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大银行的优势

各大银行的优势

各大银行的优势

各大银行的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民币国际化;走出去战略;文献综述

伴随着企业“走出去”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商业银行把握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发挥整体优势、规模优势、科技优势,加快境外机构布局;结合东道国的市场特点,拓宽业务领域,推动其本土化进程;逐步进行结构调整,确立境外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

中国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能为银行监管部门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理论工具。中国商业银行基于效率结果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投入和产出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揭示国际化经营效率的理论基础,能为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有助于其制定有效和针对性的监管政策。

自2007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欧美部分跨国银行纷纷收缩了在海外的投资,一大批银行经营困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增速加快。特别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截止2015年底,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6.15%,拥有23家分行,17家控股子银行和4家代表处。工商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64.7%,境外设立了16家分行,1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处。建设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67.74%,境外设立了9家分行,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处。中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效率,以效率促效益,从而总体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生产上一个国家的两种商品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相对劣势,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互利互惠的贸易基础。一个国家效率处于相对劣势应该以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Aliber et.al(1976)认为各国银行进行国际化发展主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由于银行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造成不同国家银行间的存款和贷款利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各国银行逐步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发展。同时他还用Q比率分析得出,资金成本的高低反映了不同国家银行的比较优势,因此也影响了银行利用资金扩大市场份额的能力。

部分学者考虑到各国不同的市场和竞争条件,逐步从比较优势理论引申出了区位优势理论。区位优势理论是指银行国际化投资所在的东道国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管理体制、市场存贷款利差、税收政策等方面所给予外资银行的各种优惠。或者由于跨国银行的母国的经营环境低于东道国,跨国银行从而可以增加其利润,进而扩大跨国银行产生的吸引力。主要包括税收优惠、存贷款利息差、市场容量、监管环境和其他优势(Goldberg,1981;Decchioli,1983)。

二、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某个特定产业部门组织结构特征的理论和影响特定部门资源使用效益的理论,探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竞争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及产业内的竞争关系趋于合理化的方法。Aliber(1976)研究得出在研究银行跨国经营现象方面,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形成一体的。各国间不同的竞争地位引起各国银行间存贷款利差之间的差异。Grubles(1977)提出银行功能的三分类理论。根据银行业务独有的性质,三分类理论将银行国际化功能主要分为:跨国零售业务银行、跨国服务业务银行和跨国批发业务银行。理论分别分析了三种类型银行海外扩张的目的和相对优势,回答了在与东道国银行的竞争中跨国银行如何获取比较优势的难题。三分类理论按照业务性质和功能进行划分了银行国际化经营和发展,为银行的国际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源自科斯的企业理论和区位理论,Buckley et.al(1976)指出跨国银行根据各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性的特点和财务保密等特殊金融业务的需要,通过增设遍布全球灵活性的分支机构,从而将外部全球化大市场转化为一个银行内部化的市场,以降低银行自身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

Rugman将Buckley和Casson提出的内部化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并将其引用到银行国际化分析中。国际市场上由于存在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导致国际市场上内部化获得的收益将大大高于国内市场。银行在国际间实现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就是国际化的过程。认为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的过程,跨国公司就是在将其资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内部转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按照Rugman的分析,来自同一国家的银行在某一特定外国市场上拥有同样的国际化机会,但内部化理论不能回答为什么同一国家的银行国际化程度不同。而且如果仅仅是因为某一特定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善性,也不足以促使银行在此市场上建立分行或附属机构。所以内部化理论也不能很好解释国际化银行选择某一特定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理由。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Dunning(1989)了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成果,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Gray(1981)运用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解释商业银行国际化行为,研究认为一国企业之所以能跨国经营,关键在于拥有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所拥有的,企业无法支配区位优势,只能适应并利用这一优势。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的政治制度、国家政策和基础设施的优势;二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规模经济效应优势和来自无形资产所产生的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在企业内部,企业运用所有权优势,用来降低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和优势。

