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安门升旗

天安门升旗

天安门升旗

天安门升旗范文第1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三、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到过天安门广场观升旗吗?今天我们就一同到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2、集体讨论。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2、文章哪几小节具体描写了观升旗的过程,其他小节小节写了什么?文章可以分为几段?

3、检查朗读。

4、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1)学生借助字、词典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大意。

4)记下不懂问题。

5)小组讨论。

1)提出难读、写和难理解的字词。

a)易读错:

摄she冉ran

冈gang焰yan

b)易写错:

摄弧肃彻焰

c)形近字:

仪—议弧—狐、孤阶—介冈—岗

彻—沏焰—掐

d)难理解的词:

肃立:

冉冉:

2)朗读课文。

学生分节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默读分段:

一(1)等待升旗

二(2——8)升旗经过

三(9)升旗结束。

学生分段读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扫清阅读障碍。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升旗仪式的过程,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而部分,即升旗仪式的全过程及“我”的联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国旗啊,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的含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到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二)精读课文:

1、分段读课文,文章哪段重点写了观升旗的经过。

2、默读第一段,思考: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用不同符号画在书上。

3、集体讨论

4、指导朗读: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表达激动、兴奋的心情应怎样表达?自己读一读。

5、齐读最后两句:

“蓝天下,国旗像一团火焰。国旗啊,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这句话什么意思?表达了“我”什么感情。

5、想象你就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包含感情地再读最后两句!

(三)处理课后练习:

1、复习词语搭配的方法。

2、集体订正。

(四)作业:

3、必做:基测、背诵喜欢的段落。

4、选做:到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学生分段读课文,确定重点段。

1)学生默读第二段,画出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记下不懂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当时情景,品读第二段。

3)小组讨论,汇报学习成果,解疑释难。

学生汇报合作学习成果,品读有关语句,体会文章感情。

重点理解:

“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

体会“我”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

学生品读课文。

指名读——评议。

学生品读,联系上下文和实际生活体会: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是国家的象征。表达了“我”珍惜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生品读,体会感情。

学生回忆、方法,独立填写。

学生讨论,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填几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爱国之情。

积累语言、复习搭配词语的方法。

板书设计:等待升旗

天安门升旗范文第2篇

1951年9月30日晚上,胡其俊突然接到通知,从第二天起将由他负责升旗,这让当时只有21岁的胡其俊非常兴奋。当晚他下了夜班,已经是3点多了,他干脆就不回家了,睡在天安门管理处。

胡其俊说,那时升旗没有国歌伴奏,也没有任何人围观,而且也不是天天升旗,只有逢节假日和外国元首来访时,才会通知他去升旗。他总是前一天到天安门管理处领了旗,第二天把旗绑在自行车上,从家骑半小时到天安门广场,升完旗后再照常上班。那会儿升降旗时间也完全靠他个人估计,不像现在这样,由天文台精确计算时间,保持国旗和太阳同时升落。胡其俊是迄今在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最长的人。

说不上庄重的升旗,自然难显大国雄风。由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国旗意识的宣传重视不够,国旗意识逐渐在一部分群众中淡漠了。不严格的国旗升降,常使行人如同看热闹一般,若无其事。因此从1976年5月开始,北京卫戍区的部队接替了胡其俊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

从1989年起,新的升旗仪式开始规划论证。1991年3月,关于改进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仪式的初步方案出台。同年4月23日,修改后的方案送到中南海,总理亲自审阅并作了批示。至此,新的国旗升(降)仪式诞生。从那一天起,天安门前升旗,风雨无阻;训练,精益求精;伴奏,无一差错,武警战士托起了人们心中的太阳,塑造了太阳下最完美的雕像。

年轻的武警战士吴猛,曾经承担过一个重要任务:在天安门广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55周年国庆日升起五星红旗。当时他尽管年龄不大,但已经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国旗班服役4年了,是国旗班里“资格最老”的升旗手。吴猛站姿挺拔,步伐稳健,动作潇洒有力,无疑是在国庆节这样重大的节日中担负升旗任务的最佳人选。但他走到“最佳”这一天,并不是一件易事。

吴猛回忆,他刚入伍的时候,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去新兵连挑人,条件相当苛刻,一个大队只选了4个人。当吴猛还沉浸在人选的喜悦中时,艰苦的专项训练就迎面压来。站军姿是基本功的第一课,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脚底神经长时间受压迫,站得他经常头晕眼花。必须一气呵成的收旗动作被战士们戏称为“砍旗杆”,因为这个动作要求右手连续迅速用力“砍”向旗杆,以保证在大风天气里旗面也不会被刮跑,并且在13至15下“砍”的动作中被完全收起。初练时,吴猛和国旗班的战友们的手都在旗杆上“砍”出了淤血,手指头也在旗面上被磨破,伤口往往是一层没好又伤一层。“我们当时训练用的旗,那可真都是用鲜血染成的。”吴猛笑嘻嘻地说。

