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羿的故事

后羿的故事

后羿的故事

后羿的故事范文第1篇

传说古时候,天空曾有十个太阳,他们都是东方天帝的儿子。这十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东海边上。她经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让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形象中心都是只鸟,所以大树就成了他们的家,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当黎明需要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照射人间,把光和热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当值,秩序井然,天地万物一片和谐。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人像邻居、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既美满又幸福。人和动物也能和睦相处。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经常面向天空磕头作揖,顶礼膜拜。

可是,这样的日子过长了,这十个太阳就觉得无聊,他们想要一起周游天空,觉得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双轮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和万物就受不了了。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烧死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森林着火啦,所有的树木庄稼和房子都被烧成了灰烬。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人和动物,猪突狼奔,四下流窜,发疯似地寻找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面临干涸,所有的鱼类也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农作物和果园枯萎烧焦,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源断绝了。人们不是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就是成了野兽口中食。人们在火海灾难中苦苦挣扎,祈求上苍的恩赐!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被天帝召唤去,领受了驱赶太阳的使命。他看到人们生活在火难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决心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太阳,他怕极了,就按照后羿的吩咐,老老实实地为大地和万物继续贡献光和热。

后羿的故事范文第2篇

帝星、天樯星、天枪星的方位大小和分布

中国古代的星座,统称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就是古代的拱极圈。其中包含北极天枢五星、勾陈六星、紫微垣墙十五星、北斗七星、文昌六星等,还有两个特殊星座:帝星和天桔星。由于岁差的缘故,古今的拱极星不同,其中北斗七星和天桔星等,都是三皇五帝至秦汉时代的拱极星,然而唐宋以后,则均已越出拱极圈的范围。

按照中国古代对星空的认识,地上住着人类,星空上则住着神仙。人类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天上的神仙,则来无影、去无踪,大都具有比人类超常的神奇能力。故人类往往需要求神拜佛,祈求他们的保护。

中国古代的星名,大都来自神话传说人物和上古历史中的著名英雄。有的则是创造历史的伟大人物或重要发明家。其中的帝星,则是天帝的象征。天帝是天神中的最高者,天上的所有天神都要听从他的指挥和调遣。因此,人们便相信人类要接受天神的统治,而国家的君主或帝王,就是天帝派遣下凡治理地上百姓的,是天帝的儿子,故称作天子。

正是由于帝星象征天帝,人们就必须在星空中给予他一种特殊的地位,古人是如何设想的呢?《史记・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按照《索隐》和《正义》的解释,紫微垣就是天帝的家,太一就是天帝的别名。因此,司马迁记载的帝星,就是当时历史文献上记载的北极星。司马迁所见到的历史文献,大多是先秦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之说。

而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却将北极星与帝星分开,称北极星为纽星。他说:“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其第五星)北极,北辰最尊贵者,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穹,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日‘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乙之坐,谓最赤明者也。第三星主五星,庶子也。(第四星后官。)”他明确地说纽星为北极星,是天体运行的枢轴,是众星中的最尊贵者。

然而,了解历史的人都明白,众星拱之、最尊贵的星,只能是帝星。最赤明者,是说帝星是其附近天区中最红、最亮的星。纽星不是最红、最亮的星,这句话说得互相矛盾,但却符合历史。李淳风不相信岁差,却记载了极星因岁差而发生变化的事实。据文献研究和岁差原理推算,帝星是商周时代的北极星,纽星则是两汉至南北朝的北极星。

《天官书》所载帝星“其一明者”是什么意思?据薄树人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的恒星亮度,也有五等之分,大致可分为:大星(1.5等以内)、明者(1.5等至3.0等)、星(3.0等至4.0等)、小星(4.0等至5.5等)、微星(5.5等至7.0等)。帝星为紫微垣墙内仅有的两颗明亮恒星之一,达2.2等,故称为“明者’。对应于西方星座,应为小熊座B,为小北斗斗口那颗星。另一明者,为小北斗斗柄尖上的星,即小熊座α,即现代的北极星。