在吸纳了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内部化理论中有用的观点和内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系统地解释了与在国内市场经营相比,在海外市场更有优势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银行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然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并没有说明内部化目标,也没能探究所有权特定优势的重要性。

五、引导效应理论

“引导效应”理论得出银行跨国战略是由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所引致的,理论主要分为贸易引导型和投资引导型理论。

Aliber(1984)提出贸易引导型理论,认为配合本国的国际贸易是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动机。银行为了提高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在主要的贸易合作国设立经营的分支机构,从而促进银行贸易结算和支付等相关业务更加快捷和方便地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假说(Goldberg et.al,1981)。

投资引导型理论又被称为“追随领导”理论。投资引导理论是指为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后续服务是银行国际化的动机。即对外直接投资的逐步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导致了银行国际化的发展。Kindleberger(1953),Levine(1996)进一步分析了投资引导理论,发现银行国际化发展能相应地刺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

六、规避风险假说

Tobin和Markowitz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规避风险的理论,即国际间接资本流动理论。理论得出在资产组合中变动不完全正相关的不同资产的收益率,资产多样化能有效地降低相同收益率下的非系统性风险。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银行能比地区性银行获得更多的资产组合。因此得出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会有效降低银行风险,从而提高净收益。近年来,部分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出跨国银行的资产分布在不同国家,能有效地规避国别等风险,确保收益的相对稳定性。国际化资产选择的国别先导战略收益高于行业先导战略的结论,即有力地支持了资产国际化可以规避风险的理论(Heston et.al,1995)。

现阶段,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化经营方面的主要研究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和发展水平理论。Cantwell和Tolentino在20世纪90年代初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的案例,提出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得出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受其内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纵观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发展之路总结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第二步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最后一步是积极寻求进入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开发活动。同时在地理分布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投资方向一般沿着周边临近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的路线进行,所以易受“心理距离”影响。

综上理论,其分析范式是以垄断优势为核心,研究问题一般以发达国家的视角,将银行利用其现有优势进行国际化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的研究较少。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银行应该顺应产业梯度转移,对发展层次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非洲或者南美洲,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然而现实中,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却呈现出与理论完全相反的趋势,并且很难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来解释这种趋势。

七、海外经营机构效率的理论

银行效率是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逐步开始研究商业银行的前沿效率(包括四个效率: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利润效率和X-效率)。国外学者对银行海外经营效率的研究主要是站在东道国的立场上,分析外国银行经营机构与国内银行效率的差异。Berger et al.(2000)认为,由于跨国银行具有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跨国银行的运行效率在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优势。而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大部分的外资银行运行效率与东道国银行没有显著差异。Chantapong et al.(2005)对比分析了泰国国内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机构的效率。研究得出由于更多的外商参与收购,会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压力,同时国内银行通过财务重组,能提高国内银行的成本效率,从而有利于银行客户。Sensarma(2006)比较了印度国有银行、私人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机构的效率。在整个对比期,所有银行都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率。但与国有银行和国内私人银行相比,外资银行表现最差。Thi et al.(2008)讨论了不同的设立方式对外国银行经营机构效率的影响。探讨了三个转型经济国家――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外资银行进入的具体模式,即直接投资与兼并和收购。研究发现并购在效率方面超过直接投资,但并购的银行和国内银行之间没有明显的成本效益区别。Sturm(2009)主要分析了在澳大利亚的跨国银行经营机构之间效率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增加东道国的效率的主要方法是追随客户。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增加降低了东道国澳大利亚的效率和母银行的优势,例如银行规模、信用评级、利润以及母国金融业的发展。Berger et al.(2009)对比分析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机构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是最低的,最有效的是外资银行。拥有少数外国所有权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者普遍以发达国家的视角,运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体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引导效应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风险规避等经济理论)来研究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问题,认为银行国际化应主要解决投资目的、投资流向和投资决策三方面的问题,上述为其主要观点,可以为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有效的借鉴与指示。(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曾俭华:《国际化经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1期。