升旗时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升旗手把国旗向斜上方撒出的那一刹那。这一下动作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舒展有力、将旗撒展,也是一件“功夫活儿”。要把握好音乐节奏,使准用力力向,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强健的臂力。为了练撒旗,吴猛和国旗班的战友们经常用10斤20斤的哑铃片连续挥舞训练,一挥就是整整半天。刚开始练的刚候,一到吃饭时间,他们的手都因为训练而抖得拿不住筷子。

在所有这些难关克服之后,还有心理素质这一关。广场上有那么多双眼睛在盯着,升旗手的镇定功夫也不一般。经过多年磨炼,所有这些在吴猛眼里,全都不在话下。吴猛说,升了这些年旗,他是亲眼看着来看升旗的人数一年比―年多,而且来等的叫间越来越早,甚至有人熬通宵等着看升旗。他每次撒旗的那一刹那,瞥见一片闪光灯亮起,心里都会涌起一阵自豪与激动。

天安门升旗范文第3篇

当看到,那面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的时候。心里,蓦地,肃然起敬。为人民而自豪,为人民而自豪,为逐渐富强的祖国而骄傲!爱我中华!

——————题记

今天,是到北京的第三天,也是一年一度的“八一”建军节。天空依旧朦胧,恍如仍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闹钟早早的在三点钟催我起床,睡眼惺忪,脑子一片空白的随父母走出了宾馆。倏的,才回想起来,今天有重要的事情——看升旗。

又是走,有时跑,折腾了很久,终于到了天安门附近。顿时,不免有些沾沾自喜。可,当一看到,天安门的那一刹那。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虽然还未天亮,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人们像奶油一样一层一层的挤在一起,都在激动的等着升国旗的那一刻。

广场上人很多。本地的,外地的,国外的游客,都聚集在这里,期待着。广场上说话声、谈笑声、嘈杂声不绝于耳。两旁,武警官兵整齐的队伍,不停的在天安门广场巡视者。也许是建军节的缘故,今天的巡逻队伍特别的浩大,一批又一批,守卫着广场,令我不免有些叹为观止!

天安门升旗范文第4篇

一月过后,人们即将迎来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而一月的首都北京,还处在天寒地冻之中,国旗班的战士们仍然像钢铁巨人,坚守在天安门广场。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之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担负天安门广场升降和守卫国旗的光荣任务。从此,我国有了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这个升国旗和守国旗的班,人民群众称之为“天安门国旗班”。李先念主席、杨尚昆主席、江泽民主席都曾接见过天安门国旗班的代表,1990年大年初一,李鹏总理到国旗哨位上给战士拜年。1990年4月,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授予五班“国旗卫士”光荣称号,这是国旗班的最高荣耀。1991年5月1日,“天安门国旗班”扩建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完成由3人升降国旗仪式向36人升降国旗仪式的历史跨越。现在,每天的黎明时分,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已成为神州大地上最神圣庄严的时刻。20年来,有多少国旗卫士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守卫过国旗,有多少人民群众参加过天安门广场的升降国旗仪式,有多少大中小学、厂矿街道、机关团体聆听过国旗卫士们宣讲过国旗。

国旗,正因为有多少像国旗班这样的共和国卫士,用热血和青春忠诚地守护着你,所以你更加鲜艳夺目,永远飘扬在世界的东方。

血 染 的 国 旗 邮编: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余上坊

1949年月10月1日,三十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到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盛大的开国大典。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用浑厚有力的湖南话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一条崭新的东方巨龙从世界的东方缓缓升起。

但几千公里外的重庆渣滓洞的天空依然布满阴云,监狱里的人们穿透过重重乌云,遥望北京,似乎也听到了天安门的欢呼声,仿佛也看到鲜艳的新国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关押在监狱中的江姐和难友们,虽然不知道国旗的图案,却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一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疯狂的敌人是不会让看到胜利的一天。

天安门升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摄影记者升国旗仪式常规报道

今年国庆节,我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升国旗仪式通稿图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与此同时,新华社电视通稿“唐召明:我和国旗有个约会”“一位拍了23年天安门升旗的记者”在网络媒体上被大量转发并刷屏。一时间,我成了新闻人物。有人向我祝贺,有人羡慕我的运气好,也有人问我:

“你为何这样喜欢拍升旗?”

