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拟人的成语

拟人的成语

拟人的成语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拟声词 拟态词 应用 作用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1 拟声、拟态词的应用

语言是为了人类相互交流而存在的。在各国语言中都存在一类能够体现该国词汇特征及国家文化的词汇。而在日语中,拟声、拟态词就属于这类词。拟声、拟态词数量众多、形势变化多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

1.1 日常生活中的拟声、拟态词

在日本,拟声、拟态词常常被应用于家庭用品和家电制品的命名和广告词中。如下例:

(1) 食品类:ポタポタき(垂涎欲滴的烧烤)、ツブツブ果(饱满的果实)、 ホクホク米(松软的米饭)

(2) 家电类:クルリナ(吸尘器)、シンシン(空调)、サラピッカ(洗碗机)、 ピカツシュ(擦鞋)

(3) 家庭用品类:チョイソル(剃须刀)、ハピカポイ(电动牙刷)

拟声、拟态词的应用给予了商品活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直观的印象,并且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1.2 儿童读物和儿童用语中的拟声、拟态词

孩子在接触世界之初,往往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来对世界进行认知。通过这种对“自然之声”的认知,继而转化成语言,即为拟声、拟态词。因此,在日本大多数面向儿童的启蒙书籍都会使用拟声、拟态词。它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如同在日本孩子们听到如下词汇就可以联想到对应的“自然之声”:犬ワンワン;猫みゃみゃ;牛モモ;小川サラサラ;雨シトシト等。在儿童读物『雪渡り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拟声、拟态词来描写风、雪、日、星等自然之声和鼓掌、狐鸣等人文之声。拟声、拟态词在描写事物是,可以从直觉上唤起读者的共鸣,使人犹如身临其境,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日本童话作品的中文译本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拟态词。在此,我们以宫泽贤治的原著童话『河道の夜与周龙梅的中文译本《铁道银河之夜》为例进行分析。原作中共使用了20个拟声词和201个拟态词。而在中文译文中的对应词汇如下:20个拟声词中共有使用了17处对应的汉语拟声词(在汉语中又称象声词);使用了1处动词;另外还有2处未译。而201个拟态词的译文中共有使用了94处形容词;使用了19处动词;使用了29处副词;使用了2处名词;使用了4处数量词;其中还有2处运用了比喻手法译出;21处运用了汉语中的谚语和熟语译出;但最终仍有30余处未找到对应的汉语词汇。为什么拟声、拟态词的使用在日本作品的中文译本中有如此大的差别?原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拟声、拟态词,而汉语译文中却只用了如此少的对应词汇,甚至还有未译出的呢?在此,我将对日语和汉语的拟声、拟态词做一些简单的对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拟声词的汉日用法:在日语中将模拟事物或动作的词认定为拟声词;在汉语中将模拟动物(包括人)或自然界声音的词称为象声词,也可称为拟声词。因此在这部作品的译文中出现了较多的对应拟声词译法,但由于汉语拟声词的匮乏,使之在翻译上不能完全对应。另一方面,我们来看一下拟态词(汉语中又可称为象形词)的汉日用法:在日语中把通过声音将一切事物的状态和样子象征性表现出来的词称之为拟态词;然而在汉语中的拟态词(又称象形词)属于形容词类,多以叠字结尾使用,而其词根一般有三种类型:形容词、名词和动词,但无论词根是何种词性,加上叠字词尾都变成了形容词,在汉语中这类词汇的含义也较为丰富。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日语的拟态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拟态词词汇,因此在中文译本中我们看到的拟态词多数被译为了汉语中的形容词。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拟声、拟态词(象声词、象形词)。据统计,在由天沼宁编纂的《拟声拟态词词典》一书中共收录了1562个词汇,并且日语的拟声词富有创造性,年轻人还在不断地创造新词汇;与之相反,汉语中的象声词和象形词并不像日语的拟声、拟态词使用得如此频繁,因此,想要将日语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一一对应地翻译成汉语可以说就变得异常困难。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拟声、拟态词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并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性质、作用被日本社会广泛应用,它的大量使用也以成为日语的一大特征。正因如此,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随处可见。它已成为日本的一种艺术形态,并对日语乃至其它语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拟声、拟态词的作用

拟声、拟态词在日语中属于语音和语义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的特殊词汇。如同我们听到有人说:古寺のがゴンとる时,就会有钟声绕耳的感觉;听到べっとり血がつく就会使人联想到黏糊糊的血液。这样将语音和语义直观地联系起来,比起理性的陈述,效果更为真实、易想象。因此当我们看到由拟声、拟态词书写的童话故事与漫画时,更易给我们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而相反的,像海泳ぐ 青い等词汇,由于受到某些约定俗成的用法限制,并不能将本身的语音和语义直观的联系起来,如果将其与拟声、拟态词一同使用,则会使拟声、拟态词失去自身的逼真性。因此,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作家还是普通人都要根据自己的语言需求来灵活地使用拟声、拟态词。

