲的能量有限,不能有效封闭或凝固小血管而影响手术视野,致使损害遗漏复发。无数次的过短脉冲还延长了手术时间及治疗次数。此外,并发症的产生与皮损的部位、个体差异等原因有关,或者原因不明,如肥厚性疤痕中,连续组6块疤痕中4块发生于胸部。色素减退中有两位患者是同时接受两种输出形式的治疗。而白斑的出现都发生在色素沉着消退之后的2个月~20个月。因此在本项工作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有关的机制、寻找治疗汗管瘤的更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皮肤与激光.见:刘承煌,主编.皮肤病理生理学[M].第1版.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30-447

2 Nemeth AJ.Lasers and wound healing[J].Dermatol Clin 1993;11(4):783

3 Venugopalan V,Nishioka NS,Mikic BB.The effect of laser parameters on the zone of therma injury produced by laser ablation of biological tissueo[J].J Biomech Eng 1994;116(1):62

4 Dover JS,Kilmer SI,Anderson RR.Whats new in cutaneous laser surgery[J].J Dermatol Surg 1993;19(4):295

5 王月华、周茂恒,邵玉兰.CO2激光治疗面部痣的并发症[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1):46

脉冲理疗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脉冲射频;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病程; 临床疗效; 观察

doi:10.14033/ki.cfmr.2016.32.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043-0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我国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慢性疼痛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发病群体以中年人为主,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1]。目前,我国临床尚不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多采用止痛药物卡马西平和微血管减压术对患者实施治疗,但长期应用发现,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较多,长期使用易对患者肝、肾功能造成损害[2]。而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法,一部分患者不愿接受。因此,现阶段我国临床迫切需要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脉冲射频是近年来才被我国临床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对脉冲射频治疗不同病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随机性纳入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94例原l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程的不同将94例患者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和研究3组。研究1组为病程小于6个月的患者,共34例,其中包括男16例,女18例,年龄46~75岁,平均(60.6±1.8)岁。研究2组为病程6个月~1年,共30例,其中包括男14例,女16例,年龄43~76岁,平均(60.9±1.7)岁。研究3组为病程超过1年的患者,共30例,包括男13例,女17例,年龄43~77岁,平均(61.2±2.1)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均在CT或C型臂引导下对三组患者实施前外侧入路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治疗时,患者仰卧位,肩下垫薄枕,取患侧口角外侧2.5~3 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选择穿刺点和同侧瞳孔连线所在平面与穿刺点和同侧颧弓中点连线所在平面相交的方向缓慢进针,在CT或C型臂引导下对准卵圆孔。确定进孔后进行感觉电刺激,诱发患者平时疼痛区域出现麻窜感,对神经刺激电压进行调整,当刺激电压小于0.5 V时,均能诱发出异感,表明穿刺成功。三组患者的脉冲射频治疗参数相同,温度为42 ℃,频率2 Hz,作用时间设置为240 s,治疗12周后对比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疼痛程度,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后4周的VAS评分降低幅度以及治疗12周的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

VAS评分标准:将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可以忍受;4~6分表示中度疼痛,疼痛强烈,轻微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表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需要给予镇痛处理。

疗效判定:根据VAS评分减分率进行判定。显效:治疗12周时,患者VAS评分减分率大于60%。有效:患者VAS评分减分率在30%~60%。无效:患者VAS评分减分率低于30%。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版本统计学软件包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统计及平均降低幅度比较

统计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4周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1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研究2组和研究3组(P

2.2 三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1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与研究2组患者的80.0%和研究3组患者的6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注:研究1组与研究2组比较,字2=4.761,P=0.029;研究1组与研究3组比较,字2=13.522,P=0.000;研究2组与研究3组比较,字2=3.859,P=0.045

