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才兼备作文

德才兼备作文

德才兼备作文

德才兼备作文范文第1篇

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任人唯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们将能不能得天下、能不能治天下的关键,正确地归结为能不能尊贤用贤。古人的智慧还不限于此,他们明白,贤人不是抽象的,贤人是有标准的。他们在指出用贤重要性的同时,也在不断探讨贤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以及应如何掌握这些素质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

古人在论述人才的素质条件时,从先秦开始,就已注意从品德和才能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问题了,并相继提出了“既知(智)且仁”、“才行俱兼”(“行”在这里是品行的意思)、“才行兼备”、“才德兼优”等概念。不仅如此,古人还非常明确,并相当科学地论述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先后提出了“德”为“才之帅”,用人以“德行为先”(“德行”即道德品行)、“德行为首”、“以德为本”等概念。这些概念与我们现在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提法,完全是一个意思。

战国末期的荀子(约前313―前238)对用人标准有过这样的论述:“对那些虽然才智出众而品德不好的人,决不可重用;对品德虽好但缺乏才智的人,也不可重用;那些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的人,才是君主之宝啊,他们能辅佐君主成就王霸之业。”a这段话已经把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表达得十分清楚,其中“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原文是“既知且仁”),应该就是“德才兼备”这一概念的源头。

好的思想一旦产生,就会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先秦时期提出的正确用人标准,秦汉之后得以继续发展,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运用德才兼备的标准来衡量用人得失。

唐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过一段有关用人的话,堪称精辟,他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理。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b最后这句话讲的是任用标准,唐太宗认为用人应以德行和学识二者为主要依据,这与“德才兼备”的精神完全一致。

宋代对于德才标准的认识,已经相当全面和辩证,其中尤以司马光的论述为最佳;司马光的论述又以对德才关系的论述为最善。司马光认为,首先要弄清才与德是不同的,由于人们弄不清二者的区别,不论是有德还是有才,一律认作贤人,所以在用人上往往失误。司马光的认识可谓深刻,这种德才不分、以才代德的认识误区现在也还存在,所谓“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就是一种表现。既然德、才不能混淆,那么什么是才,什么是德呢?司马光认为:“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a聪慧、明察、刚强、坚毅这一类素质属于“才”,心术端正、诚实正直、中庸适度(不走极端)、宽和仁爱这一类素质属于“德”。对于德、才之间的关系,司马光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概括:“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b意思是:才是德的依托,德是才的统帅。讲得可谓深刻而辩证。司马光又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c就是说,选拔人才应当首先看他的行为品德,其次看他的学识理论,再次是看他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最后看他的文学水平等。司马光指出当时选拔人才只重文辞的做法是不对的。在距今九百多年以前的时代,司马光能对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讲得这样深透,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德”为“才之帅”、用人以“德行为先”的思想,不能不令人叹服。

金世宗是金代一位比较英明的君主,有“小尧舜”之誉,史称其“知吏治之得失”。他曾对宰相们说:“一个人如果有干事的能力,固然是难得的人才,但是不如德行好的人更为优秀。”d

元朝初年,由于很多蒙古贵族大臣崇武轻文,讨厌儒士,所以几十年内未开科举。仁宗即位后,才命令程钜夫等几位大臣研究出台了科举办法。仁宗在诏书里说:“选拔人才‘宜以德行为首’,考试应该以经学理论水平为先,文字水平次之。文章浮华无实,我是不取的。”从诏书里可以看出,元代统治者也是懂得“才德兼备,以德为首”这一用人原则的。有意思的是,元代在选拔吏员(主要是机关文书辅助工作人员)工作中对“才德兼备”的运用和把握更有特色。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各代录用官员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进行,极少再从吏员中选拔。但元代和明初(受元代影响)则将选拔吏员作为录用官员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元代高级机关的吏员也多从基层机关的吏员中选拔。当然,儒士也是官员和高级吏员的来源之一。当时吏和儒是互不服气的,吏指儒为不识时务之书生,儒诋吏为不通古今之俗子。大臣郑介夫上书建议:“儒不通吏,则为腐儒;吏不通儒,则为俗吏。必儒吏兼通,而后可以莅政临民。”a必须是儒吏兼通者才能做官。皇帝认为讲得有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所以元代规定,选拔吏员“以品行纯正恭谨,儒吏兼通者为最好;有才学,办事机敏麻利,行政事务程序娴熟者次之”b。儒士们学的是“四书五经”,如只会讲“仁义礼智信”,却不会实际办事,未免酸腐;吏员们对机关运行、行政事务娴熟,打点上下关系游刃有余,却不知古今盛衰兴败的经验教训,不懂为政以德的道理,未免油滑。强调儒吏兼通,又以品行纯正恭谨为优,实际也是“才德兼备,以德为首”精神的很好体现。

