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范文第1篇

年俞光岩等总结北京口腔医院2055例腮腺肿瘤病例,其中69例为MPT(3.4%),病人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8岁,男女比例5.9/1。2009年徐杰等总结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腮腺肿瘤705例,其中34例为MPT(4.8%),病人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8岁,男女比例为2.4∶1。病理类型为沃辛瘤(WT)及WT合并其他肿瘤的病例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肿瘤。WT又称腺淋巴瘤,作为腮腺第二高发的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约占所有腮腺肿瘤中的15%~25%,这其中约20%WT是多发性的。对于WT的这种多发性特点,很多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统计分析。目前,关于WT形成认可最多的假说是WT是由胚胎发育时期存在于腮腺导管内的淋巴结内的腮腺组织发生而来。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腮腺腺体内上皮和淋巴组分之间尚未出现明确的界限。此时上皮细胞与唾液腺导管腺泡系统前体,可保持嵌入在淋巴组分内。这些淋巴组分将在未来构成腺体内淋巴结。在一系列包括吸烟在内的暂不明确的致瘤因素刺激后,这些上皮细胞包涵体将有可能会引起WT。而这种包涵体可能在双侧腮腺均存在,或存在超过一个。而其他病理类型的腮腺MPT多是以单独的个案出现,多数学者更倾向于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巧合而不是联系。

2诊断方法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时性类型特点,完善而细致的术前检查十分关键。依靠病史及症状可以对腮腺肿瘤进行初步的良恶性的鉴别,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肿瘤数量、部位、边界的情况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获得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方法十分有必要。

2.1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波在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组织的密度和特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回声,对软组织肿瘤和囊性的鉴别有帮助,通过连续多切面扫查腮腺,观测病变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衰减特征,而且其能明确辨出淋巴结的皮质及髓质,区分淋巴结与肿瘤。另一方面费用低廉、安全无创、便于复查、动态追踪等优点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超对肿瘤还是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且对深叶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2.2CT检查CT对头颈部各种类型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可确定肿块大小、数量、形态、边界等,诊断困难病例可通过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与肿物的关系,判断肿物的范围、大小及性质,并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正常腮腺组织密度较低,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而肿瘤组织为实质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认为,圆形、界限清楚,多为良性;分叶状或不规则,但分界清,多见于有局部侵蚀性良性肿瘤和生长较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弥漫不规则,界限不清,多为恶性肿瘤。CT的问题主要在于单纯依靠CT片不能区别炎性肿块和肿瘤,无法直接显示出病变与面神经的关系等。

2.3MRI检查MRI其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性能优越,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有价值,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肿瘤。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的应用可获得丰富的诊断资料,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实体肿瘤,肿瘤的数量、位置、范围,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各自特点,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2.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因其价廉、快速、安全、诊断准确率高而被广泛用于头颈部肿块的术前诊断。何悦、吕炳建等分别对腮腺区肿块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超过85%.定性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且均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肿瘤针道种植和扩散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目前很多学者均建议FNAC列为常规检查,确定肿瘤性质,尽可能地对肿瘤进行鉴别,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3治疗方法

良性MPT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Franzen&Koegel主张切除全部或大部腮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率,但是其弊端在于手术创伤大,术后面部凹陷畸形明显,发生面瘫和Frey综合征的概率大。俞光岩等主张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更适合于大多数WT,因为大多数的WT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同时多数淋巴结亦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即腮腺腺体后缘和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的交界处。在这些淋巴结的显微镜检查中,时有发现微腺瘤或肿瘤细胞占据,故应切除位于腮腺尾部边界淋巴结,以防复发。对于非WT的其他腮腺肿瘤,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腮腺肿瘤最为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此临床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良恶性质确定手术术式和切除范围。对良性腮腺肿瘤,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保全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肿瘤切除术,即位于浅叶则单纯切除浅叶,如位于深叶则须行全腺叶切除。由于良性腮腺肿瘤多为多形性腺瘤,一般包膜不完整,手术不彻底者容易复发。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腺叶切除或腮腺全切除,可避免因残存或种植而引起的复发。目前,随着功能保留性外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对位于浅叶、直径不超过4.0cm的良性肿瘤,且其边界清楚者采用肿瘤+部分浅叶的区域性切除术,该术式创伤小,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且其复发率与传统术式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对体积较大以及源于深叶的肿瘤仍以传统术式为宜,以保证安全地切除边缘,防止复发。对于恶性腮腺肿瘤,则应尽可能采取腮腺全叶切除+术后放疗,如肿瘤已突破腺体被膜而出现局部广泛。浸润者则需行扩大切除术,扩大切除范围应依据术前影像资料和术中所见来决定,常常包括全腮腺、下颌深枝、颧弓和颧骨、耳廓及部分乳突等结构,以减少复发率,提高术后生存率。

