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1篇

【摘要】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是一类发病率低而病理类型复杂的肿瘤。大多数PRT对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不敏感,外科治疗即手术切除成为PRT主要的治疗方式。完整、整块切除肿瘤,包括肿瘤周围受累的组织和器官,术中不分破肿瘤,不残留肿瘤组织和肿瘤包膜,是目前公认的手术切除腹膜后肿瘤的原则。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监护、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亦十分重要。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术中配合;并发症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 roperitoneal tumor,PRT)是指起源于腹膜后潜在腔隙内的肿瘤,但不包括腹膜后实质性脏器肿瘤和转移性的肿瘤。PRT发病率低,占全身肿瘤的0.07%~0.2%,恶性肿瘤的0.5%以下,PRT中恶性占60%~85%[1]。由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无论良恶性均多呈膨胀性生长,一般具有完整包膜,远处转移发生晚,易出现局部复发。这样的生物学特性使得巨大的腹膜后肿瘤甚至复发病例的手术切除成为可能[2]。本文将就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方法、围术期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1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准备

1.1 全面、准确的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扫描、MRI和血管造影等,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全面了解肿瘤的位置、范围、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尤其是了解PRT与邻近重要大血管的关系,为手术医生提供准确的病情资料[3]。详细、清晰的影像学资料不仅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有重要价值,在手术方案的制订上,尤其是行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以及是否行联合脏器切除的选择上,起到很大作用。

1.2 心肺功能、肝功能、泌尿系统功能检查 常规心肺肝功能检查对于患者基础情况,对手术耐受的程度作出评价。此外,肾脏和输尿管位于腹膜后,并且为成对的器官,90%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位于它们的周围。约52.9%的肿瘤有不同程度的挤压、推移或包绕肾和(或)输尿管[4]。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应行同位素肾图检查,以决定是否保肾,如肿瘤挤压输尿管,术前应酌情行输尿管插管,便于术中保护及处理。

1.3 常规胃肠道准备,以备术中肠道切除 大多数巨大腹膜后肿瘤与肠道关系密切,肿瘤侵及肠道,术中损伤肠道或切除部分结肠的情况经常发生,故手术前必须作正规肠道准备,手术前一天起口服肠道抗生素及轻泻药,并根据准备情况酌情行清洁灌肠,手术前夜起禁食。

1.4 补液及营养支持 许多腹膜后肿瘤患者因病程较长,消耗大,肿瘤压迫消化道影响进食,故营养状况尤其是白蛋白水平较低。而腹膜后肿瘤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失血多,术后恢复慢,对营养及热量的需求大,术前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高能营养补充及白蛋白储备,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加快恢复。

1.5 术前扩容治疗及适当的药物阻滞治疗 对于某些术前已确诊的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如异位嗜铬细胞瘤、副节细胞瘤等),术前因行扩容治疗和适当的药物阻滞剂治疗,以预防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引起的大出血[4]。术前应达到以下要求:(1)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2)心率不大于90次/min;(3)红细胞比容

1.6 准备充足的血源 腹膜后肿瘤与周围组织有较丰富血运联系,常累及大血管,术前有时很难预料术中的出血情况,对于巨大、复杂的腹膜后肿瘤,应有3 000~5 000 ml的储备血,以免因术中血源不足而导致手术无法按计划进行,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2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原则

2.1 手术切口及入路的选择 切口的形式依肿瘤的部位、扩展及大小而各有不同,常见的有纵切口、横切口、“”形、“”形、“├”形、“┤”形、穹顶形、“十”字形、胸腹联合切口等。对于较大的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应做一个能够满足手术操作需要的腹部大切口。腹部正中切口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它利于切口的上下延长,切口可从剑突延至耻骨联合,必要时还可加做左右横切口,甚至做腹部大十字切口,充分显露术野,以免给深部操作带来困难;或在视线不清的情况下盲目操作而导致的误伤或大出血等并发症。但是,对于一些基础情况较差,或已多次手术的患者,不应盲目地一味追求大切口,随意切断肌纤维,影响伤口愈合。此类患者术前需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尽量从原切口,或者正中切口,或者靠近肿瘤部位的合适切口进腹,先行探查,在手术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延长。

腹膜后肿瘤手术时还应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位于腹部左侧的肿瘤,应切开降结肠外侧的腹膜,将降结肠连同系膜与肿瘤分开翻向内侧,从此间隙分离解剖肿瘤;而位于腹部右侧的肿瘤,应切开升结肠外侧的腹膜,将升结肠连同系膜与肿瘤分开翻向内侧,沿此间隙游离肿瘤四周,直至肿瘤完整切除。应避免从肿瘤表面直接切开腹膜,这样可能损伤小肠和结肠的系膜血管,导致肠管坏死而不得不切除[2]。没有腹腔内转移者;对于肿瘤位于单侧,未明显跨越中线,呈膨胀性生长,且没有腹腔内转移者,可经腹膜外途径切除肿瘤,因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输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但同时不能很好地探查腹腔是其缺点[6]。故对于胞膜不完整或怀疑有转移的病例不能经此途径手术。