在左枢星的左下方,织女星的右上方,有天桔五星。在左枢星的右下方,有天枪三星。在中国古代的武器中,常将枪棒连在一起,如枪棒教头等。通常来说,棒只是一种防身武器,而枪前有刺杀的箭头。但在紫微垣设立天桔星,表明它并不是普通的木棒,而是具有宗教和神话上的意义。这里的桔字,是古代棒字的异写,但是不知其含义的学者,例如,明顾锡畴《天文图》就写作天培(pei),在另一些星图上,又错写作天掊(pou)。星的名字写错了,星名的含义也就弄错了,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

在天桔、天枪两个星座中,仅天桔四为2.4等星,其亮度与帝星相当,其余都是3等以下的星,可见古代天文学家在创建中国星名时给予了天桔星重要地位。

帝俊――东夷民族的上帝天神

如前所述,帝星是一个为劳苦大众排除万难、创造辛福生活的伟大帝王的象征。不过,我们现在要问,这个天帝,在历史神话故事中实有其人吗?研究结果是实有所指的,这个人物,就是帝俊。

按照袁珂先生《中国神话通论》的观点,所谓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帝喾、帝俊和帝舜,实际是同一个人。其理由是这三个传说人物具有共同、相似的行为和业绩。如果这一结论成立,三皇五帝的历史,似乎就变得更为简明了,是东夷、西羌和夏族,互相融合、斗争和交替执政的历史。

对中国古代图腾神话故事的研究表明,东夷民族在自北向南迁徙发展的过程中,从龙图腾演变为鸟图腾;夏民族从北向南发展的过程中,也由猪图腾演变成龟蛇图腾;西羌民族自西向东发展时,则一直保持着虎图腾。有关华夏各民族的图腾,几乎在历代正史的民族起源中都有交代。而《山海经》等书,则是研究民族图腾的集大成者。不懂得这一点,也就无法懂得华夏各民族的特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夏商周三代,对自己的国君和首领的称呼,各不相同。夏代的国君称“后”,故禹称夏后禹、启称夏后启、相称夏后相等。有关夏代称“帝”的文献,均为后人之误传。商代的国君才称帝,如开国君主帝乙,后来的帝外丙、帝中壬等。周代的国君称王而不称帝,如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共王等。由此可以看出,华夏各民族之间至三代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故人们早期对于帝星的命名,不可能出现在夏人或周人中。

袁珂在《中国神话选释》中指出,中国神话有两个系统,即以黄帝为中心的古西羌系统,和以帝俊为中心的东方系统。帝俊是东方殷商民族所奉祀的上帝。卜辞中常见的“高祖俊”,就是指他。一般而言,古代的炎黄后裔常将创造发明归之于黄帝,与此类似,东夷人亦将一切创造发明归之于帝俊。即使是司马迁,在他撰写《史记・五帝本纪》时,也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故袁珂认为帝喾、帝俊、帝舜实为同一个人,《帝王世纪》所载喾“自言其名日俊”就是证明。但是,有关帝俊的古代文献,仅见于《山海经》。那么在《山海经》中,究竟有哪些记载俊为天帝的地方呢?

《山海经・大荒南经》曰:“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又《大荒西经》曰:“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经研究,这里的“十日”,就是《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刚柔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羲和“生十日”,是以太阳的运动周期定月,即羲和创立了十月太阳历。所以,羲和被称为“日神”。“月十有二”,即以月亮圆缺为周期的、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农历,俗称“阴历”,常羲创造了这种历法。所以,常羲为“月神”。有资格同时娶这两个天神为妻子的,就只有最高天神天帝,即帝俊。

这个集三帝为一身的帝喾,还干了两件大事,即《左传》所记载的将“日寻干戈”的高辛氏二子分开,迁阏伯于商丘,主商星(大火),后裔为商人;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星,后裔为唐人。这是分配、调解东夷、西羌两大民族之矛盾的伟大功勋。《五帝本纪》还记载,帝喾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娶四妃姜源、简狄、庆都、常仪,其四子皆有天下。因此,帝俊是东夷人心目中崇高的领袖,是东夷人民的高祖,是最伟大的天神,故被人们奉为众星拱之的帝星。