4展望

腮腺肿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腮腺肿瘤多层螺旋CT体层摄影计算机

中国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078-02

腮腺肿瘤类型较多,占全部唾液腺肿瘤的80%,从影像学角度来区分良恶性病变,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扫描已普遍的应用于腮腺检查,大大提高了腮腺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断率。本研究对70例腮腺肿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探讨腮腺肿瘤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男37例,女43例,年龄15岁~76岁,平均59岁;左侧39例,右侧35例。临床表现,36例以腮腺无痛性肿块就诊,34例肿块伴疼痛就诊,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方法扫描采用Aqnilion64层螺旋CT机,层厚层距均为5mm,平扫加增强;扫描范围为颅底至锁骨上区,对比剂用优维显,总量按1.5ml/Kg体重,2~3ml/s高压注射,采用降主动脉触发扫描,阈值200,双期扫描,必要时加延期扫描。

2结果

2.1在7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58例,54例单侧发病,4例双侧发病,双侧发病均为腺淋巴瘤,有3例脂肪瘤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49例,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21例;5例有淋巴结转移。

2.1对本组中恶性肿瘤18例,腮腺混合瘤29例,腮腺腺淋巴瘤20例增强前后密度值测量见表1.。结果表明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如腮腺腺淋巴瘤,延迟期持续强化,腮腺混合瘤趋均匀。

表1腮腺恶性肿瘤、混合瘤、腺淋巴瘤

肿瘤类型例数 平 扫(Hu) 动脉期(Hu) 门脉期(Hu)

腮腺混合瘤2934±867±1781±18

腮腺腺淋巴瘤2343±2.598±1575±20

腮腺恶性肿瘤1842±975±2179±17

3讨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快速扫描,可以行多期扫描,来区分血管与肿块的关系,以及肿块的血供情况,通过多方位三维重建可显示腮腺肿块与临近组织器官的分界。多期动态扫描的要点是确定延迟时间、造影剂总量,注射速率。我们采用触发扫描可以很好的跟踪到动静脉期的肿瘤表现,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血管和软组织间的对比度。

肿瘤的强化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肿瘤血管化程度:如血管的大小、数量、病理新生血管、组织学细胞类型、组织构成比率等,扫描参数的选择也影响强化类型[1-3]。本组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明显强化达98Hu,延迟期下降20Hu左右,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及腮腺腺淋巴瘤,相差约20~30Hu,而延迟期强化有所增加,与Choi[1]和Yerli[4] 等的研究观点相同。腺淋巴瘤与其他腮腺肿瘤相比,容易囊变,而恶性肿瘤常伴有坏死灶。这些囊变与坏死灶在动脉期表现为瘤内低密度影,延迟期低密度影无明显变化。而部分腺淋巴瘤在动脉期也可出现瘤内低密度影,这些低密度影在延迟期会进一步强化。所以,腺淋巴瘤动脉期瘤内局灶性低但腮腺混合瘤早期表现结节样强化,延迟期密度趋均匀,腮腺恶性肿瘤由于中心坏死区不均匀强化并且恶性肿瘤边界欠清晰,与邻近组织有粘连,增强后密度值的变化可对腮腺肿瘤中的恶性肿瘤、混合瘤及腮腺腺淋巴瘤进一步鉴别;腮腺腺淋巴瘤早期明显强化的特征明显有异于其他腮腺肿瘤,可作为鉴别要点。

总之,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为腮腺肿瘤的良恶性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Choi DS, Na DG,Byun HS,et al. Salivary gland tumors:evaluation with tow-phase helical CT[J].Radiology,2000,214(2):231-236.

[2]Takashima S,Noguchi Y,Okumura T,et al. Dynamic MR imaging in the head and neck.Radiology,1993,189(3):813-821.