2.2 完整、整块切除肿瘤 包括肿瘤周围受累的组织和器官,术中不分破肿瘤,不残留肿瘤组织和肿瘤包膜,是手术切除腹膜后肿瘤的原则[7]。如果手术中切除腹膜肿瘤的边界不够完整,或在术中将肿瘤分破或分块切除,肿瘤局部复发将十分常见;复发率高达50%,若将肿瘤整块彻底切除,其复发率却

2.3 联合脏器切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诊断较为困难。由于早期难以发现,出现压迫症状时肿瘤多为巨大型,常侵犯周围器官组织。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对侵犯邻近组织、器官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方式,因为腹膜后肿瘤大多恶性程度较低,转移方式以直接蔓延或种植转移为主,很少有重要脏器和远处的转移[10]。陈凛等报道一组60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联合脏器切除113例,占可完全切除肿瘤的20.7%[11]。常见联合切除的脏器有结肠、小肠、胰体尾、肾脏、输尿管、膀胱等。虽然联合脏器切除给手术带来较大困难和风险,但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联合脏器切除可以达到整块切除肿瘤的要求[12]。文献报道联合脏器切除术后死亡率与单纯切除死亡率相当。术后复发率也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侵犯周围器官组织的腹膜后肿瘤患者,不应认为病情较晚而轻易放弃手术,技术条件允许可行联合脏器切除和重建,可提高切除率,明显延长一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1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和生长浸润方式为联合脏器切除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准确判断受累脏器被侵犯的程度和范围是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12]。对于有可能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应进行详尽的术前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查,对于行肾切除的患者,进行肾功能评估,并加强保护,对于行消化道切除重建的患者,术前应行规范的肠道准备。此外,术前应备有充足血源,以应对术中突发紧急情况。而对于分期较晚的患者手术以缓解症状和尽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为主要目的,原则上行姑息切除。

2.4 累及大血管的术中处理 腹膜后间隙含有大量的血管,包括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血管、肠系膜血管、髂血管等,腹膜后肿瘤常可累及上述血管,使这类肿瘤的手术切除变得极为复杂。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血管外科技术的应用,尤其人工血管的广泛使用,对于肿瘤侵犯重要血管而无远处转移,且可耐受相应手术者,可以行合并血管切除重建的肿瘤切除术[14,15]。术前应先明确肿瘤的位置及侵犯的重大血管、重要器官。超声、CT、MRI是术前诊断和评估最常用的理想手段,可清楚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累及的器官,特别是与重大血管的关系[16],有条件者还可行血管造影或CT三维重建,以明确重要血管有无变异,肿瘤的血供情况,血管有无瘤栓及侧支循环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术中情况。在手术中,一般先游离出肿瘤远近端的主要血管,分别予以阻断后连同大血管一并切除肿瘤,再行血管重建[1]。对于浸润周围脏器的肿瘤,应连同受累脏器一并整块切除,然后先重建血管再修复需恢复脏器完整性的器官。对于合并切除消化、泌尿系统器官者要严格无菌操作,尤其注意肠吻合应尽量避免与血管吻合处紧邻,应利用网膜、肠系膜将其分隔以防止发生移植血管感染导致血管重建失败的严重并发症[17]。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手术无需切除下腔静脉,但如肿瘤来源于下腔静脉者、因肿瘤浸润下腔静脉闭锁呈索条状或静脉腔内瘤栓形成且不易剥离者、下腔静脉被肿瘤包绕并浸润者,应行下腔静脉切除,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对于肿瘤累及肾静脉以下至骼总静脉分叉以上的IVC,可行受累IVC切除、残端结扎;对于肿瘤累及右肾及IVC或肝静脉以下IVC完全闭塞者可行受累IVC并右肾切除、左肾静脉近IVC处结扎[17]。由于左肾静脉比右肾静脉有较多属支,且左肾静脉与周围静脉如半奇静脉及椎静脉丛等有相当恒定的吻合干,故于近下腔静脉端切断结扎左肾静脉,左肾血液仍可正常回流,因此左肾静脉结扎是安全的[18]。右肾切除后减少了侧支代偿的负荷,同时还可以消除瘀血右肾产生的毒素[19]。累及腹主动脉的肿瘤,因腹主动脉壁较厚且坚实,如能沿腹主动脉壁剥离使肿物完整切除最为理想。当肿瘤浸及肾动脉下腹主动脉或髂动脉时可将肿瘤连同受浸腹主动脉和(或)髂动脉一并切除。并用人造血管行动脉重建手术。当肿瘤侵犯肾动脉上腹主动脉时,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常同时受侵。这四条动脉开口位置相邻很近难以同时重建。这种情况肿物很难完整切除[20]。目前常用的血管重建材料为PTEF及CORETEX人造血管,术后的抗凝及抗感染治疗尤为重要[14~20]。