徐一平在《日本语言》一书中指出:日语的拟声、拟态词一般可分为:①基本型②促音型③拨音型④长音型⑤リ音型⑥叠词型⑦混合型。在此,我们将简单的进行例举:ABAB型;ABっ(Q)型、Aっ(Q)Bり(Ri)型、ABり(Ri)型。具体例子如下:

ABAB型: ぶくぶく(bukubuku)(模拟冒泡的声音)

ぐずぐず(guzuguzu)(模拟举棋不定的样子)等

ABっ(Q)型: かちっ(kachiQ)(模拟金属相碰的声音)

ぶすっ(busuQ)(模拟扎东西的样子)的

Aっ(Q)Bり(Ri): べったり(beQtaRi)(模拟贴紧、粘稠的样子)

はっきり(haQkiRi)(模拟行动干脆的样子)等

ABり(Ri)型: じろり(jirori)(模拟瞪一眼的样子)

ぽかり(pokari)(模拟凹下或裂开般张开口的样子)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拟声、拟态词有三个重要的特征:(1)只限拟声、拟态词有词尾附加的“り(ri)”。(2)只限拟声、拟态词有词尾附加的“っ(Q)”。(3)只限拟声、拟态词有词尾附加的“ん(N)”。

综上,在此概括总结出拟声词和拟态词的优点:拟声词和拟态词能够使人与人的交流在内容和感受上更加丰富、形象、有趣;能够给人以直观的语言感受;能够将语音和语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语言的诉说力,使言语上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时给人们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 金田一春彦.新明解国辞典.三省堂,1999.

[2] 本.雪渡り.福音店刊の解より引用,1969.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2篇

【 关键词 】拟声词 理据性 词义转移

一、拟声词的界定及汉英拟声词的可比性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发展变化和运动的过程中都有独特的声音。这些声音本来没有语义,可是一旦与人的思维相连便成为了人类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拟声词是模仿人、动物、自然现象、机器或工具等物品或动作所产生的各种声响的词,能够刺激人的听觉,从而产生象征性的联想,旨在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拟声词是模仿自然界万物的声音的重要手段,其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类构成:

1、摹拟人的声音:包括摹拟人宣泄情感时发出的声音以及行为举止的声响。如:汉语中的“哦”“哇”“咯咯”“嘻嘻”等。英语中的Oh! Hey! ,Clang,clap,giggle等。

2、摹拟动物的声音:如汉语中对于狗吠、鸡鸣的描述“汪汪”,“咯咯”等。英语中有“bark”、“ tweet”等。

3、摹拟事物之声:自然界中树木花草,风雨雷电,机械器具,锅盆瓦罐都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声响。如:溪流流动时的“潺潺”声;发动机的“突突”声;金属碰撞时的“叮当”、“叮咚”声,这些声音在英语中也有相应表达“murmur”、“chug”、“ding-dang”。

在对汉英拟声词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在同样声音的表达上汉英之间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如金属碰撞时发出的“叮当”声英语的表达也为“ding-dang”;而另一些声音,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狗吠声“汪汪”在英语中的表达为“bark”。故对汉英拟声词进行对比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汉英拟声词理据性对比

语言是反映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的语言都能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汉语和英语的拟声词有许多的相同之处,甚至还能找到对应的词语。如猫的叫声“喵”在英语中的表达为“mew”;人类的笑声“哈哈”在英语中的表达为“Aha”,踌躇时的“唔”、“嗯”在英语中也为对应表达“Um”、“Umm”。

由于不同语言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不同以及语言符号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不同语言所描写的同一事物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如羊的叫声“咩”在英语中的表达为“baa”、“bleat”;敲门的“咚咚”声在英语中表达为“rat-tat”。同一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相似,所以对于同一种声音的感知是大体相同的,而对不同民族而言,对于同一种声音的感知可能会有所不同,拟声词的造词理据源于自然,并经过人们的主观加工,必然会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如老鼠的叫声,在汉语中拟声词只有一个“吱吱”,如果要表达老鼠不同的叫声,则在拟声词前面加上各种形容词,如:“老鼠肆无忌惮的吱吱叫着。”在英语中表示老鼠叫声的主要有:“squeak”和“cheep”两个。“squeak”表示尖利而短促的叫声,而“cheep”表示微弱的叫声。“cheep”与“吱吱”在语音上有些许相似之处,由于汉英语言系统的不同,造成了语音的相异。

