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奏音乐和教育

节奏音乐和教育

节奏音乐和教育

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音乐能力虽然涉及的面广,是表现在听的、唱的、动的、奏的等多个方面的多种能力,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之中的。我所观摩的几个音乐活动都表现出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

一、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二、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

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三、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譬如上面提到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节奏感、音乐表达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赏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活动、音乐欣赏、节奏乐等各种音乐活动之中,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节奏训练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提升校学生的艺术气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构成音乐的骨架。分析和研究节奏训练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意义

节奏是学习音乐前提和基础,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节奏,有助于对音乐旋律和节拍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深化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小学是学生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尤其是开展节奏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艺术气质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进行基础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节奏训练就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节奏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有利于后期音乐教学的进行和开展。

其次,节奏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用心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韵味,进而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加强节奏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传统的师范教学对学生而言十分枯燥,教师只是通过播放音乐,带领示范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很多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不强,自然对于音乐的领悟十分有限。

节奏训练是影响音乐教学的主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利用节奏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小学生比较好动,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效的采取节奏训练的方式,采用合理的节奏授课的方式,促进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语言让学生感受节奏

人类的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言是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富有节奏的,因此,教师要利用语言的节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语言节奏训练主要是通过说话练习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说话的是节奏和旋律。通过加强语言节奏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试唱问题,还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语言的节奏,如短语、词组、简单句,让学生结合语言做出一些动作,鼓励学生边诵读、唱、跳、拍掌及跺脚,进而提升小学生对节奏的认识。

(二)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节奏训练

小学生由于年龄及性格特点,很多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多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节奏训练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师播放一段节奏感极强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做出动作,或摆动身体、或拍手跺脚等,还可以让学生排好队,进行前后踏步等。这种类似游戏的节奏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运动,促进身体的发育,这是一举两得教学方式。小W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节奏的含义,小学音乐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将节奏训练与游戏紧密结合,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三)通过打击乐器教学,培养学生的节奏掌握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打击乐器引进音乐课堂,打击乐器是有效展现节奏的一种乐器,而且旋律节奏较强,声音清脆,小学生容易接受,学习起来也相对简单。打击乐器声音响亮,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进行打击乐器教学时,学生会被教师的表演和教学环节吸引,进而关注节奏训练的内容。教师通过使用三角铁、双响、沙球、快板等打击乐器的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示范后鼓励学生演奏打击乐器,学生按照打击乐谱加强练习,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实实在在的感知节奏。其次,音乐合奏也是一种有效促进节奏训练的方法。

(四)结合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跑步、呼吸、舞蹈等等,都与节奏有关,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活中含有节奏的元素,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天性好动,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开展节奏训练,如语言节奏教学、游戏节奏教学、打击乐器教学,最后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方法

波兰教育家克・拉索次基说过:“3―7岁,即学前年龄,孩子们的行动反映出艺术表达能力的优势。在这一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让孩子们显露他们的个人才能,激发他们爱好艺术的情趣。在小学,孩子们艺术创作的要求是自然的、自我表现形式的,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创作的要求减弱。到14―18岁完全消失。”幼儿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尤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的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的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幼儿都亲生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到小学五年级小朋友节奏感的测试

在1997年曾经随机抽样从郊区幼儿园、北京城区的小学六年级抽550人进行了音乐能力的测试,其中一项是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测试。

测试分两项进行:

1.播放3段音乐,让学生选择哪一首是三拍子的音乐?

2.播放一段旋律(3遍),在试卷中列出了3条节奏谱,让学生判断哪一条是与录音播放的音乐节奏相同。

测试按中大班、学前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分组。

1960年的斯塔姆巴克(stamback)调查显示:3-6岁的幼儿对于稍不规则的节奏表现为摸不着头脑,到了9―10岁,即使相当复杂的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由此可看出,到小学五年级以后成绩迅速提高,六年级平均分有所提高。

因此,重视对幼儿节奏感的训练,特别是幼儿的节奏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音乐基本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弹奏、演唱水平,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好音乐。

三、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活动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点突破点。节奏也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出发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

总之,节奏能力的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律动、舞蹈、说、唱,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们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写,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幼儿每次学习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

四、幼儿音乐课中节奏的训练

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乐曲结构的基本素材。音乐中、生活中语言节奏很多很多。在音乐课中如何进行节奏训练呢?