腮腺肿瘤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治疗方式。 方法:对我院1979年~2005年收治的273例腮腺肿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病理学分类,其中良性肿瘤214例,恶性肿瘤59例,所有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对恶性肿瘤术后酌情放疗。 结果: 273例腮腺肿瘤经手术治疗,5例良性肿瘤及17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暂时性面瘫75例,涎瘘12例,耳颞综合症59例,1例出现角膜干燥症。 结论:腮腺肿瘤的首次治疗方式很重要,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 腮腺肿瘤 治疗方式 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集1979~2005年在我院经手术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腮腺肿瘤273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114例,男女比例1.4∶1;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9岁,平均年龄42.7岁;20~7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为89.4%(244/273)。良性肿瘤214例,恶性肿瘤59例。本组病例中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超过13年。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就诊时主诉为耳垂附近包块逐渐长大。其中15例出现局部疼痛,术后病理诊断13例为恶性肿瘤,2例为多形性腺瘤合并感染;12例出现面瘫症状,其中2例同侧颈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分型为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和未分化癌;1例患者以咽侧膨隆影响呼吸和吞咽就诊;1例以面神经麻痹就诊,多次治疗无效果,后CT检查面神经主干部位有0.5cm肿瘤。

手术方式:①腮腺良性肿瘤均采用腮腺耳后颌下区“S”型切口,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切口可适当调整。在214例良性肿瘤中,行肿瘤加腮腺浅叶区域切除67例,浅叶切除141例,腮腺全切6例,所有手术均保留面神经,可疑病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确诊。②腮腺恶性肿瘤的“S”型切口以完全暴露腮腺和肿瘤为原则,颈部的切口根据手术的需要设计。在59例恶性肿瘤中保留面神经45例,14例切除受累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所有病例均有冰冻切片证实。

结果

273例患者手术后肿瘤复发22例,5例良性肿瘤均为多形性良性肿瘤,再次手术未见复发;17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4例行二次手术,2例放弃治疗,1例远处转移改行化疗。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75例,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大部分在10~14天恢复,其余都在半年内恢复。术后出现涎瘘12例,经过加压包扎及小剂量放疗,均获治愈。出现耳颞神经综合症59例,大多患者都可忍受。1例出现角膜干燥综合症,建议到眼科治疗。

讨论

(1)我们用传统术式治疗147例腮腺肿瘤,术后5例复发,浅叶后下极3例,瘤直径大于4cm;深叶肿瘤2例。从复发的病例分析,越靠近深叶、体积越大的腮腺肿瘤的术后复发的几率越大,对这类肿瘤手术还是应该遵循传统术式。腮腺浅叶区域切除治疗67例腮腺肿瘤,术后无复发病例。我们认为肿瘤的复发和手术方式无关,而和肿瘤的大小、位置有关。另外,术中应保护好瘤体,以免包膜破裂导致术后复发。对复发的肿瘤可适当扩大切除区域,以减少肿瘤复发和恶变的机会。

(2)腮腺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大多采用保留面神经的瘤体加腮腺全叶切除术,术后酌情放疗杀灭术中可能残存的癌细胞。2例术前考虑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行原发灶及颈淋巴清扫术后进行放疗,1例直到现在健在,另1例术后4年死于全身转移。经综合治疗5年随访生存率71.2%(42/59)。12例肿瘤合并面瘫的病例,手术按照无瘤原则,切除了粘连受累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术后局部未见复发。丁鸿才等认为恶性肿瘤切除解剖面神经后,加用液氮冷冻,是彻底消灭癌细胞保留面神经的有效方法。我们遇到1例黏液表皮样癌的患者,术前无面瘫症状,术中见瘤体和面神经粘连,解剖面神经后切除瘤体,局部加用液氮冷冻,保留了面神经,术后2年局部未见复发,该方法对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指导意义。

(3)腮腺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面神经损伤,本组261例保留面神经的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75例,多为颊支和下颌缘支,可能和手术者的操作有关,习惯从面神经分支向主干解剖摘除肿瘤和腺体,反复牵拉面神经造成损伤。我们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决定解剖面神经的方式,也可从主干向分支解剖,不应一律从分支向主干解剖。复发肿瘤再次手术病例面神经损伤明显高于首次手术,主要是由于复发肿瘤与周围组织及面神经粘连,解剖时容易损伤面神经。

(4)腮腺手术后涎瘘的形成主要是由残余腺体造成,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本组发生率为4.4%(12/273)。我们预防涎瘘的主要措施是:①术中彻底缝扎残余腺体;②术后伤口加压包扎10~14天。③饮食以清淡为主,进食前半小时口服阿托品抑制涎体分泌。对于涎瘘不愈合者,可行局部放疗使残留腺体萎缩。

(5)本组273例中腮腺肿瘤发生耳颞神经综合症59例(21.7%),主要出现在腮腺咬肌筋膜外解剖面神经后,行腮腺浅叶或全叶切术后的患者。改用对腮腺良性肿瘤在腮腺咬肌筋膜内面神经解剖,耳颞神经综合症发病率明显降低,考虑腮腺咬肌筋膜起了屏障作用,阻止了支配腮腺分泌的副交感神经与促使汗腺分泌的末梢发生错位愈合。

(6)角膜干燥综合征的发生主要和面神经切除后,眼轮匝肌丧失功能,术后未注意眼球的保护有关。

参考文献

1邱蔚六,主编 . 口腔颌面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5.

