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破伤风;临床观察;护理

一、前言

破伤风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肢体伤害类的症状,必须要及时的诊断,及时的进行治疗和护理,这样才能够尽量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

二、临床资料

12例均有外伤史,伤后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男8例,女4例,旧法接生新生儿6天1例。20-40岁9例,40-60岁3例。中型8例,重型4例。伤口感染者3例,伤口自愈9例。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最短6天,最长2^-3个月,平均15天。每天抽搐发作数十次,持续时间5分钟者3例,10分钟者9例。张口困难,颈强直,腰酸痛,大汗发作性抽搐5例。表现为苦笑面容、张口困难、颈强直、头晕、发作性抽搐、全身肌肉强烈收缩、大汗、面部青紫等症状。

四、护理方法

1、一般护理

将病人安置于单人暗室,并紧靠治疗室,保持病室的安静、清洁;避免声光的刺激,保持室内空气对流,室内温度维持在22~26℃、湿度50%~60%。每天用消毒液抹拭物体表面并紫外线消毒1次,定时消毒病房,严格消毒与病人接触的物品、用具、医疗器械,最好使用一次性物品,拒绝家属与亲友探望;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干燥,加强会的皮肤护理,皮肤皱折处扑爽身粉保持干燥可避免皮肤的感染。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士必须熟练、正确吸痰,注意无菌原则,恰当地调节负压吸引器,将刺激减少到最小程度,吸痰时间每次不应超过10秒。动作轻柔,手法标准,如痰液黏稠,可先行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人生理盐水。使痰液稀释后吸出,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吸痰管粗细、软硬度应适当,吸痰管插入深度以病人出现咳嗽反射或碰到阻力后向上提取1cm为准,予以负压吸引,且边吸边提取、旋转;吸痰导管和吸痰杯应每次更换、消毒,吸痰器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翻身拍背于每次镇静药物使用后进行,利于痰液引流,有时可缓解因痰液堵塞导致的全身紫绀,但拍背的力度应适度。

3、保持良好的静脉通路

依据病人的静脉情况分别选用20号或22号套管针,留置套管针的部位分别选用左/右前臂远离关节外,置管操作由固定的护士专门负责。病人抽搐时出现静脉回血及时挤入血管,避免套管针被血凝不通又行穿刺。使用套管可保留5~7天,可明显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疼苦及刺激,保证静脉用药,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与普通静脉穿刺针相比,留置套管针可以避免破伤风病人因抽搐造成的针头脱出血管出血。

4、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指导病人膳食,以高蛋白、高热量、含大量维生素的食物为主。本组病人12例采用鼻胃导管营养,管饲营养液的热量比是:16%来源于蛋白,54%来源于碳水化合物,30%来源于脂肪。

5、心理护理

破伤风病人如无脑部并发症时,始终神志清楚,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合情况,以及如何配合治疗,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一)环境护理急症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外界的空气会通过人工气道直接到达气管中,此时鼻腔就失去了对吸入空气的生理保护作用。因此,在手术完成后,患者室内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湿度和温度,其中室内温度在20-24度最佳,湿度在50%-60%最佳。为了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不仅要严格的控制探视的时间,在探视的过程中患者家属需要做好隔离措施,同时对患者居住的环境每天要进行2次的自然通风,通风的时间保持在半个小时左右。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机械通风以提高室内净化的效果。

(二)心理和饮食护理患者在实施手术后对自己的身体康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着很多的疑问。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的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和其家属在术后的注意事项,减轻患者在心理上的压力,对患者和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解答,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康复心理,以此来提高术后治疗的效果。在饮食上尽量给患者使用流质和半流质的事物,昏迷患者以牛奶、果汁、肉沫等采用鼻饲的方式给予食物的摄入,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为了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困难的情况,帮助其的引流,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或指导患者和家属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在日常的护理中多帮助患者进行翻身。

(三)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受急症患者病症和气管切开手术特点的影响,在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密切的观察。在避免术后并发症的问题上,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呼吸监测及血氧饱和度检测等,并根据患者的需要随时的进行血气分析。

