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已己

孔已己

孔已己范文第1篇

孔乙己中举(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孔乙己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衣裳已经看不清原来的面貌,他一个人走在空旷的街上,使出力气大叫一声。

此时,正值冬天街上很少有人,孔乙己缓慢的用手走。不一会他听见人声越来越闹,抬眼一看原来是前面又贴了告示,听一个穿着短衣的人说:“如今又要考科举,不过这哪轮的上我们这些人。”孔乙己从众人的言谈中得知,又要考科举提拔人才。孔乙己叹了一口气,又望望告示,咽了咽口水。他又突然想到自己好久没有去咸亨酒店喝酒,有摸摸口袋,再一次咽了咽口水。

孔乙己现在连饭也没地儿吃,别说喝酒了,每日只好拾别人剩下的度日子。偶尔遭到“短衣帮”的笑嘲,也不去计较。

一日,孔乙己在拾剩菜剩饭时发现饭菜里亮晶晶的,定睛一看,那是一定银子。孔乙己看了看周围很快的收入衣裳中。他随即用手稍快一点的走进衣店,店老板见孔乙己正打算赶他走,但见孔乙己手上的银子打趣的到:“孔乙己你又从哪里拿的”?拿字特别带有嘲讽意味。这回。孔乙己理直气壮的说:“此乃正当手段得来的,你管的麽”?店老板无奈的拿出新衣服,收了钱,送走了孔乙己。

孔乙己拿着钱,穿着新衣裳人也变的神气了。他这回没有去咸亨酒店,拿了钱去赶考了。

。。。。。。

几日后,孔乙己到达应考地点,在考场上他是唯一一个残废的考生。

考后孔乙己返乡身上的钱已用完了。他没有去喝酒。返乡几日后,孔乙己又看见了告示,上面说孔乙己中举人了。他还打了自己一巴掌,“哎呀”一声孔乙己才知道这是真的。于是他开始算计今后如何去面见皇上,孔乙己这下出了大风头,邻里八乡都纷纷争着巴结孔乙己。给了他许多钱。“这一下孔乙己发达了”“孔乙己以后可别忘了我们呀”孔乙己这几天听到的全是这些话。。孔乙己有了钱历经千山万水到了京城,可侍卫大臣都不相信一的瘸子是状元。死活不让他进去面见皇上,任孔乙己说破了嘴皮。侍卫最后决定派人去鲁镇找证人。孔乙己一个人在午门等了一天有一天。终于在一个大雪的日子

——冻死了。

在鲁镇,证人正准备赶往京城却传来孔乙己死了的消息。咸亨酒店的老板听了愤愤的说:“孔乙己怎么可以死呢?中了状元还欠我十九个钱呢。

当孔乙己遇上阿Q(二)

这日,天气晴朗,孔乙己低着头怀里揣着一沓书在人行道上匆匆的行着。忽然,前边有一道人影出现,孔乙己一时没刹住,愣头愣脑的便撞上了刚从一辆黑色豪华轿车大摇大摆走过来的阿Q,刹间书便都散落在地。

阿Q莫名其妙的被撞了一下,正要开骂,但瞧着孔乙己身子骨瘦弱,竟自个儿摔倒在地上,与大地来了个亲密的接触。于是阿Q乐了,他瞄了一眼那堆散落的书,只见上边印着《高考总复习》、《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公式大全》等醒目的大字。之后复又望向正慌忙又小心翼翼拾着那落地的书的孔乙己,微微勾起了嘴角,想定是那孔乙己今年高考又落榜了,如今正在准备明年的考试呢。

于是阿Q侃侃地笑着说:“呦,这不是孔乙己同学么?怎么不在家里寒窗苦读,等着明年的高考,跑这来作甚啊?”

其实阿,阿Q心里一直觉着那高考便是“假科举”,他打心眼里瞧不起这项制度,这制度就好比钱大爷的儿子一样,剪了辫子便是个“假洋鬼子”——仅仅在形式上模仿了西方的教育模式,而在本质上仍旧与那科举无异。均是寒窗苦读十几年,一遭只为功榜题名,最终仅靠那亘古不变的试题来评判一个书生的能力。

虽然阿Q是这么想,但他却从不说出心里的想法,因为不仅仅他这般想,但凡国人均知晓这个道理,也算是常识了,只是大家不说罢。

那正在拾书的孔乙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猛地抬起了头,这才知晓自个撞的是阿Q,连忙慌张地抱着手不停的哈腰道歉,但心中却思着,自己是读书人,撞着阿Q这般无有文化的粗人,着实玷污了自个的身子,于是眼神闪过不屑。