是啊,拍摄升国旗仪式是个“年年花相似”的日常报道,为何我长期坚持而乐此不疲呢?其实,我之所以能23年来持续到天安门广场完成升国旗仪式报道,完全是国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因为每次拍摄升旗,眼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我澎湃的心潮里,国旗仿佛唤醒了千年文明,向世界诉说中华民族的尊严。

一、国旗,折射着时代变迁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非凡的意义。从1993年起至今,我常常一次次彻夜无眠、不改初心地在夜幕中赶到天安门广场,等候拍摄升国旗仪式,用影像记录天安门广场上的变化与永恒(图1)。

20多年来,我在天安门广场拍摄记录了许多悄然发生的变化。比如,从武警国旗班到武警国旗护卫队的转变;从升国旗仪式到《国旗法》颁布;从最初人们观升旗的庄严凝重表情到后来人们的灿烂笑容;从过去身着蓝灰色单调服装的观旗群众到现在身着不同款式“时装秀”的观旗人群(图2)……

从新闻摄影报道角度而言,也有许多变化。1993年,我初拍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由于受胶卷和报纸彩版印刷技术的限制,我使用黑白胶卷拍摄。1996年,我开始尝试使用彩色胶卷来记录升国旗的感动时刻。彩色图片很好地描绘出入们对国旗的渴望和内心的自豪感,突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国旗护卫队战士的威武雄姿。

不过,彩色图片也给我拍摄升旗带来不小的困难。那时,拍升旗难就难在相机快门速度太低。因为太阳升起前,天安门广场光线较暗,但彩色胶卷感光度不高,导致我每次拍摄时,都要长时间屏住呼吸,确保手中相机在快门按动过程中不发生抖动。当时,我每拍摄一次升旗,就像打仗一样,绷紧全身每一根神经,心也提到嗓子眼。今天,高速度、全自动数码照相机解决了传统胶卷相机的种种问题,记者能轻松获取高质量图片。

二、因保持摄影激情,我被戏称为“唐升旗”

1991年,我从新华社分社调到北京分社,每逢重大节日我都会雷打不动地到天安门广场拍摄升旗仪式。每次,我都坚持半夜赶到天安门广场,抢拍升旗那一瞬间,不断琢磨新的拍摄角度。因经常独自承担图片和文字的全部报道工作,被同事们戏称为“唐升旗”。这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同时我也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200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十分庆幸自己继参与国庆sO周年盛典摄影报道后,又一次参加“十一”盛典的摄影报道。作为一名“老旗手”,尽管我拍摄升国旗仪式已“轻车熟路”,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十一”盛典的演练中,我看到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国旗最佳拍摄点附近,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在那里支起大铁架,让人羡慕不已。为拍好升旗,我和两名摄影师不停地套“近乎”,还买了一个铝合金大梯子代替了陪伴我10多年的破旧小梯子。

令我没想到的是,盛典前一天,得到上级通知不许带梯子。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2009年10月1日凌晨,我不仅带上装长镜头的铝合金箱,还带上了破旧的小梯子碰“运气”。我携带的小梯子在安检门磨了不少“嘴皮”,但最终还是带进现场。

有了小梯子,我虽可以较好地完成拍摄任务,但拍摄高度还是不理想。于是,我厚着脸向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两位同志提出了“上架”的非分要求。在“寸土寸金”的最佳拍摄点,同行相让,一般不可能。经过软磨硬泡,加上演练中的感情铺垫,我竟被默许挤上八一电影制片厂原本仅能站一人的拍摄铁架。在这上面,面对天安门城楼,我尽情拍摄群众游行和大阅兵,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我拍出20多张角度极佳的珍贵照片,并发出文字特写稿《五星红旗升起13亿人的骄傲!》。难怪同事在事后说:“‘唐老鸭’上架,姜还是老的辣!”当报道得到大家赞许时,我深深地感到记者的激情是何等重要!没有工作激情,我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

三、记者要相伴激情。不辱使命

随着1990年6月《国旗法》的颁布实施和1991年5月1日新升旗仪式诞生,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成为每天清晨的一道独特风景。

当黎明曙光初现天安门广场时,36名国旗护卫队员英姿勃勃地走出天安门城楼,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正步130步,行进到国旗杆基座下,然后分东、西两路围合在旗杆基座旁,然后甩旗、升旗。数万观旗群众行注目礼。这一过程前后不到10分钟,如何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升国旗仪式的报道?

我认为,升旗仪式与其他新闻报道不同,记者不仅要争分夺秒地去拍摄,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升旗照片反映出不同时间里观旗人群的各种情绪。比如,元旦升旗要拍出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春节升旗要拍出人们在祥和气氛中的幸福与欢乐;“五一”升旗要拍出劳动者在自己节日里的风采;“七一”要拍出新党员面对党旗的庄严宣誓;“十一”则要拍出祖国日益强大带给人们的骄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记者的激情。因为激情能使记者在短时间里调动身体的每根神经去发现和捕捉最佳瞬间。反之,若只图省事,尤其在寒冬季节,缩着手拍几张,那么,精彩瞬间就会从身边悄悄溜走。

在二十多年的升旗拍摄中,我感慨最多的是关键镜头创新难。比如,在军乐队雄壮的国歌声中,从擎旗手甩旗到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间只有2分零7秒。此时,军人、公安干警向国旗行举手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其他人向国旗行注目礼。在这极短的时间里,记者既要捕捉最典型的甩旗瞬间,还要抢拍观旗群众的特有情绪,来不得半点犹豫。但这些难点不能成为记者放弃创新的借口。

相关期刊更多

档案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档案局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

诗词月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