五、护理体会

破伤风是较危重的疾病,其并发症更是直接威胁病人生命,但若能通过恰当的治疗及护理帮助病人渡过发作期(一般2-3周),尽量降低其并发症,治愈率是较高的。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在于第一控制痉挛发作;第二保持呼吸道通畅;第三完善的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我们要及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频率、程度等,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以调整镇静药物的用量。肺部感染是破伤风常见的并发症,有时甚至出现窒息,是破伤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在破伤风的护理中尤为重要。若发现有喉痉挛发作,持续呼吸肌痉挛、呼吸表浅、紫绀较重,痰液较多难以排出,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吸痰后血氧回升不明显的,应及早通知医生建立人工气道,建立人工气道后注意做好气道管理。细致的基础护理及充足的营养支持是危重病人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总之,破伤风的护理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护理不当,不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还会引起患者的原发病加重,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应尽量避免。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破伤风病人,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要积极采取诊治措施,一旦确定病人的病情,就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尽可能快速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救助。

【参考文献】

[1]马亦林,传染病学上海[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16-718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96-02

血站采血护士是一个特殊职业,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采血车的血液采集量不断增加,血液采集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慎被意外损伤或接触到血液,时有发生,而当时所采集的血液中就有可能含有HBV、HCV、HIV等,因此,给经常与血液打交道的采血护士带来了职业暴露的危险,为提高采血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其职业风险,我们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采血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进行探讨如下:

1 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损伤 主要是针刺伤,这是采血护士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在血液采集流程中,从皮肤消毒、取下护针冒、静脉穿刺、拔针、压迫针眼、留样、粘贴条码、传递、热合直到剪掉针头置入利器盒内等,各项操作都可能存在被刺伤的危险。据统计,全世界刺伤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次,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次。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比率为0.3%[1]。

1.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血液中所含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例如静脉穿刺操作不当血液顺针头斜面溢出,血标本采集后留样试管渗漏,或不慎溅出,翻倒等;采血结束,献血者按压针眼不当,致血液流出;热合不佳血液渗漏及采血针头上的血液等,据报道,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2]

1.3 环境因素 无论寒冬酷暑、风霜雪雨,血站采血护士常年工作在采供血工作的第一线。随着临床供血量日趋增大,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大,流动采血车工作空间有限,环境相对拥挤,为保持车内清洁与相对无菌,采血区相对封闭,尤其是在周末或节假日,献血者多的情况下,车内未免拥挤混乱,空气流通不畅,采血人员长时间连续工作,出现身心疲惫,焦虑不安等现象;其工作环境和特点,对护士身心造成诸多不容忽视的压力和影响,从而导致在工作细节上出现偏差,防范意识的淡化,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增加。

1.4 自身因素 采血人员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欠缺,未能做到“标准预防”,是造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操作后锐器放置不当,未能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或双手对接针头及针帽等,操作时不戴乳胶手套,使用后锐器未及时收集到锐器收集盒内等等,均易造成自身与他人的意外损伤;自身存在皮肤或粘膜破损,因工作需要未能及时做好处理和防护,也可能导致职业暴露。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 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安全防护问题,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职业防护措施,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上岗前外采护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使采血护士牢固树立职业安全意识,掌握职业防护措施。在血液采集过程中的每一项操作,能够做到在保护献血者安全的同时,确保自身安全,防止各种因素的意外侵袭和伤害。同时血站应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优化工作流程,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2.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杜绝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宣传并施行六步洗手法,强调操作前要带手套,操作后洗手的重要性。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洁,流动水冲洗干净后,再用消毒液进行手消毒。防护用具应用的规范性,是防止职业暴露的重中之重,为外采护士配备必需的防护用具,采血护士在为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时要衣帽整齐,戴手套、口罩、穿工作鞋,避免露出脚趾,避免鼻、口腔、皮肤暴露于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2.3 操作中的安全防护 血液采集时动作要轻柔,防止血液溅入眼内,采集完毕,告诉献血者正确的按压位置和有效的按压方法;留取血液标本前简称试管是否完好,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正确使用热合机进行热合;在献血人员较多时,尽量保持车内良好秩序,避免混乱拥挤;对有皮肤破损者,按要求应避免与血液接触,但如果无法回避接触血液操作时,应将皮肤的破损处用创可贴等保护后,再戴双层手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更严禁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防止另一只手被刺破;工作中不能用戴手套被污染的手直接触摸暴露的皮肤,如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对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液渗漏时,立即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4 废物管理 血液采集中产生的废物,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及多种病毒,如不规范化操作,将对直接接触人员产生职业性危害。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采血针、针头和容易致损伤的废物及时毁形后直接装入防渗漏的容器中,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将口密闭拧紧,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装放量不得超过容器的2/3,扎紧,密闭盛装容器,标识后,密闭运送,用后的污物必须进行及时统一消毒处理。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后,按程序进行报废处理,以防个体造成伤害。

