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木兰辞

木兰辞

木兰辞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木兰辞》;改编;主题;情感;形象;人性

从北魏民歌《木兰辞》到《木兰从军》(1939)再到美国版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又到2009版电影《花木兰》。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影响较大的三部电影中,无一不描述了一个女扮男妆、替父从军、 英勇善战 、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个歼敌无数,救国家和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本文从主题、形象性格、剧情以及结局等方面对《木兰辞》与《花木兰》电影进行分析。

一、主 题

无论是《木兰辞》还是电影《花木兰》,“孝”“智”“勇”主题从始至终都贯穿其中。首先,孝。不忍父亲上沙场,受人欺辱,担心父亲会一去不复返,毅然决定女扮男妆,替父从军。她是一个典型的孝女,“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其次,勇。“巾帼不让须眉”,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成为一个世人景仰的巾帼英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而“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与男兵同行十几年,同伴还是不知道木兰原来是女流,展现了木兰的聪慧。《花木兰》电影基本诠释了《木兰辞》中的中国古典元素,传承“孝、智、勇”的主题,同时还加入了几个新元素:情、义、忠、背叛、和亲。

首先,情与义,包括爱情和友情。友情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花木兰与小虎的友情,小虎与胡奎的友情缠绕其中。花木兰消沉时小虎痛心的训斥,他为救花木兰而被俘。小虎被俘时,胡奎冒死救他,捐躯沙场。友情使《花木兰》电影较《木兰辞》更感人、更真实。电影《花木兰》描写了花木兰的凄美爱情,两人由互相欣赏、付出,到成为知己、爱人。但是为了结束战争,让人们过上安稳的生活,又放弃了自己的爱。

其次,智:花木兰面对柔然的猛烈进攻,提出了自己独特缜密的反攻策略,使在场的将士都信服,足以证明她的智慧、胆识。

再次,忠诚与背叛:忠,面对国难,忠于国家,保家卫国,大将军的背叛是电影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情节,只有大将军的背叛,才能展现花木兰对国家的忠诚。

最后,和亲与和平。单于的女儿提出愿意与魏结亲,从此胡汉和好,永不再战,宣扬了和亲的主题,同时也展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二、性 格

《木兰辞》中花木兰是具有温柔的一面,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也有骁勇善战,忠于国家的一面,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也兼有孝敬父母,热爱家乡的一面,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的性格是刚柔并济,可坚可弱。

《花木兰》电影基本上传承了《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形象。但较之《木兰辞》,花木兰形象融入了更多新元素,没有神化花木兰,描写鲜活,有血有肉,更人性化,有优点也有缺点。《花木兰》电影没有特别强调讲她的骁勇,而是展现女人特有的特征:柔弱与坚强、善良与杀戮、情感与理智。

首先, 柔弱与坚强。在面对生死战场时,花木兰会犹豫、会退缩、会无助,甚至会选择逃避,对战场和杀戮产生恐惧。当然,作为一个能在战场上麾下千骑,一声呼喊,万众呼应的女将军,她有堪比男儿的英豪气概和刚强。从这点看,花木兰注定要成为英雄,也注定了她的责任与命运。因为她的刚毅,花木兰对门独傲慢言语的挑衅,义正词严,不卑不亢,毫不畏惧。在援军不到,被围困峡谷的情况下,花木兰静静等候,不意气用事。门独试图用虐待残余俘虏的行径来激怒她,她仍然用毅力控制住了自己,带领军队镇守原地。最后,粮草没了,她准备率领将士勇斗强敌,以身殉国。战争使她放下了少女柔情和女人的软弱,肩负起责任感与使命,从一个带泪的柔弱女人变成了坚强的“花将军”。

与《木兰辞》相比,《花木兰》不仅刻画骁勇的花木兰,还把花木兰从一个替父从军的普通女子成长为英雄人物的过程做了生动描摹。

其次,善良与杀戮。《木兰辞》中木兰经过父亲同意才踏上了她的征战生涯,在赶赴战场时,“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渐渐”暗含着对父亲的不舍,对未来的恐惧。而《花木兰》电影却是自作主张,但是离别的情绪却是相同的――感伤与忐忑。《木兰辞》简要叙述了10年征战生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但是电影《花木兰》却把重点放在10年征战。

木兰不是天生的战争机器,她上战场的初衷只是为了尽孝,为了保护年迈多病的父亲,源于朴素的爱。初上战场,木兰英勇无畏,但当要挥刀砍下敌军首领的头颅时,木兰万分挣扎,她要亲手结束别人的生命,这与木兰想象中的战场有很大的差别。但木兰别无选择,既然选择了战场,就必须面对这些杀戮,战争就是你死我亡,没有同情和怜悯,也不允许有不忍!木兰深知这一点,而且她也深深地知道这样的杀戮,以后会更多。因此第一次立下战功,善良的木兰心中有的不是骄傲,而是恐慌与不安。木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她无法承受战场上无情的杀戮,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如此迅速地离去,所以她想要放弃,她选择逃避,她一蹶不振,把心痛消磨在逝去的生命中,不愿再开始下一次的杀戮。《花木兰》电影所展现的人民对杀戮、征伐的厌恶以及对和平安宁的祈求。

