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音乐;学堂乐歌;启蒙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095-03

新音乐是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音乐文化。它是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前半叶,新音乐以其迅猛之势发展成近代中国音乐的一大潮流。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除清政府旧的教育体制,蔡元培主持国民政府教育改革,对清末学部教育宗旨予以修正,提出新的教育宗旨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实施作为“新学制”的“壬子・癸丑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在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列音乐为必修课。当时,乐歌书大量刊行,关于辛亥革命和民国新风的歌曲广为传唱,在当时造成了新音乐启蒙的时代新风尚。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广为传播或者说是真正被接受,不是靠传教士的输入,而是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改造中国,变法自强在文化教育上进行主动选择的结果。最初是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及相应的音乐启蒙教育开始的,这不仅使得西方的乐器及演奏法、记谱法和基本音乐理论知识逐步介绍进来,甚至直接引进外来歌调重新填词。更为重要的是,乐歌的广泛传唱,从文化心理上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音乐审美听觉习惯与趣尚,在行为上产生了新的音乐活动方式,这预示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文化转型期。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看,这一表面的挨打、实质上的主动选择文化现象,实际上已成为新的文化变迁的开端,这些意味着中国音乐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阶段的真正结束和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学堂乐歌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898年。百日维新中,康有为就提出了废除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1907年起,“音乐”被列为女子师范学堂课程,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一种学校音乐文化的雏形,即以教授形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这时新音乐的启蒙还体现在乐歌的译配、编创和社会性的音乐活动等方面。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译配、发表的《日尔曼祖国歌》3首,1903年曾志发表的五线谱与间谱对照的《练兵》、《游春》、《扬子江》等6首歌曲,可视为晚清新式歌曲译配、编创的先声。这一时期为新音乐教育而编写的论著,有曾志的《唱歌及教授法》(1903年)《教育音乐初步》(1904年)、《教育唱歌集》(1904年)等。中国留学生发起主办的“音乐讲习会”(1902年)、“亚雅音乐会”(1904年)、“国民音乐会”(1905年)等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这一切对留日学生、中国侨民以及日后中国的新音乐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新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创作、理论、出版都先起于东邻的日本,首先出现在留日的中国知识分子中,随着这些人的回国,国内学堂乐歌活动也提高到新的水平上。这些人中的曾志、沈心工、李叔同等,对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晚清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是新音乐启蒙初期的杰出音乐家。学堂乐歌的歌词、音乐创作方式等都与传统歌曲有许多不同。如文、白语言形式兼采的歌词,主要以外国(尤其是欧、日)歌曲音乐作为乐歌旋律的倾向都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歌曲的创作。通过乐歌的传唱和乐歌为主的学校音乐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较系统地输入西方音乐知识,如传授简谱,介绍五线谱,确立集体歌唱的形式,开始新的歌曲创作等等。这一切都具有启蒙的意义。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维新变法,主张效法日本学习欧美的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积极兴办各种新式的文化教育设施等。正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所指出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当时新式学堂像雨后春笋般地普遍建立起来。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留学,已形成社会的风气;学习西方,已成为时代的潮流。特别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明令废除清政府的教育宗旨,改学堂为学校,并且在中小学和师范学校中列音乐为必修课。蔡元培还提出“以美育养成高尚之风,以完成国民之道德”的著名主张。这些措施和主张,对艺术教育和新音乐活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这时,乐歌书大量印行,歌唱辛亥革命和民国新风的歌曲到处传唱,酿成了新音乐启蒙时期一个短暂的热潮。