2.5 再次手术的若干问题 腹膜后肿瘤的局部复发、生存期与肿瘤是否完全切除、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21]。如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完整切除后3个月左右就复发,通常为前次手术有残留的肿瘤所致。术后至少3个月就需常规作B超检查,如怀疑,可作CT或MRI,可望早期发现病灶,以便及时手术治疗[22]。对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不能轻易放弃再手术治疗的机会。再手术时仍应遵守肿瘤整块切除的原则,对于已侵及的脏器,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应联合切除,肿瘤侵及主要血管需同时切除时可行血管移植术[23]。同时,对于多次复发的腹膜后肿瘤,应充分认识到再次手术的目的不在于彻底切除肿瘤,而是解除器官压迫症状、维持器官功能。可考虑采用手术为主+术后放疗或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24]。不能再次手术的原因常见的为:首次手术已行重要脏器切除,再次切除会影响生命,或者风险较大;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再次手术;患者或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够,不了解术后再次手术的重要性[25]。

3 腹膜后肿瘤的术中配合

3.1 腹膜后肿瘤的麻醉 应行全身麻醉[2]。因腹膜后肿瘤症状隐匿,早期难以明确诊断,肿瘤可在腹膜后间隙或腹腔内长得很大,并与腹腔脏器血管、神经等紧密粘连,手术难度及手术时间难以预测,全身麻醉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且便于麻醉师进行呼吸、循环维护,并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3.2 腹膜后肿瘤的术中监护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时间长,过程复杂,麻醉师应与手术医师紧密配合,以随时应对突发情况。腹膜后肿瘤与腹膜后重要大血管关系密切,手术中易误伤;肿瘤长得很大时供应血管丰富;肿瘤血管壁薄,管壁血管壁发育不良,不易收缩止血,这些因素均使腹膜后肿瘤术中出血难以控制。除备有充足的血源外,术中应开放两条静脉通路,且一条必须在上肢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以备手术操作压迫下腔静脉时有通畅的静脉通道及时输液输血[26],同时亦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巨大的腹膜后肿瘤常会压迫腹部大血管,影响下肢静脉及淋巴回流,引起下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一旦肿瘤被切除,血管床容量突然增加,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样,在行血管重建的手术中,夹闭血管在开放的瞬间,也会出现循环变化。所以手术医师应与麻醉师配合,在关键步骤前,适当补充血容量,并根据血压波动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药物剂量。化学感受器瘤切除时麻醉师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严防呼吸、心搏骤停;并提醒术者在分离肿瘤时,必须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对肿瘤的刺激[26]。对于已确诊的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如异位嗜铬细胞瘤,副节细胞瘤等)来说,在予以α-受体阻滞剂降压的同时,还应扩充血容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律。其次,为防止心衰,术中及术后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值得一提的是,此类患者麻醉的术中监测及内科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在二氧化碳蓄积时极易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纤颤[27],必要时可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

4 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4.1 大出血的防治 腹膜后肿瘤术中、术后均有可能发生大出血。术中大出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腹膜后大血管误伤破裂;肿瘤周围的粗大供瘤血管在肿瘤游离过程中破裂出血;盆腔腹膜外肿瘤在游离骶前间隙时,骶前血管破裂出血;肿瘤切除之后瘤床出血不止[2]。手术时首先应仔细辨认重要脏器的血管,如主动脉、腔静脉及其分支,分别游离并保护,如肿瘤部分包绕血管,无法判定能否完整游离,可先用止血带或无损伤钳控制近端及远端。一旦分破血管,立即阻断,避免出血,待肿瘤切除后,再行修补或重建。骶前或瘤床出血有时难以控制,应先予临时压迫止血,待肿瘤切除,并吸尽积血后,直视下进行缝扎止血。由于手术时间长,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机体亦损失了很多凝血物质,故在输血时还应注意适当补充凝血物质,改善凝血,减少创面渗血。术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其出现往往较隐匿,若处理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后果。腹膜后肿瘤切除后后,肿瘤所形成的压力骤然消失,使原本处于相对空虚的静脉丛开放充盈,长期受压使静脉变薄,弹性差,在突然增加的血液压力作用下静脉壁破裂,小孔状破损,可致渗血,大裂孔则导致大出血[28]。同时凝血机制异常,也是创面难以止血的原因之一。术后应常规使用继续使用大剂量的止血药,严格观者患者血红蛋白量的变化,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和量[2]。一旦怀疑腹腔内出血,需积极输注新鲜血及血小板,若无好转,果断行手术探查,再次止血。

4.2 术中消化道损伤 巨大的腹膜后肿瘤可以推移或压迫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有时正常器官与肿瘤难以分辨,术中易被伤及。故手术中应注意暴露,一旦发现肠壁损伤,及时修补或造瘘。术中应注意保护重要脏器血管,减少不必要的切扎,避免因器官缺血导致切除,对已出现血运障碍的肠管,需行肠切除吻合。如肿瘤与胰尾和脾脏难以分开,可考虑将胰尾和脾脏连同肿瘤一并切除[2]。

4.3 泌尿系统损伤 腹部和腹膜后肿瘤,都可能导致输尿管损伤,尤其肿瘤导致输尿管解剖位置改变时,更容易导致输尿管的损伤,因此术中要先解剖、分离出输尿管加以保护,盆腔手术时更应注意[27]。术前影像学检查表明肿瘤与输尿管关系密切者,术前应行患侧输尿管插管。分离时应尽量不损伤供应输尿管的血运。若术中不慎损伤了输尿管或膀胱,可在肿瘤切除后行修补术,术后适当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如手术合并切除一侧肾脏,术后需严密观察肾功能变化,避免采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液体补充要适当,可酌情用利尿药[2]。

