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试用期阶段工作总结

试用期阶段工作总结

试用期阶段工作总结

试用期阶段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 D912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土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承载作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粗放性都迫切要求我们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并已初步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体系,出台的政策已完成了由务虚到务实的过渡,一系列落地政策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切实指导作用;各地响应国家政策,探索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模式,包括城中村改造、“三旧改造”、闲置土地处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工作在稳步推进。

总体上,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政策基础薄弱、实施性不强、规划引领作用弱、风险控制体系和科学监管办法弱、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单一、多部门间合作不强等多方面问题,开展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已势在必行。

一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节约用地,各项建设用地都要尽量节省利用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本文将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理解为:单个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单个功能区集聚高效、城市整体功能结构和空间格局合理、城市整体土地利用效率高、城市总规模可控、城市土地可利用潜力时序配置科学合理。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判断

党的十报告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表明国家在推进大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已比较重视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从优化大中小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着手,重点推进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总结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城市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1%-30%之间,为起步阶段)、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60%之间,为成长阶段)、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60%-80%之间,为成熟阶段)、终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80%-100%之间,为顶极阶段)。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发展处于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小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终期阶段。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未来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主要为:中小城市向城市化中期和后期阶段发展,大城市主要向终期阶段发展。

三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诉求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需求是指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不同,即对土地的规模、布局、结构、效率和利用时序的侧重点不同。只有明确了不同城市化阶段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诉求,才能把握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措施的侧重点和方向。

1初级阶段为低速城市化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土地资源充足,外延式扩展为主,迫切需要扩大城市规模,更应注重布局规范合理。

2城市化中期阶段为快速城市化阶段,这一时期农用地将被城市发展大量占用,用地矛盾激化,所以在注重布局和规划的同时,更应注重节约用地和提高利用效率。

3城市化后期阶段为减速城市化阶段,这一时期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严重制约城市的后续发展,土地资源瓶颈突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土地利用层面上,关键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增加土地产出效率。

4城市化终期阶段为极慢或零速城市化阶段,这一时期城市用地的节约度和集约度都达到顶峰,伴随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城市土地用地压力需要借助农村土地来缓解。

四我国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1以方法研究奠定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制度基础

通过用地调查、评价和潜力测算等基础性工作奠定制度建设基础:梳理总结节约集约用地调查、评价、潜力测算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方法;根据典型案例的调查分析,掌握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界定不同城市化阶段城市对调查、评价、潜力测算的核心要求;分析总结现行评价成果应用难的政策、社会、经济和成果自身因素;分析各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的供需平衡;从创新调研方式、统一评价标准、规范潜力汇总等角度,提出适用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础性工作的政策措施。

建立适合于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评价和潜力测算的管理办法。

2以顶层设计加快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制度供给

按照“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宣传引导” 的思路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体系进行顶层制度设计。

① 建立土地总体规划管控制度

通过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实行“土总规”自上而下的规划层级衔接;通过规划成果公示,加大规划宣传,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严格规划实施的制度体系。

② 建立土地利用计划调节制度

通过建立城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市土地供应计划、城市土地储备开发年度计划等制度,完善计划编制体系;通过编制计划实施细则、实施计划办法、实行年度计划实施评价制度等,建立严格计划实施的管理制度体系。

③ 建立建设用地标准控制制度

通过建设项目用地标准体系、行业用地标准体系,建立城市土地用地标准体系;通过严格用地标准的审核工作,建立切实执行用地标准的管理制度。

④ 建立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制度

通过实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缩小划拨供地范围,完善招、拍、挂土地供应制度,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划拨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款制度;根据城市功能分区设置要求,制定各功能区差别化供地政策;研究将产业用地供地年限与企业生命周期结合,探索建立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

⑤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制度

出台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奖励办法;通过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二次供地”,鼓励“三旧改造”,鼓励“二次开发”,建立存量挖潜优惠政策;对于城市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产业项目,建立优先发展产业的地价政策。

