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篇

笔者的工作单位在广东顺德,这是一个夜生活比较多的地区。每逢周末,部分家长都在外面玩得很晚才回家,而孩子在家长回家前,也是绝对不会睡觉的,或跟朋友嬉闹,或在电脑旁玩游戏。周末,大部分学生很少关心自己还有周末作业,往往需要到周日晚上,才想起星期一还要上课。这时才开始做周末作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周末作业要在一个晚上完成,对于学生而言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作业量太大,为了应付交差,一些学生只好马马虎虎地完成作业。即使这样还要忙到深夜。从学生完成周末作业的质量来看,很多的周末作业是敷衍完成的,质量非常差。

可以说,周末作业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种负担。家长们对于周末作业也颇有微词,甚至质疑学校的教育方式,认为作业量太大。马马虎虎的周末作业,既没有提高孩子的能力,反而养成了他们应付交差的习惯。这对于教育而言,无疑是一颗逐渐长大的毒瘤,影响了孩子的终身发展。

既然是一种负担,如何减轻这个负担呢?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当他忘记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留下来的那些就是最真的教育。”那么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我想,留下的应该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包括正确地做事方式方法、良好的习惯等。

周末作业诱导了学生应付交差的习惯的形成。这样的毒瘤,我们的教育怎么能促其长成?能否将孩子的周末作业留到少而精呢?周末作业必须与孩子的能力相适应,这样他们才能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周末作业。我甚至认为有必要取消周末作业,学生即使不做周末作业,和那些整天被周末作业折腾的孩子相比,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也少不到哪去。

周末作业不仅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负担,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也是一个累赘。一些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及时完成周末作业,习惯全程陪做。当孩子一遇到不会解的题,往往第一时间习惯向家长求助。为了促使孩子及时完成周末作业,一些家长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为孩子的周末作业多么操心。慢慢地,家长也无法摆脱周末作业的束缚了。孩子甚至会拿周末作业来勒索、利用父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形成了孩子依赖的性格,养成了他们不能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因为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独立的好习惯,所以在大学开学时,当我们看到大学生的父母忙里忙外的情景,也就都见怪不怪了。

周末作业的价值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孩子做事的经历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这样说:“教育的目标是要告诉孩子们,他们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他们自己要对他们的成功和失败负责。当我们允许孩子带着自发的需要和目标,独立地体验自己的人生时,他们就开始承担起了责任,要为自己的生活及生活所需负责。”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2篇

有人说,“虎妈”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说明她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肯定。这种理解很片面。《时代》周刊之所以重视“虎妈”,是因为她触动了美国人的两条神经:对美国经济衰败的恐惧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心。而对于“虎妈”教育理念的评价,《时代》周刊并非完全肯定。相反,“虎妈”在美国受到更多的是抨击和质疑,连带着华人妈妈们都被她无辜牵连。

“虎妈”让美国的中国妈妈被另眼相看

“虎妈”风潮后,有华裔父母忧心忡忡地说,以后美国的名校对于华人子弟的录取只怕要更加谨慎了,因为招生人员怕这些孩子都是“虎妈”培养出来的。

这种想法是否杞人忧天,现在不得而知,我能切身感觉到的是,我们这些中国妈妈都被人另眼相看了。

有个朋友经常把孩子弹的钢琴曲录下来在午休时间听,以前都没什么事,可“虎妈”出来后,马上就有一个男同事用狐疑的、审视的眼光问她:“你也是一个‘虎妈’?”朋友吓了一跳,连连摆手:“我可不是‘虎妈’,我儿子一天连半小时琴都弹不上,我不逼他的。”这个朋友从那以后再不敢到单位放儿子弹琴的录音带,要避嫌。

还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在学校操场上和另一个孩子有了争执,结果那个孩子笑话他:“你妈是‘虎妈’!”这个中国孩子气得大叫:“你妈才是‘虎妈’!”周围孩子都跟着哄笑,把这个中国孩子给气哭了。朋友知道这事后很气愤,当晚就给老师和校长发去邮件,说发生在操场上的事情属于歧视的言论和行为,希望学校重视起来。美国学校对“歧视”一词很敏感,属于政治问题,所以校长马上通知全校学生,不许在学校里说“虎妈”一词。

我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被老外问到中国妈妈是否都是“虎妈”,我总是一遍遍解释:“‘虎妈’在我们中国妈妈眼里也是很过分很疯狂,我认识的朋友绝大多数都不是‘虎妈’,我们都不是那样对待孩子的。”

最近,美国华人李天乐被用铊毒杀丈夫,有人在论坛上问道:“你们说她是不是‘虎妈’培养出来的孩子?”唉!现在凡是不好的事情都要往“虎妈”身上联系了!