4.4 联合脏器切除后的消化道并发症 包括消化道重建后的胃-肠吻合口、肠-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或梗阻。除术后进行长时间的胃肠减压外,局部引流通畅也十分重要。术中如伤及胰腺包膜或行胰腺部分切除,应防治双腔引流管,术后常规应用生长抑素,如出现胰瘘,则经引流管冲吸。若有明显腹膜炎症状,应及早手术。

4.5 腹膜后间隙感染 腹膜后间隙是一巨大疏松间隙,无明显隔层,上下贯通,一旦发生感染,可以引起广泛腹膜后间隙感染。因此,术前、术中、术后均应使用抗生素,尤其术中合并脏器损伤,如直肠、膀胱损伤,术后常规于腹膜后间隙放置引流管,防止腹水[2]。

【参考文献】

1 赵恩昊,曹晖,孙勇伟,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附85 例报告).消化外科,2006,5(2):105-110.

2 蒋彦永,罗成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64-76.

3 Hardwigsen J,Baque P,Crespy B,et al.Resection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for neoplasms with or without prothetic replacement:a 14 patient series.Ann Surg,2001,223(2):242-249.

4 陈学东.1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海军总医院学报,2002,15(2):93-95.

5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75.

6 邱法波,吴力群,张顺,等.经腹膜外与经腹腔切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对比研究.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4):236-237.

7 姜福亭,李超.巨大腹膜后原发恶性肿瘤的外科处理.中国综合临床,2003,1(5):442-443.

8 李荣.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原则与策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4):246-248.

9 史本康,于胜强,张东青,等.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附58 例报告).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3):185-186.

10 张浤,胡淑琴,刘伟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联合脏器切除(附10例报告).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24(6):726-727.

11 Chen L,Li T.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report of 600 Cases.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5,4(4):206-208.

12 陈凛,卫勃.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联合脏器切除.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4):263-265.

13 康忠诚,吴飞跃.联合脏器切除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评价.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218-2219.

14 肖占祥,陈福真.累及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2):124-126.

15 Andrew McKAY,Mona Motamedi,Walley Temple,et al.Vascular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vein following major oncologic resection.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2007,96:151-159.

16 郑伟,宋少柏.腹膜后肿瘤术中重大血管的切除及重建.中华肿瘤杂志,1998,20(3):225-227.

17 杜晓辉,李荣.腹膜后肿瘤术中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切除与重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4):288-289.

18 董茂盛,梁发启.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与重建.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23-25.

19 郭学利,时德.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的外科处理.腹部外科,2002,15(1):60-62.

20 吕柏南,吴胜春.腹膜后肿瘤累及大血管的外科处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9(3):7-8.

21 陈凛,李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00例临床研究.中国肿瘤,2003,12(10):611-613.

22 杨卫平,邵堂雷.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再次手术治疗.消化外科,2004,3(5):326-328.

23 张立阳,张思源.9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治疗分析.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4):344-345.

24 李留峥,于杰.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综合治疗26 例体会.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6):448-449,454.

25 孟勇,刘敏.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治.现代肿瘤医学,2006,14(6):718-719.

26 杨维良,张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经验.国际外科学杂志,2007,34(10):674-677.

27 闫俊萍,王毅东,李薇薇.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的手术配合.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8):720.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诊断  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不包括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大血管)的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占全身肿瘤的0.07%~0.2%。疾病早期发现困难,手术难度比较大,手术后易复发。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组织起源为腹膜后间隙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以及胚胎残留组织,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超过半数以上的肿瘤为恶性。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  

        除了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外,初期一般多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出现下列症状:

        1.1.1 占位症状:腹膜后间隙空间辽阔,肿瘤常常巨大,产生腹部胀满感,严重时影响呼吸。少数情况下由于肿瘤内部出血,腹部胀满感可能突然加重,并可伴有剧痛。

        1.1.2 压迫症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对邻近脏器产生压迫,产生相应的刺激症状。如肿瘤压迫胃可以产生恶心、呕吐;压迫直肠将导致排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感;肠道严重受压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压迫胆管可以出现梗阻性黄疸。肿瘤侵犯泌尿系统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压迫膀胱可以产生尿频、排尿急迫感;压迫输尿管产生肾积水症状;双侧输尿管严重受压者将出现尿毒症表现。肿瘤侵犯神经或脏器时可以出现疼痛,如腹背痛、会阴部痛及下肢痛,也可能出现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肿瘤压迫静脉和淋巴管,可以导致相应引流区域的皮肤如下肢、阴囊水肿和腹壁静脉曲张。

        1.1.3 异位内分泌症状: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根据所分泌物质的不同,可以引起相应的内分泌症候群。如嗜铬细胞瘤可出现阵发性高血压;某些可以分泌胰岛素样物质的纤维组织肿瘤能引起低血糖症状;罕见的功能性间叶组织肿瘤可引起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骨软化病等。 