[2] 张邯明、田高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7期。

[3] 张红军:《跨国银行海外经营动因研究―基于中国市场的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9年4期。

[4] 张健平:《中国银行业广义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8期。

[5] 赵永乐、王均坦:《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及其能力模型的解释结果》,《金融研究》2008年3期。

[6] 周天芸、王泽高:《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海南金融》2009年8期。

[7] 赵伟:《国际化提高银行效率的“动车组”》,《中国外汇》2009年11期。

[8] 朱正罡:《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9] 庄乾志:《银行国际化:环境、组织与中国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 庄乾志:《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各大银行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 银行 行业 联动 优势

前言

银行是金融活动的核心。任何一个行业都具备自身的独特优势,也存在需要规避的风险。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银行突破现有资源局限。营造与相关行业的联动优势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银行的各类客户群体需要在确保基础服务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衍生服务,寻求创新的联动点既有助于吸引目标客户,又有助于银行客户群体的长期维护。

一、当前金融环境下银行的发展需求

(一)当前的金融环境

复杂多变可以说是当前金融环境的根本特征。创新和发展势必面临着机遇与风险,当两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金融环境的变化成为必然。一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一国的经济局势往往会波及全球,金融风险难以全而预知。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此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突如其来的金融环境变化给中国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不断调整,出口行业的低迷等都是危机环境下的真实写照。金融机构被动应对金融环境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各方面的成本投入。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衍生而来。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织创新。创新是金融业积极面对风险,凝聚行业前进动力的选择。因此,当前的金融环境也是对行业整体的考验。

(二)银行的发展需求

而对瞬息万变的金融环境,银行的发展需求应当从根本考虑。规避风险是应对各种危机与不利环境的首要出发点,创新也需要以风险降低为前提。但是风险的规避不等同于银行固守传统业务,降低对客户的吸引力。无论处于怎样的金融环境,客户对银行服务创新的需求都是存在的。例如,海信-天玺与招商银行联合举办的艺术品鉴赏活动就是颇具吸引力的服务举措。经典艺术品鉴沙龙是海信?天玺“新巅峰生活计划”中高端圈层文化营造的重要部分,旨在通过对经典艺术品的赏析,迎合高端阶层对艺术品位和修养的追求,创造乐观、高雅的高端生活方式。这说明银行的发展需求来自客户的引导,只有立足客户对需求分析,才能设计相关的金融创新业务。

二、银行与相关行业联动优势塑造的意义

所谓相关行业的联动优势,就是指银行与相关行业基于共同的目标客户群体或共有客户群体,选择行业间的联动点。并以此推出创新的金融服务所产生的优势。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各行各业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行业内部的客户群体与银行也有着共通性,联动优势的发挥成为可能。

(一)资源的优化配置

客户选择银行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会经过一定的选择,其选择的标准主要来自于银行提供的服务质量是否理想、服务的内容是否创新、服务的领域是否广泛。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客户对服务的要求处于变动发展之中,一成不变的传统业务服务既不符合金融创新的趋势,也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因为,银行具备金融领域的资源优势,但在相关行业方面的资源优势存在不足。以信用卡为例,银行为客户提供信用卡服务最基本的功能在于透支消费。以信用指数作为透支额度的依据。如果客户在使用信用卡时还可获得其他行业的优惠则是一举两得。早前,工商银行推出加油优惠的服务就深受客户青睐,为此,经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协商决定,将工行牡丹中油卡刷卡加油优惠1%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12月31日。3所以银行塑造与相关行业的联动优势从根本上利于行业间的资源共享,因为行业双方的目标客户群体具有一致性,客户对行业双方的选择也具有一致性,可以达成联动资源优势。