⑥ 建立土地利用监测管制制度

完善批后监管制度,建立“全市覆盖、全程监管、科技支撑、执法督查、社会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通过加大违法、闲置土地查处力度,建立全方位土地利用巡查制度;通过实行土地开发利用信息公开,建立闲置、低效存量国有土地信息平台,建立土地利用信息公开制度。

⑦ 建立土地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成果等,建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评价考核制度。

⑧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制度

通过明确国土部门各处室在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责任及主要任务,对各处室定期监督检查,并及时通报监察结果,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制度。

⑨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软环境建设

采取涵盖电视、报纸、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宣传媒介,开展专家研讨、科普教育、社会调查、户外展示、公益广告等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活动,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宣传制度。

3以地方实践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制度完善

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和当地节约集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节约集约专项试点。

城市化发展水平处于中期阶段的城市,土地还处于向外加速扩张阶段,需重点加强规划引导,建立用地准入门槛,在用地的初始阶段有效引导和规范用地,可开展城中村改造试点、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和闲置土地处理试点。

城市化发展水平处于后期阶段的城市,土地利用 “摊大饼”式扩张和内涵式挖潜同时存在,可重点开展存量建设用地内涵挖潜试点工作如:城中村改造试点、“三旧改造”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等。

城市化发展水平处于终期阶段的城市,土地规模扩张基本饱和,存量挖潜占主导地位,可重点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试点、产业结构调整试点、“三旧改造”试点等。

4以跟踪评价构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长效机制

根据试点针对的用地类型和用地对象不同,分别选取不同的阻力因素,结合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对试点推行的难易程度及用地对象接受程度进行评价。

根据试点的预期成效,定性分析试点前后建设用地布局结构变化情况、土地利用效率的改善情况、生态效益的改善情况等;建立以节地量、产出强度提高率、容积率提升率、宗地整合度等为指标评价体系,定量评价试点推行的成效。

同时将跟踪评价结果作为基础性工作、顶层制度设计、专项试点工作改进和完善的重要参考依据,进而建立滚动跟踪评价制度,实现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制度体系整体的动态、循环、进化。

作者简介:

张震(1976.11)

