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主权货币

超主权货币

超主权货币

超主权货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超主权货币

从理论上讲,为保持全球金融稳定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其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有序;

第二,其供给总量应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

第三,这种调节必须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

基于此2009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上提出了超主权国际储蓄货币的概念,在6月结束的金砖四国会议也提到了超主权货币。近日来,超主权货币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

超主权货币是指一种与国家主权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而所谓国际储备货币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国际通用的货币资金;是一国政府为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能随时动用的用于对外支付或干预外汇市场的一部分国际清偿能力。

许多人或许觉得“超主权货币”离我们很远,然而实际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便是这样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其亦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特别提款权的创立经过了一个长时间的酝酿过程。60年代初爆发的美元第一次危机,暴露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重大缺陷,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一国货币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从60 年代中期起,改革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64年4月,比利时提出了一种方案:增加各国向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而不是另创新储备货币来解决可能出现的国际流通手段不足的问题。基金组织中的“十国集团”采纳了这一接近于美、英的比利时方案,并在1967年9月基金组织年会上获得通过。由此可见,“特别提款权”发挥着类似于“超主权货币”的作用,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的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并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因此,其在使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弗兰克尔说,“特别提款权”最多也就是国际货币领域的世界语,根本就得不到使用。

60年代的美元危机为特别提款权的创立提供了契机,而如今此次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否会为“超主权货币”的设立提供一个条件?哪国能够担当如此重任?由于与欧洲诸国相比,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因此,下文作者将从这四个国家入手,以分析“超主权货币”实现的可能性。

“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的由来

“金砖四国”(BRICs)一词最早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其中: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BRICs合计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六大工业国(G7中除去加拿大),这样,到2050 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高盛的这份经济报告,使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由此“金砖四国”的称谓便风靡世界。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金砖四国”在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债务和赤字规模等宏观经济指标普遍较好,同时他们也具备足够的储备资金和强有力的国内需求藉以保障各自应对危机的措施得以落实。因此以中俄印巴领衔的“金砖四国”有望比主要发达经济体更早地摆脱危机,并迎来危机过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以上可知,四国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实力,但凭借四国的实力,能否将超主权货币由理想变为现实。在下文中我们将从现实因素着手,以分析超主权货币实现的可能性。

首先,从经济因素角度来分析超主权货币实现的可能性

综合国际经济权威机构的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2007年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3/4,“金砖四国”的中、俄、印三国都是“大户”。新兴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已由1990年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金砖四国”中除中国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外,印度经济发展十几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2007年高达8.9%。此外,中、印已成为全世界投资最具吸引力的三个国家中的两个。俄罗斯经济近7年来也保持了高速发展,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8%,黄金外汇储备达4048亿美元,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巴西发展相对稍慢一些,2007年经济增长也达4.4%。目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印度仍将经济增长锁定在9%,其经济实力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有专家指出,以中俄印巴领衔的“金砖四国”有望比主要发达经济体更早地摆脱危机,并迎来危机过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因在于“金砖四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债务和赤字规模等宏观经济指标普遍较好,同时这些国家具备足够的储备资金和强有力的国内需求来保障各自的应对危机措施得以落实。

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经济总量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位,四国与美国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四国人口中中印两国人口基数较大,所以尽管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从人均而言与美国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单从经济实力而言,四国仍不具备同美国抗衡的实力。此外,据统计,“金砖四国”总共持有2.8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为最大持有者。所以如果这时抛出完全跟美元并行的超主权货币,将有损四国现存的利益,因此,现在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这个问题显然并不现实。