汉语是音、形、义结合的语言系统,其拟声词在以表音功能为主的属性下,也具有音、形、义结合的特点。由于这样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出汉语拟声词的理据性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模拟动物或人的声音时,常常添加“口”字旁来显示声音的生命属性。例如:咩、喵、、嘻、哈、阿嚏等。

2、模拟自然物体的发声时,常常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无生命的物体拟人化,也添加“口”字旁。例如:叮咚、嘎吱、咔嚓、呼啦啦等。

3、偏旁能够反映声音所属物体的材料属性,具有强烈的表意性。如:“怦”形容心跳的声音;“潺潺”形容溪水、泉水流动的声音;“辘辘”形容车轮等的声音。汉语的造字具有强烈的“意化”倾向,在单纯的表音成分上,加上了表意的偏旁,在形体上突显了词义是汉语拟声词最重要的造字方式。

英语是拼音文字,所以拟声词理据性中不存在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对应性,但英语造词构句的方式正好反映了西方人侧重个体的思维方式,不特别注重整体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点。以模拟动物叫声的拟声词为例,英语中许多动物的叫声都有多种。动物种类和模拟叫声的拟声词是一对多的关系。比如狗的叫声有:“bark”、“yelp”、“grow”三种,牛的叫声有:“bleat”、“bellow”、“maw”、“cow”四种。汉民族的整体思维导致汉语发展变化时重归纳和轻分析,在造词中并不会对某类拟声词进行特别细致的分类,动物叫声类的拟声词没有英语中这样细致,通常是一种或一类动物对应一种声音。是多对一的关系。例如汉语中鸟类的叫声通常只有“叽喳”一种。

其次,由于语音系统的不同,英语拟声词多为单音节词语而汉语以双音节为主,多重叠。如汉语拟声词中“嗡嗡”、“嘟嘟囔囔”、“呱呱”、“唧唧”、“嘻嘻哈哈”、“嚓嚓”所对应的英语翻译都为单音节词语“bum”、“burble”、“caw”、“cheep”、“chortle ”、“chuff”。汉语追求句式的整齐,音韵的完整之美,AB式的双声叠韵满足了汉语拟声词音律整齐和谐的要求,甚至在英语单音节拟声词被翻译成汉语以后,多数也都变成了重叠形式。

通过对汉、英拟声词理据性的对比我们发现,拟声词从最初单纯的记音逐渐融入到汉语、英语不同的语言系统中,体现了不同语言系统的特点。所以对于拟声词词义变化的轨迹我们可以叙述为:自然声音对人类听觉的刺激经过人脑的加工和处理后,通过发声器官实现语言化,最后经过语言社会的长期使用和约定俗成最终确定下来。

拟声词是各种语言共有的普遍现象,本文从拟声词的汉英对比入手对汉英拟声词的理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通过思维方式入手对比了不同思维方式对汉英拟声词的理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2]耿二岭,汉语拟声词,现代汉语知识丛书.

[3]王帷韬,汉英拟声词对比研究,四川外语学院.

[4]应学凤,现代汉语拟声词的后重格局,汉语学报,2012年,第三期.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仿拟广告修辞

一、概述

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是和我们生活联系最广泛、遍及社会各个角落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广告主题和创意的核心手段是广告语言,它是人类语言同广告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交融的结果,是广告信息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广告语言不仅需要引起消费者注意、理解和使他们产生肯定的情感,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在他们准备选购商品时会有自然地回忆、联想起来,最后选购该产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告语言的创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双关、借代、排比、对偶,来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其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更是使人们对广告语产生过目不忘的印象,达到广告的目的:促进消费,从而增进人们的购买欲望。本文通过分析仿拟在广告语言中的分类和应用,探讨仿拟这一修辞手段在广告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仿拟在广告中的分类和应用

仿拟指仿照某一著名的诗歌、文章、段落或某一名言、警句、谚语的句式、格调等,改变其中的语素或内容,获得一种新的语言概念或内容。广告中的仿拟现象随处可见,通常以谐音仿拟、意义仿拟、换字仿拟和篇章仿拟四种形式出现。

1.谐音仿拟

谐音仿拟指将成语、谚语、俗语等中的某个语素抽出,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换上。由于汉语同音词较多,众多广告便利用这一特点,对各种语言成品进行谐音替换,谐音仿拟的特点是原语言成品的意思,并没有因替换而消失,而是起到了帮助受众理解广告语的作用。