汉族

籍贯天津

试用期阶段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测试过程,以保证软件的质量,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首先总结了软件测试的原则,然后分析了传统的V测试模型的一些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V测试模型。关键字:V测试模型 测试原则 生命周期测试作者简介:马俊,男,24岁,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丁晓明,男,40岁,西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人们使用了许多保证软件质量的方法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软件,以保证自己生产的软件在竞争中的不败。但开发人员难免会在工作中犯错误,特别是对于规模大,复杂性高的软件更是如此。这样,在软件产品中就会隐藏许多错误和缺陷。这些错误和缺陷如果遗留到软件投入运行之时,终将会暴露出来。1996年,由于阿里亚纳(Ariane)5号火箭上的软件系统失败,损失了多个卫星,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达到数十亿美元[1]。象这种要求极高的系统的验证工作比其他类型的系统更为重要,而且成本也高得多。但若不进行足够的验证而出现Ariane5号火箭这种情况,则造成的损失比验证的成本要高得多。许多类型的软件所使用的领域还涉及到人类的生命安全。比如医用领域的胰岛素注射系统,若因软件的缺陷而造成系统故障,向病人注射过量的胰岛素,会导致脑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以上提到这些风险及大的软件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以验证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就算一般的系统,虽然不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但是在经济方面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比如银行的管理系统,若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经济损失巨大。所以不管什么系统,都必须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足够的测试,已保证软件的质量。2软件测试的原则软件测试有以下几项原则:(1)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测试[2]。质量保证协会的调查表明,应用系统每1000个源语句中存在大约60个缺陷,这些缺陷中有2/3是出现在系统的需求和设计阶段的。如果拖到后面的阶段解决这些缺陷,将增加大量费用。(2)测试用例应由测试输入数据和与之对应的预期输出结果这两部分组成。(3)程序员应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如果程序员测试自己的程序,他会按自己开发时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自己的程序,总认为自己的程序是正确的,不利于找到缺陷。(4)要妥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这些文档会为维护人员维护阶段的工作提供方便。维护阶段是软件交付后的阶段,有可能维护人员是用户方的人而不是开发人员,保留这些文档就尤为重要。3传统的V测试模型分析传统的V模型如下图:图1 传统V测试模型其左边每个开发活动都与右边的测试活动相对应,它描绘了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逐步实现,针对这些开发阶段的测试,其开展的次序正好相反。也就是说,代码最后被开发出来,而相应的单元测试首先被执行;需求最早开发,但相应的验收测试是最后才进行的。这个传统的模型是早期开发出来的,和现代软件工程中测试的原则不相适合。V模型的缺点:(1)V模型是等到编码结束才开始进行单元测试,和前面提到的要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测试这个最重要的测试原则相矛盾。(2)应该开发和测试并行,开发小组和测试小组通力合作,而传统的V模型的这种方式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开发人员编码完成,就等着测试小组提交缺陷报告,然后修改程序。这种就比较空闲,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利用,也不利于小组间的合作。(3)这个模型测试过程和开发过程在时间上严格的划分开,这样不利于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等文档的保存。4改进的V测试模型我们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应该进行生命周期测试,即在开发过程中对系统进行持续的测试,测试活动应该在需求阶段就开始,而不是在传统的编码之后,并且软件测试进程应该是和软件开发的开发进程并行进行的。基于以上原因以及传统V测试模型的缺点,提出了改进的V测试模型,如下图。图2 改进的V测试模型这个模型左边是开发阶段,右边是与各个开发阶段对应的测试。他们的执行顺序都是从上到下,测试与开发并行进行。如需求分析阶段就有制定测试计划和测试需求这两个测试步骤;软件设计阶段就设计此阶段的测试用例并测试设计阶段得出的结果。每个阶段都要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一旦得出了可测试的结果,就对其进行测试。这也符合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测试这个原则。而且这样的话测试小组和开发小组就可以更好地合作,有利于资源利用。该模型从一开始的需求阶段就制定测试计划,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对可测试的需求文档进行需求测试。测试计划的目标是描述所有要完成的测试,包括完成所需的资源和进度。测试计划应给出被测试软件的背景信息、测试的目标和风险,以及所要执行的特定测试。测得太多不行,浪费人力财力;测得太少也不行,软件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有效的测试方法就是明确和评价计算机系统的各种风险。能把这些风险缩小到测试范围内是很重要的。要确定能接受多少风险,然后制定测试计划实现这个目标。风险的概念确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需要完成多少测试或测试类型,而不是进行不可能完成的穷举测试或者凭直觉胡乱地测试。所以有经验的测试人员会基于风险找到一个平衡点,逐步完成测试计划。需求测试的目的是要确保需求得到了正确的记录,保 证信息服务项目小组正确解释了需求。由于需求阶段应该是用户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所以测试必须要确定需求很好地代表了用户的需要,确定已经文档化了需要。接下来是对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测试。这个阶段执行设计评审以及审查可交付的设计结果。此阶段的测试和需求阶段的测试都是静态测试,没有可执行的代码,只有文档和可交付结果用于审查。如果将缺陷遗留到后面的阶段解决,会增加许多花费。这也不符合及早地不断地进行测试的原则。可交付结果包括:输入规格说明、处理规格说明、输出规格说明、控制规格说明、系统流程图等等,基本上就是对这些文档进行测试。这个阶段有几个任务需要完成:分析设计因素、进行设计评审、审查设计阶段可交付的结果。编码阶段进行的测试,主要是针对代码进行测试,已白盒测试技术为主,已黑盒测试为辅。白盒测试技术中的语句覆盖、条件覆盖、路径覆盖等技术都可用于代码的测试阶段。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有了可执行的代码,所以此阶段和之后的阶段都是进行动态测试。 编码阶段结束后就进入了传统的测试阶段,这个阶段要进行单元测试,然后在软件模块的集成过程中要进行集成测试,在进行系统测试和用户的验收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里面也包括了对系统功能的测试。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按传统的测试阶段进行,但是由于此前做了许多测试工作,这个阶段的许多步骤比传统测试阶段的步骤更简单,返工的工作也更少,花费也更小。开发阶段的测试就到此为止,形成了成品软件,交付给用户方。最后测试小组要总结项目的测试结果,以提高企业测试的过程,就要评价测试的有效性。这相当于是对项目测试过程的总结,有利于以后企业对项目进行测试的效率。这个时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这些文档就有用处了。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文档,加以总结,评价测试的有效性。5结束语与进一步工作

