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芒刺在背

芒刺在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芒刺在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芒刺在背范文第1篇

锋芒毕露、芒刺在背、光芒万丈、如芒在背、芒寒色正、口角锋芒、不露锋芒、腾焰飞芒、芒鞋竹杖、初露锋芒、小试锋芒、作作有芒、花须蝶芒、作作生芒、芒芒苦海、负芒披苇、细入毫芒、锋芒逼人、布衣芒屩、北芒垒垒、锋芒所向、背若芒刺、心如芒刺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芒刺在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芒针透刺拮抗肌;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205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1], 其预后较差, 临床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主要方法包括神经阻滞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矫正器治疗等[2]。本文主要对5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的效果作分析, 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 且均已确诊, 年龄41~77岁, 平均年龄(65.21±3.01)岁, 男51例, 女49例, 病程1~6个月。随机将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给予芒针透刺拮抗肌治疗, 上肢主要的穴位为肩k、臂、会、天井、三阳络、外关、阳溪、温溜等, 下肢主要穴位为阳陵泉、悬钟、曲泉、阴包、丘墟、足临泣、太冲、中封等。对患者需针刺的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 之后按照先上后下的方式进行针刺, 以患者的肌肉产生拮抗作用为准, 平均留针时间为40 min, 实施针刺治疗1次/d, 4周为1个疗程, 每周治疗6次。

1. 2. 2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

1. 2. 2. 1 姿势摆放 取抗痉挛, 仰卧时患者的整个上肢放于枕上, 将手指分开伸直, 掌心朝上, 腕部和肘部伸直, 上臂外展、肩上抬前挺。下肢主要姿势为髋骨和骨盆前挺, 大腿稍内旋夹紧, 将垫物放置在患者的患肢外侧, 足尖向上, 脚踝呈90°, 之后患者的患肢与健肢交替。

1. 2. 2. 2 抑制痉挛 下肢:患者取仰卧位, 双膝通过双手抱住, 之后进行轻微的前后摆动, 尽量将脊柱的曲度减少。握住患者足部, 腿屈曲, 保持髋关节不外展, 伸腿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内旋和内收的情况。将患者的患足抵住, 使其尽量的背曲, 之后患者进行伸肌收缩运动, 此次抑制其小腿出现三头肌痉挛的情况。上肢:患者取十指交叉的状态, 将患指放置于最上端并进行外展, 在保证患者肩胛骨外伸的状态下抬上肢。手:患者的双手交叉, 之后翻转, 双手的掌心朝上, 两臂倾斜。患者的双手放置于治疗的平台之上, 将手心朝下, 进行负重训练。

1. 2. 2. 3 刺激足趾的背屈 患者在仰卧状态下进行下肢屈曲, 握住患者踝关节前方, 按压使其放在床上, 之后将患者下肢由内收状态活动为外展的状态。

1. 2. 2. 4 运动时抑制偏瘫 患者在行走时, 医疗人员将双手分别放置于患者的两侧骨盆, 通过手掌放置于患者的臀肌上促进患者进行伸髋行走, 使得患者的骨盆前翘。在患者身后将其双臂握住, 使患者在双臂保持外旋、伸直的状态下行走。

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

1. 3 疗效评价标准[3] 将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这4个等级。治愈: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均消失。显效:患者经治疗后, 其痉挛评分提高2个等级。有效:患者经治疗后, 其痉挛评分提高1个等级。无效:患者治疗后的痉挛评分较之治疗前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主要是指患者的神经中枢系统不能随意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控制, 导致患者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芒针透刺拮抗肌可以加强患者患肢劣势肌肉的力量, 平衡患者的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张力。芒针具有较好的激发经气作用, 可以对患者的拮抗肌造成刺激, 使患者的拮抗肌出现收缩。芒针透刺肩k、臂、会、天井、三阳络、外关、阳溪、温溜、阳陵泉、悬钟、曲泉、阴包、丘墟、足临泣、太冲、中封等穴位, 可以达到贯通经络的作用, 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4]。

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通过帮助患者进行良好姿势的摆放、抑制患者上肢、下肢、手部的痉挛、刺激患者足趾的背屈、运动时抑制患者的偏瘫等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5]。

本文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者经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后,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给予芒针透刺拮抗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 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佩芳, 齐慧萍, 董S, 等.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学会200术年会, 2009.

[2] 张守光.张力平衡针刺法配合正脊疗法治疗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19):153-154.

[3] 郑智元.疏经通督手法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康复效应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4] 李珩.儿童脑性瘫痪的中医康复评定及相关证候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芒刺在背范文第3篇

阳光下,笑脸重重,树荫下,寂寥怅怅。远处,一缕孤烟,飘起,又落下,顺着那小溪流飘走了。小溪流中,赫然倒映着自己没有方向的孩子气的脸庞。想要寻找,找回童年的渴望,替梦想穿上爱的衣裳,未来,就在前方。

望一望那赛场,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乍一看,竟都是自己的模样,赫然一惊,寻回了全部记忆。梦想,翅膀,翱翔。

站起身,朝着跑道走去,想要打趴那一张张恐怖的脸,竟发现,自己离他们居然隔了万丈光芒。每一个小人儿的身上,竟都闪着一缕缕迷人的微光。

抬起腿,奋力向前追去,紧盯着前方的人儿,却发现,他们的光芒是那么强大,是那么灼热。刺痛了我的双眼,灼伤了我的双腿,再无力气,再无可望。

忽而,一张幼小可爱的脸出现在我的脑海。是了,是了,就是河童。不,不,我不要再做河童了,我不要再做那沉在河底的河童了。不,不要河童。

背上,一阵刺痛,巨大的光圈将我笼罩。翅膀,出现了!那梦的翅膀啊,让我带着河童的梦想,向前方飞去——我不要再被压着,无论是茫茫大海,还是浅浅水潭,都别想压跨我,我不再有任何羁绊!