学堂乐歌,作为近代中国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近代中国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最初成果,不是萌发在中国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品质发展中,而是随着新式学校的兴办而产生的。它之所以体现在学校普通音乐教育方面,是由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新的政治要求而决定的。学堂乐歌的产生是有着其客观历史原因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打开,中国开始成为丧失独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政治腐朽,经济崩溃,中华民族逐渐陷入了灾难深重的危机之中。广大知识阶层以及统治阶级中一些主张革新的分子对参照西欧体制实现改革求新的要求日益增长,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是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根本途径,于是他们极力鼓吹“变法维新”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积极兴办新式的文化教育,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积极推崇,西方文化和近代西洋音乐文化的陆续传入,为后来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首领康有为是最早提倡在新式学堂里开设音乐课的第一人。在1898年上书清朝光绪皇帝的《请开学校折》中,他主张开办学堂,并建议在这种新式的学堂里开设“歌乐”一科,他说:“清废八股”、“令乡皆立小学”。并以德国的学制为例介绍说:“限兴国之民自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美术、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康有为提出在新式学堂开设音乐这一门课程,虽然还没有涉及新的音乐思想,但却具有中国近代音乐思想启蒙的意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梁启超,他也极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新学堂开设乐歌课。他在《饮冰室诗话》、《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发展之关 系”跋》等著作中,集中地反映了他对音乐的见解。他在《饮冰室诗话》一书中论述音乐的教育作用时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他认为在新学堂中必须开设乐歌课:“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缺者。”他也非常热心提倡作新的音乐,但他认为当时“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这些主张的提出为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作为一种由文人发展,由音乐家推向高潮的新文化,它并不是少数人纯粹理想主义的产物,而是时代“呼之而出”的,先进与落后的逆差成为推动它产生的强大动力。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还是维新派的人士,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维新派为主的知识分子,还有意识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希望最终达到像日本那样,实现“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主要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的负荷。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千百万人民、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为这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涂上了一层崇高的神圣光彩,并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虽然乐歌的内容和形式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风格上的明显差异,但它能够在中国社会中产生,能够为中国文化吸收和容纳,可见是有着其深层的决定因素起着作用。首先,从文化启蒙的角度上看,它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带来了勃勃生机。它既是新文化传入的起点,又是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起点。值得一提的是乐歌的歌词创作,不仅使外来曲调更接近我们的民族语言,而且对晚清刻意求古,拘泥于韵书字调的词风有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其次,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看,它的产生可以说是因为有着一种伟大的爱国热情灌注在其发展的始末。丰子恺先生在《艺术趣味》一书中回忆到:“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时,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可见其学堂乐歌震憾人心的作用。另外,一些优秀的乐歌被重新填词引用,如《中国男儿》和以后的《工农兵联合歌》、《革命必先革人心》和以后的《红军行军歌》等等的填词新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又成为建立新理想的斗争武器。因而,学堂乐歌又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是当时社会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产物。

从内容上看,学堂乐歌的创作无论从歌词还是曲调都紧扣时代主题,很多内容明显是直接针对封建旧习提出来的。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基本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总的革命要求。例如反映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革命要求的歌《何日醒》、《中国男儿》、《黄河》等等;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歌曲《辟占验》、《格致》等,都具有革命性很强的内容。特别是有关妇女解放的歌曲在中国歌曲的创作史上是绝无先例的,虽然中国传统歌曲中反映妇女生活题材的歌曲不乏上乘之作。(《缠足苦》就是有意识地利用了我国民间《孟姜女》的曲调。)但以往的歌曲无非是一些被压迫妇女的自叹,或是对妇女社会地位寄予的同情。而学堂乐歌则鲜明地体现了新歌曲在倡导女子自觉方面的内容和气概。例如革命烈士秋瑾在《勉女权》中“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的诗句,鲜明地提出了女子们要求平等,投身革命的政治要求。使得乐歌这一歌唱文化成为清末女权运动的一部分并在当时的斗争生活中居于领先地位。很显然,学堂乐歌已不仅仅是一种随着西方思想的渗入而引进的歌唱文化,而是我国民主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必须指出,由于学堂乐歌所反映的主要是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认识和改革要求,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的影响。如在著名的《军歌九章》(黄公度作词)的某些篇章中,就掺杂了实质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观点;在《汉族历史歌》中,则实质上宣扬了的观点。在些学堂乐歌甚至还宣传忠君、尊孔等封建思想。从这些不同内容的学堂乐歌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知识分子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影响(其中有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也有洋务派的)。然而,在当时的学堂乐歌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改良派的思想观点。