当代研究中国古代北极星的学者已指出,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北极距帝星最近,故帝星是商、周人的北极星。可能正是这一历史事实,才导致《史记・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司马迁根据历史和文献记载,说紫微垣中那颗明亮的星,就是被称为太一的北极星。《正义》还特别指出,太一是天帝的别名,并引刘伯庄云:“太一,天神之最尊贵者。”因此,在先秦历史上,这颗帝星曾做过北极星是不成问题的。实际上,在司马迁时代,北极星已移至纽星附近。《史记.天官书》的这句话,主要引自历史文献。而当时的星表很不一致,更不统一,还处在发展形成阶段。后世星表、星图所载的太一、天一星,已经不在《史记.天官书》所述的位置。

羿治七凶的故事

在《山海经》中载有羿治七凶的故事,其中将俊为天帝的身份描绘得更为形象。《海内经》说:“帝俊赐羿彤弓素赠,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本经训》又说:“尧之时,十日并出,……凿齿、九婴、大风、封豕、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锲输,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豕于桑林,万民皆喜。”

帝俊和羿,均是生活在天国里的天神。帝俊不仅要治理上天之天神,同时也要治理下地之人民。当他得知下地之人民因受七凶之害而痛苦不堪时,便派天神羿,带着红色的弓,白色的箭,来到民间,以扶持下地人民的百种艰难困苦。本来是帝俊时发生的事,说神话故事的人为了将俊为天帝神、尧为天帝之子的观念统一起来,才改为尧时发生的故事。尧象征西羌民族,他执政时便颁行西羌人使用的十月太阳历。东夷人因习惯于使用十二月农历,视十月太阳历为民害,故作为东夷人的帝俊和羿,将其当作七害之一废除了。

为了巩固帝俊政权的统治,羿必须镇压敢于反抗的异己势力,也就是其余的六凶。所谓凿齿,是一个习惯凿掉犬齿以作为象征的民族。按照袁珂先生的意见,所谓锲输,可能就是其子孙建立殷朝的先民契。九婴,就是长着九个脑袋的九头鸟,他们是鸟夷中的一支。大风,就是风伯禺强,也就是夏鲧。修蛇,就是以后与夏政权建立婚姻同盟关系的、以蛇为图腾的修巳民族。由于羿率领帝俊的武装力量镇压了七凶的反抗,才巩固了帝俊政权的统治,弈也就成为东夷人心中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永远为人民所称道。

正因为帝俊时代羿所创立的业绩,被封为伯,成为一路诸侯,其子孙也继承了他的事业,仍以羿称之,兴旺了很长时间。有关弈的事迹,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据后人研究,弈亦写作阏、益、噎等。其基本含义为燕子的叫声,是鸟图腾的代表人物。在《五帝本纪》中写作伯益,在《左传》、《国语》中写作高辛氏二子中的阏伯。《括地志》说:“宋州东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今建有阏伯庙,亦称火星庙,为纪念火正阏伯之地。阏伯、伯益、羿伯,皆为同一人名之异写。

逢蒙桃木棒杀羿的故事

到此为止,关于帝俊命羿下凡、惩治七害的故事才讲到一半。相传正是羿这个时代,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流传有河伯和洛嫔的故事。在屈原《离骚・九歌》中,就分别载有赞颂河伯、洛嫔的短歌。河伯本名冯夷,又名冰夷,是管理黄河的大神。洛嫔是洛水之女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关于他们的来历,《抱朴子曰释鬼篇》云:“冯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洛嫔也有相似的来历,相传她是伏羲氏的女儿宓妃,因溺死于洛水而被封为洛神。

羿平定了七凶之后,社会安定,因羿治理有功而被俊封为羿伯,人们享受着和平盛世的局面。

有一天,河伯带着洛嫔化为白龙出游,被羿伯发现后,便对着他射了一箭,射瞎了他的一只眼睛,并且霸占了河伯的妻子洛嫔。这一无理的举动被河伯告到天帝那里。天帝问是怎么射的,河伯说是化成白龙出游时发生的,天帝反说射得对,因为河伯本应安分守己待在自己的领地。自此羿与河伯结下仇怨。但是羿射河伯的故事就到这里结束。