最后,情感与理智。花木兰,一个女子,面对机智勇敢,支持她、鼓励她的文泰,陷入了爱的漩涡,懵懂的爱恋让花木兰陷入爱情且难以平衡把握,面对敌人的进犯,她一心惦记恋人的安危,前去助阵,没有持守自己的岗位,致使部下被偷袭,死伤无数。作为女人,柔弱、感情用事无伤大雅,作为将军,却是大忌。

战争结束,花木兰荣归故里,她放弃荣华富贵,回家孝敬父亲。为了国家安定放弃自己的爱情,将这一份感情珍藏起来。自始至终,木兰都是一个至情至善之人。

三、剧 情

电影《花木兰》对基本遵从了《木兰辞》的叙事,但是做了如下改编:

首先,家庭背景、从军的方式不同。《木兰辞》中木兰有父母姐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但是电影花木兰荣归故里,花木兰母亲已死,只有她们父女俩。电影中花木兰偷偷跑到战场,《木兰辞》中却不是,花木兰首先征求了爹娘的意见,因为下文还写到了“旦辞爷娘去”。

其次,情节重点的改编。电影直接省略了木兰为替父从军,东南西北多个街市转遍才买到战马和各路马具,爹娘对其从军的担忧和离别的不舍以及奔赴战场的路程。关于从军12年的戎马生涯,短短几句便将战斗之艰辛、困苦、惨烈描摹得如在目前。电影主要是情感戏,对于战争描写不多。

再次,木兰女性身份发现时间的改编。“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出门找朋友,朋友都吃惊,同行作战12年不知道木兰是女人。电影中演了文泰前来花木兰家,且他早已知晓花木兰的身份。

最后,结局的改编,这与作品也有所不同。《木兰辞》和《木兰从军》的结局显得很单调:木兰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最后荣归故里,拒绝荣华富贵,回家侍奉老父亲。没有感情元素的加入,显得美中不足。而美国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和2009版《花木兰》都加入了感情元素,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但这两者的结局又有所不同:前者花木兰与将军之子李翔结为连理,使结局完美得没有一点遗憾;后者花木兰却为了救心爱的人,为了结束战争,让人们过上安稳的生活,放弃了文泰,让文泰和柔然公主结亲。

(一)改编优缺点

纵观全篇文章和电影,剧情改编了很多,其改编有出彩处也有败笔处。

出彩一:《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是智慧、骁勇善战的,能抛弃一切女性的弱性去拼死卫国。《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不仅是骁勇善战的将军,更是一个怀有少女情怀的女性,有英勇坚强的一面,也有忧郁无助的一面,将其描绘得更具人情味。突出了“人”、女人,更具人性和接近真实。

出彩二:《木兰辞》中没有具体描写花木兰的孝、智、勇的表现,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和一个身披盔甲的将军轮廓。电影里有很多处将这种孝、忠、勇通过花木兰震动人心的言语传达出来,使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败笔一:《木兰辞》写的是一个巾帼英雄靠孝、智、勇的意念,自己的英勇作战荣升为将军,保家卫国,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花木兰》里的花木兰是靠爱,对文泰的爱来支撑着她去战斗,去变强大。当文泰走了,她随之也丢下军队,回去救文泰。文泰的离去使她一切感情基础都崩溃。花木兰这一形象让人感觉她只是电影里形式上的主角,真正的主角反而成了文泰,是文泰的隐忍与伟大造就了她的战功 。这是对古文主旨的重大改变,已经背离了原文的旨意。

败笔二:《木兰辞》中的结局即使说不上完全的喜剧,但也是乐观爽朗的,打败柔然,花木兰荣归故里,孝敬父母,战争停止,国家安宁,花木兰也穿上女装,像其他女孩子一样梳妆打扮。《花木兰》中也有这样的结局,但这样的结局不是以打败柔然为前提的,是花木兰牺牲自己的爱情去换取的,以和亲方式解决的。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花木兰》颠覆了《木兰辞》中结局的蕴涵。

败笔三:《木兰辞》中皇上赏赐花木兰时,花木兰谢绝赏赐,愿远足还乡。《花木兰》基本沿用这一环节,但添加了一个重要情节,花木兰说破了自己的女儿身请皇上赐罪,皇上不但没赐罪,还说了一句“国家有你这样的女人是国家的福气”。这点有悖于历史,花木兰假冒男人替父从军,触犯了严格的军规。在当时保守的年代,男尊女卑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即使花木兰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让皇上和大臣跳出保守的圈圈,改编有些牵强。

(二)改编注意事项

1.时代性

古代文学故事的改编,应当围绕原著,但是亦可对主题、人物性格等做出与时代相吻合的改编。

2.严肃性

《木兰辞》在改编中,插入了一部分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台词,如小虎在里面的角色总是让人产生一种冷笑话的感觉,还有花文第一次见面时的抬杠,这是对文学的不严肃和不尊重,有悖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对历史的浅薄轻佻之嫌。

[参考文献]

[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C].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 鞠贵芹.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04).