3 意外损伤的处理

采供血机构应制定意外伤害事故首次帮助规程及相应的处理制度。具体做法就是伤后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深部血液后,再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干净,用0.5%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并包扎伤口以减少病原体的载量;登记受伤情况及处理方法,若是被采血针刺伤,还应核查并记录该献血者的姓名、血型、血袋条码以备追踪该献血者的血液检查结果。伤情严重者实施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并接受医学观察,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h内作HIV、HBV 、HCV、梅毒螺旋体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时,注射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梅毒螺旋体感染血液时,可与24-36内遵照医嘱注射大剂量青霉素;暴露于HIV感染血液时,应在26-36h内口服基础类药物“双汰芝”,及强化药物“佳息患”,并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跟踪期间特别是最初6-12周,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等。

4 讨论

尽管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安全防范风险必须从根本做起,不仅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还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采血管理程序,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采血环境,规范操作规程,优化工作流程,根据采血条件、环境和工作量不同,合理安排工作人员。采血护士应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规范自身行为,探索更有效的操作方法,在完成采血工作任务的同时,做好自身的职业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机率,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确保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随着艾滋病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在临床或实验等工作中工作人员面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也随之增加,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事故时有发生。2013年底,国家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增加了“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条目,将医护人员及警察在医疗活动或执行公务中,发生的因艾滋病职业暴露导致的艾滋病感染,纳入职业性传染病范畴,享受工伤保险等待遇。

所谓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每年发生近千起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但尚无一人感染艾滋病。虽然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实际感染率要远低于其他血源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等,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

职业暴露高危人群

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不到位,工作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防护执行率差,不遵守操作流程,都是导致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隐患。

因皮肤的割破或刺破损伤而直接暴露于感染了艾滋病的血液,无疑是最常见的暴露方式。据统计,美国医护人员每年约有60万次针刺损伤发生。而因血液体液喷溅、整理用物及处理医疗废弃物时而发生的暴露,往往是因工作人员短暂性注意力不集中所致,也应引起重视。

外科、妇产科医生手术时被手术刀割伤或被缝合针刺伤,口腔科医生拔牙或镶牙时被患者牙齿刮伤,这些情况都容易出现艾滋病职业暴露,他们是不折不扣的高危人群。此外,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的护理人员,手术室、血库、化验室、血液透析室、尸体解剖以及相关的清洁工作人员,有机会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他们也都是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暴露后处置须恰当

我们应当竭尽所能防止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但事实上意外是无法避免的。2004年6月1日《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实施,对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与预防措施进行了明确规范。

局部处理措施 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被暴露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0/碘伏)对受伤部位消毒。

风险评估在进行局部处理的同时,应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控中心报告,请专家对职业暴露的等级和暴露源病毒载量的水平进行评估。

药物预防 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发生职业暴露者实施预防性用药,可明显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用药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前者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预防性用药最好在暴露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定期监测暴露发生后,应立即抽取血样作艾滋病抗体本底检测,以排除既往艾滋病感染;如检测结果阴性,不论经过危险性评估后是否选择暴露后预防用药,均应在事故后第4周、8周、12周、6个月抽血检测艾滋病抗体,以明确是否发生艾滋病感染。有条件情况下,可以采用核酸分析和病毒培养等进行早期诊断。

科学防护是关键

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传染性病源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医疗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如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则应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后脱去手套并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还应当佩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甚至隔离衣或围裙。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通道;急诊腹部创伤;护理干预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潜在的危险不断向我们袭来,造成急危重症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加[1]。而腹部创伤就是急危重症的其中一种,它严重危险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急诊手术绿色通道是维护和抢救腹部创伤病人生命的重要途径,护理干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2±12.8)岁;实验组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5±12.6)岁。术前诊断:两组闭合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32例、34例,开放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18例、16例;入院处休克状态分别为18例、19例;合并胸部外伤分别为8例、6例,合并骨折分别为12例、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主要疾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全部实施干预性护理。护理干预措施根据目前有关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护理体会和护理干预的相关文献[2.3.4]来制定,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入下。