后人在追溯这一故事时,则余韵未消,由此推衍出各种评论和结局。有人说,羿为夺人妻子而杀人是违反人伦道德的;有人以为,河伯是另一支东夷人;又有人说,羿、河伯、洛伯都是古诸侯,但出自不同民族。笔者认为,冯夷河伯,与羿应是不同民族。河伯族当属夏人系统。由此便引领我们转入了另一个天桔星的故事。

《孟子・离娄》曰:“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所载故事是说,有个名叫逢蒙的人,因羿擅长射技而向羿拜师学艺。由于自己努力,将羿的射技全部学到了手。他想,现今天下只有羿一人的射技可以与其相比,只要没有了羿,他就是天下射技第一。正是出于这一自私的想法,于是他杀掉了羿。因此,逢蒙的行为十分奸诈残忍,他恩将仇报,为后人所不齿。从此,帝俊时代最伟大的英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不过,从民族矛盾这一更高观念出发,逢蒙杀羿可能正是夷、夏矛盾斗争的反映。因为羿治七凶、射河伯、夺其妻洛嫔,正是矛盾激化的表现。

后羿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嫦娥奔月原因爱

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淮南子》中对这一故事的记载非常简练,这就给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其中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奔月》与叶兆言的长篇小说《后羿》可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奔月》写于1926年,鲁迅先生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重述了这一神话传说。小说没有写后羿射日的壮观景象,也没有写后羿射杀封、修蛇时的英勇,而是从发生这些重大事件的几百年后入手,着重描写了后羿与嫦娥的日常生活,并由这一点生发开去直至写到嫦娥奔月为止。叶兆言的《后羿》出版于2007年,小说的前半部分详细叙述了后羿的诞生与成长以及他与嫦娥的复杂关系,后半部分则展示了后羿射日的经过以及登上帝位的后羿与嫦娥之间发生的一些关于“爱情与阴谋、奉献与贪婪、忠诚与背叛、欲望与尊严”的纠葛,当然故事的结尾仍然是嫦娥的离去。神话传说只告诉我们“娥窃仙药奔月”,却没告诉我们嫦娥奔月的原因,鲁迅先生和叶兆言为我们作出了不同解答。

一、《奔月》:无爱的婚姻,只能选择离开

《奔月》一开始就写了后羿与嫦娥琐碎的家庭生活,他们都已脱去了神话的外衣成为普通夫妇,后羿每天打猎养家,嫦娥则每天串门打牌,家里有使女也有家将,日子过得还算体面,但在这体面的背后早已暗藏了矛盾,由于后羿高强的射法把猎物射得遍地精光,只剩下了乌鸦,所以后羿家的饭桌上长期以来就一直是乌鸦肉的炸酱面,这与他们曾经心心相印的光荣过往构成了强烈反差。以前他们木榻上铺的是西山的文豹,全体金黄光;食物则更讲究,熊掌、驼峰、野猪、山鸡,要多少有多少,那时的后羿英姿飒爽,那时的嫦娥幸福甜蜜。而如今的后羿常常垂头丧气,对嫦娥小心翼翼,生怕她不高兴,嫦娥则脸上也常常挂着苦笑,对后羿爱搭不理。

其实,后羿和嫦娥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贫乏,而是激情的消退,爱情的荒芜。当爱情遭遇柴米油盐,遭遇裸的现实,还有多少人能保持往日的激情?就像《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他们是为爱冲破重重阻碍而在一起的,一旦进入家庭生活,面对着吃饭,饲油鸡,喂阿随这些琐事,激情渐渐退去,爱情也日渐荒芜。所以说,物质决定意识,现实是强大的,无论男女都有可能被它改变,男人如涓生,女人如嫦娥都败给了现实。无爱的现实是最残忍的现实,没有爱情或者双方的爱不对等是很难一起幸福得生活下去的。在《伤逝》中鲁迅先生让涓生为抛弃子君作了忏悔,批评了涓生的自私,然而我们注意到《伤逝》写于1925年,《奔月》写于1926年,在《奔月》里嫦娥的离去与涓生的离弃可以说是有相同之处的。可见,无论我们的愿望如何美好,现实就是这样,无爱的婚姻只能选择离去,也许离去后回后悔,像涓生的忏悔,像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可是,如果时光倒流,他们还是会作出相同的选择。嫦娥也有自己的苦衷,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