其次,从政治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

除上述经济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很多复杂的因素影响超主权货币的建立。在金砖四国中,与美国关系最为疏远的是俄罗斯,最近的是印度,不论怎样,各个国家都与美国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除此之外,“金砖四国”是多边合作组织,各国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冲突。例如,在“金砖四国”之间,贸易争端普遍存在。巴西与俄罗斯和中国都曾就市场准入发生争端,它在多哈贸易谈判中寻求农业贸易完全自由化的策略,也因印度坚持保护本国大米种植者而受阻。同样,政治对“金砖四国”所起的离间作用与凝聚作用不相上下。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比邻而居,均为核国家,而巴西不是核国家,位处另一块大陆,与俄罗斯几乎没有贸易往来,与印度的贸易也少得可怜。与此同时,中印大片边境地区仍存在争议,双方均在边境派重兵驻扎,也因边境纠纷爆发过几次战争。中俄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还打过好几场边境战争,经过几十年努力,才使两国关系改善。尽管印度也主张跟中国的合作,但在很多方面,中印其实是存在着冲突的可能的,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一些举动对中国也并不是一个善意的信号。放大而言,在四国内部也并不太平。然而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求四国对全球的影响必须足够大,其次要求四国可以相互团结以合作,另外还要求四国有足够的建立与美国平行的经济体制的决心。从上述可知,前两个因素并不具备。

最后,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前文提到,建立超主权货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四国需要有建立一个与美国平行的经济体制的决心。然而四国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四国此时抛出超主权货币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近半年来,美国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美元贬值,从而使得各个国家所持有的资产大幅缩水。“金砖四国”的利益也遭到了损害,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四国提出了超主权货币,其深层次的目的是在向美国发出一种信号,一种诉求的信号。其带有某种程度的威慑作用。旨在提醒美国和发达国家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态度,维持美元和美国国债市场的稳定,控制通货膨胀,让世界经济避开美元陷阱,恢复稳定增长,在稳定中逐步实现世界货币结构的转变。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金砖四国”提出超主权货币的真正意图很可能并不是要马上建立一个超主权货币,而更多的是要警示美国。因此,从上述分析可知,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从四国经济实力,四国的意图还是现实状况来考虑,超权储备货币只是一个理想,而不是一种的状态。除此之外,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当前的全球金融问题需要所有国家的合作,这种合作不能是排它的,也就是说,不能单纯指望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的合作,同时也不能指望新兴经济体之间建立一个货币同盟,把美国排除在外。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实力牢牢操控着全世界的货币话语权,独享美元垄断背后创造的巨大经济利益。美国通过过度消费累积的经常项目逆差同亚洲新兴市场、石油输出国的过度储蓄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形成了国际收支失衡下的全球资源错配。在极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下,美国进一步通过向全世界举债虹吸全球资源和财富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同时借助美元的输出和贬值减轻外债负担,向全球转嫁风险和损失,资本的加速扩张推动了资产价格的膨胀,也掩盖了有效需求不足和实体经济产能过剩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最终,随着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流动性规模急剧收缩,美国信用体系很快陷入崩溃边缘,积重难返的信贷风险引发了一系列银行危机、信用危机以及债务危机,并迅速波及到了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可以说,这场危机的爆发是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内在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必然反映,也是历史上美元通过霸权地位影响世界经济周期的又一次缩影。以美元霸权主义为核心的不合理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其严重的弊病和对世界经济的危害性,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因此不对现行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世界还将回到不合理不公平的经济秩序之中,世界金融与世界经济还将处于美元经济体的衰退和动荡的严重威胁之下,各国的金融货币政策也还将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严重影响,甚至控制之中。不改革现行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未来世界经济一定不能走出周期性衰退的规律性的怪圈。改革不合理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建立超主权的世界货币,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有远见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共识。因此,从长远来说,改变美元的霸权地位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更加符合“金砖四国”的利益,结束美元的垄断地位,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超主权货币范文第2篇

摘要:金融危机后,周小川行长关于建立超货币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用超货币代替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可以克服当前货币作为货币的内在风险和缺陷。但是,建立超货币存在着许多现实困难,比如超货币的选择以及其发行机构,这些实际问题决定了超货币在近期内不可能实现。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或许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超货币SDRIMF多元货币储备体系

一、对于超货币的探讨

金融危机之后,周小川行长认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须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他提出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同时能够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超货币,从而克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同时他认为特殊提款权SDR具有超货币的特质,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特殊提款权的发行,逐渐将特殊提款权演变为一种超货币。