(二)风险的合理规避

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利润来源与风险是并存的,信用风险的规避是金融创新中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保证。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南方很多生产加工企业因为出口受阻而纷纷破产、倒闭,资金链断裂是重要原因之一,从而也给银行带来风险和损失。塑造与相关行业的联动优势对于规避风险是不可或缺的。银行在与相关行业共享客户资源的同时,相当于构建起双重风险评估机制。以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贷款保险为例,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构想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客户在趸交贷款保险时由保险公司加强风险审核,为银行增加风险保护屏障,银行按照既定的贷款标准进行审批,双重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了对共同的优质客户的筛选。从中可以看出,联动优势的塑造并非是银行或相关行业被动接受共享客户资源与提供服务,而是从主动评估风险的角度优化目标客户。

(三)创新的服务设计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银行面对当前的金融环境必须大力开拓创新,扭转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变被动为主动,用新的服务内容吸引潜在客户的目光。金融环境的变化与客户对银行服务的相对稳定需求之间具有博奔关系,客户虽然对金融环境的变化存在恐惧和担忧心理,但获得理财收益、赢得增值服务的需求是稳定的。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的基础上,需要依托相关行业提供服务拓展的支持,才能将创新由设计转化为现实。例如,光大――万兴联名信用卡就是有车一族的贴心卡片,该信用卡集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理财、商旅出行、短信提示等服务于一体。光大银行与万兴汽车的联合说明了行业间的联动有助于为银行服务创新开辟新的路径。因此,银行与相关行业联动优势的塑造对于未来的金融创新改革是一种推动力。

三、银行与相关行业联动优势塑造的举措

为了更好地塑造银行与相关行业的联动优势,科学的举措尤为重要。首先,银行应加强对目标市场的细分。与银行相关的行业领域是广泛的,可供银行选择的联动切入点也不是局限的。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为避免银行之间共同抢占同一联动市场,各大银行都应从自身的优势出发,通过调研市场动态,合理建立与其他行业的联动,逐步积累联动优势。其次,银行应注重优化客户资源。行业联动优势的塑造目标在于积累银行发展的长期动力,所以客户的筛选、风险防范与维护是联动优势力量发挥的条件。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必然相对应多元化的客户类型,银行与相关行业的联动合作应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机制,既确保双方对共同风险因素的审核,又拓展彼此审核的个性空间,提升风险管理工作的严谨性。最后,银行应努力使联动优势可持续化发展。银行与各个行业联动优势的塑造不是彼此独立的,其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也具有未来的交叉可能。银行可持续增加客户享受的联动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彰显联动优势持久的生命力。

各大银行的优势范文第3篇

一、国有商业银行简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称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直接控股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5家。国有商业银行所有的资本都是由国家投资的,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无论是在人员、机构网点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均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SWOT分析方法介绍

SWOT分析法由著名战略家迈克尔.波特提出。通过对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分析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通过内外部优劣分析,得出应对战略。

三、国有商业银行SWOT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

1.营业网点众多,分支机构覆盖全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经营几十年,拥有众多的营业网点,其服务已经遍及每个单位、家庭和居民。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而且在业务发展方面更受其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制约,在营业网点分布方面远远比不上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

2.客户基础强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悠久,业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国内居民尤其是企业客户,绝大部分都在国有商业银行开户,办理日常结算业务,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具有垄断色彩的国内银行业格局。

3.地理文化优势。相对于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在地理文化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分布于各地,各分支行已经对当地的民俗文化相当熟悉,掌握了很强的地缘优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外资银行要想推广业务并不容易,文化上的融入就是很大的一个难关。

4.政策支持上的优势。中国政府希望银行业获得成长,发展民族品牌,跻身世界一流银行的行列。为了促使在国有商业银行带领下的中国银行业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扶持国有商业银行,增强其竞争实力。这种特殊的政策支持是外资银行无法获得的。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模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是国家,因此不可避免地用行政行为来影响银行的经营,导致银行经营目标的模糊。产权的模糊进一步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制度如同虚设,银行职位设置和日常管理套用政府方式,造成“官本位”现象。政府管理方式使得银行的反应缓慢,严重削弱竞争力。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的企业法人权责明晰,相比较国有银行权责不明,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