话说阿Q自从当了鲁迅先生书中的主人公,特别是那文章被编进教科书后,他便红了起来,如今的中国人,谁不知道阿Q的?甚至“阿Q精神”还被广为传范,且做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现象被学者们用了研究。所以,可见阿Q有多红拉,当今的凤姐、犀利哥等人都无有他的名声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而阿Q那光亮的脑袋壳毕竟不是盖的,他借着这股趋势,便出版了几本书,有《阿Q后传》、《阿Q秘史》、《阿Q与鲁迅的故事》等等,刹时大卖,让他狠狠的赚了一笔。于是,他有了资本,便用自个的名字注册了一个品牌,开始生产以模仿为主的产品,而幸运的是他正巧赶上改革

孔乙己后传作文(三)

话说公元XX年XX月XX日,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乱石飞行。正在自家茅屋照着儒家秘藉修炼隐形偷窃术的孔乙己冻得直打哆嗦:“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他,必先劳…劳…其筋…骨…啊咳!”

孔乙己的三个喷噎过后,一团不明物体在骤然间以接近光速从屋顶上的洞砸了下来,砸落了孔乙己藏在房梁上的三个红苕,砸掉了孔乙己的一颗门牙。孔乙己刚想起将这些东西扔出去,却发现这原来是一本金光灿灿的也氏家谱,在家谱的第333面赫然写着“孔乙己,系也子第九十九代孙,此人大器晚成,日后心将脾睨群雄,振我儒家!”

鲁镇轰动了,京城轰动了,中国轰动了!许多中外记者一时间都纷纷赶到了鲁镇采访孔乙己;赵老太爷特地请人将孔乙己住的茅屋“修了修”——变成了龙卷风都吹不动的水泥混合体;至于咸亨酒店爱财如命的掌柜也不知何时将“孔乙己还欠我们十九个钱”改成了“我们资助过孔乙己十九个铜钱”;各种“孔氏回字节法班”、“孔氏茴香豆外卖店”更是层出不穷……总之,只要一切和孔乙己有关的东西都会让大家觉得兴奋不已,就连阿Q也高喊着“将孔氏山寨进行到底!”这一天,孔乙己正丁举人家激情四溢地演讲,门外突然来了好几队官兵,原来他们都是奉上级之命请孔乙己主持袁大总统的称帝祭孔仪式。孔乙己一听立马拍着胸脯说道:“那还用说,身为孔家后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来到京城的孔乙己宛若置身天堂——西洋电影、流行歌曲、日本杏歌伎……这一切都让他流连忘返……

转眼到了祭孔的那天,孔乙己大摇大摆地来到祭坛,正准备演讲的他突然觉得头脑一片空白——原来这几年的他光忙着出席各种活动,什么书都没有看,甚至连回字的四种写法都忘记了!

孔已己范文第2篇

一、找一个切入点,发现学生阅读盲区

鲁迅的小说去情节化,学生难以把握文章脉络;语言或深奥难懂,或深刻寓于平淡的描述中,学生难以品析;背景隐蔽含蓄,教师没有提供背景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主题。而提供了背景,学生又会穿凿附会。因此,如果教师只按常规的要求预习鲁迅文章,学生可能只是做形式上的预习,不能深入到文本中。这时,语文老师要立足于每篇文章的特点,找一个切入点,发现学生真实的阅读状态。

对于《孔乙己》,我这样设计:先是情境导入,让学生说说一看到“诸葛亮”、“林黛玉”这两个词他们脑海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物画面,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人物的图画形象与人物性格息息相关。然后,我想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阅读《孔乙己》,画出心目中孔乙己的画像,并且给画起名,说明理由(不能画画的就用文字表述)。预习任务一布置,学生一片哗然,上语文课画人物画,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学生兴趣高涨,欣然地打开课本,急不可待地走向孔乙己。