本文指出了传统V测试模型的不足之处,结合测试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措施,提出了改进的V测试模型。该模型在理论上具有比传统V测试模型优秀的地方。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把该模型的思想用于实际的项目中检验,并进行分析,以从实践上论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参考文献[1]IanSommerville.软件工程[M].20__,3.[2]WilliamE.Perry.软件测试的有效方法[M].20__,3.[3]李祎,陈嶷瑛.一种有效的软件测试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__,10:114-115.[4]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20__,12.[5]CemKaner&JackFalk.计算机软件测试[M].20__,5

试用期阶段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二、招新时间:待定

三、 招新地点:教学楼

四、活动的具体流程:

1活动前期之准备阶段:召开方舟全体大会,讨论关于招新的有关细节,完善招新流程(收集建议),分配具体任务(包括物资、人员分配等),同时对面试官进行针对性培训。

2活动前期之宣传阶段:1、通过贴海报的形式提供同学们方舟的招新报名时间和地点,展示真实的活动照片和活动成果,介绍和展示其活动;2、通过校内摆摊的形式派发宣传单及其报名表;

3、通过博客、微博等网络形式大力宣传;

4、在招新地点,我们将安排团内人员现场介绍和指导同学们报名。同时也会利用展架来宣传我们社团;

5、协调安排到学生寝室楼内派发方舟的简介传单进行宣传;

五、正式的招新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

1. 全体动员大会。入学的第一星期召开一次新成员干部的全体的有关招新的动员大会。安排好第一阶段的工作。

2. 空闲表的制作。越早做好空闲表越好,而且空闲表是接下来安排工作的基础,这是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力求第一星期完成。(秘书处)

3. 机构服设计(开学两周内完成)

4. 实践成果展示。两个星期时间,一个星期是资料的收集和创意的构思,另一个星期是美工的完成。秘书长要对此跟进和监督。(技术和校文部完成)

5. 传单设计。(技术)双面,一面是方舟宗旨和部门介绍,一面是报名表。

6. 招新海报。第二周内完成,具体招新时间先不填写。(宣传部)

7. 新生住宿分布调查。了解新生居住的楼层,制作成电子版,共享,为所有扫楼工作打好基矗

其它参照会议记录

第二阶段

1. 确定可摆摊和初试时间。密切留意校方动态,根据团委的政策调整

2. 申请摊位和展板位置。如果时间紧,可顺便把申请面试课室。秘书处

3. 打印传单。

第三阶段

1. 安排扫楼人员。选好时机,不能太早,不能太晚,酌情考虑

2. 安排摆摊人员。注意午餐时间的交接工作,放学期间人手要多些。

3. 申请初试,复试课室。一般申请5楼课室,509为候试室,把509左右两边的给申请了(师姐的建议)

第四阶段

1. 摆摊。每一位摆摊的成员都应熟透招新的基本信息,而且要心中有一套说服别人加入方舟的腹案。

2. 收表。收表的时候要登记好序号,并告知新生。

3. 发传单。不能只是等待新生来咨询,要主动发给新生,但不能发得太多,酌情考虑

第五阶段

1. 安排面试官。每个部门至少要两人。事前准备好面试的形式和内容。

2. 现场工作:1)签到 大概设置3个签到点作新生签到、内部签到和现场报名和领报名表用,约需要2人。(注意资料的整理和分类)正式面试时,签到人员顺便宣读面试名单,如果可以,安排同事来控制气氛,为新生提供咨询和面试指导。