2.3 三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1组中,2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部肿胀,给予处理后消退;研究2组中,1例患者神经区出现麻木,1周后消失;研究3组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给予处理后消退;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3.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脉冲射频已被我国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脉冲射频治疗技术已得到不断创新[3]。早期,我国临床所使用的标准射频治疗方法,作用机制为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促使神经组织蛋白发生变形,阻断神经蛋白疼痛信号的传递,止痛效果显著,但该种治疗方法具有破坏性,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4]。现阶段,我国临床所应用的新型脉冲射频治疗技术的作用机制与传统标准射频治疗存在明显差异,该种脉冲射频治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理神经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疼痛,不具有破坏性。多数临床研究学者认为该种治疗方法有望成为治疗慢性疼痛患者的理想方法[5]。然而,也有一部分临床研究报道该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难以获得显著疗效[6]。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对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过程中按照患者病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采用相同参数对三组患者实施脉冲射频治疗。结果显示研究1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研究2组患者和研究3M患者,研究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研究3组。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分析得到上述临床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为患者病程长,脉冲射频治疗对神经进行调理的难度较大,故病程越短获得的临床疗效越显著。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性高的应用优势,但临床疗效易受患者病程影响,患者的病程越短,获得的临床疗效越显著。建议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发病早期接受脉冲射频治疗,以获得更佳疗效。

参考文献

[1]罗高权,肖芳,杨忠民,等.脉冲射频不同作用时间对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32(12):1582-1583.

[2]李玄英,倪家骧,杨立强,等.半月神经节联合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40-244.

[3]杨立强,郑长军,倪家骧,等.半月神经节不同温度模式射频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52-2954.

[4]罗芳,高淑琴,季楠,等.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射频电压与疗效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1018-1019.

[5]雷龙,赵文华,丁玲芳,等.周围支脉冲射频联合注射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2):202-204.

脉冲理疗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频脉冲;胃脘痛;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19-01

胃脘痛又称胃痛,多因外感风寒、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所致,主要表现上腹部疼痛,伴随泛酸嗳气、呕吐等,多见于西医学上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在临床治疗上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艾灸、耳针、贴敷中药热奄包等,而随着医疗技术的飞跃发展,中频脉冲治疗即为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利用中频脉冲电刺激理论,通过电极板直接贴于人体穴位治疗,刺激神经恢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复活人体细胞,其效果显著、操作简便。我科使用中频脉冲电治疗胃脘痛,取得明显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无痛苦、无创伤、无副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住院90例胃脘痛患者,男49例,女41例,年龄12-90岁,平均年龄60岁,其中胃炎36例,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胃癌11例,肝硬化2例,按辨证分型寒邪客胃16例,饮食伤胃10例,肝气犯胃13例,湿热中阻26例,瘀血停胃1例,胃阴亏虚8例,脾胃虚寒16例。90例病人均经胃镜检查,诊断明确,临床症状明显,符合胃脘痛的诊断。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使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所选穴位为脾俞(或胃俞)、足三里穴,电极药垫使用止痛散(药物成分为白芍、元胡、乌贼骨、砂仁等)加水煎制而成,倒入具有吸水性的电极药垫上,使用处方22或23模式,强度因人而异,以感觉麻木可以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5天胃脘部疼痛消失,伴随症状呕吐消失、反酸、嗳气明显好转。有效:10天内达到前标准。无效:10天以上仍有胃痛症状,伴随症状无减轻。

2 结 果

显效88例(显效率97.78%),有效1例(有效率0.01%),无效1例(无效率0.01%),总有效率为98.89%。

3 结 论

人体各个脏器的每一个细胞都有电流现象的产生,电流的产生才会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大约60兆多的人体细胞正是有这些中频、低频的电流常会有生理活动,运用低频中频技术,研制了中频脉冲电治疗仪。

中频脉冲电治疗通过输出的中频电流作用于机体后,通过人体穴位作用于周围神经的粗纤维,使之兴奋,从而阻断或减弱细纤维的痛觉传入,产生闸门效应,激活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多肽功能神经元,产生鸦片样物质达到止痛效果。