        1.1.4 全身症状:体重减轻、食欲下降、发热、恶病质等在病程晚期都可能出现,恶性肿瘤出现这类症状更早。

        1.2 体征  

        病人就诊时最常见的体征是腹部肿块,位置固定而深在,一般仰卧位触诊较腹卧位清楚。良性肿瘤除肿块外体征少,有囊性感者多为囊性肿瘤如淋巴囊肿等;恶性肿瘤的体征相对较多,可有压痛、腹水、下肢水肿、腹壁静脉曲张、下肢感觉异常、梗阻性黄疸、肠梗阻和异常血管杂音等体征。但要明确肿瘤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甚或明确肿瘤的性质,单凭症状和体征,不经特殊检查,很难作出诊断。

        1.3 辅助检查

        1.3.1 影像学检查:是判断肿瘤位置、范围、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肿瘤血液供应所必需的。

1)B超:对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肿瘤位置、大小、囊性抑或实性的鉴别有价值。但对于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常不够准确。 安全、无创、经济,用于术前筛选和术后复查。

        2)CT:定位检查最确切,术前判断肿瘤和邻近脏器的关系很有帮助。也可以用于术后随访,便于早期发现肿瘤复发。

     &

[1] [2] [3] 

nbsp;  )MRI:对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价格比较昂贵。

        )胃肠钡餐造影或钡剂灌肠检查:摄取正位、侧位和/或斜位片,根据不同肠段受压移位的改变,间接判断肿瘤是否位于腹膜后以及与相邻胃肠道的关系。有时对于判断肿瘤是否来源于腹膜后仍不准确。

        )泌尿系统造影检查:静脉肾盂造影,了解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受累情况,明确健侧肾功能。对判断肿瘤是否来源于腹膜后有帮助。逆行肾盂造影可以明确输尿管梗阻的部位。

  )X线平片:可能观察到软组织阴影和胃肠道、肾脏移位的表现。见到骨骼和钙化影像对畸胎瘤的诊断有帮助,但钙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肿瘤一定为良性。腰椎间孔扩大和骨质破坏表明肿瘤可能来源于神经根。

        )血管造影检查:当体格检查发现肿块有血管杂音或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巨大且与腹部大血管关系密切时,应根据情况选择 DSA动脉造影或下腔静脉造影,便于术前全面评价,了解肿瘤血液供应来源和血管受累情况,避免术中遭遇复杂情况而措手不及。

        .. 实验室检查:对于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有辅助诊断意义。

        .. 病理检查:当临床上高度怀疑肿瘤为对放疗、化疔敏感的组织类型时,可以切取小块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避免更大的手术创伤。也可以行细针穿刺活检。由于同一个肿瘤可能含有多种组织成分,结果可能会有差异。 

          诊断要点  

        . 根据病人就诊时表现出来的占位症状、压迫症状、全身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发现的腹部肿块以及出现的相应邻近器官系统的压迫体征,应考虑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罕见的情况下可能合并异位内分泌症状,但确诊为腹膜后肿瘤需要经过辅助检查。

        . B超、CT或MRI检查  是确诊腹膜后肿瘤所必需的检查。X线胃肠钡餐造影、钡灌肠、泌尿系统造影、X线平片,对诊断腹膜后肿瘤有重要的辅助意义。当瘤体巨大、怀疑肿瘤侵犯大血管或肿瘤血供丰富时,应选择恰当的血管造影检查法。

        . 实验室检查  对于某些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有辅助诊断价值。

        . 病理检查  对切除的瘤体标本行病理检查是最终的诊断。当怀疑肿瘤为对放疗或化疗敏感的组织类型时,或者肿瘤已经不能切除时,应切取小块组织行病理检查,术前也可行细针穿刺活检,目的在于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治疗方案及原则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争取手术完整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放疗对某些原发性腹膜后未分化肿瘤、恶性淋巴瘤有一定疗效,化疗一般仅对恶性淋巴瘤有效。

        . 肿瘤侵犯邻近脏器和大血管并非手术禁忌证。切除巨大的广基底腹膜后肿瘤,术中常易损伤内脏或必须牺牲器官。关键是术前对手术难度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做好人员、手术器械、备用血液、肠道等方面的准备。