从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上来看,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采用旧曲填词的方法,其曲调往往来自日本和欧美的学校歌曲,流行歌调或军歌旋律,也有部分来自中国传统乐曲或民歌曲调,只有极少数是自创曲调。这是因不清末民初,能从事新音乐创作的人很少,完全采用重新作词作曲的创作方式既缺少人才又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利于学堂乐歌的大量编创和迅速普及。中国那时的学堂乐歌大部分都是“拿来的”。一个直接方便的做法就是拿来外国的曲调填永嘉。学堂乐歌的这种创作方式加快了国内学堂乐歌的编创工作,使得当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中国旧式歌曲的“新歌”。根据80年代以来钱仁康等学者对乐歌考源的研究,可以探知最初我国编写学堂乐歌所选取的现成歌调大多是取自日本歌调:沈心工编《革命军》,根据日本军歌《勇敢的水兵》的曲调填词;张之洞作词的《爱国》根据日本歌曲《皇御园》的曲调填词的等等。甚至有些曲调还被不同的作者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来填的,相反只有极少数(如《采茶歌》、《祖国歌》和《缠足苦》等)。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绝大多数从事歌曲编配的知识分子以及后来在学校中担任音乐课的教育,只是一些爱好音乐、关心新式教育的民主主义者(其中多数又是一些留学外国的新派知识分子)。有些是应聘来我国教书的日本教师,他们大多对我国的民间音乐并不熟悉。同时,当时这些知识分子受“维新运动”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只有这些欧美近代、现代音乐的曲调才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当时主要是唱歌、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才开始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进行技艺的传授(如在某些教会学校内设立了琴科等)。在当时出版的唱歌教科书中,大多数还附带五线谱或简谱的读谱法、简单的基础乐理,并且对怎样弹奏风琴、钢琴等作了初浅概要的介绍。同时,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读物也得到了出版,如曾志的《乐曲大意》(1904)、沈彭年的《乐理概论》(1908)、高寿田的《和声学》(1914)等等。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根据题材样式,我们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古典诗词为题材,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歌曲旋律优美,情感真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勇于创新精神深深感染了一代人。短小而精致的作品中融古及今,艺术特色鲜明。再如黄自的《花非花》,歌曲采用四句体乐段结构,采用依字创腔形式,在演唱过程中犹如歌唱者在吟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朦胧感跃然纸上。艺术家青主和黄自吸收中国古典诗词的音律美,将古典风味合理的运用到作品中,创作手法精细,将中国的传统较好的保持了下来。第二类:以近代诗词中的内容为题材的作品,善于直接表达个人感受,通俗易懂是其主要特点。作品《思乡》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家乡的思念。《雨后西湖》则生动的描绘了雨后西湖美丽的景色,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陈天鹤的《望月》,意境深远,构思奇妙,将空中月亮的景色细腻的表达出来,寄托了作者的情思。因此,一首好的艺术歌曲,总能给人以某种启迪,总能给人带来特别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情趣。①