例1:“金城所至,金石为开。”这是金城牌摩托车所作的一则广告。广告词对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进行仿拟,巧妙地将“精诚”二字换成摩托车品牌“金城”,生动表达了金城摩托车竭诚为大众服务的承诺。

例2:格力空调广告:“多快好省,静在其中。”该广告语的用意为格力空调把功能多、制冷快、质量好、用电省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尽集其中。这里用谐音字“静”代替“尽”,除了上面的意义之外,又突出了“清净”无噪音的优点,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例3:“千里江铃一日还。”这一则江铃汽车的广告仿拟了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著名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原句中,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只花一天功夫,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其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该广告以“江铃”代替“江陵”,嵌入谐音字,用得自如,恰到好处地借用李白的名句形容江铃汽车瞬息千里般的速度,给人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例4:“工到自然成”。“功到自然成”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在这则工商银行的广告语中,作者运用仿拟手段,巧妙地将“功”字用“工”字替换,使读者瞬间领悟作者的独具匠心,工商银行到了,自然就成了,而“成”字本身就具有成功,功成名就等褒义的含义,因此,这则广告语不能不说是中国工商银行在同业广告中的亮点。

2.意义仿拟

意义仿拟指通过更换原语句中的某个词,改换原语句的语义,借用仿照出的新词语与原词语的语义差异,达到某种风趣或幽默的效果,从而突出产品的功能或效用。语言成品往往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但很多思想在今天看来,未必那么绝对。很多广告就反其道而用之,把广告传播的信息通过对语言成品的反义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例1:上海家化有限公司六神牌花露水广告:“六神有主,一家无忧。”其中,“六神有主”是对“六神无主”的仿拟。广告制作者借助“有”与“无”的反义对比,从而强调了六神牌花露水能让一家大小无忧无虑的特殊功效。

例2:广东远成集团上海物流基地的广告:“一诺千金,欲速必达。”该广告语的后一个成语被反义运用。原来的成语是“欲速则不达”,意为凡事都有自身规律,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但该公司是从事物流的,要求就是“速达”,因此利用仿拟手法对原成语反其意而用之,向消费者承诺“欲速必达”,并以“一诺千金”来强化,无疑准确传达了公司的服务宗旨和理念。

例3:自动钓具广告:“一心二意,照样钓鱼。”此处,“一心二意”为“一心一意”的仿拟,本来钓鱼得“一心一意”才行,而这里却打破常规说“一心二意”(实际上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不专心也能钓到鱼,足见这种自动钓具的性能是多么优越。

3.换字仿拟

换字仿拟指把原语句中的某一词语抽掉,换上与产品品牌、功用相关的词语,这种类型的仿拟可不考虑新仿词和被仿词的意义联系,只要新仿词能准确传达广告的内容即可。

例1:“书山有路读为径,学海无涯报作舟。”这是《中华读书报》的一则广告。广告词是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仿拟,前后各改一个字,仍保持对仗格式。新句与原句在形式上紧密相连,但突出了“读报”的巨大作用。

例2:雪豹皮装广告:“年年岁岁雪相似,岁岁年年豹不同。”这条广告语借用了唐朝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品牌名“雪豹”二字分别替代原文的“花”、“人”嵌入句中,就成了极有诗意的广告语,同时,雪豹皮装不断更新款式、紧跟潮流、引领时尚的特点也不言而喻。

例3:跃进牌汽车广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跃进。”其中,“日久见跃进”是“日久见人心”的仿拟,原语抽掉“人心”二字,换上汽车品牌“跃进”。人们熟悉的成语中出现“跃进”二字,令人感觉新鲜突出,而且还传达了跃进汽车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自信。

4.篇章仿拟

篇章仿拟指仿照现存的篇章而成就新的篇章。通常是半句直接引用语言成品的原句,另外半句依照此句的形式仿造。由于原句多是广为人知的名句,读到其中半句,另半句自然而然会在人们的脑海里浮现。虽然它并没有出现,但是在理解整个广告语的时候,它实际上帮助人们从借用的半句联想到没出现的另半句,再体会到广告语的中心句,即仿造的半句,从而完成对广告语的完整理解。

例1:宁红减肥茶广告:“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忆宁红减肥茶。”“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宋代诗人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原句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说痴心的人为自己心爱的人纵然相思到日渐消瘦也无怨无悔。这种情怀与减肥者对减肥的坚持不懈,对消瘦的无悔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仿拟的运用在这则广告中,别具幽默的效果,宁红减肥茶的名字也深深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例2:杉杉西服广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惊醒,杉杉却在,我心灵深处。”该广告仿拟了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将“蓦然回首”改为“蓦然惊醒”,“那人却在”改为“杉杉却在”,“灯火阑珊处”改为“我心灵深处”,利用人们对名句的熟悉达到认同,略加改动则给人一种新鲜感。