2.资产质量状况不良。最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降低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运营良好的外资银行相比,资产质量仍然不高,不良贷款较多。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1.8%,而外资银行仅有0.9%,从这一方面也看出,在提高资产质量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金融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不足。相对于国际银行在金融创新服务方面的蓬勃发展,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发方面就落后很多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票据承兑、汇兑结算、收付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利用经济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因素方面比较欠缺。在风险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时效性,在风险的具体量化和控制上与外资银行存在显著差距。

(三)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高级对手竞争下的动力。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优秀的外资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内地,其高水平的管理、服务等在很大程度上给国有银行的发展树立了标杆,也带来了压力。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竞争的加剧就会带给国有银行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

2.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机遇。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给国外很多银行带来了影响,其引以为傲的金融创新等业务由于风险等原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而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危机影响较小,因此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发展自身业务,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经验和创新能力。

3.中间业务的发展机会。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各种收付、等金融事务,从中赚取手续费的业务称为中间业务。由于中间业务的风险小、收益高,成为了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目前,世界上众多银行都在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收益水平。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金力量雄厚,网点众多,可以抓住机会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4.公司治理结构改革获得外在动力。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不合理,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严重影响了银行长期的发展。现阶段,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会为国内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借鉴。例如,外资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会通过参股、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与国内银行合作,其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促使国内的银行进行逐步改革,完善现存的治理结构。

(四)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威胁分析(Threat)

1.优秀人才的流失。外资银行尤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员工培养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由于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在优秀人才的引进方面会与国有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例如,外资银行会以较高的工资、宽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全面的员工培养体系等来吸引我国优秀的金融人才。相比较外资银行在人力资源培养上的灵活多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培养水平明显不足,这一现实带来了大量人才流失的严重威胁。

2.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冲突。现阶段,混业经营成为了世界性趋势,但由于中国市场不成熟,为防止风险,中国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以一般性存款、贷款和阶段业务为主。混业经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将各种金融业务有效组合,实现高效率、高收益。但由于对混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是很有限的,这也就进一步限制了银行的收益。一方面是世界银行业混业经营大趋势,另一方面是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就面临了这种现实的冲突。

3.技术水平上的挑战。在技术运用方面,绝大多数的外资银行都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力量雄厚,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现代化下的银行业务是以高超的技术手段为依托的,先进的技术才能适应银行竞争的需要。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技术建设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战略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找到对应的发展战略:SO战略、WO战略、ST战略以及WT战略。这几种战略各有相应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在发展中根据不同的形势有侧重地进行战略尝试。

(一)增长型的SO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利用内部优势,同时抓住外部机会。因此,SO战略可以归纳为:利用强大的客户基础和众多的营业网点优势,抓住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提高银行利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打造中国品牌,建立起客户对品牌的绝对忠诚;寻求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提供本土优势,获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二)扭转型的WO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WO战略可归纳如下:利用加大的开放力度,有选择地引入优秀境外投资者,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学习金融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技术,在境外合作者的带领督促下进行银行公司治理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问题;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发现自身的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提升现有服务水平。

(三)进攻性的ST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利用外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ST战略归纳如下:尝试为相关的金融业务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混业与分业的矛盾;学习外资银行的人才培养方式,发掘人才,留住精英;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打造高技术水平下的高效率经营。

(四)防御型的WT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WT战略归纳如下:保持原有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完善风险管理水平,关注风险、控制风险,从根本上做好“防御”;促进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完善,用技术带动经营效率。

五、结论

各大银行的优势范文第4篇

1、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互补分析

从以上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外银行都有各自的优势,正好互补。因此,中外资银行携手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相结合,做大市场,将极大地促进双方更快发展和进步,实现双赢。