        .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再次手术切除依然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但手术难度明显加大,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儿腹膜后肿瘤; 临床特点; 预后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来源不包括腹膜后脏器如胰腺、肾脏等,而来源于腹膜后间隙各种软组织的肿瘤[1]。其发病率低,有资料显示,多见于50~60岁的患者,10岁以下的小儿的发病率约占15%[2]。小儿腹膜后肿瘤具有发现早、病程短、预后好等特点[3]。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更好的诊治小儿腹膜后肿瘤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间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初治小儿腹膜后肿瘤患者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个月~10岁,2岁以下患儿13例,2~10岁患儿有28例,平均(4.6±1.3)岁,病程10 d~2年,平均(45.6±6.9)d,所有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恶性肿瘤23例,以神经母细胞瘤及恶性脐胎瘤为主;良性肿瘤18例,以良性畸胎瘤和囊性淋巴管瘤为主。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经积极术前准备,均进行手术治疗治疗。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尽早手术,尽量完整切除肿瘤,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周围受累的组织和器官[4]。为了达到肿瘤完全切除的目的,常需要联合脏器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联合脏器切除可增加全切除率。对不能完全切除者也应行大部分切除,起到减瘤作用。术后定期进行腹部彩超及腹部CT检查,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和复查结果。对复发患者尽早进行再次手术。对患儿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记录,所有患儿随访1年,术后定期进行腹部彩超及腹部CT检查,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和复查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性别及年龄发病率的比较 恶性肿瘤组(23例)和良性肿瘤组(18例)不同性别及年龄发病率进行比较,其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男孩为43.90%(18/23)高于女孩的12.20%(5/23);发病年龄2~10岁的患儿为46.34%(19/23),而≤2岁的患儿只占9.76%(4/23),在性别及发病年龄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 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肠管损伤、术中大出血、输尿管损伤、胰漏、肾衰等,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均治愈。所有患儿随访1年,恶性肿瘤组的复发率为39.13%(9/23),良性肿瘤组复发率为2.5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860,P

3 讨论

小儿腹膜后肿瘤主要来源于腹膜后的间叶组织、神经组织、泌尿生殖脊残余及胚胎残余组织[5]。由于腹膜后潜在腔隙较大,早期一般不易察觉,当肿瘤侵及、压迫、阻塞邻近脏器才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约80%的患儿以腹部包块就诊。小儿腹膜后肿瘤具有膨胀性生长、一般具有完整包膜、不易转移但易复发的特点[6]。

小儿腹膜后肿瘤大多数为恶性肿瘤者居多,对放化疗不敏感,其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首选。手术原则是尽量完整切除肿瘤,术前需明确肿瘤与重要血管间的关系,对于肿瘤累及的组织和脏器,应尽量选择联合切除,联合脏器切除是力争完全切除肿瘤、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即使不能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也应最大限度进行减瘤手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7-8]。

本研究通过对41例小儿腹膜后肿瘤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及本研究成果,笔者的体会是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评估,充分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邻近器官重血管的关系,对是否行进行联合脏器切除进行有效评估。术前积极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备足血源,并做好肠道准备,为手术成功实施奠定基础。手术过程,要充分暴露肿瘤,动作要轻柔,避免挤压肿瘤,分离过程中尽量锐性解剖,处理血管时先处理静脉,再处理动脉,防治肿瘤细胞播散[9-10]。

综上所述,小儿腹膜后恶性肿瘤多见以2~10岁的男孩,其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积极提高手术技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提高手术的切除率。

参考文献

[1] Collado L,Sierre S,Bosalec A,et al.Hibernoma: Brown fat retroperitoneal tumor. Report of a pediatric case[J].Arch Argent Pediatr,2011,109(6):126-129.

[2]干芸根,谢娜.儿童腹腔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及鉴别[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2,17(4):145-149.

[3] Im Y S,Cha S J,Choi Y S, et al. Retroperitoneal 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 Pediatric patient treated with multimodal therapy [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33):4212-4214.

[4]张根岭,樊长河,马建琦,等.儿童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技巧[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3(3):159-161.

[5] Tereshin O S,Zotov S P,Vazhenin A V,et al.The assesment of significance of the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proximity of metastatic tumor with main vessels in patients with germ cell testicular tumors[J].Vestn Khir Im I I Grek,2013,172(1):94-98.

[6] Xu B,Zhang Q,Jin J.Wilms tumor with renal vein tumor thrombus treated with only 3-port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technique [J].Urology,2013,81(6):1346-1348.

[7] Vozdvizhenskii M O,Dudko S M,Stadler V V,et al.Treatment of the neurogenic tumor of 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 with the invasion of vena cava inferior[J].Khirurgiia (Mosk),2013,(6):69-71.

[8]张志鹏,修典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治30例[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5):678-680.

[9]丁治民,陈基明,张峥嵘,等.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诊断[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2):135-138.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上少见病,但是恶性度却高达80%[1],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早起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早期诊断的困难主要是由于腹膜后较深的组织间隙,使得影像学检查时难以发现体积较小的肿瘤组织,同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因此,常常造成早期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漏诊、误诊。螺旋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可以清晰、客观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同时可以通过增强扫描,了解癌肿组织的血供特点,为制定手术切除方案提供重要依据,达到促进患者健康的目的。2002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共诊断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患者27例,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7例,均于2002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经我院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男8例,女19例,年龄15~72岁,平均52.5岁;临床症状:8例患者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其余19例患者表现为腹部疼痛,同时伴有腹胀、腹泻、消瘦、腹部包块等;病程:最短1月,最长18年。

  1.2影像学检查   患者空腹6h以上,间隔2h分两次口服3%泛影葡胺充盈胃肠道,先行腹部平扫,层厚、层间隔5mm;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用非离子对比剂100ml,注射速度3ml/s,分别于推药后25s、65s扫描。本组患者中共3例患者未进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病理诊断 2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中,淋巴组织来源1例,恶性;生殖细胞源性组织来源肿瘤4例,其中2例恶性;神经组织来源4例,其中2例为恶性;间叶组织来源18例,其中14例为恶性。