周小川行长关于建立“超国际储备货币”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不少学者的赞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一直以来就呼吁改变目前以单一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认为对全球体系而言,将储备货币建立在依赖美国经济信心的单一货币基础上是不妥的。我国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

超货币不仅能够克服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要建立这样一种超货币,却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超货币的选择以及由什么来发行超货币。

(一)SDR的缺陷

周小川认为SDR具有国际储备货币的特征,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使之成为超货币。但是SDR的内在缺陷限制了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最早出现于国际金本位时期。在金本位下,各国货币以黄金作为后盾,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各国可以自由铸造黄金,这样金币就成为了可以自由流通的第一种国际货币。金本位之后,英镑成为国际货币。英镑之所以能成为货币,是以英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由于英国的黄金储备丰富,币值稳定,各国货币纷纷与英镑挂钩,并愿意将英镑作为储备货币。而当英国的经济实力削弱之后,英镑的国际地位也随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美元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从国际货币的发展来看,它们都是先在一国内充当法定货币,执行货币职能,然后才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种货币必须经过市场的考验,被各国自愿接受,才能确立其国际地位,成为国际货币。而SDR既没有黄金的内在价值,也没有像英镑、美元那样作为一国货币流通的历史,它只是在特殊环境下为了弥补美元的不足产生的,因此SDR不具有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

当初IMF之所以设立SDR,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特里芬难题,解决美元清偿力的不足,同时为了拯救濒临崩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说,是想通过发行SDR来作为对美元不足的弥补,缓解美元危机,因此美国才会支持SDR的发行。而如果IMF想通过夸大SDR的发行使之替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话,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关注,美国也是绝对不会允许SDR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的。而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讲,他们也没有发行SDR的动力。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储备货币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日元、欧元等货币也应经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发行SDR已无好处。因此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势也不利于SDR的发展。

要想扩大SDR的作用,提高SDR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必须要扩大SDR的使用数量和范围,为此IMF也曾经做出过努力。例如IMF允许成员国之间不需要经过基金组织的批准就可以进行SDR的交易,交易的目的也不再限制为调整国际收支。另外SDR的使用范围也被扩大了,可以直接用于远期业务、信贷、担保等,但直到现在,这些用途还没有被使用过。

要增加SDR的使用数量,必须首先增加对SDR的需求。而SDR得内在缺陷使得各国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其主要原因在于SDR只是个成员国在IMF的一种记账资产,并不能用来国际贸易的支付和结算。由于SDR长期不流通,已经失去了作为货币的基本的支付和结算功能。因此,不能结算的SDR,是不可能在国际金融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各国政府也必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而宁愿接受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