“才德兼备,德行为先”的原则,应当贯彻到官吏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但最主要的是体现在选拔录用和选拔晋升两个环节上。如何才能选拔到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选拔录用,历代统治者绞尽脑汁,不断寻找最佳办法。科举考试应该说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它较好地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精神。但究竟考什么,怎么考,才能较好地贯彻“才德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这又是一大难题。唐朝时注重考诗赋,宋代王安石变法后,改考“经义”(“四书五经”理论),明代为了阅卷方便,规定了经义论文的格式,没想到后来演变成了“八股文”。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问题,锐意求治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此思考过,探讨过。洪武三年(1370),他对中书省的大臣们说:“我设立科举考试为的是求取天下贤才,一定要得到通晓经书、行为端正、才学与本质相一致的人才,加以任用。现在有关部门录取的大多是青年后生,看他们的文章像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等到试用他们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人却很少……现在全国各地的科举应该暂时停止,另外命令有关部门考察推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章次之,这样可能会使天下的学者懂得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读书人的风气回到务实上来。”a实际上朱元璋也没找到比科举更好的选拔录用办法,停了几年科举之后,只好又恢复。但从朱元璋这段话里看,他在用人上的指导思想还是相当清楚的。他说“一定要得到通晓经书、行为端正、才学与本质相一致的人才,加以任用”,这正是“才德兼备”的要求;他又说考察推荐人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这也正是“以德为先”的思想。

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皇帝,非常重视用人,在用人标准上也是把握得比较好的。他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a又说“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论才则必以德为本”b。

德才兼备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兼职班主任 KAP人才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he Promotion Role of Part-time Head Teacher in KAP Personnel Training

LIU Fang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6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economy,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is the only talent, in order to train more social needs of the people, by the use of KAP training model to help professional quality talent, mor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culture. Based on an overview of KAP training model proposed part-time teacher should have the self-discipline, focus on ways to promote part-time teacher KAP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part-time head teacher; KAP personnel; training approach

1 KAP人才培养的概述

二十一世纪人才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根本,人才主要的输送途径为各大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大院校的贡献与支持。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精的人才使命,为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资源库,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有一著名学者曾提出即知识、能力、人格培养为一体的模式,称之为KAP人才培养模式,并指出此种模式以全面培养身心健康为基础,以思想道德、政治思想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文化为导向的综合教育,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重塑灵魂为主导思想。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班主任的作用是维系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社会与学生、家长与学生间的重要纽带,是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主体。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机制不断深入,各大高等院校招生扩大,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相对短缺,在此过程中校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工作方式,由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是一个肩负多种职能的群体,其扮演的角色比较多样,包括专业教师、管理者、教育者、组织者等。兼职班主任在教导学生基础的学习与素质之外,还需对学生的情感、生活、意志、人格等辅以帮助,在高等院校中兼职班主任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如何推动兼职班主任的发展已成为各大高等院校首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具体说明。

2 兼职班主任应加强自我修养

2.1 兼职班主任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

兼职班主任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政治思想与观念,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观念,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跟随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兼职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其素质的优良将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而言,具有深远意义。为此,兼职班主任应不断提升自我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在生活中、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做学生正确的引导者。

2.2 兼职班主任应提高专业素质

兼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包括日常教学、科研等,兼职班主任工作的实施除了热情以外,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业务能力,作为学生的人生引导者,兼职班主任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高尚的个人品德,一位知识渊博、德才兼备的教师往往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敬佩。兼职班主任不仅能够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还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力,在提高专业素养、更新知识的同时,也应对国内外的学科信息有所掌握,做好日常备课工作,通过丰富生动的语言、广博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揭示另一个科学世界,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兼职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信任,在学生间具有一定的威信,能够做好学生工作。根据兼职班主任的职能要求,其业务素质也应具备科研能力,只有拥有科研能力,兼职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研究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将新知识带到教学中,开阔学生视野,营造良好的科研气氛,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中。

2.3 兼职班主任应具有敬业精神

兼职班主任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教育事业有一定的热爱与忠诚,为人勤奋,有着较高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年轻的兼职班主任刚投入到工作中,自身任务比较重,还需花费精力去熟悉和适应新工作岗位,兼职班主任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不仅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还需具有坚定的意志与信念,对工作无怨无悔,不怕苦不怕累。一旦兼职班主任对自身工作缺乏热爱,就会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无法在平凡的工作中体会到奉献的可贵与乐趣。

