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孤独感 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增和教育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经济社会领域的贫困问题在高校校园里日益凸显,对占所有大学生15%-31%比例的贫困大学生,他们因家庭经济的贫困继而引发出的一系列的“心理贫困”问题,如内向孤僻的性格导致的自卑、焦虑心理,封闭不善交流的人际关系导致的孤独感水平增高,以及很强的挫败感导致的内疚与负罪心理,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在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成才之路。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现状及疏导途径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进而能够尽快消除贫困生自身因经济环境而形成的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使其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也非常符合国家、高校和社会期望这些贫困大学生能够学有所成、一改贫困现状的共同美好愿望。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

本文研究对象是辽宁大学的贫困大学生。研究样本选取采用广泛调查问卷法(约300人)。并且根据理论预设,综合UCLA孤独感问卷、大学生自卑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量表制定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从贫困大学生中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60人进行分析研究,其中30人编组为团体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教育,另30人编为对照组进行个人谈话和观察的普通教育方法。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6.0软件对问卷实验和数据做相关分析、T检验和回归分析。对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验证。本文从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自卑感和挫败感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调查研究产生这些孤僻、自卑、焦虑、抑郁、挫败感强等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疏导途径,并进一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30人进行心理干预辅导,辅导周期为8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最后对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以及和对照组之间做数据差异分析,以此验证团体心理辅导对消除贫困大学生自卑感、孤独感等心理问题的有效性。

本文认为贫困大学生主要是由于自卑心理、孤独封闭和挫败感强而产生的各种不利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业和就业。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使得他们缄默孤独、脆弱焦虑、敏感多疑、畏怯退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和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正好能够提供一个人际交往活动圈,对由于自卑而变得孤僻内向和自我封闭的贫困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效,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持,减轻自卑和孤独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与拼搏的动力。主要观点是:1、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活动范围小、性格内向封闭;2、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强,主要是由于其敏感多疑、示弱顺从、优柔寡断的心理问题;3、贫困大学生的挫败感更强,主要是由于其敢为性低、畏缩怯懦、内疚负罪感的心理问题;4、贫困大学生优良品质是成就动机感强、朴实独立、自律有恒。5、通过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有效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孤僻、自卑和挫败感心理。

二、实验数据分析

1、问卷中UCLA孤独感水平数据统计结果

首先,对照组在单独谈话心理辅导前、后问卷测试差异性比较如下,

从表2-1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单独谈话心理辅导前后的均值与标准差差别不大。从表2-2的T检验中得到t值为-0.321,说明对照组经过单独的谈话心理辅导方式,其孤独感水平变化不大。

下面是团体心理辅导组(简称团体组)在团体辅导前、后问卷测试差异性比较,

团体组经过八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孤独感水平明显降低,这说明团体组在团体辅导前后的孤独感水平差异比较大,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孤独感。

2、问卷中大学生自卑量表数据统计结果

从表2-5中可以看出,团体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自卑感自测得分明显改善,经过团体辅导,自卑感降低,成就幸福感提升,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注:如果总分在45-60分,是由于过期断定不行造成的自卑;总分在30-44之间,说明是由动机与期望过高引起自卑;如果总分在15-29分之间,说明平时没有自卑感,而且引起自卑往往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这些说明阶段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的改善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使他们从内心不在受成就动机和挫败感的太多影响,改变以往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三、讨论和总结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许多调查和研究都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影响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将来他们的成才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经济贫困大学生群体,所有大学生都会面对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目前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水平向好坏两极化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无论生活还是学业表现都很优秀,他们多数能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和有恒性都强于普通大学生。但是也会对少数贫困大学生因性格孤僻、沉迷网游、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等因素而不断落后以至于生活和学业都成问题的现象感到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中还有这些情绪低落、自甘堕落的问题生呢?其实,这是所有贫困大学生都会面对的因为“经济贫困”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经济上带来的贫困、长期处于经济条件差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成长的教育环境都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不可避免的自卑感和较强的成就动机感。而自卑感和成就动机感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把两面刃,有时它能够体现出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艰苦朴素、自立自强的积极一面,而有时它也使得人们产生消极的一面,比如非常自卑、孤僻、强迫、抑郁和偏执等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群体所要面对的这些孤独感、自卑感和成就感强等心理问题,我们的思想教育活动就要抓住这些心理问题将会带来的积极因素而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经济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现状决定了他们在不同阶段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正确积极向上地应对这些心理问题能够更加激励贫困大学生奋发向上。而且这些影响因素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于帮助他们面对和疏导这些心理问题的对策就不会是简单的方法,而是综合多渠道、多领域共同作用的应对策略。对贫困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就有助于其在与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理计划和实施目标、正确面对成败,从而使他们摆脱自卑、孤僻和挫败感等消极心理因素影响,最终向着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2、团体心理辅导对孤独感强的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对策