(二)IMF的弊端

超主权货币范文第3篇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本位制时代。在金本位制下,英镑是最重要的货币,各国间的贸易都用英镑来进行支付和结算。当时的英格兰银行则相当于世界的中央银行,其贴现率的调整影响了国际资本的流量和流向。其它国家通过利率政策来应对英格兰银行贴现率的调整。对那些金融系统完善的国家来说,能够通过利率调整获得政策空间,但金融系统脆弱的国家则只能被动应付外部的货币冲击。另外,金本位制受到黄金产量及分布不均的极大限制。黄金在世界上的存量已经赶不上20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制无法摆脱被放弃的命运。随后,国际货币体系向金汇兑制过渡。在金汇兑制下,由于英美两国的经济是当时最强劲的,货币最为稳定,故只有这两种货币能够与黄金兑换。由于其它国家通过降低本国的汇率以获得出口贸易的增加累积了大量外汇,然后把大量外汇兑换成黄金,就给英镑带来很大的压力。英格兰银行被迫提高贴现率。其它国家又继续将英镑兑换成美元后兑换黄金,仅1931年9月到10月美国就损失了7.55亿美元的黄金。①美国不得不提升贴现率,加深了1929年以来的经济情况的恶化。金汇兑制被认为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过渡性阶段。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出现使国际货币体系走向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实行的是黄金———美元本位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二者的汇率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浮动。居民也不能再兑换黄金,只有各国政府才能对黄金进行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还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办银行的出现,使全球货币管理逐渐走向有组织领导与协商的方向。这一体系由于70年代石油危机对美元的冲击,美元宣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瓦解。②1976年1月,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金斯顿签署了《牙买加协定》,由此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束,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式确立。牙买加体系下,各会员国可以根据自己国内的情况选择实行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同时,黄金实行非货币化,只是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任由私人或政府买卖。牙买加体系下美元仍然拥有霸主的地位。美元占了各国官方外汇储备的64%,在国际债券的发行中比例约为50%,全球外汇交易和贸易结算则高达70%。美元充当国际储备货币使其在对外债务问题上不受任何约束。同时,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最后贷款人,不能保证国际货币的流动性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水平上。这些矛盾也就为经济动荡埋下了祸根。③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1.特里芬难题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中的一个根本矛盾。如果一国货币作为世界上各国的储备货币,则这一货币会被要求向外输出,这样就会造成该国贸易的进出口不平衡,产生巨额的贸易赤字。贸易赤字则又会降低该国货币的信用。但是它国对该货币的需求又继续再增加,贸易赤字难以避免。如此,矛盾循环往返难以解决。目前的牙买加体系下,美元就是充当了这样一种货币角色。美元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最重要的国际储备与结算支付货币。美元以这样一种国际货币的身份出现在国际金融中,就天然地具有了全球范围内的铸币税。所以美国可以根据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来印刷美元,如果美国不加以自我约束,以自己的利益为上,则会对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旦美元大量流入市场,则会造成流动性过胜,美元会贬值,而大量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是以美元计价,这就会造成巨额的损失。

2.国际收支平衡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另一重大缺陷。自90年代以来,随着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出现,国际收支就一直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各新兴经济体通过调整产业促成发达的国际贸易出口,创造了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值。如中国,2008年的国际收支盈余占到了GDP的9.4%。而反观美国,国际贸易一直都是巨额的赤字,国际收支亦然。美国的国际收支一直在其GDP的比重中以负值出现。对于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来说,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本位制并没有创造一个有效的调节机制。美元作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结算货币、支付货币,使大量国家选择美元以防范金融风险和作为外汇储备,这些对美元的需求又使美国可以保持贸易赤字和资本赤字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因此,国际贸易收支的不平衡难以消除。

3.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另一缺陷是对流动性资金管理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权力难以授予和行使、作用难以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避免一国的国家经济动荡;世界银行主要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的贷款以保证各国经济运行的稳定。但是在实际中,两个组织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稳定国际货币的职责,却没有工具能保证这种能力。另外,它有责任对有经济困难的国家提供药方,但往往要么见效太慢要么太猛。总体说来,两个组织对流动性资金的管理在目前的货币体系下难以达到最优的使用。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选择国际货币体系的以上缺陷影响了国际经济的健康运行,有进行改革的必要。以下是两种在当前可选择的两种改革方案:

1.可发展特别提款权作为超国际储备货币。某一货币想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该货币应该具有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流通作用、支付作用、结算作用、价值尺度的作用、贮藏作用。其次,该货币的发行数量要能够做到可控,这就要求要有一个支撑和制衡的机制。第三,超国际储备货币要能够有长期保持币值稳定的能力。目前,特别提款权的功能比较有限,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作为国际储备资产,但是在各国的储备比例中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个是在小范围内作为支付清算手段,基本上只具有计价和贮藏功能,由于其供应数量有限不能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第三个是作为紧急救援工具使用。总体而言,要想让特别提款权转变为国际储备基金,需要有许多改革。首先,需要有一个超的国际组织来领导发行特别提款权。目前特别提款权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的组织下发挥作用,那么,国际货币基金就应该只有从现在的一个政策协调的组织变为一个超的组织,才能独立地对特别提款权的发行、流通进行决策。只有真正摆脱美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才可能使特别提款权有最后的权威,而不是牺牲给某一国的势力。其次,在关于控制特别提款权的发行数量方面,可以考虑通过外汇储备来作为发行准备。第三,既然要求超国际储备货币要能够长期保持稳定,那么如何确定其币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目前的特别提款权是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加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样的篮子货币结构已经变得狭隘。所以,特别提款权的篮子货币需要重新评估和加权。另外,回到固定汇率制度才能使得特别提款权的币值实行的真正的稳定。④