(一)借鉴国外教学体系中的节奏训练方法,如:奥尔夫节奏训练

1.声势练习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意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幼儿自己的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2.语言节奏训练

通过民谣、儿歌,让幼儿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在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幼儿在边朗诵(或唱)、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二) 结合我国的情况而进行的训练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中重视节奏训练的经验是好的,但是“节奏第一”就不能完全接受。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和发展,借鉴运用建立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教学方法。

1.利用幼儿生活中已有知识训练节奏,效果显著。

2.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幼儿活泼好动,根据其心理特点,可采用在玩中学习节奏的方法。

3.通过幼儿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节奏训练

4.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使幼儿自己发现、编排节奏。

5.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教孩子们按节奏朗读,并用舞蹈来表现。

6.编排绕口令,并加上奥夫尔节奏训练方法(拍手、拍腿等)来训练节奏。

7.为了巩固某一节奏如:X、XX、XXX、X•X 几种节奏型,让幼儿边演边拍节奏。

8.利用猜谜形式训练节奏。

总之,幼儿的世界充满了自由和快乐,这不仅体现在与他们身边的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体现在孩子们“玩”音乐――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幼儿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给幼儿的感觉、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还得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就如黄友棣教授所说:“在音乐教育的工作里,我们首先重视节奏训练,靠它之力,我们可以达到礼乐教育的目标。”①

注释:

①黄友棣.《节奏训练》[J].音乐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裴芳.《论中小学音乐知觉的发展规律》[J].中国音乐教

育,2005.3.27

[2]魏士健.《多层次节奏训练》[J].音乐生活, 1987.

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活动;节奏感培养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家的骨架。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幼儿音乐教育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音乐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从基础开始进行一步步的培养,因此重视音乐的基础教育价值巨大。从音乐的基本框架来看,节奏是其构成基础,所以在强化幼儿音乐教育的时候,首要的工作就是对其进行节奏的培养。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升其音乐素养,对于其以后的W习以及生活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在幼儿园中教育中进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

一、从孩子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导他们对“节奏”的兴趣

幼儿园都是3―6岁孩子,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年龄息息相关,这个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应该从他们有一定经验基础上的事和兴趣来进行的。孩子们一出生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各种声音的花花世界,声音的节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轰隆隆的雷雨声、嘀嘀嘀的汽车喇叭声、叮铃铃的电话铃声,嘀哒嘀哒的小闹钟声……各种各样的声音里有着不相同的节奏。“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引导幼儿倾听这些声音、模仿这些声音,拍打这些节奏。慢慢的孩子们在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过程中对节奏的学习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老师引导幼儿对自然的声音进行模仿,并让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注意节奏的聆听,这样,幼儿在对节奏产生兴趣的同时对节奏的表达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在语言活动中渗透节奏学习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与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最基础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利用语言活动作为培养节奏感的起步,孩子们感到非常熟悉、亲切,学习中就减少了许多心理障碍。比如:入园“打招呼”:早上好!×××。回应者根据打招呼者的语言节奏进行回应。节奏可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灵活改变。无论哪种节奏型,拍子都要稳定且准确。

还有最熟悉儿歌《上山打老虎》节奏学习:×××××-O×××××-O等。语言节奏练习的词、句的长短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进行适当调整,适度的简化和增加难度是允许的。在教学活动中,语言中的语调、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跟音乐要素中的音长、音色、音量等都是相通的,甚至可以用这些要素进行创造音乐作品,如:模仿爸爸的声音、妈妈的声音念出等。甚至还可以演变成两个或三个声部进行朗诵,丰富的形式会增加幼儿参与的兴趣。因为幼儿的日常交流需要语言的表达,而语言是表达节奏最直接的渠道,所以在日常的交流以及相应的活动中,老师刻意的引导或者是鼓励幼儿进行语言节奏的表达,那么他们对于语言节奏感的把握会更好。

三、用肢体活动感知节奏

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加深幼儿对节奏的感知。幼儿特别喜欢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如:拍手、拍肩、跺脚,一边拍手一边唱歌。如小班的“小白兔种萝卜”,孩子们边唱边拍拍小手点点头,孩子们很自然地和着节拍拍手点头。如中班的“虫虫环卫队”中停顿的节奏,孩子们掌握非常准确到位。如大班“丢手绢”游戏,孩子们很熟练地跟随动作,随着音乐找准强拍,一人丢手帕,其他孩子拍手拍肩,感受音乐的强弱,孩子们通过毫无拘束的身体动作表现节奏的同时,也发展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能。语言的节奏和身体的节奏具有一致性,而音乐正好可以将这两种节奏进行融合。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利用音乐将幼儿的肢体节奏、语言节奏等进行统一培养,这样,幼儿会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养成寻找节奏的习惯。当节奏习惯培养成功之后,幼儿的节奏感知和表达会进一步提升。

四、身边的物品和打击乐器是节奏学习的好帮手

从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始过渡到认识和利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深化对节奏的认识。孩子们平时就喜欢敲打手中的物品,如拿到玩具他们也会敲几下发出声,吃饭时也会拿出勺子或筷子敲小碗。所以。我们就会把喝过的一些饮料瓶收集起来,分别装上石头、黄豆、蚕豆、沙粒等,让孩子们利用这些东西打出不同的节奏,特别响的打强拍,声音小的打弱拍,再顺其自然过渡到打击乐器的认知和操作上。引导幼儿探索打击乐器不同的声色对应乐曲,表达不同的情景与情感。如“开火车”的游戏中,火车开动时××|××××|××|××××|,火车正常行使时:××××|××××|××××|,火车过大桥时:×××|×××|,火车到站了:×××|×××|×-|×-|。孩子们可以自己利用这些乐器创新出节奏不同的打法。

五、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虽然节奏是人生来便具有的本能,但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让幼儿通过贴近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运动感觉器官去感知节奏,在说一说、唱一唱,动一动等玩的过程中体验节奏,感受节奏美,享受节奏带给自己的快乐心情,从而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表现美、创造美,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海燕.创新能力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有效培养[J].学周刊,2015,04:208.