二、《后羿》:我不知道,是爱把我推开

因为是长篇小说,所以叶兆言在《后羿》中把这个远古神话故事的内容演绎得更加丰富。在这里后羿与嫦娥不再仅仅是夫妻关系,在这之前,嫦娥还是后羿的母亲、姐姐,是后羿唯一的依靠,唯一可以信赖的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叙写了后羿与嫦娥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他们在疼痛时相互抚慰,“在星光和月光的伴随下”有过漫长和愉快的时光,他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他们情投意合,甜蜜恩爱,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后来羿的堕落以及对玄妻的痴迷,嫦娥都看在眼里,但对后羿还是不离不弃,她仍然像过去那样为后羿奉献着自己的爱,甚至被贬到西山也对后羿日思夜想,担心着后羿的安危,这里的嫦娥与《奔月》中的嫦娥简直就判若两人了。

嫦娥是为爱而生,如果不是怀着对后羿的爱,那西山孤独的十年不是任何人都能忍受的,一旦后羿亲口说出已经不在乎她,嫦娥的伤心绝望可想而知。后羿成功地放逐了嫦娥,也重新获得了能量,打退了朱卷国的进攻。然而这样就圆满了吗?嫦娥孤独地徘徊在月宫,后羿仍然像过去一样醉生梦死,最后被复仇的玄妻用桃木大棒生生打死。作者在小说中也告诉我们后羿说不在乎嫦娥并让嫦娥吃下仙丹,是因为不想让嫦娥受到战争的伤害,是爱嫦娥的表现。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让自己爱的人以无爱的心情终身品尝孤独,这难道是爱吗?如果嫦娥知道真相会不会恨,恨后羿你不是我,怎知我心中所想,怎知我在月宫生不如死!当嫦娥一遍一遍问后羿在不在乎时,后羿一遍遍地否定,面对无爱嫦娥只能选择离开,然而可悲的是,后羿是深深爱着嫦娥的,这也是嫦娥永远不会知道的,她不知道,她是因为爱才被放逐的,不知道她无爱的孤独却是因为爱。

后羿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简介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简介故事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玩月节等。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部分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玩月节等。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部分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日传说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期几乎与春节同样重要。中秋节有很多传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几个故事。

一是嫦娥奔月故事。传说在远古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人间民不聊生。这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年轻人出现了,他登上昆仑山的顶峰,张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个太阳,大地于是变得凉爽,草木开始生长,牲畜也开始繁衍,百姓们不再饱受炎热之苦。后羿为百姓立了大功劳,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有一个名叫蓬蒙的心术不正的人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遇见了西天的王母娘娘,王母为感激后羿为百姓作出的贡献,赐给后羿两颗药丸,并告诉他服用以后可以得道成仙。后羿不愿独自成仙,便将王母所赐仙药交由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将药放进了百宝箱,岂料这件事被蓬蒙知道了,就乘后羿率众打猎时,称病在家,持剑闯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誓死不给,危急之下拿出仙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变得极其轻盈,慢慢地飘向了天空。后羿预感到嫦娥有危险,于是在打猎途中匆匆赶回家。赶到的时候,嫦娥已经飘出了窗口,后羿只来得及扯下了嫦娥的一段衣袖,眼睁睁地看着嫦娥飞向空中,飞离了他和故土,飞到了月亮之上。嫦娥奔月那天刚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后羿都遥遥望着月亮,回忆与嫦娥生活的点点滴滴。百姓们为嫦娥保护仙药以及后羿的深情所感,每年的八月十五也都在家中摆上瓜果遥拜嫦娥,渐渐形成过中秋节的习俗。