3 兼职班主任推动KAP 人才培养的途径

3.1 重视课堂教学,倡导实践活动

教师在讲授知识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会对学生学习精神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教师在学生间的威信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兼职班主任也应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重视,能力培养是KAP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学生通过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对生活、社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求学的兴趣,具备一定的探索欲、成功欲。现阶段各大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实践平台,兼职班主任应发挥自身效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参与实践活动。

3.2 为学生搭建参与科研的平台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使其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还可与研究生进行接触,学习到更多课堂教学中无法触碰的知识,学生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和锻炼。

3.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兼职班主任应当热爱学生工作,愿意以可亲可敬的面貌来与学生接触,走进学生的世界,用一颗真挚的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其共同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校园氛围,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情感的传递,获得一定的自信,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愿意向兼职班主任倾诉,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兼职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可使用电话、短信、邮件、网聊等形式开展,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就业、专业前景、家庭、交友等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兼职班主任在课堂上还可通过班会时间,组织班集体、校园、社会性活动,对社会事件、国家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兼职班主任只有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学生才会向教师靠近,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兼职班主任是二十一世纪下特殊的工作岗位,其担负着多种职能,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兼职教师应加强自身政治素养、专业素质、道德水平,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我修养,爱岗奉献,与学生共同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兼职班主任在KAP人才培养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堂忠,卜庭梅.高职院校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

德才兼备作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古代“用’思想的历史研究视角归纳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以史为鉴,知史明智,以期探讨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与有效管理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当管理面临着文化差异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必要。只有对我国传统文化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恰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方法,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等,体现了古人对如何用人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学习古代“用人”的思想和艺术,对加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人”之道概述

1.为政之要,帷在得人

    中国古人常用的重要方法为类比法,古代对于“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通过人与自然物的比较而来的,人们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的。从孔子的“性相近也”,到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之后荀子更明确提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为万物之灵”之说。人与万物的差别在于有知、有义,因此人们能够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能够驾驭万物。这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任用贤能之士看做治国之首务,为政之根本。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三国时,诸葛亮强调:“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晋代葛洪认为:“招贤用才者,人主之要务也。”唐太宗在总结历代经验教训后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代先贤思想无不映射出了人才与国家兴亡、事业成败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古之贤者对人才作用的重视。

    2.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选用人才贵在选贤知人,善任其能。选贤知人不容易,善任其能则更难。选贤指选择有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的人;任能指任用问题解决、为人处事能力高的人。知人,就是对人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善任,就是用人所长,做到物尽其责,人尽其用。选贤知人和善任其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荀子的“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的思想和伯乐与千里马的典故,说明了选贤知人的重要性和善任其能的策略。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对“知人”做出了一番探讨,比如诸葛亮就提出了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来考察人,而刘助则提出“八观”“五视”的知人方法。总的来说,作为领导人或管理者,必须要独具慧眼,练就选贤知人的才能。“知人”,就要做到知人所长;“善用”,就要做到用人所长,切忌求全责备。如何使一个人的才能与其职位相称?管仲提出,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源也。”汉代王符认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在用人上,古人主张“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成为后来明智者的共识。

    3.慧眼识才,德才兼备

    选贤任能是识别人才的方法,德才兼备则是选择人才的标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以慧眼识才。选用人才必须独具慧眼,具有选才识才的能力。所谓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是指在选择人才时,既要注重人的品质,又要注重人的才能。荀子认为选用的人才要智仁兼备,“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唐太宗提出:“今所用人,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在“德”与“才”两者的关系上,康熙认为如果重“才”不重“德”,“虽能济世,亦能败俭”;或是只重“德”,不重“才”,“操守虽清,不能办事,亦何裨于国”,所以“德”与“才”两者不能偏废。德才兼备亦成为我国历代“明君”用人的一项基本原则。人的“才”与“德”在治理国家中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品德与才能二者兼优,才有利于管理国事。对现代社会来讲,拥有高尚品德和真才实学的人,同样是当今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对象。即是说,德才兼备仍是现代人才选用方面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4.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是古代公认的道理。用人信任与否不仅关系国之治乱,也关系自身安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我国自古以来就遵从的用人之道。欧阳修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管仲曰:“不知贤,害霸也;知而不用,害霸也;用而不任,害霸也;任而不信,害霸也;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也。”(《说苑·尊贤》)这种信任不仅要表现在思想和态度上对人才的尊重与信任;也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其能力充分赏识与肯定。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信任都是相互的。用人不疑,对人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能够增强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与向心力。而当被用者感知到用人者对其的不信任时就会产生归属疏离感、消极怠工等负面的行为,降低其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而这与用人之道的结果是背道而驰的。美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猜疑确是应当制止,或者至少也应当节制的,因为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人不能顺利有恒。”