贫困大学生经常会陷入较强的孤独感中,调查中表明他们通常重视学习、乐于承担家庭责任以及协助家庭事务的处理,从而使得他们中大部分的个人爱好变得简单或者缺失,导致在同龄人中缺乏共同爱好和谈话资本,以至于交际圈狭窄,而且交流能力不高。这些常年来缺失的人际交往经验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在来到一个全新陌生的大学校园里之后变得更加紧张。他们得应对其他大学生所带来的不同的生活习惯,比如起居、饮食、节日、运动、文化活动、娱乐等等方面都会让他们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以及精神上的不同背景而产生问题,这些生活和学习上的积累下的问题会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只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心理更加严重、更加敏感多疑、交流更加困难,或者愤世嫉俗、圈子更狭窄以至于孤僻的现象常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发展。

因此,更加有针对性的为这些可能产生人际交流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倾诉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小组,重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特别场景,如为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举办小组生日聚会,组织团体文化体育活动等等。适时合宜的贫困生团体活动、积极有效的小组讨论和活动经验总结能够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丰富他们的日常活动和爱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理解力、增进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集,使得他们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他人进行交流,以一个健康轻松开放而不是敏感自卑封闭的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中的每一天和每一人。

3、团体心理辅导对自卑感强的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对策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常外表坚强、而内在自尊心较强。然而经济条件上以及生活环境上的约束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更加没有自信和从容。他们往往不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即使加入也很难融入其中,更难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他们生活通常比较节俭、消费比较节制,往往会受到校园一些浪费现象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有的会觉得更加羡慕而去盲从跟风,有的会变得更加节俭以至于不能理解他人的正常需求。这样往往会因为羡慕而满足不了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亦或是更加封闭变得愤世嫉俗。其实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是他们对经济贫困本身不能有很好的认知而导致的。

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中就更应该注意如何提升贫困大学生面对经济贫困现状的自信和积极态度,比如组织勤工俭学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和收获的美好,组织家教辅导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兼职收入的机会和社会实践经验等,活动前认真的计划和做好协调工作,活动中尊重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建议和选择,活动后进行阶段性的交流和总结活动。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能力,摆脱退缩和懦弱的习惯,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优点和能力,勇敢面对贫困现状,牢记只有依靠勤劳和智慧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4、团体心理辅导对成就动机强而导致挫败感的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对策

通过调查,贫困大学生往往成就动机感很强,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的特征,在同龄人中责任感、自律性和有恒性都比普通大学生强。因为他们普遍来自边远地区、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学生通常能够认识到学习机会的不易、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恒心取得优异学业成绩,获得奖、助学金。但是往往因为对奖学金这方面经济补助的强烈需求,使得他们在平日的大学生活中几乎全部时间用于刻苦读书而不善交流表达。但面对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再加上社会存在不正当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变得更为自卑和焦虑,愈发强烈的成就感在不断的失败中受挫,这些不良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正确面对失败和现状,而在不断积累的紧张忧虑中学习和生活只会造就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不健康的心理和思想,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在充分理解贫困大学生急于摆脱贫困现状帽子的心理前提下,立足于如何指导他们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而明确学习目标,正确梳理每一次前进道路中的成败得失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发挥出贫困大学生成熟稳重、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为他们的成才之路出谋划策。比如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组织事业成功的校友进行讲座和经验交流等等活动。

总之,当代贫困大学生所要面对的来自社会、家庭、高校以及自身心理的压力非常沉重,作为高校教育者在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要重视正确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让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从自卑、怯懦和挫败中走出来,通过高效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组织开放性、交互性和分享性强的各种人际交流、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增进他们与同学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渐克服孤僻、自卑和急于成功的挫败感等不良心理,使得他们逐渐摆脱贫困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自己和祖国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陶传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3.