2) 引导人员要约3人,引导新生到正确的课室,控制好纪律。

第六阶段

复试 各部门自行提前策划。

复试短信通知模板:**同学,恭喜你已经成功通过了就业方舟**部的复试,成为就业方舟**-**年度的新成员。就业方舟欢迎你的加入!以后合作愉快!收到信息请回复,如有特殊情况请跟部长说明,电话*****

六、招新总结工作阶段〈9月25日—9月28日〉;在此阶段中,我们将通过总结此次活动与招生策划相对比,找出成功与失败之处,作为协会发展中的经验总结。增强协会的工作统筹能力和协会的总体工作能力。

七、招新人员分工:

试用期阶段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电;调试;质量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167-02

1 概 述

核电厂从萌发建设到寿命结束要经历厂址选择、设计、制造、建造、调试、运行和退役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上述工程阶段之一,调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调试过程是对设计、设备制造和安全质量的一次全面检查和验证,验证设备和系统的功能及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电站总的性能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以及电站的安全性能是否符合国家核安全局规定的民用核设施的安全要求,最后将符合各种要求的核电厂移交给营运单位,可以把调试看作是质量检查的活动,所以对调试过程的质量监督也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调试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及提升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核电厂经历良好的调试才能保证投入运行后设备和系统保持较高的可用率,为核电厂后续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2 宁德核电厂调试阶段质量监督的体系现状及质量 监督发现的典型问题

由于需要调试的设备多,系统庞大,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又相互密切关联,由于与其它阶段相比较,调试阶段更为活跃多变,动态程度更高,可靠的设备和人身的安全表现更为显著。调试过程是在相关施工队监督下将一个个系统从安装承包商接过来,逐步进行调试,完成一系列调试任务和验证设备可靠性后转交给营运单位。这样,调试过程既与前面的安装过程相联系,又与后面的生产运行过程相衔接。不仅如此,调试过程还与设计、设备供应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调试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总承包方还是营运单位对调试阶段的质量监督也非常必要。

2.1 宁德核电调试阶段质量监督的体系现状

根据宁德核电项目的总承包方式,调试工作由总承包方所属宁德项目部的调试分部负责,且根据《HAD-003-09核电厂调试和运行期间的质量保证》要求,总承包方和营运单位的质保部门也必须对调试过程进行监督,以验证调试工作与调试试验程序、管理要求、设计等要求相符。这样可以将调试阶段的质量监督分成三部分:一是总承包商方调试分部内部开展的技术性质量控制和过程性质量控制;二是总承包商方后台调试中心质保部门及项目部的质保办对宁德调试项目的质量监督和监查;三是营运单位对调试承包商的质量监督和监查及调试过程的调试监督与见证。

2.2 宁德核电调试阶段质量监督发现的典型问题

宁德核电自2010年1月首个系统(0LBK)开始调试到2016年7月4号机组具备商业运行条件,至今已经有六年多时间,在此期间,宁德核电1-4号机组分别经历了冷试、热试、装料、临界、冲转、并网等一系列调试过程,都顺利实现了商业运行,但在调试过程中通过调试质量监督和见证等发现的典型问题来看,调试过程及质量管理仍需持续改进。

2.2.1 人员培训和授权

人员培训和授权是否满足要求,是调试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准备,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人员培训和授权问题主要表现为:

部分试验负责人(TS)或试验负责人助理(ATS)未取得相应的调试人员资格授权,却实际从事TS承担的调试工作;

未获得调试质量控制工程师(QE)授权便对质量计划进行审核设点并执行签字。

2.2.2 质量计划的准备与执行

调试质量计划是调试期间试验活动和检查内容的过程文件,用于调试过程质量控制,是实施调试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质量计划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质量计划的步骤设置过于简单,不能简述该步骤的工作内容,质量计划不具备可操作性;