学生陆续完成了任务:有的寥寥几笔,形神毕备;有的“画”不达意,画外加了不少注解;有的在历尽几稿后,干脆弃“画”从“笔”,细细地描述她心目中的孔乙己的形象。在新鲜的形式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出来了:孔乙己是好吃懒做、满口之乎者也、偷东西、肮脏的形象,应该说这是学生正确的“知”;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是简单的否定、嘲笑、不喜欢,这是学生没有深入阅读的真实状态,是阅读的“未知”;而像“穿着夹袄的‘乞丐’、‘乞丐王’”、“孔乙己两手泥巴,艰难地爬进咸亨酒店”等这样的误读,暴露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漫不经心、浮光掠影,阅读习惯急需改正。

二、搭一个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了解了学生的真实阅读,那么教师要以文本前后为序,针对学生阅读中的不足和误解,一段一段地详细评说吗?诚然,鲁迅的文章字字是珠玑,句句有深意,要细细解读也不为过。但是,这样很容易陷入枝枝节节的肢解中,很容易让学生审美疲劳。我所面对是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学,更不能这样。学生四十八人,四十八份阅读结果,我选取有代表性和内在逻辑关联的六份,搭建一个平台,带动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展台依序展示,同学讨论:

[材料1]没有图画,只有文字:“孔乙己右手端着一碗酒,步履蹒跚,慢悠悠走着。蓬乱的头发,皱纹稀疏夹杂着一丝伤痕,一大把胡须随风飘荡,粗布破衣缝上了好几道线,一旁走,一旁念唠着,满口文言,一副书呆子气。”

同学们马上用文本中的原句来反驳“走在街上喝酒”、“破衣缝上了好几道线”的表述。老师问大家:“孔乙己衣着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什么人穿长衫?相反,短衣帮又怎样喝酒?咸亨酒店的掌柜对这两类人的态度是怎样?分别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来解说。”学生发现:从第二、三段的内容看,一“坐”一“站”、一“里”一“外”、一“侍候”一“羼水”,长衫客和短衣帮两类截然不同,难怪,这懒惰的孔乙己舍不得脱下身上富有标志性的长衫。

[材料2]孔乙己画像配标题“晚清全体百姓的缩影”。

同学们马上大叫:“不是‘全体’,‘百姓’是指短衣帮,没有‘长衫客’。”我问:“既然孔乙己不能代表全体,那他到底是‘短衣帮’的缩影,还是‘长衫客’的缩影?”学生很快找到第四段的关键词“唯一”,孔乙己既不是短衣帮,也不是长衫客,他是一个边缘人物,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或者说,孔乙己经济上已是短衣帮的地位,甚至更差,但思想上孔乙己不接受,留恋象征上层人物的长衫外衣。

[材料3]孔乙己画像配标题“满口文味的邋遢孔乙己”。

同学们认为这概括出了孔乙己的特点。但有人疑议:“满口文化味”肯定了孔乙己有文化、有学问,是褒义的,不合作者态度。正如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一张口“子曾经曰过”,招来的是佟掌柜、白展堂、李大嘴们的喝斥声,太迂腐了。孔乙己张口闭口“之乎者也”,也是迂腐的表现。我请同学们找出孔乙己所有的文言话语,请他们注意是这些掉书袋的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说的意图是什么,效果怎样。在语境里,在思考中,学生明白:这些掉书袋的话不仅是炫耀学问、坚守读书人的身份,而且也是摆脱被嘲笑的窘境、维护可怜自尊的武器。

[材料4]第四幅是“嗜酒成性的孔乙己”:两棵大树和咸亨酒店构成画面的主体,树枝摇曳,落叶纷飞,一派凄凉。在画的最下端的孔乙己从蒲团上趟身到咸亨酒店门槛外,叫道:“温碗酒。”

小画者的解释是:“‘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明显是情景交融,暗示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因而树和落叶占了画面一半篇幅。而孔乙己的腿被打折了,还要在秋风中,用沾满泥土的手一直撑到酒店门口,就是为了喝一口酒,这个人爱喝酒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连命都可以不顾!同学们纷纷认同,真是一幅好吃懒做的活生生的画面!