嫦娥奔月故事的另一版本是,后羿造福百姓,被拥立为王。当上了王的后羿开始花天酒地,任意杀戮,不顾人民死活,还偷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仙药,想长生不老。嫦娥怕后羿长生以后百姓受苦,就偷吃仙药,飞上了月宫。人们感念嫦娥之恩,就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设香案祭拜。

嫦娥奔月故事的第三个版本,是说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成为英雄之后,依然过着平凡的日子,也不吃王母娘娘所赐的要成为长生不老仙人的仙药。嫦娥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就趁后羿出门打猎的时候,偷偷吃了丈夫交由她保管的仙药,飞到了天上,变成一只癞蛤蟆,终日在月宫捣药。

三种传说以第一种流传最为广泛,最为大众所接受。

二是吴刚的故事。相传月宫中除了嫦娥,还有一个男人的影子,此人名叫吴刚。吴刚不学无术却妄想成仙,天帝便罚他去砍月宫的桂树,许诺他什么时候将桂树砍倒,什么时候就能成仙。月宫中的桂树高达五百丈,每砍一斧,裂口都可以自行愈合。吴刚日复一日在月宫砍树,成仙的日子却遥遥无期。

三是玉兔的传说。相传有三位神仙下凡,装成三个快要饿死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乞讨食物,狐狸和猴子都给了老人们食物,只有兔子什么也没有,为了让三个老人有一口吃的,兔子毅然跃入火中,将自己烧熟,给三位老人充饥。三位神仙大受感动,便把兔子送到月宫,一边陪伴嫦娥,一边捣制长生不老药,民间将月宫中的这只兔子称为“玉兔”。在《西游记》中,还有一段作者编撰的玉兔因不甘寂寞私自下凡掳掠唐僧,最终被嫦娥仙子带回天庭责罚的故事。

四是月饼的传说。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拜月的必备食品。话说唐高祖时期,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回朝。将军凯旋当日正好是八月十五,百姓们欢迎战士归来的同时也在进行中秋节的庆祝。吐蕃商人为表示友好,向唐高祖献月饼祝捷,高祖将月饼分给了他的臣子,和众大臣分享胜利的喜悦。此后,吃月饼成为中秋节的风俗,月饼有了庆祝和分享之意。但还有一种民间传说是,中秋吃月饼的风俗起于元末,朱元璋率人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用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饼中,传递起义的信息。后来,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成了明朝的第一个皇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从此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象征意义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

后羿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八月十五的晚上,我们一家大小坐在院子里一边吃月饼,一边听着“十五的月亮”这首歌,一边看着天上的月亮。这天晚上,秋风轻轻吹过来,有舒服的感觉,爷爷开始讲那些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很美丽大方、端庄秀丽、善良的姑娘,她就是嫦娥,同时也有一个诚实忠厚、勤勤恳恳、乐于助人、不怕辛苦的小伙子——后羿。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后来成了夫妻。他们是一对金童玉女,一直得到人们的赞扬,后羿也为有一位漂亮的妻子而感到骄傲。后羿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希望妻子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上山打猎。有一天,后羿听说山上有妖怪作恶,便背着弓箭到山上走一走。一走就是十年多了。嫦娥每天坐在门口盼着后羿回来,她痛苦极了,大声地喊:“后——羿——,你——快——回——来——。”天空中回荡着嫦娥的呼喊声,每天以泪洗脸,由于过度疲劳,积病成疾,可能这份真情感动苍天,感动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下凡人间,把这位姑娘带到月宫去。从此,嫦娥就一直生活在月亮上。

十年过去了,后羿回来,也不知道嫦娥去了哪里。后来有人告诉他,王母娘娘带嫦娥到了广寒宫,天上月亮就是你的妻子。后羿和嫦娥只能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后羿很想念嫦娥,每天晚上只能看着天上月亮。不管怎样,那份感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每年八月十五,王母娘娘把嫦娥下凡人间一天与后羿见面。

这个故事从此传古至今。所以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人们称为团圆节。

今天,我们过着一个愉快的夜晚。

相关期刊更多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