[2]历玉英.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措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1.

[3]王涛.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宁夏大学学报,2002.

[4] 张建英.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5] 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03).

[6]张晓霞.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7]向群英.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干预研究-团体心理辅导与自我教育;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 扶贫

高校思政辅导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新的形势下,还需要开展其他多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也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表现,在此,本研究将探索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扶贫工作的意义和相关措施。

一、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心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心理扶贫是指对高校贫困生因贫而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关辅导,保证其心理健康、精神面貌良好的相关工作。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心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同时,从各种新闻报道中,我们也不断发现有贫困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对社会的危害和自身的毁灭。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贫困生马加爵杀害四位同学;同年,东北林业大学贫困生付新彬因找不到工作而在毕业前夕自杀。这一切,都提醒着我们必须关注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并不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充分必要条件,但相比起非贫困生,贫困生更容易具有以下心理问题:受挫感、自卑感、畸形自尊、抑郁、交际障碍、盲目攀比、不安全感、偏激和心态等。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来自其贫困家庭的影响、贫困生源地的影响、学生群体的影响、高校改革的影响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各项工作,要注意两个重点:一是解决其经济贫困问题,二是解决其精神贫困问题,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扶贫,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2、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顾名思义,高校思政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应该承担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工作。辅导员需要指导大学生成才,保护大学生权益,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大学生的生活。其中,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1)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如果不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如果思政工作者不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就业、经济困难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则思政工作会被学生误认为是讲大话、讲空话、讲假话,被认为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泛泛说教,则不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实质上的建设性影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者,如果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则起不到应有的模范作用,思政工作就无从谈起。在目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思政辅导员要认真对待这一挑战,将其视为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之道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近的。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绝不是简单之事,但其解决途径恰如思政工作,都是心灵与思想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不涉及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恰似政治工作中思想疙瘩的解决,思政工作的开展本质上就类似于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的贫困生不可能具有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树立了良好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贫困生也不会因贫困而滋生心理问题。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既是相关的,其工作方式也是相近的。解决贫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们的应尽义务。

(3)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其人格。在新形势下,将大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是思政工作的切实目标。如果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带着心理疾病和思想问题离开学校走进社会,则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就是失败的、无效的。所以,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两者都属于辅导员工作的范畴。

3、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职责由高校思政辅导员承担

如果说对贫困生的经济扶贫需要靠政府、社会、校方和思政辅导员的多方努力的话,那么对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则主要是辅导员的职责。

(1)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其中也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前面的分析,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可以说,如果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最大的功劳应归于其思政辅导员,如果没有得到解决,最大的责任也应归于其思政辅导员。

(2)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就工作条件而言,辅导员与学生是直接联系、密切联系的。大学生集体住宿、远离家庭,很大程度上也与社会有一定距离,平时接触最多的还是大学教师和同学们。由于工作安排不同,专业课教师一般与学生直接接触少,更不会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是内在的,而贫困生的心理倾向也偏于自闭,所以专业课教师一般难于接触到贫困生的心理隐私。而其他同学与贫困生年龄相仿、阅历不足,难以承担心理辅导的重任。所以最能了解和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只能是其思政辅导员。

(3)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党、政府、社会和校方无疑都是关心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但最终落实这些关怀只能是通过学生的思政辅导员。没有常年工作在第一线、与贫困生直接频繁接触的辅导员,一切关心都难以落实。经济上扶贫相对较容易,这一点银行和政府就可以联手办到,社会其他各界也可以做很多工作,但心理扶贫却是极其艰巨而又极其细致的工作。笔者担任辅导员工作五年来,挽回过8个试图自杀的贫困生,其自杀倾向往往是日积月累、突然爆发,如果没有长期干预和快速反应,如果不能把握其心路、不能及时发现苗头,则8个宝贵的年轻生命就会无奈消逝。所以,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思政辅导员才能得到最终完成。

二、如何开展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心理扶贫工作

1、建立心理扶贫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

心理扶贫是高校思政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应被纳入制度化的管理体系中。应在各高校推广专项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目标管理机制,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机制设定来整合相关工作。该目标管理机制应明确贫困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目标、手段、方式和奖惩等,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解决方案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按科学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持续监控、预防为主,有效消除和减少贫困生的不良心理,确保其心理安全。