2.多元化国际货币储备体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会的推测,预计到2020年,北美、“欧元区+英国”、“金砖四国+日本”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在全球GDP总量的份额将分别为:20%、21%、31%。这意味着世界将变成由力量相当的三极组成。北美经济区是传统的经济强区,美元将继续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欧洲地区也是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欧元使其在政策统一,将是国际货币储备中的重要一极。东亚经济也逐渐成长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力量。2000年5月6日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达成了《清迈协议》,旨在促进东亚货币合作和亚洲货币基金的形成。《清迈协议》签订促成了东亚国家间的一系列合作成果,为东亚建立强大经济体打下基础,从而可以实现国际化的货币。

超主权货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意义及基础

就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迫在眉睫。各国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各国用于国际收支结算和防范金融风险。如果外汇储备风险加大,外汇储备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同时本国金融安全也相应降低。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约2万亿美元,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美国国债、机构债、非货币资产和保证金存款、一般性存款,规模和风险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从当前的国际货币市场和期货市场看,国际外汇市场汇率的变化,因各国货币政策的变化、汇率的变化变得反复无常:国际期货市场的中短期风险,因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以及投机性“热钱”的入市和撤离而不断加大.为了适应当前的国际经济与金融环境,避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被动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迫在眉睫。

人民币国际化有其现实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影响力的提高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已经在周边一些国家获得了一定的威望,并在某些国家区域性实现了事实上的流通。在蒙古、柬埔寨、老挝、越南、尼泊尔等国家,由于本国货币疲软.日元形象不佳,美元遥不可及,人民币成了流通性和接受度最高的货币,受到这些国家的追捧。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边境贸易支付结算。在东南亚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已有“小美元,,之誉。通过旅游、劳务输出等渠道,人民币现钞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的货币兑换市场.人民币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流量和存量。在我国港澳地区,人民币的可接受度更高,流通领域也非常广.

此外,离岸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也已在香港设立。自2007年6月开始,内地有多家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2008年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明显提速。一是中国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阿根廷等6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二是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三是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四是国务院已经确认人民币跨境结算将在香港展开试点,于2009年4月8日推出了第一批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结算城市,包括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城市。人民币国际化看似指日可待。

超主权货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货币 ; 国际投资货币 ; 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23-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05

一、引言

当今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一个在西方国家眼中人口众多的贫穷大国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大国。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45%①,中国经济快速赶超发达国家。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于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根据Maddison 的计算[1],到2015年中国经济将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贸易的角度说,中国于2010年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并且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进口国。这种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也必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有所反应。因此,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政治家和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道路遵循一定的规律: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2]。 从2009年开始,人民币采取了三大战略加速国际化进程。一是鼓励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二是努力把香港建设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以加强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职能;三是努力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贸易货币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人民币已经广泛地用于边境贸易,但鉴于边境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份额极小,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使用并没有显著地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2009年7月开始实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标志着人民币贸易化的全面启动。根据规定,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为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取得资格的企业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并在条件成熟时,为境外企业提供贸易融资。但最初的境外试点地域范围暂定为中国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虽然对境外地域仍有一定限制,但清楚地表明了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决心。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扩大至20个省区市,且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之前的港澳、东盟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另外,涉及企业的数量由最初授权的365家企业扩大至2010年6.7万多家。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步伐,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扩大至全国范围。2012年3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广至所有进出口企业。至此,人民币的贸易结算范围不再受地域与企业性质的限制。回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实施的过程,我们发现仅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中国政府已经完全解除了人民币结算在贸易领域的限制。