2马大权. 腮腺肿瘤治疗探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2):151-152.

3赵运流,高远.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17(1):72-73.

腮腺肿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腮腺肿瘤;癌;治疗学

腮腺癌占原发性腮腺肿瘤的30%左右[1]。选择合理的术式及术后综合治疗对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2]。对1999-2003年间手术和术后放疗并有随访资料的12例原发性腮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例腮腺癌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26~73岁,平均45.6岁。自发现肿瘤到就诊时间为2~6月。临床表现早期为无疼性肿块,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肿块固定、疼痛、麻木、面神经瘫痪、肿瘤表面溃烂、区域或颈淋巴结肿大等。本组病倒中肿瘤固定5例,疼痛或麻木感者3例,面瘫者3例,颈淋巴结肿大者4例。临床分期参照国际抗癌协会恶性肿瘤TNM分期标准,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4例,Ⅳ期4例。病理类型中黏液表皮样癌2例,混合瘤恶变3例,腺样囊性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腺癌1例,状囊性癌1例,肌上皮癌1例,鳞癌1例,未分化癌1例。

1.2 治疗方法 12例全部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行腮腺浅叶切除3例,腮腺癌根治(包括腮腺深叶,受侵的周围组织及面神经)4例,腮腺癌联合根治5例。上述患者术后均辅以放射治疗,放疗剂量40~60Gy,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

1.3 治疗结果 本组12例中,患者存活3年者8例,5年者3例,10年者1例。

2 讨论

腮腺癌的治疗宜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可延长其生存期[2],腮腺恶性肿瘤单纯手术治疗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7.1%~75.0%,34.8%~51.6%[1],而术后放疗分别为53.7%~92.0%,44.7~90.0%[2,4]。我院以往往资料显示,单纯手术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42%和21%,手术加术后放疗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48%和25%。说明放疗对延长其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腮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放疗。手术选择:腮腺恶性肿瘤首次选择合理术式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术前应根据B超、CT或MRI提示、术中所见及术中冰冻病理决定术式。①面神经的处理:取决于面神经是否受侵,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手术史有关。本组就诊时面神经瘫痪4例。其中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未分化癌各1例。腮腺癌侵犯面神经预示着肿瘤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病期较晚。本组病例对有肿瘤侵犯或粘连的面神经,低度恶性者则切除受侵的分支或总干;高度恶性则行总干切除至茎乳孔处离断;②切除范围:随访中行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复发2例,因此腮腺恶性肿瘤主张行腮腺全叶切除,这样可以避免术后腮腺积液和涎瘘形成,减少复发。对遗留死腔较大者,可采用胸锁乳突肌充填修复。对于复发性腮腺癌、临床Ⅲ、Ⅳ期,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病理分化较差的低分化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状囊性癌及局部侵袭力较强的腺样囊性癌均应行包括面神经及周围组织在内的腮腺根治术;③颈淋巴结转移的处理:本文经术后病理证实颈淋巴结转移8例,均为农民(或为民工),与患者对病情不重视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对术前病理诊断明确或高度可疑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颈清扫术;对伴面瘫、疼痛、肿块固定及复发性腮腺癌,尤其是低分化腺癌、鳞癌、状囊性癌等转移率较高的病例,均应行选择性颈清除术。术后放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认为腮腺癌术后放疗对控制局部和区域复发、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2-5]。对腮腺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对提高生存期至关重要。本文资料显示,腮腺癌的预后与病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与否及是否复发等因素有关。临床分期愈晚预后愈差;病理类型以肌上皮癌及混合瘤恶变预后较好,其次为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以腺癌、鳞癌、状囊性癌及未分化癌为差。本组病例中有颈淋巴结转移者没有1例存活5年的,说明颈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差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本文资料均为初治病例,有文献报道[1,3]是否复治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因此首次手术彻底与否对预后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卫生局.医药科技进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532,536,542.

[2] Spiro RH, Huvos AG, Strong EW. Cancer of the parotid: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288 primary cases. Am J Surg, 2005,11(2):452-459.

[3] Gorden AC, el-Bnaggar AK, Morrison WH, et al.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m alignant tumors of the parotid gland.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1,41(1):79-85.