[材料5]孔乙己画像配标题“乞丐”。

把孔乙己等同于乞丐,不只一个同学的想法,这类同学读书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急急下笔,只抓住了孔乙己出场时又脏又破的衣服和离场时挂蒲团用手走路的样子与大街乞丐上相似的外形,就这样不假思索地画了下来。我只问:“孔乙己可能不可能当乞丐?”“不可能,他太要面子了!”同学们异口同声。“那么,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会不会去当乞丐?”“也是不可能的!”我追问:“完全丧失谋生能力的孔乙己既然不去乞讨,那么等待他命运的只可能是什么?”“死!”我仍然不依不挠:“证据!我要的是证据!你从书上哪儿信息可以得到这种结论?”学生又在文字中穿梭,亮出了证据:1.书上第五段“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2.而第十二段掌柜“到了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不停地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后天掌柜“到了中秋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3.第十二段“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第十三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4.第十三段“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学生找的信息来看,学生已经言之有理。

[材料6]孔乙己画像配标题“失望的孔乙己”,文字说明:“孔乙己在与小孩谈论文学,而小孩却不理会他,转身离去,孔乙己感到失望。孔乙己热爱文学,细心教导他人。”

课上到这时,画者不满意她最初的解读:“首先,‘小孩’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应该说是‘小伙计’;其次不是‘热爱文学’,而是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四种‘茴’字。”我赞许她,询问她:“从‘孔乙己见我不热心,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这句话中,你猜猜孔乙己是怎样想‘我’的?小伙计又是怎样想的?从对话中你感受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明白了:“孔乙己惋惜的是我不爱学识字,认为我是一个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小孩子。而小伙计心里瞧不起孔乙己,不屑与孔乙己交往。我觉得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我又引导学生:“课文中还有哪里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学生从孔乙己自己也难得一吃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吃中感受到孔乙己性格真挚、善良、热情的一面,甚至觉得如果孔乙己有钱的话,他是会做慈善事业的,与那高高在上、残暴的丁举人不同,与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掌柜不同。

这时,我才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扉页彩图部分,丰子恺和程十发笔下的孔乙己更多的是强调孔乙己的身份特殊和好吃懒做,但是课本25页的插图,更愿意把温情和善的孔乙己分茴香豆的画面和读者分享,记住孔乙己的另一面。我问:“孔乙己的本性是善的、好的,那么,为什么孔乙己却去偷?要知道,偷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能触及的道德底线;而且孔乙己身材高大,写一手好字,他具备谋生的能力,为什么孔乙己却要偷呢?”

经讨论,学生明白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乙己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宁愿去偷,也不做苦力活。他的好吃懒做是个人命运悲剧的表面原因,他的思想上的封建科举毒瘤是悲剧的深层原因。

至此,通过六份材料,引导学生把一个片面的、歪解的、零碎的孔乙己还原成文本里的全面的、特殊的、普遍意义的孔乙己,这个形象的音容笑貌已经镌刻在学生脑海里。

由孔乙己的画像引导学生读文本,他们饶有兴味,在文字与图像中穿梭,不断地在老师和同学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修改着原有的心理图式,修正着心目中的孔乙己的形象。学习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老八股“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这些方法不再是例行公式,而是有血有肉、有哭有笑,孔乙己已经走进学生脑海,学生已经走进《孔乙己》。

三、寻一个契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当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完整鲜明的孔乙己时,我问:“如果你写孔乙己,你会怎么写?”经过交流,学生发现本文写作角度很特殊,鲁迅不是让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正面出现,而是透过一个小伙计的眼光,围绕孔乙己,各种各样的人物出场,各种各样的人物对孔乙己态度各不相同,这个的叙述角度有什么用意?学生思考着,我从另一个角度问学生:“如果你是咸亨酒店的一个顾客,看到被打折腿的孔乙己,你会像掌柜一样明知故问,戮孔乙己的心灵伤疤吗?你会像其他的顾客一样悠闲地喝酒,开心地大笑吗?”学生说不会,批评这些人很没同情心。

这时,我才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联系《藤野先生》中看电影事件的影响,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学生“知人论世”,恍然大悟:原来鲁迅意图是对看客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写出了“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这时小说的主题学生已经明确,我让学生翻回到扉页的丰子恺画的彩图,让学生明确:丰子恺以画家的敏锐,勾勒的图画是图文并茂的,从衣着和社会地位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鲜明的特殊性。如果你是鲁迅,会怎么修改这幅画,从而表现鲁迅的写作意图?许多学生认为标题应该为:“分茴香豆的孔乙己”,画面上应该把狗删除,添上吃茴香豆的小孩,孔乙己手罩住碟子,摇头晃脑地说“多乎哉?不多也。”是啊,学生能明白了鲁迅对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憎”的态度,而画面上占更多的应该是掌柜、长衫客、短衣帮、小伙计、小孩等各种各样人对孔乙己围观的表情,有嘲笑、有附和地笑、有天真地笑……正是笑,这种以喜剧形式的画面更能看到社会悲剧的根源。而这种对社会苦人的凉薄,现在社会就销声匿迹了吗?