中国妈妈该向“虎妈”学什么

虽然“虎妈”在美国被群起攻之,但很多中国网友却认为“虎妈”的严厉和专制是对的,还要向她学习。

如果你看了“虎妈”的书就会知道,那些苛刻的办法都是她以前在孩子小的时候使用的。一年半以前,她的小女儿开始了对母亲的激烈反抗:尖叫、摔杯子、和她公开对骂。经过无数次的母女斗争后,“虎妈”妥协了,说:“你赢了,露露。”她允许小女儿放弃付出了无数心血的小提琴,允许女儿去打自己喜欢的网球,甚至允许上高中的大女儿谈恋爱,每天练琴的时间也由原来的6个小时降至一个半小时……

我觉得这是“虎妈”值得学习之处。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办法在小女儿身上行不通时,她让步了,没有把孩子往死角里逼。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3篇

儿童的生活世界就是一个个故事编织的世界。在品德课堂中适当地运用故事教学能改变往日的严肃说教,使课堂气氛活泼融洽,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情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故事,就如一朵即将盛开的蓓蕾,引领学生品味良好品德的芬芳。

一、故事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儿童的世界应是童话的世界。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不应是机械的、灌输的,不应是生冷的、硬邦邦的,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让他们在愉悦中感知、体验、践行。讲故事是儿童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所体验感悟。

在教学“小马虎旅行记”这一课时,我首先用书上四幅图的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喊“马小虎”是“小马虎”,让学生初步感知马虎就是做事不认真不细心。在听马小虎的故事中,学生一步步感知马虎可能带来很多不便与危害,小到把别人的名字写错使人尴尬,给人喝加盐的水令人痛苦,大到忘造电梯使整座大楼荒废造成严重损失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会倾听很关键。如果光看动画,他们可能只被动画所吸引,而忽略了动画的内容,而听故事,既培养了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与自己的已有经验互相作用,进而提升了对马虎带来不便与危害的意识。

故事导入,既简单又实用。导入之时,结合故事,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一定的启发。

二、故事导言――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事是神奇的,它是挖掘学生探究潜能的良好途径,刺激学生不断创新的有利手段。课堂中,当学生交流遇冷场时,教师不妨抛出一个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的故事,融入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无穷的思维乐趣,更能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主动交流。

例如,在执教“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时,我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做过哪些马虎的事情呢?”没想到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有做过马虎的事情。”我出示了一组平时拍的照片:“讲台桌的笔筒里捡来的铅笔、橡皮、小尺装得满满的;考试卷上叫把正确的读音用横线画出来,有个学生画了勾;老师改作业时,一个学生到处翻作业,甚至把书包里的东西都倒出来找……”我以为这一定能勾起学生对自己马虎事的回忆。可他们却说“老师,我没马虎”。学生潜意识地知道马虎是不好的。于是,我讲了一个故事:“一次,我急急匆匆地去上班,结果将家里的门忘记锁了,等下班回家一看,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小偷偷走了。以后我就改了马虎这个坏习惯,现在我再也不马虎了。”

听了老师真实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其实马虎并不可怕,只要改了就还是个细心的孩子,在我的故事引导下,孩子纷纷说出了自己曾经的马虎事,并找到了改正马虎的多种方法。

三、故事导行――春风化雨润无声

很多低年级的孩子爱捉弄小动物,将小动物当成玩具,他们认为那样是喜爱小动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爱护小动物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前几天,学校门口有卖小鸭子的。很多小朋友缠着大人给自己买了一只,放在书包里,藏在教室的桌肚里。不久,那些可爱的小鸭子就变得奄奄一息,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我问学生:你觉得这是真的爱小鸭子吗?什么才是对小鸭子真正的爱呢?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该如果去爱小鸭子,由小鸭子再到如何爱护身边其它的小动物。

品德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源于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由身边的事例,再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真正地关爱小动物,使德育不仅表现在口头上,更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虎妈狼爸;儿童社会化;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85-02

在大众媒体传播渲染下,华裔蔡美儿携其作品《虎妈战歌》从天而降。尔后媒体又将“狼爸”萧百佑及其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所以,北大兄妹》带入百姓视野。在当今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大行其道之时,媒体热议的虎妈狼爸式管制教育,在育儿书市场上再度流行并催生出众多耀眼的“成功范本”。强悍管制教育理念催生出一个个成功育儿的案例,是纯属偶然巧合还是其具有普世的价值?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这种教育理念能否代替快乐赏识教育使青少年走向成功,其可行度几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对“虎妈”“狼爸”的评析