近了,又近了,那一缕微光,我来了。眼中,不再有那一大束的光芒,只有一缕微光,只向着一缕微光,仰望着,便觉着,又近了。

那远方的终点啊,终有一天,你会向我奔来,你会来仰慕我的光芒,但你不会知道,这光芒的背后,是一缕又一缕的微光。

芒刺在背范文第4篇

————献给夸父

今生今世选择了追逐

就别无他想

我只要陪伴我的一根拐杖

看眼前的光芒万丈

就认定要追到太阳

没有泪水,没有彷徨

前进的道路上只有希望

那管背后是鄙夷是褒扬

我知道

前进的路上总有迷茫

到处都有陷阱豺狼

我知道

太阳的热浪会把我灼伤

刺目的光芒会让眼睛发慌

我知道

母亲在背后不舍的盼望

但我更知道

数不清的父老乡亲需要光芒

只要灵魂还在体内

眼前便只有前方

只要还有一口气

芒刺在背范文第5篇

碘海醇又名欧乃派克,是最常用的一种造影剂。[1]造影剂外渗时,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手臂肿胀,更由于其具有高渗性和一定的化学毒性而使肿胀部位发生刺痛,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痛苦。本院2013年6月发生一例碘海醇外渗后采用芒硝外敷,由于处理及时有效,患者很快康复。

病例介绍

患者,女、73岁。2013年6月3日收治于外科病房,诊断:上腹部肿物待查,反复上腹部胀痛,消瘦乏力明显。于2013年6月5日上午送CT室做左上腹部造影,行强化CT时出现碘海醇外渗。十时三十分患者返回病房,值班护士发现患者左手背部及手指肿胀明显,嘱患者冷敷;下午十四点三十分交接班时发现水肿加重至上臂,肘关节上10cm,左手掌纹消失,皮肤发亮,手指肿胀不能活动,皮温低、质感硬。立即予中药“芒硝”外敷。

治疗与护理

药物简介:[2]芒硝亦称扑硝或皮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主要成分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其药性咸、苦寒。外用时可用于治疗静脉炎引起的水肿。芒硝具有良好的吸湿性,与水相融,渗透性强,冰点低;自身具有吸收热量的特性。中药外敷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直达病处,起到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

外敷芒硝配制:根据创面大小取干燥芒硝50-100克,用纱布包裹。为方便使用可制成一个简易的纱布袋,将芒硝装入备用。

1 采用中医方法消除肿胀 根据创面大小用干燥芒硝的沙袋直接外敷于肿胀部位,用绷带妥善固定。

2 外敷方纱 利用芒硝的高渗性使组织水分渗出体外,待纱布袋潮湿后随时更换。

3 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做好记录。用药后半小时手指可活动,1小时后可半握拳,2小时后可完全握拳,6小时后水肿消退至前臂腕横纹上10cm,12小时后水肿消退至前臂腕横纹上5cm,掌纹可见,24小时后水肿全部消退。患者局部皮肤感觉正常、皮温正常,手指活动自如,皮肤弹性正常,颜色恢复。

4 健康教育 外敷期间患者需保持局部清洁,患肢不要下垂、过度活动、负重;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组织肿胀。外敷注意事项:局部外漏者48小时内严禁热敷,热敷会引起水泡和溃疡,使损伤加重,增加病人的痛苦。

5 心理护理 造影剂外渗,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的手臂肿胀,更由于其具有高渗性和一定的化学毒性而使肿胀部位发生刺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病房医护人员要耐心的解释及安慰,加强巡视,发现病情好转,随时跟病人分享,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配合治疗。

6 检查前做好宣教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该检查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教会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配合方法。

7 血管的评估 [3] 造影剂渗漏的高危人群包括年老体弱者、四肢水肿者、意识障碍欠合作者,同时,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者由于长期输液治疗或接受化疗;导致外周血管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甚至变硬、管腔狭窄等。在使用高压注射器注药时极易出现药物渗漏。

8 穿刺针的选择 为安全起见,建议造影前留置套管针,穿刺后妥善固定,对于欠合作者应用夹板加以固定,确保静脉通路无异常后再行造影检查。

9 穿刺血管的选择 为保证造影剂注射顺利,应选择官腔粗大,血液回流好的静脉进行穿刺注药,避开关节、肌腱、静脉瓣等部位,以防止因患者活动或固定不妥而引起针头穿透血管,使造影剂在高压注射同时注入组织中引起肿胀。

10 密切观察 在建立好静脉通路后要经常检查静脉回路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询问病人穿刺部位有无疼痛。在给药注射前工作人员应进入操作室再次检查,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且无慢性渗出后方可离开。

11 教会患者报告异常情况 注药过程中穿刺处突然出现疼痛、肿胀,应及时报告工作人员,以便给予必要的处理。检查结束后,拔出穿刺针,正确压迫穿刺部位。患者离开操作室前再次检查穿刺部位有无异常情况,如出现渗漏应及时处理,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讨 论

由于目前增强CT所采用的是高压注射器将100ml造影剂在30秒内注入体循环,从而达到显影作用。注射造影剂的局部血管要承受相当强的注射压力,因此,造影剂外渗是增强CT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防止造影剂渗漏关键在于预防;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降低渗漏的发生率。CT室工作人员在病人造影结束后将病人送回病房,应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交接班;交代造影过程中是否有造影剂外渗。对于已经出现外渗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减少患者痛苦。总之,认真做好细节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护士技术水平,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可以减少病人痛苦,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使护理工作得以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 卢雨零,常见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4.25(5):585

相关期刊更多

草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阿坝州委宣传部

文学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作家协会

教育与职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中央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