1.2.1知识和技能的培训:⑴手术室全体护士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组织下定期进行知识培训,如腹部的解剖,易损伤的部位,损伤后出现的病理生理特点,出现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各种急救药品的作用、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熟悉腹部手术全过程、以便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及物品,配合医生手术和急救。根据以往的手术和抢救经验,制定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抢救配合程序。⑵对腹部损伤手术使用的特殊器械定期护理、保养,妥善保管,处于备用状态。了解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和原理,熟悉使用方法,熟练配合要点。⑶针对重症急腹症急诊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容易出现手术风险的特点[5],根据病情及时评估病人的风险,制定相关风险的控制措施,学会跟病人及家属沟通技巧,争取病人和家属对手术的理解、支持。

1.2.2 人员准备: 接急诊科或病房电话通知后, 问清病人病情、年龄、性别,立即通知麻醉师,启动手术绿色通道。值班的两名护士立即做好分工,高年资的护士马上安排手术间,开启空气净化设备和空调,准备好手术及抢救所需用物。夜间立即呼加班人员10 m in内到位; 另一名低年资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负责与急诊科护士交接手术患者,将手术准备时间缩短到最少。

1.2.3建立静脉通道: 以娴熟的操作迅速建立最少两路的静脉通道, 保证抢救药物进入体内的有效途径,协助麻醉医生快速完成气管插管, 立即打开急救所用的物品。

1.2.4分工明确、密切配合: 新老护士搭配,老护士临床经验丰富、判断准确、动作敏捷,各项抢救措施落实到位,老护士带着新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会忙而不乱, 能做到急、快、稳、准。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由spss13.0软件包统计完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 检验。

3结果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后,手术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休克发生率降低,2h内手术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具体比较见表1。

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4讨论

腹部内是人体重要器官所在,无论是交通伤还是暴力创伤,如抢救不及时或不力都会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因此,急诊绿色通道畅就是为了确保急诊危重病人的快速诊治而开通的通道,在急诊绿色通道畅中,特别是在急诊腹部创伤病人手术的绿色通道中,护士采取何种护理干预措施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争分夺秒、有效地抢救病人生命是一个深远的课题和实践。

在急诊绿色通道腹部创伤病人手术中,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在实施护理措施中,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护士能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疾病的病理生理。通过技能训练使护士了解抢救仪器的性能、原理,每个护士都能娴熟操作各种抢救仪器,积极配合抢救。器械的定期保养和维护,以备随时抢救使用。在抢救过程中要全面评估病人的风险,做到随时、及时跟病人家属沟通,使病人家属了解手术风险,积极配合抢救。在抢救过程中做到新老护士搭配,即能有质量地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又能促进新护士的快速成长。合理的人员准备和分工使抢救病人过程忙而不乱, 做到了急、快、稳、准。从本组结果资料看出,急诊绿色通道腹部创伤病人手术的护理干预,能最佳配合医生抢救,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高2h内手术的比例,降低休克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显示了时间对救治生命的重要性。我还真心期望在今后的急诊“绿色通道”中,手术室与各科室能联动起来,使患者的救治按照一套完整全面的医疗护理计划进行,减少挂号、等待检查、交费等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使检查和术前准备所需要时间减少到最少,从而进一步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6]。

参考文献:

[1]王会,王玉梅,舒阳.畅通急诊绿色通道重要环节探讨.吉林医学杂志[J],2011,32(8):1585.

[2]刘小芳,刘昌俊.加强手术室绿色通道护理管理对提高重症急腹症抢救的意义.临床急诊杂志[J],2011,12(2):132-133.

[3]易芳,吴珊,王燕等.绿色通道手术病人治疗与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J],2005,20(5):464-465.

[4]袁世明.确保手术室急诊绿色通道畅通的探讨.华夏医学杂志[J],2012,25(2):283-284.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安全护理、探析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84-01

1引言

作为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护理工作对病人的病情控制、迅速恢复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衡量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体现了意愿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和业内的竞争能力。神经外科患者病情严重、昏迷抢救等突发性时间比较常见,而且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性的护理工作对安全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神经外科的安全护理涉及到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护理及术后安全护理等多个阶段,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准、医院的护理设备配置、安全护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综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护理工作的优劣,影响到病危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康复程度,保提升总体的护理质量是医疗护理工作者的追求,论文以下将着重分析神经外科安全护理的成因、特点和控制措施。