孔已己范文第3篇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最后一段。笔者在教学此课时,突然想起在贵阳有幸聆听到当代名师李镇西老师的一堂讲座,其中他谈到如何上此课而一举成名,从而更加仔细研读孔乙己。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非语法性”修辞到底如何诠释呢?说到孔乙己的死,只可猜测,并无确切消息。因为活着不见人,死不见尸。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好久没来喝酒了,而且还欠着十九个钱,所以说“大约”。掌柜只是在结账的时候才提起孔乙己欠钱,如文中第十自然段:“孔乙己好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第十一自然段:“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第十二自然段:“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他的话虽然简短,但对孔乙己这样的穷人来说,比子弹还可怕。其他人只拿他作笑柄来取乐,冷酷无情,无聊之极。孔乙己好久没来了,没有了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他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了,因此“的确死了”。

其实,细读原文,我们就会发现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下的一个特殊人物。这篇小说,鲁迅先生通过多种描写来暗示孔乙己的人生走向。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的特殊性。孔乙己第一次出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是阔绰者,是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他们要酒要菜,找个包厢雅座慢慢喝,细细品。短衣帮,是穷苦劳动者,经济困窘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孔乙己享受不了“长衫顾客”的待遇,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可见他不伦不类,不合时宜。这现象充分表明他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性格,最终决定他特殊的命运。“他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具备劳动能力。但是为何过得穷困潦倒以至于去偷呢?封建社会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他骨子里瞧不起穷苦劳动者,但是,他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连个秀才都考不上,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青白脸色”,侧面说明孔乙己食不果腹,衣食缺乏保证,吃了上顿没下顿,身体营养需要不能正常供给。“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因懒惰而穷困,因穷困而偷窃,因偷窃而挨打。有人看见他偷何家的书被打,他却辩释“读书人的事,窃书不算偷,”这个争辩真旷古未有。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读书是最高尚的事,任何事情,只要和读书有关,就是值得尊敬的了,甚至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发生关系也就不成为丑事了,甚至还有光荣。实际上,这就是孔乙己为自己开脱罪责的一个托辞,因为“偷”与“窃”是一个意思,只是一个口语一个文言而已。这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用四书五经中所谓“圣言”来为自己辩解,以示读书人所为都是按圣贤所教做的,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第十自然段就是侧面描写孔乙己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先写服辩,后来就是打,打了大半夜,总算只打断了两条腿。想当年丁举人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有事那么毒辣凶狠,我们还可以想象到,施暴者该是何等的理直气壮冠冕堂皇:因为他们是在惩罚“坏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子曾经说过:“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孔乙己生性懒惰,懒得出奇,精神颓废。孔乙己一登台亮相,作者就通过对他的身份肖像进行描写介绍,展示他的现实处境与思想意识的矛盾。这样的人在冷酷无情之极的社会里,未来会好吗?

再看作者对孔乙己的几次动作描写,意味深长,第四自然段写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在看着他笑,它却对嘲笑他的人不屑置辩,而是对柜台说:“温两碗酒,来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用得非常精妙。孔乙己是读书人,很讲面子。这个“排”字充分说明他动作利索敏捷,他阔气大方,底气十足。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他是能干的,他有自己的长处,是短衣帮不能媲美的。课文第十一自然段又写“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这个“摸”字与前文“排”字相比,动作迟缓,这时的孔乙己已经十分穷困潦倒了。他再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其外形发生了很大改变:脸黑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后,用手走路来喝酒。孔乙己外形的改变,正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写照,说明他不仅精神上被毒害摧残,连肉体也被摧残得不成样子。对于身心俱毁、濒临绝境的孔乙己,当时众人只是一味地嘲笑他,他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了。”谁也没有帮助他,谁也没有同情他。作者暗示他走向没落,走向死亡。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不然,仔细想想,这话很具道理。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是这样过。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他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取笑奚落的对象而已,别人的生活反正无聊,孔乙己来了,取笑一阵,仿佛觉得快活,骨子里还是无聊。孔乙己不来,也不过是无聊罢了。没有人关心他,也没有人接济他,冷酷无情之极。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了。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好喝懒做的人,嗜酒如命,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符合逻辑的。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一年又一年的青春浪费在考试上,比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有过之而无不及。直到胡子花白,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好喝懒做的又轻视劳动的恶习。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冷酷的现实却把它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善良又无能,可怜又可气,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擦去。孔乙己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是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文章以“我”的亲身见证来推测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在首尾呼应中个强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和批判。