2、为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扶贫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高校思政辅导员肩负着贫困生心理扶贫的最主要责任,但是该工作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辅导员创造良好条件是做好相关工作的前提。

(1)各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正规化和科学化,保证经费和办公条件。

(2)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专项课程,系统而全面地提高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要为贫困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有必要为贫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防患于未然;针对贫困生容易遇到的心理问题做好预防、干预、救助工作,使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专门化。

3、辅导员相关素质的培养

思政辅导员自身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毕竟大部分并非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而且心理扶贫只是辅导员众多工作任务中的一项,其前期的知识结构、能力储备、技能培养也许并不能使之马上胜任相关工作。因此,素质培训就是思政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一个必要准备,而且应该贯穿其工作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心理扶贫既是一项日常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学习型、研究型的工作。辅导员既要以高度的热情、爱心、政治觉悟和责任感来开展心理扶贫,又要做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辅导员相关素质的培训和相关科研的探索,将是心理扶贫工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目前必须高度重视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解决相关问题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基层思政辅导员的肩上。相信在党、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之下,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能够得到逐步改善,使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得到推动。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心理扶贫目标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培养相关的素质和能力,会使思政辅导员的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柳君:贫困生更需心理扶贫[N].北京青年报,2007-4-28.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一、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

“超越贫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主要依据心理学的认知心理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认知心理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依据这一理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包括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对贫困的认知状态,进而改变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对贫困的消极认知,引导大学生发掘贫困对人生成长的积极意义。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知偏差造成的。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认为贫困是上天不公,并因此产生愤懑、嫉妒的情绪;认为贫困使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并因此过分地自我否定和自卑。由于害怕暴露自身弱点,他们可能在各种机会面前逃避退缩,往往错失良机,之后又沉迷于失败的痛苦之中而愈加自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人际沟通理论认为,“良好的沟通具有强大的心理保健功能,它可以满足人交往、合群的需要,增进彼此情感的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增进心理健康。”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一般自我封闭,缺乏人际交往,使自己陷入孤独与无助之中。 “超越贫困”团体心理辅导在设计上更多注重辅导老师与大学生、大学生中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贫困生与贫困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为贫困学生营造温暖、理解和支持的心理氛围。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超越贫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具体目标是:1)解决大学生对贫困的认知问题。活动引导大学生直面贫困的现实,使他们辩证理解贫困,不断发掘贫困的积极意义,把贫困看成是坚定人生信念、磨炼坚强意志的学校,从而缓解因贫困造成的心理压力,使贫困成为人生发展的动力,以起到预防大学生中因贫困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2)引导贫困学生察觉自己的一些消极心理,使他们了解这些消极心理现象对自身的危害,掌握克服这些消极心理现象的方法,促使贫困学生开放自我和适时求助。3)引导大学生发现贫困大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发掘这些优秀品质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激发贫困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4)引导非贫困学生尊重和理解贫困学生,学习关爱他人,善解人意。

三、活动过程

“超越贫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一次约2个小时。首先是由用心设计的幽默简短的游戏构成的热身活动,目的在于活跃气氛,营造所有活动参与者“相亲相爱”的心理场。

活动第一部分的主题是:“贫困是一所大学”。活动主要针对大学生对贫困的认知问题。首先是校园情景剧,由辅导老师指导学生在活动前策划剧情,进行简单排练。剧情表现一个贫困大学生因生活窘境而形成孤独的性格。剧中的贫困学生因为母亲患病和巨大经济压力而烦恼不堪,上课不能专心;因为买不起好饭菜而独自一人用餐;因为室友购物归来兴高采烈而黯然神伤等等。然后辅导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在展示每个问题前先让所有同学默想两分钟,然后或由学生扮演记者随机采访,或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在竞赛气氛中让学生尽情在脑中搜索答案。问题如下:1)从这段校园情景剧中看到了些什么?2)贫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发怎样的情绪?3)贫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贫困教会了我们些什么?贫困会给我们怎样的磨炼?贫困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积极意义?4)观察身边家庭困难的同学,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活动第二部分的主题是:雨中送你一把伞。用意在于促使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学习。首先也是校园情景剧:剧情为同学知道了该贫困生的情况,深感同情,纷纷相助,但被贫困生拒绝。剧中表现了非贫困学生助人时的随意态度和该贫困生敏感、封闭以至到了心理崩溃边缘状态的绝望心情。然后同样是辅导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法与第一部分相同。具体问题是:1)剧中同学的心理状态如何?当一个同学出现这种危急状态时,应该怎样帮助他?2)剧中同学为何拒绝帮助?他是怎么想的?