在治疗的同时使用电极保湿垫,将特制的多种中药煎制后,注入到吸水材料的药垫贴片上,贴片加热后渗到适宜的穴位皮下吸收。中频治疗仪上的红外线加热,使贴片上的药物温度适宜,通过温热效应和机器联合,加上适合的处方模式和有效的电流强度使中医、中药、温热效应和现代电脑技术联合,分别刺激穴位、肌肉和神经感受器,激活下行痛觉抑制系统。我们临床上通过足三里、脾腧、胃腧等穴位吸收止痛药物成分,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标本兼治、由表及里,效果显著。

经临床观察,不论何种证型的胃脘痛,在使用中频脉冲治疗中,中频脉冲电波、有效的止痛散剂中药药垫、对症的穴位、合适的处方模式和有效的强度五种结合,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有效、方便、经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卞红宇.中频脉冲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护理.《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

脉冲理疗的作用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8-2748-02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B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轻者表现为粉刺、丘疹,重者进展为脓疱、结节、囊肿甚至瘢痕,损害部位主要发生在面部,给患者容貌和精神上造成不良影响,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现就强脉冲光联合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疗痤疮的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院2004年1月~2006年6月门诊诊治中、重度痤疮病人126例,其中男70例,女56例,年龄17~42岁。根据痤疮的发展周期分为:炎症期49例(按痤疮Borton分级为3~6级患者,有脓疱、结节、囊肿可混合出现,痤疮共分0~6 级) ,炎症消退红色色素期77 例。病程4 个月~8 年。按Fitzpat rick 皮肤类型分类,均为Ⅳ、Ⅴ型皮肤。

2治疗方法

2.1仪器选择:采用美国LUMENIS 公司生产的Quantum SR 强脉冲光光子嫩肤治疗仪,波长560~1 200 nm,光斑面积8 mm ×34 mm,能量密度20~40J/cm2,强度2.5~3.5 W/cm2,脉冲模式为2个脉冲和3个脉冲,子脉宽3.0 ms~6.0 ms,延时30 ms~45 ms。

2.2治疗前准备:确认痤疮时期和分级,确认皮肤类型,制定治疗方案,签定治疗协意书,每次治疗前或复诊均照相备案。所有患者,均在局部使用抗生素后,皮肤无明显炎症,痤疮无分泌物的情况下行强脉冲光治疗,治疗前均彻底清洁皮肤,去除角质层。

2.3操作过程: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先行深层毛孔清洁,尤其是痤疮病损部位,采取专用治疗针头将痤疮分泌物清除干净,后以甲硝唑1.0 g加庆大霉素2 ml,以美容超声导入仪将药物导入病损区,皮肤护理1天1次,连续3~5次为1个疗程。待痤疮炎症期消退,根据皮肤类型、痤疮病变程度选择具体治疗参数。第一次治疗参数宜选择保养参数,强度为2.5~3.0 W/cm2,脉冲模式为3个脉冲,子脉宽分别为:3.0 ms~3.2 ms,4.0 ms~4.4 ms,3.8 ms

~4.0 ms。延时分别为35 ms~45 ms,30 ms~40 ms。治疗有效的指征是皮肤发红,无水泡。在第一次治疗后3~7天需要做一次深层皮肤护理,清洁毛孔,有助于皮脂腺分泌。第二次治疗参数可与第一次同,对皮肤状况好的患者,也可以选择治疗参数,强度为3.0~3.5 W/cm2,脉冲模式为2个脉冲,子脉宽分别为:3.0 ms~3.6 ms,4.0 ms~6.0 ms,延时为30 ms~35 ms。治疗两次以后,痤疮治愈80%以上,炎症控制,脓疱消失,瘢痕性皮疹逐渐变平整。以后治疗均选择保养参数,治疗后皮肤发红为合适能量。参数的调整根据第二次治疗皮肤的改变,若有色素沉着,能量就要调低,若瘢痕仍然比较厚,能量可以调高,脉宽也要增加,延时就根据具体情况再做调整。治疗间隔4~5周,3~4次为1个疗程。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应用物理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高电压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电网公司

中华疼痛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