2.2螺旋CT表现

2.2.1 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本组共有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患者18例,其中脂肪肉瘤10例,均表现为体积巨大,直径可达15cm,其中4例位于肾旁前间隙,2例位于肾周间隙,2例位于肾后间隙,2例已经中腹部延伸至盆腔。所有肿瘤瘤体内可见密度不均匀的脂肪组织,CT值-80~-30HU,6例患者可见有液性包块和强化的软组织影;横纹肌肉瘤2例,均位于肾旁间隙,内有出血灶;平滑肌肉瘤2例,分别位于肾前间隙和肾周间隙,均呈环状强化影,中央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

2.2.2 神经组织来源肿瘤   本组共4例 其中神经鞘瘤2例,恶性,沿脊柱旁呈密度不均的囊实性肿块生长并侵及左侧腰大肌;神经纤维瘤1例,增强扫描时,实质部分呈环状强化,内部呈多发性小结节低密度。神经母细胞瘤1例,右侧腹膜后直径10cm肿块,伴内部团块状钙化。

2.2.3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本组共4例,肿块大小不等,所有肿块内均含不同比例的各胚层组织,即软组织、脂肪、液体成分、钙化成分;1例包裹左肾静脉,1例包裹右肾静脉和下腔静脉。

2.2.4 淋巴瘤   本组1例 ,淋巴肿块包若腹主动脉和右侧输尿管,造成右侧轻度积水。

3.讨论

    3.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 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主要是为了确定肿瘤与腹膜的关系,若肿瘤确定为腹膜后肿瘤,则需要进一步确定肿瘤组织的原发器官和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的位置。螺旋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图像无重叠,可以通过充盈对比剂、增加扫描等,来清楚显示肿瘤与腹膜的关系,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但是,在肿瘤十分巨大时,甚至占据了腹腔大部分空间时,往往难以实现精确定位。

本组患者中,共有25例实现了术前准确定位,定位准确率高达90%。笔者根据本组病例,同时结合参考文献,认为在定位时,有以下两点对于定位腹膜后肿瘤有重要帮助作用:(1)肿瘤与其相邻的后腹壁、盆壁组织间的脂肪组织间隙分界模糊或者消失;(2)肿瘤与腹腔内脏器间的脂肪分隔间隙模糊或消失。同时,为了明确肿瘤组织与邻近腹腔脏器关系时,可以根据肿瘤组织接近腹腔脏器时是否出现了钝性边缘加以判断,若未出现鸟嘴状边缘,即可判定肿瘤组织并非起源于该器官。

   3.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性诊断 由于腹膜后在发育分化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组织的种类繁多,且以恶性肿瘤为主[2],且为原发肿瘤即为恶性,而非在后面生长过程中由良性肿瘤转化而来。同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在影像学检查时,表现出多样化,大部分不具有特征性,很难单独从肿瘤的形态学大小、密度、部位、与周围组织关系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在生长速度、侵袭性方面的差异可以运来对肿瘤组织的良恶性进行评估,一般说来,良性肿瘤组织生长速度慢,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发生连接时,常常仅表现为挤压,组织之间的脂肪组织仍然存在,而恶性肿瘤组织生长速度快,包膜常常不完整,同时与周围组织接触时,常常表现为侵润性生长、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等。因此,要做到在CT影像学资料下准确区分肿瘤组织的良恶性,较肿瘤的定位诊断困难得多。本组患者27例中,仅有13例患者实现了准确定性,且具有以下依据:肿瘤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肿瘤组织的血供,组织的成分,CT下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笔者综合[3]文献资料,认为以下资料有助于对神经来源肿瘤进行正确诊断: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等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脊柱的两侧,且常常具有包膜,肿瘤组织以实性为主,实质内可以出血、液化,增强扫描时可见不均匀强化,且实质内可见明显囊变区。本组患者有1例神经纤维瘤于此相符合。同时,神经母细胞瘤常常具有高度恶性,侵袭性很强,癌组织常常转移至淋巴结、肝脏、骨骼等,同时癌肿内有团块状钙化的特征,极大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组织,常常具有体积巨大的特征,同时肿瘤组织内含有不同比例的纤维组织、脂肪组织、粘液组织等,且常常依据脂肪组织的分化程度、比例分为假囊肿型、实质性、混合型,且三种分型具有不同的CT表现,假囊肿型常常表现为 脂肪密度较一般脂肪密度高;而实质型常常表现为轻度强化的条纹影;而混合型常常表现为无强化的粘液组织和类脂质与可强化的软组织相互混合。本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做出了准确诊断。平滑肌肉瘤常常表现为边缘规则、清楚,同时伴有肿瘤中心的大量组织坏死,形成环形厚壁肿块[4],在增强造影时,常常表现为早期无强化,延迟期明显强化。囊性淋巴管瘤在诊断时,可以根据肿瘤组织的多房无强化囊肿加以确定。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畸胎瘤)具有明显的CT特征,可以根据肿瘤内含有的不同比例的软组织、脂肪、水样物等,结合肿块囊壁的不规则增厚程度加以判断。

目前,螺旋CT仍然是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且具有较高的定位优势,但在进行定性诊断时,应当结合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部位、质地、影像学特征加以判断,以便准确得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诊疗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354-1355.