“虎妈”蔡美儿在其作品《虎妈战歌》中列出了她对女儿的十项要求,如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留在学校玩,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每门功课至少得到A,必须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等。她还详述如何把两个女儿调教成全A生,并让女儿们成功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

“狼爸”萧百佑是位商人,他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自由上网,不准孩子随意开空调。他在其书《所以,北大兄妹》中大赞:“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非常疼。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他表示:“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在他的棍棒教育下,他的三个孩子先后被北京大学录取。

在媒体的渲染下,被冠以“虎妈”“狼爸”标签的蔡美儿、萧百佑是凶神恶煞的,除了打骂之外,不会干别的,实则不然。他们的打骂是较为理性的打骂,是讲规矩的打骂,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乱打乱骂。打骂之外,他们也讲柔情[1]。

《华尔街日报》在《虎妈战歌》的书摘《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中,将该书定位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的育儿手册,在蔡美儿看来这本书实则是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一部回忆录、一种带自嘲的反思。书中的高潮部分并不是母亲看到女儿钢琴技术进步的成就感,而是和小女儿的激烈争吵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管教过于严厉,转而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蔡美儿认为,她这种在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孩子掌握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因为孩子年幼,不了解社会,不可能理性思考,更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帮助孩子,肩负起这个责任。闲暇时间蔡美儿会和女儿们趴在床上读书,一起做中国菜,和孩子们一起去旅行,教孩子们游泳、打牌。

萧百佑也并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他从三岁起,就和子女沟通好家规,一旦犯规子女们就清楚地知道,爸爸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打哪个部位、打多少下、打的力量有多重。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点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在他的孩子12岁之前,他都是以打为主,但孩子到了12岁后,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2]。

诚然,蔡美儿、萧百佑对子女管教严厉,但是绝非媒体片面渲染下的野蛮、不近人情的形象。子女的相继“成功”有其严厉管教的原因,但绝不可泯灭他们为人父母的通达一面。

二、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虎妈”、“狼爸”事件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人的社会化发展贯穿每个人一生,大致经过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4]。儿童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基本单位是家庭,它对一个儿童个性的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行为方式的调节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个人和家庭的交互作用,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

(一)“虎妈”“狼爸”教养方式分析

父母通常采用的教养方式大抵分为:民主型、权威型和放任型。民主式的父母关爱性强,注重理性,以就事论事的态度与子女进行双向的沟通,乐于和子女讨论并解释管教的理由;权威式父母以绝对的标准控制子女,对子女较少接纳,强调服从,常以体罚的方式达成让子女服从的目的;放任式的父母容易接纳子女的各种要求,并给予子女许多自由而少加控制[5]。

1.权威型教养方式分析。“虎妈”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对女儿们的生活及学习做出严厉的要求,一旦女儿们表现欠佳,将会受到严厉地斥责。“狼爸”与其子女沟通家规,约束子女的行为,一旦他们违背家规,将会受到约定好的处罚。可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孩子严格要求并施之斥责和体罚。

从教养方式分析,“虎妈”“狼爸”具有一定的权威型教养方式表现。他们以绝对的标准要求子女,以体罚的方式达到让子女服从的目的,通常表现为棍棒式教育。“虎妈”、“狼爸”正是通过严厉的斥责或者体罚对其子女的“不当”表现进行管教的。正如萧百佑所说:“12岁之前的儿童动物性表现为多,依靠理性的说教难以产生明显效果。”严厉的棍棒教育能使这一阶段的儿童较为顺利地接受父母的引导,有助于减少克服“父令子不从”的现象。