二、“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1、中国艺术歌曲的启蒙——学堂乐歌。受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音乐工作者在全国上下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发展先进文化。“五四”运动的兴起,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如果你不想被人欺负,只有将西方人的知识和技能转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经过研究后作进一步发展,中国现代教育才能起步。在创办的新式学堂中,不仅开设了数理学科,也开设了音乐课,其倡导者是早期留学欧洲和日本的启蒙音乐家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课以唱歌为主,也介绍一些欧洲和日本的音乐艺术。“学堂乐歌”被作为音乐课程编写的歌曲,由歌调填以新词改编成的学堂乐歌,创作数量很少,一些中国歌曲的填词取自欧洲的歌曲,许多作品根据西方的歌曲对中国作品加以改编,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如李叔同的《送别》,沈心工的《勉学》等。大多数作品的作词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精神,通过作品的表达来实现自己对富国强兵的迫切愿望。学堂乐歌的思想启蒙作用大于音乐审美作用,在以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起到的作用更不容低估。2、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艺术歌曲在创作过程中,许多中国人主动借鉴外来音乐文化,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结合,产生出了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新音乐,中国艺术歌曲的天地也变得广阔起来。具有显著时代特点的中国艺术歌曲,在当时“五四”运动的大背景下,可折射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东方大国,在民族斗争中所体现出具有反帝反封建革命热情和争取自由平等的迫切愿望。一批努力吸取西方音乐文化精华,又代表当时中国民族文化意识的艺术歌曲应运而生了,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②这些作品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在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同时,又细腻的流露出浅浅的的思念之情。胡适、刘半农等人的作品歌词倡导主观情感的宣泄,在诗词方面追求朴素自然,在借鉴古代文学诗歌的基础上,使以白话题材为主的诗歌变得简单明了,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一些在海外学习、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将西方的创作技巧融入民族歌曲的创作之中,改变了以往单音体系的作曲技法,丰富其和声层,在创作方式上有很大提高。上海国立音专是中国第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代表,在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已颇具规模,在新形势的影响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士,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至今广为流传。像当时著名的有《乐艺》、《音乐杂志》,一些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被收入其中,为以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三、结语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音乐艺术歌曲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教育部转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审美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工作力度。而利用音乐艺术对大学生的情感操守进行熏陶,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一、将音乐艺术用于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意义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反应人类的现实生活情感,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现实生活、打动人心、唤起情感共鸣。②将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陶冶大学生情操的同时能够极大地升华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

(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音乐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创造出不同的音乐,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如在中华大地广为传唱的《走进新时代》,以淳朴笃实、优美动人、刚柔并济的旋律,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民振奋、欣喜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果敢无畏、坚强不屈的性格以及中华民族豁达、乐观的气魄。教师从学生入学之初,便会向其传达热爱祖国、铭记历史、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等思想,在较为漫长的求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内化这些思想。借鉴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演唱赞扬和歌颂伟大祖国和革命胜利的歌曲。如《红星闪闪照我去战斗》反映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赞颂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在国家危难之际向中华儿女发出战斗的号召,《我和我的祖国》《长江之歌》表现中华儿女对我国锦绣山河的热爱与依恋之情,更有期望明天更加美好的《歌唱祖国》《走向复兴》,以及提醒人们为自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的《我的中国心》《东方之珠》等。在演唱这些打动人心的优秀的作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音乐演唱方面的技巧,更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赞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歌曲对爱国主义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观和道德观

音乐不仅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更能表达作者甚至是社会人民的情感,作者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完整地寄托于所创作的作品中,这些浓烈的情感则对听者的情感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③如《七子之歌》,体现了无数海外游子对归国的强烈渴望,激发了人们对祖国的无限爱恋。如《父亲》《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等将慈父、慈母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优秀声乐作品,无一不触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通过演唱这类歌曲,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伟大且无私的爱,为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表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教师形象的歌曲,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典范,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而《感恩》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更是提醒大学生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友谊地久天长》可以使学生对友谊感同身受,唤起学生对珍贵友谊的切身感受。《伤逝》则是以描述发生在青年人之间的爱情为主题的歌曲,改编自著名作家鲁迅的同名小说。歌词“人生的第一要是求生,人必活着,爱才有所在;爱情需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取自小说原文。笔者相信,这首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音乐是没有国家、地域限制的。在与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沟通时,音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节奏感强而且轻快的歌曲,能够令人变得更加阳光开朗,使人更加自信、从容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音乐中有很多集体合作的演奏形式,例如合唱、重唱、合奏、重奏等。这种多人参与的、合作性较强的演奏活动,既能够使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得到组织能力与适应能力的锻炼,又能够帮助学生在感受音乐、融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协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融合。合作演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有意识地进行良性的竞争。如《祖国颂》《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合唱作品,如果要将这类作品演唱出真感情,那么在学生之间营造团结友好的氛围、倡导阳光开朗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的音乐需要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表达。高校教师恰当运用音乐艺术,将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笔者相信如果高校能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方式