例3:水井坊酒广告:“风声、颂声,声声入耳;雅韵、酒韵,韵韵关情。”水井坊酒的这条广告语创作显然来自流传甚广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是广告针对产品特点做了有效的改动,其中“风声、颂声”,“雅韵、酒韵”,都是极好的概括,同时传达了水井坊酒倍受称赞、喝酒为风雅之事的信息。

三、仿拟在广告语言中的效用

在广告语中,仿拟是使用得相当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段,主要表现在成语、诗词、俗语的仿拟上。由于它的大量使用,使得广告语言表现出一种推陈出新的气象,显现出幽默风趣、新鲜明快、生动活泼的特点,达到了宣传商品品牌、产品质地性能的独特效果,成为广告修辞的一大景观。仿拟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耳熟能详,熟悉亲切

广告语仿拟的对象——语言成品,主要是人们常说的熟语,如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还包括广为流传的诗词、名言、名句等。这些语言成品从古代流传到现在,是汉语言的精华,有明确而丰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长期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易于激活。此外,语言成品作为汉语言的经典“素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集中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言简意赅,信息量大。将这些人们熟悉的语言成品融入广告语言,有利于解除大众对广告的抗拒、抵制心理,产生对产品本身蕴含的人文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获得人们对广告产品的认可。

2.推陈出新,独特新颖

创作广告语言要追求“奇”,即富有个性,新奇独特,出奇制胜,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这样才能过目不忘,过耳不漏。一则广告词,不论用词上,还是造句上,都能有变化,让人们始终处于接受新信息的亢奋中,会增加对广告的兴趣。一味地重复自己的话,或不断重复别人的话,陈陈相因会令人生厌。仿拟运用一定技巧,对语言成品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匠心独特的改造,实施变化运用,“老话翻新”。这样既保存了原语言成品的精华,让人们有似曾相识之感,又出乎其预料的推出自己的产品品牌或产品特点,可谓因循又创新,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幽默诙谐,形象生动

仿拟通过改动一些原本严肃的词汇或句式结构,选用一些意想不到或幽默诙谐的词语来替代原先的词语,往往构成反语,从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和反衬,起到幽默、滑稽的效果,极大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促进了人们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和记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仿拟是广告宣传的一种有效修辞手段。创造性的模拟和仿造一些现有的词语或句子,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谚语、诗句或俗语,使它们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旧貌换新颜,这不啻于是再创造。仿拟在广告中的正确运用,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商业宣传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宣传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广告语言中,乱用仿拟的现象确实存在,因此遭到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仿拟的使用一定要从广告语言的需要表达出发,切忌过于泛滥,否则就失去仿拟的意义和价值了。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邓惠兰:广告文案写作的修辞特点探微[J].修辞学习,1997,(1)

[3]董景寰:广告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

[4]郝钦海: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内涵[J].山东外语教学,2002,(2)

[5]吴为善:广告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汉英拟声词 比较 翻译方法

1.引言

拟声词(Onomatopoeia)是以模仿事物或动作的声音而构成的词。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拟声词虽然也是模仿自然的声音,却有很大的主观性。自然界的声音无限,通过我们耳朵和大脑的诠释、主观音感的辨别,再由自己语言的音位系统模拟,这样的模拟必会失真。因此,它和口技的声音模仿,有所不同。拟声法是英语语言学分支英语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和我们汉语的拟声词有相似之处,是指用词语模拟客观事物的声音,以增强讲话或文字的实际音感。例如中文的拟声词有“嘘”、“哔”、“哈啾”、“叭叭”、“咕噜”、“飕飕飕”、“滴答滴答”、“叮当叮当”、“劈里啪啦”等。拟声词用得恰当可以加深印象,增强对声势、动态的描绘效果。英语与汉语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统,但是都有着丰富的拟声词(余立三,1985)。

一般来说,汉语和英语的拟声词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有不少可以找到对应词。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汉语和英语的拟声词各有各的特点。本文通过大量实例来探讨汉英拟声词的差异和翻译方法。

2.汉英拟声词的特点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拟声词,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发自人类自身的声音,一类是外部世界的各种声音。英汉语中的拟声词具有很多共性,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2.1语音构成方面的差异。