活动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我们一起同行。本部分以心理游戏为主,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经常使用的“盲行”游戏,选用《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背景音乐。具体游戏过程为:同学一二、一二报数,可以由报“一”的同学扮演盲人,报“二”的同学扮演“帮助者”,反之亦然。活动路线要相对复杂且不失安全性。扮演盲人的同学在被蒙上眼睛后原地转三圈,丧失了方向感,然后由扮演“帮助者”的同学逐一上前认领,每人认领一位“盲人”,并在向导的带领下开始盲行。整个过程不可用语言交流。“盲行”结束后由扮演“帮助者”的同学替扮演“盲人”的同学取下眼罩,两人坐在一起交流感想。游戏一般进行两轮,互换角色。游戏完成后是交流讨论,主题为求助者和助人者的不同心情和感受。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文章指出高校贫困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优势,从创建队伍,遴聘杰出的朋辈辅导员;跟踪进度,实现全程化的朋辈辅导;构建平台,拓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探讨了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朋辈教育;贫困生;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其中包含一部分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贫困生压力大、基础差的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一、高校贫困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只重视成绩

高中阶段主要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教师和家长们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对贫困学生的成绩要求更加严苛,希望通过高考去到大城市学习,以期获得更好的机遇。即使学生由于压力大等原因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重视,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

(二)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不强

父母角色缺失、赡养老人过多、兄弟姐妹上学、突发疾病、灾害等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同的致贫原因之间有较大差异。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过程中,主要采取“奖、贷、助、补、减”等方式,缺乏对贫困生进行个体成长辅导,不能采取分类管理和指导,更没有采取有效方式对贫困生实施动态管理和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模式[1]。

(三)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弱

贫困学生多数来自偏远山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其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落后于大城市,综合素质不高。进入大学后,参加学校的各类组织容易受阻,缺少锻炼的机会。与此同时,赚钱和学习是大部分贫困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只分一小部分精力在参加社团活动和锻炼综合技能上面。因此,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偏低,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朋辈教育的双方通常年龄相仿,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方面容易形成共识,朋辈的模范效应能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有利于减轻思政队伍的工作压力。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辅导员很难熟知每一位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无法做到分类教育和管理。而朋辈教育的引入能够分担辅导员的部分压力,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三,有利于降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爆发率。朋辈教育能够帮助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降低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爆发率,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2]。第四,有利于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朋辈辅导者的选拔条件严苛,往往在各个方面都十分优秀,其综合素质高,乐于助人,诚信感恩,能为贫困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贫困生成长。

三、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建队伍,遴聘杰出的朋辈辅导员

朋辈教育主要以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3]。朋辈群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要求学习成绩优异,学分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会耽误自己的学习;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者优先考虑。

(二)跟踪进度,实现全程化的朋辈辅导

为了做好贫困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从新生入学报道开始直到学生毕业工作,实施全程化的朋辈辅导。帮助贫困生申请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贫困资助项目;甄别校内外兼职的可靠性,传授兼职工作经验;帮助其明确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帮助贫困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素质。

(三)构建平台,拓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贫困生教育管理中,要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建立朋辈互助网络。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方式,帮助贫困生进行心理调试。还可以开通心理答疑热线、BBS论坛等,拓展朋辈辅导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渠道,营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总之,高校贫困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要重视对待。面对高校贫困生日常教育管理存在的各项问题,高校管理者应善于应用朋辈教育方法,找出一条可行之路,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为高校贫困生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鲍金勇,李敏,吴善添,等.高校贫困生朋辈式日常管理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176-179.