中资银行通过合作至少可获得以下利益。首先,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业务拓展能力。中资银行在合作中可以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金融产品、营销方法和客户服务,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进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迅速增强竞争力。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我国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引入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外资银行的报表披露、会计和报告方式与国际接轨,中资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向外资银行学习,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银行业信息披露的质量。再次,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加快业务的渗透与扩展。外资银行的全球网络体系为中资银行开拓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便利。通过合作,一方面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业务发展中与外资银行可能发生的恶性竞争,加快自身的国际化步伐。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在中国加人WTO后的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可集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外资银行只有与中资银行合作,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网络优势和客户的渊源关系,弥补自身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才能迅速实现其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发展战略。而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更加注重与中资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层面由初期的同业拆借等人民币融资业务向多领域发展。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也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并获得了人员培训机会,实现了双赢合作。

因此,中外资银行应加强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目前,中外资银行的新动向也说明,中资银行寻求与国际金融业开展合作的战略构想与外资银行寻求中国合作伙伴以拓展业务的意图不谋而合。同时,我国2002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为中外资银行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可见,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是完全可行的。

2、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中资银行有如下相对竞争优势。首先,中资银行有国家为坚强后盾,有中央银行提供信用手段作为抵御市场风险的保障,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和亲和力,拥有长期、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其次,中资银行在中国运营多年,对于中国国情、文化背景与国内金融市场有着深刻的认识,具有丰富的本土经营经验,尤其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十分了解,熟悉央行的监管规则与条例,深谙中国市场的规则。第三,中资银行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充足的人民币来源、完善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及较强的国内市场分销能力,在人民币配套服务上具有优势。

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在于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具有金融混业经营、综合服务的业务优势。同时外资银行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在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另外,外资银行在全球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点和先进的通讯网络,在境外分销方面具有优势。

二、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分析

1、中外资银行的合作领域

中外资银行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补优势为两者的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劣势,实现合作双方互惠互利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尤其是人民币资金业务方面,更多地需要中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调拨外汇和资金清算服务、转汇款或委托付款、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同城)代收代付业务、备用信用证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人民币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国内外客户调查等多个领域。中资银行可利用自身庞大的网络机构为外资银行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从中收取手续费,从而把网点优势转化为利润。

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资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现钞业务、外币信用卡业务、外币资金拆借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服务领域,中资银行可以参加多边银行合作体系,实现征信时客户信息的共享,通过银团贷款与信用证担保业务,为客产的国际贸易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利用外资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处理中心、先进的技术平台、专业化的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可以在投资基金托管领域、消费信贷领域、证券承销业务、银行内部运作机制重组、资金借贷领域、人员培训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互利。

2、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方式

中外资银行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合作,如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资金拆借、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代收代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合作的程度也由最初的局部业务初级合作发展为多种业务相结合的纵深合作的态势。根据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中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合作。

(1)技术合作。中资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金融技术方面明显逊色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通过提供人员培训、管理服务以及有关国际通行惯例的专业技术等方式的技术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中资银行的运作机制,完善中资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外资银行则可通过技术合作加深在中国市场的认识,为进一步在中国开展业务奠定基础。目前,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已在技术方面的进行合作,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这些外资银行将为中国建设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援助。

(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外资银行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结成战略伙伴,也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主要方式。过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集中在现金管理方面。中资银行大都与外资银行签署了协议,双方互相提供清算、资金折借等服务。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等)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现在这种战略合作正在向基金管理方面拓展。近年来,中国的基金业发展速度较快,中资银行大多与基金管理公司签署了托管协议,但中资银行在基金管理技术、业务经验、产品创新方面较为落后。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外资银行可为中资银行提供资金、人员及产品设计培训,帮助中资银行建立基金管理服务的运营基础,提高中资银行基金管理技术水平。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基金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的拓展。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先后都与JP摩根大通银行在基金管理方面展开了战略合作。而中国农业银行也与德意志银行合作,为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