    二、古代“用人”思想对当代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人思想精髓,开拓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途径,一直是人们如何达到人力资源最优化目的的诉求,也是追寻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目标的根源所在。高校教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和良好素质的群体,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教师属于学有所长的专业性的人力资源,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德才兼备”式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教师人力潜能量才施用,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十分重要。

    1.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现代大学治校理念的重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功能定位的多元化,大学逐渐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教师所在的大学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格完善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与“良心”。现代大学治校理念的重构与完善,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校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是大学领导人的必然选择。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把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管理活动核心以及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现代大学理念,把学校教师作为管理主体,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教师人力资源,使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规范化、民主化、高效化。在继承古代用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潜力,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选好人、用好人的同时,要重视教师的不同利益需求,对教师管理要做到合理分工,恩威并重。

    2.慧眼识人,唯才是举—“德才兼备,式人才引进机制的完善

    墨子讲“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墨子·兼爱)。选人、用人贵在知人善任。慧眼识人不容易,知人善任则更难。孔子十分重视知人。他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选贤任能是识别人才的方法,德才兼备则是选择人才的标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以慧眼识才。所以,高校必须独具慧眼以伯乐识千里马的眼界“不拘一格降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人才引进招聘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盲目看重高学历轻能力的的现象,并且任人唯学、文凭至上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屡见不鲜,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势头如不及时遏制调整,会影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引进来源质量。因此,重建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要变“学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多样化的取向选拔人才。在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规划,及时引进与长远引进相结合。根据学校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科学核定进人岗位,合理确定引进人才的层次比例,多种引进方式结合,筑巢引凤式与优化环境式结合,“引智”与“引人”并重。二是引进之前加强对人才的科学考核。德才兼备者方可引进,对人才的考核不仅看重其以往的业绩,更要看重其发展的潜力。三是引人、用人与队伍稳定相结合。要使引进人才很快融入学校,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对人才委以重任,提高他们对学校理念的认同度和对学校的归宿感。四是合理确定引进人才的待遇,身份与能力并重。“厚洋薄土”的差别待遇固然可以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产生一定的激励效应。但仅看重人才的身份背景而忽视人才的能力,则可能助长新的“唯身份论”,挫伤能力强的人才的积极性,妨碍学校引进目的的实现。

    3.量才施用,各取所长—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德才兼备作文范文第4篇

古人说的好;德大于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非良人,无才无德是非人,德才兼备圣人也。在喜迎世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所以,我们每天除了好好学习外,还要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

某地曾经有姐弟二人,姐姐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辍学和父母一起赚钱来养家糊口、供弟弟上学。后来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结婚买房子,处处伸手向家里要钱。时过境迁,父母渐渐老了,不会赚钱了。就去找儿子,儿子既爱面子又嫌弃老人,不让老人进家门,不给老人饭吃。父母不禁老泪纵横、仰天长叹后蹒跚而去。后来姐姐养活老人,直到临终。

姐姐是德大于才,弟弟是有才无德,他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知报,还谈什么“报得三春晖?”呢?

过去人们称有才无德的君王为昏君、暴君;称贪官为狗官;称坏人为恶棍、走狗、汉奸、土匪。

德才兼备的君王被称为明君、贤王;好官被称为青天;好人被称为君子、先贤。

同学们,我们有幸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这里的天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正是“盛世一刻值千金,花好月圆迎世博”。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更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国旗飘飘迎风展,太平盛世赛蜜甜。忆苦思甜莫忘记,共建和谐好家园。

德才兼备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胡锦涛;人才观;人才为本;人才强国战略

治国兴邦,人才为先;执政兴国,惟在人才。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才的真知灼见,形成了系统全面的人才思想体系,胡锦涛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人才的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人才为本的人才观,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才的选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把对人才的重视提高到了人才强国这一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一内容对新世纪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力争培养出尽可能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胡锦涛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1.在人才培养上继续强调“三个面向”的原则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于1983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的内容,正是这“三个面向”开辟了中国教育的新航道,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胡锦涛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①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以“三个面向”作为根本的指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长期贯彻这个重大的战略思想,人才的培养也要以其为目标指向。面向现代化,就是基于现实情况,充分结合时代潮流的变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面向世界,就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立足国情,放眼国外,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培养大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并能为国争光的优秀人才,这样一来,能促使我国越发强盛,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未来,就是教育要以未来为根本的着眼点,培养和造就尽可能多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2.强调“四个尊重”的思想,确立以人才为本的理念