音乐艺术能够用情感打动人心,可以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乐趣,被逐步应用于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笔者认为,高校应重视运用新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唱响红色经典,传承时代精神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高校教师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学生头脑,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的目标,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因此,在将音乐艺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教师可以选择播放《歌唱祖国》《十送红军》《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歌曲。通过音乐艺术可以为政治讲堂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通过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特点、所体现的历史事件和进程,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其对国家历史的兴趣。而且课堂教学内容穿插音乐的播放和演唱,能够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教育中,高校教师可以结合政治学习的主题,积极探寻主题所呈现出的那些在现今时代背景下依然适用的传统观点,如组织学生唱《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精忠报国》等歌曲。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创作背景、讨论作品内容、诵读经典歌词、演唱经典曲目等多样化的课堂形式,能够深化学生的政治感受,使其理性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觉悟。

(二)用歌声抒感,营造良好优秀思想氛围

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文化,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地实现音乐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例如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具有历史意义和思想教育意义的歌曲,创造校园音乐文化环境,能够有效地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举办以弘扬优秀道德品质为主题的音乐会,通过音乐的表现方式,烘托文化气氛,歌颂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完成通过音乐艺术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再如征集昂扬向上的校歌并进行评比,打造日常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校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是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演唱时受到激励。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利用流行音乐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把握校园广播播放的恰当时机,利用一些积极向上的歌词引导学生。如“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等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歌词,在学生中能较好地引起共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和熏陶。

(三)在校园音乐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与音乐艺术相关的活动不仅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同样受到教师的青睐,这一形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师生的欢乐情绪,并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受课堂形式的约束与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用音乐艺术的空间较小,高校教师可以考虑将音乐艺术运用于节假日的欢庆活动中,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成果。比如在元旦到来之际,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举办元旦音乐晚会,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演员的招募选择、表演节目的排练,到舞台场景的布置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交由学生负责。教师提供监督和指导,确保音乐会主题清晰明朗、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比如高校可以在五四青年节,举办“红歌会”音乐比赛;在五一劳动节,组织学生编排歌舞晚会,并邀请周边的基层劳动人民前来观看;在感恩节举办“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歌曲征集活动等。高校及教师通过这类音乐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深刻体会活动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结语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音乐艺术,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音乐艺术可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感上得到共鸣,从而产生洗涤心灵、净化思想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长处的同时,应尝试将音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音乐艺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程卫国.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和艺术性的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119-121.

②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简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3(6):78-80.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音乐 生活化 探究与思考

为培养初中生学习音乐、运用音乐,服务生活、助力学科学习的自我优化能力,本文以湘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研究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初中音乐课堂活动内容生活化的方式,使其以吻合初中阶段学习、初中阶段学生成长的实际,使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表演与运用音乐自娱自乐,成为初中生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出创新努力。

一、感心动耳――美好情感音乐教育

音乐作为人类美好情感的共鸣,以美好的词曲与旋律去抒发对生活的理想。

1.亲情音乐教育

对于处在快速发育成长期与逆反期的初中生而言,根据亲情音乐与学生生活的密切性,选用此类音乐开展教学,对学生具有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与换位思考和反思能力教育的积极作用。如《父亲》、《妈妈的吻》与《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对父母的含辛茹苦、无私奉献、无微不至的关爱的感怀,使初中生能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的实际,去反思和感悟自己与父母的点点滴滴。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喜欢表现和歌唱的身心年龄阶段特点,把组织学生学习歌唱、演奏和相关伴舞等形式,与歌词解读、乐曲诠释等内涵意义分析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作词、作曲背景的基础上,与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比较,进而全面地了解和理解父母。