②部分质量计划控制点的描述与相应试验程序要求不一致;

③质量计划中对质保分级不准确,部分系统应为与质量和安全相关(PQSR),但错误划为成与质量相关(QR);

④部分涉及有安全准则的试验,相应质量计划没有按照程序要求设置H点或未设点等,暴露出对质量计划的管理要求不清楚;

⑤部分质量计划的签字日期早于试验报告中的试验完成日期;

⑥部分质量计划中报告点(R点)签字不规范,执行者和调试质量控制工程师(QE)签字均由QE执行签字;

⑦部分质量计划中工作已完成但未及时签点;

⑧部分质量计划已关闭,但调试程序中的试验内容尚未完成或TR 报告尚未编制。

2.2.3 试验程序的准备与执行

试验程序是开展调试过程的基础和依据文件,试验程序的质量对调试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试验程序在准备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部分已通过调试审批或正在执行试验程序中安全准则与上游设计文件不一致;

②部分涉及安全准则调试程序中无安全准则内容或将安全准则内容错放入运行准则中;

③部分试验程序需要操作的设备信息错误,程序前后的要求不一致;

④部分技术程序中职责描述错误,所引用的参考文件不是最新版;

⑤个别试验报告中填写的试验工器具有效期信息错误;

⑥部分试验报告中记录的部分试验内容完成日期前后不一致;

⑦个别试验报告中涉及的安全准则内容未在报告中列出;

⑧个别试验报告中的试验数据缺失或试验数据记录错误。

2.2.4 调试设备维护保养管理

设备从安装移交到调试手中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一些重要设备和系统为保持其良好状态,必须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如:泵轴的定期盘转和加油脂防止锈蚀。所以根据设备和系统的重要程度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显得尤为重要,设备维护保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未按程序要求建立重要成品保护系统、设备的清单并进行重点保护;

②个别系统未按程序要求编制巡检卡、未填写巡检作业记录;

③调试防异物高风险活动未按照管理程序要求编制并实施防异物专项控制方案;

④现场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如:部分转动设备缺油或部分设备存在锈蚀;

⑤调试期间设备维护保养作业和巡检结果,纸质签字记录单保存管理不全。

2.2.5 计量器具管理

计量器具管理包括在线和离线计量器具管理,在线仪器仪表指的是已安装设备上或电站系统上永久设计安装的各类仪器仪表,离线计量器具主要指调试时为获取试验数据,临时安装在电站系统中的工器具及单独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计量管理器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部分在线仪器超过检定周期未检定,在线仪表信息更新不及时;

②调试过程中使用检定过期的计量器具;

③不合格器具未张贴《禁用证》标识;

④未对退检、不合格计量器具在检定周期内进行的试验活动进行评估;

⑤计量库温湿度连续超标,但未填写《调试库房温湿度超标报告单》。

2.2.6 其它问题

①程序缺少对装料值长的资质及装料过程装料值长变更的规定;

②调试工作票已过期,尚未办理延期手续;

③移交调试后额外工作通知(AWN)填写不规范且施工人员未按工作程序施工;

④意外事件单(UES)分级错误或未按要求开启。

3 核电厂调试阶段质量监督有效性提升措施

目前宁德核电4台机组已全部调试完成并商运,结合宁德核电调试阶段质量监督体系现状及质量监督发现的典型问题,通过总承包方和营运单位对问题的分析,及营运单位对总承包方质量监督的改进方式,制定了有效的改进措施,有效促进了宁德4台机组调试过程质量控制,为后续核电调试机组质量管控和改进提供了优化和改进的建议。