孔已己范文第4篇

孔乙己喝完酒后,在众人的谈笑声中,默默地用那支瘦弱得像竹枝似的手蹭着,慢慢地挪动,几个顽童跟在他后面,一边嬉笑着,一边用石头向他扔去,嘴里叫喊道:“打贼哟!打贼哟!”孔乙己鼻子一酸,老泪禁不住从浑浊灰暗的双眼里溢了出来,满是皱纹的脸不住地抽搐,他不敢抬头,只嘴里念念有词:“非贼也,窃,非偷也……”。小孩子跟了一会儿,觉得无聊,也都各自散去了。天冷得很,寒风吹起了石板路上的落叶,撩乱了孔乙己的稻草似白发和乱蓬蓬的花白胡须,街上很寂静,只有两边铺子外的幌子、招牌在阵阵冷风的掀动下啪啪作响,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从孔乙己身边匆匆走过,瞧都没有瞧他一眼。天阴沉沉的,压得很低,铅色的乌云好象要把整个世界吞没,唉,入冬的天气总使人觉得凄凉。

孔乙己满无目的的用手艰难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出了鲁镇,“我该到什么地方去呢?哪儿有我的容身之处呢?”他的手蹭在凹凸不平的黄土路上,手痛得钻心,手上满是泥土,又红又肿,“唉,我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一生读书,为了考取功名,却居然还要以乞讨为生,唉……”孔乙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就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去吧,也许会……”

黄昏的时候,孔乙己蹭到了一个陌生的村庄,整个村庄都关门闭户,没有炊烟,没有鸡鸣狗叫,更没有人声,活像一个大大的坟墓,屋檐上杂乱的断草在凛冽的寒风中晃动着。他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和白发上沾满了灰尘,破旧的夹袄又撕破了好几条口子,冷风直往里钻,他冷得直打哆嗦,双手已经麻木了。他身上的蒲包与地面摩擦得唰唰作响。偶尔,灰暗的木门探出一个头来,还没等孔乙己颤动那干裂的嘴唇,木门“嘭”的一声又无情地关上了。孔乙己沮丧地低着头,他多么想喝一碗热酒暖暖身子,吃一碗热粥来哄哄肚子呀!

天黑了下来,寒风又抱起密密的烟雨乱飞,罩着饥寒交迫的孔乙己,孔乙己仍像一只蜗牛无助地蠕动着,他必须得找一个地方来栖身,否则……他终于挪到一个漆黑的破屋前,破烂的门虚掩着,此时孔乙己已经像一个落汤鸡,连推门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喘了半天气,积攒了吃奶的力气推开门,希望看见一个人可以收留他,但这间屋子破烂不堪,蛛丝密布,灰尘遍地,已好久没有人住了。“躲躲雨也好呀!”孔乙己挣扎着挪进屋里,屋里黑暗又潮湿,伸手不见五指,但孔乙己又冷又饿,只好用腰带死死地拴紧肚子,就靠着一个墙角蜷缩着睡下了。疲劳饥饿像魔鬼一样牵动着他进入了梦乡。恍惚中,他隐隐听到一个声音,“老爷,老爷,快起床了,都五更了!”孔乙己睁开朦胧的睡眼,一个侍从正站在床前,孔乙己吃惊地问:“我怎么在这儿?”侍从毕恭毕敬地答道:“孔老爷,您中了状元,成了状元爷啦!”孔乙己高兴极了,爬起身,穿上漂亮气派的状元服,穿上精致舒适的朝靴,他要出去溜达溜达,让以前嘲笑他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走出了状元府,坐上了随从早已准备好了的大红轿,八个轿夫抬着他,后面跟着大群随从。轿子摇摇晃晃地在咸亨酒店门口停住了,孔乙己刚下了轿,酒店掌柜早就在门口迎候了,“孔老爷万福,小人在这里恭候老爷!”掌柜连忙陪着笑脸说,孔乙己仰起头,笑眯眯地背着手踱进酒店,酒店所有的人都朝他媚笑着,“孔老爷真是文曲星下凡!”“我早就瞧孔老爷不是凡人,现在看……”“恭喜孔老爷,贺喜孔老爷!”所有的人都来向他行礼,孔乙己心满意足的笑了。他来到酒座间,大腹便便地坐在大红软座上,用手一挥:“有什么好吃的都摆上来,顺便给随从也弄些来,钱嘛,小意思,连同原欠的十九个钱一并算。”“大老爷说哪里话,这顿算小人的一点心意,由小人来孝敬,老爷能来,那是我们小店的荣幸。”“那好吧,就给你这个面子……”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寒风仍在呼呼地刮着,光光的树干在昏暗的天气下变得更黑,灰尘满天飞。几天后,人们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找到了一个瘦小的老头,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又破又脏的烂夹袄,身体已经僵硬,但脸上还带着笑意,显得很安详。