除取消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限制外,中国央行还通过与其它贸易伙伴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来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2011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协定,中俄本币结算从边境贸易扩大到了一般贸易,并扩大了地域范围。2011年12月,中日两国均表示要促进人民币与日元在两国跨境交易中的使用。2012年3月29日在德里峰会上,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五国共同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多边本币授信总协议》和《多边信用证保兑服务协议》。根据协议,金砖国家将用各自货币结算和支付相互间贸易和投资,逐步减少对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依赖,使各国外汇储备趋于多元化。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人民币贸易结算货币初见成效。2010年第四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3090.26亿元。2011年的第二季度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一直在5000亿元以上。从相对数值来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0.7%增长到2012年第一季度的10.7% (见图1)。汇丰银行指出,2013年至2015年,中国与新兴市场的双边贸易将有一半使用人民币结算[3],人民币很有可能超越英镑和日元成为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汇丰银行通过对世界上21个市场的60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进一步指出,东南亚有16%的企业希望未来6个月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了日元(7%)和英镑(3%),在大中华地区、印度、中东和北非地区,也得到相

同的结论。对于大中华地区,希望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企业达45%,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欧元(27%),人民币有希望成为该地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结算货币[4]。

三、人民币:国际投资货币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使用程度决定某国货币能否够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当今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虚拟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取代货物贸易成为左右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之下,所有国际货币的发行国都拥有影响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其货币也都无一例外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大量交易。对于人民币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还相对落后,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正在进行中的金融改革都预示着中国很可能成为下一个金融强国[5],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必将以金融市场为依托。因此,在人民币进行贸易化的同时,中国也试图把香港打造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借此来吸引国际投资者,以加强人民币的金融投资功能。

人民币国际化起步于贸易,但在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的状况下,单纯的以贸易为依托的国际化策略将把中国带入到两难困境。一方面,随着人民币结算在贸易领域的扩张,国际金融市场上必然形成人民币的长期头寸,如果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对外国投资者关闭的话,在国际上形成的人民币沉淀将无法找到相应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势必大大降低人们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反过来又会影响人民币的贸易结算功能。另一方面,如果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过快,频繁、大量的国际资本进出又会损害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届时,人民币国际化有可能面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遭遇过的情况,随着金融泡沫的破裂,货币的国际化战略将以失败告终。

面对这种两难处境,把香港打造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则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第一,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联系持续增强,这为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提供了基础条件。第二,200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并于同年开始实施“香港自由行”,使得香港成为大陆居民观光与商务旅游首选目的地,人民币已经几乎被所有香港商家所接受。第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和良好的法律环境,这些都有利于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创新。第四,在“一国两制”框架之下,香港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一种在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方面的良好合作机制,这有利于中国对资本账户的管理和逐步开放战略的实施。考虑到上述优势,香港就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首选。

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战略于2004年启动。根据规定,香港居民可以申请人民币个人账户办理存款、汇款和兑换三项业务。但通过存款帐户的兑换每天不超过等值2万元人民币,现钞兑换每人每次不超过等值6000元人民币。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了第一支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中国政府首次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香港离岸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从2010年开始,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建设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步伐开始加快。一是中国取消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地域限制,香港作为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二是中银香港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新修订的《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取消了对香港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账户和提供相关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按规定通过香港的商业银行进行支付和汇兑业务。三是2011年8月宣布启动RQFII机制,即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两百亿元人民币。这些措施的颁布意味着,香港将会逐渐成为境内外人民币环流机制的中心。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香港的银行系统沉淀了大量的人民币存款①。截止到2012年4月份,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经达到5.5亿元人民币,是2004年的617倍。人民币存款已经占到香港外汇存款的20%,成为继美元之后的第二大外币(见图2)。