然而,过度的权威型教养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只能适得其反。对孩子动不动就打骂,成天板着面孔,还自认为是一种好心,殊不知这种严厉打骂对孩子的心理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并且造成孩子缺乏蓬勃朝气与自我判断力,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2.民主型教养方式解读。民主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子女不是压迫而是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够平等积极地与子女进行心灵沟通;家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大家是友好协商而不是父母独断独行、专横跋扈。在较多公众眼中“虎妈”、“狼爸”是一副凶神恶煞、专横跋扈的形象,用成套的家规禁锢孩子的天性,动辄就对子女表现欠佳的行为进行斥责。然则,深究会发现“虎妈”“狼爸”民主、通达的一面。“虎妈”在与小女儿激烈争吵之后,反思到自己对女儿管教过于严厉,放弃了让小女儿学习小提琴的打算而允许她学习颇感兴趣的网球。“狼爸”直言到:“在其子女12岁之后就不会采用‘打’的教养方式,而是依靠与孩子沟通进行说教。”同时,“虎妈”“狼爸”都会在闲暇时光与其子女一同旅游、休闲、唱歌、做家务等,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虎妈”、“狼爸”的家长作风中带有民主的风格,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训责与体罚。父母不考察自己子女的特殊情况,一味严加管教容易激化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造成他们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在儿童时期,过多依赖民主式教养方式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较简单,不能准确把握父母的意图,只是凭借天性去做事。从这一角度来看,儿童社会化阶段父母为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心灵契合,诸事与子女进行协商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实施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同时要辅之以权威型教养方式,才能事半功倍,起到良好效果。

笔者认为,“虎妈”“狼爸”的教养方式是以权威性教养为主、民主式教养为辅,这两种教养方式都能从他们与子女的交互中找到原形。对“虎妈”“狼爸”简单定位为不称职父母、只重体罚父母是有失偏颇的。

(二)基于“虎妈”“狼爸”现象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一种具有婚姻或者血缘关系的日常生活的最小社会细胞。家庭和儿童密不可分,两者既有亲情关系、经济关系,又有教育关系。家庭是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社会元素的影响都要早,并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是以无意识的自然的隐形教育为主。“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6]。

在“虎妈”的要求下,女儿们学习音乐、网球、游泳等技能,这些基本生活技能能够让女儿们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同时“虎妈”规定女儿们不准抱怨,这其实是在培育女儿们的耐挫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与精神,让她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狼爸”在子女的智力、学业、行为习惯等方面付诸较大心血,子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在学业、智力上取得建树,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虎妈”“狼爸”为子女倾注心血,是在培养子女掌握基本生活的技能,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完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虎妈”“狼爸”从小就与孩子订立“家规”,让孩子们遵从,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培育子女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培育儿童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同样是儿童社会化重要的内容。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生活是真正的教育中心。家庭教育总是把情感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个性、情感、思维、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发挥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孩子一生下来,最先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虎妈”“狼爸”在对其子女进行社会化教育中,努力唤醒、发展和激发孩子的潜在力量,让他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促进自我观念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奠基人生发展的根基,从而实现子女的不断发展。

三、“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虎妈”“狼爸”教育下的子女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功”,尤以学业为著。对于他们的社会舆论形成鲜明的两极:趋之若鹜的热捧与深恶痛绝的批评。他们以打骂管制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应该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从教育方式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在我国,有些父母依然受残余封建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对子女过多干预、过多保护。这些父母一直秉持着“为了孩子明天”的信念刺促不休,为子女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精心为子女下一步发展做出安排。一旦子女表现欠佳,轻则一顿说教,重则一次体罚。殊不知,这种严厉的“家长”做派在一步步吞噬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把孩子一步步培养成完成计划、目标的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过分权威的家长做派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朝气,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父母严厉惩罚式教养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虎妈”“狼爸”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权威教养型的父母,但是他们懂得在适当的情况下,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子女最真实的想法,增进彼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对孩子强烈地抵制做出自我反思,权衡子女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强制地要求子女服从。因此,对于那些一直高擎自上而下管束教育的家长应适当给孩子“松绑”,不能过多干预和保护。

(二)从教育目标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论语》有云:“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我国对学业尤为重视。伴随文化的传承,现代社会的很多父母依然把子女成绩上的优劣作为子女发展的成败。在很多父母眼中,“虎妈”“狼爸”的子女在学业上建树斐然,这就代表着成功。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考上名牌大学,谋取稳定工作。而国外父母却一直秉持自由教育风格,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

从中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可以看出,很多人眼中的“虎妈”“狼爸”的成功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成功,是狭隘片面的。人生的丰富多彩怎能仅仅用学业上的建树来描绘?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说:“哈佛两个退学的学生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改变了世界。”对于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重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能够让其更适应社会生活。而学业上的成就不一定能够代表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斐然。从高等学府走出的莘莘学子若只是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说客,在实践中不懂得变通、老气横秋、缺乏活力,社会何以发展与进步?