孔已己范文第5篇

由于人们大部分是常人之资,孔子认为如果不“好学”的话,会有很多后果。“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孔子看来“好学”是学习者应有的一种态度,所谓“好”表现为兴趣、勤奋以及孜孜以求;同时“好”字也有这样一种基本判断,即善于某一方面,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在《论语》中“好学”另外还出现了六次,这六次中,有两次是孔子对什么是“好学”的一种解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另有一次是孔子以“好学”自我定位。“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不但以“好学”自许,还以“好学”来表示对他人的由衷赞叹。一次是对孔文子的称赞,卫国大夫孔圉死后,谥号为“文”。周王朝始祖创业垂统,功德莫大,被谥为“文”,以“文”为谥极富尊严与荣耀。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另有两次是对自己的弟子颜回的称赞。“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在《先进》中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时也做了相似的回答。

把“好学”笼统地看成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当然不错,但是“好学”在各处出现时又显然不是完全相同的含义,单是孔子本人对“好学”的两处直接解释的含义就明显不同。在《学而》中,孔子谈好学的含义,认为“好学”是指降低物质享受,在言行上改善自己,并向有德行的人请教,使自己走在正途上。而在《子张》中指的是在学习上的坚持,要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记住自己知道的。应该说,这两种解释中,前者对“好学”的含义概括得更为全面。后者主要讲“好学”作为一种态度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前者则从要怎么学、学什么两个方面谈“好学”,孔子在这里不仅规定了“好学”是一种好的学习态度――要向他人请教,更指明了其具体的内容,即要轻物质生活、重道德实践。参照孔子对于“好学”一词的解释,才能真正理解孔子在对他人、自己的评价中用到“好学”一词时的真正深意。

孔子弟子甚众,号称三千,为何只把“好学”的称赞给予颜回呢?颜回虽是孔子的大弟子,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但孔子这么多弟子,优秀者也有许多,其中很多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一心向学,怎么能说不好学呢?就现存文献而言,除孔文子和颜回外,还没有发现孔子以“好学”轻许他人的。可见,孔子使用“好学”一词时是非常慎重,也是非常有深意的。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对“好学”的论述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就“好”字的含义而言,主要是对“学”采取何种态度做出规定,并无明显区别,因而意义不同的重点显然在“学”字上。事实上,正因所“好”之“学”不同,孔子将“好学”分成了几个层次。这样就可以理解,孔子对颜回的偏爱源于颜回之“好学”不同于他人之“好学”,颜回是在一个高于其他人的层次上的“好学”,从而使得孔子只用“好学”来赞扬颜回。

孔子所谓“学”可分为如下几种:求知之学、技艺之学、德行之学。而颜回超越于其他弟子的正是在德行之学上。在《先进》中,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其中,言语和政事都可看做是技艺,而文学则可看做是一般的知识。在顺序上,德行排在最先,而颜回又在德行上最为突出,层次相当分明。

第一个层次――求知之学。

孔子有著名的四教,“文、行、忠、信”。“文”,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中的知识及其精神,即是求知之学。“行”则与“文”相对,要求学习者按“文”的精神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忠、信”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忠”是诚实无欺的态度,“信”是言行一致的作风,这都可看做是德行之学的组成部分。学习“文”只是孔子对学习者的最低要求,目的在于在自觉学习文献的基础上,践之于“行”,进而向“忠”、“信”方向努力,也就是达到德行之学。