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教材中关于传统音乐与传统乐器教学的内容,在特定的环节或内容中适当地引入情感教育即可,使此类歌曲作为初中生音乐技能学习和训练的曲目,使他们既得到音乐专业知识的教育,也能滋润与升华他们对于亲人的感情,以助力于他们个人的身心成长。

2.友情音乐教育

建立、拥有、拓展与享受友情,作为初中生成长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内容之一,初中音乐学科具有近水楼台的先天性教育教学优势。以《梁祝》的歌曲、二胡曲、小提琴曲与其他类型的乐曲为例,处在青春萌动的初中生,会通过美好旋律的引导去理性认知和感悟,男女新课改下初中音乐生活化的思考

温翠莲生之间的友情甚至爱慕之情,使学生在协奏曲的欣赏、学习甚至训练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初中学习生活和友情。但出于对学生正确异性交往能力和情感理性处理教育的需要,教师可以选择如《同桌的你》等表达同学友谊的歌曲等,使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得到尽情地展示。

由于初中生日常接触音乐的渠道比较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确保教学目标和内容主题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喜好去设计课堂模式或环节,使他们在音乐或歌唱才华的发挥中,去体味歌曲或乐曲的意义,培养他们主动音乐学习和音乐表现的能力。

二、清风吹歌――美好生活音乐教育

在现代传媒技术和现代音乐的快速发展下,学生能以各种方式享受音乐及其所带来生活的积极变化。

1.爱国音乐教育

运用音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音乐自身的功能和现代音乐学科的使命之一。作为一个近代时期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不缺少爱国主义的音乐。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任何时机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真心地感受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树立切实的理想为之奋斗。以班级演唱组合的组建、教学和表演为例,选择和运用那些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如《打靶归来》、《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等,作为演唱组合的表演曲目,既能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能得到训练,也能让他们在歌唱中去体验和革命的力量、志向与勇敢,使他们自觉深化对革命家、共产党与国家的情感。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以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在教《卖报歌》时,我首先介绍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挂图、配合音响,讲述旧中国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揭露旧社会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的现实。通过这首歌的学唱,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强烈热爱,对反动、黑暗腐败是旧中国无比憎恨的感情,学生们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再如:在教唱教材中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先让学生通过听演唱,看演出,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简单介绍京剧在我国的影响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唱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老北京,使学生体会出歌曲表现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他们的民族文化底蕴,鼓励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而献身。

二、渲染情景,激励学生热爱生活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动人的民族音乐旋律,使学生感到存在于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大量的音乐财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在欣赏贺渌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通过故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使学生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马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悠扬清丽的琴声,让学生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如《国歌》是一首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它鲜明的节奏和号角式的音调及催人奋进的音符,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扣人心弦地讲述这首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并结合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教材的曲目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来选择的。用反映学校学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及适合学生歌唱的我国民族和部分外国优秀歌曲作为基本教材,以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作为补充教材。这些歌曲以其特殊的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健康向上的歌词内涵使学生受到教育,学生在反复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过程中,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中不断地将艺术作品化为自身的内动力,把以往教师单调的思想品德教育溶于音乐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唱《绣红旗》一课时,学生对剧情了解后,听着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时,学生仿佛看到江姐与男友们在监狱中,不顾自身安危,将生命置之度外,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情景,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逐步升华到思想美的境界。再如:教唱歌曲《顽皮的杜鹃》,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孩童在美丽的山林中与顽皮的杜鹃相互欢乐嬉戏玩耍,充满童趣的情景。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让学生感受到杜鹃声声地在青山翠谷之中回荡不息,感染那连绵不绝的快乐,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得到了培养。

四、结合课外艺术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诗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诗歌》编辑部

中国皮革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联合会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