3.1 完善调试人员培训和授权制度

针对调试人员培训和授权问题,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和管理程序,采用“上岗必须授权、授权必须培训、培训必须考核”的原则,按照“全员终身培训制”的要求开展培训管理工作,为了合理、准确地确定满足各岗位要求的培训课程,对《岗位责任与规范书》中岗位职责所描述的主要工作范围和责任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结合各岗位基本资格要求,确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可以分为授权课程培训和技能培训课程两部分,并根据培训情况,开展有效的理论和实操考核,使调试人员真正领会核安全文化理念及具备实际动手能力。

3.2 优化调试总承包方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调试总承包方调试过程质量控制程序,质量控制体系分技术性质量控制和过程性质量控制两类,按照系统试验负责人级和质量控制主管级两个层级执行。技术性质量控制主要是对调试技术文件的审查,包括调试程序、各类变更文件和调试试验报告的审查,以及试验结果的分析评价。试验负责人负责各类技术文件编写的责任,对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负全责,质控主管对其进行质量审查并按相关规定签字确认。过程性质量控制主要通过质量计划或者现场监督和巡检的方式对现场的调试活动实施监督和质量控制。试验负责人负责质量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质控主管负责质量计划的审核和设点,并批准质量计划。质量计划的执行者是系统试验负责人,试验负责人根据质量计划的控制点设置情况提前通知质量控制主管组织现场监督活动。当完成质量计划规定的作业活动后,质控主管负责对这些文件填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作一次最终审查,并关闭质量计划。

在调试试验程序、质量计划准和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系统试验负责人和质量控制工程师作用,定期对调试试验程序、质量计划及试验报告进行抽查,对抽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其他同类程序、质量计划及试验报告进行普查,从制度上进行完善。

3.3 有效落实计量器具管理

建立调试计量管理程序,对在线计量器具和离线计量器具做好区分和分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要求,严格开展计量器具的检定和定期检查工作,对退检、不合格计量器具在检定周期内进行的试验活动进行追溯和评估,并对计量器具库房做好计量器具的标识和定期检查工作。

3.4 重视设备维护保养管理

设备从安装承包商移交给调试承包商后,调试承包商应建立调试期间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根据上游EOMM和预防性大纲要求以及设备和系统的重要程度,建立重要成品保护系统、设备的清单及维护保养规划,并根据规划建立调试期间设备维护保养的计划,按计划开展对应的维护保养,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为后续设备和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3.5 总承包的质保部门应发挥其监督作用

总承包方调试中心的质保部门及项目质保部门应定期对调试管理和调试过程进行定期监督监查,选取冷试、热试、装料、临界等重要调试节点,提前对其调试过程准备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监督监查,梳理调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效持续改进调试过程和管理。

3.6 充分发挥调试经验反馈的作用

调试经验反馈的目的是建立起调试经验反馈运作体系,通过意外事件单(UES)、设计变更项(DCR)等形式对在调试活动中及其它基地发生的涉及到的人因事件、职业安全事件、设备故障事件等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馈,以快速有效地达到避免已经发生事件的重复发生。这就需要建立调试经验反馈有效运作组织,根据事件的重要程度和轻重缓急进行分级,定期对以往发生的调试事件及其它基地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并与宁德基地设备进行对比,包含根本原因、促成因素、扩展行动的对比,从管理上和技术上制定有效的整改行动,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3.7 营运单位持续发挥其监督和见证作用

营运单位虽然将调试项目承包出去,但对公众健康和安全仍负有最终责任,营运单位根据合同和调试质保大纲要求,选取冷试、热试、并网、临界等重要节点对调试总承包方进行监督、监查。

根据调试项目的重要程度,营运单位通过对调试文件审查、调试专项监督和调试进度跟踪等方式进行监督和见证,以验证调试试验程序的适用性、文件准备的充分性及试验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4 结 语

调试过程作为核电厂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调试结果对核电厂后续安全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调试阶段的质量管控和监督,特别是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试阶段质量监督发现的典型问题,总承包方和营运单位通过持续改进形成的有效管理体系,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后续其他核电机组调试阶段质量监督和改进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试用期阶段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二甲医院2010年-2015年50份科研档案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设计评价表,并进行数据分析。对科研准备阶段、研究试验阶段、总结阶段等3个阶段共13个项目进行评价,每一个项目分为3个满意程度,分别为:“好”、“一般”、“差”。