为了使香港这一人民币蓄水池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必须具有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来吸引国际投资者才能提高其流动性。鉴于这方面的需要,中国大陆和香港政府携手合作共同建设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从2007年第一支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以来,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无论总额或支数都大幅上升。2011年全年,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达一千多亿元,是2007年的10倍(见图3)。根据最新的发展形势来看,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规模仍然会继续扩张。第一,参与者(发行者与购买者)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并促进市场的成熟。从供给角度看,2010年大部分的人民币债券都是由大陆的金融机构和香港本地企业所发行,境外企业的发行额只占到10%。而到2011年,境外企业的发行额大幅上升,已占到发行总额的30%。从需求的角度看,人民币债券的购买者也越来越多元化。2011年一家欧洲的零售商所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其中一半多被国际投资者,尤其是投资基金所购买[6]。第二,2011年8月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国债有利于市场的发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还处于初始阶段,定期的国债发行有助于其他人民币资产的定价。第三,中国政府已于2011年宣布支持外商使用人民币在中国大陆进行直接投资。鉴于中国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国,并且很大一部分投资都是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这一政策的实施必将扩大香港人民币资金池,并且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鉴于以上事实,很多学者认为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规模还会不断扩张。到2013年底,其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至8500亿元[7]。

从美元的经验看,当非美国居民需要美元进行贸易结算或金融交易时,他们一般会偏向到欧洲美元市场上获得美元,而不是去美国本土金融市场。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元离岸市场的存在,美元不可能获得当今在世界经济中如此重要的地位[8]。对于人民币来说,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对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不只是因为在资本账户关闭、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一个庞大的离岸市场可以提供人民币的环流机制,避免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两难,而且还可以增强人民币作为金融投资货币的职能。

三、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方面,持有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遭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受困于美元流动性紧缺和世界贸易萎缩,世界各国签署大量货币互换协议以支持双边贸易与投资,并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以保障金融稳定[9]。为了摆脱美元的束缚,很多国家都开始进行储备的多元化,而人民币作为一种稳定货币则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共与18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①。在这些货币互换协议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与澳大利亚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签署此类协议,成为人民币进入到发达国家市场的第一步。随着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中国将会与其他一些国际货币发行国如英国、日本、欧元区、甚至美国签署此类协议。

尽管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但已经开始在国际储备中扮演一定角色。2011年9月5日,尼日利亚中央银行宣布把人民币纳入其国际储备当中②。同时,其他国家也考虑把人民币纳入其储备当中,尤其是韩国、蒙古、南非、马来西亚、泰国、委内瑞拉和巴西③。2012年底日本宣布将购买相当于100亿美元的中国国债,很可能也纳入其外汇储备中。到目前为止,尽管总量并不多,但各国这种持有人民币的强烈意愿预示着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储备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通过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还有另一种途径可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就是被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提出要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以来,人民币是否能够被纳入特别提款权就成国际上争论的热点问题[10]。法国作为2011年二十国集团会议轮值主席国认为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将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2011年3月的二十国集团南京峰会上,法国总统萨科奇在演讲中说:“难道现在不是时候考虑将新兴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比如人民币吗?谁能质疑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呢?中国已经成为经济、政治和货币大国”④。随后的《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宣言》声明:“SDR (特别提款权) 的组成应继续体现各种货币在全球交易和金融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SDR组成的评估应基于现有标准,我们将要求IMF进一步阐明这些标准。为体现货币随着时间推移的角色变化和特点,SDR的组成将在2015年甚至更早时进行再评估,而符合现有标准的货币才能进入SDR的篮子”。在戛纳峰会的新闻会上,萨科奇再次重申:“到2015年要重新审议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能够纳入新的货币。就像我曾提到的那样,考虑到中国已经表示会逐渐实现货币可兑换,人民币成为当然的候选货币”⑤。其实,早在戛纳峰会召开之前,这一提议已经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⑥。

但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提起的问题是中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还不是可兑换货币,因此不能被纳入到特别提款权之中。这一看似合理的说法其实并不正确。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来没有明确规定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必须是可兑换的,而是规定候选货币必须是“可自由使用的货币(freely usable currency)”。这也就是说这种货币必须大量应用于贸易结算与金融交易中,而且这一定义非常主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实,回顾过去就会发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把一些不可兑换货币纳入到特别提款权中来。实际上,“可自由使用的货币”这一概念是1982年才提出的,有些国家的货币虽然不符合这一规定,但仍然被纳入特别提款权中。即使是那些被公认的国际货币,在被纳入特别提款权时,其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仍然没有完全开放[11] 。