孔子在称赞孔文子时说他敏而好学,可能偏于求知之学。但是,对自己的弟子进行评价时除颜回以外,孔子没有在其他人身上用过“好学”二字,这可能是因为在求知之学上表现得很好并不足以称之为“好学”,不过是达到基本要求而已。事实上,孔子对于颜回在学习这方面是有所不满的,他看到颜回有唯命是从的倾向就直截了当地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甚至说过颜回愚笨,对其他很多弟子在这方面则常有赞扬。作为愚笨之人,颜回在学习知识时常常很难做到举一反三,表现自然并不出色。可见,孔子称赞颜回“好学”,是因为求知之学在孔子那里是处于基础地位的,即使他对颜回在这方面有所不满,但仍认为他“好学”。

虽然只“好”求知之学很少被孔子称赞为“好学”,但在孔子看来求知之学作为“为学”的基础仍应该充分重视。子路曾让子羔担任费县县长,但是孔子说他是“贼夫人之子”,认为子路是害了子羔。子路不服,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则不客气地说:“是故恶夫佞者。”即说自己因此而讨厌能言善辩之人。子路说得没错,即使孔子本人也不认为为学仅仅限于读书,但是,孔子之所以这样责备子路,则是因为读书,或者说求知之学是为学的基础,当然也是为政做官的基础,不能不重视。

第二个层次――技艺之学。

孔子的技艺之学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包括所有的技能,如工匠、农业、经商等,这些都是较低层次的,而较高层次的则是言语和为政。孔子认为一个人善于技艺是必要的,因而在别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时,他非常谦逊地对自己的弟子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他说自己驾车好了,正是对技艺的肯定,强调人要有真才实学。但是孔子对工匠和农业技能的看低则是显而易见的。孔子听到大宰和子贡说自己是个圣人,有许多才干时,他谈到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一个“鄙”字实在难以把它当成一个中性的词来理解,多少有看轻的意思,而且是在自己年少贫穷时不得已而为之。并且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也即认为做一个君子不需要具备这么多的技艺,这些琐碎的技艺对一个君子而言是没有帮助的。因而固然子贡善经商,并且很有成就,孔子也非常喜欢他,却仍不以“好学”夸赞他。

言语和为政则是较高层次的技艺,对于言语,即善辩之术,孔子态度非常明确,即“恶夫佞者”。对于为政,孔子倒并不排斥,他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期望做官有余力的人进一步研习学问,学问掌握得游刃有余就应从政治民改良社会,这样才能“修己以安百姓”,“为政以德”。但孔子还是有其他的想法,比如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也就是说入学读书三年,还未有做官的念头,是非常难得的。孔子还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听起来好像与平常儒家所倡导的人世观念有所不同,并无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倒有几分避世的意思。事实上,孔子在其他地方也表达过做官为政并不是君子最应该做的事,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众弟子中,孔子说子路等是属于善为政的,但是孔子却也不以“好学”夸赞他们,原因在于在孔子看来,从政并不是为学的最高境界,并且孔子坚决反对那种只为做官而学的态度,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即关键在于好“德行之学”。因此,技艺之学在孔子看来相对于德行之学仍是较低层次的。

最高层次――德行之学。

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是孔子自谦说自己虽然在知识上与别人差不多,但是如果说到君子修养自己还没有真正做到,而所谓的君子的修养正是孔子德行之学的内容和目的。孔子直接对“好学”的解释之一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就表明了在君子修养上做到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是“好学”。

有段子夏的话颇具启示性意义,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不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虽曰不学,吾必谓之学矣”,前一个“学”可以理解为求知之学,而后一个则是德行之学了。对妻子要重视品德而轻视外貌;侍候父母要尽心竭力;为君主服务则要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则要守信用。子夏谈到的这些内容当然是对一个人德行的要求。这样的话,孔子应该会赞同。

再来看孔子对颜回的称赞,他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难看出,在其中他完全没有提及颜回在求知之学上的表现如何优秀,也没有提及颜回有什么突出的技能,而是说颜回不把怒气发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完全是一种对个人行为修养上的肯定,是一个人德行的表现。孔子表达了再也没有如颜回这样“好学”之人的遗憾之情,这里的“好学者”显然不是指好求知之学的人和好技艺之学的人。另有一处,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说明颜回真正高于其他人的是在于他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即坚持仁的原则。孔子更是直接赞叹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分明是一种人生态度,即使生活在困顿之中,仍能自得其乐,孔子认为这样的颜回德行真好。

相关期刊更多

航空军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空军后勤部卫生部

空军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空军后勤部卫生局

中国艺术时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