2 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2.1 病情复杂、护理困难

神经外科的病人气管切开的现象比较常见,护理的工作量大,而且针对性的护理细节要求高,护理过程中要对多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如意识瞳孔、精神异常、昏迷、瘫痪等情况,其间会出现各种复杂困难的工作,特别是病危生命意识微弱的病人,要求护理人员责任心强、有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够每天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繁复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2.2 病情危急、护理要求高

神经损伤或中枢系统的病情对身体的各个机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机体的分泌功能和调节功能作用十分明显,一旦神经系统的工作受到破坏,将很有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情况出现,此时护理人员的安全抢救意识和专业能力将直接决定病人的生命健康,时间十分宝贵,如确保病人的呼吸顺畅、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到机体,对心跳频率、脏器功能的维持都要求护理人员有扎实的护理理论和工作经验,科学有序的组织护理工作,为抢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此过程中,准确快速的判断病人险情出现的具体原因,针对性的施加抢救措施,避免误判和误操作的情况发生,贻误抢救时机。

2.3 风险大、操作难度大

一般神经外科的手术或护理工作的危险系数高,医疗过程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偏高,和家属的期望会有差距,护理人员在尽到护理职责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家属的交流沟通工作,多考虑家属的感受,给予安慰,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出现,以防给医院的工作开展带来困难,影响其他正常医疗工作的进行。

3 神经外科护理安全分析

(1) 颅神经损伤容易导致机体的机能受到破坏,对眼球的活动造成功能障碍,其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受到损伤;面部神经则容易导致面瘫,听觉神经破坏导致耳鸣失聪等,神经对机体的活动有决定性的影响,一旦出现意外,还有可能导致并发症和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性事件发生。

(2) 管道脱落神经容易导致患者的管道脱落,情绪烦躁、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病情变化快,也容易导致一系列的意外出现,但原则上不宜过多的使用镇静剂等药物,而是根据具体的病情针对性的提出护理治疗措施。

(3)神经意外受到损害,此类情况导致的病情非常复杂,而且突发性强,受到破坏的神经部位难以及时分析,如摔倒、撞击、灼伤等方式,很容易导致视觉、听觉、肢体功能方面的障碍,患者脑部的额叶、颜叶伤害,会导致精神异常、意识微弱、脏器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的突发病情。

(4)因静脉血栓导致的神经损伤容易造成神经患者的昏迷、晕厥,并且伴随着昏迷、晕厥,患者的精神易出现反复异常,自我控制的能力减弱或丧失,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瘫痪,造成肢体的活动丧失,留下后遗症。

4护理措施

4.1 制定安全护理的应急制定

在神经损伤中,突发性事故非常常见,如患者的撞击、跌倒等险情需要护理人员反应及时,护理到位,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机制,即医院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此类突发状况,护理人员能够根据应急机制,有条不紊的开展安全护理工作,避免误判、误操作等延缓抢救措施的情况出现,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4.2构建安全护理的意识

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当中要有安全护理的意识,并在工作当中不自觉的遵守安全理念,确保患者的安全,对于神经损伤导致肢体活动不便的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当中始终要注意动作的轻柔适度,养成护理中为患者着想的意识,如适当的将下肢抬高20至30度左右,进行肢体的按摩和摆动,增加血液流通,加强肢体肌腱的活动等,以免组织坏死淤塞,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带来消极影响。对患者的年龄、心理、病史等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针对性的注意哪些患者在某个方面容易出现险情,自觉融入到日常的护理工作当中,坚持定时、定期的观察。建立起安全护理的意识,注意每个细节当中的关怀护理,如患者的床铺整理、洗漱、服药等,将安全护理意识融入到工作当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加强交流沟通

护理需要家属、患者、护理工作人员的共同合作,护理人员平时要加强和家属与患者的交流,了解家属和患者的护理要求,并将这些要求纳入到日常的护理当中,此外,护理人员也要将工作当中需要家属和患者配合的地方解释清楚,以免发生误会和不合作的现象出现,给护理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4.4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护理人员的责任态度、护理理论和经验对工作影响非常大,意愿平时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护理的职业水平,保持整体的护理质量。

5结语

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因为神经外科引发的危险状况非常多,在其过程中导致的致残、致死的现象也很常见,医疗工作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或减轻其危险程度,探究神经外科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并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安全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也符合医疗工作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服务理念,深入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的焦点课题。

参考文献

[1]许苹,郭雯琼,许敏,等.医疗风险界定及其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1):4-6.

相关期刊更多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中国临床医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衡阳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衡阳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