2.1.1语音对应方面的差异

拟声词是对自然声音的模仿,词的发音即“意义的回声”。奥格登和理查兹提出著名的语义三角理论时指出,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但他们又指出,拟声词是一个例外。因此不同语言里的拟声词可能出现语音对应,即对同一种声音,不同语言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上可能基本等值或者十分相近。如汉语中的“哈哈”与英语中的“ha-ha”,还有铃声:ding-a-ling(丁零),号声:tattoo(嘟嘟)等,在语音方面都很接近。由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英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方面更多地表现为差异。如雷声:peal(隆隆),水溅声:splash(扑通),墙倒声:crash(哗啦啦)等。

2.1.2语音音节方面的差异

英语是以多音节词为主的语言,但英语拟声词中的单音词却占优势。恰恰跟英语相反,汉语是单音节为主的语言,但拟声词却有明显的双音或多音化的特点。在实际运用中,双音拟声词要多得多。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拟声词的双音或多音化还与汉语特有的“叠”传统有关。常见的模式如下:

(1)XX型:哗哗、沙沙、嗒嗒;(2)XYY型:哗啦啦、呼噜噜;(3)XXX型:轰轰轰、呼呼呼;(4)XXYY型:丁丁当当、乒乒乓乓;(5)XYXY型:哗啦哗啦、丁当丁当。

2.2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异

2.2.1英语拟声词的名词性特征和动词性特征

大多数英语拟声词都有一词多性的特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动词还可派生出分词,分词又可加后缀派生出副词。英语拟声词与汉语拟声词的主要区别在于:英语拟声词可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和独立结构,而汉语拟声词则不能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1)Screams ring out as he jumps to slam the veranda doors safely shut.

他赶紧跑过去把通向走廊的两扇门关好,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主语)

(2)The overflowing Yangtze on its way rolls and wrestles.

不尽长江滚滚来。(谓语)

2.2.2汉语拟声词的形容词性特征

英语拟声词词类归属明确,但汉语拟声词却仍然还是身份不明的词类。对于它们的词类归属及语法地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看法:第一,拟声词与感叹词合为一类,统称“象声词”,只能算虚词;第二,拟声词与感叹词合为一类,统称“象声词”,但归入实词;第三,拟声词属形容词,归入实词。一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主要根据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而定。所谓“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和句子的成分,也不能独立成句”。然而,汉语象声词除了常作独立成分外,一般都可以作短语或句子成分,最常见的是状语、定语和补语。

(1)“他含着眼泪望着他的祖父,肚子里却又咕咕地叫。”句中的“咕咕”作动词“叫”的状语。

(2)“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于是变成丁丁当当的洋钱,他们虽然肚里饿得咕咕叫,却也忍不住要笑。”句中的“丁丁当当”作名词“洋钱”的定语。

上面这几个例句中的拟声词都可以跟“的”、“地”、“得”连用作定语、状语和补语,所以说具有形容词性特征。

3.拟声词的翻译方法

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拟声词的异同,我们在翻译时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在此总结了七种翻译处理方法:

3.1拟声词词义可以转变拟声词。

修辞最明显的特点是以单词的发音摹仿某种动物的叫声或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音声。一部分拟声词只用于表示声音,但更多的拟声词不仅表示声音,还用来表示发出该声音的人、动物或物体。例如:

moo(牛,并指其“哞哞”声)

baa-lamb(羊,baa指羊“咩咩”叫声)

thunder(雷,大炮“隆隆”,并指“打雷,轰隆”声)

hum-bee(蜜蜂,hum指蜜蜂“嗡嗡”叫声)

gobble-turkey(火鸡,gobble指火鸡咯咯叫)

由此可见,拟声词具有同时兼顾声音和动作的特点,在实际运用中,拟声词的词义可以转变。例如:

(1)They heard the “twitter” of birds among the bushes.

他们听到树丛中鸟儿发出“嘁嘁喳喳”的叫声。

(2)The children began to “twitter”in the classroom when the teacher was out of it.

老师离开教室时,孩子们开始“嘁嘁喳喳”讲话。

(3)The man shut the door with a bang.

那人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例(1)中的“twitter”是名词,例(2)中的“twitter”则是动词。

3.2拟声词在翻译中的词性转变。

英语和汉语,由于其语种不同,表达习惯、词序排列也不一样。因此,在英译汉时,词性可能会发生变化,即英语原句中“名词”译成汉语时,可能变成“动词”,英语原句中的“动词”,译成汉语可能变成“名词”。名词“动用”、动词“名用”可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

(1)All was quiet and still except for the distant “tinkling”.

除了远处一架钢琴“叮当叮当”外,万籁俱寂。

(2)Those standing behind “whispered and chattered” all the time.