在1974年到1980年期间,被纳入到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相当多,而其中有些货币是不能自由兑换的,比如沙特阿拉伯里亚尔和伊朗里亚尔。另外,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即使其货币被纳入到特别提款权之中,但其资本账户仍然没有完全开放。比如,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日元从1974年以来就一直是特别提款权中的一员,但德国和日本直到八十年代初才开放其资本账户,法国则更晚些,直到1990年才取消对资本账户的管制。因此,可以看出资本账户的开放和货币的自由兑换并不是被纳入特别提款权的绝对标准,也就不能构成人民币被排斥在特别提款权之外的理由。

另外,是否被纳入特别提款权的标准也随着时间发生变化。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四个指标来评估一种货币是否能被纳入到特别提款权之中①。它们是:(1)在即期外汇市场的交易量;(2)在外汇衍生品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量;(3)存在市场化利率工具;(4) 外汇储备的构成。遗憾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没有对上述指标作出更明确的规定,这说明一国货币是否能够被纳入特别提款权最终是出于政治考量,而不是经济考量。退一步说,即使按照上述四条指标,人民币也有可能成为候选货币。人民币无疑已经满足第一项指标的要求,而且正在为满足第二项指标而努力。对于第三项指标,需要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来实现。对于第四项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留了很多可以操作的空间。因为它还提出了一条辅助指标,即持有该种货币作为外汇储备国家的数量。对此,人民币显然具有优势,因为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已经有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明确表示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当中,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扩大。在2015年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新审议特别提款权的货币构成时,人民币很可能将被纳入到其中。一旦进入到特别提款权,人民币将在国际储备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在必要的时候,相关国家可以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要求,把其手中的特别提款权兑换成相应的人民币,这显然会增加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

五、结论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使中国蒙受巨大的储备损失。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并要求人民币升值。因此,中国认为是摆脱美元束缚的时候了,而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国际货币。对于人民币是否能够成为未来的国际货币这一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赞成者认为,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对者认为,对资本账户的控制及人民币的不可兑换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主要障碍。但学术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干扰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因为随着最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系列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出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趋势似乎不可阻挡。鉴于历史上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和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人民币将走一条以贸易为突破口,以金融市场为依托,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为目标的国际化道路。届时,一个由美元、欧元与人民币构成的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将形成。但是,这种诱人的前景并不会使中国在短期内开放资本账户并允许人民币自由浮动。虽然中国已经明确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但“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仍然主导着中国的经济改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无论如何,人民币的崛起必将改变二十一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的面貌。

参考文献:

[1]Maddison, A. L’économie chinoise une perspective

historique[M]. L’Organisation de Coopération et de Développement Economiques, 2007.

[2]Einchengreen, B. The renminbi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11, (33): 723-730.

[3]HSBC. RMB expertise on the ground[R]. HSBC

Global Banking and Markets, 2012.

[4]HSBC. HSBC Trade Confidence Index[R]. HSBC

Trade Confidence Monitor: Global report, 2012.

[5]Europe-Asie Finance. La Chine: un colosse

financier[M]. Eurasfi, Vuibert, 2006.

[6]HKMA. The Hong Kong debt market in 2011[R].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Quarterly Bulletin, 2012

[7]Liu,B. RMB offshore bonds: Moving towards a buyer’s market[R]. HSBC Fixed Income Research, 2011.

[8]He, D. and R. McCauley. Offshore markets for the

domestic currency: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ssues[Z]. Working Paper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10, No.320.

[9]Cheung, Y-W.,G. Ma and R. McCauley. Renminbisation des actifs internationaux de la Chine[J], Revue d’économie financière, 2010 (95): 135-156.

[10]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EB/OL],[2009-03-23],http:///.

相关期刊更多

南方能源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方电网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电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电力公司

电站系统工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