腮腺肿瘤范文第5篇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是头颈外科常见疾病,以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最为常见,多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1-4]。因肿瘤的病理性质及毗邻关系,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目前皆推崇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式,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为手术成功及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保障。

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首发腮腺浅叶良性肿瘤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22~56岁,平均46.2岁。发现肿瘤时间最短2周,最长4年。肿瘤病理学分类:多形性腺瘤32例、腺淋巴瘤20例、嗜酸腺瘤3例、基底细胞腺瘤3例。术前常规行穿刺病理检查,检查符合良性肿瘤特性,腮腺CT扫描提示肿瘤直径≤3.0 cm,其中32例术中再增加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肿瘤。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30例,传统术式的腮腺浅叶切除手术28例。两组患者随访0.5~5年,从伤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等方面比较,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在伤口平均长度、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而且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判别。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腮腺乳头丰满,挤压患侧腮腺,导管口流出清亮液体。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的心理问题包括:(1)部分病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病人由于美观原因术前不愿意多剪头发;(2)担心手术切口瘢痕使很多人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3)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担心手术后出现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全等后遗症。针对以上问题,与患者进行交谈,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向患者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案,介绍如何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同时还可以让病房内已行手术正在恢复的病人现身讲解,使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

2.1.2 术前准备

(1)用朵贝尔氏液漱口,每日3次,保持口腔清洁;(2)有慢性腮腺炎者需要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炎症;(3)术前严格术区备皮,彻底清洗头发,术前1日剃头,观察有无皮炎、毛囊炎等皮肤感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备皮范围:以耳垂为中心,半径为6~8 cm的圆形区域;(4)术前晚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对难以入睡的患者给予安定5 mg口服,以保证睡眠良好。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1)床边备好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协助病人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2)呼吸困难者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的改变;(3)全麻病人回病房后要进行心电监测。

2.2.2 引流管的护理

(1)术后让病人取半卧位,头扭向患侧,以利于引流。避免低头、弯腰,避免头部向健侧扭转;(2)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负压引流球是否处于负压状态,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3)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每间隔24 h用50 mL的注射器抽出负压球内引流液,以便准确测出引流量。在正常情况下,第1天引流液(<80 mL)为鲜红色,第2天引流液(<20 mL)为淡黄色,引流量少于20 mL即可以拔出引流管,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2.3 并发症的护理

2.2.3.1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腮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由手术过程中切断或牵拉面神经所致,故术后要观察患者有无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皱眉、闭眼、鼓腮不能等症状,遵医嘱可采取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如:(1)按医嘱给予维生素B12、维生素B6肌肉注射;(2)术后前3 d使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3)必要时手术2 w后开始局部热敷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治疗。

2.2.3.2 涎瘘

涎瘘也是腮腺手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开始表现为术区皮下聚集液体,如没有及时妥善处理,则形成瘘。防止涎瘘应做到:术后伤口加压包扎;从手术当日起,餐前15 min遵医嘱给予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连续1周,抑制腮腺分泌,预防涎瘘形成。观察伤口敷料渗液、渗血情况,发现敷料较湿时应及时更换并加压包扎;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等;嘱患者禁食酸性、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2.2.3.3 耳前区麻木

有部分病人腮腺切除术后,会出现耳前区麻木,故术后用手触摸病人耳前区,询问其有无麻木等异常感觉,并向患者解释引起并发症的原因,随着时间的延长,一方面逐渐适应,另一方面感觉神经末梢可以再生,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2.2.4 手术切口护理

(1)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松紧情况及有无渗液、渗血,加压包扎有无松动,保持伤口干燥;(2)引流液少于20 mL时拔出引流管,继续加压包扎,消灭死腔;(3)皮肤创口术后5~7 d拆线。

2.2.5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水6 h, 7 d内半流质饮食,每餐进食前15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以利吞咽。注意通过饮食调理,保持大便通畅。

3 出院指导

注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出院指导。需特殊交代的是术后3~6月可出现Frey’s综合症。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这可能与手术中刺激神经、术后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及瘢痕粘连等因素有关。应指导患者注意饮食,禁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刺激,其肿胀消退即可恢复。同时要保持切口皮肤干燥,定期随诊;部分患者并发面神经麻痹症状,告诉患者局部热敷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治疗,绝大多数半年后可以恢复。

参考文献

[1] 俞光岩,马大权,柳晓冰,等.腮腺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6):372-374.

[2] Witt RL.Facial nerve function after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an 11-year review [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9,121(3):210-215.

相关期刊更多

肿瘤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中国民间疗法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