站在后面的人一直有“吱吱喳喳”声, 说个没完。

(3)The man shut the door with a bang.

那人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其中“tinkling”一词为“名词动用”,“whispered and chattered”为“动词名用”,“bang”为名词动用。

3.3拟声词在翻译时语义转变。

为了更生动、更形象、更逼真地表达英语拟声词的语义,在翻译时,英语的“单纯词”除了可以译成汉语的“单纯词”外,还可以译成汉语的“重叠式词组”、“并列短语”等。例如:

(1)He “crashed” down on a presetting chair. (单纯词)

他一屁股坐了下来, 椅子“吱吱嗄嗄”响, 好像是在抗议似的。(重叠式词组)

(2)The “tickling” of the clock was the only sound that greeted him , for not a soul remained . (单纯词)

迎接他的只有“嘀嘀嗒嗒”的钟声, 因为再也没有一个人留下了。(重叠式词组)

(3)A sparrow twitters. (单纯词)

麻雀吱吱喳喳叫。(重叠式词组)

3.4译为汉语对应的拟声词,有的译为独词句,有的译为动词或名词的辅助成分。

(1)Crack! The stick broke in two.

喀嚓!棒子断为两截。

(2)Only the ventilator in the cellar window kept up a ceaseless rattle.

只有地下室窗户上的鼓风机发出无休无止的呼呼声。

(3)Round the corner of Croscent Bay,between the pile-up masses of broken rock, a flock of sheep came pattering.

沿着新月海湾的地方,从一堆堆破碎的岩石堆中,一群羊叭嗒叭嗒地跑了过来。

3.5有时可以将英文的拟声词译为汉语中较为抽象的“……的叫,……声”,有的则直叙其动作。

(1)The cock in the yard crowed its first round.

院子里的雄鸡已经叫头遍了。

(2)He felt as if he must shout and sing,he seemed to hear about him the rustle of unceasing and innumerable wings.

他感到简直要大喊大唱,耳际仿佛传来无数翅膀的拍击声。

(3)They splashed through the mire to the village.

他们一路踏着泥水向村子去。

3.6为增加效果,即使英文未出现拟声词,翻译时也要添加拟声词。

(1)The logs were burning briskly in the fire.

木柴在火中哔哔剥剥烧得正旺。

(2)“Impertinent!” snorted Imalds.

伊梅尔达鼻子哼了声“没家教!”

(3)Then a dog began to howl somewhere in a farm house far down the road――a long, agonized wailing, as if from fear.

接着,路尽头一所农舍附近响起狗的汪汪声,那是一声长长的哀鸣,似乎是因恐惧而发出的惊恐之声。

(4)I seldom opened my door in a winter evening without hearing it; Hoo hoo hoo, hooner hoo, sounded sonorously, and the first three syllables accented somewhat like how do you do; or sometimes hoo hoo only.

冬季傍晚,我一打开门常常听到“唿――唿――唿,唿――唿”的鸟叫声,声音哼悦耳,前三个音节听起来有点像英语的“你好哇!”有时便只是鸟叫而已。

3.7英语中有拟声词汉译时不用拟声词。

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流畅,免于累赘,增强表达力,英译汉时可以运用非拟声词来表达英语中的拟声词。例如:

(1)The “heehawing” of the donkey woke up the sleeping baby.

驴的“叫声”把正在睡觉的婴儿吵醒了。(“叫声”是非拟声词)

(2)The cop carried a stick, ready to “ thwack” anybody who offended his ear or eye.

警察拿着一根棍棒, 遇到他不顺耳的、不顺眼的人, 动手就“打”。(“打”是非拟声词)

4.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拟声词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对比汉英拟声词的异同,尤其是二者的不同,对掌握两种语言中拟声词的特点,恰当地、自由灵活地运用十分重要。在翻译和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各类拟声词,就能够使文章生动形象,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萧立明.英汉对比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因 复制 仿拟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是由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来的。Dawkins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构想了存在于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如曲调旋律、思想观念、宣传口号、建筑样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它通过模仿而传播。任何一种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以成为模因。每一种语言现象都可以看做一种模因,各种模因可以互相模仿自我复制,这种模仿既可以是形式的模仿,也可以是内容的模仿,或两者兼而有之。

影视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缩影,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语言在影视作品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寓意的体现都离不开语言的辅助。成功的影视作品肯定不乏经典的甚至是标志性的语言模因。修辞艺术在电影语言中的使用,使电影的表意更加含蓄。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创出一个临时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被广泛应用于电影语言中,从而使电影语言充满某种意向性,深入观众的心灵深处,以引起观众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等问题的关怀和思考。