[2]沈建兰.音乐活动中幼儿节奏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华夏教师,2015,03:61.

[3]吴江虹.节奏――音乐活动的生命线――浅谈幼儿节奏感地培养[J].才智,2008,02:118.

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 音乐 节奏感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伴随着人类的听力的产生而产生,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就对一些敲打物品产生的声音非常感兴趣。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兴趣爱好进行培养的话,它就会慢慢的消失,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音乐培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那么,如何培幼儿的音乐细胞呢?这也是广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在一个非常的特殊的时期,他们能够感受到声音产生的美,但是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也就是说幼儿对音乐只是一种本能的接受和瞬间的触摸。如何才能够让幼儿扑捉到音乐基石,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才是幼儿园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做的。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要想让幼儿很好的掌握和体会音乐就要让幼儿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只有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才能够使幼儿感受到节奏感的美,真正的体会到音乐中情绪,从而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美。然而一个在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就是幼儿的年龄太小,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因此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与中小学生相比就困难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结合儿童的心里认知和学习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工作者很早就总结出了这样一句教育的真理:“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即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幼儿而言更是如此。兴趣和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对于幼儿而言由于认知的局限不可能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其学习主要是依靠的自己的喜好来做出选择。年龄和心里的局限使得幼儿的这种兴趣往往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也就是说的幼儿的兴趣不太稳定,对于音乐也是如此,这就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工作者要善于扑捉幼儿的兴趣并对之加以引导使其兴趣越加浓厚从而更深入的进行学习。

对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也要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激发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音乐和美术体育不同,美术体育可以通过身体的多个器官去感受但是音乐只能通过听觉去感受,这就使得音乐更具有抽象性,从而也就增加了学习时的困难。对于节奏,幼儿可以听到,但是,要想真正的把握这种节奏感就比较困难了。节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风声、雨声以及各种昆虫鸟兽的鸣叫都是节奏,这些节奏不仅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因此,在节奏感的教育中就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培养,告诉他们这些节奏是什么,还可以把幼儿带入产生这些节奏的真实的环境之中使之慢慢的接触和体会。比如说下雨的时候让学生感受雨的节奏,还可以把一些小动物和小鸟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体会这些昆虫和小鸟鸣叫的节奏。通过和大自然进行接触,让幼儿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是激发幼儿节奏兴趣的一种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敲打来制造不同的音乐节奏,使幼儿感受到不仅可以在大自然中聆听不同的节奏,还可以自己制造出不同的节奏,这样既可以体会到制造节奏的乐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节奏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与节奏的接触,幼儿体会到了节奏了并开始对节奏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但是,我们知道音乐主要是用听觉来体会,比较单一,如果长时间的单单依靠听觉来体会和学习节奏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也会随着这种单一的学习会很快的淡化,从而不利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和以后对音乐的学习。所以,在培养节奏感的时候,还以加入一些身体动作,这种动作要由幼儿根据自己对节奏感的感受自行表演,即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节奏的同时,自由的舒展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感受。这种根据节奏自由舒展身体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幼儿对节奏感的认识,还可以训练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他们听辩节奏。

节奏感也好,身体动作也好,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兴趣,但是音乐最终还是一门听觉艺术,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和节奏最终都不能离开听觉,所以对于幼儿听觉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让学生仔细的体会这些声音,并慢慢地体味其中的变化,去体会其中的规律,从而更深刻地对节奏和音乐进行把握和理解。

节奏的体会和学习,最终还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因此节奏最终还是要融入到音乐中融入到歌曲之中,所以在节奏感的培养中还要结合歌曲的学习进行。但是,在歌曲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如《火车开了》,在联系时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歌曲的练习不仅是节奏的最终归宿,也是培养培养幼儿节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音乐和节奏是每一个幼儿都具备的潜能,但是出于认知和学习的局限,这种潜能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够持久。通过身体的舒展和歌曲的练习,相信在幼儿教育中,只要我们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合理地引导,相信我们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上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J].新课程(教研),2010,(01).

[2]吴江虹.节奏――音乐活动的生命线――浅谈幼儿节奏感地培养[J].才智, 2008,(02).

[3]金艳.浅谈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

相关期刊更多

走向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钢琴艺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艺术工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