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曾指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②。邓小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并且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在毛泽东、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基础之上,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两个尊重”发展为“四个尊重”。接着,胡锦涛对“四个尊重”的思想继续加以着重强调,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人才为本的理念。这个体系中,劳动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尊重人才是其本质体现,而以人为本则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讲到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才为本,胡锦涛强调“: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③这“三个要”是胡锦涛所着重强调的内容,都是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的角度加以阐述的,实际上这是其人才观中最核心的部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人才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这些重要论述与思想实质上都在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④

3.强调人才的选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长期坚持的选人用人的原则就是德才兼备。“德”指的主要是具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是具备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才干和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问题。选贤任能的整个过程就是在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无德有才,其才可售其奸;有德无才,则难以担当大任。其实古人早已形成这种思想,“德才兼备,聪明平淡”,这是三国时期刘邵所著的《人物志》中所提出的选人标准。在对古代人才思想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才思想进行继承并加以创新的基础上,胡锦涛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是选人的重要标准。他早在1994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 要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出来、合理使用,并且使领导班子形成合理结构,发挥整体功能。”⑤在200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再一次明确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在十八大报告中,他又着重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这是在当今的新情况新形势下,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最新的原则要求。

4.提出人才强国战略

胡锦涛把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之一的高度突出人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所着重强调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除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外,就是人才强国战略,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写入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容,并将其写入了新修改的党章中,由此显见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我们党早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就把人才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十五”计划。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人才的竞争是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底隆重召开了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此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首次把人才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落实,必将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支在规模上、结构上、素质上都合乎要求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崭新局面,实现由人口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化,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大为提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至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奋斗目标。

5.在人才管理上提出党管人才原则

在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胡锦涛根据我国人才工作的现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的人才管理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十八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从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才工作是非常重视的。这对于把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融入到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中去是更加有利的,从而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整合,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提升人才事业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样也有利于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治国理政的水平。

6.强调社会实践是人才成长的重要舞台

胡锦涛对实践活动向来非常重视,一直强调人才一定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认为实践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了解现阶段中国国情、熟悉当代中国社会、磨练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最好课堂,也是干事创业的最广阔的舞台。要加大到环境比较复杂、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工作的领导干部人才的选派力度,使其能够经受“急、难、险、苦”岗位带来的各种锻炼和考验,让他们在其位,谋其政,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力争早日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就是这种思想的突出反映。

二、胡锦涛的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1.确立高校人才培养“三个面向”的战略导向,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状态,其根源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可以这样说,哪个国家把握好了21世纪的教育,哪个国家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先进和主动权。随着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肯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要求,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继续强调“三个面向”的原则。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要勇于接受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严峻挑战。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切实落实“面向未来”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学习、重复已有的间接经验已经远远落伍了,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教育必须实现以传授旧有知识为主到创新为主的转型。可以这样说,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三个面向”的实质和核心,即对已有经验不迷信,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突破前人,对实践中出项的新问题要积极尝试用新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面对新形势,高校要加大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包括更新教育观念,使教育体制、内容和手段更加现代化。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苏联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专业分工过细,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认识程度不够,滋长了对科学的短视现象,其结果是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应紧紧抓住知识经济时代所赋予的空前机遇,认识到自身作为知识传承和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实践的角色的极其重要性,把学校变成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地。

2.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对于作为人才培养重地的高校来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尽可能多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一代新人。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而又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其良好品德的培育,真正贯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当代学子有理想,有追求,但同时意识更加自主,个性鲜明,其价值选择、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都日趋多样化。因此,更需要老师这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进一步对学生作出人生方向的正确引导。要切实重视青年学生的道德培养,把高校建成全社会的道德高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努力使其真学、真信、真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青年学生的思想基础,使其坚信共同理想必定能够实现;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年学生,使其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必备的改革创新意识;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树立应有的荣辱观念。通过以上的途径,积极促使青年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一代新人。

3.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好三类人才

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建设一支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而作为培养三类人才的主要依托的高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比如说,在人才的培养结构上要合理予以安排,既要有学术型人才,也要有应用型人才。考虑到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高校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是大势所趋,应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培养的数量上予以重点倾斜。

4.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时数、内容和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着重提高“双师型”的教师比例;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多渠道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推手;完善学生实践能力评级机制,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通过以上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其将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胡锦涛的蕴含“四个尊重”、人才的选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才强国战略和重视社会实践等丰富内容的人才观,为新世纪高校解决了“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长期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引文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9-09(2).

②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256582.html,2003-12-20.④贺祥林.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10-09-09(2).

相关期刊更多

贵州水力发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党政干部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

散文百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