[3] 魏绍飞.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D].四川大学,2006.

木兰辞范文第2篇

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论文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对乐府民歌《木兰辞》的影视改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两部作品,即: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1998)以及由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2019)。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部《花木兰》的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编者究竟有何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

二、调研资料情况

1.谢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15-417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0-101

3. 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4. 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文学教育(上)》, 2019(1)

5. 孙连琦,漫谈《木兰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1)

6. 杨开达,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7.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19(2)

8. 梁静璧,意识形态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

9.毕耕、李冬青,《花木兰》:迪斯尼演绎的东方传奇,《中州大学学报》,2019(2)

10.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 》[A],第六届全国传播学会议论文[C],1999年

11. 塞缪尔亨廷顿,张立平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 新华出版社,2019

12.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9,中国期刊网

13.李希光,新媒体挑战旧宣传——刘康、李希光对谈录 [J].国际新闻界,2019(2), 第5--10页.

三、实施方案

主要从对原作品的改编的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方面均采用:“先总述概况进行对比然后再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节改编的异同

同:1、爱情友情一个都不能少;

2、都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发现了木兰女儿身的秘密

异:中:对战争的思考,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西: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没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

二、木兰作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异同异:

异:1、娱乐化的角度:中:女人在战争中的形象,娱乐化程度不高;

西:加入幽默的元素,形象设置夸张;娱乐化程度高,冲淡了战争的严肃性;

2、对女性的解读:中:人物中综合了犹豫、妇人之仁、爱情、理智等,将木兰的形象立体化,符合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解读;

西:突出一个普通女孩的个性形象,突出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有西方的色彩,强调女性的独立,自由;

三、配角形象设置的异同:

同:都成功设置了“配角”形象;

异:中:以战争中的真实存在的人物为配角,表现了兄弟间的感情;

西: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影片中加入了“中国龙”作为配角,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是吉祥物;

四、主题设置上的不同,反映出改编者各自的民族烙印的异同:

异:中: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将人性放在国家利益面前进行拷问;宣扬集体主义的爱国精神;

西:西方文化的烙印:强调个人主义,宣扬女性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预期结果

课题任务: 论文选取对诗歌《木兰辞》的典型改编影片,通过对两部影片中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预期结果:通过对两部《花木兰》改编影片的详细分析研究,来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倾向以及价值取向。

结果形式:以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完成。

五、进度计划(请依照学校要求的当期论文进度填充)

2019年11月16日—11月30日:联系指导教师查阅资料,拟定选题

2019年12月1日—12月31日:确定选题

2019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2019年1月16日:参加开题报告答辩会

2019年1月17日 —2月28日: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大纲

2019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

2019年4月1日—4月9日:中期检查,修改初稿,形成二稿

木兰辞范文第3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每当吟诵这诗句时,我就感到了木兰的勤劳与懂事。当她看到征兵文书时,想到了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自己也没有长兄。每一卷文书上都有父亲的名字,而父亲年纪大了也不能去战场。木兰便到市场去买来了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要去替父亲应征。她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二年后才得胜而归。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都出来迎接她……

看看木兰,再想想自己。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温馨的生活环境中,从来没有关心过父母,更没有为他们做点家务。想到木兰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为父亲去征战,我感动不已。

她不要天子的重金奖赏,也不要做大官,只要回到家乡去看望年迈的父母。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木兰,如何告别父母。驰骋战场。累立战功,最终光荣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木兰辞读后感(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初次听见我们学校的大姐姐在学校活动中诵读这首《木兰辞》时,就被它朗朗上口的韵律、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木兰辞范文第4篇

1、木兰的孝顺和勇敢,课文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为下文设置悬念。木兰为何事而叹息呢?这是她将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所发出叹息。文中写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考虑到父亲年老体弱,根本经受不住战场的打击,而弟弟又幼小无知,无人从军,木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这里可以看出木兰很孝顺。其实木兰辞官还乡和父母团聚,也可以看出木兰孝敬父母。第三段用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几句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及征程的遥远,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作为一个柔弱女子,同一群男儿一起纵马奔驰,从另一角度突出了她的勇敢。

2、木兰不图功名利禄,诗歌的第五节描写木兰凯旋归来,建立了赫赫战功却不愿接受可汗的赏赐,而只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自己的故乡。

3、木兰的谨慎机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啊!木兰天天女扮男装,一直要让这个秘密埋藏起来,是何等的困难。

4、木兰深明大义,她既爱家又爱国,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一起,做到了完美的统一。

(来源:文章屋网 )

木兰辞范文第5篇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的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相关期刊更多

荆楚学术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科学大观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乡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