[2]陈晓林.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09(3):182-183.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朋辈教育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探索思考

随着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扩招的带动下,高校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加。贫困生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在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压力,有些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对贫困生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热点话题。

一、朋辈教育在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意义

朋辈教育是指拥有相同背景或由于某种原因而令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由于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同年龄者或者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1]将朋辈教育引入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是探索更好地管理贫困生的有益尝试。

1.有利于提高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80.5%),其次是向母亲(45.6%)、同学(40.8%)、恋人(38.2%)、父亲(28.1%)、同龄亲属(18.9%)倾诉”。[2]由此可见,同辈朋友是大学生重要的依赖对象。他们一般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相近的生活经历,容易形成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产生共识。在朋辈中没有太多的等级、权威观念,关系相对平等、亲密,容易产生信任和影响。很多时候,教师的苦口婆心抵不上朋友间的一句话。朋辈们自立自强的事迹、乐观向上的精神更能激励广贫困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通常活动于宿舍、班级、社团之中,朋辈同学与贫困生的生活会出现众多交集,能了解、掌握他们的日常情况及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和上报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且他们的所学专业一致,可以更好地结合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开展工作,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为日后走进社会做好各种准备。

2.有利于缓解辅导员队伍的紧张问题。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人数比例严重失调。辅导员的工作繁重,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大至助学奖贷、发展党员、指导社团活动,小至开具证明、办理火车优惠卡等事务性工作。而贫困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辅导员不可能熟知每一位贫困生的情况,准确把握他们的贫困原因、成长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开展贫困生帮扶的过程里,主要采取“奖、助、贷、勤、减、免、补”的方式,工作集中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和发放,大范围的自强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及组织勤工助学。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使得本来就缺员的辅导员队伍在调配人手时更加捉襟见肘,而朋辈教育制度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如此困境,并能促进贫困生群体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及教育模式。

二、朋辈教育在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探索

1.组建贫困生朋辈辅导员队伍,注重选拔、培训和管理。

朋辈教育主要以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朋辈辅导员须从高年级贫困生中挑选,要求思想端正、成绩优良、乐观进取、责任感强、工作热情高,并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者优先考虑。

为了使朋辈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必须加强业务培训,邀请学校助学奖贷科的工作人员、学院副书记、心理中心教师、专职辅导员为导师,对其进行学生管理制度、助学奖贷制度、贫困生心理状况、个体辅导技巧等内容的传输、讲解,全面提升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健全朋辈辅导员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要通过考查、学生评价等方式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等级给予相应奖励,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施全程化的朋辈辅导。

为了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从新生入学伊始,在每个班级都安排两名朋辈辅导员(男女生各一名),对新生群体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通过查阅档案、走访宿舍、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新生情况,甄别并建立贫困生档案,为接下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做好准备。

在实施贫困生帮扶政策的过程中,朋辈辅导员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助学贷款要求及学校、院系的辅助措施,协助有需要的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伙食补助。除了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外,大部分贫困生还会通过兼职挣取生活费,此时的朋辈辅导员可向他们传授兼职经验,并利用自身资源尽可能为其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

在日常的生活中,朋辈辅导员要在思想上引导贫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自强感恩,诚信做人;在学习上引领他们了解专业特色,明确就业方向,掌握学习方法,尤其对学习困难的贫困生要加强指导,发挥同学间的互助精神。由于贫困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和兼职,忽略了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导致综合素质偏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因而朋辈辅导员需鼓励和督促贫困生参加专业实践、素质拓展、担任学生干部等,以此提高他们的协调组织能力,亦能增强自信心。对于贫困生中出现的思想偏激、自卑、旷课等不良现象,朋辈辅导员需及时了解和上报。

三、朋辈教育在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思考

1.积极发掘校外朋辈教育主体。

除了校内朋辈辅导员外,学校还可邀请优秀校友、社会知名人士作为校外朋辈教育主体,由他们根据自身经历和成功的经验,在贫困生中开展励志教育,以帮助其成长成才。

2.避免朋辈教育的负面作用。

贫困生朋辈辅导员集施教者和受教者于一身。对于低年级的贫困生来说,他们是“过来人”;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也还在成长中,人生的阅历尚浅,有其不成熟性。因此朋辈教育只能作为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的有益补充,学校需强化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贫困生问题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各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根据变化的形势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手段,把朋辈教育引入其间,既丰富了贫困生管理教育的载体,又增强了实效性、针对性,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孔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

内蒙古电大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