[2] 叶滨宾.泌尿生殖系统影像鉴别诊断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36-543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特点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065

在泌尿外科中, 因为腹膜后间隙属于非自然腔隙, 解剖标志不明确, 操作范围小, 在腹膜后间隙内实施腹腔镜手术存在较大的难度[1]。随着对后腹膜腔间隙解剖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及临床技术的提升, 当前已经可以有效完成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现选取本院18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 对其手术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 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8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10例, 女8例;年龄19~72岁, 平均年龄(36.45±23.74)岁。13例功能性肿瘤, 其中, 5例嗜铬细胞瘤, 4例醛固酮瘤, 4例腺瘤;5例无功能性肿瘤, 其中, 4例腺瘤, 1例重度皮质增生。肿瘤大小为16~54 mm。术前评定肿瘤没有浸润以及侵犯的现象,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良性肾上腺肿瘤。

1. 2 方法 全部患者接受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 并从围手术期至患者出院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术中情况、解剖学特点与术后恢复情况准确记录。①围手术期准备:非功能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准备, 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在解决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等3 d后方可安排手术。全部患者术前适当补充皮质激素, 术中与术后也适当补充。术前告知麻醉医生对患者给予查看, 对肾上腺危象等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救治预案。②手术适应证:功能性肾上腺肿瘤, 肺功能性肾上腺肿瘤与偶发性肾上腺肿瘤的直径为20~60 mm;肿瘤没有显著的浸润现象, 术前对血压与脉搏等有效控制。③手术禁忌证:肾上腺肿瘤的直径>60 mm, 认为腹腔镜手术有较大难度者;术前判定为肾上腺恶性肿瘤者。④手术操作:实施全身麻醉, 患者选择健侧完全侧卧或斜侧卧位, 将腰桥升起。手术开始时, 首先建立手术通道与腹膜外操作空间。手术通道的建立应用三孔法:a孔位于患侧髂嵴上方距离20 mm处, 是腹腔镜通道;b孔与c孔分为在肋脊角前下方与12肋尖前下方。三孔的分布:最佳状态为以b、c点连线为腰长的等腰三角形, 一定情况下还可以多建立一孔作为辅助通道。扩张腹膜外间隙的水囊, 充水0.3~0.5 L。在腹膜外空间建立标识:展平腹膜外的脂肪, 能够清晰的看到腰大肌, 利用Trocar在视野前上方完成操作。其次, 将通向肾上腺肿瘤方向的通路有效建立, 建立腹膜外操作空间以后, 靠近腰大肌侧, 将腹膜外的脂肪推开, 将Gerota筋膜剪开同时钝性扩大开口, 进入到肾周脂肪囊肿, 对腹侧的腹膜返折情况加强辨认, 避免误将腹膜腔打开。此时, 疏松结缔组织可在肾周脂肪外间隙明显看见, 并不断进行分离, 将Gerota筋膜开口下方的操作空间明显加大, 顺着腰大肌向上行到膈肌的下方, 对内侧进行简单分离, 将肾上部脂肪囊打开, 能够出现身上极组织。另外, 把膈肌下方筋膜进行简单分离, 出现显著的肾上腺的形态。将肾上腺与肿瘤组织附近的血供阻断, 将肾上腺切除, 阻断肿瘤组织肾上腺前后、外侧与上方的血管相对简单, 肾上腺内下方的空间较窄, 血管十分丰富, 处理过程存在一定困难。这时, 应该把肾上极和膈肌下方间的范围充分游离, 便于对血管的处理。最后, 合理放置引流管, 将肿瘤组织取出, 并对是否有肿瘤组织残留的现象密切检查。使后腹腔二氧化碳气压有效降低, 对是否存在大血管受损出血情况密切检查, 将标本取出, 同时在残腔放置乳胶管进行引流。

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0.5~1.0 d, 并对后腹膜腔引流液与颜色的变化情况准确记录。选择1~2剂皮质激素进行静脉注射, 一定情况下可以对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密切监测。

2 结果

全部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术中没有大出血与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术中出血量为(65.2±32.4)ml, 手术时间为(85.2±62.3)min。术后没有肾上腺危象与继发大出血的出现, 术后2~3 d将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术后的6~7 d可出院。全部患者进行1~1.5年的随访, 随访没有复发病例, 症状消失时间存在一定的不同。但全部患者都能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3 讨论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早期应选择良性肿瘤, 与肿瘤的直径

加强对手术设计的优化, 必须严格根据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避免腔静脉损伤大出血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3]。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气腹压力

参考文献

[1] 陈磊.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的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9):93-94.

[2] 杨璐, 高亮, 陈勇吉, 等. 腹腔镜经腰腹联合途径行较大肾上腺肿瘤切除的临床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6(2):3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