(3)股权合作。资本合作必将成为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产权方面的合作,从中资银行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部分分支机构、网点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与外资银行进行股权合作,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难度,还可以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并移植到中资银行其他分支机构,促使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科学规范、决策高效、稳健发展的经营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从外资银行这一方面来看,其运营都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增加分支机构的高成本以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外资银行在短期内不会大范围增设业务网点,因此,外资银行就可以通过产权合作与中资银行建立更牢固的合作关系,并利用中资银行的地缘及机构优势拓展在中国的业务,谋求更大的发展。他们一般先通过参股合作,然后再利用于自身在管理、技术和全球网络的优势逐步掌握主控权,有些外资银行甚至一开始就期望实现相对控股。在收购对象方面,外资银行更青睐股权相对分散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以便其今后实现控股。2002年1月15日,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公开表示,欢迎外国资本参股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外资的比例在25%以内是允许的。2002年2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更是为中外资银行的资本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由中国建设银行、香港名力集团、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投资组建的中金公司也为中外资银行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做了有益的尝试,都是直接吸引外资直接参股中资银行进行合作的成功先例。可以预见,以经济发达城市的商业银行为中心,中外资银行将会有更多的资本方面合作。

【参考文献】

[1]郭德维、赵炎、李杰: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华北金融,2005,3。

[2]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7。

[3]王月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及中资银行应对措施[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4]冀春梅、王景欣: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1。

[5]陆文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5,5。

各大银行的优势范文第5篇

商业银行间竞争存在的问题分析

1.恶性竞争现象存在。在激烈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只注重完成任务,忽略了成本的增加和风险的扩大。在一些城市,银行的分支机构过多,这些机构利润总额负增长,促使竞争程度大幅提高,最终变为恶性竞争。2.产权结构不合理。比如: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在社会上的商誉有明显优势。在结算渠道上,一些商业银行需要挂靠国有商业银行办理异地结算,减慢了结算速度,因而造成了不公平竞争。3.抢夺人才与客源。很多商业银行为吸引优秀人才,给予优厚的条件,甚至把眼光投向同行竞争者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引进时,以能否拉来贷款为标准,这种制度,尽管能推动存款数额增长,但同时,也给银行管理留下漏洞,为一些人谋取私利提供了可乘之机,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为了争抢客源,商业银行不惜代价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一些产品并不被大众所接受,浪费了银行资源。4.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我国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都把客户的信息作为秘密资料,不对外公开,银行间无法实现客户信息共享,给一些贷款投机者可趁之机。他们利用商业银行争夺客户的心理压低贷款利率,要求各种优惠政策,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的竞争在此环境下产生。若贷款者无力还款,银行只是进行内部登记,没有将信息公布,给其他银行也造成损失。

利益共谋机制的构建

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共谋。配置信息传输手段与媒介,不定期的联合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弥补信息不对称的缺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跨行调节资金余缺,在资金头寸出现此松彼紧或此紧彼松情况下,在短期限、按期归还的原则下,进行跨行资金拆借和融通,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临时性头寸短缺的危机。2.中外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共谋。在资金借贷领城的合作可采用网络资源共享的办法,如在无营业网点的地方利用对方网络办理资金清算与交易结算等业务,共享ATM、POS机具资源。同时,还可以在银团货款、消费信货领城、电子银行业务领城、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3.中小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共谋。主要包括:相互信息交流、跨行资金调剂、联合清欠和清收不良资产、联合规范账户管理、银团贷款、联行联网通汇通兑、联合境外融资等。特别是通过银团贷款能更好地解决单一中小商业银行资金实力有限的困难,能有效地规避中央银行监管中有关比例管理的限制,缓解流动性方面的压力。4.股份制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间的利益共谋。中小银行在部分业务领域有较高的门槛和资格限制,研发能力普遍较弱。股份制银行可在监管机构允许的范围内,发展各项业务,中小商业银行也可借此弥补自身产品的不足,开发潜在客户,巩固客户基础,分享中间业务收入。5.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间的利益共谋。中小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资金实力,还是技术实力上都难以应付越来越快的技术更新。因此,可与大银行进行合作,甚至直接大银行的产品。当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相互合作、结成联盟的同时,也要积极与中小商业银行合作,发挥其地区优势和零售优势。

相关期刊更多

中外文化交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六盘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固原市委宣传部

养生大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