一.电影语言中仿拟修辞的运用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不外乎源于以下几个因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极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阵容,联系实际、意义非凡的主题。影视剧的主题寓于情节之中,情节的发展影响着剧中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而这一切都依赖剧中人物的互动交流——台词来表现。因此经典台词常常会被广大观众套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言语行为中的模因,在语言交流的过程里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最终形成语言文化的新潮流。

例如电影《终结者》里施瓦辛格那句“I’ll be back”堪称经典。这句耳熟能详的台词被仿用到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成为灰太狼的口头禅——“可恶的喜羊羊,我一定会回来的”,被小朋友们津津乐道。

又如,《唐伯虎点秋香》中华夫人和唐伯虎的对话:

华夫人:“哈哈……我告诉你,你刚才喝的那杯参茶,已经被我下了天下第一奇毒——‘一日丧命散’!”

唐伯虎:“哈哈……天下第一奇毒,哪轮得到你那‘一日丧命散’?应该是我们唐家的‘含笑半步颠’才对!”

华夫人:“哈哈……废话!我们‘一日丧命散’是用七种不同的毒虫,再加上鹤顶红,提炼七七四十九日而成的,无色无味,杀人于无影无踪。”

唐伯虎:“我们‘含笑半步颠’是用蜂蜜、川贝、桔梗,加上天山雪莲配置而成,不须冷藏,也没有防腐剂,除了毒性猛烈之外,味道还很好吃。”

(两人面对镜头,成广告模式)

华夫人:“吃了我们‘一日丧命散’的人,一日之内会武功全失,筋脉逆流,胡思乱想,而致走火入魔,最后会血管爆裂而死。”

唐伯虎:“没有错!而吃了‘含笑半步颠’的朋友,顾名思义,绝不能走半步路,或者面露笑容,否则也会全身爆炸而死。实在是居家旅行……”

华夫人:“杀人灭口……”

两人(齐声):“必备良药!”

此例中华夫人和唐伯虎本来是在各自吹嘘自己的毒药毒性更强,但吹着吹着却共同使用上了现代广告的腔调和用词,这是明显的拟调和拟词,让观众看了不由得要开怀大笑。作为电影语言表现手段之一,仿拟往往借助现成语句、篇章、语调的形式,仿造出内容相反或毫不相关的表现形式,造成不协调、不搭配等矛盾,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

二.模因论对仿拟修辞的解释力

1.模因与仿拟具有共同特性

模因存在和仿拟形成都以保持为基础。模因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通过复制传播自身而实现价值,从而使包含于其中的语言信息得以保持和留存。同理,仿拟的形成也是通过模仿在原有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语言形式,从而使旧有的语言形式得以保留。仿拟在形成过程中总以模仿为前提,把已有的语言形式作为模因进行复制传播,形成新的语言形式。

此外,模因和仿拟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一些语言模因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容易被复制和传播,这是模因竞争选择的结果。而仿拟这种语言现象,在形成过程中,模仿对象也具有选择性,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词语、经典名句等更容易成为模仿对象。

2.模因论为仿拟提供理论支持

仿拟由两部分组成,被模仿的部分是某种即成的语言形式,新形成的部分是通过模仿创造出来的新的语言形式。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模因传播方式中的重复没有形成新的语言模因,而同构类推创造出了与复制之前不同的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模因变体。仿拟创造出了新的语言形式,模因同构类推的传播方式也产生了新的模因。并且,类推不仅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之一,也是仿拟的生成方式。所以,模因论可以为仿拟提供理论支持。

模因论认为,语言模因在传播的过程中互相竞争,以不断的变异和创新的方法,使自己得到更快更广泛的传播,进而产生新的模因。不过语言模因的创新是在现有的语音和文字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仿拟即在旧有的语言形式基础上产生新的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语言模因理论支撑下的一种语言现象。

3.基于模因理论视角研究仿拟的意义

因仿拟的形成是以模仿为基础的,一些常用的词语和语句通过类推的方式被不断地模仿和传播,使得一些语言形式得以不断地流传。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这些被模仿复制的语言形式就是语言模因。于是语言模因和仿拟便通过模仿和复制展示了话语流传的规律。

影视作品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影视语言更是集社会现象、时尚文化、流行用语于一体。仿拟修辞是影视作品语言移植技巧手段之一,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模因论和仿拟同以模仿保持为基础,为仿拟修辞提供了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依据。另外用模因论研究仿拟修辞,可以揭示话语流传的规律、解释语言的发展演变,对于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徐国珍.仿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4]周斌.论电影语言与电影修辞[J].修辞学习,2004(0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基础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东方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智能制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