2.方法

根据科研档案管理的要求,对选取的科研档案进行13个项目定性评价,所有数据经过统一收集、整理后,进行满意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二、结果

1.科研准备阶段档案管理的评价情况

科研准备阶段评价满意程度为“好”的共216项,占比86.4%,评价满意程度为“一般”的共30项,占比12%,评价满意程度为“差”的共4项,占比1.6%(见表1)。

2.研究试验阶段档案管理的评价情况

研究试验阶段评价满意程度为“好”的共118项,占比59%,评价满意程度为“一般”的共56项,占比28%,评价满意程度为“差”的共26项,占比13%(见表2)。

3.总结阶段档案管理的评价情况

总结阶段评价满意程度为“好”的共127项,占比63.5%,评价满意程度为“一般”的共47项,占比23.5%,评价满意程度为“差”的共26项,占比13%(见表3)。

4.整体评价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可见,评价满意程度为“好”的共461项,占比70.92%;评价满意程度为“一般”的共133项,占比20.46%;评价满意程度为“差”的共56项,占比8.62%。被调查医院在科研档案管理方面主要情况如下:第一,科研档案的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管理情况良好,而研究试验阶段则整体管理情况则有待加强。第二,科研准备阶段中,开题报告与课题调研论证材料管理方面仍有欠缺。第三,总结阶段中,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材料管理情况不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讨论

1.医院科研档案的重要性

医院科研档案包含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专利、版权等信息,是医院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医院科研开发水平和技术实力的具体体现:第一,医院科研档案是反映医院科研活动的系统史料,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利用医院科研档案有助于医院科研创新过程中充分学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发生重复性劳动,提高科研效率,推动更高层次科研成果的产生。第二,医院科研档案是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医学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就得有继承,更要合作。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医院对外技术交流不断扩大,如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制技术项目等,这些都离不开记载了众多医学科学研究信息的科研档案。第三,医院科研档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医院科研档案可以说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蕴含着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科研档案的科学利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档案这一无形资产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增强医院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基层医院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科研档案与其他门类档案存在一些不同特征。具体来说,一是学科突出,专业性强。在医院科研中,科研工作是分专业进行的。科研档案按各自的专业自然形成,科研档案的分类,体现出专业特征。二是专题突出,成套性强。医院科研的专题性强,每一个专题都是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所形成的档案也相应以专题突出。三是档案形成的时间跨度大,周期长。通常,档案形成的周期取决于科研周期。医学科研相当复杂,研究周期往往很长,这决定了医院科研档案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四是保密性强,医院科研许多项目都需要保密,多于非涉密科研项目,一般也对相关人员赋予了不能随意泄露的义务。

在基层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欠缺,未予足够重视,缺乏激励机制;二是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限或人数不足,难以承担起科研档案管理庞大的工作量;三是涉及部门较多,职责不清等。

3.基层医院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对策

针对基层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相关部门对本院的检查反馈以及实际工作开展总结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强化对科研档案重要性的思想认识。首先要从领导层面予以足够的思想重视,要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基层医院做好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前提。

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能力。现阶段,基层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的主要工作仍停留于大事记、招投标资料、会议纪要等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仍缺乏经验,缺乏基本的业务能力,因此,应派出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这是保证基层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

第三,明确划分各相关部门职责,加强档案文件材料的收集。基层医院科研管理的归口部门主要是医务科(科教科),还可能涉及人事科、财务科等科室,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开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此,必须针对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明确各相关科室的职责,理清各种关系,从制度上保证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

第四,启动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受限制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硬件和软件,基层医院档案管理手段仍处于较落后水平,工作量大,程序复杂,如能加大投入建设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能很大程度上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当然,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涵盖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计算机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和文档一体化管理等。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掌握基础的档案学理论,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