“虎妈”“狼爸”的子女能否在其他方面做出辉煌成就我们尚无法考证,笔者仅对那些视考上名牌大学为教育终极目的的想法做出否定。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到上名校方面,更大的层面应该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上。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养过程中,要培养子女的兴趣,给他们适当自由空间,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赏识与肯定,让他们自己在与家庭、社会的交互中自然发展、学会生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是说。

四、结语

“虎妈”、“狼爸”的强制管束教育短期来看是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而言。但是这种教育能否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将却值得商榷。毕竟每个孩子天性和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不同的,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位父母不能将所谓媒体热炒的“成功模式”信手拈来,成功不能模仿,更不能复制。笔者依旧倡导:父母应立足子女自身情况,以赏识教育为主,辅之以管束理念,因材施教,才能在当下培养出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怀谦.虎妈·狼爸·犬子[J].啄木鸟,2012,(2).

[2]韩艳,陈力华.虎妈狼爸:教育只需棍棒?[J].神州,2012,(4).

[3]郑杭生.社会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张加勇.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2).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5篇

(一)家教不严、学生粗心

1. 孩子想玩就玩。我发现不少学生学习没有时间计划,比如邻居家张某,只要有小朋友找他玩,他就毫不犹豫,立马放下作业去玩,家长也不阻止。这种情况,我了解了张明的家长和其他的家长,家长的意思是,既有小朋友来找孩子玩,阻止吧,不好意思,于是任他去玩。玩过之后,那些没做完的作业怎么办?时间紧,哪有时间去认真读题、审题、分析,抄错数字、列错算式、计算出错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一次马虎,再次马虎,时常马虎,也就成了习惯。

2. 孩子想看就看。比如张某是个电视迷,电视中有他喜欢的节目,他就千方百计地过去看,家长不让,他就发誓。结果电视节目一看完眼皮就打架了,第二天,起得不早的他只好匆匆忙忙地应付,不管对错,以做完为目标。由于家长不能严格要求,像张某这样,做作业没有时间保证,只是马马虎虎地应付,久而久之,粗心就成了必然。

3. 学习环境不合理。比如孩子正在做作业,家长照样在孩子身边玩电脑、看电视,甚至在家聚众赌博,孩子被声音、情节所吸引,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看,这样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还有的学生书桌上放了好多玩具,一边写字,一边时不时摸摸这个,玩玩那个。

(二)家长负责过头、学生粗心

有些孩子认为做完作业,就算大功告成,至于检查对错,那就是家长的事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又特别负责,孩子做完后就认真检查,甚至把错题直接改正。这样长此以往,一方面孩子缺乏自我检查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增长了孩子的依赖思想,孩子做作业时不仔细了,不认真了。孩子想,即使做错了,反正爸爸、妈妈会帮助检查的,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做题粗心的习惯。

(三)师教不严、学生粗心

1. 家庭作业,布置而不查。这种情况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的惰性,对于学生也就失去了约束力,于是他们的作业就马虎起来,字写得不认真,结果不管对错,更不要说独立检查了,这样,学生做题越来越粗心。

2. 家庭作业,查而不究。家庭作业,老师改了,但如果老师没有严格的措施督促学生及时订正,没有再检查,有的学生对错题视而不见,那么老师的工夫也就白费了。

(四)作业如山、学生粗心

很多老师,把搞题海战术作为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老师都布置作业,并且作业量很大,学生做完这门赶那门,有时要做到很晚才能做完。沉重的作业负担,学生苦不堪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作业太多,时间太紧,让学生形成了做题马虎的不良习惯。

二、改进策略

(一)家规从严、制定学习计划

1. 制定计划,严格执行。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并根据实际情况,由孩子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当制定计划后,家长一定要严格监督,让孩子严格执行,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要改变计划。

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做作业时,不要在孩子身边看电视、玩电脑,更不能聚众在家赌博;孩子书桌上不要放玩具等其他物品。家长如能注意这些细节,并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有利于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改掉粗心的毛病。

(二)家长身正示范,检查作业方法得当

1. 作为家长,应做好孩子的表率。孩子的粗心,与生活中的种种不良习惯有关,不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粗心慢慢形成。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丢三落四,做事要有条理,要做孩子的表率。

2. 家长检查作业方法要得当,不可包办。检查作业,应当是学生做完作业后,自己先检查,家长可以帮助检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检查能力,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逐步改掉孩子的粗心习惯。

(三)师教从严,方法得当

1. 老师的要求一定要严格。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检查,查而必究。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一定要让他认真补做,对于因粗心而做错的学生,一定要让他订正,然后再查、再改,直到学生理解、掌握方法为止。

2. 培养学生的检查能力。针对粗心的学生布置一些易错的作业,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他们注意检查,然后老师及时当面批改,针对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提高学生的自查意识和能力。

(四)减轻过重作业负担

相关期刊更多

产品可靠性报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机电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上海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